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73184U - 支撑部及具有其的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支撑部及具有其的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73184U
CN215773184U CN202121336251.9U CN202121336251U CN215773184U CN 215773184 U CN215773184 U CN 215773184U CN 202121336251 U CN202121336251 U CN 202121336251U CN 215773184 U CN215773184 U CN 2157731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ide wall
sidewall
display device
h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3625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长春
孙承芳
曾智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33625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731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731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731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支撑部及具有其的终端设备,包括支撑框,支撑框包括底壁部以及从底壁部沿高度方向延伸出的侧壁部,侧壁部包括第一侧壁,第一侧壁为支撑部在被装配于显示装置时侧壁部中靠近透光孔的侧壁,第一侧壁为不透光部。本申请提供的支撑部及具有其的终端设备,通过将支撑框的第一侧壁设置为不透光部,使得第一侧壁不会存在漏光的问题,无需在第一侧壁的外壁面上粘接有遮光胶带,不仅能够降低终端设备的制备成本,且还无需占用第一侧壁与手机前壳之间有限的安装间隙,同时还可避免由于遮光胶带贴装不到位导致第一侧壁出现漏光位置的问题。

Description

支撑部及具有其的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支撑部及具有其的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手机包括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相连的盖板玻璃和显示模组,盖板玻璃上设有透光孔,其中透光孔用于供手机中的传感器进行光线感应。显示模组包括背光模组和胶铁组件,胶铁组件包括铁框,铁框具有靠近透光孔的周向侧壁,周向侧壁上具有沿厚度方向上贯穿设置的注胶通孔,通过注胶通孔在铁框上注塑形成可透光的胶框。
为了避免光线通过注胶通孔传导至传感器,通常在周向侧壁的外壁面上粘接有遮光胶带。然而,在周向侧壁的外壁面上粘接遮光胶带时,不仅增加了手机的制造成本,且遮光胶带还会占用周向侧壁与手机前壳之间有限的安装间隙。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支撑部及具有其的终端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撑部,用于支撑具有透光孔的显示装置,包括支撑框,支撑框包括底壁部以及从底壁部沿高度方向延伸出的侧壁部,侧壁部包括第一侧壁,第一侧壁为支撑部在被装配于显示装置时侧壁部中靠近透光孔的侧壁,第一侧壁为不透光部。
进一步地,还包括塑胶件,塑胶件设置于第一侧壁的内侧,第一侧壁部的高度与塑胶件的高度之差大于或等于-0.8mm。
进一步地,塑胶件的高度与第一侧壁部的高度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侧壁的内侧设置凸起部,塑胶件设置有凹陷部,凸起部和凹陷部相配合。
进一步地,凸起部沿垂直于高度方向的方向延伸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侧壁的外侧设有凹槽,凹槽沿第一侧壁的厚度方向延伸设置以在第一侧壁的内侧形成凸起部。
进一步地,第一侧壁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的厚度。
进一步地,第一侧壁的顶部与显示装置通过粘接件连接。
进一步地,粘接件为遮光粘接件,且遮光粘接件沿高度方向延伸至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的侧面。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支撑部。
本申请提供的支撑部及具有其的终端设备,通过将支撑框的第一侧壁设置为不透光部,使得第一侧壁不会存在漏光的问题,无需在第一侧壁的外壁面上粘接有遮光胶带,不仅能够降低终端设备的制备成本,且还无需占用第一侧壁与手机前壳之间有限的安装间隙,同时还可避免由于遮光胶带贴装不到位导致第一侧壁出现漏光位置的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部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塑胶件和第一侧壁之间高度差为0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凸起部与凹陷部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附图1,在本申请中,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250和背光模组210,显示面板250盖设有屏幕盖板100,背光模组210安装于支撑部,支撑部与显示面板250连接。背光模组210用于向显示面板250提供光源,支撑部用于对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模组210进行支撑固定。显示装置可为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组210可包括增光片、扩散片、导光板、反射片以及光源等部。当然,显示装置并不限于液晶显示装置。终端设备例如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等。
