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70121U - 转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70121U
CN215870121U CN202120777444.1U CN202120777444U CN215870121U CN 215870121 U CN215870121 U CN 215870121U CN 202120777444 U CN202120777444 U CN 202120777444U CN 215870121 U CN215870121 U CN 2158701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conductive plate
hole
side fac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7744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科军
赵帅帅
顾斌斌
杨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7744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701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701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701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接装置,其包括装置壳体以及设置在装置壳体内的转接电路,转接电路包括装置连接部以及用于与外接导体电连接的装置接线端;所述装置壳体包括设有装置连接部的连接侧面和设有装置接线端的接线侧面,所述装置连接部一端凸出于连接侧面用于插接配合,外接导体从接线侧面接入转接装置与装置接线端电连接,以装置连接部的插接方向为装置壳体的长度方向,所述连接侧面位于装置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接线侧面位于装置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一端;本实用新型转接装置,其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Description

转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接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插入式断路器,其操作面(即设有操作件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连接导线的接线端子,由于接线端子布局受断路器结构和安装位置限制,导致接线端子的接线能力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转接装置,其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转接装置,其包括装置壳体以及设置在装置壳体内的转接电路,转接电路包括装置连接部以及用于与外接导体电连接的装置接线端;所述装置壳体包括设有装置连接部的连接侧面和设有装置接线端的接线侧面,所述装置连接部一端凸出于连接侧面用于插接配合,外接导体从接线侧面接入转接装置与装置接线端电连接,以装置连接部的插接方向为装置壳体的长度方向,所述连接侧面位于装置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接线侧面位于装置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一端。
优选的,所述装置壳体还包括操作侧面以及设置在操作侧面上的装置操作孔,所述接线侧面上设有装置接线孔,外接导体通过装置接线孔与设置在装置接线孔内的装置接线端电连接,装置操作孔与装置接线端配合用于连接或拆除外接导体;所述操作侧面和连接侧面为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
优选的,包括沿装置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避让缺口,用于拆除和/或连接所述装置连接部,避让缺口的一端位于操作侧面上。
优选的,所述装置壳体还包括装配侧面,所述装配侧面与接线侧面为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所述装配侧面上设有导向结构和/或限位结构。
优选的,所述装置壳体的操作侧面和接线侧面形成多级台阶形状,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接线台阶,接线台阶在装置壳体的宽度方向一端的侧面上设有装置接线孔,接线台阶在装置壳体的长度方向一端的侧面上设有装置操作孔,多个接线台阶在装置壳体的宽度方向一端的侧面构成所述接线侧面,多个接线台阶在装置壳体的长度方向一端的侧面构成所述操作侧面。
优选的,所述装置接线孔的延伸方向与装置连接部的插接方向垂直。
优选的,所述装置连接部包括至少两个导电板,每个导电板一端凸出在连接侧面一侧,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一个装置接线端电连接;至少一个导电板上设有与所述避让缺口对应的导电板避让孔。
优选的,所述装置连接部包括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的一端分别凸出在连接侧面的一侧,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装置接线端连接;所述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凸出在连接侧面的一端,在装置壳体的厚度方向上错位设置,且在装置壳体的宽度方向上错位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之间设有绝缘隔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均为L型结构,第一导电板包括折弯相连的第一接线板和第一插接板,第二导电板包括折弯相连的第二接线板和第二插接板,第一接线板和第二接线板分别沿装置壳体的宽度方向延伸与装置接线端电连接,第一插接板和第二插接板分别沿装置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自由端凸出在连接侧面的一侧,第一插接板和第二接线板的交叉处设有绝缘隔板,所述绝缘隔板安装在第一导电板和/或第二导电板上。
