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挂颈式按摩仪,以解决现有的按摩仪的按键容易接触其他物体或者容易被误触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挂颈式按摩仪,该挂颈式按摩仪包括:
挂颈组件,所述挂颈组件包括中间支架和两个手柄,两个所述手柄分别连接在所述中间支架的两端,所述挂颈组件围设形成佩戴空间,所述手柄与所述中间支架的端部对接;
按摩组件,所述按摩组件设置于所述挂颈组件;以及
控制按键,所述控制按键设置于所述手柄用于形成所述佩戴空间的一侧,所述控制按键用于对所述挂颈式按摩仪进行控制;
其中,所述中间支架具有与所述中间支架的内侧相贴的内切圆,所述内切圆过所述中间支架内侧的长度方向的中点,所述内切圆不超出所述佩戴空间,所述手柄至少设置所述控制按键的部分位于所述内切圆外。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常态下,所述手柄整体位于所述内切圆外。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常态下,所述中间支架的两个端部位于所述内切圆外,且所述两个端部的连线位于所述内切圆外。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按键为多个,多个所述控制按键沿所述手柄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控制按键之间的间距不小于0.5cm。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手柄具有远离所述中间支架设置的自由端,靠近所述自由端设置的所述控制按键至所述自由端的间距为5mm至20mm。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手柄具有远离所述中间支架设置的自由端,远离所述自由端设置的所述控制按键至所述自由端的间距不大于5.5cm。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手柄包括内壳部和外壳部,所述内壳部位于所述外壳部朝向所述佩戴空间的一侧,所述内壳部远离所述中间支架的一端的外表面为弧形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远离所述中间支架的方向上,所述弧形面至所述外壳部的间距逐渐变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支架弹性的柔软支架,所述手柄不变形或者所述手柄的变形能力小于所述中间支架的变形能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支架为弹性支架,所述弹性支架上设置有定位件,当所述弹性支架受外力作用发生扭转时,所述定位件支撑于用户的皮肤以防止所述弹性支架发生整体扭转。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件呈板状设置并沿所述中间支架的宽度方向延伸。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内切圆的直径不小于10cm。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按键为多个,至少两个所述控制按键的形状不同,且至少一个所述控制按键凸出于所述手柄的外表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手柄上设置有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位于所述手柄的朝向所述佩戴空间的一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接口设置于所述手柄的靠近所述中间支架的一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控制按键设置于同一所述手柄上或者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手柄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手柄的横截面积小于5cm2,所述手柄的横截面积为沿垂直于所述手柄长度方向截切所述手柄得到的截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支架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手柄的横截面积,在远离所述中间支架的方向上,所述手柄与所述中间支架连接的位置处的横截面积逐渐变大,所述中间支架的横截面积为沿垂直于所述中间支架的长度方向截切所述中间支架得到的截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按键包括按压式按键和/或滚动式按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支架包括沿所述中间支架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弧形段、第二弧形段以及第三弧形段,所述第二弧形段位于所述第一弧形段和所述第三弧形段之间