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11494U - 一种方舱快速升降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方舱快速升降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11494U
CN215711494U CN202120933050.0U CN202120933050U CN215711494U CN 215711494 U CN215711494 U CN 215711494U CN 202120933050 U CN202120933050 U CN 202120933050U CN 215711494 U CN215711494 U CN 2157114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bar
shelter
lifting mechanism
le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3305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沙狄
李利
李秋立
陈林
于文斌
李国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Tianjin Jincube 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Tianjin Jincube 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Tianjin Jincube 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12093305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114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114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114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d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方舱快速升降机构,包括:第一杆;第三杆;第四杆;第五杆,第五杆在折叠状态下贴靠第一杆收拢,在打开状态下第三杆、第四杆、第一杆在第三杆和第四杆之间的部分和第五杆形成一平行四边形;第六杆,其与第五杆连接,能够相对于第五杆的底端伸缩;第七杆,其一端连接于第四杆和第五杆的铰接点;升降接杆,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杆和第三杆的铰接点,另一端能够在第五杆处于打开状态下与第七杆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利用本实用新型,可实现方舱高度的快速调节,包括上下车和落地等,还可作为方舱的舱板翻转展平后距离地面一定高度时与地面的支撑。

Description

一种方舱快速升降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方舱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方舱快速升降机构。
背景技术
方舱通常为一个六面体结构,具有多个舱板,方舱可以有不同的状态,包括运输状态、工作状态和地面放置状态。运输状态时,方舱置于运输工具上,为了方便本文使用车辆指代运输工具,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运输工具并不限于车辆。工作状态时,方舱已经从车辆上卸下,距离地面保持一定高度,将在该高度下可以开始使用,如果方舱具有展开状态的话,可以在该高度下展开为平面舞台后使用。地面放置状态下,方舱置于地面上。在使用方舱时,需要在各个状态之间进行转换,从运输状态转换成其他状态,涉及要将方舱从车辆上卸下,从其他状态转换成运输状态,涉及要将方舱放到车辆上,也即需要实现方舱的上下车功能。从其他状态转换到地面放置状态,涉及要使方舱落地,也即需要实现方舱的落地功能。从其他状态转换到工作状态,也涉及方舱的高度变化。总之,方舱在运输时、工作时、地面放置时均需要对其进行升降,本领域需要研究一种方舱快速升降机构及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舱快速升降机构,可实现方舱高度的快速调节,包括上下车和落地等,还可作为方舱的舱板翻转展平后距离地面一定高度时与地面的支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方舱快速升降机构,包括:第一杆,其底端连接至方舱的底板的一侧,顶端相对于方舱可拆卸地连接;第三杆,其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杆的底部,另一端铰接于第五杆的底部;第四杆,其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杆的中部,另一端铰接于第五杆的顶部;第五杆,通过转动所述第三杆和所述第四杆,所述第五杆能够在折叠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在折叠状态下其贴靠所述第一杆收拢,在打开状态下所述第三杆、所述第四杆、所述第一杆在所述第三杆和所述第四杆之间的部分和所述第五杆形成一平行四边形;第六杆,其与所述第五杆连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五杆的底端伸缩;第七杆,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杆和所述第五杆的铰接点;升降接杆,包括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三杆的铰接点,另一端能够在所述第五杆处于打开状态下与所述第七杆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接杆还包括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三杆的铰接点,另一端能够在所述第五杆处于打开状态下