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59481U - 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 - Google Patents

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59481U
CN215859481U CN202121918717.6U CN202121918717U CN215859481U CN 215859481 U CN215859481 U CN 215859481U CN 202121918717 U CN202121918717 U CN 202121918717U CN 215859481 U CN215859481 U CN 2158594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clamping
linkage block
base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1871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礼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Archie Hard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Archie Hard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Archie Hard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Archie Hard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1871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594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594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594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包括有转轴部和握持部,旋转复位机构包括底座、联动块以及复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轴向卡接结构包括有可互换地分置于底座和联动块上的卡臂和卡环体;卡臂包括有筒状主臂以及设置在筒状主臂的外周壁上的卡接凸起。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第一,由于筒状主臂具有封闭环状的横截面结构,所以筒状主臂的结构强度更优异,在径向作用力下抗变形能力较强,有效降低卡臂受力变形脱钩而导致卡接失效的几率,使把手安装得更加稳固;第二,底座与联动块之间的卡接不需要把手的参与,所以可以先由厂家预装好底座与联动块,然后到应用场所现场安装上把手,不仅便于运输、节省运输空间,也简化了安装操作。

Description

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锁具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
背景技术
锁具包括有锁舌、把手、用于驱动所述把手旋转复位的复位机构以及设置于所述把手与所述锁舌之间的动力传递机构,当驱动所述把手旋转一定角度时,能够利用所述动力传递机构驱动锁舌伸缩移动而完成门扇的上锁或解锁,然后通过所述复位机构驱动把手反方向旋转复位。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把手复位结构,例如专利CN201220386577.7中公开的一种把手复位装置,包括把手、锁体、弹簧、限位盖、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把手嵌合在所述锁体上,所述弹簧、限位盖装置于在所述锁体及把手上,其中所述弹簧的外端装置在所述锁体的定位柱上,内端卡掣在所述把手的凹槽里;所述第一紧固件、第二紧固件装配在所述把手上,利用其结构装配关系从而达到所述把手的复位功能。上述属于传统的把手复位结构,需要在把手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复位机构的组装,这样不便于运输,安装也比较繁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来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卡接式的把手复位机构,例如专利CN202010614994.1中公开的一种分体门锁执手内衬,包括内衬主体、弹簧卡座和弹簧。