,所述第一弧形段和所述第三弧形段的长度不小于60mm,所述第二弧形段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弧形段和/或所述第三弧形段的长度的比值为0.3~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挂颈式按摩仪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相对于将控制按键设置于手柄的上侧面或者外面侧面的结构而言,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控制按键设置于手柄内侧,使用过程中,控制按键不容易接触到其他物体,也不容易在用户摆动头部的过程中与用户的下颌部发生接触。也即是说,本实用新型的挂颈式按摩仪的控制按键不容易在使用过程中被误碰,能够提高挂颈式按摩仪的使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8所示,图1是本实施例公开的挂颈式按摩仪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公开的挂颈式按摩仪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公开的挂颈式按摩仪的分解图,图8是另一种挂颈式按摩仪的结构示意图。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挂颈式按摩仪100,该挂颈式按摩仪100可以适于对用户的肩部和颈部进行按摩。具体来说,挂颈式按摩仪100主要包括挂颈组件10、按摩组件20和控制按键30。
其中,挂颈组件10围设形成佩戴空间101,便于佩戴于用户的颈部。具体地,挂颈组件10包括中间支架11和两个手柄12,该两个手柄12分别连接在中间支架11的两端,手柄12与中间支架11的端部对接并朝向远离佩戴空间101的方向延伸;按摩组件20设置于挂颈组件10以用于对用户进行按摩;控制按键30设置于手柄12用于形成佩戴空间101的一侧,该控制按键30可以用于对挂颈式按摩仪100进行控制。中间支架11具有与中间支架11的内侧相贴的内切圆S,内切圆S过中间支架11内侧的长度方向的中点A,内切圆S不超出佩戴空间101,手柄12至少设置控制按键30的部分位于内切圆S外。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按键30设置于手柄12用于形成佩戴空间101的一侧是指将控制按键30设置手柄12内侧。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上述的内切圆S会随着挂颈组件10形态的变化发生变化,也即是说,本实施例中的内切圆S的大小和佩戴空间101的大小是可变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中间支架11的内切圆S是指在中间支架11的内部空间内绘制得到的最大圆,该圆不与中间支架11的主体结构相交。
当需要使用挂颈式按摩仪100时,用户只需将双手分别握持住位于中间支架11两端的手柄12上,使用户的双手朝向远离佩戴空间101的方向掰动手柄12,并使得用户的颈部从两个手柄12之间的开口位置处进入佩戴空间101内即可完成挂颈组件10的佩戴。然后利用手指对控制按键30进行控制,就可以控制按摩组件20对用户的肩颈部位进行按摩和舒缓。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控制按键30设置于手柄12的内侧,使用过程中,控制按键30不容易接触到其他物体,也不容易在用户摆动头部的过程中与用户的下颌部发生接触。也即是说,本实用新型的挂颈式按摩仪100的控制按键30不容易在使用过程中被误碰,且佩戴过程中不需要区分正反方向,能够提高挂颈式按摩仪100的使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与此同时,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控制按键30是设置于手柄12朝向佩戴空间的一侧的,实际对控制按键30进行操控时,用户的拇指位于手柄12的外侧(背离佩戴空间101的一侧),其余手指可以搭靠在手柄12的内侧(靠近佩戴空间101的一侧),此时,通过搭靠于手柄12内侧的手指对手柄12上的控制按键30进行操控即可(参见图6和图7所示)。
也即是说,在对本实施例中的挂颈式按摩仪100上的控制按键30进行操控时,只需将用户的手指搭靠在手柄12上,并利用位于手柄12内的手指对控制按键30进行操控即可。而当将控制按键设置于手柄12的外侧或者上侧时,为了方便操作,用户需要将其拇指沿手柄12的长度方向放置于手柄12的外侧,并使得除去拇指以外的其余手指朝向手柄12的内侧弯曲握住手柄12,然后利用拇指来对控制按键30进行操控,在这种姿势下(手部将整个手柄握持住的姿势)操控控制按键30时,手部会对手柄12产生一定的握持力,当挂颈组件10为较小、较轻的挂颈组件10时,容易对佩戴于颈部的挂颈组件10造成牵拉,从而容易导致挂颈组件10和设置在挂颈组件10上的按摩组件20发生移动,影响挂颈式按摩仪100的使用效果。