与所述第七杆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长度,所述第一连接杆的长度设置为使得在其与所述第七杆连接后所述第六杆收缩到最短时所述第六杆的触地端低于底板,所述第二连接杆的长度设置为使得在其与所述第七杆连接后所述第六杆收缩到最短时所述第六杆的触地端高于底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六杆与所述第五杆通过螺旋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五杆上安装有丝杠,以及所述第六杆上安装螺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杆铰接至所述底板,能够相对所述底板在垂直位置和平行位置之间翻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连接杆,其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杆的顶部,另一端能够在所述第五杆处于打开状态下及第一杆处于平行位置时与所述第七杆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杆是长度可调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杆,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杆的顶端,另一端相对于方舱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杆的顶端,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杆在垂直位置和平行位置之间翻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底板的两侧对称设置至少一对方舱快速升降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可实现方舱高度的快速调节,包括上下车和落地等,还可作为方舱的舱板翻转展平后距离地面一定高度时与地面的支撑。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附图大体上通过举例而不是限制的方式示出各种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一起用于对所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适当的时候,在所有附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同一或相似的部分。这样的实施例是例证性的,而并非旨在作为本装置的穷尽或排他实施例。为了突出显示,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舱快速升降机构的示意图,其中第五杆处于折叠状态,第七杆未与第一连接杆连接。
图2为图1的方舱快速升降机构的示意图,其中第五杆处于打开状态,第七杆与第一连接杆连接。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方舱快速升降机构的示意图,其中第五杆处于折叠状态,第七杆未与任何连接杆连接。
图4为图3的方舱快速升降机构的示意图,其中第五杆处于打开状态,第七杆与第一连接杆连接。
图5为图3的方舱快速升降机构的示意图,其中第五杆处于打开状态,第七杆与第二连接杆连接。
图6为图3的方舱快速升降机构的示意图,其中第五杆处于打开状态,第七杆与第三连接杆连接。
图7为常见的方舱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通过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他要素的可能。“上”、“下”、“左”、“右”“前”、“后”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底端”、“顶端”是相对于底板来说,与底板连接的一端或靠近底板的一端称为底端,相反的另一端则称为顶端。“垂直”、“水平”、“共面”表示方位,包括大致垂直、大致水平、大致共面。“底部”是指构件的底端附近的区域,也包括底端在内;“顶部”是指构件的顶端附近的区域,也包括顶端在内;“中部”泛指在底部和顶部之间的区域,而不是绝对的中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当描述到特定器件位于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之间时,在该特定器件与第一器件或第二器件之间可以存在居间器件,也可以不存在居间器件。当描述到特定器件连接其它器件时,该特定器件可以与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不具有居间器件,也可以不与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具有居间器件,连接包括各种方式,包括铰接、安装等。
图7示出了一种常见的方舱结构。方舱包括舱板,舱板包括:底板1;一对侧板2,连接至底板1的左右两个侧边;一对顶板3,每个顶板3连接至对应的一个侧板2的侧边;一对端板4,连接至底板1的前后两个端边。
本申请的方舱快速升降机构及方法可实现方舱高度的快速调整,包括上下车辆、落地等。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可以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方舱结构,并不限于图7所示的结构。例如,方舱具有的舱板可以多于或少于图7中所示的舱板。方舱可以仅具有图7所示的合拢状态,在合拢状态下,方舱的舱板通常合拢成如图7所示的六面体,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这取决于舱板的设置;或者也可以不仅具有合拢状态,还具有展开状态,在展开状态下,所有的舱板展开成共面,形成一平面舞台。
图1和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舱快速升降机构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方舱快速升降机构包括第一杆1010、第三杆1030、第四杆1040、第五杆1050、第六杆1060、第七杆1070和升降接杆。
