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26248U - 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26248U
CN213926248U CN202023042350.4U CN202023042350U CN213926248U CN 213926248 U CN213926248 U CN 213926248U CN 202023042350 U CN202023042350 U CN 202023042350U CN 213926248 U CN213926248 U CN 2139262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body
pile
steel plate
fixing
reinforc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4235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河
林敬生
舒彬
黄鹏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aceability Huizhou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Design Institute LP
Qing Yu Tang Strengthe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aceability Huizhou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Design Institute LP
Qing Yu Tang Strengthe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aceability Huizhou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Design Institute LP, Qing Yu Tang Strengthe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raceability Huizhou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Design Institute LP
Priority to CN20202304235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262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262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262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支撑件;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之间形成安装空间,安装空间用于容置千斤顶或加固桩体;第一桩体开设有第一固定孔,第一固定件穿设于第一固定孔内;第二桩体开设有第二固定孔,第二固定件穿设于第二固定孔内;支撑件的一端与第一固定件连接,支撑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件连接。将旧桩体的中部切割,使得旧桩体形成分离的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在安装空间安装千斤顶,使得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之间的距离达到设计要求,通过支撑件连接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以支撑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随后将加固桩体安装至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之间,实现了桩体的加固。

Description

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物的桩存在桩体施工过程中出现断桩,桩体未达设计要求等桩体承载力不足的现象,为了对上述结构不稳固的桩体的建筑物基础进行加固,往往需要在桩基础旁边再补桩。然而目前的补桩技术存在以下缺点:
1、桩基已经出场再进场费用过高;
2、建筑物的桩体的附近一般情况下没有预留补桩的位置,导致补桩困难;
3、施工难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
一种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支撑件;
所述第一桩体和所述第二桩体对齐且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桩体和所述第二桩体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用于容置千斤顶或加固桩体;
所述第一桩体沿水平方向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内;所述第二桩体沿水平方向开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孔内;
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和所述第二桩体的外侧,且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为型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对穿螺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对穿螺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对穿螺杆和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对穿螺杆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对穿螺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对穿螺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对穿螺杆固定在所述第一桩体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对穿螺杆固定在所述第二桩体的外侧,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所述第一钢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朝向所述第二桩体的一端的端面,所述第二钢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桩体朝向所述第一桩体的一端的端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加固桩体,所述加固桩体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加固桩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板固定连接,所述加固桩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钢板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固桩体的一端的端面固定设置有第三钢板,所述加固桩体的另一端的端面设置有第四钢板,所述第三钢板与所述第一钢板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钢板与所述第二钢板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千斤顶,所述千斤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板固定抵接,所述千斤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钢板固定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缓冲垫和第二缓冲垫,所述千斤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缓冲垫与所述第一钢板固定抵接,所述千斤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缓冲垫与所述第二钢板固定抵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旧桩体上安装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将旧桩体的中部切割,使得旧桩体形成分离的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且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之间形成安装空间,在安装空间内设置千斤顶,使得第二桩体在建筑物和第一桩体的重力作用下下压,使得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之间的距离达到设计要求,通过支撑件连接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以通过支撑件支撑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随后将加固桩体安装至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之间,随后拆除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支撑件,实现了桩体的加固。无需占用额外的安装空间,相较于传统的补桩更为节省空间,且施工便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的加固过程中的一状态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的加固过程中的另一状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的加固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10,包括:第一桩体110、第二桩体120、第一固定件210、第二固定件220和支撑件300。
所述第一桩体110和所述第二桩体120对齐且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桩体110和所述第二桩体120之间形成安装空间101,所述安装空间101用于容置千斤顶400或加固桩体500。
