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90196U - 定位机构及切角系统 - Google Patents
定位机构及切角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790196U CN215790196U CN202121341725.9U CN202121341725U CN215790196U CN 215790196 U CN215790196 U CN 215790196U CN 202121341725 U CN202121341725 U CN 202121341725U CN 215790196 U CN215790196 U CN 21579019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cell
- piece
- pushing
- abutting
- alo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位机构及切角系统,定位机构包括承托件、基准组件以及抵推组件,承托件用于承托电芯,抵推组件用于抵推电芯至基准组件上,以形成电芯的定位;承托件包括用于承托电芯的承托部,承托部上分布有进气孔和连通于进气孔的多个出气孔,多个出气孔间隔分布于承托部用于承托电芯的一侧,以供电芯悬浮于承托部上。切角系统包括定位机构和切角机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多个出气孔均能够在承托部的一侧出气,从而使得电芯悬浮于承托部上,减小了电芯和承托部的摩擦,解决抵推组件难以推动电芯而导致电芯的封印边发生褶皱的问题,提高了电芯的定位精度,从而提高了电芯的切角作业的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芯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定位机构及切角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芯的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在电芯进行终封作业之后,对电芯进行切角作业,并且,电芯在进行切角作业之前,一般需要先进行定位,以保证电芯的切角作业的精度;其中,电芯的定位原理为:抵推组件抵推电芯至与切角机构对应的预设位置,以实现电芯的定位,切角机构对定位后的电芯进行切角作业。但是,当电芯的尺寸偏大时,由于电芯过重,抵推组件在抵推电芯的过程中相对较难推动电芯,导致电芯的封印边产生褶皱,这样,极大地影响了电芯的切角作业的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定位机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抵推组件难以推动电芯导致电芯的封印边发生褶皱、切角作业的精度受到影响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定位机构,用于定位电芯;定位机构包括承托件、基准组件以及抵推组件,承托件用于承托电芯,抵推组件用于抵推电芯至基准组件上,以形成电芯的定位;承托件包括用于承托电芯的承托部,承托部上分布有进气孔和连通于进气孔的多个出气孔,多个出气孔间隔分布于承托部用于承托电芯的一侧,以供电芯悬浮于承托部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电芯时,电芯承托于承托件的承托部上,抵推组件抵推电芯至基准组件上,以实现电芯的定位,从而有助于切角机构对定位后的电芯进行切角作业。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承托部上分布有进气孔和多个出气孔,多个出气孔间隔分布于承托部的一侧,这样,多个出气孔均能够在承托部的一侧出气,从而使得电芯悬浮于承托部上,如此,减小了电芯和承托部的摩擦,使得抵推组件能够顺畅地抵推电芯至基准组件上,解决抵推组件难以推动电芯而导致电芯的封印边发生褶皱的问题,提高了电芯的定位精度,从而提高了电芯的切角作业的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出气孔均匀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通入进气孔的气体能够从多个均匀分布的出气孔吹出,也即是,从承托部的一侧吹出的气体均匀分布,这样,承托于承托部上的电芯受力均匀,能够更加稳定地悬浮于承托部之上,从而有助于抵推组件更加准确地抵推电芯至基准组件上,保证了电芯的定位精度,从而提高了电芯的切角作业的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气孔和出气孔分布于承托部的相邻侧,进气孔设置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进气孔等间距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了通入进气孔的气体的含量,在进气孔通入气体后,承托部一侧的多个出气孔都能够出气,并且,进气孔和出气孔位于承托部的相邻侧,且至少两个进气孔等间距分布,这样,有助于保证承托部一侧出气均匀性,以保证电芯的受力均匀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准组件包括第一基准件和第二基准件,抵推组件包括第一抵推件和第二抵推件;第一抵推件和第一基准件分别设于承托部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第一抵推件用于沿第一方向抵推电芯,以供电芯抵持于第一基准件;第二抵推件和第二基准件分别设于承托部沿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第二抵推件用于沿第二方向抵推电芯,以供电芯抵持于第二基准件;
