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19483U - 涡旋压缩机、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涡旋压缩机、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19483U
CN215719483U CN202122199496.8U CN202122199496U CN215719483U CN 215719483 U CN215719483 U CN 215719483U CN 202122199496 U CN202122199496 U CN 202122199496U CN 215719483 U CN215719483 U CN 2157194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roll compressor
main frame
crankshaft
oil
oil retu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9949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洋
曹红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9949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194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194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194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涡旋压缩机、制冷设备,涉及制冷技术领域,涡旋压缩机包括机壳、曲轴、电机、主机架以及主平衡件,主机架设置有回油通道,回油通道延伸至主机架的外周面,主平衡件与电机的转子固定连接或主平衡件与曲轴固定连接,主平衡件位于电机与主机架之间的区域,沿曲轴旋转轴线方向的投影,回油通道的出口端落在主平衡件的旋转区域之外,以使润滑油可滴落在主平衡件的旋转区域之外,避免滴落的润滑油受旋转的主平衡件碰撞以及旋转区域内气流的搅动,避免润滑油形成更小粒径的油滴,减少涡旋压缩机的压缩腔中的吸气带油量,从而提高涡旋压缩机的性能和润滑油的回收率。

Description

涡旋压缩机、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涡旋压缩机、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涡旋压缩机中,机壳中形成封闭的腔体,油池中的润滑油经过曲轴中的油路流动至曲轴的顶部,以对涡旋压缩机中的曲轴、动涡旋盘等结构实现润滑,多余的润滑油从主机架中的回油通道排出回落至油池中。然而,常见的涡旋压缩机中,回流的润滑油中的一部分与涡旋压缩机中的冷媒混合,冷媒裹挟过量的润滑油排出,导致涡旋压缩机吐油量大,影响涡旋压缩机和制冷设备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涡旋压缩机,减少回流的润滑油与冷媒混合,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涡旋压缩机的制冷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涡旋压缩机包括机壳、曲轴、电机、主机架和主平衡件,所述曲轴位于所述机壳中,所述曲轴用于连接动涡旋盘的一端设为所述曲轴的上端;所述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机壳中,所述曲轴与所述电机的转子连接;所述主机架固定设置在所述机壳中,所述曲轴的上端穿过所述主机架,所述主机架设置有回油通道,所述回油通道延伸至所述主机架的外周面;所述主平衡件与所述电机的转子固定连接或所述主平衡件与所述曲轴固定连接,所述主平衡件位于所述电机与所述主机架之间的区域;沿所述曲轴旋转轴线方向的投影,所述回油通道的出口端落在所述主平衡件的旋转区域之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涡旋压缩机,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涡旋压缩机中设计主机架的回油通道流出的润滑油可滴落在主平衡件的旋转区域之外,避免滴落的润滑油受旋转的主平衡件碰撞以及旋转区域内气流的搅动,避免润滑油形成更小粒径的油滴,减少涡旋压缩机的压缩腔中的吸气带油量,从而提高涡旋压缩机的性能和润滑油的回收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回油通道的出口端与所述机壳的内壁面距离设为L,所述主平衡件旋转的圆周区域最大半径为B,所述机壳内壁面的半径设为A,满足:L≤(A-B)/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机的定子设置有绕线组,所述绕线组的外周面最大半径设为C,满足:L≤A-C。