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96403U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96403U
CN215896403U CN202122281855.4U CN202122281855U CN215896403U CN 215896403 U CN215896403 U CN 215896403U CN 202122281855 U CN202122281855 U CN 202122281855U CN 215896403 U CN215896403 U CN 2158964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data lines
display panel
sub
data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8185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8185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964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964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964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显示区设置有薄膜晶体管和多条数据线,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源区和漏区,多条数据线包括多条第一类数据线,多条第一类数据线位于显示区的边缘且靠近于非显示区的一侧设置。每一第一类数据线包括第一子数据线、导电连接线及第二子数据线。第一子数据线与第二子数据线沿第一方向延伸,导电连接线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子数据线与薄膜晶体管的源区或漏区相连。导电连接线与第一子数据线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与第一子数据线相连。第二子数据线与导电连接线之间设有第二绝缘层,与导电连接线相连,第二子数据线比第一子数据线更接近显示面板的一个中轴线。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要求。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越来越多的终端产品采用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在追求更优质显示效果的同时,用户对产品的显示形态要求也越来越高,部分旗舰产品要求做到极致窄边框,甚至边框四等边设计。目前,对于数据线数目多的产品,通过压缩扇出区的走线的线宽/线距,无法实现窄边框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改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示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设置有薄膜晶体管和多条数据线,其中,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源区和漏区,所述多条数据线包括多条第一类数据线,所述多条第一类数据线位于所述显示区的边缘且靠近于所述非显示区的一侧设置;
每一所述第一类数据线包括:
第一子数据线,沿第一方向延伸,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区或漏区相连;
导电连接线,与所述第一子数据线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所述导电连接线沿第二方向延伸,与所述第一子数据线相连,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设置;
第二子数据线,与所述导电连接线之间设有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子数据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与所述导电连接线相连,所述第二子数据线比所述第一子数据线更接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个中轴线,所述中轴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可选的,多条所述第一子数据线和多条所述第二子数据线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多条所述导电连接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
可选的,连接同一条所述导电连接线的所述第一子数据线和所述第二子数据线,向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中轴线靠拢。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导电连接线的长度相等。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导电连接线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可选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子数据线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相邻的所述第二子数据线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可选的,至少部分连接于不同所述导电连接线的所述第一子数据线和所述第二子数据线,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位置对应。
可选的,所述显示区还设置多条第一虚拟数据线,所述多条第一虚拟数据线与所述导电连接线隔离设置;所述多条第一虚拟数据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与所述多条导电连接线设于同层且对应连接为同一条线。
可选的,所述显示区还设置电源总线,设于所述薄膜晶体管上,且设于所述显示区的边缘区域,所述多条第一虚拟数据线与所述电源总线相连。
可选的,所述显示区还设置多条第二虚拟数据线,所述多条第二虚拟数据线与所述多条第二子数据线隔离设置;所述多条第二虚拟数据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与所述多条第二子数据线设于同层且对应连接为同一条线。
可选的,所述显示区还设有至少三层导电层和阳极,所述至少三层导电层设于所述薄膜晶体管上,所述阳极设于所述至少三层导电层上,所述阳极通过所述导电层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漏区或源区相连;其中,所述至少三层导电层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一子数据线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同层设置,所述导电连接线与所述第二导电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二子数据线与所述第三导电层同层设置。
可选的,所述多条数据线还包括多条第二类数据线,设于所述薄膜晶体管上,所述多条第二类数据线比所述第一类数据线更接近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中轴线。
