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60343U - 一种跨楼层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跨楼层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760343U CN215760343U CN202122174444.5U CN202122174444U CN215760343U CN 215760343 U CN215760343 U CN 215760343U CN 202122174444 U CN202122174444 U CN 202122174444U CN 215760343 U CN215760343 U CN 2157603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 supporting
- floor
- members
- fix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跨楼层支撑结构,包括固定机构和支撑机构,固定机构上设置有固定部和悬挑部,固定部设置于楼板上,悬挑部伸出楼板的外侧;支撑机构包括两个支撑单元,一个支撑单元设置于固定机构背离楼板的一侧,为第一支撑单元,用于支承楼板上方的建筑物,另一个支撑单元设置于悬挑部背离第一支撑单元的一侧,为第二支撑单元,被配置为支承悬挑部。本实用新型利用固定部将固定机构安装于楼板上,再利用伸出楼板外的悬挑部支承第一支撑单元上位于楼板外侧的部分,同时利用第二支撑单元对悬挑部进行支承,该结构适用于楼板的边缘处位置处,实现对不同楼层之间起到过度和支承的作用,施工作业灵活,且占用空间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楼层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建筑物一般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进行建造。现浇工艺中,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受到现场条件的影响较大。其中,某些结构造型复杂的建筑物,其钢结构屋盖的安装需要设立支撑结构,由于部分主要支撑的位置处于楼板边缘处,存在不同楼层之间衔接固定的问题,现有的支撑结构不能灵活适用于该施工条件。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跨楼层支撑结构,在支撑的同时,使其能够在不同楼层之间起到过度和承载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楼层支撑结构,适用于楼板边缘位置处,且实现对不同楼层之间起到过度和支承的作用,施工灵活,且占用空间小。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跨楼层支撑结构,包括:
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上设置有固定部和悬挑部,所述固定部设置于楼板上,所述悬挑部伸出所述楼板外;
支撑机构,包括两个支撑单元,一个所述支撑单元设置于所述固定机构背离所述楼板的一侧,为第一支撑单元,用于支承所述楼板上方的建筑物,另一个所述支撑单元设置于所述悬挑部背离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一侧,为第二支撑单元,被配置为支承所述悬挑部。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单元包括依次交错设置的多个支撑件和多个第一连接组件,多个所述支撑件和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围设形成一空腔结构,所述支撑件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楼板的厚度方向。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垂直于所述支撑件设置,其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件。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多个加固组件,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件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所述加固组件。
作为优选,所述加固组件包括多个斜支撑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多个所述斜支撑件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依次交错布置,每个所述斜支撑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支撑件呈夹角设置,其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单元的多个所述支撑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悬挑部上,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于所述悬挑部背离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一侧。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机构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固定件和夹设于两个所述固定件之间的第二连接组件,所述固定件一端设置于所述楼板上,作为所述固定部,另一端伸出所述楼板,作为所述悬挑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连接件,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楼板上,并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固定件,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所述楼板的外侧,并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固定件。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垂直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机构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被配置为定位所述支撑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跨楼层支撑结构,通过固定机构将支撑机构的两个支撑单元连接组成稳定的支撑结构,即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通过固定机构衔接固定;固定机构利用其上的固定部安装于楼板上,再利用其上伸出楼板外的悬挑部支承第一支撑单元上位于楼板外侧的部分,同时利用第二支撑单元对悬挑部进行支承,使得该跨楼层支撑结构适用于楼板的边缘处位置处,实现对不同楼层之间起到过度和支承的作用,施工作业灵活,且占用空间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跨楼层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楼板;
1-固定机构;11-固定件;12-第二连接件;13-定位孔;
2-支撑单元;
21-支撑件;211-第一支撑件;212-第二支撑件;
22-第一连接组件;221-第一连接件;
23-加固组件;231-斜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零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零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跨楼层支撑结构,包括固定机构1和支撑机构,其中,固定机构1上设置有固定部和悬挑部,固定部设置于楼板100上,悬挑部伸出楼板100的外侧;支撑机构包括两个支撑单元2,一个支撑单元2设置于固定机构1背离楼板100的一侧,为第一支撑单元,用于支承楼板100上方的建筑物,另一个支撑单元2设置于悬挑部背离第一支撑单元的一侧,为第二支撑单元,被配置为支承悬挑部。