优选的,所述装置接线端的厚度的两倍大于装置壳体的厚度,所述两个装置接线端在装置壳体的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
优选的,所述两个装置接线端在装置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错位设置,且在装置壳体的厚度方向上错位设置。
优选的,所述两个装置接线端为分别与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连接的第一装置接线端和第二装置接线端,所述接线侧面上对应设有与第一装置接线端和第二装置接线端配合的第一装置接线孔和第二装置接线孔,所述操作侧面上对应设有第一装置操作孔和第二装置操作孔,所述转接装置沿装置壳体的长度方向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配合的第一避让缺口和第二避让缺口;
所述装置壳体包括用于容纳第一装置接线端和第一导电板的第一壳体部分和用于容纳第二装置接线端和第二导电板的第二壳体部分,第一壳体部分包括沿其厚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交叠部分和第一凸出部分,第二壳体部分包括沿其厚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交叠部分和第二凸出部分,第一交叠部分和第二交叠部分交叠在一起,第一凸出部分和第二凸出部分分别向装置壳体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凸出,第二壳体部分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第一壳体部分一个侧面平齐以形成连接侧面,第二壳体部分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凸出在第一壳体部分一侧,操作侧面和连接侧面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装置壳体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第一装置操作孔和第二装置操作孔均设置在操作侧面上且分别位于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上,接线侧面为装置壳体的宽度方向一端的侧面,第一装置接线孔和第二装置接线孔均设置在接线侧面上且分别位于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上,第一避让缺口沿装置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第一壳体部分中部,第二避让缺口设置在第一交叠部分和第二凸出部分的连接处。
本发明转接装置,其采用插接方式连接,且外部导线的接入方向与转接装置的插接方式不同,能够扩展接线方向,便于外部导线的接入。优选的,外部导线的接入方向与转接装置的插接方式垂直。
此外,转接装置的内部结构紧凑简单,装置接线端在装置壳体的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有利于减小转接装置的体积以及减小其对于安装空间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断路器转接结构的转接装置和断路器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断路器转接结构的转接装置和断路器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转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装置壳体以及设置在装置壳体上的装置接线孔和装置操作孔;
图4是本发明转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转接装置的内部构造;
图5是本发明第一导电板、第二导电板和绝缘隔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转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第一避让缺口和第二避让缺口;
图7是本发明转接装置与外接导体的一种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转接装置与外接导体的另一种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8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断路器转接结构以及转接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断路器转接结构以及转接装置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2、7-8所示,本发明断路器转接结构,其包括转接装置和断路器2;所述断路器2包括用于驱动断路器2合闸或分闸的操作件20;所述转接装置包括装置壳体10和设置在装置壳体10内的转接电路,转接电路两端分别与断路器2和外接导体3电连接;转接电路包括用于与断路器电连接的装置连接部111-112和用于与外接导体3连接的装置接线端15,所述转接装置设置在操作件20一侧,转接装置和操作件20并排位于断路器2 的同一端。
