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72122U - 电容补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容补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72122U
CN215772122U CN202122088472.5U CN202122088472U CN215772122U CN 215772122 U CN215772122 U CN 215772122U CN 202122088472 U CN202122088472 U CN 202122088472U CN 215772122 U CN215772122 U CN 2157721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unit
chamber
plug
open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8847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权
邱昆
王启立
诸葛国峰
蒋文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8847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721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721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721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30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容补偿装置,包括机壳、输入输出单元和功能模块单元,机壳内限定出安装腔,安装腔具有第一开口,输入输出单元设于安装腔,且包括安装板和功能部件,安装板将安装腔分割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功能部件安装于安装板,且位于第二腔室,功能模块单元通过第一开口可抽拉地设于第一腔室,且与输入输出单元通过插接组件在抽拉方向上插接配合,以使功能模块单元和输入输出单元电连接,插接组件包括动插件和静插件,动插件和静插件插接配合,静插件设于输入输出单元,动插件设于功能模块单元。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容补偿装置,生产周期较短,具有良好的检修便利性。

Description

电容补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容补偿装置。
背景技术
电容补偿装置是一种电网中常见的末端配电设备,可以有效起到提高电网功率因数,节约电能,提高供电质量的作用。
然而,相关技术中,电容补偿装置检修、维护较为繁琐,而且由于设在同一空间内的元器件较多,排线较为混乱,进一步增加了电容补偿装置的检修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容补偿装置,所述电容补偿装置生产周期较短,具有良好的检修便利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容补偿装置,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限定出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具有第一开口;输入输出单元,所述输入输出单元设于所述安装腔,且包括安装板和功能部件,所述安装板将所述安装腔分割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功能部件安装于所述安装板,且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功能模块单元,所述功能模块单元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可抽拉地设于所述第一腔室,且与所述输入输出单元通过插接组件在抽拉方向上插接配合,以使所述功能模块单元和所述输入输出单元电连接,所述插接组件包括动插件和静插件,所述动插件和所述静插件插接配合,所述静插件设于所述输入输出单元,所述动插件设于所述功能模块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容补偿装置,通过设置功能模块单元可抽拉地设于第一腔室,便于实现功能模块单元的模块化设计,使得实现具有同样功能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直接互换,缩短了电容补偿装置的生产周期;而且,功能模块单元与输入输出单元通过插接组件在抽拉方向上插接配合,以使功能模块单元和输入输出单元电连接,方便了功能模块单元的拆装,便于功能模块单元的检修,提升了电容补偿装置的检修便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模块单元为多个,所述第一腔室内设有至少一个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一腔室分割为多个第一子腔室,每个所述功能模块单元可抽拉地设于对应所述第一子腔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腔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形成于所述第二腔室的背向所述第一腔室的一侧,且与所述功能部件相对设置,所述电容补偿装置还包括:第一开关门,所述第一开关门可运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第二开关门,所述第二开关门可运动地设于所述第二开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模块单元为多个且包括:控制模块单元;电容模块单元,所述