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08800U - 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08800U
CN215808800U CN202122447367.6U CN202122447367U CN215808800U CN 215808800 U CN215808800 U CN 215808800U CN 202122447367 U CN202122447367 U CN 202122447367U CN 215808800 U CN215808800 U CN 2158088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ump
main
main water
bui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4736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志英
徐越群
冯婧
马艳芳
赵建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2244736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088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088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088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20Solar therm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70Hybrid systems, e.g. uninterruptible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integrating renewable energie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属于取暖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储热水箱、太阳能集热器、循环泵、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储热水箱内部设有主水仓和若干副水仓,主水仓和若干副水仓均通过电控闸阀连通,主水仓上设有用于向建筑物的供热系统供给热水的供水管和用于从建筑物的供热系统回水的回水管;太阳能集热器与储热水箱的主水仓通过管路连通,以向主水仓补充热量;循环泵设在供水管或回水管上,以使主水仓内的热水与建筑物的供热系统进行循环;温度传感器设在主水仓内,以对主水仓内的温度进行检测;控制器分别与电控闸阀和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降低整体能源的消耗,使得单体建筑的碳排放处于最少的状态。

Description

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取暖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
背景技术
单体建筑是相对于建筑群而说的,建筑群中每一个独立的建筑物均可称为单体建筑。目前不能接入城镇集中供暖的建筑物基本都是因单体建筑为单位进行独立供暖,其供暖工作主要是依靠燃煤燃气锅炉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电暖气系统这三种方式进行的。但是燃煤燃气锅炉系统能源消耗巨大且污染严重,电暖气系统虽然更清洁,但是能耗依然巨大,且取暖效果差,适用范围有限,而中央空调系统虽然在通常情况下比前两者能耗更低,但在室外温度低于一定限度的情况下,能耗反而更大。目前在“碳中和”和“碳达峰”的背景下,上述的这三种方式在北方寒冷地区,会逐渐难以满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单体建筑供暖能耗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包括储热水箱、太阳能集热器、循环泵、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储热水箱内部设有主水仓和若干副水仓,主水仓和若干副水仓均通过电控闸阀连通,主水仓上设有用于向建筑物的供热系统供给热水的供水管和用于从建筑物的供热系统回水的回水管;太阳能集热器与储热水箱的主水仓通过管路连通,以向主水仓补充热量;循环泵设在供水管或回水管上,以使主水仓内的热水与建筑物的供热系统进行循环;温度传感器设在主水仓内,以对主水仓内的温度进行检测;控制器分别与电控闸阀和温度传感器电连接,以根据温度传感器传递来的温度数控制至少其中一个电控闸阀开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水仓和若干副水仓之间通过保温板材隔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干副水仓包裹在主水仓的外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位于主水仓上方的副水仓内设有射流泵,射流泵用于在电控闸阀打开时带动副水仓与主水仓内的水的循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位于主水仓上方的副水仓的电控闸阀包括翻转闸板和射流泵,保温板材上设有通水洞口,翻转闸板具有浮力且位于通水洞口下方、并能够在浮力的作用下封闭通水洞口,翻转闸板一侧与通水洞口边缘铰接,射流泵的喷水口朝向翻转闸板、以通过喷射水流将翻转闸板顶开,射流泵与控制器电连接、以通过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对射流泵的开闭进行控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位于主水仓侧面的副水仓的电控闸阀为设在保温板材上的板闸,板闸的闸板上设有保温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供水管设在主水仓上部,回水管设在主水仓下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还包括补充加热器,补充加热器与供水管或主水仓连接,以在主水仓内的热量不足时向建筑物的供热系统补充供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补充加热器上设有电控开关,电控开关与控制器电连接,以通过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对补充加热器的开闭进行控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补充加热器为