其中所述内衬主体的内侧设有沿内衬主体中心孔布置的弹簧座圆形卡槽,所述圆形卡槽中设有C型弹簧止摆台阶。所述弹簧卡座的中间设置有圆筒型连接卡柱,所述圆筒型连接卡柱的顶端设置成多个均匀排列成圆形的弧形倒挂柱,每个所述倒挂柱的外侧均设有锥状倒钩,两两相邻的弧形倒挂柱之间还设有顶杆。所述弹簧卡座的圆盘结构外径处设有C型弹簧限位台阶,所述弹簧卡座卡入该弹簧座圆形卡槽时,所述C型弹簧限位台阶位于所述C型弹簧止摆台阶的外侧,且所述C型弹簧限位台阶的两侧顶端分别与所述C型弹簧止摆台阶的两侧顶端位置靠近。所述弹簧为具有两个对称外挂角的圆形弹性件,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圆筒型连接卡柱的外侧,两个外挂角分别紧绷于该C型弹簧限位台阶的两侧顶端。所述圆筒型连接卡柱卡入所述圆形卡槽后,所述内衬主体、弹簧卡座和弹簧装配在一起,并且所述弹簧设置在弹簧卡座与圆形卡槽之间,且所述弹簧的两个外挂角同样紧绷于该C型弹簧止摆台阶的两侧顶端。所述圆筒型连接卡柱与执手径向联动,转动所述执手能带动所述弹簧卡座旋转,在所述C型弹簧限位台阶和C型弹簧止摆台阶的配合作用下,所述弹簧卡座促使该弹簧不断紧绷,张力不断加大;当外力消失时,所述执手插入端在所述弹簧的回弹力作用下恢复初始水平状态,防止所述执手的下垂。该分体门锁执手内衬可以先行安装,然后在使用场所再安装上执手。所述圆筒型连接卡柱的顶端设置成多个弧形倒挂柱,相邻的两个所述弧形倒挂柱之间是间隔布置的,结构相对松散,在径向作用力下,抗变形能力不强,受力变形脱钩而导致卡接失效的几率比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所述把手包括有转轴部和握持部,所述旋转复位机构包括底座、联动块以及复位驱动装置;所述联动块能够与所述转轴部径向联动,并能够在所述转轴部的驱使下相对所述底座绕所述转轴部的中心轴线从原始角度位置旋转到极限角度位置;所述复位驱动装置能够驱使旋转一定角度后的所述联动块旋转恢复并保持于所述原始角度位置;在所述底座和所述联动块之间设置有能够将它们可相对转动地保持一起的轴向卡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卡接结构包括有可互换地分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联动块上的卡臂和卡环体;所述卡臂包括有筒状主臂以及设置在所述筒状主臂的外周壁上的卡接凸起,所述筒状主臂具有封闭环状的横截面结构从而具有能够让所述转轴部穿过的内筒腔;所述卡环体具有能够让所述筒状主臂穿过的内环孔,在所述内环孔的孔周壁上设置有能够让所述卡接凸起穿过的避让缺口以及能够关闭、打开所述避让缺口的阻挡臂,所述阻挡臂的尾端连接于所述避让缺口的周壁上,而首端为自由端,所述阻挡臂能够在所述筒状主臂轴向插入所述内环孔的过程中,在所述卡接凸起的轴向顶压作用下打开所述避让缺口,从而让所述卡接凸起穿过所述避让缺口实现所述卡臂与所述卡环体之间的卡接,所述阻挡臂还能够在消除轴向顶压作用后,重新关闭所述避让缺口。
其中,所述把手的转轴部为所述把手的转动提供支撑,其与所述握持部之间可以为一体成型或分体结构,在个别实施例中,所述把手的转轴部包括连接轴部以及与所述连接轴部可拆卸连接的方铁。
其中,所述联动块能够与所述转轴部径向联动,如此所述转轴部能够驱使所述联动块绕所述转轴部的中心轴线旋转,而当所述复位驱动装置驱使旋转一定角度后的所述联动块旋转恢复并保持于所述原始角度位置时,所述联动块也带动所述转轴部旋转恢复并保持于所述原始角度位置。所述原始角度位置为所述把手处于自然状态下(即没有扭转外力作用下的通常状态)所处的位置,常称为0°位置;而所述极限角度位置,是扭转所述把手时,其所能够旋转的最大角度位置,一般为45°位置。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复位驱动装置可以具有一个或两个极限角度位置,即±45°位置。
其中,所述复位驱动装置的结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可以采用专利CN201620660019.3中的卡簧结构,所述卡簧的一端连接所述联动块,另一端连接所述底座,此时所述把手可以单向旋转一定的角度,一般为顺时针旋转45°;又或者可以采用专利CN201520167756.5中的双压缩弹簧结构,一对所述压缩弹簧左右对称布置并顶压于所述底座与所述联动块之间,此时所述把手可以沿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旋转,一般为顺时针和逆时针分别旋转45°。
其中,所述卡臂和卡环体可互换地分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联动块上,即当所述卡臂设置于所述底座时,所述卡环体则设置于所述联动块上;反之,当所述卡臂设置于所述联动块时,所述卡环体则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其中,所述筒状主臂具有内筒腔,如此所述转轴部能够直接穿套于所述内筒腔内,或在所述内筒腔内设置垫环等过渡构件,所述转轴部穿套在所述垫环等过渡构件内。
