CN215926062U - 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26062U
CN215926062U CN202122453531.4U CN202122453531U CN215926062U CN 215926062 U CN215926062 U CN 215926062U CN 202122453531 U CN202122453531 U CN 202122453531U CN 215926062 U CN215926062 U CN 2159260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ting lug
floating
self
immersed tube
b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5353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祁恒远
姜政遥
甘世行
陈猛
梁邦炎
李汉渤
黄梓雄
刘锦宁
肖阳春
张宽
杨光彩
李文昌
邱燕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raffic Utility Construction Center
CCCC Fourth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Southern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angdong Laboratory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raffic Utility Construction Center
CCCC Fourth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Southern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angdong Laboratory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raffic Utility Construction Center, CCCC Fourth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Southern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angdong Laboratory Zhuhai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raffic Utility Construction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12245353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260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260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260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arth Dril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管隧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包括位于非自浮沉管上的第一吊耳和位于吊具上的第二吊耳,第一吊耳的侧面设有限位件,限位件包括两个相对面,两个相对面之间形成向上敞口空间能够供第二吊耳进入;当第二吊耳的耳孔与第一吊耳的耳孔对接时,第二吊耳位于两个相对面之间,且第二吊耳与两个相对面均接触。其中,吊具用于与安装驳起重机械连接。本实用新型减小了吊点吊具在水下的对接难度,能够实现吊具与吊点的快速找位,进而实现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在水下的快速对接。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管隧道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沉管为自浮沉管,通常在干坞预制,预制完成后干坞灌水,沉管可自然起浮,由钢丝绳带缆沉管出坞及沉管湿拖拖带等。
而非自浮沉管作为一种新型沉管,其结构自重大于水浮力;非自浮沉管在通过半潜驳干式运输至特定水域后,半潜驳与非自浮沉管一同下潜,安装驳进入半潜驳与非自浮沉管连接,利用安装驳上的起重机械起吊后安装驳与沉管一同出驳。
相比自浮沉管的吊点与吊具的连接发生在水面以上,操作简易、对接难度小;非自浮沉管的吊点与安装驳上吊具的对接过程发生在水下,吊点吊具的连接难度大。在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连接的过程中,由于波浪、水流、风流等因素影响,安装驳会产生晃动,导致安装驳上的吊具与沉管吊点在水下连接时孔与孔之间会发生错动,无法完成对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非自浮沉管与安装驳的对接发生在水下,由于波浪、水流、风流等因素影响,吊点吊具连接难度大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包括位于非自浮沉管上的第一吊耳和位于吊具上的第二吊耳,第一吊耳的侧面设有限位件,限位件包括两个相对面,两个相对面之间形成向上敞口空间能够供第二吊耳进入;当第二吊耳的耳孔与第一吊耳的耳孔对接时,第二吊耳位于两个相对面之间,且第二吊耳与两个相对面均接触,即两个相对面与第二吊耳相接触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吊耳的直径。