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或空压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储热水箱、太阳能集热器、循环泵配合,能够大量利用太阳能进行取暖,大大降低能源的消耗,更加低碳环保,而且通过在储热水箱内设置主水仓、若干副水仓及通过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控制的电控闸阀,可以根据当天的太阳能集热情况开启数量适宜的副水仓,保持储热水箱内可以利用的水都具有较高的温度,能够起到更好的供暖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或避免其他取暖设备的使用,进一步降低整体能源的消耗,使得单体建筑的碳排放处于最少的状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再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如下:
10、储热水箱;11、主水仓;12、副水仓;13、电控闸阀;
14、供水管;15、回水管;16、翻转闸板;17、射流泵;
20、太阳能集热器;30、循环泵;
40、温度传感器;50、控制器;60、补充加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进行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包括储热水箱10、太阳能集热器20、循环泵30、温度传感器40和控制器50,储热水箱10内部设有主水仓11和若干副水仓12,主水仓11和若干副水仓12均通过电控闸阀13连通,主水仓11上设有用于向建筑物的供热系统供给热水的供水管14和用于从建筑物的供热系统回水的回水管15;太阳能集热器20与储热水箱10的主水仓11通过管路连通,以向主水仓11补充热量;循环泵30设在供水管14或回水管15上,以使主水仓11内的热水与建筑物的供热系统进行循环;温度传感器40设在主水仓11内,以对主水仓11内的温度进行检测;控制器50分别与电控闸阀13和温度传感器40电连接,以根据温度传感器40传递来的温度数控制至少其中一个电控闸阀13开闭。
在使用时,将供水管14和回水管15与建筑物的供热系统连通,并启动循环泵30使水在主水仓11与建筑物的供热系统之间进行循环;在白天,太阳能集热器20受到光照后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传递至储热水箱10的主水仓11中,供给建筑物的供热系统使用,当温度传感器40传的温度数据超过额定值域时,表明主水仓11中储存的热量已经足够多,此时控制器50控制至少其中一个电控闸阀13打开,其中具体打开多少个副水仓12的电控闸阀13可以根据当时的时间和日照条件进行设定,这样就使主水仓11中温度较高的水与打开的副水仓12中温度较低的水混合,即将主水仓11中的热量部分传递至副水仓12中进行储存;在阴天或晚上等日照不充足的时候,主水仓11和副水仓12中储存的热量被大量消耗,使主水仓11内温度下降,直至温度传感器40的温度数据低于额定值域时,控制器50控制电控闸阀13关闭,将主水仓11和副水仓12隔离,等待新一天继续依靠太阳能向主水仓11中储存热量。
本实施例提供的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储热水箱10、太阳能集热器20、循环泵30配合,能够大量利用太阳能进行取暖,大大降低能源的消耗,更加低碳环保,而且通过在储热水箱10内设置主水仓11、若干副水仓12及通过温度传感器40和控制器50控制的电控闸阀13,可以根据当天的太阳能集热情况开启数量适宜的副水仓12,保持储热水箱10内可以利用的水都具有较高的温度,能够起到更好的供暖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或避免其他取暖设备的使用,进一步降低整体能源的消耗,使得单体建筑的碳排放处于最少的状态。
请参阅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实施方式基础上又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主水仓11和若干副水仓12之间通过保温板材隔离,以降低热量的传递和耗散,提升保温性能。
若干副水仓12包裹在主水仓11的外侧,这样若干副水仓12本身就可以作为主水仓11的保温层,以降低主水仓11向外的能量耗散以及储热水箱10整体的能量耗散。
位于主水仓11上方的副水仓12内设有射流泵17,射流泵用于在电控闸阀13打开时带动副水仓12与主水仓11内的水的循环。这样可以避免热量积聚在位于主水仓11上方的副水仓12内难以获得利用的情况。
位于主水仓11上方的副水仓12的电控闸阀13包括翻转闸板16和射流泵17,保温板材上设有通水洞口,翻转闸板16具有浮力且位于通水洞口下方、并能够在浮力的作用下封闭通水洞口,翻转闸板16一侧与通水洞口边缘铰接,以兼顾开闭的便利性和进行定位的准确性、避免偏斜,射流泵17的喷水口朝向翻转闸板16、以通过喷射水流将翻转闸板16顶开,射流泵17与控制器50电连接、以通过控制器50和温度传感器40对射流泵17的开闭进行控制。
在使用时,在温度传感器40传递来的温度数据超过额定值域时,控制器50控制射流泵17打开,射流泵17从该副水仓12内吸水,并喷射水流冲击翻转闸板16使其打开,使得该副水仓12与主水仓11内的水流循环,进行热量交换;而在温度传感器40传递来的温度数据低于额定值域时,控制器50控制射流泵17关闭,翻转闸板16在浮力的作用下将通水洞口封闭,使得主水仓11与该副水仓12隔离。
位于侧面的的电控闸阀13为设在保温板材上的板闸,板闸也为与控制器50电连接的电控部件,板闸的闸板和翻转闸板16均上设有保温层。
供水管14设在主水仓11上部,回水管15设在主水仓11下部,以便于充分利用主水仓11中的热量。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实施方式基础上又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还包括补充加热器60,补充加热器60与供水管14或主水仓11连接,以在主水仓11内的热量不足时向建筑物的供热系统补充供热。
补充加热器60能够在室外温度过低时,对取暖系统进行补充供热,避免收集的太阳能不够用导致取暖效果过差的问题。
补充加热器60上设有电控开关,电控开关与控制器50电连接,以通过控制器50和温度传感器40对补充加热器60的开闭进行控制。
在温度传感器40传递来的温度数据低于额定值域时,控制器50控制电控开关打开补充加热器60进行补充供热;而在温度传感器40传递来的温度数据超过额定值域时,控制器50控制电控开关关闭补充加热器60停止加热。
补充加热器60为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或空压机中的一种形式或多种形式的结合。
由于这些补充加热器60主要是在收集的太阳能不够用的情况下使用时,因此能将整个取暖装置的能耗降至最低程度,降低整体碳排放。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热水箱,内部设有主水仓和若干副水仓,所述主水仓和若干副水仓均通过电控闸阀连通,所述主水仓上设有用于向建筑物的供热系统供给热水的供水管和用于从建筑物的供热系统回水的回水管;
