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94279U - 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794279U CN215794279U CN202122247243.3U CN202122247243U CN215794279U CN 215794279 U CN215794279 U CN 215794279U CN 202122247243 U CN202122247243 U CN 202122247243U CN 215794279 U CN215794279 U CN 2157942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addle
- connecting piece
- pedal
- handle
-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包括把手、鞍座、脚踏、前轮车架体和后轮车架体,还包括用于调节把手俯仰角度的把手调节机构,用于调节鞍座高低和倾角的鞍座调节机构,用于调节脚踏高低和倾角的脚踏调节机构,其中的把手调节机构设置在把手与鞍座之间的连接件Ⅰ上,所述鞍座调节机构设置在鞍座与前轮车架体之间的连接件Ⅱ上,所述脚踏调节机构设置在鞍座调节机构与后轮车架体之间的连接件Ⅲ上,且所述鞍座调节机构与连接件Ⅲ为滑动连接,所述鞍座调节机构与连接件Ⅲ之间的滑动连接面与水平面之间构成30~60度倾角。本实用新型可实现一辆车就能满足各种骑行姿态的使用需求,对二轮车的推广应用具有显著经济价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属于二轮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二轮车(包括二轮自行车和二轮摩托车)因具有节约资源、使用和维护成本低及使用灵活方便等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随着人类工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对时尚和舒适度的追求,传统意义上的二轮车概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今二轮车的车型已琳琅满目,例如:二轮摩托车若按结构特点可分为踏板车、弯梁车,跨骑车等大类,其中的跨骑车又包含街车、巡航车、公路赛车、越野车等小类,且每种车型的把手、鞍座和车身的设计各有特色,以致骑行姿态多样化,使得二轮车除了代步功能外,还具有时尚感和乐趣感。
然而,现有各类型二轮车的结构设计不具有变换性,若想实现不同使用场景使用不同骑行姿态,目前只能同时购买各类型的二轮车,这样不仅会给使用者显著增加经济负担,而且会显著占用空间,使得这种需求很难成为现实。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和需求,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实现一辆二轮车即可实现在不同使用场景使用不同骑行姿态的使用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包括把手、鞍座、脚踏、前轮车架体和后轮车架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调节把手俯仰角度的把手调节机构,用于调节鞍座高低和倾角的鞍座调节机构,用于调节脚踏高低和倾角的脚踏调节机构,其中的把手调节机构设置在把手与鞍座之间的连接件Ⅰ上,所述鞍座调节机构设置在鞍座与前轮车架体之间的连接件Ⅱ上,所述脚踏调节机构设置在鞍座调节机构与后轮车架体之间的连接件Ⅲ上,且所述鞍座调节机构与连接件Ⅲ为滑动连接,所述鞍座调节机构与连接件Ⅲ之间的滑动连接面与水平面之间构成30~60度倾角。
一种实施方案,所述把手调节机构包括旋转电机,用于固定左把手的左把手转向管和用于固定右把手的右把手转向管分别固定连接在旋转电机的转轴的左、右端。
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把手调节机构还包括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头固设在所述旋转电机的转轴上,且所述红外线传感器的转换电路与所述旋转电机的控制电路电连接。
一种实施方案,所述连接件Ⅰ包括左右对称的左支架和右支架,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的前端能围合成用于置放旋转电机的U形腔,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的后端分别与鞍座固定件的相对应侧固定连接。