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第一基准件和第二基准件能够均抵持于电芯,以形成电芯的定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定位电芯时,定位机构通过第一基准件和第二基准件均抵持于电芯,实现了电芯其中一个切角部的定位,从而使得切角机构对定位后的切角部进行切角作业,这样,通过定位机构单独对一个切角部进行定位,保证了电芯的每个切角部的定位精度,从而保证了切角机构对切角部的切角作业的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准组件还包括第三基准件,抵推组件还包括第三抵推件;第三抵推件和第三基准件分别设于承托部沿第三方向上的两侧,第三抵推件用于沿第三方向抵推电芯,以供电芯抵持于第三基准件;其中,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第二基准件与第三基准件能够均抵持于电芯,或者,第二基准件和第一基准件能够均抵持于电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基准件和第三基准件能够均抵持于电芯,且第二基准件和第一基准件能够均抵持于电芯,则定位机构能够依次实现相邻两个切角部的定位,从而便于相邻两个切角部的依次切角作业,减少了电芯的翻转作业,从而提高了电芯的定位和切角作业的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准组件还包括第四基准件,抵推组件还包括第四抵推件;第四抵推件和第四基准件分别设于承托部沿第四方向上的两侧,第四抵推件用于沿第四方向抵推电芯,以供电芯抵持于第四基准件;其中,第四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第一基准件与第四基准件能够均抵持于电芯,或者,第一基准件与第二基准件能够均抵持于电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定位机构能够依次实现相邻两个切角部的定位,从而便于相邻两个切角部的依次切角作业,因此,第一基准件、第二基准件、第三基准件以及第四基准件的设置能够依次实现四个切角部的定位,则切角机构能够依次实现四个切角部的切角作业,减少了电芯的翻转作业,从而提高了电芯的定位和切角作业的效率,并且,四个切角部依次实现定位,提高了定位机构对切角部的定位精度,从而提高了电芯的切角作业的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抵推件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一抵推块,第一架体和第一基准件分别设于承托部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第一架体活动设置,第一抵推块设于第一架体上,并用于沿第一方向抵推电芯;
和/或,第二抵推件包括第二架体和第二抵推块,第二架体和第二基准件分别设于承托部沿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第二架体活动设置,第二抵推块设于第二架体上,并用于沿第二方向抵推电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抵推块沿第一方向抵推电芯,和/或第二抵推块沿第二方向抵推电芯;减小了第一抵推件和第二抵推件在抵推作用时与电芯的接触面积,也能够保证第一抵推件和第二抵推件都能够稳定地抵推电芯,从而有助于提高对电芯的保护,进一步防止电芯的封印边发生褶皱的现象。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基准件或第二基准件活动设于承托部的旁侧,以相对承托部活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基准件或第二基准件能够分别进行位置调节,以提高定位机构的定位精度,同时还能够防止第一基准件和第二基准件对抵推作业、切角作业的干涉。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基准件包括本体部和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于本体部上的基准块,第三抵推件能够避位于相邻两个基准块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至少两个基准块的设置,能够保证电芯在被第一抵推件沿第一方向抵推时稳定地抵持于至少两个基准块上,提高电芯沿第一方向上的定位精度;第三抵推件能够避位于相邻两个基准块之间,能够保证第三抵推件和基准块之间不会产生干涉,从而能够分别保证第一基准件的定位作业和第三抵推件的抵推作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切角系统,包括切角机构和定位机构,切角机构用于在抵推组件抵推电芯至基准组件上时对电芯进行切角作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抵推组件抵推电芯至基准组件时,电芯在出气孔吹气的气体的作用下悬浮移动于承托部上,如此,减小了电芯和承托部的摩擦,使得抵推组件能够顺畅地抵推电芯至基准组件上,解决抵推组件难以推动电芯而导致电芯的封印边发生褶皱的问题,提高了电芯的定位精度,从而提高了切角系统的切角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的电芯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图2的定位机构的承托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定位机构的部分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定位机构;11-承托件;111-承托部;112-进气孔;113-出气孔;114-进气管;115-安装部;12-基准组件;121-第一基准件;1211-本体部;1212-基准块;122-第二基准件;123-第二调节器;124-第三基准件;125-第四基准件;126-第四调节器;13-抵推组件;131-第一抵推件;1311-第一架体;1312-第一抵推块;132-第二抵推件;1321-第二架体;1322-第二抵推块;133-第一驱动器;134-第二驱动器;135-第三抵推件;136-第三驱动器;137-第四抵推件;138-第四驱动器;20-电芯;21-切角部;22-第一侧边;23-第二侧边;24-第三侧边;25-第四侧边;X1-第一方向;Y1-第二方向;X2-第三方向;Y2-第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机构10用于定位电芯20,使得切角机构对定位后的电芯20进行切角作业。