相对于将控制按键30设置手柄12的外侧或者上侧的情况而言,本实施例中将控制按键30设置于手柄12内侧的设置方式尤其适用于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的挂颈组件10,当用户对设置于体积小、重量较轻的手柄12上的控制按键30进行操作时,仅需将手指搭靠在手柄12上即可对控制按键30进行操控,而无需握持手柄12,不容易对手柄12产生过大的握持力,进而不容易带动挂颈组件10及安装在挂颈组件10上的按摩组件20发生移位,能够提高挂颈式按摩仪100工作时的稳定性。
为了便于区分,将两个手柄12分别标识为第一手柄12a和第二手柄12b,实际安装时,第一手柄12a设置于中间支架11的第一端,第二手柄12b设置于中间支架11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的中间支架11呈C字形设置,该中间支架11与两个手柄12的端部一起共同围设形成上述的佩戴空间101,手柄12与中间支架11的端部对接并朝向远离佩戴空间101的方向延伸,当将挂颈式按摩仪100佩戴于用户颈部时,中间支架11对用户的颈部无夹持感,仅仅是搭靠于用户颈部,手柄12向前伸出于用户的颈部。也即是说,当将挂颈组件10佩戴在用户的颈部时,中间支架11位于颈部的外周,颈部位于中间支架11的内侧,此时,手柄12从颈部伸出于用户颈部的前方(即手柄12从颈部朝向用户的胸前延伸,如图9所示),当用户对控制按键30进行操控时,便于用户对手柄12上的结构进行观察,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可选地,常态下,即挂颈式按摩仪100如图1的中方式放置于水平面内时,手柄12位于内切圆S的外部,如此设置,当将挂颈式按摩仪100佩戴在用户的颈部上后,用户的颈部位于佩戴空间101内,手柄12位于内切圆S的外部,距离颈部较远,便于用户对手柄12上的控制按键30进行操作,且手柄12不容易对用户的颈部造成夹持感。进一步地,常态下,内切圆的直径不小于10cm,由于用户的颈部类似于圆柱体,本实施例中通过使佩戴空间101的内切圆的直径不小于10cm,能够适用于大多数用户的颈部尺寸,更加便于用户使用和佩戴。
可选地,常态下,即挂颈式按摩仪100如图1的中方式放置于水平面内时,中间支架11的两个端部位于内切圆S外,且该中间支架11的两个端部的连线C位于所述内切圆外。也即是说,本实施例中的中间支架11的两个端部与内切圆S的比较远,更加不容易对用户的颈部造成夹持感。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将中间支架11设置为具有弹性的柔软支架,例如,中间支架11为外部是硅胶主体内部设置有记忆金属丝的结构,而手柄12为不可变形的手柄,例如硬质塑胶手柄或者硬质金属手柄等。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手柄12还可以是变形能力弱于中间支架11的具有变形能力的手柄。也即是说,本实施例中的中间支架11比较软,而手柄12是比较硬,如此设置,其内部可以围设形成一个形态比较固定的空腔,便于对挂颈式按摩仪100的电池和电路板等元器件进行安装。
当手柄12受外力作用时,可以带动中间支架11发生扭转,使用挂颈式按摩仪100时,如果将手柄12扭转至朝向用户的头顶的一侧时,用户就可以观察到手柄12上的控制按键30,不容易发生误碰控制按键30的情况。举例来说,当将挂颈组件10佩戴在用户的颈部后,用户采用手指沿手柄12周向对手柄12施加扭转力,挂颈组件10会在弹性支架处发生扭转,进而可以将手柄12的内侧旋扭至朝向用户头顶的一侧,便于用户对设置在手柄12内的控制按键30等进行观察,操作简单,便于使用。
示例性,本实施例中的弹性支架例如可以是硅胶支架,将弹性支架设置为硅胶支架,该硅胶支架受力时容易发生形变,便于实现手柄12的扭转,当硅胶支架不受外力作用时,可以快速复位,便于用户使用和操作。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弹性支架设置为其他具有弹性的金属支架等,只要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的其他变形方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进一步地,在弹性支架发生扭转的过程中,如果弹性支架出现整体扭转,也即整个弹性支架沿其长度方向均发生扭转时,会对设置在弹性支架上的按摩组件20等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当弹性支架发生整体扭转时,设置在中间支架11上的按摩组件20会发生扭转或者翻转,会对按摩组件20的正常使用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本实施例中的中间支架11上设置有定位件40,当将挂颈组件10佩戴在用户的颈部后,当弹性支架受外力作用发生扭转时,定位件40可用于将弹性支架支撑于用户的皮肤处,从而可以防止弹性支架发生整体扭转。
可选地,定位件40呈板状设置并沿中间支架11的宽度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中间支架11的宽度方向是指与中间支架11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当将挂颈组件10佩戴在用户的颈部时,该宽度方向与人体的上下方向一致。使用时,呈板状设置的定位件40能够贴靠在用户的肩颈区域处,如此,一旦中间支架11受外力作用发生扭转时,通过板状设置的定位件40的阻碍和支撑作用,可以防止中间支架11发生整体扭转,进而避免设置在中间支架11上的其他结构,例如按摩组件20发生扭转或者翻转。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中间支架11具有上侧边和下侧边,可以理解的是,中间支架11的上侧边是指将挂颈式按摩仪100佩戴在用户颈部时中间支架11朝向用户头顶的侧边,下侧边是指将挂颈式按摩仪100佩戴在用户颈部时中间支架11远离用户头顶的侧边。实际加工时,定位件40从中间支架11的下侧边朝向远离上侧边的方向延展设置,如此,可以避免定位件40抵顶用户头部的后侧,更加便于用户使用和佩戴。
