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56970U - 一种指形板系统、梁缝连接结构以及轨道交通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指形板系统、梁缝连接结构以及轨道交通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56970U
CN215856970U CN202121263602.8U CN202121263602U CN215856970U CN 215856970 U CN215856970 U CN 215856970U CN 202121263602 U CN202121263602 U CN 202121263602U CN 215856970 U CN215856970 U CN 2158569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ger
plate
track
thickness
shap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6360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寰宇
彭华春
余兴胜
李波
张炳鑫
张德旺
李靖
陈名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6360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569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569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569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领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指形板系统,包括:第一指形板,包括第一板部以及第一指形部,所述第一指形部伸出于所述第一板部的端部;所述第一指形部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指形部间隔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指形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板部的厚度;第二指形板,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至少能够容纳部分所述第一指形部。通过将第一指形部的至少部分的厚度设置为小于第一板部的厚度,使得第一指形部刚度变小,挠度增加;当车辆通过第一指形部时,第一指形部能够向下弯曲,形成柔性变形,降低了车辆的颠簸高度,提高了行车舒适性和平顺性。

Description

一种指形板系统、梁缝连接结构以及轨道交通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指形板系统、轨道梁梁缝结构以及轨道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跨坐式单轨交通的轨道梁中,轨道梁由多段轨道板本体连接形成,相邻两轨道板之间有缝隙。为减小缝隙对车辆通过性和车辆舒适性的不利影响,在相邻两轨道板之间连接有指形板,指形板使跨坐式单轨车辆在通过相邻两段单轨本体之间的缝隙时仍然能受到支撑,以满足车辆平稳通过梁缝的要求。
目前,跨座式单轨指形板多采用悬臂形式,将一对指形板分别固定在相邻轨道板上靠近梁缝的地方,两指形板的指形部在梁缝处交错布置。由于轨道板存在制造误差或后期变形,安装在相邻两轨道板上的指形板很难保证在同一个平面上,使得指形部交错凸起,既影响了行车平顺性以及舒适度,又增加了车辆轮胎的磨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指形板系统,以解决如何提高行车平顺性和舒适度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指形板系统,包括:第一指形板,包括第一板部以及第一指形部,所述第一指形部伸出于所述第一板部的端部;所述第一指形部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指形部间隔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指形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板部的厚度;第二指形板,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至少能够容纳部分所述第一指形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指形板包括第二板部以及第二指形部,所述第二指形部伸出于所述第二板部的端部;所述第二指形部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指形部间隔设置;相邻两所述第二指形部之间的空间形成至少部分的所述容纳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指形部的厚度与所述第二板部的厚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指形板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沿高度方向,所述第二指形部的顶面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顶面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指形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板部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轨道梁的梁缝连接结构,包括:轨道板,多个轨道板形成所述轨道梁,相邻两所述轨道板之间设置有所述梁缝;上述指形板系统;所述指形板系统的第一指形板和第二指形板分别与相邻两所述轨道板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指形板从所述轨道板上延伸至与所述轨道板相邻的轨道板以覆盖所述梁缝,所述第二指形板间隔所述梁缝预设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部从所述轨道板延伸至与所述轨道板相邻的轨道板。