一种实施方案,所述旋转电机的转轴的左端穿出左支架与左把手转向管的固定座转动连接,所述旋转电机的转轴的右端穿出右支架与右把手转向管的固定座转动连接,左把手转向管与左把手转向管的固定座固定连接,右把手转向管与右把手转向管的固定座固定连接。
一种实施方案,所述鞍座调节机构包括鞍座电动推杆和滑板,所述滑板的两侧分别与连接件Ⅱ的相对应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Ⅱ的两侧上端分别与鞍座固定件的相对应侧固定连接,所述鞍座电动推杆的上端与滑板的上部固定连接,鞍座电动推杆的下端固定座与滑座固定连接,所述滑座固设在连接件Ⅲ的前端面,且,所述滑板与滑座之间为滑动连接,在所述滑板的下部开设有用于鞍座电动推杆的下端固定座滑移的通孔。
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件Ⅲ的前端面与水平面之间构成30~60度倾角。
一种实施方案,鞍座电动推杆的驱动电机穿设在连接件Ⅱ的一侧。
一种实施方案,在所述滑板的底部固设有直线滑轨,在所述滑座上设有与所述直线滑轨相适配的滑槽。
一种实施方案,所述连接件Ⅱ包括左右对称的左钣金支架和右钣金支架,所述左钣金支架和右钣金支架的下侧部分别与前轮车架体的相应侧相连接。
一种实施方案,所述脚踏调节机构包括脚踏电动推杆和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固设在连接件Ⅲ的后端面,所述脚踏电动推杆的上端固设在所述固定座的上部,且,在所述固定座的上面固设有升降滑轨,在所述升降滑轨上滑动连接有滑块,脚踏电动推杆的下端固定座固定在所述滑块上,所述脚踏电动推杆的下端固定座与左右脚踏的连接件固定连接。
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件Ⅲ的后端面与所述连接件Ⅲ的前端面相平行。
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连接件Ⅲ包括左右对称的左平行四边形钣金支架和右平行四边形钣金支架,在所述左平行四边形钣金支架和右平行四边形钣金支架的后部对称开设有用于脚踏升降滑移的滑孔,且所述滑孔与所述连接件Ⅲ的后端面相平行设置。
进一步优选方案,在位于每侧滑孔外侧的平行四边形钣金支架上均设有一脚踏移动遮蔽机构。
一种实施方案,所述脚踏移动遮蔽机构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上收卷支架和下收卷支架,所述上收卷支架和下收卷支架的首末两端之间分别设有一收卷器,在两收卷器之间设有遮蔽布,所述遮蔽布的两端分别缠绕在相应收卷器的转轴上,在所述遮蔽布上设有用于脚踏连接杆穿出的穿孔。
一种实施方案,所述连接件Ⅲ的两侧后部分别与相应侧的后轮车架体连接臂固定连接。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巧妙地设置可用于调节把手俯仰角度的把手调节机构和可用于调节鞍座高低和倾角的鞍座调节机构及可用于调节脚踏高低和倾角的脚踏调节机构,从而可根据使用需求实现把手俯仰角度、鞍座高低和倾角及脚踏高低和倾角的独立、自由调节,进而可实现一辆车就能满足各种骑行姿态的使用需求,使二轮车的骑行不仅可实现因人而异的最佳舒适度,而且可显著提高二轮车的骑行乐趣;并且,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易于规模化加工和装配,占用空间小,节约资源和使用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因此,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产生了显著性进步,对二轮车的推广应用具有显著经济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是体现实施例中所述把手调节机构与把手转向管、把手和连接件Ⅰ之间装配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是体现实施例中所述把手调节机构与把手转向管的固定座、连接件Ⅰ和鞍座固定件之间装配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是体现实施例中所述把手调节机构与连接件Ⅰ之间装配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是体现实施例中所述把手调节机构使把手仰起的状态图;
图6所示是体现实施例中所述把手调节机构使把手俯卧的状态图;
图7和图8所示是体现实施例中所述鞍座调节机构与连接件Ⅱ、连接件Ⅲ和鞍座固定件之间装配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是体现实施例中所述鞍座调节机构使鞍座下倾时的状态图;
图10所示是体现实施例中所述鞍座调节机构使鞍座上提时的状态图;
