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16550U - 转接器及插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接器及插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16550U
CN215816550U CN202121905414.0U CN202121905414U CN215816550U CN 215816550 U CN215816550 U CN 215816550U CN 202121905414 U CN202121905414 U CN 202121905414U CN 215816550 U CN215816550 U CN 2158165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housing
plug
connector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0541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雷
邓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0541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165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165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165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接器及插接装置,插接装置包括外壳和第一插接头,外壳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一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具有第一开口;第一插接头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二端经所述第一开口露出;所述第一端的外侧面和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侧面的其中一个设有第一卡槽,另一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相匹配的第一卡边,所述第一卡边卡合固定于所述第一卡槽内。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对第一插接头或者外壳进行单独更换,以提升零部件的重复利用率,节省资源,同时,将第一插接头和外壳分开进行制作,便于出模制造,能够降低出模成本及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转接器及插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转接器及插接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在使用时会消耗电能,在电子产品电能消耗完毕后,需要对电子产品进行充电。以储能设备为例,为使用户能够便捷的使用各种电源进行充电,常常会提供一些具备双向插接头的转接器来匹配不同的电源接口。
目前,转接器的外壳与插接头往往采用一体注塑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制造成本较高,同时,在插接头或外壳发生损坏时,需要替换整个外壳,使得零件利用率低,维修成本高,不利于绿色环保。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接器及插接装置,以降低产品生产及维护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插接装置,包括:外壳,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一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一插接头,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二端经所述第一开口露出;所述第一端的外侧面和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侧面中的其中一个设有第一卡槽,另一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相匹配的第一卡边,所述第一卡边卡合固定于所述第一卡槽内,以使所述第一插接头与所述外壳固定相连。
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侧面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第一端的外侧面上。
可选的,所述插接装置还包括按压式锁扣,所述按压式锁扣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至少一者上,在所述第一插接头与第一外部设备连接时,所述按压式锁扣能够与设于所述第一外部设备上的第一卡接部卡扣连接。
可选的,所述按压式锁扣包括底盖、复位件以及按压件,所述底盖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按压件与所述底盖转动连接,且所述按压件的一端通过所述复位件与所述底盖弹性相连,所述按压件的另一端设有卡扣,所述卡扣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扣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的外侧面环设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侧面均设有所述第一卡边。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转接器,包括:
上述所述的插接装置,所述插接装置的安装腔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第二开口;和
第二插接头,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四端经所述第二开口露出;
其中,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端用于连接第一外部设备,所述第四端用于连接第二外部设备。
可选的,所述第三端的外侧面和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三端的侧面中的其中一个设有第二卡槽,另一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槽相匹配的第二卡边,所述第二卡边卡合固定于所述第二卡槽内,以使所述第二插接头与所述外壳固定相连。
可选的,还包括:
通信板,置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第一插接头和所述第二插接头分别与所述通信板通信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通信板的侧面设有与所述通信板的板边相匹配的第三卡槽,所述通信板的板边卡合固定于所述第三卡槽内。
可选的,所述通信板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且所述通信板设有避位孔,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端通过导线连接,所述导线从所述避位孔中穿过。
本申请中的第一插接头和外壳为分体结构,且外壳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为可拆卸连接,配合第一卡边及第一卡槽可以使第一插接头和外壳进行快速连接固定或拆卸。在第一插接头或者外壳发生损坏时,可以方便的取下第一插接头,并可以对第一插接头或者外壳进行单独更换,以提升零部件的重复利用率,节省资源。同时,将第一插接头和外壳分开进行制作,便于出模制造,能够降低出模成本及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个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插接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插接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插接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转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转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的转接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插接装置;10、第一壳体;11、安装腔;12、第一开口;19、第二开口;13、第一卡边;14、螺柱;142、螺孔;15、第一凹槽;16、抵接部;17、装配孔;18、支撑柱;182、第一螺钉孔;19、第二开口;110、第二卡边;20、第二壳体;21、第二凹槽;30、第一插接头;31、第一端;32、第一卡槽;33、第二端;34、卡扣位;30a、第一插接头;30b、第二插接头;40、按压式锁扣;42、底盖;421、第二螺钉孔;43、复位件;44、按压件;45、卡扣;50、通信板;62、第三卡槽;70、第二插接头;71、第三端;72、第四端;73、第二卡槽;200、转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提供一种插接装置100,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插接装置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插接装置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插接装置100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插接装置100包括外壳和第一插接头30。外壳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围合形成一安装腔11,安装腔11具有第一开口12;第一插接头30包括第一端31和第二端33,第一端31插置于安装腔11内,第二端33经第一开口12露出;在第一插接头30的第一端31的外侧面上设有第一卡槽32,在第一壳体10和/或第二壳体20朝向安装腔11的侧面上设有与第一卡槽32对应的第一卡边13,第一卡边13卡合在第一卡槽32内,以使第一插接头30与外壳固定相连。
其中,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可以采用塑胶材料进行制作,并具体可以采用注塑的方式进行加工,以提升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制作效率。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为可拆卸连接,同时第一插接头30通过卡合的方式与外壳固定,方便拆装,便于出模。
第一插接头30是插接装置100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端口,其上设置有插接端子,以与外部设备上的接口电连接。如第一端31用于通过导线与电源相连,第二端33用于插接于外部设备上的接口上,以使插接装置100可以为外部设备供电。
通常情况下,第一插接头30是与外壳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注塑成型的,但是在外壳或者第一插接头30的其中一者发生损坏时,整个插接装置100就无法使用了,会造成资源浪费。并且,在采用注塑的方式将侧壁和插接头一体注塑成型时,不便于进行出模,使得制造成本较高。
故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可以在第一插接头30的第一端31的外侧面上设置第一卡槽32,在第一壳体10和/或第二壳体20朝向安装腔11的侧面上设置第一卡边13,在外壳与第一插接头30连接时,第一卡边13卡合在第一卡槽32内,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卡边13限制第一插接头30沿安装腔11的长度方向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限制第一插接头30在垂直于安装腔11的长度方向的平面内进行移动。如此,本实施例通过采用设置于第一壳体10和/或第二壳体20上的第一卡边13与设置于第一插接头30上的第一卡槽32之间的卡接作用,可以对第一插接头30进行固定;在第一插接头30或者外壳发生损坏时,可以方便的取下第一插接头30,并可以对第一插接头30或者外壳进行更换,以提升插接装置100的重复利用率,节省资源。并且通过将第一插接头30和外壳分开进行制作,还可以便于出模制造,降低出模成本,并且可以便于外壳与第一插接头30的拆装。
可以理解地,第一卡边13和第一卡槽32还可以反过来设置。具体来说,可以在第一壳体10和/或第二壳体20朝向安装腔11的侧面上形成第一卡槽32,而在第一插接头30的外侧面上设置第一卡边13,当将外壳与第一插接头30连接时,第一卡边13插置于第一卡槽32内,以将第一插接头30固定在外壳上。
可选地,可以设置第一插接头30的第一端31的截面形状为非圆形,并可以设置第一开口12的截面形状为与第一插接头30的截面相互配合的非圆形,以限制第一插接头30的转动。其中,非圆形例如可以为三角形、D型、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通过将第一插接头30的第一端31的截面形状和第一开口12的截面形状设置为非圆形,可以避免第一插接头30在第一开口12内转动,即避免第一插接头30沿第一开口12的圆周方向转动,以提升第一插接头30的连接稳定性。
