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92539U -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92539U
CN215892539U CN202122370367.0U CN202122370367U CN215892539U CN 215892539 U CN215892539 U CN 215892539U CN 202122370367 U CN202122370367 U CN 202122370367U CN 215892539 U CN215892539 U CN 2158925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 heat
air compressor
circulating water
water tank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7036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彦庆
杜伟建
孙岩
宋金超
吴军
曹毅
边久贵
张英林
董坤
柳海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da Sanitary 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da Sanitary 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da Sanitary 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da Sanitary 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7036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925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925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925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10Efficient use of energy, e.g. using compressed air or pressurized fluid as energy carrier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包括余热回收机构、余热利用机构和中央循环水箱,余热回收机构包括多组空压机和板式换热器,各板式换热器通过第一循环水泵组与中央循环水箱相连通,余热利用机构包括第二循环水泵组和用热设备,用热设备包括热水进口和冷水出口,热水进口通过第二循环水泵组与中央循环水箱相连通,冷水出口与中央循环水箱相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板式换热器对空压机进行热交换,空压机内的温度显著降低,减少了空压机过热停机的频率,与此同时,将空压机余热收集起来转化为热水作为热源,为厂内其他用热设备供热,替代了原有用热设备的加热方式,节省了加热所需燃料或电能消耗,减少了能源浪费,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卫生陶瓷厂,每个厂房基本都要配备多组空压机,空压机是陶瓷厂生产中所需要的动力来源之一,以满足各种需要压缩空气生产环节的需求,应用十分广泛。空压机在正常工作时,螺杆处于高速旋转状态,由于摩擦会产生大量的高温热量,实际检测发现,空压机排出机体的油气混合物温度一般高达80~100℃,通常会通过风冷或水冷排放到空气中被浪费掉,并未对其产生的热量进行合理的回收利用,同时在夏季空气温度比较高,空压机热量不能完全排放,造成系统温度过高停机,需停机一段时间之后才能重新启动,影响生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余热回收机构、余热利用机构以及连通于余热回收机构和余热利用机构之间的中央循环水箱,所述余热回收机构包括多组空压机和板式换热器,所述空压机和板式换热器之间连通有循环油管,各所述板式换热器通过第一循环水泵组与中央循环水箱相连通,所述余热利用机构包括第二循环水泵组以及用热设备,所述用热设备包括热水进口和冷水出口,所述热水进口通过第二循环水泵组与中央循环水箱相连通,所述冷水出口与中央循环水箱相连通。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中央循环水箱包括冷水进水管、冷水出水管、热水进水管和热水出水管。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第一循环水泵组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第一管道泵。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冷水进水口和热水回水口,所述冷水进水口与中央循环水箱的冷水出水管之间通过第一循环水泵组相连通,所述热水回水口与中央循环水箱的热水进水管相连通。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热水进口通过第二循环水泵组与中央循环水箱的热水出水管相连通,所述冷水出口与中央循环水箱的冷水进水管相连通。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用热设备包括泥浆池、泥浆罐和烘干室。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第二循环水泵组包括多个管道泵组,所述管道泵组的设置个数与用热设备的个数相适配。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管道泵组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第二管道泵。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中央循环水箱向外连通有补水管,所述补水管内端安装有浮球阀,所述补水管外端连通有供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板式换热器对空压机的油路进行热交换之后,空压机系统内的温度显著降低,减少了空压机因系统过热停机的频率;与此同时,将空压机余热收集起来转化为热水作为热源,为厂内其他用热设备供热,将原有应排放至空气中的热量被收集起来并加以利用,减少了能源浪费;除此之外,通过换热器置换出来的热水替代了原有用热设备的加热方式,节省了加热所需燃料或电能消耗,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中:1、余热回收机构;101、空压机;102、板式换热器;103、第一管道泵;104、循环油管;2、中央循环水箱;201、热水进水管;202、冷水出水管;203、浮球阀;204、补水管;205、热水出水管;206、冷水进水管;3、余热利用机构;301、泥浆池;302、泥浆罐;303、烘干室;304、第二循环水泵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基于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余热回收机构1、余热利用机构3以及连通于余热回收机构1和余热利用机构3之间的中央循环水箱2,所述中央循环水箱2向外连通有冷水进水管206、冷水出水管202、热水进水管201和热水出水管205。中央循环水箱2外部铺有保温板,此外系统内所有裸露管道都套有保温管,防止热量损失和工人被误烫伤。