图11所示是体现实施例中所述脚踏调节机构与连接件Ⅲ和脚踏之间装配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是体现实施例中所述脚踏调节机构与脚踏之间装配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所示是体现实施例中所述脚踏调节机构与连接件Ⅲ、脚踏和后轮车架体连接臂之间装配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所示是体现实施例中所述脚踏调节机构与脚踏移动遮蔽机构之间装配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所示是体现实施例中所述脚踏调节机构使脚踏处于最低位时的状态图;
图16所示是体现实施例中所述脚踏调节机构使脚踏处于中位时的状态图;
图17所示是体现实施例中所述二轮车实现巡航摩托车车型骑行姿态的状态图;
图18所示是体现实施例中所述二轮车实现街车摩托车车型骑行姿态的状态图;
图中标号示意如下:01、把手;01a、左把手;01b、右把手;011、把手转向管;011a、左把手转向管;011b、右把手转向管;012、把手转向管的固定座;012a、左把手转向管的固定座;02、鞍座;021、鞍座固定件;03、脚踏;031、左右脚踏的连接件;032、脚踏连接杆;04、前轮车架体;05、后轮车架体;051、后轮车架体连接臂;06、把手调节机构;061、旋转电机;0611、旋转电机的转轴;062、红外线传感器;07、鞍座调节机构;071、鞍座电动推杆;0711、鞍座电动推杆的驱动电机;072、滑板;073、鞍座电动推杆的下端固定座;074、滑座;075、直线滑轨;076、滑槽;077、通孔;08、脚踏调节机构;081、脚踏电动推杆;082、固定座;083、升降滑轨;084、滑块;085、脚踏电动推杆的下端固定座;09、连接件Ⅰ;091a、左支架;091b、右支架;092、U形腔;10、连接件Ⅱ;101a、左钣金支架;101b、右钣金支架;11、连接件Ⅲ;111、前端面;112、后端面;113、平行四边形钣金支架;113a、左平行四边形钣金支架;113b、右平行四边形钣金支架;114、滑孔;12、滑动连接面;13、脚踏移动遮蔽机构;131、上收卷支架;132、下收卷支架;133、收卷器;134、遮蔽布;1341、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清楚、详细地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文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方位的定义是以通常骑行时的坐姿方向进行的相对定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特殊限制。
实施例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包括:把手01、鞍座02、脚踏03、前轮车架体04和后轮车架体05;还包括用于调节把手01俯仰角度的把手调节机构06,用于调节鞍座02高低和倾角的鞍座调节机构07,用于调节脚踏03高低和倾角的脚踏调节机构08,其中的把手调节机构06设置在把手01与鞍座02之间的连接件Ⅰ09上,所述鞍座调节机构07设置在鞍座02与前轮车架体04之间的连接件Ⅱ10上,所述脚踏调节机构08设置在鞍座调节机构07与后轮车架体05之间的连接件Ⅲ11上,且所述鞍座调节机构07与连接件Ⅲ11为滑动连接,所述鞍座调节机构07与连接件Ⅲ11之间的滑动连接面12与水平面之间构成30~60度倾角。
请再结合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把手调节机构06包括旋转电机061,用于固定左把手01a的左把手转向管011a和用于固定右把手01b的右把手转向管011b分别固定连接在旋转电机的转轴0611的左、右端;所述连接件Ⅰ09包括左右对称的左支架091a和右支架091b,所述左支架091a和右支架091b的前端能围合成用于置放旋转电机061的U形腔092,所述左支架091a和右支架091b的后端分别与鞍座固定件021的相对应侧固定连接;所述旋转电机的转轴0611的左端穿出左支架091a与左把手转向管的固定座012a转动连接,所述旋转电机的转轴0611的右端穿出右支架091b与右把手转向管的固定座(图中未示出)转动连接,左把手转向管011a与左把手转向管的固定座012a固定连接,右把手转向管011b与右把手转向管的固定座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中所述把手调节机构06还包括红外线传感器062,所述红外线传感器062的检测头固设在所述旋转电机的转轴0611上,且所述红外线传感器062的转换电路与所述旋转电机061的控制电路(图中未示出)电连接;通过设置红外线感应控制,可精确控制旋转电机061的旋转角度。