可选的,所述显示区还设置发光控制线,所述发光控制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设于同一层,所述导电连接线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发光控制线位置对应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绝缘层内设有第一接触孔,所述第一子数据线与所述导电连接线通过所述第一接触孔相连;所述第二绝缘层设有第二接触孔,所述导电连接线与所述第二子数据线通过所述第二接触孔相连。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设置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导电连接线,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子数据线和第二子数据线相连,使显示面板边缘的第一子数据线向显示面板的中部靠拢,并从更接近显示线板的中轴线的第二子数据线引出,使非显示区的扇出区的宽度变窄,从而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的显示面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类数据线的布线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数据线的密度补偿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中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5所示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包括两个,相当于至少两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示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显示区设置有薄膜晶体管和多条数据线,其中,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源区和漏区,多条数据线包括多条第一类数据线,多条第一类数据线位于显示区的边缘且靠近于所述非显示区的一侧设置。每一第一类数据线包括第一子数据线、导电连接线及第二子数据线。第一子数据线与第二子数据线沿第一方向延伸,导电连接线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设置。第一子数据线与薄膜晶体管的源区或漏区相连。导电连接线与第一子数据线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并与第一子数据线相连。第二子数据线与导电连接线之间设有第二绝缘层,并与导电连接线相连,第二子数据线比所述第一子数据线更接近显示面板的一个中轴线,中轴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通过设置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导电连接线,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子数据线和第二子数据线相连,使显示面板边缘的第一子数据线向显示面板的中部靠拢,并从更接近显示线板的中轴线的第二子数据线引出,使非显示区的扇出区的宽度变窄,从而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要求。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所示为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区100和至少部分围绕显示区100的非显示区200。非显示区200包括位于显示区100一侧的扇出区201。其中,该扇出区201位于显示区100的下部区域位置。
结合图1至图5所示,显示区100设置有薄膜晶体管101(如图4所示)和多条数据线102(结合图1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薄膜晶体管101包括栅103、源区104和漏区105。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区100沿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延伸,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相交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条数据线102中相邻的数据线102之间隔离设置,避免产生短路。多条数据线102包括多条第一类数据线106。多条第一类数据线106可以是提供数据电压信号的数据线。如图1所示,多条第一类数据线106位于显示区100的边缘且靠近于非显示区200的一侧设置。多条第一类数据线106从位于显示区100的一侧的扇出区201引出。
图2所示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类数据线的布线示意图。如图2所示,每一第一类数据线106包括第一子数据线107、导电连接线108及第二子数据线109。其中,第一子数据线107和第二子数据线109均可以是提供数据电压信号的数据线。导电连接线108可以是提供数据电压信号的数据线。导电连接线108用以电连接第一子数据线107和第二子数据线109。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数据线107和第二子数据线109均沿第一方向Y延伸。第一子数据线107与薄膜晶体管101的源区104或漏区105相连。结合图1至图5所示,在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子数据线107与薄膜晶体管101设于不同层。第一子数据线107设于薄膜晶体管101上,并形成于薄膜晶体管101的上方,并与薄膜晶体管101的源区104或漏区105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连接线108沿第二方向X延伸,导电连接线108与第一子数据线107相连。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Y可以是纵轴方向,第二方向X可以是横轴方向。结合图1至图5所示,在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上,导电连接线108与第一子数据线107设于不同层。导电连接线108设于第一子数据线107上,并形成于第一数据线107的上方。导电连接线108的一端与第一子数据线107电连接,导电连接线108的另一端与第二子数据线109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子数据线109与导电连接线108相连,第二子数据线109比第一子数据线107更接近显示面板10的一个中轴线B(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中轴线B沿第一方向Y延伸。结合图1至图5所示,在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上,第二子数据线109与导电连接线108设于不同层。第二子数据线109设于导电连接线108上,并位于导电连接线108的上方。第二子数据线109与第一子数据线107设于不同中轴线B上。且第二子数据线109相对于第一子数据线107更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中轴线B。这样来看,在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子数据线107和第二子数据线109设于不同层。其中,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所指的方向是垂直于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形成的平面的方向。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导电连接线108,与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第一子数据线107和第二子数据线109电连接,使显示面板10边缘的第一子数据线107向显示面板10的中部靠拢,并从更接近显示面板10的一个中轴线B的第二子数据线109引出,使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200的扇出区201的宽度变窄,从而实现显示面板10的窄边框要求。
对于数据线102比较多的显示面板10,通过利用上述实施例的布线方式,不容易产生短路且不影响显示效果,可以满足显示面板10的窄边框要求,适用范围更广。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可以是具有数据线较多的高清屏幕。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多条第一子数据线107和多条第二子数据线109在显示区100间隔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条第一子数据线107和多条第二子数据线109均在第二方向X上间隔设置,多条导电连接线108在第一方向Y上间隔设置。如此设置,避免相邻的第一子数据线107之间、相邻的第二子数据线109之间以及相邻的导电连接线108之间相互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Y上,连接设于显示面板10的最外侧的第一子数据线107和第二子数据线109的导电连接线108更接近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200。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Y上,连接最外侧的导电连接线108位于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100与非显示区200最接近的区域。