进一步地,所述轨道梁的梁缝连接结构还包括垫板,所述垫板设置于所述指形板系统与所述轨道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系统,用于运行列车,所述轨道交通系统包括:上述轨道梁的梁缝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指形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列车行进方向相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指形板系统,包括:第一指形板以及第二指形板,所述第一指形板包括第一板部以及第一指形部,所述第一指形部伸出于所述第一板部的端部;所述第一指形部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指形部间隔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指形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板部的厚度;第二指形板,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至少能够容纳部分所述第一指形部。通过将第一指形部的至少部分厚度设置为小于第一板部的厚度,使得第一指形部刚度变小,挠度增加,当车辆通过第一指形部时,第一指形部能够向下弯曲,形成柔性变形,降低了车辆的颠簸高度,提高了行车平顺性。同时,减少了车轮的磨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指型板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有技术中的指型板系统安装在相邻轨道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指型板系统安装在相邻轨道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指型板系统中的一种第一指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指型板系统中的一种第二指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指型板系统中的一种第一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指型板系统中第一指形板抵接在第一支撑部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轨道梁的梁缝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指形板;11、第一板部;12、第一指形部;1’、一指形板;2’、另一指形板;2、第二指形板;S、容纳空间;3、轨道板;R、梁缝;31、第一轨道板;32、第二轨道板;4、底座;5、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各对象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外”、“内”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左”、“右”方向表示在具体对应的示意图中所示意的左右方向,可以为正常使用状态的左右方向也可以不是。
在具体实施例中,指形板系统可以应用到任何需要对梁缝进行支撑以便于车辆平顺通过的交通系统中,例如,指形板系统可以应用于轨道交通系统中,例如跨坐式单轨轨道交通系统、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还可以应用于桥梁交通系统。下面以该指形板系统应用于跨坐式单轨轨道交通系统为例,对指形板系统的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轨道交通的类型对指形板系统的结构不造成任何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指形板系统,包括:第一指形板1,包括第一板部11以及第一指形部12,第一指形部12伸出于第一板部11的端部。第一指形板1为金属板,例如,钢板。金属板能够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以便于车辆频繁通过。第一板部11为一平板,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第一板部11可以理解为一长方体或正方体结构。第一指形部12与第一板部11连接,第一指形部12可设置于第一板部11的任意一端部,此处的端部可以理解为端面,第一指形部12与第一板部11的端面连接,并延伸至一定长度。第一指形部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板部11所在端面垂直,即第一指形部12沿第一板部11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延伸,为了便于说明,以第一板部11为长方体,第一指形部12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板部11的长度方向为例,进行下面实施例的说明。
第一指形部12也为具体一定长度、宽度和高度的结构,第一指形板1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沿高度方向的端面,第一板部11和第一指形部12的从上到下依次为上端面和下端面,即顶面和底面。第一指形部12的顶面与第一板部11的顶面在同一水平面,如此,将第一指形板1安装在轨道板上,列车的车轮经过轨道梁的梁缝时,能平稳的压在第一指形板1上,保证了列车运行的平稳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指形部12的顶面与第一板部11的顶面也可以不在同一水平面。第一指形部12具有多个,多个第一指形部12间隔设置;即多个第一指形部12沿第一板部1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指形部12的数量至少为三个,多个指形部12之间相互等间距且平行。如图1所示的结构中,第一指形部12的数量为5。
