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57532U - 重力坝 - Google Patents

重力坝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57532U
CN215857532U CN202121675019.8U CN202121675019U CN215857532U CN 215857532 U CN215857532 U CN 215857532U CN 202121675019 U CN202121675019 U CN 202121675019U CN 215857532 U CN215857532 U CN 2158575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
upstream
face
downstream
fa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7501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辉
郭胜山
涂劲
李德玉
钟红
闫春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filed Critical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Priority to CN20212167501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575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575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575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重力坝,包括坝基和设置在坝基上的坝体,坝体具有面向坝体上游的上游堤坝面和面向坝体下游的下游堤坝面;上游堤坝面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上游堤坝面、第二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第一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之间具有夹角,第二上游堤坝面为圆弧面,并连接第一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本实用新型可以在发生地震时保证重力坝的抗滑稳定。

Description

重力坝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重力坝。
背景技术
水库大坝具有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多重功用,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重力坝是水利水电工程常用的大坝坝型之一。重力坝是由混凝土或浆砌石修筑的大体积挡水建筑物,整体是由若干坝段组成。据统计,在各国修建的大坝中,重力坝在各种坝型中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一些重力坝位于强震区,在强震作用下,重力坝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直接威胁工程安全和正常运行,因此,高地震区重力坝的抗震能力一直是业界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目前,现有重力坝坝型,一般都是坝体放在地基表面上,坝体包括上游段坝体和下游段坝体,其中,远离地基的上游段坝面和靠近地基的上游段坝面为两个坡折面,两个坡折面之间进行弯折连接。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重力坝坝型,在强震作用下,其上游段坝体的折坡处拉应力可能会超过混凝土材料抗拉强度允许值,坝体容易出现裂缝,甚至坍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重力坝,可以在发生地震时保证重力坝的抗滑稳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重力坝,包括坝基和设置在坝基上的坝体,坝体具有面向坝体上游的上游堤坝面和面向坝体下游的下游堤坝面;上游堤坝面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上游堤坝面、第二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第一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之间具有夹角,第二上游堤坝面为圆弧面,并连接第一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具体的,还包括坝顶,坝顶设置在上游堤坝面和下游堤坝面上,上游堤坝面和下游堤坝面设置在坝基上。第一上游堤坝面、第二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第一上游堤坝面与坝顶相连,第三上游堤坝面倾斜设置在坝基上。其中,第二上游堤坝面为了能够更好连接第一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设计为相适配的圆弧面,使得第一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能够圆滑过渡,有效缓解上游堤坝面应力集中情况,避免坝体出现裂缝,甚至坍塌的危险,保证在发生地震时重力坝的抗滑稳定。