电容模块单元与所述控制模块单元之间设有第一隔热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单元为多个且和所述电容模块单元沿上下方向依次布置,所述电容模块单元设于多个所述控制模块单元的下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通过连通口连通,所述电容模块单元设于所述连通口处,所述安装腔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形成于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电容模块单元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且通过所述连通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容模块单元包括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设于气流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第三出风口和第四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电容模块单元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第三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电容模块单元的左右两侧,所述第四出风口位于所述电容模块单元的底部,所述散热风机设于所述进风口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第二隔热层,以将所述第二腔室分割为散热腔和第二子腔室,所述功能部件设于所述第二子腔室,所述散热腔连通所述连通口和所述第二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热层间隔设在所述第一隔热层的下方,所述电容补偿装置还包括:第三隔热层,所述第三隔热层设于所述第一隔热层和所述第二隔热层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隔热层和所述第二隔热层。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容补偿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电容补偿装置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电容补偿装置的再一个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所示的电容补偿装置的爆炸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电容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控制模块单元和电容模块单元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所示的电容补偿装置的输入输出单元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输入输出单元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9是图6中所示的控制单元和电容模块单元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的第一隔热层的示意图;
图11是图6中所示的进线单元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进线单元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3是图6中所示的仪表集成单元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所示的仪表集成单元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5是图6中所示的开关保护单元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所示的开关保护单元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7是图6中所示的控制单元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所示的控制单元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9是图6中所示的电容模块单元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所示的电容模块单元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21是图5中所示的功能模块单元、机壳、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和第三隔热层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电容补偿装置100、
机壳1、安装腔10、连通口R、第一开口R1、
第一腔室10a、第二腔室10b、第一子腔室10c、散热腔10d、第二子腔室10e、
输入输出单元2、安装板21、功能部件22、铜排输入接口23、
汇流铜排222、电缆输入接口223、第一集成静插件224、
一次连接电缆225、第二集成静插件226、二次连接电缆227、
功能模块单元3、
控制模块单元31、
母线单元室311、进线单元312、
第一箱体3121、主输入动插件3122、第一集成动插件3123、
主输出动插件3124、互感器3125、浪涌保护器3126、
主开关3127、开关操作机构3128、连接铜排3129、
仪表集成单元313、
第二箱体3131、第二集成动插件3132、指示灯3133、
风机控制器3134、多功能表3135、补偿控制器3136、