其中,吊具用于与安装驳起重机械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吊耳侧面设置限位件,用于为第二吊耳的定位提供导向和下限位。其中,限位件的两个相对面之间形成向上敞口空间能够供第二吊耳进入,以适应第二吊耳下沉与第一吊耳对接;第二吊耳在按照既定坐标路线,从具有较大尺寸的敞口空间顺沿相对面之间的内部空间下沉至对接位置的过程中,限位件的两个相对面能够限制第二吊耳晃动幅度,减小水流影响;当第二吊耳与两个相对面均接触时,第二吊耳下放到位,能够与第一吊耳对接。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减小了吊点吊具在水下的对接难度,能够实现吊具与吊点的快速找位,进而利于实现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在水下的快速对接。
优选地,限位件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吊耳的厚度,环境适应性更强。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件的宽度和第二吊耳的厚度均指沿耳孔的同轴方向。
优选地,限位件为U型件,U型件由上向下的敞口尺寸逐渐减小,当第二吊耳与第一吊耳对接时,U型件的弧形段与第二吊耳的外缘相匹配。
在第二吊耳初进入限位件内部时,限位件具有较大敞口空间以适应第二吊耳在水下的晃动,进行初限位;在第二吊耳下沉时能够随着尺寸逐渐缩小的敞口空间,进一步减小第二吊耳的晃动幅度,将第二吊耳导向于对接位置处,直至第二吊耳抵接于限位件进行对位;对位过程中,当U型件的下部弧形段与第二吊耳的外缘相匹配时,则第二吊耳能够与第一吊耳对接。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这样能够更好实现第二吊耳的快速找位和对接,减小船舶起伏和水流影响。
优选地,限位件与第一吊耳一体连接。
优选地,限位件远离第一吊耳的一侧设有挡板,挡板面向第一吊耳设置,挡板用于为第二吊耳提供侧向限位,减小水下对接干扰。
优选地,挡板的顶面高度高于第一吊耳的顶面高度,为第二吊耳提供定位和导向,便于快速找位。
优选地,第二吊耳上设有顶推装置,顶推装置连接销轴,顶推装置用于带动销轴移动并穿入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的对接耳孔中,用于自动实现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之间的销接。
优选地,顶推装置包括液压油缸和用于固定液压油缸的支架;第二吊耳侧面设有同轴导向筒,销轴的一端嵌套在导向筒内、另一端与液压油缸连接,液压油缸用于带动销轴沿导向筒轴向方向移动并将销轴推入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的对接耳孔中,以实现自动化对接。
优选地,支架呈倒L形。
优选地,安装驳的底部设有钢支墩,非自浮沉管顶部设有与钢支墩匹配的卡槽,避免安装驳与沉管直接接触,利用钢支墩与沉管之间的摩擦力出驳。
优选地,钢支墩与卡槽之间设有橡胶垫,用于增加与沉管之间的摩擦力。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通过在第一吊耳上设置限位件,减小了吊点吊具在水下的对接难度,能够实现吊具与吊点的快速找位,进而实现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在水下的快速对接。
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将限位件与挡板相配合,从垂向和水平方向均限制了第二吊耳位置,使第二吊耳与第一吊耳的对接不受船舶上下起伏与水平晃动的影响,保证连接过程稳定、可靠。
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在安装驳底部设置钢支墩用于与沉管连接,依靠安装驳起重机械预紧力使安装驳钢支墩与沉管产生摩擦力,在利用缆绳控制安装驳出驳时,利用摩擦力带动非自浮沉管与安装驳整体一起移动,实现了非自浮沉管的出驳。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驳连接非自浮沉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二吊耳与第一吊耳垂向定位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是第二吊耳与第一吊耳水平定位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4是第二吊耳上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第一吊耳;2-第二吊耳;3-吊具;4-限位件;5-挡板;6-销轴;7-液压油缸;8-支架;9-导向筒;10-钢支墩;11-安装驳;12-非自浮沉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如图1-图4,包括位于非自浮沉管12上的第一吊耳1和位于吊具3上的第二吊耳2,第一吊耳1的侧面设有限位件4,限位件4包括两个相对面,两个相对面之间形成向上敞口空间能够供第二吊耳2进入;当第二吊耳2与第一吊耳1的耳孔对接时,第二吊耳2位于两个相对面之间,且第二吊耳2与两个相对面均接触,即两个相对面与第二吊耳2相接触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吊耳2的直径。