其中,所述阻挡臂为可上下摆动的臂体,在所述卡接凸起的轴向顶压作用下,所述阻挡臂向下摆动打开所述避让缺口,所述卡接凸起才可以穿过所述避让缺口进入到所述卡环体的下方实现所述卡臂与所述卡环体之间的卡接,继而当所述卡接凸起离开所述阻挡臂从而消除对所述阻挡臂的轴向顶压作用后,所述阻挡臂向上摆动再次关闭所述避让缺口,如此所述卡臂转动到所述阻挡臂上面时不容易再次穿过所述避让缺口而解除卡接关系。其中所述“关闭”是指所述阻挡臂复位后阻挡于所述避让缺口上,可以是完全或部分封闭所述避让缺口,只要能够阻止所述阻挡臂轻易穿过所述避让缺口即可。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专利CN202010614994.1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第一,由于所述筒状主臂具有封闭环状的横截面结构,所以所述筒状主臂的结构强度更优异,在径向作用力下抗变形能力较强,有效降低所述卡臂受力变形脱钩而导致卡接失效的几率,使所述把手安装得更加稳固;第二,所述底座与联动块之间的卡接不需要所述把手的参与,所以可以先由厂家预装好所述底座与联动块,然后到应用场所现场安装上所述把手,不仅便于运输、节省运输空间,也简化了安装操作。
所述阻挡臂相对所述内环孔的孔周壁而言,结构强度比较弱,如果所述联动块位于所述原始角度位置即在通常状态下,所述卡接凸起卡接在所述阻挡臂上,因外力作用例如手握所述握持部沿所述转轴部的轴线方向上下用力摇晃时,所述筒状主臂上的卡接凸起将频繁地上下顶推所述阻挡臂,导致所述阻挡臂非常容易发生永久变形,缩短所述阻挡臂的使用寿命,破坏所述底座和所述联动块之间的卡接有效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当所述联动块处于所述原始角度位置时,所述卡接凸起与阻挡臂错位布置。此时所述卡接凸起卡接于所述内环孔的孔周壁上。如此,在通常状态下,因外力作用使所述卡接凸起频繁地上下晃动时,所述卡接凸起也只会顶推所述内环孔的孔周壁而不会顶推所述阻挡臂。因所述内环孔12的孔周壁相对不容易变形,能够更好地抵抗所述卡接凸起的顶推力,有利于延长所述阻挡臂的使用寿命,延长所述底座和所述联动块之间维持有效卡接关系的时长。
安装时,需要让所述卡臂的卡接凸起上下对齐所述阻挡臂,为了防止盲操作导致安装不顺畅,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当所述联动块处于所述极限角度位置时,所述卡接凸起与阻挡臂上下叠置。这样,安装者可通过所述联动块是否旋转到所述极限角度位置来识别所述卡臂的卡接凸起是否对齐到所述阻挡臂上,操作可控性强,便于安装。
所述卡接凸起和所述避让缺口的数量是一一对应设置的,它们都可以设置多个,但是所述避让缺口的数量过多,会削弱所述内环孔的孔周壁的结构强度,而且所述把手旋转一个行程时,所述卡接凸起需要多次行经所述避让缺口,不利于减小所述把手的上下松动幅度,所以本发明进一步提出如下的改进方案,在所述筒状主臂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一对所述卡接凸起,从下往上看,所述筒状主臂的中心点为O1,一对所述卡接凸起关于O1点中心对称布置;在所述内环孔的孔周壁上设置有一对所述避让缺口,从下往上看,所述内环孔的中心点为O2,一对所述避让缺口关于O2点中心对称布置。当所述底座和所述联动块轴向卡接一起后,所述中心点O1和中心点O2重叠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卡接凸起设置在所述筒状主臂的下端部,在所述筒状主臂的上端部设置有法兰边,在所述法兰边上设置有向下凸起设置的竖立壁;当所述底座和所述联动块轴向卡接一起后,所述竖立壁的底面贴靠于所述卡环体上。如此利用所述竖立壁与所述卡环体的配合,提高所述联动块的转动稳定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卡环体上设置有支撑平台,当所述底座和所述联动块轴向卡接一起后,所述法兰边的部分壁体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撑平台上。如此利用所述法兰边与支撑平台的配合,提高所述联动块的转动稳定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复位驱动装置为扭簧,所述扭簧包括有圈簧主体,所述圈簧主体穿套于所述筒状主臂上并被限制于所述法兰边与卡环体之间。如此,当所述底座和所述联动块轴向卡接一起后,所述复位驱动装置不容易逃脱出来,从而简化安装操作。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卡臂设置于所述联动块上,所述卡环体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在所述法兰边上设置有一对对称布置于所述筒状主臂左右两侧并向下凸出设置的挡位部,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一对对称布置于所述内环孔左右两侧并向上凸出于所述卡环体的固定部,所述扭簧还包括两个从所述圈簧主体上延伸出来的自由臂端;当所述底座和所述联动块轴向卡接一起后,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挡位部的外侧,两个所述自由臂端夹紧一对所述挡位部并各自延伸到位于其附近的所述固定部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挡位部上设置有延伸臂,所述延伸臂用于阻碍所述扭簧的自由臂端脱离所述挡位部。