本发明断路器转接结构,有利于扩展断路器的接线能力,包括转换接线的位置以及转换接线端子的接线方式等,而且转接装置设置在断路器的操作件一侧且二者并排设置在断路器的同一端,便于用户操作,有利于提升操作效率。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断路器转接结构以及转接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4所示,本实施例断路器转接结构,其包括转接装置和断路器2;所述断路器2包括操作件20;所述转接装置包括装置壳体10和设置在装置壳体10内的转接电路,所述转接装置包括装置壳体10和设置在装置壳体10内的转接电路,转接电路包括用于与断路器电连接的装置连接部111-112和用于与外接导体3连接的装置接线端15;所述转接装置设置在操作件20一侧,转接装置和操作件20并排设置在断路器2的同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断路器2优选为插入式断路器,其操作件20为滑动设置在断路器2上的按钮,所述断路器2包括断路器接线孔22以及设置在断路器接线孔22内的断路器接线端,操作件20和断路器接线孔22设置在断路器2的一端,操作件20直线移动以驱动断路器2合闸或分闸,按压或拉拔操作件20驱动断路器2合闸,按压或拉拔操作件20驱动断路器2分闸,实现过程为本领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再展开描述。当然作为另一种实施例,所述操作件20也可以为摆动的手柄。
优选的,如图1和2所示的实施例,所述转接装置装配至断路器2的方向与操作件20的移动方向平行。具体的,所述转接装置由左至右装配至断路器2上,操作件20能在左右方向上做往复直线移动。具体的,如图1 和2所示,所述断路器2包括断路器操作侧面,转接装置设置在断路器操作侧面上,操作件20凸出在断路器2外部的一端和转接装置均位于断路器操作侧面的同一侧。
如图1、2、7所示,所述装置壳体10包括设有装置连接部111-112的连接侧面11和设有装置接线端15的接线侧面13,外接导体3从接线侧面 13接入转接装置与装置接线端15电连接。所述外接导体3从交叉于接线侧面13的方向处接入转接装置,即外接导体3以垂直于或倾斜于接线侧面13 的方式接入转接装置。
优选的,连接侧面11和接线侧面13的第一种设置方式为:以转接装置装配至断路器的方向为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即以操作件20直线移动的方向为长度方向,所述连接侧面11位于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且与断路器2相对设置,接线侧面13位于装置壳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操作件20则位于装置壳体1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采用本实施例的接线方式可以转换外部导线的接入方向,也可以根据需要更换装置接线端 15的类型,以连接不同的导线。具体的,如图1、2、7所示,所述连接侧面11为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一端的侧面,与断路器2相对设置,在图7 中为装置壳体10的右侧面;所述接线侧面13为装置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一端的侧面,接线侧面13为装置壳体10的上侧面或者下侧面,使得外接导体3的安装方向与操作件20的直线移动方向垂直,即外接导体3的安装方向与装置连接部111-112安装至断路器2的方向垂直。优选接线侧面13位于装置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操作件20的一端,操作件20位于装置壳体1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在图7中接线侧面13为装置壳体10的下侧面,所述操作件20位于装置壳体10的上侧面的一侧。
作为另外一种实施例,如图8所示,为连接侧面11和接线侧面13的第二种设置方式:接线侧面13和连接侧面11为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所述连接侧面11与断路器2相对设置,连接侧面11和接线侧面13分别位于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外接导体3从交叉于接线侧面13的方向接入转接装置。具体的,如图8所示,所述连接侧面11和接线侧面13为装置壳体10长度方向上的相对设置的一对侧面,外接导体3的安装方向与操作件20的直线移动方向平行,即外接导体3的安装方向与装置连接部 111-112安装至断路器2的方向平行。采用本实施例可以根据需要更换装置接线端15的类型,以连接不同的导线。
所述连接侧面11和接线侧面13具体采用的设置方式,可依据实际的接线需求进行调整,以满足断路器2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接线需求;图1-6 的优选实施例采用连接侧面11和接线侧面13的第一种设置方式,使得外接导体3的安装方向与装置连接部111-112安装至断路器2的方向不同,转换接线的位置。
优选的,如图2-5所示,所述装置连接部111-112与断路器2插接配合,所述装置连接部111-112一端凸出于连接侧面11用于插接配合,外接导体3从接线侧面13接入转接装置与装置接线端15电连接,以装置连接部111-112的插接方向为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所述连接侧面11位于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接线侧面13位于装置壳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所述断路器2包括与操作件20并排设置在断路器2一端的断路器接线孔22以及设置在断路器接线孔22内的断路器接线端,装置连接部111-112插置在断路器接线孔22内与断路器接线端电连接,装置连接部 111-112另一端与装置接线端15电连接。优选的,所述断路器接线端为弹性接线端子,在断路器接线孔22旁对应设有断路器拆线孔23,断路器拆线孔23和断路器接线孔22一对一配合。进一步的,如图2-5所示,所述装置连接部111-112包括至少两个导电板,每个导电板一端凸出在连接侧面 11一侧,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一个装置接线端15电连接。本实施例的所述装置连接部111-112包括第一导电板111和第二导电板112,第一导电板111和第二导电板112的一端分别凸出在连接侧面11的一侧,第一导电板111和第二导电板112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装置接线端15连接。