其中,第一卡边13可以设置于第一开口12的端部,也可以设置于距离第一开口12的端部一定距离处,只要能够实现第一卡边13与第一卡槽32的配合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将第一卡边13设置于第一开口12的端部,此时,可以避免侧壁的端部与第一插接头30的外侧面之间存在缝隙,而容易堆集灰尘。
虽然通过第一卡边13和第一卡槽32的配合能够限制第一插接头30沿安装腔11的长度方向的移动,即沿第一插接头30的插接方向的移动,但是频繁的插拔可能会导致第一卡边13受力较大而发生断裂。
故而,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第一端31的截面大小与第二端33的截面大小不同,以在第一端31和第二端33的连接处形成台阶,第一卡槽32设置于第一端31和第二端33的连接处。
具体来说,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端31的截面大小小于第二端33的截面大小,以在第一端31和第二端33的连接处形成台阶,当第一插接头30的第一端31插置于第一开口12内时,台阶抵接于外壳的端面,以限制第一插接头30沿第一插接头30的插接方向的最大深度,避免第一卡边13处于第一卡槽32内时,仍然受到沿第一插接头30插接方向的作用力,而导致第一卡边13断裂。
由于第一端31的截面尺寸较小,使得第一端31的外侧面与第一壳体10和/或第二壳体20朝向安装腔11的侧面间隔设置,虽然通过第一卡边13与第一卡槽32的限位作用可以限制第一插接头30进行移动,但是第一插接头30的第一端31悬空仍然会导致第一插接头30容易发生滑动。
故而,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第一壳体10和/或第二壳体20朝向安装腔11的侧面上还设有抵接部16,抵接部16与第一卡边13沿安装腔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抵接部16抵接于第一插接头30第一端31的外侧面上。
具体来说,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朝向安装腔11的侧面上设有抵接部16,抵接部16与第一卡边13沿第一插接头30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并抵接于第一插接头30的第一端31的外侧面上,如此,通过在沿第一端31的轴线方向的两个位置处形成分别抵接于第一端31的外侧面的第一卡边13和抵接部16,可以避免第一端31在安装腔11内晃动,进一步提升第一插接头30与外壳的连接强度。
可选地,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第二端33的截面大小小于第一端31的截面大小。
其中,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可以采用塑胶材料进行制作,并具体可以采用注塑的方式进行加工,以提升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制作效率。
可选地,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可以采用卡扣进行扣合连接。
或者,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上分别设置有螺柱14,并在螺柱14上开设有螺孔142,螺钉等紧固件穿设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上的螺孔142内,以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固定连接。
或者,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还可以采用粘接等方式进行固定连接,本申请对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其它连接方式不一一列举。
在第一壳体10朝向第二壳体20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15,在第二壳体20朝向第一壳体10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21,当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连接时,设于第一壳体10上的第一凹槽15和设于第二壳体20上的第二凹槽21相互配合,进而形成安装腔11,而第一凹槽15和第二凹槽21的端部开口围合形成与安装腔11连通的第一开口12。
进一步地,在第一插接头30与外部设备进行连接时,可能会由于其他意外受力导致第一插接头30与外部设备的连接断开,进而导致充电失败。故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可以设置插接装置100包括按压式锁扣40,按压式锁扣40设置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至少一者上,在第一插接头30与第一外部设备插接连接时,按压式锁扣40与设于第一外部设备上的第一卡接部(未示出)卡接连接。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按压式锁扣4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一个按压式锁扣40设置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其中一者上,例如设置于第一壳体10上。第一插接头30与第一外部设备插接连接具体是指,第一插接头30的第二端33可以至少部分插置于第一外部设备的接口内部,或者,第一外部设备的接口可以至少部分插置于第一插接头30的内部。按压式锁扣40与第一外部设备上的第一卡接部卡接连接,可以将第一壳体10与第一外部设备进行固定。当有沿第一插接头30插接方向的作用力作用于插接装置100或者第一外部设备时,按压式锁扣40能够克服作用力,避免插接装置100与第一外部设备断开连接,造成充电中断。
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按压式锁扣40包括底盖42、复位件43以及按压件44,底盖42固定于第一壳体10上,按压件44转动设置于底盖42上,且按压件44的一端通过复位件43与底盖42弹性相连,按压件44的另一端设有卡扣45,卡扣45用于与第一卡接部卡扣连接。
具体来说,第一壳体10上设有装配孔17,底盖42设置于装配孔17内,复位件43弹性夹设于底盖42与按压件44的一端之间,按压件44的另一端设有卡扣45,卡扣45延伸至与第二端33的外侧面相对设置。
其中,按压件44可以采用转轴转动设置于底盖42上,复位件43例如可以采用弹簧、弹片或者泡棉等。当按压按压件44的一端时,按压件44抵接复位件43向靠近底盖42的方向移动,并使得按压件44绕转轴转动,以抬起设置于按压件44另一端上的卡扣45,避免对第一插接头30与第一外部设备的连接产生干涉。在第一插接头30与第一外部设备插接连接之后,松开按压件44的一端,按压件44的一端在复位件43的作用下复位,设置于按压件44另一端上的卡扣45转动至与设于第一外部设备上的第一卡接部卡接。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可以在第一壳体10的侧壁上突出设置支撑柱18,且在支撑柱18的中心设置第一螺钉孔182,底盖42的一端设置于支撑柱18上,且在底盖42与第一螺钉孔182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二螺钉孔421,螺钉紧固件穿设经过第二螺钉孔421与第一螺钉孔182连接,底盖42的另一端抵接于装配孔17的侧壁上。如此,可以将底盖42稳定的固定于安装腔11内,避免底盖42发生晃动。