第一杆1010的底端连接至方舱的底板1的一侧,顶端相对于方舱可拆卸地连接。第三杆1030的一端铰接于第一杆1010的底部,另一端铰接于第五杆1050的底部。第四杆1040的一端铰接于第一杆1010的中部,另一端铰接于第五杆1050的顶部。
通过转动第三杆1030和第四杆1040,第五杆1050能够在折叠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在折叠状态下其贴靠第一杆1010收拢,在打开状态下第三杆1030、第四杆1040、第一杆1010在第三杆1030和第四杆1040之间的部分和第五杆1050形成一平行四边形。
第六杆1060与第五杆1050连接,能够相对于第五杆1050的底端伸缩。
第七杆1070的一端连接于第四杆1040和第五杆1050的铰接点。
升降接杆,包括第一连接杆1080a,第一连接杆1080a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杆1010和第三杆1030的铰接点,另一端能够在第五杆1050处于打开状态下与第七杆1070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
另外,第六杆1060与第五杆1050可以通过螺旋副连接。例如,第五杆1050上安装有丝杠,第六杆1060上安装螺母。这种方式安装简单,便于调节。
另外,如图所示还可以包括第二杆1020,其一端连接于第一杆1010的顶端,另一端相对于方舱可拆卸地连接。如此可以实现第一杆的方便的连接。图1中示意出了该机构连接到方舱上后相对方舱的各舱板的相对位置。
接下来介绍使用以上方舱快速升降机构实现的方舱快速升降方法。
合拢的方舱在运输或存放时,第一杆1010垂直于底板1紧靠方舱的侧板2收拢,第五杆1050处于折叠状态而贴靠第一杆1010收拢,如图1所示,此时第三杆1030和第四杆1040、第六杆1060和第七杆1070也随着第五杆1050贴靠第一杆1010收拢。当然,图示中相关杆件收拢后基本重合,这是理想情况,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制造时由于各元件的厚度、形状等,并不会是图示的完全重合的状态。
转动第三杆1030和第四杆1040以使第五杆1050处于打开状态,此时第三杆1030、第四杆1040、第一杆1010在第三杆1030和第四杆1040之间的部分和第五杆1050形成一平行四边形,再将第七杆1070和升降接杆连接,然后通过第六杆1060的伸缩实现方舱的升降,如图2所示。方舱的升降包括方舱的上下车辆、落地等。
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形。
将车辆和方舱分离时,包括:将第七杆1070和第一连接杆1080a连接,然后将第六杆1060伸长到触地后继续伸长以提升方舱,从而车辆能够驶离。
在车辆和方舱分离后将方舱降低到工作状态时的高度的步骤,包括:收缩第六杆1060使方舱到达展开为平面舞台时的高度。该步骤具体还可以包括:打开底板1上的底板支腿11,然后收缩第六杆1060使底板支腿11触地。底板1下面设置一些底板支腿11用于支撑方舱,借助底板支腿11使得方舱的支撑更加稳固,关于底板支腿11请见图4中示意的,示出了底板支腿11已经打开的状态,如后续不需要时可以将其收拢回底板1下面,此时其基本平行于底板1。
在方舱处于工作状态时的高度时,继续降低方舱以使其放置于地面的步骤,包括:收缩第六杆1060以使底板1落地。如果此时底板支腿11触地的话,需先收拢底板支腿11,然后再收缩第六杆1060以使方舱触地。
将方舱由放置于地面升高到工作状态的高度的步骤,包括:将第七杆1070与第一连接杆1080a连接,然后伸长第六杆1060使方舱到达展开为平面舞台时的高度。此时根据需要(如需要使用方舱时)可以打开底板支腿11使其提供触地支撑。
在方舱处于工作状态时的高度时,将方舱装载到车辆上的步骤,包括:将第七杆1070与第一连接杆1080a连接,然后伸长第六杆1060以将方舱提升到车辆能够驶入的高度,车辆驶入后收缩第六杆1060以使方舱落到车辆上。如果底板支腿11触地的话,需将其收拢。
收拢底板支腿11的步骤包括:先将第六杆1060伸长到能转动底板支腿11的高度,然后将底板支腿11收拢。
将底部支腿11打开触地的步骤包括:先用第六杆1060将方舱达到能使底板支腿11打开的高度,打开底板支腿11,然后收缩第六杆1060以使底板支腿11触地。
图3至图6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方舱快速升降机构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的大部分结构与前面实施例的相同,接下来主要介绍其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在该实施例中,升降接杆包括第一连接杆1080a和第二连接杆1080b,对两个连接杆的长度进行了特殊设计,从而实现更为快速的方舱升降。
第一连接杆1080a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杆1010和第三杆1030的铰接点,另一端能够在第五杆1050处于打开状态下与第七杆1070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第二连接杆1080b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杆1010和第三杆1030的铰接点,另一端能够在第五杆1050处于打开状态下与第七杆1070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
第二连接杆1080b的长度大于第一连接杆1080a的长度,第一连接杆1080a的长度设置为使得在其与第七杆1070连接后第六杆1060收缩到最短时第六杆1060的触地端低于底板1,第二连接杆1080b的长度设置为使得在其与第七杆1070连接后第六杆1060收缩到最短时第六杆1060的触地端高于底板1。如此,第一连接杆1080a较短,连接后在第六杆1060缩至最短时第六杆1060的触地端仍远低于底板,从而可快速补偿运输车辆底盘与地面的部分高差,实现车舱快速分离。第二连接杆1080b较长,连接后在第六杆1060缩至最短时第六杆1060的触地端高于底板,能满足将方舱放置于地面的要求。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杆1010铰接至底板1,能够相对底板1在垂直位置和平行位置之间翻转。