至少部分第一指形部12的厚度小于第一板部11的厚度;即部分第一指形部12的厚度小于第一板部11的厚度,或第一指形部12的整体厚度都小于第一板部11的厚度。例如:第一指形部12的顶面与第一板部11的顶面在同一水平面时,第一指形部12的部分底面与第一板部11的底面间隔一定距离,例如第一指形部12具有开口向下的槽结构,槽结构设置在第一指形部12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即槽结构贯穿第一指形部12的端面,并向第一指形部12的内侧延伸一定距离,使得第一指形部12形成为阶梯状;槽结构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指形部的中间位置。或第一指形部12的顶面与第一板部11的顶面在同一水平面时,第一指形部12的底面与第一板部11的底面间隔一定距离,如此,第一指形部12的整体厚度小于第一板部11的厚度。
第二指形板2,具有容纳空间S,容纳空间S至少能够容纳部分第一指形部12。容纳空间S可以容纳部分第一指形部12,也可以容纳全部第一指形部12。容纳空间S容纳的部分第一指形部12可以是沿第一指形部12的长度方向上的部分,如此,可以根据梁缝实际宽度或指形板系统的具体长度合理调节安装位置以使得第一指形板1和第二指形板2能够相互配合形成为指形板系统的整体结构。容纳空间S容纳的部分第一指形部12也可以多个第一指形部12中的部分,即数量上的部分。容纳空间S可以为开放或半开放的空间,例如,设置于第二指形板2上的通槽或具有底部的凹槽;容纳空间S还可以是封闭的空腔结构。根据不同的第一指形部12的结构,可对应设置不同结构的容纳空间S。第一指形部12在容纳空间S内可沿第一指形板1的长度方向自由滑动。
针对安装在相邻两轨道板上的指形板系统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导致指形板系统的第一指形部和第二指形部交错凸起的情况,下面以如图2和图3所示的相邻的两轨道板不在同一平面上为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相关技术中,设置于梁缝R处的两指形板具有相同的指形部,现有技术的一指形板1’和另一指形板2’的指形部在梁缝R处交错布置,在相邻两轨道板3不在同一平面上时,两指形板的指形部之间交错凸起,形成为具有α角度的指形板结构,车辆沿轨道梁的任意方向经过该结构时,由于指形部的长度方向与行车方向成α夹角,车辆容易出现轻微颠簸,不利于舒适行车,且车轮与指形部容易出现挤压导致车轮磨损,以及指形部的疲劳损坏。结合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指形板系统,以第一指形板为钢板为例,第一指形部12的至少部分厚度小于第一板部11的厚度,即部分第一指形部12相对于第一板部11具有变形空间,能够弯曲变形,第一指形部12的厚度减小使得第一指形部12挠度增加。列车沿图3所示的行车方向运行时,车轮挤压第一指形部12,第一指形部12的厚度小于第一板部11的部分能够向下弯曲,形成柔性变形,列车经过第一指形部12后,可恢复至初始位置。如此,可使得列车曲线过渡,减小了车轮颠簸,提高了行车舒适性和平顺性,同时减小了由于颠簸导致的车轮磨损以及第一指形部应力疲劳导致的损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轨道梁的长度方向、第一指形部的长度方向以及轨道交通的行车方向均为同一方向,为了便于说明,皆以长度方向表示,对应的为宽度方向,其中,列车的行车方向以图3中所示的方向为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指形板系统,包括第一指形板和第二指形板,第一指形板包括第一板部以及第一指形部,第一指形部伸出于第一板部的端部;第一指形部具有多个,多个第一指形部间隔设置;第一指形部的至少部分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板部的厚度;第二指形板,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至少能够容纳部分所述第一指形部。通过将第一指形部的至少部分厚度设置为小于第一板部的厚度,使得第一指形部刚度变小,挠度增加,当车辆通过第一指形部时,第一指形部能够向下弯曲,形成柔性变形,降低了车辆的颠簸高度,提高了行车舒适性和平顺性。同时,减少了车轮的磨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述,第一指形部12的厚度小于第一板部11的厚度。即第一指形部12的顶面与第一板部11的顶面在同一平面,第一指形部12的底面与第一板部11的底面间隔一定距离。第一指形部12的整体厚度小于第一板部11的厚度。第一指形部12的顶面受导压力时,第一指形部12绕与第一板部11连接的部分弯曲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指形板2包括第二板部21以及第二指形部22,第二指形部22伸出于第二板部21的端部;第二指形部22具有多个,多个第二指形部22间隔设置;第二指形板2也可以为金属板,例如钢板,第二指形板2具有与第一指形板1相同结构的第二板部21,第二板部21也为平板,也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厚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板部11和第二板部21外形相同,具体尺寸可以不同。例如第一板部11的长度和第二板部21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板部11的厚度和第二板部21的厚度相同的情况下,指型板系统的顶面平整,便于与轨道板的顶面在同一水平面,保证车辆行车舒适性。第一板部11的宽度和第二板部21的宽度相同的情况下,且沿宽度方向上的第一指形板1和第二指形板2的两侧面在同一平面上。第二指形部22为具有长度、宽度和厚度的方体结构。第二指形部22从第二板部21的端面伸出,第二指形部22的顶面与第二板部21的顶面在同一平面。多个第二指形部22沿第二板部2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指形部22的数量可根据第一指形部12的数量对应设置。
