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56363U - 消毒液制备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消毒液制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56363U
CN215856363U CN202121493513.2U CN202121493513U CN215856363U CN 215856363 U CN215856363 U CN 215856363U CN 202121493513 U CN202121493513 U CN 202121493513U CN 215856363 U CN215856363 U CN 2158563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medicine
liquid discharge
electrolysis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9351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淼杰
侯冠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9351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563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563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563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on Or Sterilisation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消毒液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解部,所述电解部包括:进气孔,设于所述电解部上的一侧,气体通过所述进气孔进入所述电解部,排气孔,设于所述电解部上的与所述进气孔相对的另一侧,电解部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排气孔排出所述电解部。由于电解部设有进气孔及排气孔,电解部外的空气将进入电解部的箱体内,使电解部箱体内充满的氢气向排气孔吹出。由此,抑制了电解过程中或电解后产生的氢气在电解部的箱体中的积蓄,进而降低或避免了氢气积蓄而导致的爆炸的可能性。

Description

消毒液制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毒液制备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降低因氢气积蓄而导致爆炸的可能性的消毒液制备装置。
背景技术
次氯酸作为一种消毒剂被广泛应用于对物体、水、空气等的消毒。由于次氯酸极不稳定,只存在于水中,通常被配制为次氯酸溶液。广为人知的一种家用次氯酸盐消毒剂为次氯酸钠,即次氯酸钠溶液。虽然次氯酸钠溶液可用于消毒,但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且易分解,不宜大量储存于家庭中以用于家庭消毒。
因此,一般可通过对食盐水进行电解,使食盐水中的氯化钠与水发生电离,形成氢气、氯气与氢氧化钠。再由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次氯酸钠溶液。
市面上具有即时对食盐水进行电解的次氯酸钠发生器,能够便利地生成一定量的次氯酸钠溶液,随用随制,无需存放大量次氯酸钠溶液,从而降低家庭消毒的风险。
如图1A所示,目前的小型次氯酸钠发生器100’,包括电解槽110’,储液槽120’以及磁力泵130’。储液槽中的盐水通过磁力泵输送至电解槽内,完成电解后生成一定量的次氯酸钠溶液。
对于目前的小型次氯酸钠发生器100’,由于次氯酸钠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及腐蚀性,且在电解制备的过程中,将产生氯气。因氯气具有毒性及腐蚀性,为防止未溶于溶液的氯气溢出以及所制成的次氯酸钠溶液外泄,电解槽110’通常具有封闭结构,只设置用于加入盐水等液体的进液口,以及用于排出次氯酸钠溶液的排液口。
当对盐水进行电解时,将在电解槽中生成次氯酸钠溶液以及氢气。由于电解槽较为封闭,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氢气将积蓄在电解槽内。当氢气充满电解槽的空间而无法排出时,将可能发生爆炸。
虽然目前的小型次氯酸钠发生器100’的电解槽110’的表面设置有排风散热用的散热口111’,电解槽110’中的氢气的一小部分可通过散热口111’排出电解槽110’,但由于散热口111’较小,氢气较难被有效排出电解槽110’。
鉴于以上问题,需要一种消毒液制备装置,其能够避免因氢气积蓄而引发的爆炸。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目前的小型次氯酸钠发生器在工作时的电解槽产生的氢气较难被排出,且由此积蓄的氢气易引发爆炸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消毒液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解部,所述电解部包括:
进气孔,设于所述电解部上的一侧,气体通过所述进气孔进入所述电解部,
排气孔,设于所述电解部上的与所述进气孔相对的另一侧,所述电解部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排气孔从所述电解部排出。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电解部包括:排液孔,
所述排液孔设置在所述电解部的底部或设置在所述电解部的内部空间中。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消毒液制备装置还包括:排液部,