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主机架中设置有储油腔,所述回油通道与所述储油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回油通道沿所述主机架的径向设置或相对于所述主机架的径向倾斜向上设置或相对于所述主机架的径向倾斜向下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涡旋压缩机包括气体管道,所述气体管道设置在所述机壳的侧壁,所述气体管道连通所述电机所在的腔体,所述气体管道用于排气或进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涡旋压缩机包括延长管,所述延长管与所述主机架连接,所述延长管延长所述回油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延长管与所述主机架之间可拆卸地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延长管与所述主机架螺纹连接或所述延长管以过盈配合的方式与所述回油通道的侧壁插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延长管采用耐腐蚀材料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以上各实施例所述的旋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涡旋压缩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为低背压压缩机;
图2为图1中E区域的局部视图;
图3为图1中E区域的局部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涡旋压缩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为低背压压缩机;
图5为图4中F区域的局部视图,图中显示主机架设置有延长管。
附图标号:
1100、曲轴;
1200、动涡旋盘;1201、安装部;
1300、静涡旋盘;
1410、主机架;1411、十字滑环;1412、回油通道;1413、储油腔;1414、延长管;
1420、副机架;
1501、转子;1502、定子;1503、绕线组;
1601、主平衡件;1602、副平衡件;
2101、中壳体;2102、上壳体;2103、下壳体;2104、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涡旋压缩机,涡旋压缩机通过压缩冷媒为制冷设备提供制冷的动力。
制冷设备设置为空调、冰箱或冷库,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需求,制冷设备还可设计为具有其他制冷用途的设备。
制冷设备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相关技术中已有记载,这里不再详细描述,以下将对涡旋压缩机的结构展开介绍。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涡旋压缩机,涡旋压缩机包括机壳、曲轴1100和电机,机壳内为封闭的腔体,曲轴1100位于机壳中,电机固定设置在机壳中,曲轴1100与电机连接,电机驱使曲轴1100旋转。结合附图1,涡旋压缩机包括动涡旋盘1200和静涡旋盘1300,动涡旋盘1200和静涡旋盘1300位于机壳中,动涡旋盘1200与静涡旋盘1300以相互啮合的方式连接,动涡旋盘1200与静涡旋盘1300之间形成用于压缩冷媒的压缩腔。可以理解的是,曲轴1100连接动涡旋盘1200,涡旋压缩机运行的情况下,曲轴1100驱使动涡旋盘1200偏心运转。
结合附图1,动涡旋盘1200设置在曲轴1100的上方,曲轴1100用于连接动涡旋盘1200的一端作为曲轴1100的上端,曲轴1100的上端设置为偏心部,动涡旋盘1200上朝向曲轴1100的一侧设置有安装部1201,具体地,安装部1201设置在动涡旋盘1200的下侧,安装部1201与偏心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安装部1201的侧壁设置为圆柱状壁面,曲轴1100的偏心部置于安装部1201中。
安装部1201的内壁设置有内衬套,内衬套采用耐磨材料制成,曲轴1100与动涡旋盘1200之间传动时,减少安装部1201内壁的磨损。可以理解的是,内衬套在安装部1201中可拆卸,以便内衬套装拆更换。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内衬套也可替换为轴套。
偏心部上套设有偏心套,偏心套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曲轴1100与动涡旋盘1200之间传动时,减少偏心部外壁的磨损。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偏心部上的偏心套也可替换设置为轴承或轴套。
动涡旋盘1200上朝向静涡旋盘1300的一侧设置有动涡旋齿,动涡旋齿在动涡旋盘1200的上侧沿螺旋线的轨迹设置,静涡旋盘1300上朝向动涡旋盘1200的一侧设置有静涡旋齿,静涡旋齿在静涡旋盘1300的下侧沿螺旋线的轨迹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动涡旋盘1200的上侧与静涡旋盘1300的下侧相互啮合,从而动涡旋盘1200与静涡旋盘1300之间形成多个压缩腔。