相邻两第二指形部22之间的空间形成至少部分的容纳空间S,即第一指形部12与第二指形部22交错设置。具体的,为了使得多个第一指形部12能够都被容纳在第二指形板2的容纳空间S内,第二指形板2也具有第二板部21与第二指形部22的情况下,第二指形部22的数量可根据相邻两第一指形部12之间的空间数量对应设置。根据图4中第一指形部12的结构和数量,第一板部11的宽度和第二板部21的宽度相同的情况下,第二指形板2可为如图5所示的结构,第二板部22的数量为4,以对应相邻两第一指形部12之间的空间数量,相邻两第二指形部2之间形成部分容纳空间S;沿宽度方向,靠近第二板部21侧面的第二指形部22与第二板部21侧面所在的平面之间的空间形成部分容纳空间。如此,部分第一指形部11容纳在相邻两第二指形部22之间,部分第一指形部11容纳在靠近第二板部21侧面的第二指形部22与第二板部21侧面所在的平面之间的空间。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指形板2的结构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指形板的结构相同,则相邻两第二指形部之间形成为容纳空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指形部12的长度可以与第二指形部22的长度相等,也可以不等,满足第二指形部22在长度方向上能够容纳至少部分第一指形部12即可,如此,实际施工安装中,根据梁缝的宽度灵活的调节第一指形部12和第二指形部22的交错设置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指形板1和第二指形板2装配后如图1所示,第二指形部22与第一指形板21交错设置,多个第一指形部12都能够都容纳在第二指形板2的容纳空间S内,多个第二指形部22都能够容纳在相邻两第一指形部12之间的空间范围内,且第一板部11与第二板部2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如此,第一指形部12和第二指形部13集中设置,有利于提高支撑强度和硬度。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指形部12的数量与第二指形部22的数量相同,且容纳空间S也相同,第一指形部12与第二指形部12交错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指形部22的厚度与第二板部21厚度相等。第二指形板21正常放置的情况下,沿高度方向的端面,第二板部21和第二指形部22的从上到下依次为顶面、底面。第二指形部21的顶面与第二板部21的顶面在同一水平面。如此,将第二指形板2安装在轨道板上,列车的车轮经过轨道梁的梁缝时,能平稳的压在第二指形板2上。第二指形部22的底面与第二板部21的底面在同一水平面。第二指形部22与第二板部21的厚度相等使得第二指形板2具有足够的刚度,有利于提供支撑力;且第二指形部22的底面与第二板部21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便于第二指形板2与轨道板3固定连接时,第二指形部22能与轨道板3稳固连接,避免第二指形部3由于安装误差或后期变形导致结构翘起,进而列车沿行车方向运行时,第二指形部22对车轮造成磨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指形板2包括第一支撑部23,第一支撑部23设置于容纳空间S内;沿高度方向,第二指形部22的顶面位于第一支撑部23的顶面的上方。第二指形部22的厚度与第二板部21的厚度相同,第一支撑部23可以认为是多个第一支撑部23从第二板部12的端部伸出。沿高度方向上,第二指形部22的顶面间隔第一支撑部23的顶面一定距离,且第二指形部22的底面与第一支撑部23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上。即第二板部21、第二指形部22以及第一支撑部23的底面均在同一平面,如此,第二指形板能够与轨道板更加稳固连接。结合体1和图7,第一支撑部23设置于用于容纳第一指形部12的容纳空间S内,即部分第一支撑部23设置于相邻两第二指形部22之间,部分第一支撑部23设置于沿宽度方向的第二板部21的侧面所在的平面与靠近第二板部21的侧面的第二指形部22之间。
第一支撑部23用于支撑第一指形部12,如此,当列车经过第一指形部12,第一指形部12向下弯曲,抵接在第一支撑部23上,第一支撑部23提供向上的支撑力,向列车提供有力支撑。第一支撑部23的设置可减小第一指形部12的最大弯矩,从而可进一步减小第一指形部12的厚度。第二指形部22的顶面与第一支撑部23的顶面间隔的距离与第一指形部12的厚度相等;或第二指形部22的顶面与第一支撑部23的顶面间隔的距离大于第一指形部12的厚度。如图8所示,第二指形部22的底面能刚好与第一支撑部23的顶面抵接使得第一指形板1和第二指形板2的顶面能在同一平面上,有利于列车平顺通过。或第一指形部12的底面与第一支撑部23的顶面间隔一定距离,如此,第一指形部12具有更大的弯曲空间。第二指形部22的结构不影响第一支撑部23的设置位置,即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纳空间S内用于支撑第一指形部12。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容纳空间S可以至少容纳部分第一指形部12,相邻两第二指形部22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小于第一指形部12的宽度,因此,第一支撑部23可根据第一指形部12的宽度或长度对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指形板2为轨道板3的一部分,第二指形板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即轨道板3靠近梁缝R的部分开设凹槽结构以形成为第二指形板2的第二指形部22以及第一支撑部23,凹槽结构的深度可根据第一指形部12的厚度设置,以使得第一指形部12能够在正常放置时抵接在凹槽结构的底部。凹槽结构所形成的容纳空间S容纳第一指形部12。
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轨道梁的梁缝连接结构,包括轨道板3,多个轨道板3形成轨道梁,相邻两轨道板3之间设置有梁缝R;上述指形板系统,指形板系统的第一指形板1和第二指形板2分别与相邻两轨道板3固定连接;其中,第一指形板1从轨道板上延伸至与轨道板相邻的轨道板以覆盖梁缝R,第二指形板2间隔梁缝R预设距离。