本实施例中的跨楼层支撑结构,通过固定机构1将支撑机构2的两个支撑单元2连接组成稳定的支撑结构,即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通过固定机构1衔接固定;固定机构1利用其上的固定部安装于楼板100上,再利用其上伸出楼板100外的悬挑部支承第一支撑单元上位于楼板100外侧的部分,同时利用第二支撑单元对悬挑部进行支承,使得该跨楼层支撑结构适用于楼板100的边缘处位置处,实现对不同楼层之间起到过度和支承的作用,施工作业灵活,且占用空间小。
参见图1,支撑单元2包括依次交错设置的多个支撑件21和多个第一连接组件22,多个支撑件21和多个第一连接组件22围设形成一空腔结构,多个支撑件21和多个第一连接组件22配合设置形成稳定的支撑单元2。支撑件21沿第一方向延伸,以使第一支撑单元背离固定机构1的一端能够支承楼板100上方的建筑物,第二支撑单元背离固定机构1的一端能够搭建于楼板100下方的建筑结构上,第一方向为楼板100的厚度方向,如图1中箭头ab所示的方向。
可选地,支撑件21焊接连接于加固机构1,其中支撑件21可选用外径为159mm,壁厚为8mm的钢管,承载力大,便于取材和现场焊接施工。
参见图1,每个第一连接组件22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接件221,第一连接件221垂直于支撑件21设置,其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支撑件21,即第一连接件221与支撑件21形成垂直支撑结构,避免支撑作业时相邻的两个支撑件21相对发生倾斜,提升支撑单元2的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连接件221可选用外径为63mm,壁厚为4mm的钢管,承载力适中,便于现场切割及固定于支撑件21上。
参见图1,第一连接件221与支撑件21焊接连接,采用焊接连接方式既能够保证施工质量,且便于现场施工作业。
参见图1,支撑单元2还包括多个加固组件23,相邻的两个支撑件21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加固组件23,每个加固组件23连接于一个第一连接组件22上的多个第一连接件221。通过加固组件23的设置进一步对支撑件21进行加固,加固组件23与第一连接组件22相配合,对相邻的两个支撑件21之间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参见图1,每个加固组件23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斜支撑件231,沿第一方向,多个斜支撑件231与多个第一连接件221依次交错布置,斜支撑件231分别与第一连接件221和支撑件21呈夹角设置,每个斜支撑件231的两段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件221。通过斜支撑件231对第一连接件221进行支承,进而在第一连接件221与斜支撑件231的配合下,对支撑件21提供多个方向的支撑力。
可选地,斜支撑件231可选用外径为63mm,壁厚为4mm的钢管,承载力适中,便于现场切割及固定于连接件221上。
参见图1,斜支撑件231与第一连接件221焊接连接,采用焊接连接方式既能够保证施工质量,且便于现场施工作业。
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支撑单元2的多个支撑件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件211和第二支撑件212,第一支撑单元的第一支撑件211和第二支撑件212分别设置于固定部和悬挑部上,具体地,第一支撑单元上的第一支撑件211一端固定于固定部,另一端用于支承楼板100上方的建筑物,第一支撑单元上的第二支撑件212一端固定于悬挑部上,另一端用于支承楼板100上方的建筑物。第二支撑单元的第一支撑件211设置于悬挑部背离第一支撑单元的一侧,一端连接于悬挑部背离第一支撑单元的一侧,另一端背离第一支撑单元延伸,并搭建于楼板100下一层的建筑结构,第二支撑单元的第二支撑件212位于楼板100的外,搭建于楼板100下一层的建筑结构上,以使第二支撑单元稳定地支承固定机构1。
参见图1,固定机构1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固定件11和夹设于两个固定件11之间的第二连接组件,固定件11一端设置于楼板100上,作为固定部,另一端伸出楼板100,作为悬挑部,实现固定机构1灵活设置于楼板100的边缘位置,施工作业灵活,且占用空间小。可选地,支撑件21固定连接于固定件11或第二连接组件,能够灵活设置支撑件21的位置,对不同楼层之间起到过度和支承的作用,且便于施工人员现场施工。
参见图1,第二连接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连接件12,一个第二连接件12设置于楼板100上,并分别连接于两个固定件11,另一个第二连接件12位于楼板100的外侧,并分别连接于两个固定件11。上述结构设置,利用设置于楼板100上的第二连接件12和固定件11组成固定机构1的固定部,通过位于楼板100外侧的第二连接件12和固定件11组成固定机构1的悬挑部,通过设置两个第二连接件12增强了两个固定件11之间的连接强度,以保证固定部和悬挑部的结构强度。
参见图1,固定件11与第二连接件12相垂直设置,节省固定机构1占用的空间和耗费的材料,降低成本。
可选地,固定件11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接件12的长度,以便固定件11伸出楼板100,节省第二连接件12沿其长度方向在楼板100上占据的空间。
可选地,固定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采用焊接固定,均可选用H型钢,例如规格为250*250*9*14的H型钢,可采用锚固方式固定于楼板100上。
可选地,支撑件21焊接于固定件11或第二连接件12上,以保证固定机构1与支撑单元2之间的连接强度。
参见图1,固定机构1上设置有定位孔13,定位孔13可根据需求开设在固定件11或第二连接件12上,定位孔13被配置为定位支撑单元2的支撑件21,便于施工人员将支撑件21快速精准地固定在固定机构1上,保证每个支撑件21定位准确,避免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产生位置偏差,以保证支撑机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的跨楼层支撑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可先将固定机构1的零部件和支撑单元2的零部件分别焊接组装完毕,以某一跨首层及二层为例说明安装顺序:根据施工定位情况将容置于首层的支撑单元2,即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支撑单元搭建于首层建筑结构上;然后在二层的楼板100上设置固定机构1,该固定机构1的固定部锚固于楼板100上,悬挑部伸出楼板100,并将容置于首层的第一支撑单元的第一支撑件211与固定机构1的悬挑部焊接固定,以实现利用第二支撑单元支承悬挑部;最后,在固定机构1上安装另一个支撑单元2,即第一支撑单元,通过第一支撑单元的第一支撑件211和第二支撑件212配合支承楼板100上方的建筑物,即可实现首层与二层之间的过度和支承。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跨楼层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机构(1),所述固定机构(1)上设置有固定部和悬挑部,所述固定部设置于楼板(100)上,所述悬挑部伸出所述楼板(100)外;