其中,屏幕盖板100设有透光孔110,透光孔110可为感光孔和/或红外线孔。当然,透光孔110并不限于上述的感光孔和/或红外线孔,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请继续参考附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部,用于支撑具有透光孔110的显示装置,支撑部包括支撑框220,支撑框220包括底壁部222以及从底壁部222沿高度方向延伸出的侧壁部221,侧壁部221包括第一侧壁223,第一侧壁223为支撑部在被装配于显示装置时侧壁部221中靠近显示装置中透光孔110的侧壁,第一侧壁223为不透光部。
在本实施例中,侧壁部221围绕底壁部222的周向边缘设置,侧壁部221与底壁部222之间围成有用于安装背光模组210的安装腔240。侧壁部221可为矩形状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支撑框220的侧壁部221包括多个侧壁,多个侧壁具有支撑部在被装配于显示装置时靠近显示装置中透光孔110的第一侧壁223。第一侧壁223为不透光部,如此设置,使得第一侧壁223不会存在漏光的问题,无需在第一侧壁223的外壁面上粘接有遮光胶带,不仅能够降低终端设备的制备成本,且还无需占用第一侧壁223与手机前壳之间有限的安装间隙,同时还可避免由于遮光胶带贴装不到位导致第一侧壁223在沿厚度方向出现漏光位置的问题。
其中,支撑框220的材质为金属,进一步可优选为铁、铁合金、铝、铝合金等不透光的金属材质。第一侧壁223的厚度如附图1中d1所示。
应当理解的是,本文中的侧壁部221的内侧是指侧壁部221靠近安装腔240的一侧,侧壁部221的外侧是指侧壁部221远离安装腔240的一侧。同理,本文中的第一侧壁223的内侧是指第一侧壁223靠近安装腔240的一侧,第一侧壁223的外侧是指第一侧壁223远离安装腔240的一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23在沿厚度方向上为无通孔部,即去除第一侧壁223上沿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注胶通孔,以使得第一侧壁223在沿厚度方向上为不透光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在注胶通孔中填充不透光的填充物,以使得第一侧壁223在沿厚度方向上为不透光部。
应当理解的是,当第一侧壁223在厚度方向上为无通孔的部时,金属框220可通过设置于其他的侧壁上或者底壁部222的注胶通孔注塑形成胶框230。
进一步地,侧壁部221整体可为无通孔的不透光部,避免侧壁部221出现漏光的问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还包括塑胶件230,塑胶件230设置于第一侧壁223的内侧,第一侧壁部223的高度与塑胶件230的高度之差大于或等于-0.8mm。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注塑在侧壁部221的内侧形成有塑胶件230,且塑胶件230沿侧壁部221的周向设置。塑胶件230为柔性部,可对背光模组210的四周进行缓冲保护。第一侧壁部的高度与塑胶件230的高度之差大于或等于-0.8mm,如此设置,能够使得塑胶件230和第一侧壁223之间的高度差较小,进而减少塑胶件230在高出第一侧壁223时的漏光量。
其中,第一侧壁223的高度与塑胶件230的高度之差在大于或等于-0.8mm且小于或等于0时,此时第一侧壁223高度低于塑胶件230的高度;第一侧壁223的高度与塑胶件230的高度之差在大于0时,此时第一侧壁223高度大于塑胶件230的高度,如此设置能够使得第一侧壁223在沿厚度方向对塑胶件230进行完全遮挡,提高防漏光效果。请参考附图1和2,其中,当塑胶件230和第一侧壁223之间高度差为0时,塑胶件230和第一侧壁223平齐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23的内侧设置凸起部224,塑胶件230设置有凹陷部,凸起部224和凹陷部相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23通过凸起部224伸入塑胶件230的凹陷部,且凸起部224与塑胶件230固定粘接连接,能够增加塑胶件230与支撑框220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两者之间不易分离。
其中,在注塑形成塑胶件230时,注塑原料可对凸起部224进行包裹粘结,且在固化后与凸起部224固定粘结。凸起部224可为矩形状或者不规则形状,凹陷部与凸起部224形状相匹配。
请参考附图1和3,在第一侧壁223的内侧设有凸起部224的方式例如但不限于为:第一侧壁223的外侧上沿第一侧壁223的厚度方向冲压开设有凹槽225以在第一侧壁223的内侧形成凸起部224,不仅加工简单,还可以在形成凸起部224的同时不增加支撑部的重量。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通过模压成型的方式或者通过粘接剂粘接凸块的方式,以在内侧上形成凸起部224。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凸起部沿垂直于高度方向的方向延伸设置。如此设置,能够使得凸起部224与凹陷部的接触面积较多,进一步增加塑胶件230与支撑框220之间的连接强度。
