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76387U - 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76387U
CN215876387U CN202121656904.1U CN202121656904U CN215876387U CN 215876387 U CN215876387 U CN 215876387U CN 202121656904 U CN202121656904 U CN 202121656904U CN 215876387 U CN215876387 U CN 2158763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d
sewage
sludge
box
sewage dra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5690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游金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Luji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Luji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Luji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Luji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5690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763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763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763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ration Of Liqui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包括:排污箱,排污箱用于污水过滤及污泥的排放,支撑架,支撑架固定于排污箱内部中端,支撑架左右端分别与排污箱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往下排放污泥的下料通道,密封板,密封板共设有两块且分别盖于下料通道的下端,密封板外围分别与排污箱内壁及支撑架外端接触,密封板用于阻挡污泥;通过使污泥板下移,污泥则沿着倾斜的污泥板滑落至排泥通道及排泥管内排出,达到便于清理污泥的效果,且刮泥板下移则刮扫排污箱内壁上端污泥,同时密封板则会刮扫排污箱内壁下端的污泥,从而避免污泥粘附在排污箱内壁难以清理的情况发生,利于提升污泥排放的干净度。

Description

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是使污水通过净化达到排水标准或可以对污水进行二次利用的过程,而污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污泥,因此污泥的排放也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的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当污水过滤后污泥直接堆积在排污箱的内部,而污泥堆积过多时,污泥难以快速的排放出排污箱,且污泥会粘附至排污箱的内壁导致难以清理,以致于污泥排放不够干净,而且污泥易堵塞排泥管,由于排泥管不易疏通,导致排泥过程不够顺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污泥难以快速的排放出排污箱,污泥会粘附至排污箱的内壁难以清理,污泥易堵塞排泥管的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包括:
排污箱,所述排污箱用于污水过滤及污泥的排放;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固定于所述排污箱内部中端,所述支撑架左右端分别与所述排污箱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往下排放污泥的下料通道;
密封板,所述密封板共设有两块且分别盖于所述下料通道的下端,所述密封板外围分别与所述排污箱内壁及支撑架外端接触,所述密封板用于阻挡污泥;
刮泥板,所述刮泥板滑动连接于所述排污箱内顶端,所述刮泥板用于刮扫排污箱内壁上端的污泥;
推泥板,所述推泥板设于所述支撑架的正下方,所述排污箱内部下端开有位于所述推泥板正下方的排泥通道,所述排污箱下端连通有与所述排泥通道相通的排泥管,所述推泥板用于疏通排泥通道和排泥管内的污泥。
进一步地,所述排污箱左侧上端连通有进水管,所述排污箱右侧且靠近于所述密封板的上方连通有排水管。
进一步地,每块所述密封板上端内侧均固定有过滤网,且左边所述过滤网的过滤孔径大于右边所述过滤网的过滤孔径。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网上端与所述刮泥板下端相接,所述过滤网前后端分别与所述排污箱内壁前后端贴合,所述过滤网沿着所述排污箱内壁前后端上下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网左右两侧的下端均设有与所述过滤网接触的清理刷,每块所述清理刷的外侧上端均固定有固定杆,外端两根所述固定杆末端分别与所述排污箱内壁左右端固定,内端两根所述固定杆末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支撑架的左右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内部固定有正反电机,所述正反电机输出端的上端相接有转动贯穿出所述支撑架上面的丝杆,所述丝杆上端螺纹贯穿出所述刮泥板的上面,所述丝杆上端与所述排污箱内顶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下端固定有液压伸缩轴,所述液压伸缩轴下端与所述推泥板上端螺纹固定,所述推泥板通过所述液压伸缩轴上下活动并穿插进所述排泥通道及排泥管内。