开关保护单元314、
一次输入动插件3141、转接铜排3142、绝缘件3143、
第三集成动插件3144、一次输出动插件3145、第三箱体3146、
保护开关3147、
控制单元315、
第四箱体3151、第四集成动插件3152、
第五集成动插件3153、控制元件3154、
电容模块单元32、气流通道320、进风口320a、出风口320b、
第一出风口320c、第二出风口320d、第三出风口320e、
电容器321、第六集成动插件322、第七集成动插件323、
第五箱体324、散热风机325、
隔板4、第一开关门5、操作窗口50、第二开关门6、
第一隔热层71、第二隔热层72、第三隔热层73、
基层7a、填充件7b、隔热封板7c。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容补偿装置100。
如图1-图5所示,电容补偿装置100包括机壳1、输入输出单元2和功能模块单元3。机壳1内限定出安装腔10,输入输出单元2设于安装腔10,且输入输出单元2包括安装板21和功能部件22,安装板21将安装腔10分割为第一腔室10a和第二腔室10b,功能部件22安装于安装板21,且功能部件22位于第二腔室10b,而安装腔10具有第一开口R1,功能模块单元3通过第一开口R1可抽拉地设于第一腔室10a,则输入输出单元2的功能部件22不会干涉功能模块单元3的抽拉拆装,功能模块单元3在抽拉过程中无需考虑避让功能部件22,则功能模块单元3无需加工避让功能部件22的避让结构,有利于简化功能模块单元3的结构,提升功能模块单元3的安装便利性,便于功能模块单元3的检修,提升了电容补偿装置100的检修便利性。
其中,功能模块单元3与输入输出单元2通过插接组件在抽拉方向上插接配合,以使功能模块单元3和输入输出单元2电连接,以实现电容补偿装置100相应的功能,保证电容补偿装置100正常运行,同时方便了功能模块单元3的安装、拆卸,而且由于功能模块单元3具有相应功能,实现了功能模块单元3的模块化设计,便于实现具有同样功能的功能模块单元3的直接互换,使得功能模块单元3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直接增减功能模块单元3的回路数量和补偿容量,而不改变电容补偿装置100的大体布局结构,从而可以提升电容补偿装置100的适用性,同时缩短电容补偿装置100的生产周期。
插接组件包括动插件和静插件,动插件和静插件插接配合,静插件设于输入输出单元2,动插件设于功能模块单元3,以实现输入输出单元2和功能模块单元3的插接配合。
可以理解的是,功能模块单元3与输入输出单元2之间的插接组件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容补偿装置100,通过设置功能模块单元3可抽拉地设于第一腔室10a,便于实现功能模块单元3的模块化设计,使得实现具有同样功能的功能模块单元3可以直接互换,缩短了电容补偿装置100的生产周期;而且,功能模块单元3与输入输出单元2通过插接组件在抽拉方向上插接配合,以使功能模块单元3和输入输出单元2电连接,方便了功能模块单元3的拆装,便于功能模块单元3的检修,提升了电容补偿装置100的检修便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功能模块单元3为多个,第一腔室10a内设有至少一个隔板4,隔板4将第一腔室10a分割为多个第一子腔室10c,每个功能模块单元3可抽拉地设于对应第一子腔室10c,使得多个功能模块单元3分别独立可抽拉设置,每个功能模块单元3的抽拉都不会影响其余功能模块单元3,同时由于多个第一子腔室10c相互独立设置,可以减少故障的蔓延,有利于提升电容补偿装置100的使用可靠性。
此外,多个功能模块单元3的作用可以不同,便于使得不同元件按实现功能类型集成于对应的功能模块单元3中,有利于提高机壳1内空间利用率,减小电容补偿装置100的体积,减小电容补偿装置100的尺寸,以节省占用空间,从而便于实现电容补偿装置100的高度集成化、小型化设计。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功能模块单元3的布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具体设置,例如多个功能模块单元3可以沿上下方向和/或左右方向依次布置。例如,在图3和图4的示例中,多个功能模块单元3沿上下方向依次布置,有利于节省电容补偿装置100在水平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减小电容补偿装置100在水平方向上的占地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安装腔10具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形成于第二腔室10b的背向第一腔室10a的一侧(例如,图3和图4中的后侧),且第二开口与功能部件22相对设置,则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第二开口对输入输出单元2进行检修、维护,提升了电容补偿装置100的维护便利性和快捷性。
如图3和图4所示,电容补偿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开关门5,第一开关门5可运动地设于第一开口R1处,以打开或关闭第一开口R1;当第一开关门5打开第一开口R1时,功能模块单元3可以通过第一开口R1安装于第一腔室10a、或脱离第一腔室10a,当第一开关门5关闭第一开口R1时,第一开关门5可以遮挡位于第一腔室10a的功能模块单元3,并对机壳1内部结构起到一定保护作用,而且可以通过第一开关门5对功能模块单元3起到一定限位作用,避免功能模块单元3易脱离第一腔室10a。
如图3和图4所示,电容补偿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开关门6,第二开关门6可运动地设于第二开口处,以打开或关闭第二开口;当第二开关门6打开第二开口时,操作人员可以对输入输出单元2进行检修、维护,当第二开关门6关闭第二开口时,第二开关门6可以遮挡输入输出单元2,并对机壳1内部结构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例如,在图3和图4的示例中,第一开关门5与机壳1枢转连接,第二开关门6与机壳1枢转连接,以便于第一开关门5和第二开关门6的开关操作。