机壳包括中壳体2101、上壳体2102和下壳体2103,具体地,中壳体2101设置为中空且两端敞口的结构,上壳体2102设置在中壳体2101的上端,下壳体2103设置在中壳体2101的下端,以构成机壳内封闭的腔体。可以理解的是,上壳体2102与中壳体2101之间通过卡合、螺纹连接以及法兰连接中的任一种方式连接,下壳体2103与中壳体2101之间通过卡合、螺纹连接以及法兰连接中的任一种方式连接。
电机包括定子1502,定子1502与机壳内壁固定连接,具体地,定子1502与中壳体2101的内壁连接。定子1502设置有绕线组1503,绕线组1503缠绕在定子1502的定子1502齿上,结合附图1至附图5,绕线组1503在定子1502两端凸出的部分分别形成绕线包。
电机包括转子1501,转子1501设置在定子1502中,曲轴1100与转子1501连接,具体地,转子1501套设在曲轴1100上,涡旋压缩机运行过程中,转子1501带动曲轴1100旋转。可以理解的是,曲轴1100的偏心部驱使动涡旋盘1200平动,从而实现涡旋压缩机对冷媒的压缩。
涡旋压缩机包括接线柱,接线柱设置在机壳的侧壁,具体地,接线柱设置在中壳体2101的侧壁,外部电源通过接线柱向电机供电。
涡旋压缩机包括主机架1410,主机架1410固定设置在机壳中,具体地,主机架1410与中壳体2101的内壁连接。结合附图1和附图4,电机设置在主机架1410的下方,动涡旋盘1200设置在主机架1410的上方,曲轴1100的上端穿过主机架1410,曲轴1100通过轴承与主机架1410连接。
主机架1410设置有容置部,容置部在主机架1410的上部形成顶部敞口的腔体,曲轴1100的偏心部位于容置部中,动涡旋盘1200的安装部1201位于容置部中。可以理解的是,曲轴1100驱使动涡旋盘1200运动的过程中,安装部1201在容置部中沿一定轨迹进行运动。
主机架1410对动涡旋盘1200具有支撑作用,结合附图2,主机架1410与动涡旋盘1200之间设置有十字滑环1411,以限定动涡旋盘1200相对于静涡旋盘1300的运动为平动。
一些示例中,主机架1410与动涡旋盘1200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具体地,主机架1410的上端面设置有环槽,密封圈设置在环槽中。
涡旋压缩机包括副机架1420,副机架1420固定设置在机壳中,具体地,副机架1420与中壳体2101的内壁连接。结合附图1和附图4,副机架1420设置在电机的下方,曲轴1100的下端穿过副机架1420,曲轴1100通过轴承与副机架1420连接。
涡旋压缩机包括气体管道,气体管道连通电机所在的腔体,气体管道设置在机壳的侧壁,具体地,气体管道设置在中壳体2101的侧壁上。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涡旋压缩机设置为高背压压缩机,具体地,涡旋压缩机设置有进气通道,进气通道连通压缩腔,涡旋压缩机内,主机架1410下方的腔体作为高背压压缩机的排气腔,气体管道连通排气腔,排气腔通过气体管道排气。
可以理解的是,高背压压缩机运动过程中,冷媒从进气通道进入压缩腔,完成压缩后进入排气腔,再从气体管道排出。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涡旋压缩机设置为低背压压缩机,具体地,涡旋压缩机包括隔板2104,隔板2104设置在静涡旋盘1300背向动涡旋盘1200的一侧,结合附图1,隔板2104设置在静涡旋盘1300的上方,隔板2104与中壳体2101连接。
具体地,以隔板2104为界,低背压压缩机内的腔体分为第一排气腔和第二排气腔,隔板2104上方与上壳体2102之间的腔体为第一排气腔,隔板2104下方的腔体为第二排气腔。
在涡旋压缩机设置为低背压压缩机的情况下,静涡旋盘1300设置有第一排气通道,第一排气通道连通压缩腔和第二排气腔,气体管道连通第二排气腔,气体管道用于向第二排气腔进气。
低背压压缩机运行过程中,冷媒从气体管道进入第二排气腔,再进入压缩腔,冷媒压缩后经第一排气通道进入第一排气腔,再从第一排气腔排出,上壳体2102设置有第二排气通道,第二排气通道与第一排气腔连通。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涡旋压缩机中冷媒的流通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两种形式,相关技术中可实现冷媒压缩和排出的结构均可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的技术手段。
机壳中设置有油池,油池设置在下壳体2103中。可以理解的是,曲轴1100内设置有输油通道,沿曲轴1100的轴向方向,输油通道贯穿曲轴1100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输油通道的下端通过导油部件与油池连通,以使润滑油从油池输送至偏心部与安装部1201的连接处。
在涡旋压缩机运行的过程中,油池内的润滑油通过输油通道向上输送,对曲轴1100上的轴承、偏心套以及动涡旋盘1200、静涡旋盘1300进行润滑,提高涡旋压缩机的性能,延长涡旋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曲轴1100的侧面设置有输油孔,输油孔沿曲轴1100的径向设置,以将润滑油进入曲轴1100分别与副机架1420、主机架1410的连接处,润滑连接处的轴承;曲轴1100的上端端面与动涡旋盘1200的侧面之间留有间隙,以使润滑油进入偏心部与安装部1201的连接处,润滑油用于润滑偏心部与安装部1201之间的连接,降低内衬套和偏心套的磨损。