优选的,如图2-4所示,所述装置壳体10还包括设置在接线侧面13 上的装置接线孔131-132,外接导体3通过装置接线孔131-132与设置在装置接线孔131-132内的装置接线端15电连接。优选的,所述装置接线孔 131-132的延伸方向与断路器接线孔22的延伸方向垂直,也即是所述外接导体3插入装置接线孔131-132的方向与装置连接部111-112插入断路器接线孔22的方向垂直,转换断路器的导线接线方向,扩展断路器的接线能力。具体的,如图1、2、7所示,外接导体3从转接装置下方,向上插入装置接线孔131-132内,装置连接部111-112从断路器2左侧向右插入断路器接线孔22内,接线方向垂直。当然,作为另一种实施例,装置接线孔 131-132也可以倾斜设置,外接导体以倾斜的方式插入。当然,作为另一种实施例,所述装置接线端15也可以为凸出接线侧面13的其它接线方式。
优选的,如图2-4、6所示,所述装置壳体10还包括操作侧面14以及设置在操作侧面14上的装置操作孔,装置操作孔与装置接线端15对应配合用于连接或拆除外接导体3,所述操作侧面14和连接侧面11为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具体的,如图2和4所示,所述操作侧面14与连接侧面11 相对设置,分别位于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接线侧面13位于装置壳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接线侧面13优选位于装置壳体10的下端;所述装置壳体10设有两个装置操作孔,分别为第一装置操作孔141和第二装置操作孔142,分别与两个装置接线端15(即第一装置接线端151和第二装置接线端152)相对配合。进一步的,所述装置接线端15包括接线框和接线螺钉,用户可通过装置操作孔旋拧接线螺钉,以将外接导体压紧在接线框和装置连接部111-112(第一导电板111或第二导电板112)之间;或者,所述装置接线端15也可以是弹性接线端子,外接导体3插入装置接线端15内,装置接线端15自动压紧外接导体3,需要拆卸外接导体3时,用户可通过装置操作孔施力与装置接线端15使其释放外接导体3;以上两种装置接线端15的实现方式均为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在此不再展开描述。
需要指出的,所述操作侧面14的位置可以依据装置接线端15的设置方式进行调整,即操作侧面14的位置依据装置接线端15的被操作部分(例如接线螺钉或压线弹片)朝向改变而改变。例如所述连接侧面11和接线侧面13采用图8的第二种设置方式时,操作侧面14位于装置壳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
优选的,如图2、3和6所示,所述装置壳体10还包括沿装置壳体10 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避让缺口,所述避让缺口与断路器2的断路器拆线孔23 相对设置,用于拆除和/或连接所述装置连接部111-112,避让缺口的一端位于所述装置壳体10的操作侧面14上,所述操作侧面14和连接侧面11 为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断路器2设有两个断路器拆线孔23,分别为第一断路器拆线孔231和第二断路器拆线孔232,分别与第一断路器接线孔221和第二断路器接线孔222配合;两个所述断路器拆线孔23和两个断路器接线孔22优选设置在一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处,两个断路器拆线孔23位于同一对角线上,两个断路器接线孔22位于同一对角线上;如图2、3和6所示,所述转接装置包括两个避让缺口,分别为第一避让缺口121和第二避让缺口122,分别与第一断路器拆线孔231 和第二断路器拆线孔232相对连通,两个避让缺口沿转接装置的长度方向延伸。优选的,如图5所示,所述装置连接部111-112包括至少两个导电板,至少一个导电板上设有与所述避让缺口对应的导电板避让孔。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板11上设有第一导电板避让孔113,第一避让缺口121与第一导电板避让孔113连通。
优选的,如图1和2所示,所述断路器2还包括用于支撑和/或导向和 /或限位转接装置的断路器分隔板24,操作件20和转接装置分别位于断路器分隔板24两侧,所述操作件20直线移动以驱动断路器2合闸或分闸,所述转接装置装配至断路器2的方向与操作件2的移动方向平行。优选的,所述装置壳体10还包括装配侧面,所述装配侧面与接线侧面13为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所述装配侧面上设有与断路器分隔板24配合的导向结构和 /或限位结构。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断路器分隔板24与转接装装置限位配合,即可同时起到支撑和限位转接装置的功能,所述限位结构可以为相应的卡槽或者卡扣等方式;或者,如图1所示,将所述断路器2和转接装置上下翻转180°,使操作件20位于断路器分隔板24下方时,断路器分隔板24也可以起到支撑转接装置的功能;或者,所述断路器分隔板24 和转接装置的装置壳体10上设有导向结构,即可以起到导向转接装置的作用,导向结构为相应的导槽或凸筋等。
本发明转接装置还具有以下技术效果:如图1和2所示,当多个断路器2并排设置时,多个断路器2会沿个断路器的厚度方向并排设置在一起,从而使各转接装置也沿厚度方向并排在一起,转接装置的接线侧面13和操作侧面14分别位于转接装置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的一端,因此不会被遮挡。