可选地,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第一开关门5上形成有操作窗口50,操作窗口50可以沿第一开关门5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一开关门5,使得功能模块单元3的操作部分暴露于操作窗口50,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操作窗口50直接操作功能模块单元3,而无需打开第一开关门5,提升操作便利性。例如,功能模块单元3的进线单元312、仪表集成单元313和开关保护单元314的操作部分暴露于操作窗口5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和图9所示,功能模块单元3为多个,且多个功能模块单元3包括控制模块单元31和电容模块单元32,控制模块单元31和电容模块单元32分别通过第一开口R1可抽拉地设于第一腔室10a,电容模块单元32与控制模块单元31之间设有第一隔热层71,则可以减小电容模块单元32产生的热量对控制模块单元31的影响,便于保证控制模块单元31正常工作,且便于保证控制模块单元31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腔室10a内设有至少一个隔板4以将第一腔室10a分割为多个第一子腔室10c时,控制模块单元31和电容模块单元32之间可以设有隔板4和第一隔热层71,或者控制模块单元31和电容模块单元32之间仅设有第一隔热层71。例如,在图4的示例中,控制模块单元31为多个,相邻两个控制模块单元31之间分别设有隔板4,而电容模块单元32和控制模块单元31之间仅设有第一隔热层71。
可选地,在图10的示例中,第一隔热层71包括基层7a、填充件7b和隔热封板7c,基层7a和隔热封板7c共同限定出填充空间,填充件7b填充于填充空间。其中,填充件7b可以为隔热材料件,例如聚氨酯材料件,此时第一隔热层71可以为聚氨酯隔热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控制模块单元31为多个,且多个控制模块单元31和电容模块单元32沿上下方向依次布置,电容模块单元32设于多个控制模块单元31的下方,则第一隔热层71可以只需设在电容模块单元32的上侧即可,有利于节省第一隔热层71的用材量、减小第一隔热层71的占用空间,降低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5、图9和图19所示,第一腔室10a和第二腔室10b通过连通口R连通,电容模块单元32设于连通口R处,安装腔10具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形成于第二腔室10b,则第一开口R1可以通过连通口R与第二开口连通。其中,电容模块单元32形成有气流通道320,气流通道320与第一开口R1连通,且气流通道320通过连通口R与第二开口连通,从而便于至少实现电容模块单元32的自然对流换热,以对电容模块单元32进行自然冷却,保证电容模块单元32正常工作,同时可以进一步减小电容模块单元32产生的热量对控制模块单元31的影响,便于保证控制模块单元31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9、图19和图20所示,电容模块单元32包括散热风机325,散热风机325设于气流通道320,则散热风机325可以用于驱动气流通道320内的气流流动,以便于实现电容模块单元32的强制对流换热,提升电容模块单元32的冷却效果。例如,散热风机325可以驱动气流自第一开口R1经过气流通道320和连通口R流向第二开口、或驱动气流自第二开口经过连通口R和气流通道320流向第一开口R1。
当然,散热风机325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例如,散热风机325还可以设于连通口R处或第二腔室10b等。
例如,如图5、图9和图19所示,气流通道320具有进风口320a和出风口320b,出风口320b包括第一出风口320c、第二出风口320d、第三出风口320e和第四出风口,进风口320a和第一出风口320c分别位于电容模块单元32的前后两侧,第二出风口320d和第三出风口320e分别位于电容模块单元32的左右两侧,第四出风口位于电容模块单元32的底部,散热风机325设于进风口320a处,则出风口320b的一部分可以与散热风机325对应,即散热风机325的出风可以通过出风口320b的一部分吹出,从而同时实现对电容模块单元32的自然冷却和强制冷却,以有效保证电容模块单元32的冷却效果。
在图9和图19的示例中,散热风机325为轴流风机,轴流风机将大部分气流吹向第一出风口320c以实现电容模块单元32的强制对流冷却,同时电容模块单元32的热量还可以通过第二出风口320d、第三出风口320e和第四出风口散发,以实现电容模块单元32的自然对流冷却。当然,散热风机325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风机。
可选地,进风口320a为一个或多个,散风风机为一个或多个,每个进风口320a可以对应设有一个或多个散热风机325。例如,在图9的示例中,进风口320a为多个,每个进风口320a处分别设有一个散热风机325。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4所示,当出风口320b包括第一出风口320c、第二出风口320d、第三出风口320e和第四出风口时,第一腔室10a的与电容模块单元32对应的部分的壁面上形成有与上述出风口320b对应的通风口,且第一腔室10a的与电容模块单元32对应的部分的壁面上也形成有与进风口320a对应的通风口;其中,第一开口R1可以与出风口320b的一部分或进风口320a相对应。