所述排液部一端与所述排液孔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解部的外部连通,用于排出所述电解部中的消毒液。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消毒液制备装置进一步包括:排气管,
所述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气孔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排液部连接,其中,所述排气管与所述排液部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排液部中液体流动方向上所述排液孔的下游。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排液部包括:
排液内管,构造成两端开口的中空管状,并贯穿所述电解部分别向所述电解部的外部和内部延伸,所述排液内管将所述电解部内部与外部连通,且一端连接所述排液孔;
排液外管,构造成一端开口的中空管状,从所述电解部上设有所述排液内管的对面侧向所述排液内管一侧延伸;
其中,所述排液内管的外径小于所述排液外管的内径,且所述排液内管的至少部分延伸进入所述排液外管的内部;
所述排液外管包括:
排液外管开口,构造成靠近所述电解部上设有所述排液内管的一面且与所述一面间隔预定距离,以连通所述排液外管内侧与所述电解部的内部;
排液外管顶面,位于所述排液外管的与所述排液外管开口相对的一侧,且与所述排液内管的延伸进入所述排液外管内的端部处的所述排液孔间隔预定距离;
排液外管侧壁,连接所述排液外管顶面与所述排液外管开口;
其中,所述排液内管的外壁与所述排液外管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间隙空间;所述排液外管开口、所述第一间隙空间、所述排液孔以及所述排液内管组成第一流动路径,所述电解部内部的液体可通过所述第一流动路径排出所述电解部。
根据一个实施例,沿所述电解部的纵向方向,所述排气孔高于所述排液孔。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消毒液制备装置包括供药部,与所述电解部联通,以向所述电解部提供原料;
所述消毒液制备装置还包括稀释剂提供部,与所述电解部联通,以向所述电解部提供稀释剂。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供药部包括原料单元以及供药单元,所述原料单元与所述供药单元连通,以向所述供药单元提供原料;所述供药单元进一步与所述电解部连通,以向所述电解部提供所述原料。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供药部进一步包括:储药仓,所述储药仓与所述供药单元连通以接收所述供药单元提供的所述原料;所述储药仓进一步包括排药孔,所述排药孔与所述电解部连通,以将所述储药仓内的所述原料排入所述电解部;
所述储药仓进一步包括:
输药内管,构造成两端开口的中空管状,并于所述排药孔处贯穿所述储药仓向所述储药仓的内部延伸,所述输药内管通过所述排药孔将所述储药仓与所述电解部连通;
输药外管,构造成一端开口的中空管状,从所述储药仓的外周侧向储药仓上设有所述输药内管的一面延伸;
其中,所述输药内管的外径小于所述输药外管的内径,且所述排液内管的至少部分延伸进入所述排液外管的内部;
所述输药外管包括:
输药外管开口,构造成靠近所述储药仓上设有所述输药内管的一面且与所述储药仓的所述一面间隔预定距离;
输药外管顶面,位于所述输药外管的与所述输药外管开口相对的一侧,且与所述输药内管上远离所述储药仓的一端间隔预定距离,
输药外管侧壁,连接所述输药外管顶面与所述输药外管开口;
其中,所述输药内管的外壁与所述输药外管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间隙空间;所述输药外管开口、所述第二间隙空间以及所述输药内管组成第二流动路径,所述储药仓内部的所述原料可通过所述第二流动路径经所述排药孔排出。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电解部与所述供药部连接于所述进气孔。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消毒液制备装置还包括:蓄液部,
所述蓄液部位于所述排液口的下游侧,用于积蓄所述消毒液。
根据一个实施例,包括:送风装置,与所述消毒液制备装置的所述进气孔连通,以向所述电解部的内部空间送风。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电解部设有进气孔及排气孔,电解部外的空气可进入电解部的箱体内,使电解部箱体内充满的氢气由排气孔排出。由此,抑制了电解过程中或电解后产生的氢气在电解部的箱体中的积蓄,进而降低或避免了因氢气积蓄而导致的爆炸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目前的小型次氯酸钠发生器的立体图;
图1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消毒液制备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消毒液制备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消毒液制备装置的排液部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消毒液制备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消毒液制备装置的剖视图之一;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消毒液制备装置的剖视图之二;
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消毒液制备装置的立体图;以及