具体的,相邻两轨道板3分别为第一轨道板31和第二轨道板32,第一轨道板31和第二轨道板32之间设置有梁缝R,第一指形板1与第一轨道板31固定连接,第二指形板2与第二轨道板32固定连接,为了使轨道板3的上表面与列车轮胎紧密相贴,轨道梁之间的连接变得平顺,在相邻两轨道板3上分别设置有槽型结构以容纳第一指形板1和第二指形板2,使得轨道板3的上表面与指形板系统的上表面齐平。
第一指形板1从第一轨道板31上延伸至第二轨道板32,如此,第一指形板1覆盖了梁缝R,可以是通过第一指形部12覆盖梁缝R,也可以通过是第一板部11覆盖梁缝R,也可以是通过部分第一指形部12和部分第一板部11覆盖梁缝R。第二指形板2间隔梁缝R预设距离,预设距离可以为0和大于0的任何距离,即第二指形板2不超出第二轨道板32靠近梁缝R的端面。如此,减小了第二指形板由于第二轨道板32由于安装或预制或后期变形导致与第一轨道板31不在同一平面内,对列车轮胎的磨损。且通过将第一指形板1延伸到第二轨道板32,使得列车通过第一指形板1时,第一指形部12能够向下弯曲并抵接到第二轨道板上进行受力承载。如此,可增加行车舒适性以及平顺性,避免了刚性颠簸。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板部11从轨道板延伸至与轨道板相邻的轨道板,即第一板部11从第一轨道板31上延伸至第二轨道板32以覆盖梁缝R。将第一指形板1的第一板部11覆盖梁缝R,可使得列车通过梁缝R时,走形平顺。且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将指形板设置在梁缝处,列车通过时对指形板造成频繁的上下振动,挠曲变形,导致指形板的使用寿命缩短;通过将第一指形部12延伸在第二轨道板32上,使得第一指形部12能够通过第二轨道板承载受力,以延长指形板系统的使用寿命。
轨道梁的梁缝连接结构还包括底座4,底座4设置于指形板系统与轨道板3之间,用于保护轨道板3,防止列车运行过程中,轨道板3受到不均匀压力导致的轨道板3的破损或变形,底座4可在轨道板预制时,预埋到相应的位置,也可单独预制后再进行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轨道梁的梁缝连接结构还包括垫板,垫板设置于指形板系统与述轨道板之间。进一步的,垫板设置于第一指形板1与底座4之间或第二指形板2与底座4之间。用于调节指形板系统的安装高度,以使得指型板系统的上表面与轨道板3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对垫板以及指形板系统的设计,使得轨道梁的梁缝连接结构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以及容错性,即使轨道板存在结构或安装偏差,也可以达到列车走形平顺的目的。
进一步的,轨道梁的梁缝连接结构还包括定位栓,指形板系统上设置有定位孔5,定位栓贯穿定位孔5以固定指形板系统于轨道板3上。定位孔5可以为螺纹孔,定位栓为螺栓,螺纹孔与螺栓匹配设置,使得第一指形板1固定在第一轨道板31上,第二指形板2固定在第二轨道板上32上。第一指形板1和第二指形板2可以通过定位孔5和定位栓与轨道板3可拆卸地固定。在跨座式单轨轨道交通系统中,列车骑跨在单轨轨道梁上,列车在轨道梁的上表面(走行面)上行走的是走行轮,在轨道梁的左右两个侧面(上部为导向面,下部为稳定面)被导向轮和稳定轮所环抱。因此,如图8中所示,指形板系统还可分别设置于轨道梁的两侧面的梁缝处以支撑导向轮和稳定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系统,用于运行列车,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如上述的轨道梁的梁缝连接结构;其中,第一指形部11的延伸方向与列车行进方向相同。如图8所示的结构中,列车的形车方向为第一轨道板31至第二轨道板32的方向,第一指形部11设置于第一轨道板31上,第一指形部12的至少部分厚度小于第一板部11的厚度,因此,第一指形部12的延伸方向与行车方向相同时,车轮通过第一指形部12,第一指形部12向下弯曲,列车柔性过渡,使得行驶平稳,提高行车舒适性,同时减小了轮胎磨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指形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指形板,包括第一板部以及第一指形部,所述第一指形部伸出于所述第一板部的端部;所述第一指形部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指形部间隔设置;
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指形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板部的厚度;
第二指形板,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至少能够容纳部分所述第一指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形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形板包括第二板部以及第二指形部,所述第二指形部伸出于所述第二板部的端部;所述第二指形部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指形部间隔设置;
相邻两所述第二指形部之间的空间形成至少部分的所述容纳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指形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形部的厚度与所述第二板部的厚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指形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形板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沿高度方向,所述第二指形部的顶面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顶面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形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形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板部的厚度。