例如,在图4、图5、图9和图19的示例中,进风口320a位于电容模块单元32的前侧,第一出风口320c位于电容模块单元32的后侧,第一开口R1与进风口320a相对设置,第一出风口320c与连通口R相对设置,第一腔室10a的与电容模块单元32对应的部分的左右两侧壁面和底壁上分别形成有通风口,以分别与第二出风口320d、第三出风口320e和第四出风口相对设置。当第一开口R1处设有第一开关门5时,第一开关门5上形成有与进风口320a相对应的通风口;当第二开口处设有第二开关门6时,第二开关门6上形成有与连通口R相对应的通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21所示,第二腔室10b内设有第二隔热层72,以将第二腔室10b分割为散热腔10d和第二子腔室10e,功能部件22设于第二子腔室10e,散热腔10d连通连通口R和第二开口,则第二隔热层72可以隔绝散热腔10d和第二子腔室10e之间的热量传递,减小电容模块单元32产生的热量对功能部件22的影响,便于保证输入输出单元2正常工作,且便于保证输入输出单元2的使用寿命,同时气流通道320通过连通口R和散热腔10d与第二开口连通,保证了电容模块单元32的独立冷却。
可选地,第二隔热层72包括基层7a、填充件7b和隔热封板7c,基层7a和隔热封板7c共同限定出填充空间,填充件7b填充于填充空间。其中,填充件7b可以为隔热材料件,例如聚氨酯材料件,此时第二隔热层72可以为聚氨酯隔热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第二隔热层72间隔设在第一隔热层71的下方,即第二隔热层72与第一隔热层71不在同一高度位置,且第二隔热层72的高度位置低于第一隔热层71的高度位置,电容补偿装置100还包括第三隔热层73,第三隔热层73设于第一隔热层71和第二隔热层72之间,且第三隔热层73连接第一隔热层71和第二隔热层72,以便于进一步保证电容模块单元32和控制模块单元31的有效隔绝、保证电容模块单元32和功能部件22的有效隔绝,避免电容模块单元32产生的热量影响控制模块单元31和功能部件22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第三隔热层73位于第二子腔室10e内,第三隔热层73设于安装板21,则第三隔热层73和功能部件22设于安装板21的同侧;显然,在上下方向上,安装板21的一部分位于第一隔热层71和第二隔热层72之间,由于第一隔热层71设于电容模块单元32和控制模块单元31之间,便于使得电容模块单元32不仅与安装板21的位于第一隔热层71和第二隔热层72之间的部分相对应,而且与连通口R相对应,从而便于保证电容模块单元32通过插接组件与安装板21插接配合,以实现电容模块单元32与输入输出单元2的电连接,同时便于保证电容模块单元32的冷却。当然,第三隔热层73还可以位于第一腔室10a内,此时第三隔热层73和功能部件22可以设于安装板21的异侧。
可选地,第三隔热层73包括基层7a、填充件7b和隔热封板7c,基层7a和隔热封板7c共同限定出填充空间,填充件7b填充于填充空间。其中,填充件7b可以为隔热材料件,例如聚氨酯材料件,此时第三隔热层73可以为聚氨酯隔热层。
当然,在上下方向上,第二隔热层72与第一隔热层71还可以齐平设置,此时安装板21可以延伸至超出第一隔热层71以与电容模块单元32相对应,以便于实现电容模块单元32与输入输出单元2的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控制模块单元31为多个,且多个控制模块单元31包括进线单元312、仪表集成单元313、开关保护单元314和控制单元315,每个控制模块单元31分别通过插接组件与输入输出单元2插接配合。
如图11和图12所示,进线单元312包括第一箱体3121、主输入动插件3122、第一集成动插件3123、主输出动插件3124、互感器3125、浪涌保护器3126、主开关3127和开关操作机构3128,第一箱体3121内限定出容纳腔,容纳腔的顶部敞开设置,容纳腔内设有中间安装板以将容纳腔分割为前后设置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主输入动插件3122、第一集成动插件3123、主输出动插件3124安装于第一箱体3121的后背板上,主开关3127位于第一容纳腔且安装于第一箱体3121中间安装板上,主输入动插件3122通过连接铜排3129与主开关3127的输入端连接,主开关3127的输出端通过连接铜排3129与主输出动插件3124连接,互感器3125穿装于主开关3127与主输出动插件3124之间的连接铜排3129上,开关操作机构3128安装于主开关3127上,同时固定在第一箱体3121的前面板上,互感器3125和浪涌保护器3126通过二次电缆与第一集成动插件3123连接。其中,第一集成动插件3123为二次I/O集成动插件,主输入动插件3122、第一集成动插件3123和主输出动插件3124可以分别与输入输出单元2上的对应静插件(例如,后文所述的第一集成静插件224、第二集成静插件226)插接配合,则主输入动插件3122、第一集成动插件3123和主输出动插件3124可以分别为插接组件中的动插件。
如图13和图14所示,仪表集成单元313包括第二箱体3131、第二集成动插件3132、指示灯3133、风机控制器3134、多功能表3135和补偿控制器3136,第一箱体3121内限定出容纳腔,该容纳腔的顶部敞开设置,第二集成动插件3132安装于第二箱体3131的后背板上,指示灯3133、风机控制器3134、多功能表3135、补偿控制器3136均安装于第二箱体3131的前面板上,指示灯3133、风机控制器3134、多功能表3135、补偿控制器3136分别通过二次电缆连接至第二集成动插件3132上。其中,第二集成动插件3132为二次I/O集成动插件,第二集成动插件3132可以与输入输出单元2上的对应静插件(例如,后文所述的第一集成静插件224、第二集成静插件226)插接配合,则第二集成动插件3132可以为插接组件中的动插件。
如图15和图16所示,开关保护单元314包括一次输入动插件3141、转接铜排3142、绝缘件3143、第三集成动插件3144、一次输出动插件3145、第三箱体3146及保护开关3147,第三箱体3146限定出顶部敞开的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中间安装板,一次输入动插件3141、一次输出动插件3145和第三集成动插件3144均安装于第三箱体3146的后背板上,保护开关3147安装于第三箱体3146内的中间安装板上,同时保护开关3147操作手柄露出第三箱体3146的前面板外,从一次输入动插件3141上引出转接铜排3142,并通过绝缘件3143支撑固定于第三箱体3146的后背板上,保护开关3147的输入端通过一次电缆与通过转接铜排3142连接,保护开关3147的输出端通过一次电缆连接至一次输出动插件3145,保护开关3142与第三集成动插件3144通过二次电缆连接。其中,第散集成动插件3144为二次I/O集成动插件,一次输入动插件3141、第三集成动插件3144和一次输出动插件3145可以分别与输入输出单元2上的对应静插件(例如,后文所述的第一集成静插件224、第二集成静插件226)插接配合,则一次输入动插件3141、第三集成动插件3144和一次输出动插件3145可以分别为插接组件中的动插件。