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消毒液制备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小型次氯酸钠发生器;110’:电解槽;120’:储液槽;130’:磁力泵;111’:散热口;100:消毒液制备装备;110:供药部;111:原料单元;112:供药单元;120:电解部;130:排液部;121:箱体;122:电极;124:排液孔;125:感应单元;A:进气孔;B:排气孔;131:输液单元;132:排液动力单元;133:排气管;200:消毒液制备装置;220:电解部;221:箱体;230:排液部;224:排液孔;252:排液内管;254:排液外管;256:排液外管开口;258:排液外管顶面;260:排液外管侧壁;300:消毒液制备装置;330:稀释剂提供部;331:供液口;321:箱体;400:消毒液制备装置;440:供药部;422:箱体;460:储药仓;462:输药内管;464:输药外管;466:顶面;468:开口;500:消毒液制备装置;550:蓄液部;600:消毒液制备装置,660:空气调节系统;661:送风装置;C:进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方”、“下方”“顶面”和“底面”、“纵向方向”和“水平方向”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以本实用新型的消毒液制备装置的正常安装状态或位置为基准的方向或位置关系,或以重力方向为基准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也即,消毒液制备装置的正常安装时,消毒液制备装置的高度方向为重力方向。
示例地,“上方”是指消毒液制备装置的正常安装时的消毒液制备装置的上方;“下方”与“上方”相对。“顶面”是指消毒液制备装置的正常安装时的位于消毒液制备装置上方一侧的壳体部分。“底面”与“顶面”相对。“纵向方向”是指消毒液制备装置的正常安装时的消毒液制备装置的高度方向;“水平方向”是指消毒液制备装置的正常安装时的消毒液制备装置的宽度或长度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另外,术语“连通”也应做广义理解,指能够使气体或液体等流体通过,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是间接连通。
第一实施例
首先,图1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消毒液制备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消毒液制备装置的剖视图。下面,参考图1B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实施例的消毒液制备装置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的消毒液制备装置100包括供药部110和电解部120。
供药部110,用于向电解部120提供制备消毒液的原料。供药部110包括用于储存所述原料的原料单元111,以及向电解部120提供原料的供药单元112。本实施例中,原料单元为储存有具有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的容器,具体地,可为氯化钠溶液包。供药单元112为蠕动泵,用于将原料单元中的氯化钠溶液泵至电解部120。
电解部120,用于使所述原料发生电解,并生成用于消毒的消毒液,包括箱体121、电极122以及感应单元125。
箱体121为中空箱状并具有内部空间。在本实施例中,电解部120的箱体121具有中空长方体形状,包括底面,位于底面的上方的顶面,连接底面与顶面的侧面。在其他实施例中,箱体121也可为中空的圆柱体、球体、或限定有内部空间的其他形状。箱体121可以一体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部件组合形成。在一个实施例中,箱体121由电解槽与盖体组合构成。电解部120的箱体121与供药部110连通,以容纳从供药部110提供的原料。
箱体121具有进液孔(图中未示出)。供药部110通过进液孔与箱体121连通,以便供药部110提供的原料进入电解部120的箱体121。本实施例中,进液孔为设于箱体121顶面上的开孔。
箱体121同样设置有排液孔124,排液孔124设于电解部上,用于将箱体121中容纳的液体排出。排液孔124设于电解部上,指排液孔设于构成箱体121的面上,即设于箱体121的底面、顶面或侧面上。本实施例中,排液孔124为设置在箱体121底面上的开孔。可选地,排液孔可设置在箱体121侧壁或其他便于箱体内液体排出的位置。最优的,排液孔124设于箱体上的最低处。
电极122,设于电解部120的箱体121中,包括阳极与阴极,用于使箱体121中的液体发生电解,从而生成消毒液。
感应单元125设于箱体121内,用于感应注入箱体121内液体的液面高度。
箱体121还设置有进气孔A与排气孔B。
进气孔A设于电解部120的箱体121上,用于供气体进入箱体121。在一个示例中,进气孔A设于箱体121上,且位于感应单元的上方。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孔A设于箱体121的顶面。可选地,进气孔A可设置于箱体121的侧壁上部,或设备正常使用时处于液面上方的箱体121壳体的任意位置。所进入的气体,即位于电解部120的箱体121外的气体,可以是大气,也可以是含有特定成分的气态物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气体与箱体121内由于电解而产生的气体不同。
本实施例中,进液孔与进气孔A分别为两个不同的开孔。可选的,进液孔与进气孔A也可为同一个开孔。
排气孔B设于箱体121的壳体上,用于将箱体121内的气体排出。排气孔B高于感应单元125设置,且设于进气孔A的对面侧,即,排气孔B设于所述电解部上的与所述进气孔A相对的另一侧。可选地,排气孔B和进气孔A的位置的可有多种设置方式。排气孔B和进气孔A的位置的设置方式使得:从箱体121外部进入的气体能够有效地将箱体121内部的由于电解而产生的气体排出,即,便于箱体121内部的气体有效排出。
在一个示例中,进气孔A设于电解部120的箱体121的顶面。排气孔B设于电解部120的箱体121的底面。在此示例中,排气孔所处的高度高于箱体121的排液孔124的高度。
进气孔A与排气孔B在水平方向上相对设置,且在水平方向上的连线的距离大于零。即,进气孔A与排气孔B沿水平方向具有预定距离。
消毒液制备装置100还可包括排液部130。