具体的,如图2-5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装置连接部111-112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导电板111和第二导电板112,断路器接线孔22包括第一断路器接线孔221和第二断路器接线孔222,第一导电板111和第二导电板 112一端分别凸出在连接侧面11一侧且分别插置在第一断路器接线孔221 和第二断路器接线孔222内,第一导电板111和第二导电板112另一端分别与两个装置接线端15相连,所述第一导电板111和第二导电板112凸出在连接侧面11的一端,在装置壳体10的厚度方向上错位设置,且在装置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上错位设置,即在装置壳体10的厚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均不位于一条延长线上。如图2-4所示,所述两个装置接线端15为分别与第一导电板111和第二导电板112连接的第一装置接线端151和第二装置接线端152,接线侧面13上对应设有与第一装置接线端151和第二装置接线端152配合的第一装置接线孔131和第二装置接线孔132,所述操作侧面14上对应设有第一装置操作孔141和第二装置操作孔142,所述转接装置沿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导电板111和第二导电板 112配合的第一避让缺口121和第二避让缺口122。所述第一导电板111一端插入第一断路器接线孔221内,另一端与第一装置接线端151相连,第二导电板112一端插入第二断路器接线孔222内,另一端与第二装置接线端152相连。
优选的,如图4和5所示,所述第一导电板111和第二导电板112的之间设有绝缘隔板16。具体的,如图4和5所示,所述第一导电板111和第二导电板112均为L型结构,第一导电板111包括折弯相连的第一接线板和第一插接板,第二导电板112包括折弯相连的第二接线板和第二插接板,第一接线板和第二接线板分别沿装置壳体10的宽度方向延伸与装置接线端15电连接且间隔设置,第一插接板和第二插接板间隔设置,分别沿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自由端凸出在连接侧面11的一侧,第一插接板和第二插接板的自由端分别与断路器接线端子插接配合。所述第一插接板与第二接线板彼此交叉,第一插接板和第二接线板的交叉处设有位于二者之间的绝缘隔板16,所述绝缘隔板16安装在第一导电板111和/或第二导电板112上。
优选的,如图6所示,所述装置壳体10的厚度小于等于断路器2的厚度,装置接线端15的厚度的两倍大于装置壳体10的厚度,所述两个装置接线端15在装置壳体10的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有利于减小转接装置的体积以及减小其对于安装空间的需求,在所述装置壳体10的厚度方向上,第一装置接线端151和第二装置接线端152的一侧层叠设置。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所述两个装置接线端15在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上错位设置,且在装置壳体10的厚度方向上错位设置,即不位于装置壳体10 的长度方向的同一延长线上,也不位于宽度方向的同一延长线上,而是在图4中上下错位和左右错位,本实施例中第一装置接线端151和第二装置接线端152分别位于装置壳体10的两端。所述第一装置接线孔131和第二装置接线孔132的设置方式,有利于提高转接装置结构的紧凑型,降低其对于安装空间的需求。所述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为图2-4的左右方向,也即是第二装置接线孔132设置在第一装置接线孔131的右侧;如图6所示,所述装置壳体10的厚度方向,为图6的左右方向,也即是第二装置接线孔132的右侧和第一装置接线孔131的左侧层叠设置。如图1和2所示方向,所述转接装置和断路器2面向读者的一侧的二者的外侧,转接装置和断路器2背向读者的一侧为二者内侧,转接装置的厚度为转接装置的内侧和外侧的距离,断路器2的厚度为断路器2的内侧和外侧的距离。
如图1-4所示,所述装置壳体10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装置壳体10 的操作侧面14和接线侧面13形成多级台阶形状,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接线台阶,接线台阶在装置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一端的侧面上设有装置接线孔 131-132,接线台阶在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一端的侧面上设有装置操作孔,多个接线台阶在装置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一端的侧面构成所述接线侧面 13,多个接线台阶在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一端的侧面构成所述操作侧面14,通过多级台阶形状的结构便于接线,且能够有效减小转换装置的体积。即所述接线侧面13和操作侧面14,并非必须在同一平面上。如图3-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装置壳体10的操作侧面14和接线侧面13形成一个四级的台阶形状,一个台阶的下侧面设置装置接线孔131-132,另一个台阶的左侧面设置对应装置操作孔,显然根据需要也可以设置一个大的台阶,同一大的台阶的下侧面设置装置接线孔131-132,左侧面设置装置操作孔。
如图2-4、6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壳体10的具体结构,所述装置壳体10由相对配合的壳体基座100和壳体盖101组成。所述装置壳体10包括用于容纳第一装置接线端151和第一导电板111的第一壳体部分10-0和用于容纳第二装置接线端152和第二导电板112的第二壳体部分10-1,第一壳体部分10-0包括沿其厚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交叠部分和第一凸出部分,第二壳体部分10-1包括沿其厚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交叠部分和第二凸出部分,第一交叠部分和第二交叠部分交叠在一起,第一凸出部分和第二凸出部分分别向装置壳体10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凸出,第二壳体部分10-1 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第一壳体部分10-0一个侧面平齐以形成连接侧面11,第二壳体部分10-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凸出在第一壳体10-0一侧,操作侧面14和连接侧面11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装置壳体10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第一装置操作孔141和第二装置操作孔142均设置在操作侧面14上且分别位于第一壳体部分10-0和第二壳体部分10-1上,接线侧面13为装置壳体 10的宽度方向上的侧面,第一装置接线孔131和第二装置接线孔132均设置在接线侧面13上且分别位于第一壳体部分10-0和第二壳体部分10-1上,第一避让缺口121沿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第一壳体部分10-0 中部,第二避让缺口122设置在第一交叠部分和第二凸出部分的连接处。