支撑机构,包括两个支撑单元(2),一个所述支撑单元(2)设置于所述固定机构(1)背离所述楼板(100)的一侧,为第一支撑单元,用于支承所述楼板(100)上方的建筑物,另一个所述支撑单元(2)设置于所述悬挑部背离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一侧,为第二支撑单元,被配置为支承所述悬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楼层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2)包括依次交错设置的多个支撑件(21)和多个第一连接组件(22),多个所述支撑件(21)和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组件(22)围设形成一空腔结构,所述支撑件(21)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楼板(100)的厚度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楼层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22)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接件(221),所述第一连接件(221)垂直于所述支撑件(21)设置,其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件(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楼层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2)还包括多个加固组件(23),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件(21)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所述加固组件(2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楼层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组件(23)包括多个斜支撑件(231),沿所述第一方向,多个所述斜支撑件(231)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221)依次交错布置,每个所述斜支撑件(231)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21)和所述支撑件(21)呈夹角设置,其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221)。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跨楼层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2)的多个所述支撑件(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件(211)和第二支撑件(212),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所述第一支撑件(21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12)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悬挑部上,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所述第一支撑件(211)设置于所述悬挑部背离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楼层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1)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固定件(11)和夹设于两个所述固定件(11)之间的第二连接组件,所述固定件(11)一端设置于所述楼板(100)上,作为所述固定部,另一端伸出所述楼板(100),作为所述悬挑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楼层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连接件(12),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12)设置于所述楼板(100)上,并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固定件(11),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12)位于所述楼板(100)的外侧,并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固定件(1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跨楼层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11)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2)相垂直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楼层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1)上设置有定位孔(13),所述定位孔(13)被配置为定位所述支撑单元(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174444.5U CN215760343U (zh) | 2021-09-09 | 2021-09-09 | 一种跨楼层支撑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174444.5U CN215760343U (zh) | 2021-09-09 | 2021-09-09 | 一种跨楼层支撑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760343U true CN215760343U (zh) | 2022-02-08 |
Family
ID=80085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174444.5U Active CN215760343U (zh) | 2021-09-09 | 2021-09-09 | 一种跨楼层支撑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760343U (zh) |
-
2021
- 2021-09-09 CN CN202122174444.5U patent/CN21576034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09002112A2 (en) | Steel plate structure and steel plate concrete wall | |
KR20090126819A (ko) | 연속지지방식의 트러스데크 설치구조 | |
CN215760343U (zh) | 一种跨楼层支撑结构 | |
CN211228597U (zh) | 一种装配式地下结构的围护构件及其与拱形板的连接构造 | |
JP3271239B2 (ja) | 鋼製耐震壁 | |
CN213115617U (zh) | 一种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装置 | |
CN215367761U (zh) | 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筋混凝土柱连接节点 | |
CN212026647U (zh) | 一种楼地面变形伸缩缝构造 | |
CN112482808A (zh) | 混凝土节点加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KR100402030B1 (ko) | 층고저감을위한철골콘크리트조의거푸집장착구조 | |
CN107965060B (zh) | 檩条间拉条连接组件 | |
CN215926277U (zh) | 一种装配式钢构住宅连接节点 | |
CN220768435U (zh) | 一种装配式公寓夹层结构的连接节点机构 | |
CN112523339A (zh) | 一种装配式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
CN221590526U (zh) | 一种钢悬挑梁新型加固构造 | |
CN217812519U (zh) | 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用梁加固结构 | |
CN214461633U (zh) | 一种可减少支撑件的建筑楼板 | |
CN217053752U (zh) | 一种钢次梁与主梁的连接结构 | |
CN219528457U (zh) | 作业空间平台及施工建筑 | |
CN109680923A (zh) | 一种悬挑脚手架底部平台的安装结构和搭建方法 | |
CN220449457U (zh) | 简易型钢结构电梯井道横梁连接结构 | |
CN209760865U (zh) | 一种建筑工程砖混结构加固结构 | |
CN220099643U (zh) | 一种装配式钢混组合梁无模板施工桥面板 | |
CN213926248U (zh) | 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 | |
CN217480416U (zh) | 一种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框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