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当将按压式锁扣40设置于第二壳体20上时,还可以将装配孔17设置于第二壳体20上,此时,按压式锁扣40与第二壳体20的连接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与第一壳体10的连接方式相同。
或者,按压式锁扣40的数量还可以为两个,两个按压式锁扣40分别设置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上,以进一步提升插接装置100与第一外部设备的连接强度。
同样地,为了避免插接装置100与第二外部设备连接时意外断开,可以在第一壳体10和/或第二壳体20上设置卡扣位34,第一壳体10和/或第二壳体20与第二外部设备抵接连接时,设于第二外部设备上的第二卡接部卡接于卡扣位34。
其中,第一壳体10和/或第二壳体20上的卡扣位34的结构可以根据第二外部设备上的第二卡接部的结构进行灵活设置,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插接装置100,请参阅图4至图6,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转接器2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的转接器2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中的转接器200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转接器200,转接器200可以连接在两个电子设备之间,起转接作用。转接器200可以设置两个不同类型的插接头,以用于分别连接设于外部设备上的两个不同种类的接口。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转接器200包括上述的外壳、第一插接头30,以及通信板50和第二插接头70。安装腔11具有与第一开口12相对设置的第二开口19,第二插接头70包括第三端71和第四端72,第三端71置于安装腔11内,第四端72经第二开口19露出。其中,第一端31和第三端71电连接,第二端33用于连接第一外部设备,第四端72用于连接第二外部设备。
具体来说,可以设置第一开口12和第二开口19沿安装腔11的长度方向设置于外壳的相对两端,第一插接头30的第一端31插置于第一开口12内,第二插接头70的第三端71插置于第二开口19内,并与第一插接头30的第一端31连接。此时,可以将第一插接头30的第二端33与第一外部设备进行连接,并可以将第二插接头70的第四端72与第二外部设备进行连接,以起到桥梁的作用,将第一外部设备和第二外部设备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可以在第二插接头70的第三端71的外侧面上设置第二卡槽73,在第一壳体10和/或第二壳体20朝向安装腔11的侧面上设置第二卡边110,在外壳与第二插接头70连接时,第二卡边110卡合在第二卡槽73内,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二卡边110限制第二插接头70沿安装腔11的长度方向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限制第二插接头70在垂直于安装腔11的长度方向的平面内进行移动。如此,本实施例通过采用设置于第一壳体10和/或第二壳体20上的第二卡边110与设置于第二插接头70上的第二卡槽73之间的卡接作用,可以对第二插接头70进行固定;在第二插接头70或者外壳发生损坏时,可以方便的取下第二插接头70,并可以对第二插接头70或者外壳进行更换,以提升转接器200的重复利用率,节省资源。并且通过将第二插接头70和外壳分开进行制作,还可以便于出模制造,降低出模成本,并且可以便于外壳与第二插接头70的拆装。
可以理解地,第二卡边110和第二卡槽73还可以反过来设置。具体来说,可以在第一壳体10和/或第二壳体20朝向安装腔11的侧面上形成第二卡槽73,而在第二插接头70的外侧面上设置第二卡边110,当将外壳与第二插接头70连接时,第二卡边110插置于第二卡槽73内,以将第二插接头70固定在外壳上。
本实施例中的通信板50设置于安装腔11中,第一插接头30和第二插接头70分别与通信板50通信连接。具体来说,第一插接头30与第一外部设备连接,第二插接头70与第二外部设备连接,第一插接头30和第二插接头70上分别设有信号插针,第一插接头30和第二插接头70上的信号插针分别通过排线与通信板50电连接,使转接器200具有通信功能,第一外部设备和第二外部设备之间可以通过通信板50进行通信。
第一外部设备例如可以为充电桩,第二外部设备例如可以为储能电源,第一插接头30和第二插接头70上分别有通信端子,通信板50用于识别充电桩的最大输出功率并发送给储能电源,以使储能电源根据所述最大输出功率来设定其自身充电输入功率。如此,可以保证充电桩的输出始终大于或者等于储能电源设定的输入,避免损坏充电桩或储能电源。
一般情况下,通信板50通常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于安装腔11内,不仅会使得外壳的结构变得复杂,而且通信板50与外壳连接时,也需要利用螺丝刀等工具进行安装,使得通信板50的安装和拆卸较为复杂。
故而,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壳体10和/或第二壳体20朝向安装腔11的侧面上设置与通信板50相匹配的第三卡槽62,通信板50的板边通过卡合固定于第三卡槽62内,以方便拆装通信板50。
可选地,可以设置第三卡槽62的宽度与通信板50的厚度大致相同,通信板50插置于第三卡槽62内时,可以利用第三卡槽62对通信板50进行限位,以避免通信板50在安装腔11的内部进行晃动。
进一步地,通信板50设于第一开口12和第二开口19之间,且通信板50设有避位孔52,第一端31和第三端71的电源插针之间通过导线80连接,以实现第一插接头30和第二插接头70之间的电源连通。由于导线80需要通过的电流较大,本实施例中的导线80采用10AWG线,导线80从避位孔52中穿过,使导线80不需要弯折即可通过通信板50,同时也使转接器200内部布局更加的紧凑,有利于减小产品体积。
显然,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申请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插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一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具有第一开口;和
第一插接头,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二端经所述第一开口露出;