在该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连接杆1080c,其一端铰接于第一杆1010的顶部,另一端能够在第五杆1050处于打开状态下及第一杆处于平行位置时与第七杆1070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优选地,第三连接杆1080c是长度可调的,例如其可以通过具有的左右旋螺杆部分调节其长度。如图6所示,示出了第三连接杆1080c与第七杆1070连接,用于支撑展开状态的方舱的例如侧板2。
在设置第二杆的情况下,第二杆1020的一端铰接于第一杆1010的顶端,能够相对于第一杆1010在垂直位置和平行位置之间翻转。如图6所示,示出了第二杆1020翻转到了平行位置,用于支撑展开状态的方舱的例如顶板3。
接下来介绍使用以上方舱快速升降机构实现的方舱快速升降方法。
转动第三杆1030和第四杆1040以使第五杆1050处于打开状态,此时第三杆1030、第四杆1040、第一杆1010在第三杆1030和第四杆1040之间的部分和第五杆1050形成一平行四边形,再将第七杆1070和升降接杆(第一连接杆1080a或第二连接杆1080b)连接,然后通过第六杆1060的伸缩实现方舱的升降,如图4、图5所示。
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形。以下结合具体的情形进行描述。
将车辆和方舱分离时:转动第三杆1030和第四杆1040以使第五杆1050处于打开状态,将第七杆1070和第一连接杆1080a连接,然后将第六杆1060伸长到触地后继续伸长以提升方舱,从而车辆能够驶离,如图4所示的状态。
在车辆和方舱分离后将方舱降低到工作状态(能够展开为平面舞台)时的高度的步骤,包括:收缩第六杆1060使方舱到达展开为平面舞台时的高度。该步骤具体还可以包括:打开底板1上的底板支腿11,然后收缩第六杆1060使底板支腿11触地。底板1下面设置一些底板支腿11用于支撑方舱,借助底板支腿11使得方舱的支撑更加稳固。
在方舱降低到工作状态(能够展开为平面舞台)时的高度后,继续降低方舱以使其放置于地面的步骤,包括:将第七杆1070从与第一连接杆1080a连接切换为与第二连接杆1080b连接,然后收缩第六杆1060以使底板1落地。如果此时底板支腿11触地的话,需先收拢底板支腿11,然后再收缩第六杆1060以使方舱触地。
将方舱由放置于地面升高到工作状态(能够展开为平面舞台)时的高度的步骤,包括:将第七杆1070与第二连接杆1080b连接,然后伸长第六杆1060使方舱到达展开为平面舞台时的高度。此时根据需要(如需要使用方舱时)可以打开底板支腿11使其提供触地支撑。
在方舱处于工作状态(能够展开为平面舞台)时的高度时,降低方舱以使其放置于地面的步骤,包括:将第七杆1070切换为与第二连接杆1080b连接,然后收缩第六杆1060以使底板1落地。如果此时底板支腿11触地的话,需先收拢底板支腿11,然后再收缩第六杆1060以使方舱触地。
在方舱处于工作状态(能够展开为平面舞台)时的高度时,将方舱装载到车辆上的步骤,包括:将第七杆1070与第一连接杆1080a连接,然后伸长第六杆1060以将方舱提升到车辆能够驶入的高度,车辆驶入后收缩第六杆1060以使方舱落到车辆上,其中若将第七杆1070与第一连接杆1080a连接之前第七杆1070与第二连接杆1080b连接,则将其切换为与第一连接杆1080a连接。如果底板支腿11触地的话,需将其收拢。
收拢底板支腿11的步骤包括:先将第六杆1060伸长到能转动底板支腿11的高度,然后将底板支腿11收拢。
将底部支腿11打开触地的步骤包括:先用第六杆1060将方舱达到能使底板支腿11打开的高度,打开底板支腿11,然后收缩第六杆1060以使底板支腿11触地。
为实现第七杆1070在与第一连接杆1080a的连接和与第二连接杆1080b的连接之间的切换,可以包括如下步骤:先用第六杆1060将方舱达到能使底板支腿11打开的高度,打开底板支腿11,然后收缩第六杆1060以使底板支腿11触地,然后进行前述切换,切换后若需升降方舱时需先将第六杆1060伸长并将底板支腿11收拢,然后通过伸缩第六杆1060以使方舱到达所需高度。在该例子中,在底板支腿11触地的情况下进行切换,使得切换更牢靠、省力、无需借助其他外部工具。
以上介绍了方舱在合拢状态下的高度切换,包括上下车辆及落地。
以下介绍与方舱的展开状态相关联的方法。
在方舱处于展开为平面舞台时的高度后,展开第一杆1010用于支撑的步骤,包括:将第七杆1070和升降接杆脱开,将第一杆1010由垂直于底板1翻转为平行于底板1,然后将第七杆1070和第三连接杆1080c连接以使第五杆1050触地支撑,如图6所示。在该状态下,方舱的侧板2可以翻转成平行于底板1,从而靠在第一杆1010上,由整个机构支撑,如此实现了对展开的舱板的支撑。将第一杆1010由垂直于底板1翻转为平行于底板1时,并不要求特别高的平行度,可以调节第三连接杆1080c的长度,以使得第一杆1010平行于底板1。
展开第二杆1020用于支撑的步骤,包括:将第一杆1010由垂直于底板1翻转为平行于底板1之后,将第二杆1020由垂直于第一杆1010翻转为平行于第一杆1010,如图4所示。在该状态下,方舱的顶板3可以翻转成平行于底板1,从而靠在第二杆1020上,由整个机构支撑,如此实现了对展开的舱板的支撑。
在将方舱从展开状态变化到合拢状态后,可以进行以下收拢步骤,将第一杆1010收拢得紧靠侧板2固定,然后就可以利用第一或第二连接杆再进行方舱的升降,将方舱装回运输车辆上或将方舱落地。最后,可以将第五杆1050转动至折叠状态。
收拢第一杆1010的步骤,包括:将第七杆1070和第三连接杆1080c脱开,将第一杆1010由平行于底板1翻转为垂直于底板1。
收拢第二杆1020的步骤,包括:将第一杆1010翻转为垂直于底板1之后,将第二杆1020由平行于第一杆1010翻转为垂直于第一杆1010。
设置第三连接杆是为了适应具有合拢状态和展开状态的方舱的需求,在本申请的教导下可以构造其他实施例。例如,可以省去第三连接杆,仅设置第一和第二连接杆用于满足具有合拢状态的方舱的快速升降的需求,此时第一杆和第二杆也可以无需实现翻转功能。这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仅设置第一连接杆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设置第一连接杆和第六杆的尺寸,使得在与第七杆连接时,通过第六杆的伸缩实现方舱的升降,包括上下车辆和落地等。相比仅设置第一连接杆,设置不同长度的第一和第二连接杆可以实现更为快速的升降调节。