当然,在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定位件40还可同时沿中间支架11的上侧边和下侧边延展,只要是便于用户佩戴,不会对用户的头部或者颈部造成不适感即可。
结合图1至图4所示,图4是本实施例的挂颈式按摩仪的第三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按摩组件20包括至少一个按摩头21,上述的各个按摩头21通过牵引线50一一对应地与挂颈组件10连接在一起。且各按摩头21具有收纳位置和按摩位置,当按摩头21处于收纳在定位件40上时,按摩头21处于收纳位置(参见图1),当将按摩头21从定位件40上移开,并将该按摩头21放置于需要按摩部位时,按摩头21处于按摩位置(参见图2所示)。初始位置时,按摩组件20的各个按摩头21均处于收纳位置,也即,按摩组件20的各个按摩头21均放置于定位件40上。当用户需要使用挂颈式按摩仪100时,通过佩戴空间101的作用,可以将挂颈组件10佩戴于用户的颈部,此时,只需要使按摩头21移动至按摩位置,即将按摩头21移动至用户需要按摩的部位,然后开启挂颈式按摩仪100即可对用户进行按摩和舒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按摩组件20包括两个按摩头21,为了便于区分,将两个按摩头21分别标识为第一按摩头21a和第二按摩头21b,对应地,牵引线50也为两根,分别为第一牵引线50a和第二牵引线50b。实际连接时,第一牵引线50a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按摩头21a和挂颈组件10之间,第二牵引线50b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二按摩头21b和挂颈组件10之间,通过第一牵引线50a和第二牵引线50b的作用,能够防止第一按摩头21a和第二按摩头21b从挂颈组件10上掉落下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牵引线50可以是牵引导线或者牵引排线等,将牵引线50设置为牵引导电或者牵引排线,不仅能够对按摩头21进行牵引,防止按摩头21与挂颈组件10发生分离或者掉落,还能够实现挂颈组件10与按摩头21之间的电连接,便于对按摩头21进行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牵引线50可以设置为柔性牵引线或者弹性牵引线,例如可以将牵引线50设置为呈螺旋状卷绕的弹性件,通过将牵引线50设置为柔性结构或者弹性结构,更加容易发生形变,便于用户移动按摩头21以将按摩头21放置于用户需要按摩的部位,且移动按摩头21的过程中不容易对牵引线50造成折断或者磨损,能够提高本实施例中的挂颈式按摩仪1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按摩组件20的各个按摩头21可以是圆柱形按摩头21,还可以是方形或者其他异形结构。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对按摩组件20进行收纳,本实施例中的定位件40上设置有定位凹槽41,对按摩组件20进行收纳时,将按摩组件20的各个按摩头21一一对应地放置于定位凹槽41内即可。为了对按摩组件20的两个按摩头21进行收纳,本实施例中将定位凹槽41设置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定位凹槽41a和第二定位凹槽41b,收纳时,将第一按摩头21a放置于第一定位凹槽41a内,将第二按摩头21b放置于第二定位凹槽41b内。
进一步地,按摩头21与定位件40之间可以通过卡接、螺接或者磁吸结构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地的实施方式中,按摩头21与定位件40采用磁吸结构连接的方式,如此设置,可以实现按摩头21的盲装。具体来说,当用户使用完挂颈式按摩仪100之后,由于按摩头21位于用户的颈部后侧,用户无法观察到按摩头21,也就不好安装,通过牵引线50的长度的合理配置可以避免按摩头21错装的情况,磁吸的好处就在于可以盲装,更加便于用户使用和操作。
示例性,磁吸结构包括第一磁石(图中未示出)和第二磁石(图中未示出),实际组装时,将第一磁石设置在按摩头21内部,对应将第二磁石设置在定位件40内部,通过第一磁石和第二磁石的相互吸附,可以将按摩头21稳定地收纳在定位件40上。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一个按摩头21内可以设置一块第一磁石,还可以设置为两块或者两块以上第一磁石。同样地,一个定位凹槽41内可以设置一块第二磁石,还可以设置两块或者两块以上第二磁石,具体根据实际的设计和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结合图1、图4和图5所示,图5是图4中的M区域的放大图。本实施例中的手柄12包括内壳部121和外壳部122,其中,外壳部122位于手柄12远离佩戴空间101的一侧,内壳部121位于外壳部122朝向佩戴空间101的一侧,且外壳部122和外壳部122可以一体成型设置,还可以分体设置后组装为一体。安装时,将控制按键30设置于内壳部121上,便于用户使用和操作。