所述余热回收机构1包括多组空压机101和板式换热器102,所述空压机101和板式换热器102之间连通有循环油管104,空压机101的进出油口和板式换热器102的进出油口用循环油管连接,将空压机101的油路与板式换热器102中的水路进行热交换,空压机101的热量转化为热水作为热源,为厂内其他用热设备供热。各所述板式换热器102通过第一循环水泵组与中央循环水箱2相连通,所述板式换热器102包括冷水进水口和热水回水口,所述冷水进水口与中央循环水箱2的冷水出水管202之间通过第一循环水泵组相连通,所述热水回水口与中央循环水箱2的热水进水管201相连通。
所述余热利用机构3包括第二循环水泵组304以及用热设备,所述用热设备包括热水进口和冷水出口,所述热水进口通过第二循环水泵组304与中央循环水箱2的热水出水管205相连通,所述冷水出口与中央循环水箱2的冷水进水管206相连通。
其中,各管道泵的进出水口、各用热设备的热水进口和冷水出口、各板式换热器102的冷水进水口和热水回水口都装有手柄蝶阀,方便设备故障时断水检修。
根据上述实施例,优选地,所述第一循环水泵组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第一管道泵103,使得两第一管道泵103为一用一备,防止因管道泵故障停机影响生产。
根据上述实施例,优选地,所述用热设备包括泥浆池301、泥浆罐302和烘干室303,此外,陶瓷工厂中,还有多处可利用余热的地点和设备,例如浴室热水箱、室内供暖等,均可使用换热器换出来的热水替代热源,应用范围比较广。
根据上述实施例,优选地,所述第二循环水泵组304包括多个管道泵组,所述管道泵组的设置个数与用热设备的个数相适配。其中管道泵组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第二管道泵,各第二管道泵分别与泥浆池301、泥浆罐302和烘干室303的热水进口相连通,并联设置使得两第二管道泵为一用一备,防止因管道泵故障停机影响生产。本例中第二管道泵全部为变频式,各用热设备内都装有温度传感器,当温度达到设定上下限时,控制对应的第二管道泵升降频,从而使用热设备内温度在设定范围内波动。
根据上述实施例,优选地,所述中央循环水箱2向外连通有补水管204,所述补水管204内端安装有浮球阀203,所述补水管204外端连通有供水装置。当中央循环水箱2内水位低于上限之后,自动补水,其中供水装置补充的水为软水,防止管道内壁结水垢。
本实用新型通过板式换热器102对空压机101的油路进行热交换之后,空压机101系统内的温度显著降低,减少了空压机101因系统过热停机的频率;与此同时,将空压机101余热收集起来转化为热水作为热源,为厂内其他用热设备供热,将原有应排放至空气中的热量被收集起来并加以利用,减少了能源浪费;除此之外,通过换热器置换出来的热水替代了原有用热设备的加热方式,节省了加热所需燃料或电能消耗,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余热回收机构、余热利用机构以及连通于余热回收机构和余热利用机构之间的中央循环水箱,所述余热回收机构包括多组空压机和板式换热器,所述空压机和板式换热器之间连通有循环油管,各所述板式换热器通过第一循环水泵组与中央循环水箱相连通,所述余热利用机构包括第二循环水泵组以及用热设备,所述用热设备包括热水进口和冷水出口,所述热水进口通过第二循环水泵组与中央循环水箱相连通,所述冷水出口与中央循环水箱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循环水箱包括冷水进水管、冷水出水管、热水进水管和热水出水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水泵组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第一管道泵。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冷水进水口和热水回水口,所述冷水进水口与中央循环水箱的冷水出水管之间通过第一循环水泵组相连通,所述热水回水口与中央循环水箱的热水进水管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进口通过第二循环水泵组与中央循环水箱的热水出水管相连通,所述冷水出口与中央循环水箱的冷水进水管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热设备包括泥浆池、泥浆罐和烘干室。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水泵组包括多个管道泵组,所述管道泵组的设置个数与用热设备的个数相适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泵组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第二管道泵。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循环水箱向外连通有补水管,所述补水管内端安装有浮球阀,所述补水管外端连通有供水装置。
CN202122370367.0U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Active CN2158925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70367.0U CN215892539U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70367.0U CN215892539U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92539U true CN215892539U (zh) 2022-02-22

Family

ID=80348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70367.0U Active CN215892539U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925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118211U (zh) 一种数据机房冷凝热回收辐射供暖系统
CN106895525A (zh) 一种带热回收/全自然冷却的机房散热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08765140U (zh) 一种冬季低能耗的制冷系统
CN105402799A (zh) 一种固体蓄热液动换热供暖装置
CN215892539U (zh)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212770412U (zh) 一种热泵干燥机组
CN207065759U (zh) 一种带热回收/全自然冷却的机房散热系统
CN201521418U (zh) 热泵压缩机润滑油控温装置
CN2599459Y (zh) 中央空调余热回收制热水装置
CN203051144U (zh)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节能装置
CN206269282U (zh) 一种多联机水源热泵户式中央空调系统
CN205528408U (zh) 一种浮法玻璃退火窑热风供热系统
CN213020326U (zh) 一种热风换热器
CN211605175U (zh) 一种电池车间冷冻水系统
CN209639098U (zh) 梯级加热多能源互补型水循环地暖系统用主机
CN201782129U (zh) 热泵烘箱系统
CN206944286U (zh) 热泵与电厂循环水耦合的供暖系统
CN213984044U (zh) 一种空压机余热综合利用系统
CN205939218U (zh) 复合式水热媒高效节能空预器
CN217582497U (zh) 一种节能环保的螺杆式空压机余热回收装置
CN220670263U (zh) 一种组装式热换器
CN204460524U (zh) 一种节能洁净车间系统
CN204554993U (zh) 一种集中供暖用单外调分户控制装置
CN210832545U (zh) 一种水环式双热泵余热回收与高效制冷装置
CN220931094U (zh) 低温余热发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