如上述的重力坝,可选的,还包括加固组件,加固组件设置在上游堤坝面和下游堤坝面的至少一者上,加固组件包括多组钢筋层。具体的,加固组件层层铺设在上游堤坝面的内部,起到加固上游堤坝面,防止上游堤坝面出现裂缝的作用;或者加固组件层层铺设在下游堤坝面的内部,起到加固下游堤坝面,防止下游堤坝面出现裂缝的作用;或者为了能够更好的加固整个坝体,延长坝体使用寿命,加固组件层层分别铺设在上游堤坝面和下游堤坝面的内部。
如上述的重力坝,可选的,加固组件包括第一加固件和第二加固件,第一加固件设置在上游堤坝面上,第二加固件设置在下游堤坝面上。具体的,第一加固件和第二加固件均为多组钢筋层和多组混凝土层,混凝土层是由混凝土浇筑形成,混凝土层设置在相邻两组钢筋层之间,同时使得所有钢筋及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对多组钢筋层起到加固作用。第一加固件层层铺设在上游堤坝面上,对上游堤坝面起到加固,防止出现裂缝的作用;同理,第二加固件层层铺设在下游堤坝面上,对下游堤坝面起到加固,防止出现裂缝的作用。其中,钢筋是通过点焊将多个钢筋固定搭接组成钢筋层。
如上述的重力坝,可选的,第一加固件包括多组第一整体加固层和多组第一局部加固层,第一整体加固层设置在上游堤坝面的坝面上,第一局部加固层沿着第二上游堤坝面的圆弧面设置在第二上游堤坝面上;第一局部加固层位于第一整体加固层的内侧,且和第一整体加固层间隔设置。
具体的,第一整体加固层主要起到对整个上游堤坝面进行加固,第一局部加固层主要对第二上游堤坝面进行加固,也就是说,由于第二上游堤坝面是第一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的连接面,在强震作用下,第二上游堤坝面也就是圆弧面的拉应力的数值相对于第一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上的拉应力大,因此,沿着第二上游堤坝面的圆弧面设置第一局部加固层,进而对第二上游堤坝面进行局部加固。
如上述的重力坝,可选的,下游堤坝面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下游堤坝面、第二下游堤坝面和第三下游堤坝面,第一下游堤坝面和第三下游堤坝面之间具有夹角,第二下游堤坝面为圆弧面,用于连接第一下游堤坝面和第三下游堤坝面。具体的,第一下游堤坝面、第二下游堤坝面和第三下游堤坝面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第一下游堤坝面与坝顶相连,第三下游堤坝面倾斜设置在坝基上。其中,第二下游堤坝面为了能够更好连接第一下游堤坝面和第三下游堤坝面,设计为相适配的圆弧面,使得第一下游堤坝面和第三下游堤坝面能够圆滑过渡,有效缓解下游堤坝面应力集中情况,避免坝体出现裂缝,甚至坍塌的危险,保证在发生地震时重力坝的抗滑稳定。
如上述的重力坝,可选的,第二加固件包括多组第二整体加固层和多组第二局部加固层,第二整体加固层设置在部分下游堤坝面的坝面上;第二局部加固层设置在第二下游堤坝面和第三下游堤坝面的坝面上,第二局部加固层位于第二整体加固层内侧,且和第二整体加固层间隔设置。具体的,第二整体加固层主要起到对整个下游堤坝面进行加固,第二局部加固层主要对第二下游堤坝面和第三下游堤坝面进行加固。
也就是说,由于第二下游堤坝面是第一下游堤坝面和第三下游堤坝面的连接面,在强震作用下,第二下游堤坝面也就是圆弧面的拉应力的数值相对于第一下游堤坝面和第三下游堤坝面上的拉应力大。为了能够缓解拉应力集中的问题,第一局部加固层沿着第二下游堤坝面的圆弧面设置,并且沿着沿着第二下游堤坝面的圆弧面向第三下游堤坝面延伸,换句话说,沿着第二下游堤坝面的圆弧面和第三下游堤坝面设置第一局部加固层,进而对第二下游堤坝面和第三下游堤坝面进行局部加固。
如上述的重力坝,可选的,第一上游堤坝面竖直设置在坝基上,第三上游堤坝面倾斜设置在坝基上;第一下游堤坝面竖直设置在坝基上,第三下游堤坝面倾斜设置在坝基上,第三下游堤坝面与第三上游堤坝面具有夹角。具体的,一般为了能有更好的抗震效果,坝体的第一上游堤坝面和第一下游堤坝面均与坝基处于垂直状态,也就是说,第一上游堤坝面和第一下游堤坝面相互平行。坝体的第三上游堤坝面与坝基具有夹角,第三下游堤坝面与坝基具有夹角,第三下游堤坝面与第三上游堤坝面具有夹角,也就是说,第三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下游堤坝面均倾斜设置在坝基上,且第三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下游堤坝面的倾斜角度以及方向均不同,可减少部分冲撞力,增加第三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下游堤坝面缓冲能力。
如上述的重力坝,可选的,第二下游堤坝面高于第二上游堤坝面。具体的,第二下游堤坝面与第一下游堤坝面的连接点高于第二上游堤坝面与第一上游堤坝面的连接点,或者第二下游堤坝面与第三下游堤坝面的连接点高于第二上游堤坝面与第三上游堤坝面的连接点。
如上述的重力坝,可选的,第二上游堤坝面和第二下游堤坝面均为向坝体内部凹陷的圆弧曲面。具体的,第二上游堤坝面向坝体内部凹陷的圆弧曲面的弧度小于第二下游堤坝面向坝体内部凹陷的圆弧曲面的弧度,也就是说,第二上游堤坝面相对于第二下游堤坝面更加平稳。一般,第二上游堤坝面的拉应力会比第二下游堤坝面的拉应力大,因此,第二上游堤坝面能够更加平缓。