排液部130通过排液孔124与箱体121连接,以用于将电解部120中的液体排出,即排出箱体121中的消毒液。排液部130包括输液单元131,以及排液动力单元132。输液单元呈中空管状,其一端连接排液孔124,另一端连通装置外部,以提供液体通过的通路。排液动力单元132设置在输液单元131上,以控制从电解部120的箱体121中排出的液体在输液单元131内的流动。在本实施例中,排液动力单元132可以为遮盖排液口的阀门,或电磁泵等。
消毒液制备装置100还可进一步包括排气管133,排气管133为中空管状,其一端连接排气孔B,另一端连接输液单元131。本实施例中,排气管133的下游端贯通输液单元131的侧壁,且与输液单元的内侧空间连通。也就是说,排气管133的上游端连接排气孔B,下游端连通输液单元131,且下游端位于排液孔124的下游侧。其中,这里的上游和下游分别是针对排气时气体的流动方向而言或排液时液体的流动方向而言的上游和下游。
以下对第一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原料为具有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
当本实施例中的消毒液制备装置100开始运行时,供药部110启动,通过供药单元112将储存于原料单元中的氯化钠溶液注入电解部120的箱体121中,随着箱体121中的氯化钠溶液的液位升高,感应单元检测到氯化钠溶液到达要求液位时,控制供药部110停止运行,即停止向电解部120提供氯化钠溶液。同时,启动电解部120并使其运行一定时间,电解部120通过阳极与阴极放电,对箱体121中的氯化钠溶液进行电解。氯化钠溶液在电解的作用下,生成氢气、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而氯气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次氯酸钠,形成次氯酸钠溶液,即本实施例中的消毒液。
此时,电解部120的箱体121中具有次氯酸钠溶液以及氢气。
由于箱体121设有进气孔A及排气孔B,电解过程产生的氢气可通过气体交换排出箱体121外部。由此,抑制了电解过程中或电解后产生的氢气在电解部120的箱体121中的积蓄,降低了爆炸危险发生的可能性。
当氢气从排气孔B从箱体121向外流动时,由于设有排气管133,氢气将沿排气管133流向输液单元131,并由输液单元向外部排出。
当电解部120运行一定时间后,消毒液制备完成,电解部120将停止运行。此时,消毒液制备装置将控制排液部130的排液动力单元132进行排液。由于排液孔124设于电解部120的箱体121的底面,消毒液将在重力作用下排出,以用于对家居空间等其他空间或物体进行消毒。
本实施例中,当排液动力单元为遮盖排液口的阀门时,阀门可被开启,使消毒液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箱体121排出;当排液动力单元为电磁泵时,可启动电磁泵,将消毒液泵送至箱体121外。
另外,消毒液在重力或电磁泵的作用下排出时,流速可能会较慢,甚至一部分消毒液将残留在电解部120的箱体121内。
由于电解部120设有进气孔A与排气孔B,而排气孔B通过排气管133连通至排液孔124的下游侧。
当消毒液通过排液孔124流出时,将流经输液单元131,消毒液水流将密封与排气管133下游端连通的开孔。此时,若向进气孔A馈送空气,从进气孔A进入的空气或上述空气与残留的氢气的混合气体将无法通过排气孔B排出,从而大气或大气与氢气的混合气体等气体将积蓄在箱体121内,并在箱体121内形成正压。
由于气体在电解部120的箱体121内形成正压,进一步将消毒液推向排液孔124,从而使消毒液能够更好地被排出电解部120,减少消毒液在箱体121内的残留,提高消毒液的制备与利用效率。
另外,若供药部110发生故障,向电解部120持续提供液态原料时,可能会导致液态原料如氯化钠溶液从电解部120溢出,与其他部件尤其是带电部件接触,或溢出至用户室内等,可能导致带电部件的损坏等。
本实施例中,由于排气孔B高于排液孔124设置,且排气孔B连通排液部133,若供药部110持续向电解部120的箱体121内注入液态原料,当液位高于排气孔B时,液态原料如氯化钠溶液将从排气孔B流入排气管133,并汇入排液部130的输液单元131的下游,以从电解部120排出。由此,能够消除液体溢流至其他部件甚至用户室内的风险。
第二实施例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将不赘述。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消毒液制备装置的排液部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消毒液制备装置200的电解部220具有箱体221,排液孔224设于箱体的内部空间中。
消毒液制备装置200包括排液部230。排液部230包括排液内管252,排液内管252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管状,贯穿电解部分别向电解部的外部和内部延伸,且一端连接排液孔。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排液内管沿重力方向设置并贯穿箱体221的底面上下延伸。排液内管252将箱体221内部与外部联通。也就是说,排液内管252具有由箱体底面沿重力方向向上延伸于箱体221内部的上端以及沿重力方向向下延伸突出箱体221底面的下端,排液孔224设置在排液内管252的沿重力方向向上延伸于箱体221内部的上端。
排液部230进一步包括排液外管254,排液外管254为具有一端开口的中空管状,从电解部上设有排液内管252的对面侧向设有排液内管252的一侧延伸。本实施例中,排液外管254其沿重力方向设置并于从电解部的顶面向底面延伸。排液外管254与排液内管252嵌套设置,且排液内管252容纳于排液外管254内部。具体地,排液内管252的外径小于排液外管254的内径,由此在嵌套的排液外管254和排液内管252之间形成间隙空间。
排液外管254进一步包括:排液外管开口256、排液外管顶面258、排液外管侧壁260。
排液外管开口256设于排液外管254靠近箱体221上设有排液内管252的一面的一端并与该面相隔预定距离。排液外管开口256连通排液外管254内侧与箱体内部,即间隙空间通过开口256与箱体内部联通。