6.一种轨道梁的梁缝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轨道板,多个轨道板形成所述轨道梁,相邻两所述轨道板之间设置有所述梁缝;
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指形板系统;
所述指形板系统的第一指形板和第二指形板分别与相邻两所述轨道板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指形板从所述轨道板上延伸至与所述轨道板相邻的轨道板以覆盖所述梁缝,所述第二指形板与所述梁缝间距预设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梁的梁缝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部从所述轨道板延伸至与所述轨道板相邻的轨道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梁的梁缝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梁的梁缝连接结构还包括垫板,所述垫板设置于所述指形板系统与所述轨道板之间。
9.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运行列车,所述轨道交通系统包括:
如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轨道梁的梁缝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指形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列车行进方向相同。
CN202121263602.8U 2021-06-07 2021-06-07 一种指形板系统、梁缝连接结构以及轨道交通系统 Active CN2158569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63602.8U CN215856970U (zh) 2021-06-07 2021-06-07 一种指形板系统、梁缝连接结构以及轨道交通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63602.8U CN215856970U (zh) 2021-06-07 2021-06-07 一种指形板系统、梁缝连接结构以及轨道交通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56970U true CN215856970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314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63602.8U Active CN215856970U (zh) 2021-06-07 2021-06-07 一种指形板系统、梁缝连接结构以及轨道交通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569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90301343A1 (en) Bogie Lateral Movement-Limiting System
US10174460B2 (en) Rail fastening arrangement and shim for such a rail fastening arrangement
US20050183621A1 (en) Floor for an intercommunication bellows between two cars
CA3045562A1 (en) Rail fastening system
ITRM930355A1 (it) Traversina per sistema di transito con motore a induzione lineare.
US5291834A (en) Rail for magnetic levitation vehicle
CN215856970U (zh) 一种指形板系统、梁缝连接结构以及轨道交通系统
KR101359725B1 (ko) 자기부상열차용 궤도와 거더의 일체화 구조물
CN210458795U (zh) 悬挂式轨道梁、悬挂式轨道梁系统及空中交通系统
US8371228B2 (en) Flexible steel support for a switch arrangement in maglev railways
CN102084061A (zh) 导轨膨胀装置
KR101192660B1 (ko) 연결 장치를 구비한 모노레일용 가이드 레일
CN211522682U (zh) 一种跨座式单轨道岔用减振接缝板
KR100843321B1 (ko) 궤도 방진장치
CN212582310U (zh) 空铁锁梁装置及空铁轨道
KR101187964B1 (ko) 자기부상열차용 침목의 위치조정 및 체결장치
KR101338375B1 (ko) 궤도 일체형 교량
CN210684340U (zh) 一种可用于齿轨线路的y字型钢轨枕
CN210561505U (zh) 一种含有π型轨道的梁轨一体化中低速磁浮轨道梁
RU2673929C2 (ru) Угловая направляющая пластина
CN113605154A (zh) 一种双轨距铁路混凝土轨枕
US20080099571A1 (en) Tie for a Ballasted Track
CN109958006B (zh) 一种弹性隔振垫
CN105539479A (zh) 磁浮列车的底架结构
JP7457632B2 (ja) 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の軌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