结合附图1至附图3,主机架1410设置有回油通道1412,回油通道1412的一端延伸至曲轴1100与动涡旋盘1200连接的所在位置,具体地,回油通道1412的一端连通至容置部,回油通道1412的另一端延伸至主机架1410的外周面,形成回油通道1412的出口端。
结合附图2,在主机架1410中,回油通道1412沿主机架1410的径向设置。当然,作为替换方案,还可设置为回油通道1412相对于主机架1410的径向倾斜向上设置或回油通道1412倾斜向下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偏心部与安装部1201连接处多余的润滑油从回油通道1412排出,通过定子1502与机壳之间的间隙回落至油池中,实现对润滑油的回收再利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主机架1410中设置有储油腔1413,回油通道1412与储油腔1413连通。具体地,容置部在主机架1410上所构成的腔体足以容纳安装部1201和偏心部,安装部1201的外壁与容置部的内壁之间留有的空间形成储油腔1413,结合附图2,回油通道1412在容置部的侧壁中沿径向延伸设置。
润滑油在曲轴1100的上端润滑安装部1201与偏心部的连接处,多余的润滑油流入储油腔1413,从回油通道1412流出,进入涡旋压缩机的内腔。可以理解的是,为促进润滑油回流,回油通道1412设置在储油腔1413侧壁的底部,具体地,回油通道1412设置在容置部侧壁的底部。
涡旋压缩机包括主平衡件1601,主平衡件1601与转子1501固定连接,结合附图1至附图5,主平衡件1601位于电机与主机架1410之间的区域。可以理解的是,涡旋压缩机包括副平衡件1602,副平衡件1602位于电机与副机架1420之间的区域,副平衡件1602与电机的转子1501固定连接。
主平衡件1601的重心与曲轴1100的旋转轴线具有偏心距,可以理解的是,电机启动后,主平衡件1601随电机的转子1501旋转,主平衡件1601产生偏心力,从而平衡偏心部和动涡旋盘1200所产生的离心力。
当然,作为替换方案,主平衡件1601设计为与曲轴1100固定连接,主平衡件1601随曲轴1100同步旋转。可以理解的是,副平衡件1602也可替换设置为与曲轴1100固定连接。
相关技术中,在涡旋压缩机运行的情况下,主机架1410下方的主平衡件1601处于高速旋转的状态,当润滑油滴落至主平衡件1601的旋转区域中,润滑油极易与高速的气流、零件碰撞,以致润滑油形成更多直径更小的细小油滴,流动的冷媒很容易裹挟大量细小油滴,这些细小油滴随压缩后的冷媒排出,导致涡旋压缩机吐油量大的问题。
在制冷设备中,由于这些细小油滴的存在,导致壁面的导热性能降低,进而影响制冷设备的性能。另外,冷媒裹挟细小油滴也会影响涡旋压缩机内部润滑油的回收,导致回收率低。
相关技术中,低背压压缩机运行过程中,冷媒进入压缩腔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裹挟一些滴落的润滑油进入压缩腔,这部分润滑油对压缩腔起到密封和润滑的作用。但若冷媒所裹挟的润滑油中含有过多细小油滴,则会导致压缩腔中吸气带油过量,进而造成涡旋压缩机吐油量大的问题。
在涡旋压缩机内部靠近曲轴1100的区域具有多股不同方向的强烈气流,这些气流极易导致润滑油的滴落轨迹偏移,导致润滑油落入主平衡件1601的旋转区域。尤其是在主平衡块附近,存在强烈的向上和向下的气流,极易导致滴落的油滴上下翻腾,油滴粉碎为细小油滴。
为尽可能避免上述问题,减少高速旋转的主平衡件1601打散滴落的润滑油,应优化回油通道1412的出口端位置,避免润滑油滴落在主平衡件1601的旋转区域中。
具体地,沿曲轴1100旋转轴线方向的投影,回油通道1412的出口端落在主平衡件1601的旋转区域之外,从而减少细小油滴的产生,降低压缩腔的吸气带油量,降低涡旋压缩机的吐油量,提高润滑油回收率。
可以理解的是,回油通道1412的出口端与曲轴1100旋转轴线的距离设为M,主平衡件1601旋转的圆周区域最大半径为B,满足:M大于B。润滑油从回油通道1412流出后,滴落的润滑油在重力和离心力作用下,呈现下落和向机壳内壁面靠近的运动轨迹。具体地,沿曲轴1100的径向方向,润滑油逐渐远离曲轴1100的旋转轴线,因此,考虑到涡旋压缩机中气流的影响,设计M大于B,可减少润滑油落入主平衡件1601旋转区域中的几率。
另外,考虑到靠近机壳内壁面的区域气流速度梯度较小,因此设计M大于B可使润滑油尽可能在靠近机壳内壁面的区域下落,或者使润滑油尽可能多地附着在机壳的内壁面回落,减少回落的润滑油受气流搅动的几率,减少碰撞和翻腾,减少细小油滴的产生,降低压缩腔的吸气带油量,降低涡旋压缩机的吐油量,提高润滑油回收率。
结合附图2和附图3,回油通道1412的出口端与机壳的内壁面距离设为L,通常情况下,机壳的内壁面呈圆筒状壁面,机壳内壁面的半径设为A,满足:L小于或等于(A-B)/2,以使回油通道1412的出口端尽可能靠近机壳的内壁面,减少润滑油滴落至主平衡件1601旋转区域的几率。
考虑到主平衡件1601位于定子1502上端绕线组1503所形成的绕线包与主机架1410之间,润滑油若滴落在绕线组1503上,在强烈气流的作用下,这部分润滑油极易随气流飞扬至主平衡件1601的旋转区域,或者在飞扬过程中与高速旋转的主平衡件1601发生碰撞,因此应优化回油通道1412的结构,以避免润滑油滴落定子1502上端的绕线包上。