这样,在安装所述扭簧时,所述延伸臂可以压住所述扭簧的自由臂端,防止其脱出,从而方便安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法兰边上设置有一对对称布置于所述筒状主臂左右两侧的限位角,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伸入到一对所述限位角之间的限位台,一对所述限位角与所述限位台协同限定所述联动块的旋转范围。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把手与所述旋转复位机构100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所述联动块2与所述复位驱动装置3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所述旋转复位机构100的仰视(沿所述转轴部51的中心轴线从下往上看)结构示意图,图中所述联动块2处于原始角度位置,图中省略了装饰外壳4;
图5是所述旋转复位机构100的俯视(沿所述转轴部51的中心轴线从上往下看)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了装饰外壳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100,所述把手5包括有转轴部51和握持部52,所述旋转复位机构100包括底座1、联动块2以及复位驱动装置3;所述联动块2能够与所述转轴部51径向联动,并能够在所述转轴部51的驱使下相对所述底座1绕所述转轴部51的中心轴线从原始角度位置A旋转到极限角度位置B;所述复位驱动装置3能够驱使旋转一定角度后的所述联动块2旋转恢复并保持于所述原始角度位置A;在所述底座1和所述联动块2之间设置有能够将它们可相对转动地保持一起的轴向卡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卡接结构包括有可互换地分置于所述底座1和所述联动块2上的卡臂20和卡环体11;所述卡臂20包括有筒状主臂201以及设置在所述筒状主臂201的外周壁上的卡接凸起202,所述筒状主臂201具有封闭环状的横截面结构从而具有能够让所述转轴部51穿过的内筒腔203;所述卡环体11具有能够让所述筒状主臂201穿过的内环孔12,在所述内环孔12的孔周壁上设置有能够让所述卡接凸起202穿过的避让缺口13以及能够关闭、打开所述避让缺口13的阻挡臂14,所述阻挡臂14的尾端连接于所述避让缺口13的周壁上,而首端为自由端,所述阻挡臂14能够在所述筒状主臂201轴向插入所述内环孔12的过程中,在所述卡接凸起202的轴向顶压作用下打开所述避让缺口13,从而让所述卡接凸起202穿过所述避让缺口13实现所述卡臂20与所述卡环体11之间的卡接,所述阻挡臂14还能够在消除轴向顶压作用后,重新关闭所述避让缺口13。
其中,所述轴向卡接结构包括有可互换地分置于所述底座1和所述联动块2上的卡臂20和卡环体11,即存在下面两种可供选择的情形,所述卡臂20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而所述卡环体11设置于所述联动块2上;又或者如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方式:所述卡臂20设置于所述联动块2上,而所述卡环体11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下面以此方式为例作,就必要的每一个具体实施细节结构及其方法详细说明,除了明确说明属于等同或可选择的实施方案外,下面披露的各种实施细节方案即使在功能方面没有直接关联或协同关系的情况下,既可以选择性应用,也可以合并应用在一个实施例中。
如图1~图5所示,所述转轴部51为所述把手5的转动提供支撑,所述转轴部51包括连接轴部510和方铁(图中未画出),所述连接轴部510与握持部52之间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以为分体结构),所述方铁通过紧固螺钉或销钉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连接轴部510上。通过所述方铁把内把手和外把手连接一起,同时也对内把手和外把手进行轴向的定位。所述连接轴部510包括具有方形横截面结构的主轴部511和从所述主轴部511上延伸出来的轴端部512,所述轴端部512的外径小于所述主轴部511的外径。为了实现所述把手5与所述联动块2的径向联动,在所述联动块2上设置有方形的框口21和设置在所述框口21下方的台阶面22,在台阶面22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内筒腔203的通孔220。安装时,所述主轴部511插入到所述框口21内并搁置于所述台阶面22上,所述轴端部512穿过所述通孔220插入到所述内筒腔203内。所述内筒腔203的外径比所述轴端部512的内径稍大,从而便于所述轴端部512的插入。