通过旋转电机061的正转或反转,即可带动把手转向管的固定座012进行相应转动,从而使把手转向管011随之转动,进而实现把手01仰起(如图5所示)或俯卧(如图6所示)等姿态;且只需通过控制旋转电机061的旋转角度,即可满足把手01距离骑行者远近位置和高低等骑行需求,很容易达到最佳骑行舒适度和实现所需骑行姿态的目的。
请再结合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鞍座调节机构07包括鞍座电动推杆071和滑板072,所述滑板072的两侧分别与连接件Ⅱ10的相对应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Ⅱ10的两侧上端分别与鞍座固定件021的相对应侧固定连接,鞍座电动推杆的驱动电机0711穿设在连接件Ⅱ10的一侧,所述鞍座电动推杆071的上端与鞍座电动推杆的驱动电机071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且与滑板072的上部固定连接,鞍座电动推杆的下端固定座073与滑座074固定连接,所述滑座074固设在连接件Ⅲ11的前端面111,并且,在所述滑板072的底部固设有直线滑轨075,在所述滑座074上设有与所述直线滑轨075相适配的滑槽076,在所述滑板072的下部开设有用于鞍座电动推杆的下端固定座073滑移的通孔077。
请再结合图1和图7及图8所示:所述连接件Ⅱ10包括左右对称的左钣金支架101a和右钣金支架101b,左钣金支架101a和右钣金支架101b的下侧部分别与前轮车架体04的相应侧相连接;所述连接件Ⅲ11的前端面111与水平面之间构成30~60度倾角。
由于鞍座电动推杆的下端固定座073是固定在滑座074上,而滑座074是固设在连接件Ⅲ11的前端面111上,因此,当鞍座电动推杆的驱动电机0711驱动鞍座电动推杆071收缩时,固定在滑板072上部的鞍座电动推杆071的上端会拉动滑板072向下移动,而滑板072是与连接件Ⅱ10固定连接、且连接件Ⅱ10的上端与鞍座固定件021固定连接,因而在滑板072下移时,会带动连接件Ⅱ10下移,进而会使固定在鞍座固定件021上的鞍座02下倾(如图9所示);反之,当鞍座电动推杆的驱动电机0711驱动鞍座电动推杆071伸出时,滑板072会被向上推移,进而可使鞍座02上提(如图10所示)。
请再结合图1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脚踏调节机构08包括脚踏电动推杆081和固定座082,所述固定座082固设在连接件Ⅲ11的后端面112,所述脚踏电动推杆081的上端固设在所述固定座082的上部,且,在所述固定座082的上面固设有升降滑轨083,在所述升降滑轨083上滑动连接有滑块084,脚踏电动推杆的下端固定座085固定在所述滑块084上,所述脚踏电动推杆的下端固定座085与左右脚踏的连接件03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Ⅲ11的后端面112与所述连接件Ⅲ11的前端面111相平行。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Ⅲ11包括左右对称的左平行四边形钣金支架113a和右平行四边形钣金支架113b,在所述左平行四边形钣金支架113a和右平行四边形钣金支架113b的后部对称开设有用于脚踏03升降滑移的滑孔114,且所述滑孔114与所述连接件Ⅲ11的后端面112相平行设置,所述连接件Ⅲ11的两侧后部分别与相应侧的后轮车架体连接臂051固定连接。
由于脚踏电动推杆081的上端固定在固定座082的上部,而固定座082是固设在连接件Ⅲ11的后端面112上,且脚踏电动推杆的下端固定座085是固定在滑块084上,左右脚踏的连接件031是固定在脚踏电动推杆的下端固定座085上,因此,脚踏电动推杆081的收缩运动,会带动左右脚踏的连接件031上移,从而使脚踏03发生上移;反之,当脚踏电动推杆081做伸出运动时,会带动左右脚踏的连接件031下移,从而使脚踏03发生下移。
请再结合图1和图14所示:在位于每侧滑孔114外侧的平行四边形钣金支架113上均设有一脚踏移动遮蔽机构13,所述脚踏移动遮蔽机构13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上收卷支架131和下收卷支架132,所述上收卷支架131和下收卷支架132的首末两端之间分别设有一收卷器133,在两收卷器133之间设有遮蔽布134,所述遮蔽布134的两端分别缠绕在相应收卷器的转轴上,在所述遮蔽布134上设有用于脚踏连接杆032穿出的穿孔1341。
因所述的脚踏移动遮蔽机构13是设置在滑孔114外侧,且脚踏连接杆032是穿设在遮蔽布134上,因而只有脚踏03是暴露于外部可见,左右脚踏的连接件031和脚踏调节结构08均被遮蔽布134所遮挡,充分保证了车辆的外部美观。