本实施例中的手柄12具有远离中间支架11设置的自由端1201,内壳部121远离中间支架11的一端的外表面为弧形面1211,也即是说,自由端1201的内侧面为弧形面1211,如此,手柄12远离中间支架11的一端的内侧没有棱角,不容易对用户造成损伤,更加方便用户握持手柄12以对设置于内壳部121上的控制按键30进行操控。
进一步地,弧形面1211至外壳部122的间距在远离中间支架11的方向上逐渐变小。也即是说,手柄12的自由端1201在远离中间支架11上的厚度逐渐减小,当用户采用如图6中的方式握持手柄12时,手柄12的自由端1201的形状与用户手指的卷曲形状相适配,更加便于用户对手柄12进行握持和使用。
本实施例中的控制按键30为多个,至少两个控制按键30的形状不同,且至少一个控制按键30凸出于手柄12的外表面。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至少两个控制按键30的形状不同的意思是指多个控制按键30中至少有两个的外部轮廓不同。如此设置,用户可以通过触摸控制按键30的形状来对控制按键30进行区域,避免用户误触控制按键3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控制按键30沿手柄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如此,便于用户对手柄12上的多个控制按键30进行操控。
可选地,相邻两个控制按键30之间的间距D不小于0.5cm,例如0.5cm、0.6cm、0.8cm、1cm等。当相邻两个控制按键30之间的间距小于0.5cm时,手指按压控制按键30时,容易出现同时按压两个控制按键30的情况,不便于用户对各个控制按键30进行精准的控制。也即是说,本实施例中将相邻两个控制按键30之间的间距D设置为不小于0.5cm,用户操控控制按键30时,不易出现同时按压两个控制按键30的情况,更加便于用户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按键30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图3至图5中示出了控制按键30为三个时的情况,为了便于区分,将三个控制按键30分别标识为第一控制按键30a、第二控制按键30b以及第三控制按键30c。其中,第一控制按键30a、第二控制按键30b以及第三控制按键30c在远离中间支架11的方向上依次间隔设置,其中,第一控制按键30a呈圆形设置,便于对挂颈式按摩仪100的开闭信号或者控制模式等进行控制;第二控制按键30b呈十字形设置,第三控制按键30c呈一字形设置,通过第二控制按键30b和第二控制按键30c的作用,便于对挂颈式按摩仪100的按摩强度等进行控制。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的控制按键30还可以设置为三角形、四边形、椭圆形等,只要是便于用户进行触摸区分的其他变形方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上述的多个控制按键30中,远离自由端1201设置的控制按键30至自由端1201的间距L1不大于5.5cm,例如3cm、4cm、5cm或者5.5cm等,由于人食指的长度一般大于5.5cm小于8cm,如此设置,当用户采用图6中的方式握持手柄12时,控制按键30容易被用户触摸到,手指操控控制按键30时较为舒适。靠近自由端1201设置的控制按键30至自由端1201的间距L2为5mm至20mm,例如5mm、10mm、15mm、20mm等,这样,用户在手持手柄12时,手指具有较大面积的支撑位置,不易从手柄12上脱离,且方便用食指操作,此外,用户在按动边缘的控制按键30时,由于边缘有支撑,指头按动控制按键30时,一部分手指可以搭靠于手柄的自由端1201,握持更舒适。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按键30至自由端1201的间距均是至控制按键30与自由端1201在手柄12的长度方向上的间距,具体可参见图5中的标识所示。
结合图2至图5所示,手柄12上设置有充电接口60,该充电接口60位于手柄12靠近佩戴空间101的一侧,且该充电接口60的长度方向与手柄12的长度方向一致。如此,对应的充电线路板可以设置在手柄12内部并与充电接口60正对设置,此时,充电线缆板的在手柄12的宽度方向比较窄,进而可以将手柄12设置得较窄,便于实现手柄12的小型化。