上述最外侧指的是最靠近非显示区200的一侧。如此设置,使位于最外侧的第一子数据线107向显示面板10的中部区域靠拢,从而使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200的扇出区201的宽度变窄,从而实现显示面板10的窄边框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X上,连接同一条导电连接线108的第一子数据线107和第二子数据线109,向显示面板10的中轴线B靠拢。这里表示多条第一子数据线107和第二子数据线109从非显示区200向显示区100的中轴线B靠拢。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X上,连接于同一条导电连接线108的第一子数据线107和第二子数据线109向显示面板10的中轴线B同步靠拢。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X上,相邻的第一子数据线107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以及相邻的第二子数据线109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在第一方向Y上,相邻的导电连接线108的长度相等。但在本申请中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连接于不同导电连接线108的第一子数据线107和第二子数据线109,在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上位置对应。由于第一子数据线107和第二子数据线109位于不同层,显示面板10的多条数据线102,在进行布线时,设于显示面板10的最外侧的第一子数据线107,在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上与设于显示面板10的最外侧的第二子数据线109位置对应。上述描述的最外侧指的是最靠近非显示区200的一侧。如此设置,有效利用显示面板10的布线空间,且尽可能地减少对其他电路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薄膜晶体管101在显示面板10中的位置设置不同,其布线形状虽然类似,弯折程度(角度)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可根据实际进行布局,在这里不做限定。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子数据线107和导电连接线108之间弯折的程度、与导电连接线108和第二子数据线109之间弯折的程度相同。这里的弯折程度可以用弯折角度表示。但不仅限于此。并且第一子数据线107、导电连接线108和第二子数据线109跳层切换,为说明从显示面板10的边缘向显示面板10的中部靠拢,仅以标定黑点处作为转折点,以表示跳层切换,在此不再赘述。
图3所示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数据线的密度补偿示意图。如图3所示,显示区100还设置多条第一虚拟数据线110。通过设置多条第一虚拟数据线110可以解决金属密度差异引起的反射率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条第一虚拟数据线110与多条数据线102隔离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多条第一虚拟数据线110与导电连接线108隔离设置,为保证导电连接线108不受干扰。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用虚线来表示第一虚拟数据线110,其目的在于补偿金属密度,其不存在电连接关系。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条第一虚拟数据线110沿第二方向X延伸,与多条导电连接线108设于同层且对应连接为同一条线。多条第一虚拟数据线110和多条导电连接线108在布线工艺上设于同一层。第一虚拟数据线110用以补偿增加的多条导电连接线108的金属密度差异引起的反射率差异。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区100还设置电源总线111,设于薄膜晶体管101上,且设于显示区100的边缘区域,多条第一虚拟数据线110与电源总线111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区100还设置多条第二虚拟数据线138,多条第二虚拟数据线138与多条第二子数据线109隔离设置。多条第二虚拟数据线138沿第一方向Y延伸,与多条第二子数据线109设于同层且对应连接为同一条线。
需要说明的是,在导电连接线108与第二子数据线109连接的一端,第二子数据线109的另一端从扇出区201引出,原来连接第二子数据线109的部分数据线断开,使其整个电路断开以避免发生短路,其断开的部分为第二虚拟数据线138(如图5所示),可以在第一方向Y上为第二子数据线109作为金属密度补偿。因此,第二子数据线109在第一方向Y上不需要做金属密度补偿,也不需要考虑因金属密度差异引起的反射率问题。因此,在制备工艺上,在第一方向Y上不需要做金属密度补偿,也不需要考虑因金属密度差异引起的反射率问题。
图4所示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中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薄膜晶体管101其中一侧表示为源区104(左侧),另一侧表示为漏区105(右侧),但不仅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薄膜晶体管101还包括设于栅103、源区104和漏区105的底部、且从下至上依次叠层设置的衬底112、阻挡层113、缓冲层114和有源层115。其中,衬底112可以是双层柔性衬底。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衬底可以是聚酰亚胺(PI)。聚酰亚胺能够实现更好的耐热性和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挡层113和缓冲层114可以阻挡异物或湿气渗透至有源层115。在一些实施例中,有源层115上形成有源区,有源区用于制备上述栅103、源区104和漏区105。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区100还设有至少三层导电层116和阳极117。导电层116可以是金属层,用于布设多条数据线102。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三层导电层116设于薄膜晶体管101上,阳极117设于至少三层导电层116上,阳极117通过导电层116与薄膜晶体管101的漏区105或源区104相连。在本实施例中,阳极117通过导电层116与薄膜晶体管101的源区104或漏区105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区100还设有阴极(未图示),阴极设于至少三层导电层116上,并通过导电层116与薄膜晶体管101的漏区105或源区104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三层导电层116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导电层118、第二导电层119和第三导电层120。叠层设置的第一导电层118、第二导电层119和第三导电层120相互隔离设置,避免相互导电形成短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118、第二导电层119和第三导电层120从下至上依次叠层设置。
图5所示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结合图4和图5所示,第一子数据线107与第一导电层118同层设置,第一子数据线107的布线工艺与第一导电层118上的布线工艺在同一工艺步骤中完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连接线108与第二导电层119同层设置,导电连接线108的布线工艺与第二导电层119上的布线工艺在同一工艺步骤中完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子数据线109与第三导电层120同层设置,第二子数据线109的布线工艺与第三导电层120上的布线工艺在同一工艺步骤中完成。
如此设置,与第一导电层118同层的第一子数据线107相对于导电连接线108、第二子数据线109位于最底层,且位于显示区100的最边缘区域。通过跳层连接至与第二导电层119同层的导电连接线108,导电连接线108沿第二方向X延伸,从显示区100的边缘区域向中部区域靠拢,并跳层连接至与第三导电层120同层的第二子数据线109,此时第二子数据线109的另一端从扇出区201引出。