该定位机构10包括承托件11、基准组件12以及抵推组件13。承托件11用于承托电芯20,且电芯20能够在承托件11上活动。抵推组件13用于抵推电芯20至基准组件12上,以形成电芯20的定位;可以理解的,工作时,抵推组件13抵推电芯20,并使得电芯20抵持于基准组件12,从而实现电芯20的定位;然后,通过固定件将定位后的固定件固定在承托件11上,切角机构对定位后的电芯20进行切角作业。
承托件11包括承托部111,承托部111用于承托电芯20,且电芯20能够活动于承托部111上。承托部111上分布有进气孔112和多个出气孔113,多个出气孔113与进气孔112间隔分布且均连通于进气孔112。多个出气孔113间隔分布于承托部111的一侧,以供电芯20悬浮于承托部111上;其中,多个出气孔113间隔分布于承托部111用于承托电芯20的一侧;可以理解的,外部的气体通过进气孔112进入多个出气孔113内,并通过多个出气孔113从承托部111的一侧吹出,这样,承托部111上的电芯20在气体的作用下悬浮于承托部111之上。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电芯20用于承托于承托部111的上表面,则出气孔113设置在承托部111的上表面,当出气孔113出气时,电芯20悬浮于承托部111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电芯20时,电芯20承托于承托件11的承托部111上,抵推组件13抵推电芯20至基准组件12上,以实现电芯20的定位,从而有助于切角机构对定位后的电芯20进行切角作业。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承托部111上分布有进气孔112和多个出气孔113,多个出气孔113间隔分布于承托部111的一侧,这样,多个出气孔113均能够在承托部111的一侧出气,从而使得电芯20悬浮于承托部111上,如此,减小了电芯20和承托部111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了电芯20和承托部111的摩擦,使得电芯20能够更加顺畅地活动于承托部111之上,则抵推组件13能够顺畅地抵推电芯20至基准组件12上,解决抵推组件13难以推动电芯20而导致电芯20的封印边发生褶皱的问题,如此,提高了电芯20的定位精度,使得定位后的电芯20与切角机构建立了更加准确的位置关系,有助于切角机构精准地对电芯20进行切角作业,从而提高了电芯20的切角作业的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多个出气孔113均匀分布于承托部111的一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通入进气孔112的气体能够从多个均匀分布的出气孔113吹出,也即是,从承托部111的一侧吹出的气体均匀分布,这样,承托于承托部111上的电芯20受力均匀,能够更加稳定地悬浮于承托部111之上,从而有助于抵推组件13更加准确地抵推电芯20至基准组件12上,保证了电芯20的定位精度,从而提高了电芯20的切角作业的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进气孔112和出气孔113分别分布于承托部111的相邻侧,可以理解的,出气孔113设于承托部111的顶部,进气孔112设于承托部111沿第一方向X1上的一侧或两侧,这样,有助于进气孔112更好地靠近出气孔113,保证通入进气孔112的气体能够快速从出气孔113吹出。进气孔112设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进气孔112等间距分布,这样,使得进气孔112均匀分布,有助于多个出气孔113更加均匀地出气。因此,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了通入进气孔112的气体的含量,这样,在进气孔112通入气体后,承托部111一侧的多个出气孔113都能够出气,并且,进气孔112和出气孔113分别位于承托部111的相邻侧,且至少两个进气孔112等间距分布,这样,有助于保证承托部111一侧出气均匀性,以保证电芯20的受力均匀性,从而保证了电芯20被抵推组件13抵推的稳定性和定位精度,从而保证电芯20的切角作业的精度。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进气孔112设置为四个,电芯20沿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均具有两个进气孔112,也即是电芯20的两个长边均具有两个进气孔112,还可以理解为,承托部111沿第一方向X1上的两侧均具有进气孔112,这样,保证通入进气孔112的气体能够均匀分散在多个出气孔113,从而保证承托部111一侧的出气均匀性。当然,本实施例中,进气孔112也可以设置为两个、三个、五个及以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进气孔112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此时进气孔112可以与出气孔113分别设于承托部111的相邻侧,还可以设置在承托部111底部的中部。这样,在设计时,可以通过出气孔113的数量来设定进气孔112的数量,保证承托部111的出气均匀性。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承托件11还包括进气管114,进气管114的数量和进气孔112的数量对应设置,且一个进气管114安装于一个进气孔112上,以通入外部的气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电芯20的四个角均形成切角部21。