其中,凸起部224的上述延伸方向与第一侧壁223的厚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均垂直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底壁部222至少靠近第一侧壁223的一端在沿厚度方向上为不透光部。
相比现有技术中在底壁部222上靠近透光孔110的一端的外壁面上粘接遮光胶带的方案,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底壁部222至少靠近第一侧壁223的一端设置为不透光部,不仅能够减少遮光胶带的使用量以降低终端设备的制备成本,且还可无需占用终端设备内在厚度方向上的安装间隙,同时还可避免由于遮光胶带贴装不到位导致底壁部222至少靠近第一侧壁223的一端出现漏光位置的问题。
其中,底壁部222的厚度如附图1中d2所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底壁部222至少靠近第一侧壁223的一端在沿厚度方向上为无通孔部,即去除底壁部222至少靠近第一侧壁223的一端沿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注胶通孔,以使得底壁部222至少靠近第一侧壁223的一端在沿厚度方向上为不透光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在注胶通孔中填充不透光的填充物,以使得第一侧壁223在沿厚度方向上为不透光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23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210的厚度,如此设置能够使得第一侧壁223在沿厚度方向上对背光模组210进行完全遮挡,提高防漏光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23的顶部与显示装置通过粘接件连接。
其中,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250,第一侧壁223的顶部与显示面板250通过粘接件连接,使得支撑部与显示装置之间连接牢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粘接件为遮光粘接件270,遮光粘接件270沿高度方向延伸至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的侧面。
在本实施例中,粘接件为遮光粘接件270,具有遮光和粘接两个左右。遮光粘接件270沿高度方向延伸至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250的侧面,使得遮光粘接件270能够对第一侧壁223的顶部以及显示面板250靠近透光孔110的一侧均进行遮光处理,提高防漏光效果。
其中,显示面板250与屏幕盖板100之间通过可透光的粘接层260固定粘接。粘接层260为光学级透光材质,例如OCA光学胶层。
其中,遮光粘接件270可以包括第一遮光胶带271和第二遮光胶带272。第一遮光胶带271位于显示面板250靠近透光孔110的一侧且与显示面板250的侧面之间固定粘接,第一遮光胶带271在沿透光孔110的透光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屏幕盖板100和第一侧壁223。其中,粘接层260和显示面板250在第一遮光胶带271的正投影均位于第一遮光胶带271中,如此设置能够使得第一遮光胶带271对显示面板250和粘接层260所构成的整体部进行完全遮挡,以避免显示面板250和粘接层260靠近第一遮光胶带271的一侧处存在漏光的问题,提高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同事,第一侧壁223和第一遮光胶带271之间形成连续的遮光部,该遮光部可对显示装置靠近透光孔110的一侧完全遮挡,使得显示装置在靠近透光孔110的一侧无需粘接遮光胶带,不仅能够降低终端设备的制备成本,且还无需占用显示装置与手机前壳之间有限的安装间隙,同时还可避免由于遮光胶带贴装不到位导致显示装置靠近透光孔110的一侧出现漏光位置的问题。显示面板250与支撑部之间通过第二遮光胶带280固定粘接。透光方向为屏幕盖板100的厚度方向,屏幕盖板100的厚度为图1中的d3所示。
第二遮光胶带272位于显示面板250与支撑部之间且将两者固定粘接。侧壁部221和塑胶件230之间所构成的整体部包括面向显示面板250的第三侧面,第二遮光胶带272可为环状部且覆盖于第三侧面上。第二遮光胶带272的内腔用于供背光模组210所提供的光源传导至显示面板250。第二遮光胶带272和第一遮光胶带271之间可粘接或者分离。当第二遮光胶带272和第一遮光胶带271之间粘接时,不仅可避免两者之间存在漏光的间隙,还可增加第一遮光胶带271与显示装置的粘接面积,进而增加第一遮光胶带271与显示装置之间的粘接强度。第二遮光胶带272与第一遮光胶带271之间粘接的方式例如可以为:第二遮光胶带272与第一遮光胶带271之间通过拼接粘接于一起,或者第二遮光胶带272与第一遮光胶带271之间为一体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透光孔110可为光感孔和/或红外线孔,感光孔与终端设备中的光线传感器配合使用,红外线孔与终端设备中的距离传感器配合使用。其中,透光孔110为光感孔和红外线孔时,光感孔和红外线孔位于第一周向侧壁223的同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支撑部或者显示装置。