由于图5所示的截面图中看不到设于导电连接线108、第二子数据线109的金属层,但导电连接线108与能看到的第二导电层119设于同一层,且在同一工艺步骤中完成。第二子数据线109与能看到的第三导电层120设于同一层,且在同一工艺步骤中完成。因此,通过上述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第一子数据线107、导电连接线108、第二子数据线109设于不同层。如此设置,使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200的扇出区201的宽度变窄,从而实现显示面板10的窄边框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118和第二导电层119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121。也就是说,第一子数据线107与导电连接线108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121,第一绝缘层121内设有第一接触孔122,第一子数据线107与导电连接线108通过第一接触孔122相连。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接触孔122用以实现第一导电层118和第二导电层119、第一子数据线107和导电连接线108之间的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121可以是有机绝缘层,用以保护第一接触孔122,且位于第一导电层118的表面,用以保护第一导电层118。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119和第三导电层120之间设有第二绝缘层123。也就是说,导电连接线108与第二子数据线109之间设有第二绝缘层123,第二绝缘层123内设有第二接触孔124,导电连接线108与第二子数据线109通过第二接触孔124相连。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接触孔124用以实现第二导电层119和第三导电层120、导电连接线108和第二子数据线109之间的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层123可以是有机绝缘层,有机绝缘层的绝缘效果优异。这样来看,第一子数据线107与第二子数据线109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121和第二绝缘层123,两层较厚的绝缘层,使彼此之间的电容比较小,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小第一子数据线107与第二子数据线109之间的信号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电层120与阳极117之间设有第三绝缘层12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绝缘层125是有机绝缘层,有机绝缘层的绝缘效果优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绝缘层125内设有第三接触孔126,用以电连接阳极117和第三导电层120。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区100还设有与阳极117位于同一侧,且位于阳极117的两侧的像素定义层127和支撑柱128。像素定义层127用以制作间隔物,主要目的为防止发光材料蒸镀时,精细金属掩模与像素直接接触,导致像素刮伤产生缺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118和源区104、漏区105之间设有第四接触孔129,第四接触孔129用以实现第一导电层118和源区104或漏区105的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118的表面设有钝化层130,用以保护第一导电层118,避免被氧化,从而延缓第一导电层118的腐蚀速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有源层115还包括从上至下叠层设置的第一栅极层131和第二栅极层132,第一栅极层131与缓冲层114之间设置栅极绝缘层134,设于栅103的表面,用以保护栅103。第一栅极层131与第二栅极层132之间设置电容绝缘层135,起到隔离作用,避免第一栅极层131与第二栅极层132之间的电容信号干扰。第二栅极层132与第一导电层118之间设置层间绝缘层136。层间绝缘层136起到隔离作用,避免第二栅极层132与第一导电层118之间的导电线之间的短路,使器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了器件的性能。
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显示区100还设置发光控制线(EM)137,发光控制线137用于控制发光器件的发光时长。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控制线137沿第二方向X延伸,并与薄膜晶体管101的栅103设于同一层,导电连接线108在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上与发光控制线137位置对应设置。由于显示面板10的像素空间有限,因此没有多余版图空间来供导电连接线108单独走线,因此,将导电连接线108横向走线叠在发光控制线137上进行布线。这里的发光控制线137与栅103设于同一层,其与布设的导电连接线108的第二导电层119之间设有多层绝缘层,在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上位置对应。与导电连接线108无电连接关系,不重合也不复用。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导电连接线108对其他电路的影响,将导电连接线108的走线叠加在发光控制线137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条数据线102还包括多条第二类数据线139,设于薄膜晶体管101上,多条第二类数据线139比第一类数据线106更接近显示面板10的中轴线B。第二类数据线139可以是提供数据电压信号的数据线,和第一类数据线106共同实现显示面板10的信号传输。由于显示面板10的第一类数据线106和第二类数据线139都很多,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仅示出的部分数据线102来进行说明,但不仅限于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类数据线139可以不采用第一类数据线106的布线方式,在达到窄边框要求的前提下,第一类数据线106的设置区域范围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20。图6所示为本申请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20可以是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该显示装置20可以是图6仅示意性地示出了该显示装置20为手机的情况。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包括本申请图1至图5所示的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因而具有显示面板10相应的结构及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示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设置有薄膜晶体管和多条数据线,其中,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源区和漏区,所述多条数据线包括多条第一类数据线,所述多条第一类数据线位于所述显示区的边缘且靠近于所述非显示区的一侧设置;
每一所述第一类数据线包括:
第一子数据线,沿第一方向延伸,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区或漏区相连;
导电连接线,与所述第一子数据线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所述导电连接线沿第二方向延伸,与所述第一子数据线相连,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设置;