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吊耳1侧面设置限位件4,用于为第二吊耳2的定位提供导向和下限位。其中,限位件4的两个相对面之间形成向上敞口空间供第二吊耳2进入,以适应第二吊耳2下沉与第一吊耳1对接;第二吊耳2在按照既定坐标路线,从具有较大尺寸的敞口空间顺沿相对面之间的内部空间下沉至对接位置的过程中,限位件4的两个相对面能够限制第二吊耳2晃动幅度,减小水流对第二吊耳2的晃动影响;当第二吊耳2与两个相对面均接触时,第二吊耳2下放到位,能够与第一吊耳1对接。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减小了吊点吊具在水下的对接难度,能够实现吊具与吊点的快速找位,进而实现安装驳11与非自浮沉管12在水下的快速对接。
其中,吊具3用于与安装驳11起重机械连接。本实施例中安装驳11上的起重机械使用40t双出绳绞车(传统为单出绳,双出绳可以增加吊具3的下放速度,增加吊点吊具对接效率),吊力设计值为600t,同时具有保险拉索。
作为具体实施方式,限位件4可为分体式结构,也可为一体的U型件/V型件,即限位件4的两个相对面可分体设置于第一吊耳1上,也可为同一部件上两部位,两个相对面的端部一体连接或者通过中间连接段形成一体。本实施例优选限位空间呈U形形状,U型件由上向下的敞口尺寸逐渐减小,在第二吊耳2下放对位过程中,当U型件中间的过渡弧形段与第二吊耳2的外缘相匹配时,即第二吊耳2抵接于U型件时,第二吊耳2刚好能够与第一吊耳1对接;限位件4可一体焊接于第一吊耳1的侧面及底座,结构更稳定牢靠,也可采用分体安装式等方式进行设置;其中,限位件4的宽度最好不小于第二吊耳2单侧耳板的厚度,环境适应性更强,需要说明的是,限位件4的宽度和第二吊耳2的厚度均指沿耳孔的同轴方向。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限位件4远离第一吊耳1的一侧设有挡板5,挡板5面向第一吊耳1设置,用于为第二吊耳2提供侧向限位,以进一步全方位减小水下对接干扰。挡板5的顶面高度最好高于第一吊耳1的顶面高度,为第二吊耳2提供定位和导向,便于快速找位。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吊耳2上设有顶推装置,顶推装置连接销轴6,顶推装置用于带动销轴6移动并穿入第一吊耳1和第二吊耳2的对接耳孔中,用于自动实现第一吊耳1和第二吊耳2之间的销接。具体地,顶推装置包括液压油缸7和用于固定液压油缸7的支架8,其中支架8呈倒L形,支架8的一端固定于所在侧的耳板上、另一端悬挂固定液压油缸7,将液压油缸7水平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二吊耳2包括两个耳板,在其中一个耳板的外侧设置同轴导向筒9,导向筒9的内径与第二吊耳2的耳孔内径一致,将销轴6的一端嵌套于导向筒9内、另一端与水平设置的液压油缸7连接,通过驱动液压油缸7带动销轴6沿导向筒9轴向方向移动,并将销轴6推入第一吊耳1和第二吊耳2的对接耳孔中,以实现自动化对接。当第一吊耳1侧面设有挡板5时,第二吊耳2上导向筒9的位置应与挡板5所在位置相对设置,以避免发生干涉。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中仅以第一吊耳1为单耳板、第二吊耳2为双耳板的连接方式举例,并不限于上述耳板结构形式。当第一吊耳1和第二吊耳2均为多耳板结构形式时,限位件1同样可设置于某一耳板侧面或多个耳板侧面或者第一吊耳1整体结构的外侧面,并不影响与第二吊耳2的对接,此时,第二吊耳2中的多个耳板最好相互固定进行联动,以避免水下干扰对不同耳板的转动影响;相应地,挡板5的设置位置应理解为设置于第一吊耳1整体结构的外侧面,才能实现为第二吊耳2提供侧向限位的作用,避免无法实现第二吊耳2与第一吊耳1的正常对接;而第二吊耳2上导向筒9的设置位置应当理解为位于整体结构的外侧面,以避免无法实现第二吊耳2与第一吊耳1之间的正常对接。
进一步地,安装驳11与非自浮沉管12对接时,需要安装驳定位系统与沉管定位系统相互配合;通过安装驳11的定位系统,得出沉管定位、确定第一吊耳1坐标,根据缆绳系统实现对安装驳11的定位精确控制,使安装驳11吊具3与第二吊耳2处于同一垂向,即第二吊耳2与第一吊耳1垂向定位;安装驳11上的吊具3与第一吊耳1垂向一致(即在同一垂线上)后,利用第一吊耳1上的限位件4使得第二吊耳2与第一吊耳1在水平方向对位,通过水下cctv和潜水员确认无误后,遥控吊具3的液压油缸7,顶推销轴6穿过第一吊耳1,实现第二吊耳2与第一吊耳1的对接。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驳11上吊具3与第一吊耳1之间的连接,吊具3仅提供垂向方向的拉力,并不为出驳提供水平拉力。
因此,为顺利实现非自浮沉管12的整体出驳,本实施例在安装驳11的底部对称设置有钢支墩10,相应地,非自浮沉管12顶部设有与钢支墩10匹配的卡槽;钢支墩10的设置使得非自浮沉管12与安装驳11之间保持一定间隙,依靠安装驳11起重机械预紧力使安装驳11钢支墩10与非自浮沉管12产生摩擦力,在利用缆绳控制安装驳11出驳时,利用摩擦力带动非自浮沉管12与安装驳11整体一起移动。