如上述的重力坝,可选的,还包括排水孔,排水孔设置在坝体上,且贯穿上游堤坝面和下游堤坝面。具体的,排水孔一端连接至上游堤坝面,另一端连接至下游堤坝面,提高坝体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重力坝,包括坝基和设置在坝基上的坝体,坝体具有面向坝体上游的上游堤坝面和面向坝体下游的下游堤坝面;上游堤坝面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上游堤坝面、第二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第一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之间具有夹角,第二上游堤坝面为圆弧面,并连接第一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具体的,还包括坝顶,坝顶设置在上游堤坝面和下游堤坝面上,上游堤坝面和下游堤坝面设置在坝基上。第一上游堤坝面、第二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第一上游堤坝面与坝顶相连,第三上游堤坝面倾斜设置在坝基上。其中,第二上游堤坝面为了能够更好连接第一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设计为相适配的圆弧面,使得第一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能够圆滑过渡,有效缓解上游堤坝面应力集中情况,避免坝体出现裂缝,甚至坍塌的危险,保证在发生地震时重力坝的抗滑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重力坝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重力坝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建坝体和地基有限元模型。
附图标记说明:
1-坝基;
2-坝体;
10-重力坝;
21-上游堤坝面;
211-第一上游堤坝面;
212-第二上游堤坝面;
213-第三上游堤坝面;
22-下游堤坝面;
221-第一下游堤坝面;
222-第二下游堤坝面;
223-第三下游堤坝面;
3-坝顶;
4-加固组件;
41-第一加固件;
411-第一整体加固层;
412-第一局部加固层;
42-第二加固件;
421-第二整体加固层;
422-第二局部加固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腔分实施例,而不是全腔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腔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腔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现有技术中的重力坝坝型,图1为现有技术中重力坝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般都是坝体放在地基表面上,坝体包括上游段坝体和下游段坝体,其中,远离地基的上游段坝面和靠近地基的上游段坝面为两个坡折面,两个坡折面之间进行弯折连接。但是,现有技术中的重力坝坝型,在强震作用下,其上游段坝体的折坡处拉应力可能会超过混凝土材料抗拉强度允许值,坝体容易出现裂缝,甚至坍塌。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重力坝,其中,第二上游堤坝面为了能够更好连接第一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设计为相适配的圆弧面,使得第一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能够圆滑过渡,有效缓解上游堤坝面应力集中情况,避免坝体出现裂缝,甚至坍塌的危险,保证在发生地震时重力坝的抗滑稳定。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进行描述,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详细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重力坝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建坝体和地基有限元模型。如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重力坝10,包括坝基1和设置在坝基1上的坝体2,坝体2具有面向坝体2上游的上游堤坝面21和面向坝体2下游的下游堤坝面22;上游堤坝面2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上游堤坝面211、第二上游堤坝面212和第三上游堤坝面213,第一上游堤坝面211和第三上游堤坝面213之间具有夹角,第二上游堤坝面212为圆弧面,并连接第一上游堤坝面211和第三上游堤坝面213。
具体的,重力坝还包括坝顶3,坝顶3设置在上游堤坝面21和下游堤坝面22上,上游堤坝面21和下游堤坝面22设置在坝基1上。第一上游堤坝面211、第二上游堤坝面212和第三上游堤坝面213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第一上游堤坝面211与坝顶3相连,第三上游堤坝面213倾斜设置在坝基1上。其中,第二上游堤坝面212为了能够更好连接第一上游堤坝面211和第三上游堤坝面213,设计为相适配的圆弧面,使得第一上游堤坝面211和第三上游堤坝面213能够圆滑过渡,有效缓解上游堤坝面21应力集中情况,避免坝体2出现裂缝,甚至坍塌的危险,保证在发生地震时重力坝10的抗滑稳定。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重力坝还包括加固组件4,加固组件4设置在上游堤坝面21和下游堤坝面22的至少一者上,加固组件4包括多组钢筋层。具体的,加固组件4层层铺设在上游堤坝面21的内部,起到加固上游堤坝面21,防止上游堤坝面21出现裂缝的作用;或者加固组件4层层铺设在下游堤坝面22的内部,起到加固下游堤坝面22,防止下游堤坝面22出现裂缝的作用;或者为了能够更好的加固整个坝体2,延长坝体2使用寿命,加固组件4层层分别铺设在上游堤坝面21和下游堤坝面22的内部。