如图17和图18所示,控制单元315包括第四箱体3151、第四集成动插件3152、第五集成动插件3153及控制元件3154,第四集成动插件3152和第五集成动插件3153安装于第四箱体3151的后背板上,控制元件3154安装于第四箱体3151的中间安装板上,控制元件3154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通过一次电缆与第四集成动插件3152连接,控制元件3154通过二次电缆与第五集成动插件3153连接。其中,第四集成动插件3152为一次I/O集成动插件,第五集成动插件3153为二次I/O集成动插件,第四集成动插件3152和第五集成动插件3153可以分别与输入输出单元2上的对应静插件(例如,后文所述的第一集成静插件224、第二集成静插件226)插接配合,则第四集成动插件3152和第五集成动插件3153可以分别为插接组件中的动插件。
可选地,在图5的示例中,进线单元312、仪表集成单元313、开关保护单元314和控制单元315自上向下依次布置,进线单元312设在电容补偿装置100的母线单元室311的下方,电容补偿装置32设在控制单元315的下方,且位于电容补偿装置100的底部。
如图19和图20所示,电容补偿装置32包括电容器321、第六集成动插件322、第七集成动插件323、第五箱体324和散热风机325,其中电容器321安装于第五箱体324的底板安装梁上,并通过一次电缆连接至第六集成动插件322,散热风机325安装于第五箱体324的前面板上,并通过二次电缆连接至第七集成动插件323,第六集成动插件322和第七集成动插件323均安装于第五箱体324的后背板上。其中,第六集成动插件322为一次I/O集成动插件,第七集成动插件323为二次I/O集成动插件。
如图7和图8所示,功能部件22包括汇流铜排222、电缆输入接口223、第一集成静插件224和第二集成静插件226,第二集成静插件226与第一集成静插件224均安装于安装板21上,第二集成静插件226之间通过一次连接电缆225连接,第一集成静插件224之间通过二次连接电缆227连接,安装板21的背向功能部件2的一侧具有铜排输入接口23,铜排输入接口23适用于左侧、右侧及上方铜排输入搭接,电缆输入接口223适用于下方电缆输入搭接,使得电容补偿装置100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以兼容上方进线、左侧进线、右侧进线和下方进线等多种方案。其中,第一集成静插件224为二次I/O集成静插件,第二集成静插件226为一次I/O集成静插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容补偿装置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容补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1),所述机壳(1)内限定出安装腔(10),所述安装腔(10)具有第一开口(R1);
输入输出单元(2),所述输入输出单元(2)设于所述安装腔(10),且包括安装板(21)和功能部件(22),所述安装板(21)将所述安装腔(10)分割为第一腔室(10a)和第二腔室(10b),所述功能部件(22)安装于所述安装板(21),且位于所述第二腔室(10b);
功能模块单元(3),所述功能模块单元(3)通过所述第一开口(R1)可抽拉地设于所述第一腔室(10a),且与所述输入输出单元(2)通过插接组件在抽拉方向上插接配合,以使所述功能模块单元(3)和所述输入输出单元(2)电连接,所述插接组件包括动插件和静插件,所述动插件和所述静插件插接配合,所述静插件设于所述输入输出单元(2),所述动插件设于所述功能模块单元(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补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模块单元(3)为多个,所述第一腔室(10a)内设有至少一个隔板(4),所述隔板(4)将所述第一腔室(10a)分割为多个第一子腔室(10c),每个所述功能模块单元(3)可抽拉地设于对应所述第一子腔室(10c)。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补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10)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形成于所述第二腔室(10b)的背向所述第一腔室(10a)的一侧,且与所述功能部件(22)相对设置,所述电容补偿装置(100)还包括:
第一开关门(5),所述第一开关门(5)可运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开口(R1)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R1);
第二开关门(6),所述第二开关门(6)可运动地设于所述第二开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补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模块单元(3)为多个且包括:
控制模块单元(31);