所述底座1包括有所述卡环体11和外环框15,在所述外环框15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柱156、第二连接柱156a和螺钉孔157。所述第一连接柱156设置有第一通孔1560,所述第二连接柱156a设置有第二通孔1560a,所述第一通孔1560的内径大于第二通孔1560a的内径。安装时,在门扇板上设置有对应所述第一连接柱156和第二连接柱156a布置的门板孔,选用直径小于第一通孔1560、门板孔内径的第一自攻螺钉(图中未画出),门扇板的外侧和内侧分别布置所述旋转复位机构100,第一自攻螺钉依次穿过其中一个旋转复位机构的底座上的第一通孔1560和门板孔后螺纹连接到位于门板另一侧的另一个旋转复位机构100的底座上的第二连接柱上,从而使位于门扇板内外两侧的底座1夹紧门扇板。另外,第二自攻螺钉穿过螺钉孔157直接与门扇板螺纹连接,从而把所述底座1锁定在门扇板上。所述内环孔12、避让缺口13、阻挡臂14都位于所述外环框15所界定的内环空间内。其中,所述卡接凸起202和所述避让缺口13的数量是一一对应设置的,它们都可以设置多个,但是所述避让缺口13的数量过多,会削弱所述内环孔12的孔周壁的结构强度,而且所述把手5旋转一个行程时,所述卡接凸起202需要多次行经所述避让缺口13,不利于减小所述把手5的上下松动幅度。据此,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筒状主臂201的外周壁上设置一对卡接凸起202(在图中用标记202和202a予以区分,为了便于论述统称为卡接凸起202),相应的,在所述内环孔12的孔周壁上设置有一对所述避让缺口13(在图中用标记13和13a予以区分,为了便于论述统称为避让缺口13),从下往上看(即图4所示),所述筒状主臂201的中心点为O1,一对所述卡接凸起202关于O1点中心对称布置,所述内环孔12的中心点为O2,一对所述避让缺口13关于O2点中心对称布置,当所述底座1和所述联动块2轴向卡接一起后,所述中心点O1与中心点O2重叠在每个所述避让缺口13上一对一地配置有一个所述阻挡臂14(即分别为设置所述缺口13上的阻挡臂14,设置所述缺口13a上的阻挡臂14a,为了便于论述统称为阻挡臂14),所述阻挡臂14为可上下摆动的臂体。在所述卡臂20与所述卡环体11的卡接过程中,所述卡接凸起202轴向顶压所述阻挡臂14的自由端,使所述阻挡臂14向下摆动打开所述避让缺口13,所述卡接凸起202穿过所述避让缺口13进入到所述卡环体11的下方实现所述卡臂20与所述卡环体11之间的卡接,继而当所述卡接凸起202离开所述阻挡臂14从而消除对所述阻挡臂14的轴向顶压作用后,所述阻挡臂14向上摆动再次关闭所述避让缺口13,如此所述卡臂20转动到所述阻挡臂14上面时不容易再次穿过所述避让缺口13而解除卡接关系。其中所述“关闭”是指所述阻挡臂14复位后阻挡于所述避让缺口13上,可以是完全或部分封闭所述避让缺口13,只要能够阻止所述阻挡臂14穿过即可。进一步的,所述卡接凸起202左、右两侧的下底角为圆角,从而可以减少所述卡接凸起202相对所述卡环体11转动时,所述下底角刮划磨损所述卡环体11的程度,从而有利于延长所述旋转复位机构100的使用寿命。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专利CN202010614994.1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第一,由于所述筒状主臂201具有封闭环状的横截面结构,所以所述筒状主臂201的结构强度更优异,在径向作用力下抗变形能力较强,有效降低所述卡臂20受力变形脱钩而导致卡接失效的几率,当所述筒状主臂201为金属体,即采用金属材质制造时,抗变形能力会更强,使所述把手安装得更加稳固;第二,所述底座1与联动块2之间的卡接不需要所述把手5的参与,所以可以先由厂家预安装好所述底座1与联动块2,然后到应用场所再现场安装上所述把手5,不仅便于运输和节省运输空间,也简化了安装操作。
所述阻挡臂14相对所述内环孔12的孔周壁而言,结构强度比较弱,如果所述联动块2位于所述原始角度位置A即在通常状态下,所述卡接凸起202卡接在所述阻挡臂14上,那么当手握所述握持部52沿所述转轴部51的中心轴线方向(见2所示T方向)上下来回摇晃时,所述卡接凸起202将频繁地上下顶推所述阻挡臂14,所述阻挡臂14非常容易发生永久变形,缩短所述阻挡臂14的使用寿命,破坏所述底座1和所述联动块2之间的卡接有效性,也会导致所述把手5的上下松动量增大,给使用者松散、不稳固的感觉。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当所述联动块2处于所述原始角度位置A时,所述卡接凸起202与所述阻挡臂14错位布置,此时所述卡接凸起202卡接于所述内环孔12的孔周壁上。如此,在通常状态下,当手握所述握持部52沿所述转轴部51的中心轴线方向上下来回摇晃时,所述卡接凸起202也只会顶推所述内环孔12的孔周壁上而不会顶推所述阻挡臂14,因所述内环孔12的孔周壁相对不容易变形,从而能够更好地抵抗所述卡接凸起202的顶推力,有利于延长所述阻挡臂的使用寿命,延长所述底座1和所述联动块2之间维持有效卡接关系的时长,减少所述把手5的上下松动量。