具体的,如图2所示方向,由左至右(或者由右至左)为装置壳体10、第二壳体部分10-1的长度方向,由上至下(或者由下至上)为装置壳体10、第一壳体部分10-0、第二壳体部分10-1的宽度方向,由外至内(或者由内至外)为装置壳体10的厚度方向;需要指出的,所述第一壳体部分10-0 和第二壳体部分10-1为装置壳体10在形状上的划分,并不是装置壳体10 实际可拆卸结构的划分。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转接装置,其包括装置壳体(10)以及设置在装置壳体(10)内的转接电路,转接电路包括装置连接部(111-112)以及用于与外接导体(3)电连接的装置接线端(15);所述装置壳体(10)包括设有装置连接部(111-112)的连接侧面(11)和设有装置接线端(15)的接线侧面(13),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连接部(111-112)一端凸出于连接侧面(11)用于插接配合,外接导体(3)从接线侧面(13)接入转接装置与装置接线端(15)电连接,以装置连接部(111-112)的插接方向为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所述连接侧面(11)位于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接线侧面(13)位于装置壳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壳体(10)还包括操作侧面(14)以及设置在操作侧面(14)上的装置操作孔,所述接线侧面(13)上设有装置接线孔(131-132),外接导体(3)通过装置接线孔(131-132)与设置在装置接线孔(131-132)内的装置接线端(15)电连接,装置操作孔与装置接线端(15)配合用于连接或拆除外接导体(3);所述操作侧面(14)和连接侧面(11)为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避让缺口,用于拆除和/或连接所述装置连接部(111-112),避让缺口的一端位于操作侧面(14)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壳体(10)还包括装配侧面,所述装配侧面与接线侧面(13)为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所述装配侧面上设有导向结构和/或限位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壳体(10)的操作侧面(14)和接线侧面(13)形成多级台阶形状,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接线台阶,接线台阶在装置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一端的侧面上设有装置接线孔(131-132),接线台阶在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一端的侧面上设有装置操作孔,多个接线台阶在装置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一端的侧面构成所述接线侧面(13),多个接线台阶在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一端的侧面构成所述操作侧面(14)。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接线孔(131-132)的延伸方向与装置连接部(111-112)的插接方向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连接部(111-112)包括至少两个导电板,每个导电板一端凸出在连接侧面(11)一侧,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一个装置接线端(15)电连接;至少一个导电板上设有与所述避让缺口对应的导电板避让孔。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连接部(111-112)包括第一导电板(111)和第二导电板(112),第一导电板(111)和第二导电板(112)的一端分别凸出在连接侧面(11)的一侧,第一导电板(111)和第二导电板(112)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装置接线端(15)连接;所述第一导电板(111)和第二导电板(112)凸出在连接侧面(11)的一端,在装置壳体(10)的厚度方向上错位设置,且在装置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上错位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板(111)和第二导电板(112)之间设有绝缘隔板(16)。