太阳能集热器,与所述储热水箱的主水仓通过管路连通,以向所述主水仓补充热量;
循环泵,设在所述供水管或所述回水管上,以使所述主水仓内的热水与建筑物的供热系统进行循环;
温度传感器,设在所述主水仓内,以对所述主水仓内的温度进行检测;
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电控闸阀和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以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传递来的温度数控制至少其中一个所述电控闸阀开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水仓和若干副水仓之间通过保温板材隔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副水仓包裹在所述主水仓的外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主水仓上方的副水仓内设有射流泵,所述射流泵用于在所述电控闸阀打开时带动所述副水仓与所述主水仓内的水的循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主水仓上方的副水仓的电控闸阀包括翻转闸板和所述射流泵,所述保温板材上设有通水洞口,所述翻转闸板具有浮力且位于所述通水洞口下方、并能够在浮力的作用下封闭所述通水洞口,所述翻转闸板一侧与所述通水洞口边缘铰接,所述射流泵的喷水口朝向所述翻转闸板、以通过喷射水流将所述翻转闸板顶开,所述射流泵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以通过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对所述射流泵的开闭进行控制。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主水仓侧面的副水仓的所述电控闸阀为设在所述保温板材上的板闸,所述板闸的闸板上设有保温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管设在所述主水仓上部,所述回水管设在所述主水仓下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还包括补充加热器,所述补充加热器与所述供水管或所述主水仓连接,以在主水仓内的热量不足时向建筑物的供热系统补充供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充加热器上设有电控开关,所述电控开关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以通过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对所述补充加热器的开闭进行控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充加热器为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或空压机。
CN202122447367.6U 2021-10-11 2021-10-11 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 Active CN2158088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47367.6U CN215808800U (zh) 2021-10-11 2021-10-11 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47367.6U CN215808800U (zh) 2021-10-11 2021-10-11 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08800U true CN215808800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70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47367.6U Active CN215808800U (zh) 2021-10-11 2021-10-11 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088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197663A1 (zh) 一种具有太阳能、低谷电加热蓄能的热水供热装置及应用
CN201875878U (zh) 一种太阳能光电互补电热水器
CN105352023A (zh) 一种具有低谷电加热蓄能的二次换热供热系统
CN203024251U (zh) 一种多能源集成热水系统
CN206001726U (zh) 一种双舱太阳能热水器
CN101915479B (zh) 一种热源塔制冷供热节能系统
CN215808800U (zh) 单体建筑低碳取暖装置
CN210197447U (zh) 多能源互补的学校供暖节能系统
CN108521213A (zh) 一种换流阀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
CN201973778U (zh) 太阳能采暖及供生活热水一体化系统
CN204693564U (zh) 一种具有太阳能、低谷电加热蓄能的热水供热装置
CN202303648U (zh) 多热源热水工程能量调控装置
CN207880909U (zh) 风光互补型智能供热供电系统
CN218328345U (zh) 一种太阳能pvt、相变蓄能耦合热泵技术的三联供系统
CN213931128U (zh) 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装置
CN205174553U (zh) 一种具有低谷电加热蓄能的二次换热供热系统
CN101033891A (zh) 适用于小型建筑太阳能辅助节能型供暖供热水的装置
CN207230698U (zh) 一种太阳能风能边海防供暖保障系统
CN207455707U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供热装置
CN206131519U (zh) 基于太阳能热利用的三重复合地源热泵系统
CN201795637U (zh) 一种热源塔制冷供热节能系统
CN204611943U (zh) 农村太阳能蓄热地面可变温的控制装置
CN219868095U (zh) 功能互补式供热供电控制系统
CN210292172U (zh) 一种低能耗高效率水蓄冷系统
CN219045768U (zh) 一种供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