安装时,需要让所述卡臂20的卡接凸起202对齐所述阻挡臂14,为了防止盲操作导致安装不顺畅,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当所述联动块2处于所述极限角度位置B时,所述卡接凸起202与阻挡臂14上下叠置。这样,安装者可通过所述联动块2是否旋转到所述极限角度位置B来识别所述卡臂20的卡接凸起202是否对齐到所述阻挡臂14上,操作可控性强,从而便于安装。
如图3所示,所述卡接凸起202设置在所述筒状主臂201的下端部,在所述筒状主臂201的上端部设置有法兰边204,在所述法兰边204上设置有向下凸起设置的竖立壁。所述竖立壁的结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可以呈间隔布置的柱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一对对称布置于所述筒状主臂201左右两侧并呈连续延伸的板壁状(图中用标记205和205a予以区分,为了便于论述统称为竖立壁205)。在所述卡环体11上设置有支撑平台152,所述支撑平台152形成于所述外环框15上。当所述底座1和所述联动块2轴向卡接一起后,所述竖立壁205的底面贴靠于所述卡环体11上,所述法兰边204的部分壁体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撑平台152上。如此利用所述竖立壁205与所述卡环体11、所述法兰边204与支撑平台152的配合,提高所述联动块2的转动稳定性。
其次,所述复位驱动装置3的结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复位驱动装置为扭簧3,所述扭簧3包括有圈簧主体30和从所述圈簧主体30上延伸出来的两个自由臂端31(在图中用标记31和31a予以区分,为了便于论述统称为自由臂端31),所述圈簧主体30穿套于所述筒状主臂201上并被限制于所述法兰边204与卡环体11之间。如此,当所述底座1和所述联动块2轴向卡接一起后,所述扭簧3不容易逃脱出来,安装操作便捷。为了利用所述扭簧3实现所述联动块2的旋转复位,进一步的,在所述法兰边204上设置有一对对称布置于所述筒状主臂201左右两侧并向下凸出设置的挡位部206(在图中用标记206和206a予以区分,为了便于论述统称为挡位部206),所述挡位部206为所述竖立壁205的端面(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挡位部206可以为与所述竖立壁205相互间隔布置的特征体)。在所述底座1的外环框15上设置有一对对称布置于所述内环孔12左右两侧并向上凸出于所述卡环体11的固定部151(在图中用标记151和151a予以区分,为了便于论述统称为固定部151),当所述底座1和所述联动块2轴向卡接一起后,所述固定部151位于所述挡位部206的外侧。两个所述自由臂端31夹紧一对所述挡位部206并各自延伸到位于其附近的所述固定部151上。在每个所述挡位部206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延伸臂207(在图中用标记207和207a予以区分,为了便于论述统称为延伸臂207),所述延伸臂207用于阻碍所述扭簧的自由臂端31脱离所述挡位部206。这样,在安装所述扭簧3时,所述延伸臂207可以压住所述扭簧3的自由臂端31,防止其脱出,方便组装。在所述法兰边204上设置有一对对称布置于所述筒状主臂201左右两侧的限位角208(在图中用标记208和208a予以区分,为了便于论述统称为限位角208),在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伸入到一对所述限位角208之间的限位台153,一对所述限位角208与所述限位台153协同限定所述联动块2的旋转范围。
如图4和5所示,手握所述握持部52沿顺时针方向(图4中箭头S所指方向)扭转所述把手5,所述把手5带动所述联动块2顺时针旋转,进而带动所述联动块2上的所述挡位部206转动,所述挡位部206转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自由臂端31转动,从而使得所述扭簧3形变产生与所述把手5转动方向相反的回弹力。当所述限位角208被所述限位台153阻挡而使所述联动块2不能继续顺时针旋转时,所述联动块2停靠在所述极限角度位置B时。当松开所述把手5后,所述联动块2在该回弹力的作用下带动所述把手5反方向旋转恢复并保持于所述原始角度位置A。此方案中所述旋转复位机构100具有两个极限角度位置,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45°。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复位驱动装置3还可以改用如下的结构(图中未画出,可参考CN201620660019.3中的卡簧结构进行理解),所述复位驱动装置3为扭簧,所述扭簧包括有圈簧主体和从所述圈簧主体上延伸出来的一个自由臂端和一个固定臂端,所述自由臂端连接所述联动块,所述固定臂端连接所述底座,此时所述把手可以单向旋转一定的角度,一般为顺时针旋转45°,此方案中所述旋转复位机构100具有一个极限角度位置。