具体地,沿曲轴1100旋转轴线方向的投影,回油通道1412的出口端落在绕线组1503所在圆周区域之外。结合附图2和附图3,绕线组1503的外周面最大半径设为C,满足:L小于或等于A-C。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结合附图4和附图5,涡旋压缩机包括延长管1414,延长管1414与主机架1410连接,延长管1414设置在主机架1410的外周面上。可以理解的是,在主机架1410设置有延长管1414的情况下,延长管1414用于延长回油通道1412,以使回油通道1412的出口端尽可能靠近机壳的内壁面。
结合附图5,延长管1414的出口端作为延长后的回油通道1412的出口端,即延长管1414的出口端与机壳的内壁面距离为L。可以理解的是,延长管1414与主机架1410连接后,延长管1414与回油通道1412连通。当然,作为替换方案,还可设计为延长管1414穿过回油通道1412后直接与储油腔1413连通。
另一方面,考虑到主机架1410结构的加工或成型难度,为简化主机架1410上回油通道1412的加工或成型工艺,设计回油通道1412在主机架1410上的路径较短,并在回油通道1412的末端设置延长管1414,降低回油通道1412的加工或成型难度,也避免了在主机架1410中设置长距离的孔洞,从而避免主机架1410的结构强度受损。
可以理解的是,延长管1414与主机架1410之间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结合附图5,延长管1414的一端插设在回油通道1412中,具体地,延长管1414的外壁以过盈配合的方式与回油通道1412的内壁连接。一些示例中,延长管1414的一端外侧设置为锥形面,延长管1414上外侧具有锥形面的一端用于插入回油通道1412。
当然,作为替换方案,还可设计为延长管1414与主机架1410螺纹连接,具体地,延长管1414与回油通道1412的内壁螺纹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延长管1414一端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回油通道1412末端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
关于延长管1414与主机架1410连接位置,作为替换方案,主机架1410的外周面设置有凸起的环壁,环壁构成的通道连通回油通道1412,环壁作为回油通道1412的部分侧壁,延长管1414以过盈配合或螺纹连接的方式套设在环壁的外侧。
考虑到涡旋压缩机中充满了强烈的气流,以及滴落的润滑油,为保证延长管1414的使用寿命,延长管1414采用耐腐蚀材料制成。具体地,延长管1414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为降低制造成本和涡旋压缩机的重量,延长管1414的材质还可替换为耐腐蚀的有机材料。
以下列表中的数据是具有基准结构的涡旋压缩机和具有回油通道改善结构的涡旋压缩机油循环率的对比。
其中,机型1和机型2分别对应不同排量的涡旋压缩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路分别对两款涡旋压缩机进行改进,并在四组工况下分别对比改进前后的油循环率。
表格中,OCR表示油循环率或油排出率,指的是涡旋压缩机排气中润滑油的质量百分比;Base型指的是具有基准结构的涡旋压缩机,主机架上回油通道沿曲轴轴向的投影落在主平衡件的旋转区域内;改善型指的是具有回油通道改进后的涡旋压缩机,主机架设置有延长管,L设计为5mm。
Figure BDA0003257299710000091
根据实验数据对比可知,经改进后的涡旋压缩机油循环率大幅降低,说明在将回油通道的出口端靠近机壳内壁设置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减少涡旋压缩机的吐油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若出现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1)

1.一种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
曲轴,所述曲轴位于所述机壳中,所述曲轴用于连接动涡旋盘的一端设为所述曲轴的上端;
电机,所述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机壳中,所述曲轴与所述电机的转子连接;
主机架,所述主机架固定设置在所述机壳中,所述曲轴的上端穿过所述主机架,所述主机架设置有回油通道,所述回油通道延伸至所述主机架的外周面;
主平衡件,所述主平衡件与所述电机的转子固定连接或所述主平衡件与所述曲轴固定连接,所述主平衡件位于所述电机与所述主机架之间的区域;