基准组件12包括第一基准件121和第二基准件122,抵推组件13包括第一抵推件131和第二抵推件132。第一抵推件131和第一基准件121分别设于承托部111沿第一方向X1上的两侧,第一抵推件131用于沿第一方向X1抵推电芯20,使得电芯20沿第一方向X1移动于承托部111上,以抵持于第一基准件121,从而实现电芯20沿第一方向X1上的定位。第二抵推件132和第二基准件122分别设于承托部111沿第二方向Y1上的两侧,第二抵推件132用于沿第二方向Y1抵推电芯20,使得电芯20沿第二方向Y1移动于承托部111上,以抵持于第二基准件122,从而实现电芯20沿第二方向Y1上的定位。其中,第一方向X1垂直于第二方向Y1,且第一方向X1和第二方向Y1均为水平方向;这样,当第一基准件121和第二基准件122均抵持于电芯20时,实现了电芯20同时沿第一方向X1和第二方向Y1上的定位,则电芯20的沿第一方向X1和第二方向Y1上形成的切角部21通过实现了定位,从而实现了电芯20的其中一个切角部21的定位。如此,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定位电芯20时,定位机构10通过第一基准件121和第二基准件122均抵持于电芯20,实现了电芯20的其中一个切角部21的定位,从而使得切角机构对该定位后的切角部21进行切角作业,这样,通过定位机构10单独对一个切角部21进行定位,保证了电芯20的每个切角部21的定位精度,从而保证了切角机构对切角部21的切角作业的精度。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定位机构10每次通过第一基准件121和第二基准件122实现对电芯20的其中,一个切角部21的定位,则切角机构每次实现对一个切角部21的切角作业,则对于电芯20的四个切角部21,定位机构10需要对电芯20进行四次定位,对应的,切角机构需要对电芯20进行四次切角作业,保证了电芯20的切角精度,提高了电芯20的良品率。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电芯20具有依次形成连接的第一侧边22、第二侧边23、第三侧边24以及第四侧边25,且第四侧边25连接于第一侧边22,其中,第一侧边22和第三侧边24沿第一方向X1间隔分布,第二侧边23和第四侧边25沿第二方向Y1间隔分布,这样,第一侧边22的一端和第二侧边23的一端之间、第一侧边22的另一端和第四侧边25的一端之间、第二侧边23的另一端和第三侧边24的一端之间、第三侧边24的另一端和第四侧边25的另一端之间均形成有切角部21,使得电芯20的四个角均形成上述的切角部21。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定位其中一个切角部21时,电芯20承托于承托部111上;第一抵推件131沿第一方向X1抵推电芯20的第一侧边22,使得电芯20的第三侧边24沿第一方向X1抵持于第一基准件121;第二抵推件132沿第二方向Y1抵推电芯20的第二侧边23,使得电芯20的第四侧边25沿第二方向Y1抵持于第二基准件122;这样,实现了电芯20的第三侧边24和第四侧边25形成的切角部21的定位,从而有助于切角机构对第三侧边24和第四侧边25形成的切角部21的切角作业。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对电芯20进行定位时,电芯20的任意两个形成连接的侧边均可以当做是电芯20的第三侧边24和第四侧边25,则第一基准件121和第二基准件122能够实现电芯20的任意切角部21的定位。甚至,在切角机构完成对第三侧边24和第四侧边25形成的切角部21的切角作业后,电芯20可进行翻转,使得电芯20的第三侧边24不变,且将电芯20的第二侧边23作为电芯20的第四侧边25,实现第二侧边23和第三侧边24形成的切角部21的定位和切角作业;当然,电芯20还可以进行翻转,使得电芯20的第四侧边25不变,且将电芯20的第一侧边22作为电芯20的第三侧边24,实现第一侧边22和第四侧边25形成的切角部21的定位和切角作业;并且,电芯20还可以进行翻转,以将电芯20的第一侧边22作为电芯20的第三侧边24,且将电芯20的第二侧边23作为电芯20的第四侧边25,实现电芯20的第一侧边22和第二侧边23形成的切角部21的定位和切角作业。如此,定位机构10能够对电芯20的任意切角部21进行定位,也即是,定位机构10能够依次对电芯20的四个切角部21进行定位,从而依次实现电芯20的四个切角部21的切角作业。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抵推组件13还包括第一驱动器133,第一抵推件131设于第一驱动器133的输出端,以在第一驱动器133的驱动下沿第一方向X1移动,使得第一抵推件131沿第一方向X1抵推电芯20至第一基准件121上;第一驱动器133还能够沿第一方向X1的反方向复位。抵推组件13还包括第二驱动器134,第二抵推件132设于第二驱动器134的输出端,以在第二驱动器134的驱动下沿第二方向Y1移动,使得第二抵推件132沿第二方向Y1抵推电芯20至第二基准件122上;第二驱动器134还能够驱动第二抵推件132沿第二方向Y1的反方向复位。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抵推件131、第二抵推件132、第一基准件121和/或第二基准件122还能够进行手动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基准组件12还包括第三基准件124,抵推组件13还包括第三抵推件135。第三抵推件135和第三基准件124分别设于承托部111沿第三方向X2上的两侧,第三抵推件135用于沿第三方向X2抵推电芯20,使得电芯20沿第三方向X2抵持于第三基准件124,从而实现电芯20沿第三方向X2上的定位。其中,第三方向X2与第一方向X1相反。第二基准件122与第三基准件124能够均抵持于电芯20,以形成电芯20沿第二方向Y1和第二方向X2上形成的切角部21的定位;或者,第二基准件122与第一基准件121能够均抵持于电芯20,以形成电芯20沿第二方向Y1和第一方向X1上形成的切角部21的定位。本实施例中,第三基准件124和第一抵推件131间隔分布,防止第三基准件124和第一抵推件131发生干涉;第三抵推件135和第一基准件121间隔分布,防止第三抵推件135和第一基准件121发生干涉。