所述旋转复位机构100还包括有装饰外壳4,所述装饰外壳4用于收藏所述底座1、联动块2。所述装饰外壳4上设置有外露出所述框口21并避让所述转轴部51的开口40。在所述装饰外壳4的内侧设置有卡接凸台(图中未画出),在所述外环框15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外侧卡臂155,所述外侧卡臂155与所述卡接凸台轴向卡接一起后,可使所述装饰外壳4固定到所述底座1上。为了防止所述装饰外壳4在所述底座1上旋转,在所述装饰外壳4上设置有缺口41,在所述外环框15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能够卡入到所述缺口41内的凸块154。

Claims (10)

1.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所述把手包括有转轴部和握持部,所述旋转复位机构包括底座、联动块以及复位驱动装置;所述联动块能够与所述转轴部径向联动,并能够在所述转轴部的驱使下相对所述底座绕所述转轴部的中心轴线从原始角度位置旋转到极限角度位置;所述复位驱动装置能够驱使旋转一定角度后的所述联动块旋转恢复并保持于所述原始角度位置;在所述底座和所述联动块之间设置有能够将它们可相对转动地保持一起的轴向卡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卡接结构包括有可互换地分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联动块上的卡臂和卡环体;所述卡臂包括有筒状主臂以及设置在所述筒状主臂的外周壁上的卡接凸起,所述筒状主臂具有封闭环状的横截面结构从而具有能够让所述转轴部穿过的内筒腔;所述卡环体具有能够让所述筒状主臂穿过的内环孔,在所述内环孔的孔周壁上设置有能够让所述卡接凸起穿过的避让缺口以及能够关闭、打开所述避让缺口的阻挡臂,所述阻挡臂的尾端连接于所述避让缺口的周壁上,而首端为自由端,所述阻挡臂能够在所述筒状主臂轴向插入所述内环孔的过程中,在所述卡接凸起的轴向顶压作用下打开所述避让缺口,从而让所述卡接凸起穿过所述避让缺口实现所述卡臂与所述卡环体之间的卡接,所述阻挡臂还能够在消除轴向顶压作用后,重新关闭所述避让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联动块处于所述原始角度位置时,所述卡接凸起与阻挡臂错位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联动块处于所述极限角度位置时,所述卡接凸起与阻挡臂上下叠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筒状主臂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一对所述卡接凸起,从下往上看,所述筒状主臂的中心点为O1,一对所述卡接凸起关于O1点中心对称布置;在所述内环孔的孔周壁上设置有一对所述避让缺口,从下往上看,所述内环孔的中心点为O2,一对所述避让缺口关于O2点中心对称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凸起设置在所述筒状主臂的下端部,在所述筒状主臂的上端部设置有法兰边,在所述法兰边上设置有向下凸起设置的竖立壁;当所述底座和所述联动块轴向卡接一起后,所述竖立壁的底面贴靠于所述卡环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卡环体上设置有支撑平台,当所述底座和所述联动块轴向卡接一起后,所述法兰边的部分壁体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撑平台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驱动装置为扭簧,所述扭簧包括有圈簧主体,所述圈簧主体穿套于所述筒状主臂上并被限制于所述法兰边与卡环体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臂设置于所述联动块上,所述卡环体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在所述法兰边上设置有一对对称布置于所述筒状主臂左右两侧并向下凸出设置的挡位部,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一对对称布置于所述内环孔