第二子数据线,与所述导电连接线之间设有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子数据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与所述导电连接线相连,所述第二子数据线比所述第一子数据线更接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个中轴线,所述中轴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第一子数据线和多条所述第二子数据线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多条所述导电连接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连接同一条所述导电连接线的所述第一子数据线和所述第二子数据线,向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中轴线靠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导电连接线的长度相等;和/或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导电连接线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和/或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子数据线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相邻的所述第二子数据线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连接于不同所述导电连接线的所述第一子数据线和所述第二子数据线,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位置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还设置多条第一虚拟数据线,所述多条第一虚拟数据线与所述导电连接线隔离设置;所述多条第一虚拟数据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与所述多条导电连接线设于同层且对应连接为同一条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还设置电源总线,设于所述薄膜晶体管上,且设于所述显示区的边缘区域,所述多条第一虚拟数据线与所述电源总线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还设置多条第二虚拟数据线,所述多条第二虚拟数据线与所述多条第二子数据线隔离设置;所述多条第二虚拟数据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与所述多条第二子数据线设于同层且对应连接为同一条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还设有至少三层导电层和阳极,所述至少三层导电层设于所述薄膜晶体管上,所述阳极设于所述至少三层导电层上,所述阳极通过所述导电层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漏区或源区相连;其中,所述至少三层导电层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一子数据线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同层设置,所述导电连接线与所述第二导电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二子数据线与所述第三导电层同层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数据线还包括多条第二类数据线,设于所述薄膜晶体管上,所述多条第二类数据线比所述第一类数据线更接近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中轴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还设置发光控制线,所述发光控制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设于同一层,所述导电连接线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发光控制线位置对应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内设有第一接触孔,所述第一子数据线与所述导电连接线通过所述第一接触孔相连;所述第二绝缘层设有第二接触孔,所述导电连接线与所述第二子数据线通过所述第二接触孔相连。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22281855.4U 2021-09-18 2021-09-1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58964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81855.4U CN215896403U (zh) 2021-09-18 2021-09-1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81855.4U CN215896403U (zh) 2021-09-18 2021-09-1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96403U true CN215896403U (zh) 2022-02-22

Family

ID=80471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81855.4U Active CN215896403U (zh) 2021-09-18 2021-09-1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9640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1830A1 (zh) * 2022-04-20 2023-10-2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1830A1 (zh) * 2022-04-20 2023-10-2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94374B2 (en) Touch control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control display device
CN106325608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US20220216290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11296123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668279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5810717A (zh) 柔性oled显示面板和柔性oled显示装置
CN114497151A (zh) 一种显示面板
CN107561800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220834B (zh) 显示面板
US20220376003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3097254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14271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0996781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078196B (zh) 显示面板
CN215896403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276519A (zh) 一种显示面板
CN110854129A (zh) Tft阵列基板及oled面板
CN112435988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3246887A1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133731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30091187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TWI590434B (zh) 顯示面板
US20240036671A1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terminal
US2022039104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0265435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