电容模块单元(32),所述电容模块单元(32)与所述控制模块单元(31)之间设有第一隔热层(7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容补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单元(31)为多个且和所述电容模块单元(32)沿上下方向依次布置,所述电容模块单元(32)设于多个所述控制模块单元(31)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容补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10a)和所述第二腔室(10b)通过连通口(R)连通,所述电容模块单元(32)设于所述连通口(R)处,所述安装腔(10)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形成于所述第二腔室(10b),
所述电容模块单元(32)形成有气流通道(320),所述气流通道(320)与所述第一开口(R1)连通,且通过所述连通口(R)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容补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模块单元(32)包括散热风机(325),所述散热风机(325)设于气流通道(32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容补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320)具有进风口(320a)和出风口(320b),所述出风口(320b)包括第一出风口(320c)、第二出风口(320d)、第三出风口(320e)和第四出风口,所述进风口(320a)和所述第一出风口(320c)分别位于所述电容模块单元(32)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二出风口(320d)和所述第三出风口(320e)分别位于所述电容模块单元(32)的左右两侧,所述第四出风口位于所述电容模块单元(32)的底部,所述散热风机(325)设于所述进风口(320a)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容补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10b)内设有第二隔热层(72),以将所述第二腔室(10b)分割为散热腔(10d)和第二子腔室(10e),所述功能部件(22)设于所述第二子腔室(10e),所述散热腔(10d)连通所述连通口(R)和所述第二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容补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层(72)间隔设在所述第一隔热层(71)的下方,所述电容补偿装置(100)还包括:
第三隔热层(73),所述第三隔热层(73)设于所述第一隔热层(71)和所述第二隔热层(72)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隔热层(71)和所述第二隔热层(72)。
CN202122088472.5U 2021-08-31 2021-08-31 电容补偿装置 Active CN2157721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88472.5U CN215772122U (zh) 2021-08-31 2021-08-31 电容补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88472.5U CN215772122U (zh) 2021-08-31 2021-08-31 电容补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72122U true CN215772122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083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88472.5U Active CN215772122U (zh) 2021-08-31 2021-08-31 电容补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721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46513B2 (en) Cooling structure for electronic devices
AU2012218680B2 (en) Packaged engine working machine
CN102023685A (zh) 服务器机柜
CN112783298B (zh) 一种风冷散热的模块化加固计算机
CN113572314B (zh) 多功能控制器和动力总成
CN102257711B (zh) 电源装置
CN113316976A (zh) 工业自动化系统的控制器和模块化控制系统
CN215772122U (zh) 电容补偿装置
CN210502633U (zh) 散热换电柜
KR101166387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CN215872164U (zh) 电控盒及空调器
CN112172565B (zh) 一种充电机机柜及充电机
CN216143868U (zh) 空调器的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0608899U (zh) 变流器功率单元
CN218998654U (zh) 便于散热的小型机箱外壳
CN212412824U (zh) 一种双向充放电机
CN218242664U (zh) 配电柜和光伏电站
CN219180967U (zh) 一种应用于5g基站的室外一体化电源装置
CN210016319U (zh) 一种不间断电源机柜
CN220553921U (zh) 测试电源装置
CN219287381U (zh) 逆变器柜体、逆变器和逆变升压一体机
CN210744555U (zh) 通信用嵌入式电源箱
CN209994726U (zh) 一种电力电气自动化控制柜
CN212445262U (zh) 一种新型六关节机器人控制柜
CN220156912U (zh) 一种散热结构和逆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