排液外管顶面258位于排液内管254上端的上方,并与排液孔间隔预定距离。本实施例中,排液外管顶面258构成箱体221的顶面的一部分。在重力方向上从上向下看,排液外管顶面258遮盖排液内管254上端以及排液孔224。
排液外管侧壁260,连接排液外管顶面258与排液外管开口256。也就是说,排液外管侧壁260从排液外管顶面258向箱体221的底面延伸。
由此,排液外管254套设于排液内管252上,并且排液外管开口256、间隙空间、排液孔224和排液内管252共同构成流体路径。以使箱体221内的液体,通过该流体路径排出箱体。
此外,参照实施例1,排气管133连接排气孔B与输液单元131。在本实施例中,排气管133一端连接排气孔B,另一端与排液内管252连通于排液孔224的下游侧。在一个示例中,排气管133与排液内管252的连通位置位于电解部的箱体外部的所述排液孔224的下游侧。在另一个示例中,排气管133与排液内管252的连通位置位于电解部的箱体底面与箱体内部的所述排液孔224之间。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当消毒液制备装置运行制备消毒液时,氯化钠溶液注入电解部的箱体中,感应单元检测箱体中氯化钠溶液的液位高度。当氯化钠溶液到达相应液位时,则停止注入氯化钠溶液,开始电解。箱体中的氯化钠溶液通过电解生成氢气、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次氯酸钠,形成次氯酸钠溶液,即消毒液。
一般来说,为控制消毒液的排出,通常在排液路径设置阀门或电磁泵等机械装置。但由于次氯酸钠溶液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会对阀门或电磁泵等机械装置造成一定损害,缩短部件的寿命。
因此,本实施例中设有排液外管254与排液内管252。
由于排液外管254与排液内管252之间形成间隙空间,氯化钠溶液或消毒液等液体可从排液外管开口256进入间隙空间。基于连通器原理,进入间隙空间的液体的液位高度与箱体221内排液外管254外周侧的液位高度一致。
此时,该液位高度均低于排液内管252的上端的排液孔224。
当电解完成后,需要将消毒液排出电解部的箱体时,由供药部向电解部的箱体中再次注入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形成氯化钠溶液与次氯酸钠溶液的混合液体。此时,混合液体的液位升超过排液内管252的上端的排液孔224的高度;同时,间隙空间内混合液体的液位也上升超过排液内管252的上端的排液孔224的高度。
由于排液外管顶面与排液内管252的上端的排液孔224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当混合液体充满间隙空间时,将引发虹吸效应。
在虹吸效应的作用下,箱体中的混合液体,即消毒液与部分氯化钠溶液将被排出箱体221。
由此,利用虹吸效应排出消毒液,无需设置用于排出消毒液的阀门或电磁泵等机械装置,在延长部件寿命的同时,节约成本。
除了上面的排液部的排液内管贯穿箱体的底面的这种示例之外,在其它示例中,排液部的排液内管也可以设置在箱体的侧面或顶面。
当排液内管设置在箱体的侧面上时,在一个示例中,排液内管贯穿箱体的侧面,排液外管从箱体上设置排液内管的一面的对侧面向排液内管延伸。
当排液内管设置在箱体的顶面上时,在一个示例中,排液内管贯穿箱体的顶面,排液外管从箱体上设置排液内管的一面的对侧面(即,箱体底面)向排液内管延伸。
无论排液部的排液内管设置在箱体的侧面还是箱体的顶面上,排液内管和排液外管之间的嵌套方式不变,具体可参照上面介绍的排液内管和排液外管之间的嵌套方式。
综上,本实施例只要实现虹吸效应即可,具体的实现虹吸效应的方式可以有多种。
第三实施例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将不赘述。
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消毒液制备装置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中,原料为具有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或固态氯化钠。
参照图4,消毒液制备装置300还包括向电解部供稀释剂的稀释剂提供部330。
稀释剂提供部330包括供液口331。供液口331由稀释剂提供部330延伸通过箱体321的壳体,以便稀释剂提供部330提供的液体进入箱体321内。在本实施例中,供液口位于靠近箱体顶面的位置。可选地,供液口331可设置于高于箱体321内溶液最高液位的任意位置或箱体的其它位置。在一个示例中,稀释剂为水。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消毒液制备装置运行时,供药部向电解部提供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或固态氯化钠,稀释剂提供部330向电解部的箱体中注入水。当原料为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时,箱体中的氯化钠溶液在水的稀释下,形成比原料浓度更低的氯化钠溶液。当原料为固态氯化钠时,进入箱体的固态氯化钠溶于水中,形成具有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在电解作用下,生成次氯酸钠溶液。其过程在前述实施例中已说明,不赘述。
由于消毒液制备装置中对用于电解的氯化钠溶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要求,而本实施例中的消毒液制备装置设有稀释剂提供部。因此,供药部中能够储存浓度较高的原料,如高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或者储存固态氯化钠,从而能够缩小供药部的体积,实现装置的小型化。或者,在不改变供药部体积的情况下,能够储存更多的原料,延长供药部原料补充的周期。
当电解完成后,稀释剂提供部再次向电解部的箱体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使电解部中的消毒液的液位上升至排液孔的上方。当消毒液的液位上升,使消毒液充满排液外管与排液内管之间的间隙时,将引发虹吸效应,从而使消毒液向电解部外排出。
