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87060U - 可视门结构和空气炸锅 - Google Patents

可视门结构和空气炸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87060U
CN215687060U CN202121945739.1U CN202121945739U CN215687060U CN 215687060 U CN215687060 U CN 215687060U CN 202121945739 U CN202121945739 U CN 202121945739U CN 215687060 U CN215687060 U CN 2156870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rib
perspective piece
piece
doo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4573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4573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870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870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870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可视门结构和空气炸锅,所述可视门结构包括门体组件,所述门体组件包括门体壳体、门体支架、中间透视件、内透视件以及外透视件,门体壳体设置有第一通孔;门体支架设置于所述门体壳体的一侧,所述门体支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第二通孔;间隔设置的中间透视件和内透视件,所述门体壳体、所述中间透视件、所述门体支架以及所述内透视件从外向内依次设置,所述内透视件和所述中间透视件覆盖于所述第二通孔处,外透视件位于所述门体壳体和所述中间透视件之间,且所述外透视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处。

Description

可视门结构和空气炸锅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视门结构和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空气炸锅是一种利用高温空气炸烤食物的电器,已有的空气炸锅为了观察食物的烹饪状态,通常设置有可视门结构,有些可视门结构设置在抽屉式锅体上。
然而,现有的可视门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保温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视门结构,以提高可视门结构的保温性。
针对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可视门结构,适用于空气炸锅,所述可视门结构包括门体组件,所述门体组件包括:门体壳体,设置有第一通孔;门体支架,设置于所述门体壳体的一侧,所述门体支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间隔设置的中间透视件和内透视件,所述门体壳体、所述中间透视件、所述门体支架以及所述内透视件从外向内依次设置,所述内透视件和所述中间透视件覆盖于所述第二通孔处;外透视件,位于所述门体壳体和所述中间透视件之间,且所述外透视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处。
如此设置,本公开提供的可视门结构包括外透视件和设置于外透视件内侧的中间透视件以及内透视件,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保温层的数量,从而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保温性,也就防止过多热量外溢造成把手温度过高而对用户造成烫伤,从而提高了空气炸锅的使用安全性。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外透视件、所述中间透视件以及所述内透视件三者采用透光材料制成;以及/或者,所述中间透视件和所述内透视件为耐高温的透光塑料件或透光玻璃件。如此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可靠性,在可视门结构使用过程中,即使遇到高温环境,中间透视件和内透视件也不会变形。
可选地,所述可视门结构还包括锅体,所述锅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门体组件设置于所述锅体的所述第三通孔的外侧,所述内透视件覆盖于所述第三通孔处。如此设置,通过在第三通孔出设置内透视件,既可以满足用户的在空气炸锅的加热过程中实时查看锅体内的烹饪状态的需求,又可以对锅体进行保温。
进一步地,所述可视门结构还包括内支架,所述内支架固定于所述锅体的第三通孔处,所述内支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通孔相对的第四通孔,所述内透视件覆盖于所述第四通孔处。如此设置,使内透视件可以稳定地贴合在第四通孔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保温性。
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内支架设置有沿所述第四通孔的周向延伸的环形第一凸筋,所述第一凸筋抵顶于所述内透视件上;以及/或者,所述外透视件的朝向所述中间透视件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凸筋,所述第四凸筋抵顶于所述中间透视件上。如此设置,通过在内支架上设置第一凸筋,提高了内透视件与内支架之间的贴合性,从而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密封性,也就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保温性。除此,通过在外透视件上设置第四凸筋,提高了中间透视件与外透视件之间的贴合性,从而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密封性,也就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保温性。