本申请中用“杆”简化描述了各元件,这里的杆应做广义的理解,指代任何形状及结构的元件,并不限于竖直的柱形元件,例如可以为板、框架、三角支架等;另外,不同的杆也可以采用相同或不同形状及结构的元件,这些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在本申请的原理的教导下,在实际制造时各杆可以根据需要制造为各种合适的元件。各连接杆与第七杆可以例如通过在端部通过螺栓实现快速的连接和拆开。在本申请的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合理选择方舱快速升降机构的安装位置和数量等。可以在方舱的两侧安装适当数量的方舱快速升降机构,如在方舱的两侧(如两个侧板2所在的左侧和右侧)对称安装至少一对方舱快速升降机构,优选安装两对。
本申请中描述的各部件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在任何合适的位置,以及根据需要进行可拆或不可拆的连接固定,在本申请的启示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合理设置各部件的尺寸和位置,只要能实现其功能即可。本申请中描述的方法的各步骤并没有顺序要求,除非明确指出了这种顺序要求。此外,尽管已经在本文中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其范围包括任何和所有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等同元件、修改、省略、组合(例如,各种实施例交叉的方案)、改编或改变的实施例。权利要求书中的元件将被基于权利要求中采用的语言宽泛地解释,并不限于在本说明书中或本申请的实施期间所描述的示例,其示例将被解释为非排他性的。因此,本说明书和示例旨在仅被认为是示例,真正的范围和精神由以下权利要求以及其等同物的全部范围所指示。
以上描述旨在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例如,上述示例(或其一个或更多方案)可以彼此组合使用。例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上述描述时可以使用其它实施例。另外,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各种特征可以被分组在一起以简单化本实用新型。这不应解释为一种不要求保护的公开的特征对于任一权利要求是必要的意图。相反,本实用新型的主题可以少于特定的公开的实施例的全部特征。从而,以下权利要求书作为示例或实施例在此并入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中每个权利要求独立地作为单独的实施例,并且考虑这些实施例可以以各种组合或排列彼此组合。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参照所附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赋权的等同形式的全部范围来确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方舱快速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杆(1010),其底端连接至方舱的底板(1)的一侧,顶端相对于方舱可拆卸地连接;
第三杆(1030),其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杆(1010)的底部,另一端铰接于第五杆(1050)的底部;
第四杆(1040),其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杆(1010)的中部,另一端铰接于第五杆(1050)的顶部;
第五杆(1050),通过转动所述第三杆(1030)和所述第四杆(1040),所述第五杆(1050)能够在折叠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在折叠状态下其贴靠所述第一杆(1010)收拢,在打开状态下所述第三杆(1030)、所述第四杆(1040)、所述第一杆(1010)在所述第三杆(1030)和所述第四杆(1040)之间的部分和所述第五杆(1050)形成一平行四边形;
第六杆(1060),其与所述第五杆(1050)连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五杆(1050)的底端伸缩;
第七杆(1070),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杆(1040)和所述第五杆(1050)的铰接点;
升降接杆,包括第一连接杆(1080a),所述第一连接杆(1080a)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杆(1010)和所述第三杆(1030)的铰接点,另一端能够在所述第五杆(1050)处于打开状态下与所述第七杆(1070)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舱快速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接杆还包括第二连接杆(1080b),第二连接杆(1080b)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杆(1010)和所述第三杆(1030)的铰接点,另一端能够在所述第五杆(1050)处于打开状态下与所述第七杆(1070)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杆(1080b)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080a)的长度,所述第一连接杆(1080a)的长度设置为使得在其与所述第七杆(1070)连接后所述第六杆(1060)收缩到最短时所述第六杆(1060)的触地端低于底板(1),所述第二连接杆(1080b)的长度设置为使得在其与所述第七杆(1070)连接后所述第六杆(1060)收缩到最短时所述第六杆(1060)的触地端高于底板(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舱快速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六杆(1060)与所述第五杆(1050)通过螺旋