由此,在实现小型化的同时,能够利用虹吸效应排出消毒液,无需设置用于排出消毒液的阀门或电磁泵等机械装置,能够延长部件寿命,节约成本。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用于排出消毒液的阀门或电磁泵等机械装置来进行排液。
本实施例中,稀释剂提供部330向电解部提供水,但在本技术领域中,只要能够对原料进行稀释或配制,稀释剂提供部330也可以向电解部提供其他液体。
第四实施例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与前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将不赘述。
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消毒液制备装置的剖视图之一;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消毒液制备装置的剖视图之二。
本实施例中,原料为具有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
参照图5和图6,消毒液制备装置400的供药部440进一步包括储药仓460。
储药仓460为中空箱体,用于储存从供药单元提供的原料。
储药仓460具有进药口与排药口。进药口与供药单元联通以接收供药单元提供的原料。排药口与箱体422联通以将储药仓460储存的原料提供至箱体422。在一个实施例中,储药仓的底面构成箱体422的顶面,且排药口形成在储药仓的底面上,即排药口形成在箱体422的顶面。储药仓460进一步包括输药内管462与输药外管464。其中,输药内管462具有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于排药口处贯穿储药仓底面沿重力方向向上延伸,输药内管将箱体内部与储药仓内部联通。输药外管464具有一端开口的管状结构,由储药仓460顶面沿重力方向向下延伸;且输药内管462与输药外管464嵌套设置,即输药外管464形成于排药口上方且容纳由排药口向上延伸的输药内管462。此外,输药内管462的外径小于输药外管464的内径,及输药内管462的外管壁与输药外管464内管壁间隔一定距离以形成间隙空间。
进一步地,输药外管464具有顶面466和开口468。在本实施例中,储药仓的顶面的一部分构成输药外管464的顶面466。可选地,顶面466可以低于储药仓460的顶面。在重力方向上从上向下看,顶面466遮盖输药内管462。同时,输药外管464的开口468与储药仓460的底面间隔一定距离,以便储药仓内的液体经由开口468进入间隙空间。此外,输药内管462的上端与顶面466间隔一定距离,以便间隙空间内的液体通过输药内管462的上端与顶面466之间的间隔进入输药内管。
输药内管462与输药外管464构成的上述结构共同组成输药通道,以将储药仓460中的液体输送至电解部。
当本实施例中的消毒液制备装置运行时,原料单元向供药单元提供具有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即,原料单元将具有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注入储药仓460中。当储药仓460中的氯化钠溶液到达一定高度时,原料单元将停止提供氯化钠溶液。此时,由于输药外管464与输药内管462之间存在间隙空间,储药仓460中的氯化钠溶液将进入该间隙空间,且空间内的液位高度与输药外管464外储药仓460内的液面的高度一致,均低于输药内管462的上端开口。
当消毒液制备装置开始制备时,供药单元进一步再向储药仓460中注入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使其液位高于输药内管462的上端开口。由此,将引发虹吸现象,使储药仓460中的氯化钠溶液通过输药内管462流入电解部的箱体422中。再通过对箱体422中的氯化钠溶液进行电解,形成次氯酸钠溶液,即形成消毒液。
除了上面的输药内管贯穿储药仓的底面的这种示例之外,在其它示例中,输药部的输药内管也可以设置在储药仓的侧面或顶面。
当输药内管设置在储药仓的侧面上时,在一个示例中,输药内管贯穿储药仓的侧面,输药外管从储药仓上设置输药内管的一面的对侧面向输药内管延伸。
当输药内管设置在储药仓的顶面上时,在一个示例中,输药内管贯穿储药仓的顶面,输药外管从储药仓上设置输药内管的一面的对侧面(即,储药仓底面)向输药内管延伸。
无论输药部的输药内管设置在储药仓的侧面还是储药仓的顶面上,输药内管和输药外管之间的嵌套方式不变,具体可参照上面介绍的输药内管和输药外管之间的嵌套方式。
综上,本实施例只要实现虹吸效应即可,具体的实现虹吸效应的方式可以有多种。
可通过多种方式控制原料单元停止提供氯化钠溶液。本实施例中,在储药仓460中设置检测单元以检测储药仓460中的氯化钠溶液的液位高度。可选地,也可以过计算供药单元提供氯化钠溶液的速率而控制其提药时间,从而控制提供的量;也可以通过定量泵等方式提供。
通常,电解部的箱体中设置有原料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注入电解部中的原料的量,以便制备消毒液。但是,由于中高浓度的液态原料即可制备足够的消毒液,且电解部的箱体较大,因此,即使在电解部的箱体中设置原料检测单元,也可能无法准确检测原料的量。
本实施例中,由于中高浓度的液态原料先在储药仓中积蓄到一定的量,再注入电解部中,因此,当原料单元中的原料用完,或者原料单元出现故障等情况导致无法向储药仓中提供原料时,储药仓中的检测单元将检测到储药仓中没有足够的液态原料,即将通知用户检查或更换原料单元。由此,能够提高对原料单元中的原料是否足够的检测的准确性。
第五实施例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与前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将不赘述。
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消毒液制备装置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7,消毒液制备装置500还包括蓄液部550。
蓄液部550用于积蓄制备好的消毒液,其设于排液孔的下方或排液部的下游侧。也就是说,从排液口或排液部排出的液体,如消毒液将流入蓄液部中,以供后续使用或处理。