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对电芯20进行定位时,第二抵推件132沿第二方向Y1抵推电芯20的第二侧边23,使得电芯20的第四侧边25沿第二方向Y1抵持于第二基准件122;第三抵推件135沿第三方向X2抵推电芯20的第三侧边24,使得电芯20的第一侧边22沿第三方向X2抵持于第三基准件124;这样,实现了电芯20的第一侧边22和第四侧边25形成的切角部21的定位,从而有助于切角机构对电芯20的第一侧边22和第四侧边25形成的切角部21的切角作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基准件122和第三基准件124能够均抵持于电芯20,以实现电芯20沿第二方向Y1和第三方向X2上形成的切角部21的定位,且第二基准件122和第一基准件121能够均抵持于电芯20,以实现电芯20沿第二方向Y1和第一方向X1上形成的切角部21的定位,则定位机构10能够依次实现电芯20的相邻两个切角部21的定位,从而便于电芯20的相邻两个切角部21的切角作业,减少了电芯20的翻转作业,从而提高了电芯20的定位和切角作业的效率。其中,本实施例对于第二抵推件132和第三抵推件135的抵推作业的顺序不做限定,也即是,第一侧边22和第四侧边25形成的切角部21的定位和切角作业、第三侧边24和第四侧边25形成的切角部21的定位和切角作业的顺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
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对电芯20进行定位时,电芯20的任意两个形成连接的侧边均可以当做是电芯20的第一侧边22和第四侧边25,则第三基准件124和第二基准件122能够实现电芯20的任意切角部21的定位;甚至,在第三侧边24和第四侧边25形成的切角部21、第一侧边22和第四侧边25形成的切角部21均完成定位和切角作业后,电芯20能够进行翻转,以将电芯20的第二侧边23作为电芯20的第四侧边25,从而实现电芯20的第三侧边24和第二侧边23形成的切角部21、第一侧边22和第二侧边23形成的切角部21的定位和切角作业。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抵推组件13还包括第三驱动器136,第三抵推件135连接于第三驱动器136的输出端,以在第三驱动器136的驱动下沿第三方向X2移动,使得第三抵推件135沿第三方向X2抵推电芯20至第三基准上;第三驱动器136还能够驱动第三抵推件135沿第一方向X1复位。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三抵推件135还能够进行手动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基准组件12还包括第四基准件125,抵推组件13还包括第四抵推件137。第四抵推件137和第四基准件125分别设于承托部111沿第四方向Y2上的两侧,第四抵推件137用于沿第四方向Y2抵推电芯20,使得电芯20沿第四方向Y2抵持于第四基准件125,从而实现电芯20沿第四方向Y2上的定位。其中,第四方向Y2与第二方向Y1相反。第一基准件121与第四基准件125能够均抵持于电芯20,以形成电芯20沿第一方向X1和第四方向Y2上形成的切角部21的定位;或者,第一基准件121与第二基准件122能够均抵持于电芯20,以形成电芯20沿第一方向X1和第二方向Y1上形成的切角部21的定位;或者,第三基准件124与第四基准件125能够均抵持于电芯20,以形成电芯20沿第三方向X2和第四方向Y2上形成的切角部21的定位;或者,第三基准件124与第二基准件122能够均抵持于电芯20,以形成电芯20沿第三方向X2和第二方向Y1上形成的切角部21的定位。本实施例中,第四基准件125和第二抵推件132间隔分布,防止第四基准和和第二抵推件132干涉;第四抵推件137和第二基准件122间隔分布,防止第四抵推件137和第二基准件122干涉。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对电芯20进行定位和切角作业时,电芯20承托于承托部111上;第一抵推件131沿第一方向X1抵推电芯20的第一侧边22,使得电芯20的第三侧边24沿第一方向X1抵持于第一基准件121,第二抵推件132沿第二方向Y1抵推电芯20的第二侧边23,使得电芯20的第四侧边25抵持于第二基准件122,从而实现电芯20的第三侧边24和第四侧边25形成的切角部21的定位,切角机构对电芯20的第三侧边24和第四侧边25形成的切角部21进行切角作业;第二抵推件132沿第二方向Y1抵推电芯20的第二侧边23,使得电芯20的第四侧边25抵持于第二基准件122,第三抵推件135沿第三方向X2抵推电芯20的第三侧板,使得电芯20的第一侧边22抵持于第三基准件124,从而实现电芯20的第四侧边25和第一侧边22形成的切角部21的定位,切角机构对电芯20的第四侧边25和第一侧边22形成的切角部21进行切角作业;第一抵推件131沿第一方向X1抵推电芯20的第一侧边22,使得电芯20的第三侧边24沿第一方向X1抵持于第一基准件121,第四抵推件137沿第四方向Y2抵推电芯20的第四侧边25,使得电芯20的第二侧边23沿第四方向Y2抵持于第四基准件125,从而实现了电芯20的第二侧边23和第三侧边24形成的切角部21的定位,切角机构对电芯20的第二侧边23和第三侧边24形成的切角部21进行切角作业;第四抵推件137沿第四方向Y2抵推电芯20的第四侧边25,使得电芯20的第二侧边23沿第四方向Y2抵持于第四基准件125,第三抵推件135沿第三方向X2抵推电芯20的第三侧板,使得电芯20的第一侧边22抵持于第三基准件124,从而实现电芯20的第二侧边23和第一侧边22形成的切角部21的定位,切角机构对电芯20的第二侧边23和第一侧边22形成的切角部21进行切角作业。这样,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定位机构10能够依次实现电芯20的相邻两个切角部21的定位,从而便于相邻两个切角部21的依次切角作业,因此,第一基准件121、第二基准件122、第三基准件124以及第四基准件125的设置能够依次实现电芯20的四个切角部21的定位,则切角机构能够依次实现四个切角部21的切角作业,减少了电芯20的翻转作业,从而提高了电芯20的定位和切角作业的效率,并且,四个切角部21依次实现定位,提高了定位机构10对切角部21的定位精度,从而提高了电芯20的切角作业的精度。