所述第一桩体110沿水平方向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件210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内;所述第二桩体120沿水平方向开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件220穿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孔内。
所述支撑件300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110和所述第二桩体120的外侧,且所述支撑件30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件210连接,所述支撑件30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件220连接。
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为旧桩体的两个切割后剩下的桩体。第一固定件210和第二固定件220分别包括对穿螺杆,比如,所述第一固定件210包括第一对穿螺杆211,所述第二固定件220包括第二对穿螺杆221,这样,第一固定件210和第二固定件220能够安装固定在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上,为了提高支撑的强度,本实施例中,支撑件300为型钢310。
施工过程为:如图1所示,首先,在旧桩体的两端分别开设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将第一对穿螺杆211和第二对穿螺杆221分别安装在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内,随后,将型钢3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对穿螺杆211和第二对穿螺杆221连接;随后,将旧桩体的中部切除,使得旧桩体形成分离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第一对穿螺杆211固定在第一桩体110,第二对穿螺杆221固定在第二桩体120,并且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之间为安装空间101;随后,在安装空间101内安装千斤顶400,千斤顶400的一端与第一桩体110抵接,另一端与第二桩体120抵接,通过千斤顶400实现对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的支撑,并且使得位于下方的第二桩体120在上方的第一桩体110以及建筑物的重力的作用下下压,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之间的距离达到设计要求后,将型钢310安装在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的外侧,以使得型钢310的两端能够分别连接第一对穿螺杆211和第二对穿螺杆221,使得型钢310能够支撑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以防止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靠近,使得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之间的距离固定;请结合图2和图3,随后,将千斤顶400取出,将加固桩体500安装至安装空间101,并且使得加固桩体500的一端与第一桩体11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桩体120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桩体的加固。随后,将第一固定件210、第二固定件220和支撑件300拆除。应该理解的是,该加固桩体500为预先制作的钢筋混凝土桩体。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旧桩体上安装第一固定件210和第二固定件220,将旧桩体的中部切割,使得旧桩体形成分离的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且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之间形成安装空间101,在安装空间101内设置千斤顶400,使得第二桩体120在建筑物和第一桩体110的重力作用下下压,使得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之间的距离达到设计要求,通过支撑件300连接第一固定件210以及第二固定件220,以通过支撑件300支撑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随后将加固桩体500安装至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之间,随后拆除第一固定件210、第二固定件220和支撑件300,实现了桩体的加固。无需占用额外的安装空间,相较于传统的补桩更为节省空间,且施工便利
为了更好地连接支撑件300和第一固定件210以及第二固定件2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固定件210包括第一对穿螺杆211和第一连接件212,所述第二固定件220包括第二对穿螺杆221和第二连接件222,所述第一连接件212与所述第一对穿螺杆21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222与所述第二对穿螺杆22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12通过所述第一对穿螺杆211固定在所述第一桩体110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件222通过所述第二对穿螺杆221固定在所述第二桩体120的外侧,所述支撑件30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12连接,所述支撑件30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22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12和第二连接件222分别固定于桩体的外侧,比如,第一连接件212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开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与第一固定孔对齐且相互连通,第一对穿螺杆211依次穿设第一螺孔和第一固定孔,第二连接部与型钢31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222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开设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孔与第二固定孔对齐且相互连通,第二对穿螺杆221依次穿设第二螺孔和第二固定孔,第四连接部与型钢310的第二端固定连接。这样,使得第一连接件212和第二连接件222分别固定在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上,并且实现与型钢310的连接,以使得型钢310能够稳固地支撑第一桩体110以及第二桩体120,保持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之间的距离。应该理解的是,第二连接部以及第四连接部与型钢310的连接,可采用铆接、焊接或者螺钉螺接的其中一种,本实施例中对此不限制。
为了进一步固定第一连接件212和第二连接件22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穿螺栓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二对穿螺栓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开设有两个第一螺孔,所述第三连接部开设有两个第二螺孔,所述第一桩体沿水平方向开设有两个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桩体沿水平方向开设有两个第二固定孔,每一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以所述第一螺孔内,每一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孔和以所述第二螺孔内,从而使得第一连接件212和第二连接件222得到进一步固定。
为了使得新桩体加固后更为稳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10还包括第一钢板111和第二钢板122,所述第一钢板111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110朝向所述第二桩体120的一端的端面,所述第二钢板122设置于所述第二桩体120朝向所述第一桩体110的一端的端面。通过在第一桩体110的下端面以及第二桩体120的上端面分别安装钢板,一方面,能够使得加固桩体500安装更为稳固,另一方面,能够使得在安装加固桩体500之间,千斤顶400能够更好地与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抵接,以更好地支撑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应该理解的是,旧桩体为钢筋混凝土桩,因此,切割后的形成的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内侧的钢筋裸露,此时,可将第一钢板111与第一桩体110的钢筋焊接,第二钢板122与第二桩体120的钢筋焊接,使得第一钢板111与第一桩体110固定连接,第二钢板122与第二桩体120固定连接。为了进一步稳固第一钢板111和第二钢板122,还可以在第一钢板111和第一桩体110之间注入混凝土,在第二钢板122和第二桩体120之间注入混凝土,以使得在第一钢板111和第一桩体110的连接处形成第一水泥层,在第二钢板122和第二桩体120的连接处形成第二水泥层,从而使得第一钢板111与第一桩体110之间得到进一步固定,第二钢板122与第二桩体120之间得到进一步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10还包括加固桩体500,所述加固桩体500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101内,所述加固桩体50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板111固定连接,所述加固桩体50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钢板12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适用于加固后的桩体的结构。本实施例中,加固桩体5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钢板111和第二钢板122连接,使得加固桩体500能够稳固地与第一桩体110以及第二桩体120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再次参见图3,所述加固桩体500的一端的端面固定设置有第三钢板510,所述加固桩体500的另一端的端面设置有第四钢板520,所述第三钢板510与所述第一钢板11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钢板520与所述第二钢板12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加固桩体500为钢筋混凝土桩,因此,加固桩体500的内侧具有若干钢筋,通过将加固桩体500的两端裸露的钢筋与第三钢板510以及第四钢板520焊接,使得加固桩体5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三钢板510和第四钢板520连接,这样,第三钢板510与第一钢板111焊接,第四钢板520与第二钢板122焊接,使得第三钢板510与第一钢板111能够稳固地连接,第四钢板520与第二钢板122能够稳固地连接,进而使得加固桩体500能够更为稳固地与第一桩体110以及第二桩体120连接,进而使得加固后的桩体结构更为稳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10还包括千斤顶400,所述千斤顶40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板111固定抵接,所述千斤顶40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钢板122固定抵接。