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板(111)和第二导电板(112)均为L型结构,第一导电板(111)包括折弯相连的第一接线板和第一插接板,第二导电板(112)包括折弯相连的第二接线板和第二插接板,第一接线板和第二接线板分别沿装置壳体(10)的宽度方向延伸与装置接线端(15)电连接,第一插接板和第二插接板分别沿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自由端凸出在连接侧面(11)的一侧,第一插接板和第二接线板的交叉处设有绝缘隔板(16),所述绝缘隔板(16)安装在第一导电板(111)和/或第二导电板(112)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接线端(15)的厚度的两倍大于装置壳体(10)的厚度,所述两个装置接线端(15)在装置壳体(10)的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装置接线端(15)在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上错位设置,且在装置壳体(10)的厚度方向上错位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装置接线端(15)为分别与第一导电板(111)和第二导电板(112)连接的第一装置接线端(151)和第二装置接线端(152),所述接线侧面(13)上对应设有与第一装置接线端(151)和第二装置接线端(152)配合的第一装置接线孔(131)和第二装置接线孔(132),所述操作侧面(14)上对应设有第一装置操作孔(141)和第二装置操作孔(142),所述转接装置沿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导电板(111)和第二导电板(112)配合的第一避让缺口(121)和第二避让缺口(122);
所述装置壳体(10)包括用于容纳第一装置接线端(151)和第一导电板(111)的第一壳体部分(10-0)和用于容纳第二装置接线端(152)和第二导电板(112)的第二壳体部分(10-1),第一壳体部分(10-0)包括沿其厚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交叠部分和第一凸出部分,第二壳体部分(10-1)包括沿其厚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交叠部分和第二凸出部分,第一交叠部分和第二交叠部分交叠在一起,第一凸出部分和第二凸出部分分别向装置壳体(10)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凸出,第二壳体部分(10-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第一壳体部分(10-0)一个侧面平齐以形成连接侧面(11),第二壳体部分(10-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凸出在第一壳体部分(10-0)一侧,操作侧面(14)和连接侧面(11)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装置壳体(10)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第一装置操作孔(141)和第二装置操作孔(142)均设置在操作侧面(14)上且分别位于第一壳体部分(10-0)和第二壳体部分(10-1)上,接线侧面(13)为装置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一端的侧面,第一装置接线孔(131)和第二装置接线孔(132)均设置在接线侧面(13)上且分别位于第一壳体部分(10-0)和第二壳体部分(10-1)上,第一避让缺口(121)沿装置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第一壳体部分(10-0)中部,第二避让缺口(122)设置在第一交叠部分和第二凸出部分的连接处。
CN202120777444.1U 2021-04-15 2021-04-15 转接装置 Active CN2158701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77444.1U CN215870121U (zh) 2021-04-15 2021-04-15 转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77444.1U CN215870121U (zh) 2021-04-15 2021-04-15 转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70121U true CN215870121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318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77444.1U Active CN215870121U (zh) 2021-04-15 2021-04-15 转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701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870121U (zh) 转接装置
CN203674472U (zh) 一种插接式接线端子组合件
CN215869205U (zh) 断路器转接结构
CN107181101B (zh) 一种带电热插拔插座配电单元
CN103855529A (zh) 一种插接式接线端子组合件
KR102565787B1 (ko) 전원 연결 구조를 구비한 디스플레이 유닛
CN208111337U (zh) 一种用于小型隔离开关的底座
CN217882110U (zh) 一种适用于低压配电柜的新型二次插件
CN215989556U (zh) 一种汇流排以及接线端子
CN201937054U (zh) 用于低压抽出式开关柜的转接单元
CN217881993U (zh) 一种适用于低压配电柜的带试验端子的二次插件
CN214479011U (zh) 低压成套柜及变电站
CN218939562U (zh) 断路器
CN216813904U (zh) 绝缘隔件、推式换接组件及轨道接电器
CN220121749U (zh) 辅助触头模块
CN219435783U (zh) 一种塑壳断路器
CN214099534U (zh) 一种直流塑料外壳式断路器内置串联结构
CN211555760U (zh) 一种触点型直流电源
CN218274294U (zh) 一种新型开关
CN216528714U (zh) 一种模块化自动重合闸小型漏电断路器
CN219696735U (zh) 导电片、二次回路接线端子公插排
CN220085906U (zh) 一种低压成套无功率补偿装置
CN218602350U (zh) 断路器
JP4462822B2 (ja) 分電盤
CN220585164U (zh) 一种排线便捷的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