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抵推组件13还包括第四驱动器138,第四抵推件137连接于第四驱动器138的输出端,以在第四驱动器138的驱动下沿第四方向Y2移动,使得第四抵推件137沿第四方向Y2抵推电芯20至第四基准上;第四驱动器138还能够驱动第四抵推件137沿第二方向Y1复位。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四抵推件137还能够进行手动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4,第一抵推件131包括第一架体1311和第一抵推块1312。第一架体1311和第一基准件121分别设于承托部111沿第一方向X1上的两侧,第一架体1311活动设置;第一抵推块1312设于第一架体1311上,并用于沿第一方向X1抵推电芯20;可以理解的,第一架体1311能够沿第一方向X1和第三方向X2活动,使得第一抵推块1312能够在第一架体1311的带动下沿第一方向X1移动,以沿第一方向X1抵推电芯20至第一基准件121,且第一抵推块1312还能够在第一架体1311的带动下沿第三方向X2移动,以进行复位。
第二抵推件132包括第二架体1321和第二抵推块1322。第二架体1321和第二基准件122分别设于承托部111沿第二方向Y1上的两侧,第二架体1321活动设置;第二抵推块1322设于第二架体1321上,并用于沿第二方向Y1抵推电芯20。可以理解的,第二架体1321能够沿第二方向Y1和第四方向Y2活动,使得第二抵推块1322能够在第二架体1321的带动下沿第二方向Y1移动,以沿第二方向Y1抵推电芯20至第二基准件122,且第二抵推块1322还能够在第二架体1321的带动下沿第四方向Y2移动,以进行复位。
因此,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抵推块1312沿第一方向X1抵推电芯20,且第二抵推块1322沿第二方向Y1抵推电芯20,减小了第一抵推件131和第二抵推件132在抵推作用时与电芯20的接触面积,也能够保证第一抵推件131和第二抵推件132都能够稳定地抵推电芯20,从而有助于提高对电芯20的保护,进一步防止电芯20的封印边发生褶皱的现象。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抵推块1312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抵推块1312间隔分布,以保证第一抵推件131能够稳定、准确地抵推电芯20;相应的,第二抵推块1322也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二抵推块1322间隔分布,以保证第二抵推件132能够稳定、准确地抵推电芯20。当然,本实施例中,根据实际的需求,第一抵推块1312和第二抵推块1322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一个、三个或者四个以上,此处不唯一限定。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抵推件135和第四抵推件137的结构也可以设置为与第一抵推件131的结构相似,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4,第二基准件122活动设于承托部111的旁侧,以相对承托部111活动。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基准件122能够相对承托部111活动,有几种情况:第一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1和第二方向Y1均为水平方向,第二基准件122能够沿竖直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基准件122能够在第四抵推件137进行抵推工作时与第四抵推件137避位,防止第二基准件122和第四抵推件137干涉,同时也可以防止第二基准件122干涉切角机构的切角作业;第二种,第二基准件122能够沿第一方向X1和第三方向Y1移动,以避免第二基准件122对第四抵推件137的抵推作业、切角作业的切角作业的干涉;第三种,第二基准件122能够沿第二方向Y1和第四方向Y2移动,以调节第二基准件122在第二方向Y1上的位置,这样,第二基准件122能够根据切角机构的位置和预设切角尺寸移动至合适的位置,在第二基准件122对切角部21进行定位后,保证切角部21和切角机构建立合适的位置关系,从而提高电芯20的切角作业的精度。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基准组件12还包括第二调节器123,第二基准件122在第二调节器123的驱动下相对于承托部111活动,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基准件122也可以手动活动。
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承托件11还包括设于承托部111上的安装部115,第一基准件121固定于安装部115上,实现第一基准件121的位置固定。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基准件121还可以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承托部111活动,其中,第一基准件121在第一调节器的驱动下活动或者在手动活动,从而使得第一基准件121能够沿竖直方向、第二方向Y1或者第四方向Y2活动,以避免发生干涉,或者,第一基准件121能够沿第一方向X1和第三方向X2移动,以调节第一基准件121在第一方向X1上的位置,从而提高电芯20的切角精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基准件121和/或第二基准件122能够分别进行位置调节,以提高定位机构10的定位精度,同时还能够防止第一基准件121和第二基准件122对抵推作业、切角作业的干涉。