加固组件4包括多组钢筋层以及浇注在相邻两组钢筋层之间的混凝土层,混凝土浇筑后形成混凝土层,使所有钢筋及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对多组钢筋层起到加固作用。
其中,关于钢筋层的组数设计,如图3所示,需要构建坝体2和坝基1有限元模型通过计算得到坝体2应力,依据所得坝体2应力对上游堤坝面21和下游堤坝面22的至少一者进行加固组件4的配置,使用考虑坝体2材料非线性的有限元求解方法评估配置钢筋层后重力坝10的抗震安全性能,如若不满足,再次增加钢筋层,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满足抗震安全要求。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加固组件4包括第一加固件41和第二加固件42,第一加固件41设置在上游堤坝面21上,第二加固件42设置在下游堤坝面22上。具体的,第一加固件41和第二加固件42均为多组钢筋层和多组混凝土层,混凝土层是由混凝土浇筑形成,混凝土层设置在相邻两组钢筋层之间,同时使得所有钢筋及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对多组钢筋层起到加固作用。第一加固件41层层铺设在上游堤坝面21上,对上游堤坝面21起到加固,防止出现裂缝的作用;同理,第二加固件42层层铺设在下游堤坝面22上,对下游堤坝面22起到加固,防止出现裂缝的作用。其中,钢筋是通过点焊将多个钢筋固定搭接组成钢筋层。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固件41包括多组第一整体加固层411和多组第一局部加固层412,第一整体加固层411设置在上游堤坝面21的坝面上,第一局部加固层412沿着第二上游堤坝面212的圆弧面设置在第二上游堤坝面212上;具体的,第一整体加固层411主要起到对整个上游堤坝面21进行加固,第一局部加固层412主要对第二上游堤坝面212进行加固,也就是说,由于第二上游堤坝面212是第一上游堤坝面211和第三上游堤坝面213的连接面,在强震作用下,第二上游堤坝面212也就是圆弧面的拉应力的数值相对于第一上游堤坝面211和第三上游堤坝面213上的拉应力大,因此,沿着第二上游堤坝面212的圆弧面设置第一局部加固层412,进而对第二上游堤坝面212进行局部加固。
第一局部加固层412位于第一整体加固层411的内侧,且和第一整体加固层411间隔设置。具体的,一般先将第一局部加固层412铺设在第二上游堤坝面212上,根据非线性的有限元求解方法,评估配置第一局部加固层412后重力坝10的抗震安全性能,根据评估后的数据,选择是否配置第一整体加固层411,以及配置第一整体加固层411的数量,直到能够满足抗震安全要求。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下游堤坝面2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下游堤坝面221、第二下游堤坝面222和第三下游堤坝面223,第一下游堤坝面221和第三下游堤坝面223之间具有夹角,第二下游堤坝面222为圆弧面,用于连接第一下游堤坝面221和第三下游堤坝面223。具体的,第一下游堤坝面221、第二下游堤坝面222和第三下游堤坝面223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第一下游堤坝面221与坝顶3相连,第三下游堤坝面223倾斜设置在坝基1上。其中,第二下游堤坝面222为了能够更好连接第一下游堤坝面221和第三下游堤坝面223,设计为相适配的圆弧面,使得第一下游堤坝面221和第三下游堤坝面223能够圆滑过渡,有效缓解下游堤坝面22应力集中情况,避免坝体2出现裂缝,甚至坍塌的危险,保证在发生地震时重力坝10的抗滑稳定。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加固件42包括多组第二整体加固层421和多组第二局部加固层422,第二整体加固层421设置在部分下游堤坝面22的坝面上;第二局部加固层422设置在第二下游堤坝面222和第三下游堤坝面223的坝面上,第二局部加固层422位于第二整体加固层421内侧,且和第二整体加固层421间隔设置。
具体的,第二整体加固层421主要起到对整个下游堤坝面22进行加固,第二局部加固层422主要对第二下游堤坝面222和第三下游堤坝面223进行加固。也就是说,由于第二下游堤坝面222是第一下游堤坝面221和第三下游堤坝面223的连接面,在强震作用下,第二下游堤坝面222也就是圆弧面的拉应力的数值相对于第一下游堤坝面221和第三下游堤坝面223上的拉应力大。为了能够缓解拉应力集中的问题,第一局部加固层412沿着第二下游堤坝面222的圆弧面设置,并且沿着第二下游堤坝面222的圆弧面向第三下游堤坝面223延伸,换句话说,沿着第二下游堤坝面222的圆弧面和第三下游堤坝面223设置第一局部加固层412,进而对第二下游堤坝面222和第三下游堤坝面223进行局部加固。
可选的,一般先将第二局部加固层422铺设在第二下游堤坝面222和第三下游堤坝面223上,根据非线性的有限元求解方法,评估配置第二局部加固层422后重力坝10的抗震安全性能,根据评估后的数据,选择是否配置第二整体加固层421,以及配置第二整体加固层421的数量,直到能够满足抗震安全要求。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上游堤坝面211竖直设置在坝基1上,第三上游堤坝面213倾斜设置在坝基1上;第一下游堤坝面221竖直设置在坝基1上,第三下游堤坝面223倾斜设置在坝基1上,第三下游堤坝面223与第三上游堤坝面213具有夹角。