进一步地,充电接口60设置于手柄12靠近中间支架11的一端。当然,该充电接口60还可以设置于手柄12的自由端1201处,只要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的其他变形方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充电接口60设置于手柄12内侧,中间支架11可扭转,中间支架11不受力时,中间支架11可复位,如此,在充电时,扭转中间支架11,可以使充电接口60暴露,便于对挂颈式按摩仪100进行充电。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充电接口60与控制按键30可以设置于同一手柄12上,还可以分别设置于两个手柄12上,具体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进行选择。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手柄12的横截面积小于5cm2,可以理解的是,手柄12的横截面积为沿垂直于手柄12长度方向截切手柄12得到的截面,如图4中所标识的第二截面。本实施例中通过使手柄12的横截面积小于5cm2,即本实施例中的手柄12比较细小,当用户手持手柄12对控制按键30进行操控时,用户只需用手搭靠于手柄12上即可,而无需将整个手部握持于手柄12上,不会对手柄12产生握持力,操控手柄12的过程中不容易对挂颈组件10造成牵拉,不会造成挂颈组件10及其上的结构造成移位。
进一步地,中间支架11的横截面积小于手柄12的横截面积,在远离中间支架11的方向上,手柄12与中间支架11连接的位置处的横截面积逐渐变大,中间支架11的横截面积为沿垂直于中间支架11的长度方向截切中间支架11得到的截面,如图4中所标识的第一截面。如此,整个挂颈组件10都比较细小,便于用户收纳和携带。此外,中间支架11的截面面积小于手柄的截面面积,且在中间支架11与手柄12的过渡部分,中间支架11逐渐变宽,该过渡部分可以提供施力点,便于用户使用。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控制按键30包括按压式按键和/或滚动式按键,也即是说,可以将控制按键30设置为按压式按键,还可以将控制按键30设置为滚动式按键,还可以将控制按键30设置为即可按压也可滚动的按键,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和实际设计需求进行选择。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中间支架11包括沿中间支架1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弧形段1101、第二弧形段1102以及第三弧形段1103,第二弧形段1102位于第一弧形段1101和第三弧形段1103之间,实际安装时,定位件40连接于第二弧形段1102上,且第一弧形段1101和第三弧形段1103的长度不小于60mm,例如65mm、70mm、75mm或者80mm等,而第二弧形段1102的长度与第一弧形段1101和/或第三弧形段1103的长度的比值为0.3~1,例如0.3、0.5、0.7、0.9或者1等。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弧形段1101、第二弧形段1102以及第三弧形段1103的长度均是指其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当第一弧形段1101和第三弧形段1103的长度小于等于60mm,并使得第二弧形段1102的长度与第一弧形段1101和/或第三弧形段1103的长度的比值为0.3~1,中间支架11佩戴在颈部之后,第二弧形段1102位于用户的颈部后侧,第一弧形段1101和第三弧形段1103朝向颈部的前端延伸,手柄12连接在第一弧形段1101和第三弧形段1103上后,手柄12距离脖子较近,不便于用户抓持,此外,当手柄12较粗时,还容易产生夹脖子的不适感。也即是说,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弧形段1101和第三弧形段1103的长度设置为大于60mm,并将第二弧形段1102的长度与第一弧形段1101和/或第三弧形段1103的长度的比值设置为0.3~1,不仅便于用户对手柄12进行抓持,当手柄12较粗时也不会对用户的脖子造成夹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将控制按键30设置于手柄12内侧的设置方式尤其适用于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的挂颈组件10,当用户对设置于体积小、重量较轻的手柄12上的控制按键30进行操作时,仅需将手指搭靠在手柄12上即可对控制按键30进行操控,而无需握持手柄12,不容易对手柄12产生过大的握持力,进而不容易带动挂颈组件10及安装在挂颈组件10上的按摩组件20发生移位,能够提高挂颈式按摩仪100工作时的稳定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控制按键30设置于手柄12的内侧,使用过程中,控制按键30不容易接触到其他物体,也不容易在用户摆动头部的过程中与用户的下颌部发生接触。也即是说,本实用新型的挂颈式按摩仪100的控制按键30不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磨损或者被误碰,能够提高挂颈式按摩仪100的使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挂颈式按摩仪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挂颈式按摩仪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