其中,钢支墩10与卡槽之间设有橡胶垫,用于增加与非自浮沉管12之间的摩擦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沉管”,若未明确说明,实指与传统自浮沉管12相区别的非自浮沉管1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非自浮沉管(12)上的第一吊耳(1)和位于吊具(3)上的第二吊耳(2),所述第一吊耳(1)的侧面设有限位件(4),所述限位件(4)包括两个相对面,两个所述相对面之间形成向上敞口空间能够供所述第二吊耳(2)进入;当所述第二吊耳(2)的耳孔与所述第一吊耳(1)的耳孔对接时,所述第二吊耳(2)位于两个所述相对面之间,且所述第二吊耳(2)与两个所述相对面均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4)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吊耳(2)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4)为U型件,所述U型件由上向下的敞口尺寸逐渐减小,当所述第二吊耳(2)与所述第一吊耳(1)对接时,所述U型件的弧形段与所述第二吊耳(2)的外缘相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4)与所述第一吊耳(1)一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4)远离所述第一吊耳(1)的一侧设有挡板(5),所述挡板(5)面向所述第一吊耳(1)设置,所述挡板(5)用于侧向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5)的顶面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吊耳(1)的顶面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吊耳(2)上设有顶推装置,所述顶推装置连接销轴(6),所述顶推装置用于带动所述销轴(6)移动并穿入所述第一吊耳(1)和所述第二吊耳(2)的对接耳孔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装置包括液压油缸(7)和用于固定所述液压油缸(7)的支架(8);所述第二吊耳(2)侧面设有导向筒(9),所述销轴(6)的一端嵌套在所述导向筒(9)内、另一端与所述液压油缸(7)连接,所述液压油缸(7)用于带动所述销轴(6)沿所述导向筒(9)轴向方向移动并将所述销轴(6)推入所述第一吊耳(1)和所述第二吊耳(2)的对接耳孔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8)呈倒L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驳(11)的底部设有钢支墩(10),所述非自浮沉管(12)顶部设有与所述钢支墩(10)匹配的卡槽。
CN202122453531.4U 2021-10-12 2021-10-12 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 Active CN2159260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53531.4U CN215926062U (zh) 2021-10-12 2021-10-12 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53531.4U CN215926062U (zh) 2021-10-12 2021-10-12 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26062U true CN215926062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407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53531.4U Active CN215926062U (zh) 2021-10-12 2021-10-12 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260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196701C2 (ru) Система для загрузки судов в море
CN207225597U (zh) 用于深水s‑型海管起始铺设的重力锚
AU2003212712A1 (en) A method for underwater transportation and installation or removal of objects at sea
CN215926062U (zh) 一种用于安装驳与非自浮沉管的连接结构
CN110185057B (zh) 一种用于海上风电单桩基础钢管桩起吊立桩的工装及施工方法
JP6914411B1 (ja) 杭の施工方法
CN219969947U (zh) 一种深海浮标倒悬链式锚泊系统
CN218641033U (zh) 陡峭裸岩区水上钻孔浮式自稳定平台
CN113879487B (zh) 非自浮沉管出驳方法
CN111532380A (zh) 一种深水聚酯缆系泊预铺设和回接方法
CN113937709B (zh) 一种插入海底的海缆防锚害装置
CN217227844U (zh) 一种多用途浮体锚泊装置
CN213414164U (zh) 一种船舶定位机构
JPH02214404A (ja) 浮上プラント用長尺体立上げ布設方法
CN214618155U (zh) 用于深水动态管缆铺设的u型配重结构
CN210151774U (zh) 一种用于海上风电单桩基础钢管桩起吊立桩的工装
CN112278156A (zh) 一种船舶定位机构
CN112575758A (zh) 一种借助浮箱回收导管架的方法
CN218779528U (zh) 一种吸力桶风机基础浮卸沉放系统
CN218373994U (zh) 深水海上风电筒型基础整机一步式下沉安装装置
CN212893440U (zh) 一种用于安装海管带压开孔设备的辅助框架
GB2562977B (en) Upgrading subsea foundations of mooring systems
CN217679076U (zh) 轻量化导向架
CN216807891U (zh) 一种浮吊船和单桩基础翻身系统
CN221393932U (zh) 取水头吊运及安装工作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