进一步地,所述排污箱前端左侧开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内侧镶嵌有透明玻璃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
通过过滤网将污水从左至右进行过滤,通过两块过滤网的分隔过滤,且左边的过滤孔径大于右边过滤网的过滤孔径,因此过滤后的污泥则通过过滤网的分隔从左至右分为三层,使污水可以进行二层过滤的同时,还能将污泥更加彻底的过滤掉,而过滤后的污泥则落在密封板上端,当需要清理密封板上的污泥时,使污泥板下移,污泥则沿着倾斜的污泥板滑落至排泥通道及排泥管内排出,达到便于清理污泥的效果,同时密封板下移时会带动刮泥板下移,刮泥板则刮扫排污箱内壁上端污泥,同时密封板则会刮扫排污箱内壁下端的污泥,从而避免污泥粘附在排污箱内壁难以清理的情况发生,利于提升污泥排放的干净度,当污泥对排泥通道及排泥管产生堵塞时,推泥板下移进入到排泥通道及排泥管内则便于往下推动污泥,利于疏通排泥管及排泥通道,利于污泥快速从排泥管排出,以免污泥堵塞排泥管及排泥通道而导致排泥不够顺畅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中:排污箱1、支撑架2、密封板3、刮泥板4、过滤网5、正反电机6、丝杆7、进水管8、排水管9、清理刷10、固定杆11、液压伸缩轴12、推泥板13、排泥通道14、排泥管15、观察窗16。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
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包括:
排污箱1,所述排污箱1用于污水过滤及污泥的排放,支撑架2,所述支撑架2固定于所述排污箱1内部中端,所述支撑架2左右端分别与所述排污箱1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往下排放污泥的下料通道,密封板3,所述密封板3共设有两块且分别盖于所述下料通道的下端,所述密封板3外围分别与所述排污箱1内壁及支撑架2外端接触,所述密封板3用于阻挡污泥,每块所述密封板3上端内侧均固定有过滤网5,且左边所述过滤网5的过滤孔径大于右边所述过滤网5的过滤孔径,所述过滤网5上端与所述刮泥板4下端相接,所述过滤网5前后端分别与所述排污箱1内壁前后端贴合,所述过滤网5沿着所述排污箱1内壁前后端上下滑动;
具体地,通过过滤网5将污水从左至右进行过滤,且通过两块过滤网5的分隔过滤,且左边过滤网5的过滤孔径大于右边过滤网5的过滤孔径,因此过滤后的污泥则通过过滤网5的分隔从左至右分为三层,使污水可以进行二层过滤的同时,还能将污泥更加彻底的过滤掉,由于密封板3盖于下料通道的下端,因此过滤后的污泥则落在密封板3上端。
刮泥板4,所述刮泥板4滑动连接于所述排污箱1内顶端,所述刮泥板4用于刮扫排污箱1内壁上端的污泥,所述支撑架2内部固定有正反电机6,所述正反电机6输出端的上端相接有转动贯穿出所述支撑架2上面的丝杆7,所述丝杆7上端螺纹贯穿出所述刮泥板4的上面,所述丝杆7上端与所述排污箱1内顶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当需要清理密封板3上的污泥时,启动正反电机6并带动丝杆7进行转动,丝杆7则带动刮泥板4沿着排污箱1内壁往下移动,同时刮泥板4则通过过滤网5带动密封板3下移,从而使下料通道打开,污泥经过下料通道后则沿着倾斜的密封板3滑落至排泥通道14及排泥管15内排出,达到便于清理污泥的效果,由于密封板3下移时会随刮泥板4一起下移,刮泥板4则刮扫排污箱1内壁上端污泥,且密封板3外围是与排污箱1内壁接触的,因此密封板3下移时则会刮扫排污箱1内壁下端的污泥,从而避免污泥粘附在排污箱1内壁难以清理的情况发生,利于提升污泥排放的干净度。
推泥板13,所述推泥板13设于所述支撑架2的正下方,所述排污箱1内部下端开有位于所述推泥板13正下方的排泥通道14,所述排污箱1下端连通有与所述排泥通道14相通的排泥管15,所述推泥板13用于疏通排泥通道14和排泥管15内的污泥,所述支撑架2下端固定有液压伸缩轴12,所述液压伸缩轴12下端与所述推泥板13上端螺纹固定,所述推泥板13通过所述液压伸缩轴12上下活动并穿插进所述排泥通道14及排泥管15内;
进一步地,当污泥对排泥通道14及排泥管15产生堵塞时,启动液压伸缩轴12并带动推泥板13往下移动,而推泥板13下移会进入到排泥通道14及排泥管15内,此时推泥板13则便于往下推动污泥,利于疏通排泥管15及排泥通道14,利于污泥快速从排泥管15排出,以免污泥堵塞排泥管15及排泥通道14而导致排泥不够顺畅的情况发生。
所述排污箱1左侧上端连通有进水管8,所述排污箱1右侧且靠近于所述密封板3的上方连通有排水管9;
进一步地,通过进水管8便于往排污箱1内输入污水,而过滤后的污水则从排水管9排出。
所述过滤网5左右两侧的下端均设有与所述过滤网5接触的清理刷10,每块所述清理刷10的外侧上端均固定有固定杆11,外端两根所述固定杆11末端分别与所述排污箱1内壁左右端固定,内端两根所述固定杆11末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支撑架2的左右两端;
进一步地,当过滤网5往下移动时,过滤网5则会沿着清理刷10往下移动,从而使清理刷10对过滤网5的左右面进行清扫,便于清理过滤网5左右两面的污泥,且防止过滤网5堵塞,保证了过滤网5的正常过滤性能。
所述排污箱1前端左侧开有观察窗16,所述观察窗16内侧镶嵌有透明玻璃板;
进一步地,通过观察窗16内的透明玻璃板利于查看到排污箱1内的污泥储量,从而便于及时清理污泥。