左右两侧并向上凸出于所述卡环体的固定部,所述扭簧还包括两个从所述圈簧主体上延伸出来的自由臂端;当所述底座和所述联动块轴向卡接一起后,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挡位部的外侧,两个所述自由臂端夹紧一对所述挡位部并各自延伸到位于其附近的所述固定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挡位部上设置有延伸臂,所述延伸臂用于阻碍所述扭簧的自由臂端脱离所述挡位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法兰边上设置有一对对称布置于所述筒状主臂左右两侧的限位角,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伸入到一对所述限位角之间的限位台,一对所述限位角与所述限位台协同限定所述联动块的旋转范围。
CN202121918717.6U 2021-08-17 2021-08-17 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 Active CN2158594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18717.6U CN215859481U (zh) 2021-08-17 2021-08-17 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18717.6U CN215859481U (zh) 2021-08-17 2021-08-17 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59481U true CN215859481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239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18717.6U Active CN215859481U (zh) 2021-08-17 2021-08-17 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594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712653A (en) Eccentric-actuated hook-type fastening device
EP1526294B1 (en) Washer, fastener provided with a washer, method of and power tool for fastening objects
EP0774072B1 (de) Hubkolbenpumpe
US7137768B2 (en) Fastener assembly
CN215859481U (zh) 适于把手的旋转复位机构
US20050081578A1 (en) Screw assembly and washing machine using the same
DE2933555C2 (de) Türscharnier mit Schließeinrichtung
EP0898089B1 (de) Einteiliger Beschlag
DE4303238C2 (de) Schraubenschlüssel
CN115030377A (zh) 一种结构稳定的建筑装饰专用幕墙结构
DE102010052195A1 (de) Schraubeneinheit
DE102018120672B4 (de) Rotierendes und schnell entriegelbares Scharnier und Toilettensitz mit einem solchen Scharnier
DE3725825C2 (zh)
CN217631761U (zh) 防猫眼门锁
CN219962774U (zh) 一种翻盖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N207776586U (zh) 手柄游离机构
KR102278631B1 (ko) 토크 제한 기능을 갖는 회전 결합구
CN214465500U (zh) 一种具有防脱落能力的螺栓
DE2206583B2 (de) Aufschraubbarer Verschlufldeckel für Behälter und Rohrstutzen
CN215255358U (zh) 空调风机箱体面板装配锁紧件
CN214063523U (zh) 阀门和管线
KR200246966Y1 (ko) 도어 클로저
KR200350044Y1 (ko) 냉장고용 도어힌지
CN214740525U (zh) 一种防拆门把手
EP0611889B1 (de) Plattenventil, insbesondere für Verdicht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