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舱快速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杆(1050)上安装有丝杠,以及所述第六杆(1060)上安装螺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舱快速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杆(1010)铰接至所述底板(1),能够相对所述底板(1)在垂直位置和平行位置之间翻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舱快速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三连接杆(1080c),其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杆(1010)的顶部,另一端能够在所述第五杆(1050)处于打开状态下及第一杆处于平行位置时与所述第七杆(1070)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舱快速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连接杆(1080c)是长度可调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舱快速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杆(1020),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杆(1010)的顶端,另一端相对于方舱可拆卸地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舱快速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杆(1020)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杆(1010)的顶端,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杆(1010)在垂直位置和平行位置之间翻转。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舱快速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在底板(1)的两侧对称设置至少一对方舱快速升降机构。
CN202120933050.0U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方舱快速升降机构 Active CN2157114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33050.0U CN215711494U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方舱快速升降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33050.0U CN215711494U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方舱快速升降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11494U true CN215711494U (zh) 2022-02-01

Family

ID=80030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33050.0U Active CN215711494U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方舱快速升降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114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7100803A4 (en) A foldable electric bed
US5152109A (en) Portable performance platform
US8136670B2 (en) Collapsible mobile material processing plant with flexible hopper
EP3287575A1 (en) A canopy frame
US5660000A (en) Movable two-fold seating assembly
US8757641B2 (en) Collapsible dolly for use with a truss
WO2008120071A2 (en) Collapsible tent or marquee
CN215711494U (zh) 一种方舱快速升降机构
CN115259016A (zh) 一种方舱快速升降机构及方法
JP2019500519A (ja) 展開型シェルタ構造体装置
KR200482801Y1 (ko) 폴딩 텐트 프레임
CN104975731B (zh) 一种将方舱展开成舞台的方法
CN210404004U (zh) 可折叠式雷达反射网
CN215706708U (zh) 一种用于方舱的侧板升降架
CN115257975A (zh) 一种用于方舱的侧板升降架及快速升降方法
US1642267A (en) Folding tent
DE20220627U1 (de) Transportabler Bühnenaufbau
EP2277739A1 (en) Stage trailer
JP4358260B2 (ja) テント
CN220014629U (zh) 一种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
CN217975605U (zh) 一种舞台方舱
CN104975732B (zh) 一种可形成舞台的方舱
CN204876795U (zh) 一种可折叠活动雨棚架
CN202669936U (zh) 翻板式扩展方舱
CN111071136A (zh) 一种车载可卸式自动搭建展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