第六实施例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与前述施例中相同的结构将不赘述。
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消毒液制备装置的剖视图,参考图8,本实施例的消毒液制备装置进一步包括空气调节部660,空气调节系统660包括送风装置661。
送风装置661与进气孔C连通,以向电解部的箱体内部空间送风。
送风装置661位于进气孔C的上游侧。即当送风装置启动时,气流由送风装置661处流向进气孔,并通过进气口进入电解部的箱体内。由此,增加箱体内的气压,从而使得箱体内的空气以及电解部在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向排气孔流动排出,从而形成从进气孔向排气孔的对流风路。
当消毒液制备装置运行,电解部启动对箱体中的氯化钠溶液进行电解,形成氢气与次氯酸钠溶液时,氢气将在电解部的箱体中积蓄。
由于送风装置与进气孔连通,且位于进气孔的上游侧,送风装置向进气孔送风。通过进气孔进入电解部的箱体中的空气将逐渐充满箱体。由于氢气密度较小,将更快地通过排气孔排出电解部的箱体外。由此,能够提高氢气排出的效率,且能够减少箱体内的氢气残留。
另外,当电解部中的氯化钠溶液电解完毕,生成足够量的次氯酸钠溶液,即消毒液时,消毒液将通过排液部排出电解部。由于排液部与排气孔通过排气管连通,当消毒液进入排液部时,将使排气管与排液部连接的一端开口封闭,从而排气孔无法排出气体。
此时,送风装置通过排气孔向电解部的箱体内送风。空气进入箱体内,将逐渐提高箱体内的气压,使其与箱体外相比,形成正压。在正压的作用下,箱体下部的液体将被推向箱体外,即被推向排液孔。由此,能够使箱体中的液体,即消毒液被更快、更好地排出箱体外,提高消毒液的排出效率,减少消毒液在电解部中的残留。
在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中,原料为能够经电解制备为具有消毒功能的消毒液的物质,例如氯化物等,上述实施例中,原料为氯化钠(固态或液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方案适用于其他对液体原料进行电解生成具有消毒作用的液体的装置。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消毒液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解部,所述电解部包括:
进气孔,设于所述电解部上的一侧,气体通过所述进气孔进入所述电解部,
排气孔,设于所述电解部上的与所述进气孔相对的另一侧,所述电解部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排气孔从所述电解部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毒液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解部包括:排液孔,
所述排液孔设置在所述电解部上或设置在所述电解部的内部空间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毒液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毒液制备装置还包括:排液部,
所述排液部一端与所述排液孔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解部的外部连通,用于排出所述电解部中的消毒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毒液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毒液制备装置进一步包括:排气管,
所述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气孔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排液部连接,其中,所述排气管与所述排液部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排液部中液体流动方向上所述排液孔的下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毒液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液部包括:
排液内管,构造成两端开口的中空管状,并贯穿所述电解部分别向所述电解部的外部和内部延伸,所述排液内管将所述电解部内部与外部连通,且一端连接所述排液孔;
排液外管,构造成一端开口的中空管状,从所述电解部上设有所述排液内管的对面侧向所述排液内管一侧延伸;
其中,所述排液内管的外径小于所述排液外管的内径,且所述排液内管的至少部分延伸进入所述排液外管的内部;
所述排液外管包括:
排液外管开口,构造成靠近所述电解部上设有所述排液内管的一面且与所述一面间隔预定距离,以连通所述排液外管内侧与所述电解部的内部;
排液外管顶面,位于所述排液外管的与所述排液外管开口相对的一侧,且与所述排液内管的延伸进入所述排液外管内的端部处的所述排液孔间隔预定距离;
排液外管侧壁,连接所述排液外管顶面与所述排液外管开口;
其中,所述排液内管的外壁与所述排液外管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间隙空间;所述排液外管开口、所述第一间隙空间、所述排液孔以及所述排液内管组成第一流动路径,所述电解部内部的液体可通过所述第一流动路径排出所述电解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消毒液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电解部的纵向方向,所述排气孔高于所述排液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毒液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毒液制备装置包括供药部,与所述电解部联通,以向所述电解部提供原料;