本实施例适用于加固安装的过程。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钢板111和第二钢板122,使得千斤顶400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一钢板111和第二钢板122,使得千斤顶400能够更为平稳地支撑第一桩体110和第二桩体1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再次参见图1,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10还包括第一缓冲垫410和第二缓冲垫420,所述千斤顶400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缓冲垫410与所述第一钢板111固定抵接,所述千斤顶400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缓冲垫420与所述第二钢板122固定抵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缓冲垫410和第二缓冲垫420,能够为千斤顶400与第一桩体110以及第二桩体120之间提供缓冲,避免千斤顶400损坏。应该理解的是,当千斤顶400从安装空间101中取出时,第一缓冲垫410和第二缓冲垫420也随之取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支撑件;
所述第一桩体和所述第二桩体对齐且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桩体和所述第二桩体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用于容置千斤顶或加固桩体;
所述第一桩体沿水平方向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内;所述第二桩体沿水平方向开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孔内;
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和所述第二桩体的外侧,且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为型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对穿螺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对穿螺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对穿螺杆和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对穿螺杆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对穿螺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对穿螺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对穿螺杆固定在所述第一桩体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对穿螺杆固定在所述第二桩体的外侧,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中所述的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所述第一钢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桩体朝向所述第二桩体的一端的端面,所述第二钢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桩体朝向所述第一桩体的一端的端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固桩体,所述加固桩体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加固桩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板固定连接,所述加固桩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钢板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桩体的一端的端面固定设置有第三钢板,所述加固桩体的另一端的端面设置有第四钢板,所述第三钢板与所述第一钢板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钢板与所述第二钢板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千斤顶,所述千斤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板固定抵接,所述千斤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钢板固定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缓冲垫和第二缓冲垫,所述千斤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缓冲垫与所述第一钢板固定抵接,所述千斤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缓冲垫与所述第二钢板固定抵接。
CN202023042350.4U 2020-12-15 2020-12-15 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 Active CN2139262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42350.4U CN213926248U (zh) 2020-12-15 2020-12-15 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42350.4U CN213926248U (zh) 2020-12-15 2020-12-15 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26248U true CN213926248U (zh) 2021-08-10

Family

ID=77152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42350.4U Active CN213926248U (zh) 2020-12-15 2020-12-15 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262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9516109A (ja) 仮設土留め装置
CN106988200B (zh) 纵向不抗剪开孔钢板抗拔连接件及其施工方法
CN210421404U (zh) 暗牛腿、连接座及干法连接节点
CN113216484A (zh) 一种钢-混组合梁连接构造及设计计算方法
CN112854443B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自复位梁柱组合节点连接结构及拼装方法
CN108331258B (zh) 装配式双耗能可复位圆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及其安装方法
CN111236091B (zh) 一种波形钢腹板箱梁桥的混凝土内衬加固结构
CN111206699B (zh) 装配式劲性混凝土剪力墙的横向连接结构、剪力墙及施工方法
CN213926248U (zh) 主动加固桩基础的结构
CN211690817U (zh) 一种梁柱连接件及梁柱框架
CN110924522B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柱的钢板界面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CN114482374B (zh) 一种整体装配式钢-混组合梁连接节点
CN116575317A (zh) 一种盖梁和桥墩的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CN114293685B (zh) 一种带有钢混端柱的现浇剪力墙的构筑方法
CN215594604U (zh) 一种螺栓连接装配式预制转换梁
CN211872631U (zh) 一种桥梁面板的连接装置
CN213897669U (zh) 预制式内置波纹钢板增强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CN109339347B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用钢筋连接器及其使用方法
CN212670854U (zh) 一种楼板钢结构与混凝土柱连接的承载结构
CN214939277U (zh) 一种混凝土结构上的大型钢牛腿
CN220203004U (zh) 一种混凝土立柱与钢立柱之间的连接结构
CN220133167U (zh) 一种快速拼装的预制装配式槽钢墙
CN216664466U (zh) 混凝土梁柱连接节点
CN114809404B (zh) 一种整体装配式钢-混组合楼盖体系
CN217841018U (zh) 剪力墙后开洞加固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