图15所示是实施例中所述脚踏处于最低位时的状态图,图16所示是实施例中所述脚踏处于中位时的状态图。
若通过把手调节机构06旋转把手01至俯卧姿态,同时通过鞍座调节机构07使鞍座02上提,且通过脚踏调节机构08使脚踏03下移,即可满足仿赛摩托车车型的骑行姿态要求(如图1所示);若通过把手调节机构06旋转把手01至仰起姿态,同时通过鞍座调节机构07使鞍座02下倾,且通过脚踏调节机构08使脚踏03上移,即可满足巡航摩托车车型的骑行姿态要求(如图17所示);若通过把手调节机构06旋转把手01至半仰起姿态,同时通过鞍座调节机构07使鞍座02上提到中位,且通过脚踏调节机构08使脚踏03上移到中位,即可满足街车摩托车车型的骑行姿态要求(如图18所示)。
综上所述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巧妙地设置可用于调节把手01俯仰角度的把手调节机构06和可用于调节鞍座02高低和倾角的鞍座调节机构07及可用于调节脚踏03高低和倾角的脚踏调节机构08,从而很容易根据使用需求实现把手俯仰角度、鞍座高低和倾角及脚踏高低和倾角的独立、自由调节,进而可实现一辆车就能满足各种骑行姿态的使用需求,使二轮车的骑行不仅可实现因人而异的最佳舒适度,而且可显著提高二轮车的骑行乐趣;并且,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易于规模化加工和装配,占用空间小,节约资源和使用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因此,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产生了显著性进步,对二轮车的推广应用具有显著经济价值。
最后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包括把手、鞍座、脚踏、前轮车架体和后轮车架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调节把手俯仰角度的把手调节机构,用于调节鞍座高低和倾角的鞍座调节机构,用于调节脚踏高低和倾角的脚踏调节机构,其中的把手调节机构设置在把手与鞍座之间的连接件Ⅰ上,所述鞍座调节机构设置在鞍座与前轮车架体之间的连接件Ⅱ上,所述脚踏调节机构设置在鞍座调节机构与后轮车架体之间的连接件Ⅲ上,且所述鞍座调节机构与连接件Ⅲ为滑动连接,所述鞍座调节机构与连接件Ⅲ之间的滑动连接面与水平面之间构成30~60度倾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调节机构包括旋转电机,用于固定左把手的左把手转向管和用于固定右把手的右把手转向管分别固定连接在旋转电机的转轴的左、右端;所述连接件Ⅰ包括左右对称的左支架和右支架,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的前端能围合成用于置放旋转电机的U形腔,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的后端分别与鞍座固定件的相对应侧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电机的转轴的左端穿出左支架与左把手转向管的固定座转动连接,所述旋转电机的转轴的右端穿出右支架与右把手转向管的固定座转动连接,左把手转向管与左把手转向管的固定座固定连接,右把手转向管与右把手转向管的固定座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座调节机构包括鞍座电动推杆和滑板,所述滑板的两侧分别与连接件Ⅱ的相对应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Ⅱ的两侧上端分别与鞍座固定件的相对应侧固定连接,所述鞍座电动推杆的上端与滑板的上部固定连接,鞍座电动推杆的下端固定座与滑座固定连接,所述滑座固设在连接件Ⅲ的前端面,且,所述滑板与滑座之间为滑动连接,在所述滑板的下部开设有用于鞍座电动推杆的下端固定座滑移的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Ⅲ的前端面与水平面之间构成30~60度倾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Ⅱ包括左右对称的左钣金支架和右钣金支架,所述左钣金支架和右钣金支架的下侧部分别与前轮车架体的相应侧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调节机构包括脚踏电动推杆和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固设在连接件Ⅲ的后端面,所述脚踏电动推杆的上端固设在所述固定座的上部,且,在所述固定座的上面固设有升降滑轨,在所述升降滑轨上滑动连接有滑块,脚踏电动推杆的下端固定座固定在所述滑块上,所述