需要理解的是,上文如有涉及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支撑部,用于支撑具有透光孔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框,所述支撑框包括底壁部以及从所述底壁部沿高度方向延伸出的侧壁部,所述侧壁部包括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为所述支撑部在被装配于所述显示装置时所述侧壁部中靠近所述透光孔的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为不透光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塑胶件,所述塑胶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内侧,所述第一侧壁部的高度与所述塑胶件的高度之差大于或等于-0.8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塑胶件的高度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高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内侧设置凸起部,所述塑胶件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陷部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沿垂直于所述高度方向的方向延伸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一侧壁的厚度方向延伸设置以在所述第一侧壁的内侧形成所述凸起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的顶部与所述显示装置通过粘接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件为遮光粘接件,且所述遮光粘接件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至所述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的侧面。
10.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部。
CN202121336251.9U 2021-06-16 2021-06-16 支撑部及具有其的终端设备 Active CN2157731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36251.9U CN215773184U (zh) 2021-06-16 2021-06-16 支撑部及具有其的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36251.9U CN215773184U (zh) 2021-06-16 2021-06-16 支撑部及具有其的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73184U true CN215773184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100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36251.9U Active CN215773184U (zh) 2021-06-16 2021-06-16 支撑部及具有其的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731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180477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0181338U (zh) 显示屏幕及终端设备
CN110890023A (zh)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443523A (zh) 电子设备及其显示组件
CN211554956U (zh) 指纹感测模块与电子装置
KR101453345B1 (ko) 휴대용 단말기
CN215773184U (zh) 支撑部及具有其的终端设备
CN107966858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0244009U (zh) 一种窄边框背光模组
CN110418041B (zh) 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5773209U (zh) 支撑部及具有其的终端设备
JP2009192769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8153059B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673390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609415A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JP7141483B2 (ja) 支持フレーム、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組立方法、ディスプレイスクリーン並びに電子機器
CN115220263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2086244U (zh) 一种防溢胶安装结构及移动终端
EP382914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iddle frame thereof
CN210038400U (zh) 一种包括垫块结构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CN208107833U (zh) 一种指示灯背光源结构
CN111613143A (zh) 显示装置
CN113126365B (zh) 电子设备及其液晶显示组件
CN111007679A (zh) 一种背光模组的框体、背光模组及终端
CN219068560U (zh) 盖板组件、显示设备的壳体组件、显示设备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