其中,沿所述曲轴旋转轴线方向的投影,所述回油通道的出口端落在所述主平衡件的旋转区域之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通道的出口端与所述机壳的内壁面距离设为L,所述主平衡件旋转的圆周区域最大半径为B,所述机壳内壁面的半径设为A,满足:L≤(A-B)/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的定子设置有绕线组,所述绕线组的外周面最大半径设为C,满足:L≤A-C。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架中设置有储油腔,所述回油通道与所述储油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通道沿所述主机架的径向设置或相对于所述主机架的径向倾斜向上设置或相对于所述主机架的径向倾斜向下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旋压缩机包括气体管道,所述气体管道设置在所述机壳的侧壁,所述气体管道连通所述电机所在的腔体,所述气体管道用于排气或进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旋压缩机包括延长管,所述延长管与所述主机架连接,所述延长管延长所述回油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管与所述主机架之间可拆卸地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管与所述主机架螺纹连接或所述延长管以过盈配合的方式与所述回油通道的侧壁插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管采用耐腐蚀材料制成。
1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
CN202122199496.8U 2021-09-10 2021-09-10 涡旋压缩机、制冷设备 Active CN2157194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99496.8U CN215719483U (zh) 2021-09-10 2021-09-10 涡旋压缩机、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99496.8U CN215719483U (zh) 2021-09-10 2021-09-10 涡旋压缩机、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19483U true CN215719483U (zh) 2022-02-01

Family

ID=80018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99496.8U Active CN215719483U (zh) 2021-09-10 2021-09-10 涡旋压缩机、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194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78123A1 (zh) * 2022-10-13 2024-04-1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压缩机的壳体、压缩机和暖通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78123A1 (zh) * 2022-10-13 2024-04-1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压缩机的壳体、压缩机和暖通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01543B1 (en) Scroll compressor with oil separation
US5591018A (en) Hermetic scroll compressor having a pumped fluid motor cooling means and an oil collection pan
US11053938B2 (en) Scroll compressor with oil separator
JP5516607B2 (ja) 圧縮機及び冷凍装置
KR19990044128A (ko) 스크롤 압축기
JP2017053285A (ja) 圧縮機
KR20130114611A (ko) 로터리식 압축기
CN215719483U (zh) 涡旋压缩机、制冷设备
CN108286522B (zh) 压缩机
WO2018130134A1 (zh) 压缩机
CN102105692A (zh) 机油回收部件及采用该部件的电动机构和压缩机
JP4979503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N206708021U (zh) 压缩机
CN106151047B (zh) 涡旋压缩机和用于涡旋压缩机的驱动轴
US6338617B1 (en) Helical-blade fluid machine
JP3961189B2 (ja) 密閉型圧縮機とその気液分離吐出方法
CN202597108U (zh) 一种涡旋式压缩机
CN108087276B (zh) 低背压压缩机
CN206582115U (zh) 压缩机
WO2004092587A1 (ja) 密閉型圧縮機
CN205478326U (zh) 用于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止推板和卧式涡旋压缩机
CN103375407B (zh) 一种涡旋式压缩机
CN109386467B (zh) 油分离装置和卧式压缩机
JP2006336599A (ja) 密閉型圧縮機
JP2016031024A (ja) 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