脚踏电动推杆的下端固定座与左右脚踏的连接件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Ⅲ包括左右对称的左平行四边形钣金支架和右平行四边形钣金支架,在所述左平行四边形钣金支架和右平行四边形钣金支架的后部对称开设有用于脚踏升降滑移的滑孔,且所述滑孔与所述连接件Ⅲ的后端面相平行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每侧滑孔外侧的平行四边形钣金支架上均设有一脚踏移动遮蔽机构,所述脚踏移动遮蔽机构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上收卷支架和下收卷支架,所述上收卷支架和下收卷支架的首末两端之间分别设有一收卷器,在两收卷器之间设有遮蔽布,所述遮蔽布的两端分别缠绕在相应收卷器的转轴上,在所述遮蔽布上设有用于脚踏连接杆穿出的穿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Ⅲ的两侧后部分别与相应侧的后轮车架体连接臂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247243.3U CN215794279U (zh) | 2021-09-16 | 2021-09-16 | 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247243.3U CN215794279U (zh) | 2021-09-16 | 2021-09-16 | 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794279U true CN215794279U (zh) | 2022-02-11 |
Family
ID=80163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247243.3U Active CN215794279U (zh) | 2021-09-16 | 2021-09-16 | 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794279U (zh) |
-
2021
- 2021-09-16 CN CN202122247243.3U patent/CN21579427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884254C (en) | Standing posture bicycle | |
US20120012413A1 (en) | Light-duty vehicle with adjustable wheelbase | |
CN209933243U (zh) | 一种前后轮轴距可变的辅助站立轮椅 | |
CN215794279U (zh) | 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 | |
CN115817695A (zh) | 一种可变换骑行姿态的二轮车 | |
CN215794223U (zh) | 一种高低和倾角可调节的二轮车脚踏结构 | |
CN215663793U (zh) | 一种儿童车 | |
CN215794280U (zh) | 一种俯仰角度可调节的二轮车把手结构 | |
CN2399295Y (zh) | 推拉式自行车 | |
CN108382505B (zh) | 一种具有多自由度的骑行车座 | |
CN111216833A (zh) | 一种学生用的可折叠式自行车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1647020U (zh) | 新型滑板车 | |
CN2594124Y (zh) | 骑行舒适的休闲式脚踏三轮车 | |
CN2895217Y (zh) | 连体式折叠电动自行车 | |
CN219524118U (zh) | 一种儿童滑板车 | |
CN2311420Y (zh) | 独轮车 | |
CN215361554U (zh) | 一种双人卡丁车车架结构 | |
CN117533442A (zh) | 一种骑行姿态可调的二轮车 | |
CN219750035U (zh) | 一种躺式自行车 | |
CN214165207U (zh) | 一种自行车车架平面勾爪90度翻转倒角机构 | |
CN217724461U (zh) | 可模拟上下坡的模拟骑行装置以及vr模拟骑行装置 | |
CN210734388U (zh) | 一种跷跷板自行车 | |
CN217945413U (zh) | 一种可调式儿童脚踏三轮车 | |
TWM549738U (zh) | 載具的轉向與傾斜系統 | |
CN2931258Y (zh) | 一种前驱式自行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