具体的,一般为了能有更好的抗震效果,坝体2的第一上游堤坝面211和第一下游堤坝面221均与坝基1处于垂直状态。也就是说,第一上游堤坝面211和第一下游堤坝面221相互平行。坝体2的第三上游堤坝面213与坝基1具有夹角,第三下游堤坝面223与坝基1具有夹角,第三下游堤坝面223与第三上游堤坝面213具有夹角,也就是说,第三上游堤坝面213和第三下游堤坝面223均倾斜设置在坝基1上,且第三上游堤坝面213和第三下游堤坝面223的倾斜角度以及方向均不同,可减少部分冲撞力,增加第三上游堤坝面213和第三下游堤坝面223缓冲能力。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下游堤坝面222高于第二上游堤坝面212。具体的,第二下游堤坝面222与第一下游堤坝面221的连接点高于第二上游堤坝面212与第一上游堤坝面211的连接点,或者第二下游堤坝面222与第三下游堤坝面223的连接点高于第二上游堤坝面212与第三上游堤坝面213的连接点。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上游堤坝面212和第二下游堤坝面222均为向坝体2内部凹陷的圆弧曲面。具体的,第二上游堤坝面212向坝体2内部凹陷的圆弧曲面的弧度小于第二下游堤坝面222向坝体2内部凹陷的圆弧曲面的弧度,也就是说,第二上游堤坝面212相对于第二下游堤坝面222更加平稳。一般,第二上游堤坝面212的拉应力会比第二下游堤坝面222的拉应力大,因此,第二上游堤坝面212能够更加平缓。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排水孔,排水孔设置在坝体2上,且贯穿上游堤坝面21和下游堤坝面22。具体的,排水孔一端连接至上游堤坝面21,另一端连接至下游堤坝面22,提高坝体2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重力坝,包括坝基和设置在坝基上的坝体,坝体具有面向坝体上游的上游堤坝面和面向坝体下游的下游堤坝面;上游堤坝面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上游堤坝面、第二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第一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之间具有夹角,第二上游堤坝面为圆弧面,并连接第一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具体的,还包括坝顶,坝顶设置在上游堤坝面和下游堤坝面上,上游堤坝面和下游堤坝面设置在坝基上。第一上游堤坝面、第二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第一上游堤坝面与坝顶相连,第三上游堤坝面倾斜设置在坝基上。其中,第二上游堤坝面为了能够更好连接第一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设计为相适配的圆弧面,使得第一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能够圆滑过渡,有效缓解上游堤坝面应力集中情况,避免坝体出现裂缝,甚至坍塌的危险,保证在发生地震时重力坝的抗滑稳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腔分或者全腔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重力坝,其特征在于,包括坝基和设置在所述坝基上的坝体,所述坝体具有面向所述坝体上游的上游堤坝面和面向所述坝体下游的下游堤坝面;
所述上游堤坝面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上游堤坝面、第二上游堤坝面和第三上游堤坝面,所述第一上游堤坝面和所述第三上游堤坝面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二上游堤坝面为圆弧面,并连接所述第一上游堤坝面和所述第三上游堤坝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坝,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固组件,所述加固组件设置在所述上游堤坝面和所述下游堤坝面的至少一者上,所述加固组件包括多组钢筋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力坝,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组件包括第一加固件和第二加固件,所述第一加固件设置在所述上游堤坝面上,所述第二加固件设置在所述下游堤坝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力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固件包括多组第一整体加固层和多组第一局部加固层,所述第一整体加固层设置在所述上游堤坝面的坝面上,所述第一局部加固层沿着所述第二上游堤坝面的圆弧面设置在所述第二上游堤坝面上;