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三基准件124的结构和第一基准件121相似,也即是第三基准件124设于安装部115上;第四基准件125的结构和第二基准件122相似,也即是第四基准件125在第四调节器126的驱动下相对于承托部111活动。关于第三基准件124和第四基准件125的具体结构,可一一对应参考第一基准件121和第二基准件122,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4,第一基准件121包括本体部1211和至少两个基准块1212,本体部1211设于承托件11的安装部115上,至少两个基准块1212沿所述第二方向Y1间隔分布于本体部1211上,可以理解的,当第一抵推件131沿第一方向X1抵推电芯20时,电芯20沿第一方向X1抵持于至少两个基准块1212上,从而实现电芯20沿第一方向X1上的定位。第三抵推件135能够避位于相邻两个基准块1212之间,这样,当第三抵推件135沿第三方向X2抵推电芯20时,第三抵推件135穿过相邻两个基准块1212之间,以抵推电芯20,从而防止第三抵推件135和基准块1212之间产生干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至少两个基准块1212的设置,能够保证电芯20在被第一抵推件131沿第一方向X1抵推时稳定地抵持于至少两个基准块1212上,提高电芯20沿第一方向X1上的定位精度;第三抵推件135能够避位于相邻两个基准块1212之间,能够保证第三抵推件135和基准块1212之间不会产生干涉,从而能够分别保证第一基准件121的定位作业和第三抵推件135的抵推作业。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基准件122、第三基准件124以及第四基准件125的结构均可以设置为与第一基准件121的结构相似,具体可参考第一基准件121,此处不再一一赘述。因此,第二基准件122能够和第四抵推件137相互避位,第三基准件124能够和第一抵推件131相互避位,且第四基准件125能够和第二抵推件132相互避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切角系统,该切角系统包括切角机构和定位机构10,在抵推组件13抵推电芯20至基准组件12上时,也即是完成了电芯20的定位,切角机构对电芯20进行切角作业。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定位机构10与上一实施例中的定位机构10相同,具体请参阅上一实施例中定位机构10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的定位机构10,使得抵推组件13抵推电芯20至基准组件12时,电芯20在出气孔113吹气的气体的作用下悬浮移动于承托部111上,如此,减小了电芯20和承托部111的摩擦,使得抵推组件13能够顺畅地抵推电芯20至基准组件12上,解决抵推组件13难以推动电芯20而导致电芯20的封印边发生褶皱的问题,提高了电芯20的定位精度,从而提高了切角系统的切角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定位机构,用于定位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包括承托件、基准组件以及抵推组件,所述承托件用于承托所述电芯,所述抵推组件用于抵推所述电芯至所述基准组件上,以形成所述电芯的定位;所述承托件包括用于承托所述电芯的承托部,所述承托部上分布有进气孔和连通于所述进气孔的多个出气孔,多个所述出气孔间隔分布于所述承托部用于承托所述电芯的一侧,以供所述电芯悬浮于所述承托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出气孔均匀分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与所述出气孔分布于所述承托部的相邻侧,所述进气孔设置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所述进气孔等间距分布。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组件包括第一基准件和第二基准件,所述抵推组件包括第一抵推件和第二抵推件;所述第一抵推件和所述第一基准件分别设于所述承托部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抵推件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抵推所述电芯,以供所述电芯抵持于所述第一基准件;所述第二抵推件和所述第二基准件分别设于所述承托部沿第二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二抵推件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抵推所述电芯,以供所述电芯抵持于所述第二基准件;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基准件和所述第二基准件能够均抵持于所述电芯,以形成所述电芯的定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组件还包括第三基准件,所述抵推组件还包括第三抵推件;所述第三抵推件和所述第三基准件分别设于所述承托部沿第三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三抵推件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抵推所述电芯,以供所述电芯抵持于所述第三基准件;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所述第二基准件与所述第三基准件能够均抵持于所述电芯,或者,所述第二基准件与所述第一基准件能够均抵持于所述电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组件还包括第四基准件,所述抵推组件还包括第四抵推件;所述第四抵推件和所述第四基准件分别设于所述承托部沿第四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四抵推件用于沿所述第四方向抵推所述电芯,以供所述电芯抵持于所述第四基准件;其中,所述第四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基准件与所述第四基准件能够均抵持于所述电芯,或者,所述第一基准件与所述第二基准件能够均抵持于所述电芯。