Claims (8)

1.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污箱(1),所述排污箱(1)用于污水过滤及污泥的排放;
支撑架(2),所述支撑架(2)固定于所述排污箱(1)内部中端,所述支撑架(2)左右端分别与所述排污箱(1)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往下排放污泥的下料通道;
密封板(3),所述密封板(3)共设有两块且分别盖于所述下料通道的下端,所述密封板(3)外围分别与所述排污箱(1)内壁及支撑架(2)外端接触,所述密封板(3)用于阻挡污泥;
刮泥板(4),所述刮泥板(4)滑动连接于所述排污箱(1)内顶端,所述刮泥板(4)用于刮扫排污箱(1)内壁上端的污泥;
推泥板(13),所述推泥板(13)设于所述支撑架(2)的正下方,所述排污箱(1)内部下端开有位于所述推泥板(13)正下方的排泥通道(14),所述排污箱(1)下端连通有与所述排泥通道(14)相通的排泥管(15),所述推泥板(13)用于疏通排泥通道(14)和排泥管(15)内的污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箱(1)左侧上端连通有进水管(8),所述排污箱(1)右侧且靠近于所述密封板(3)的上方连通有排水管(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每块所述密封板(3)上端内侧均固定有过滤网(5),且左边所述过滤网(5)的过滤孔径大于右边所述过滤网(5)的过滤孔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5)上端与所述刮泥板(4)下端相接,所述过滤网(5)前后端分别与所述排污箱(1)内壁前后端贴合,所述过滤网(5)沿着所述排污箱(1)内壁前后端上下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5)左右两侧的下端均设有与所述过滤网(5)接触的清理刷(10),每块所述清理刷(10)的外侧上端均固定有固定杆(11),外端两根所述固定杆(11)末端分别与所述排污箱(1)内壁左右端固定,内端两根所述固定杆(11)末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支撑架(2)的左右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内部固定有正反电机(6),所述正反电机(6)输出端的上端相接有转动贯穿出所述支撑架(2)上面的丝杆(7),所述丝杆(7)上端螺纹贯穿出所述刮泥板(4)的上面,所述丝杆(7)上端与所述排污箱(1)内顶端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下端固定有液压伸缩轴(12),所述液压伸缩轴(12)下端与所述推泥板(13)上端螺纹固定,所述推泥板(13)通过所述液压伸缩轴(12)上下活动并穿插进所述排泥通道(14)及排泥管(15)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箱(1)前端左侧开有观察窗(16),所述观察窗(16)内侧镶嵌有透明玻璃板。
CN202121656904.1U 2021-07-20 2021-07-20 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 Active CN2158763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56904.1U CN215876387U (zh) 2021-07-20 2021-07-20 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56904.1U CN215876387U (zh) 2021-07-20 2021-07-20 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76387U true CN215876387U (zh) 2022-02-22

Family

ID=80562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56904.1U Active CN215876387U (zh) 2021-07-20 2021-07-20 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763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40392B (zh) 一种污水分离工艺
CN108014536B (zh) 一种化工生产用立式过滤装置和过滤方法
CN110694343A (zh) 一种餐厨垃圾处理装置
CN216236110U (zh) 一种处理效率高的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
CN113244684A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环保型混凝土渣液分离处理方法
CN216295392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
CN215161563U (zh) 一种陶瓷材料水净化设备用的排污装置
CN215876387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的排泥装置
CN116550027B (zh) 工业废水用的环保过滤系统
CN113144729A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高效循环除砂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19481797U (zh) 一种混合油过滤机
CN112076522A (zh) 一种环保工程用的污水处理净化设备及其处理方法
CN218306585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过滤机构
CN114311802B (zh) 一种医用药液过滤设备
CN215479861U (zh) 一种气浮式污水处理设备
CN215505710U (zh) 一种废水处理用水循环装置
CN115445296A (zh) 一种节能净水器用过滤结构及其过滤方法
CN211357839U (zh) 一种处理印染废水的沉淀池
CN212651402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
CN213253355U (zh) 生产氧化铝用平盘过滤机
CN219792531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脱泥机
CN220779268U (zh) 一种水处理用排污装置
CN217246974U (zh) 一种用于废水处理的沉降槽
CN217909179U (zh) 医疗污水处理设备
CN218451931U (zh) 隔油提升设备的污泥收集排放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