所述第一局部加固层位于所述第一整体加固层的内侧,且和所述第一整体加固层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力坝,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游堤坝面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下游堤坝面、第二下游堤坝面和第三下游堤坝面,所述第一下游堤坝面和所述第三下游堤坝面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二下游堤坝面为圆弧面,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下游堤坝面和所述第三下游堤坝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力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固件包括多组第二整体加固层和多组第二局部加固层,所述第二整体加固层设置在部分所述下游堤坝面的坝面上;所述第二局部加固层设置在第二下游堤坝面和所述第三下游堤坝面的坝面上,所述第二局部加固层位于所述第二整体加固层内侧,且和所述第二整体加固层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重力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游堤坝面竖直设置在所述坝基上,所述第三上游堤坝面倾斜设置在所述坝基上;
所述第一下游堤坝面竖直设置在所述坝基上,所述第三下游堤坝面倾斜设置在所述坝基上,所述第三下游堤坝面与所述第三上游堤坝面具有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重力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游堤坝面高于所述第二上游堤坝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重力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游堤坝面和所述第二下游堤坝面均为向所述坝体内部凹陷的圆弧曲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重力坝,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水孔,所述排水孔设置在所述坝体上,且贯穿所述上游堤坝面和所述下游堤坝面。
CN202121675019.8U 2021-07-22 2021-07-22 重力坝 Active CN2158575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75019.8U CN215857532U (zh) 2021-07-22 2021-07-22 重力坝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75019.8U CN215857532U (zh) 2021-07-22 2021-07-22 重力坝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57532U true CN215857532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330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75019.8U Active CN215857532U (zh) 2021-07-22 2021-07-22 重力坝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575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33548A (zh) 高土石坝坝顶抗震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8756957U (zh) 一种预制盖梁和预制桥墩快速拼接结构
CN215857532U (zh) 重力坝
CN207944323U (zh) 预制拼装墩柱与承台的水平拼接缝灌浆排气构造
CN210562131U (zh) 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
CN210163847U (zh) 一种护岸弧形防浪胸墙
KR20120073623A (ko) 벽강관말뚝의 연결구조체
CN214993084U (zh) 内置钢筋笼的加劲钢管-高性能混凝土组合结构桥塔
WO2008100026A1 (en) Composite girder with steel truss web having hinge connecting,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thereof
CN111156030A (zh) 一种抗底鼓预制拼装式隧道仰拱结构、装配式隧道及方法
CN213173796U (zh) 一种复合钢管桩与承台的连接结构
CN213805333U (zh) 一种预制地下连续墙结构
CN114075830B (zh) 预制混凝土的锁扣件及支护组件
CN211922488U (zh) 一种带水平撑约束的全直桩码头结构
KR101983068B1 (ko) 철근콘크리트 충진 강관파일의 합성 구조
CN219731630U (zh) 用于隧道穿越桥桩的支撑结构
JP2019044407A (ja) 合成セグメント
CN217078490U (zh) 一种装配式箱涵构件
CN217897906U (zh) 一种无中导连拱隧道先行洞局部斜撑式临时支撑结构
CN219604330U (zh) 一种抗滑圆桩
KR200245125Y1 (ko) 토목용 교각구조
CN216108584U (zh) 一种混凝土组合抗推桩
CN211597375U (zh) 一种钢骨混凝土组合柱
JP7138146B2 (ja) 基礎構造物、環状体、鋼製セグメントの連結機構及び基礎構造物の施工方法
CN212582972U (zh) 预制墙体、装配式混凝土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