所述消毒液制备装置还包括稀释剂提供部,与所述电解部联通,以向所述电解部提供稀释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消毒液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药部包括原料单元以及供药单元,所述原料单元与所述供药单元连通,以向所述供药单元提供原料;所述供药单元进一步与所述电解部连通,以向所述电解部提供所述原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消毒液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药部进一步包括:储药仓,所述储药仓与所述供药单元连通以接收所述供药单元提供的所述原料;所述储药仓进一步包括排药孔,所述排药孔与所述电解部连通,以将所述储药仓内的所述原料排入所述电解部;
所述储药仓进一步包括:
输药内管,构造成两端开口的中空管状,并于所述排药孔处贯穿所述储药仓向所述储药仓的内部延伸,所述输药内管通过所述排药孔将所述储药仓与所述电解部连通;
输药外管,构造成一端开口的中空管状,从所述储药仓的外周侧向储药仓上设有所述输药内管的一面延伸;
其中,所述输药内管的外径小于所述输药外管的内径,且所述输药内管的至少部分延伸进入所述输药外管的内部;
所述输药外管包括:
输药外管开口,构造成靠近所述储药仓上设有所述输药内管的一面且与所述储药仓的所述一面间隔预定距离;
输药外管顶面,位于所述输药外管的与所述输药外管开口相对的一侧,且与所述输药内管上远离所述储药仓的一端间隔预定距离,
输药外管侧壁,连接所述输药外管顶面与所述输药外管开口;
其中,所述输药内管的外壁与所述输药外管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间隙空间;所述输药外管开口、所述第二间隙空间以及所述输药内管组成第二流动路径,所述储药仓内部的所述原料可通过所述第二流动路径经所述排药孔排出。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消毒液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解部与所述供药部连接于所述进气孔。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毒液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毒液制备装置还包括:蓄液部,
所述蓄液部位于所述排液孔的下游侧,用于积蓄所述消毒液。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消毒液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送风装置,与所述消毒液制备装置的所述进气孔连通,以向所述电解部的内部空间送风。
CN202121493513.2U 2021-06-30 2021-06-30 消毒液制备装置 Active CN2158563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93513.2U CN215856363U (zh) 2021-06-30 2021-06-30 消毒液制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93513.2U CN215856363U (zh) 2021-06-30 2021-06-30 消毒液制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56363U true CN215856363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336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93513.2U Active CN215856363U (zh) 2021-06-30 2021-06-30 消毒液制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563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40749B2 (en) Gas drive electrolytic cell
US6632336B2 (en) Acidic liquid atomizer
JP7195662B2 (ja) 水素ガス生成装置
JP2011177321A (ja) 手指除菌装置
JP2018165396A (ja) 水素ガス生成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含む水素ガス吸入装置
KR20090048153A (ko) 이종 액체 혼합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해소독수 제조장치
CN215856363U (zh) 消毒液制备装置
CN212505090U (zh) 消毒液发生装置和加湿器
CN105683417A (zh) 二氧化氯制造装置及二氧化氯制造方法
JP5877031B2 (ja) 次亜塩素酸水の製造装置
JP2018143996A (ja) 電解水生成装置
JP2018158285A (ja) 電解水生成装置
CN113699545A (zh) 消毒液制造装置
JP2018069178A (ja) 電解水生成装置
CN216550744U (zh) 消毒液制备装置
JP2018153781A (ja) 電解水生成方法
WO2022209123A1 (ja) 空気浄化装置
JPH08323364A (ja) 殺菌水製造装置
WO2022209124A1 (ja) 空気浄化装置
JP2005270927A (ja) アルカリ水生成器とその生成方法
CN215828881U (zh) 消毒液制造装置
KR20210087254A (ko) 전해 살균 소독수 생성장치
CN218059237U (zh) 一种用于消毒雾化器的次氯酸发生器
WO2023098749A1 (zh) 储液装置以及具有其的电解除氧系统和冰箱
CN114318370A (zh) 消毒液发生装置及发生方法和加湿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