所述第一端的外侧面和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侧面的其中一个设有第一卡槽,另一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相匹配的第一卡边,所述第一卡边卡合固定于所述第一卡槽内,以使所述第一插接头与所述外壳固定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侧面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第一端的外侧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装置还包括按压式锁扣,所述按压式锁扣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至少一者上,在所述第一插接头与第一外部设备连接时,所述按压式锁扣能够与设于所述第一外部设备上的第一卡接部卡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式锁扣包括底盖、复位件以及按压件,所述底盖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按压件与所述底盖转动连接,且所述按压件的一端通过所述复位件与所述底盖弹性相连,所述按压件的另一端设有卡扣,所述卡扣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的外侧面环设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侧面均设有所述第一卡边。
6.一种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插接装置,所述插接装置的安装腔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第二开口;和
第二插接头,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四端经所述第二开口露出;
其中,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端用于连接第一外部设备,所述第四端用于连接第二外部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端的外侧面和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三端的侧面的其中一个设有第二卡槽,另一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槽相匹配的第二卡边,所述第二卡边卡合固定于所述第二卡槽内,以使所述第二插接头与所述外壳固定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信板,置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第一插接头和所述第二插接头分别与所述通信板通信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通信板的侧面设有与所述通信板的板边相匹配的第三卡槽,所述通信板的板边卡合固定于所述第三卡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板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且所述通信板设有避位孔,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端通过导线连接,所述导线从所述避位孔中穿过。
CN202121905414.0U 2021-08-13 2021-08-13 转接器及插接装置 Active CN2158165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05414.0U CN215816550U (zh) 2021-08-13 2021-08-13 转接器及插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05414.0U CN215816550U (zh) 2021-08-13 2021-08-13 转接器及插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16550U true CN215816550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31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05414.0U Active CN215816550U (zh) 2021-08-13 2021-08-13 转接器及插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165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411661U (zh) 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
CN215816550U (zh) 转接器及插接装置
CN116053868A (zh) 具可分离插头的电子装置
CN211088601U (zh) 一种usb母座连接器
CN210224453U (zh) 一种电连接器插头
CN219017957U (zh) 螺纹插头连接器
CN218525804U (zh) 一体式外圈密封板端连接器
CN214754335U (zh) 转接头
CN212462162U (zh) 具有usb结构的模块化插座
CN210156269U (zh) 一种开关
CN201294293Y (zh) Usb连接器
CN214542653U (zh) 转换插头、插头连接结构及装置
WO2020098499A1 (zh) 电池产品及其装配方法
CN217468917U (zh) 电源适配器
CN207199862U (zh) 内部Type‑C连接器组件及其公连接器
CN206947683U (zh) 一种usb插座
CN219017956U (zh) 铆接插头连接器
CN110718784A (zh) 储能连接器
CN216903554U (zh) 一种智能测试夹
CN214313720U (zh) 一种便于拆卸组装的连接器
CN209963286U (zh) 一种接线端子
CN214542645U (zh) 一种立式公头板端连接器
CN212571554U (zh) 插头及充电适配器
CN215645334U (zh) 一种便于快速插拔的电连接器
CN215579245U (zh) 组装外壳及母端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workshop A202, Foun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rth of Songbai highway, Longteng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actory Building 4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