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推件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一抵推块,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一基准件分别设于所述承托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架体活动设置,所述第一抵推块设于所述第一架体上,并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抵推所述电芯;
和/或,所述第二抵推件包括第二架体和第二抵推块,所述第二架体和所述第二基准件分别设于所述承托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二架体活动设置,所述第二抵推块设于所述第二架体上,并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抵推所述电芯。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准件和/或所述第二基准件活动设于所述承托部的旁侧,以相对所述承托部活动。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准件包括第一本体部和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于所述本体部上的基准块,所述第三抵推件能够避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基准块之间。
10.一种切角系统,包括切角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定位机构,所述切角机构用于在所述抵推组件抵推所述电芯至所述基准组件上后对所述电芯进行切角作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341725.9U CN215790196U (zh) | 2021-06-16 | 2021-06-16 | 定位机构及切角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341725.9U CN215790196U (zh) | 2021-06-16 | 2021-06-16 | 定位机构及切角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790196U true CN215790196U (zh) | 2022-02-11 |
Family
ID=80176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341725.9U Active CN215790196U (zh) | 2021-06-16 | 2021-06-16 | 定位机构及切角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790196U (zh) |
-
2021
- 2021-06-16 CN CN202121341725.9U patent/CN21579019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623245B (zh) | 一种氢燃料电池双极板全自动焊接夹具 | |
CN103056606B (zh) | 一种薄壁半壳体零件的加工方法 | |
CN101332578B (zh) | 玻璃板的磨削装置 | |
CN103569534A (zh) | 承载盘及承载模块 | |
KR101361233B1 (ko) | 연료전지스택의 막전극접합체 어셈블리 제조설비 | |
CN215790196U (zh) | 定位机构及切角系统 | |
CN111015285B (zh) | 一种摇臂产品多工序加工用组合式夹具 | |
CN217656033U (zh) | 汇流排支架、汇流排组件和电池包 | |
CN115041805A (zh) | 一种动力电池盖板的超声波焊接定位装置及焊接定位方法 | |
CN210209174U (zh) | 一种焊接工装和焊接机 | |
TWI759985B (zh) | 電化學系統 | |
CN211914425U (zh) | 一种氢燃料电池电极板点胶固定装置 | |
CN210209175U (zh) | 一种焊接机 | |
CN203236158U (zh) | 治具 | |
CN103075515B (zh) | 用于箱体间的密封定位台 | |
CN207577961U (zh) | 一种手机上下u型四轴翻转定位工装 | |
CN219767246U (zh) | 一种石英小舟假接治具 | |
CN111890246A (zh) | 一种使用气浮对产品非接触且快速安全的定位装置 | |
CN111477576A (zh) | 一种改进型承载盘及承载装置 | |
CN220272507U (zh) | 一种合芯机构及电池加工装置 | |
CN214313166U (zh) | 打线平行度校正治具 | |
CN218800164U (zh) | 一种用于汇流条焊接的垫板机构 | |
CN218677105U (zh) | 一种芯片夹具 | |
CN213150743U (zh) | 芯片定位板 | |
CN221447137U (zh) | 治具及加工平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