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门体支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沿所述第二通孔的周向延伸的环形第二凸筋和第三凸筋,所述第二凸筋和所述第三凸筋分别抵顶于所述中间透视件和所述内透视件上,通过在门体支架上设置第二凸筋和第三凸筋,可以提高中间透视件和内透视件与门体支架之间的贴合性,从而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密封性,也就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保温性。
可选地,所述第二凸筋呈筒形,且所述第二凸筋从所述门体支架朝向背离所述锅体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凸筋大致垂直于所述中间透视件设置;以及/或者,所述第三凸筋从所述第二凸筋的内壁突出延伸,且所述第三凸筋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二凸筋设置。如此设置,第二凸筋和第三凸筋可以设置为沿不同的方向延伸,从而增大了中间透视件与内透视件之间的距离,也就增大了中间透视件与内透视件之间的空间,进一步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保温性。
进一步地,所述门体支架的所述第二凸筋的顶端设置有台阶,所述中间透视件的外周边缘卡设于所述台阶处。如此设置,在组装过程中,中间透视件可以快速准确地设置于该台阶处,从而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组装效率。除此,门体支架的外周边缘与台阶接触,增大了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保温性。
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中间透视件和所述内透视件间隔设置,且在所述中间透视件和所述内透视件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空腔;以及/或者,所述外透视件和所述中间透视件间隔设置,且在所述外透视件和所述中间透视件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空腔。如此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保温层。
可选地,所述可视门结构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设置于所述门体组件的外侧。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气炸锅,所述空气炸锅包括如上所述的可视门结构。
本公开提供的可视门结构和空气炸锅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公开提供的可视门结构,在锅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通孔,并在该通孔处从内向外依次设置了内透视件、门体支架、中间透视件以及外透视件,该可视门结构具有多层的保温结构,从而可以提高可视门结构的保温性。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或其它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为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可视门结构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的可视门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图1中的门体组件的爆炸图。
图4为图1中的可视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5为图4中的可视门结构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门体组件; 11、门体壳体;
12、外透视件; 13、中间透视件;
14、门体支架; 15、内透视件;
16、内支架; 20、把手;
30、锅体; 111、第一通孔;
121、第四凸筋;
141、第二凸筋; 142、第三凸筋;
143、第二通孔; 161、第一凸筋;
162、第四通孔; 301、第三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不应被理解为本公开的实施形态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1,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空气炸锅,空气炸锅可以包括机体和可视门结构,机体可以包括加热部件、电机以及风叶,通过电机可以带动风叶旋转,以将加热部件产生的热量吹送到待加热的食物上。机体可以包括烹饪腔,在机体的侧部可以设置有开口部,烹饪腔可以通过开口部与外界连通。
可视门结构可以包括门体组件10和锅体30,锅体30可以插入到烹饪腔内,门体组件10可以用于封堵该开口部。
为了便于观察空气炸锅内的食物,锅体30的侧壁可以设置有镂空部,在该镂空部的所在位置处可以设置有透视组件,透视组件可以包括透明板件,使用者可以在空气炸锅的外部透过透视组件查看烹饪腔内食物的加热情况。
具体地,参照图1至图5,本公开提供的可视门结构可以包括门体组件10和锅体30,锅体30的侧壁可以设置有镂空部,例如但不限于,该镂空部可以为第三通孔301(将在下文中描述)。门体组件10可以包括门体壳体11,该门体壳体11可以设置于锅体30的外侧以覆盖在镂空部的外侧,门体壳体11上可以设置有第一通孔111,该第一通孔111可以与锅体30的侧壁的镂空部连通。用户可以通过第一通孔111和镂空部查看锅体30内的食物的烹饪状态。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11与镂空部对位设置,即两者可以彼此连通,以在第一通孔111的外侧、在镂空部的内侧或者在第一通孔111和镂空部之间设置透视件,即可以在空气炸锅的使用过程中查看锅内食物的加热情况。
为了防止锅体30内的热量散失,可视门结构还可以包括从外向内依次设置的外透视件12、中间透视件13、门体支架14以及内透视件15,且外透视件12、中间透视件13、门体支架14以及内透视件15从外向内设置于门体壳体11和锅体30之间,即内透视件15覆盖在锅体30的镂空部位置处,外透视件12设置在门体壳体11朝向锅体30的一侧,且覆盖在第一通孔111上。如此设置,可以避免过多的热量传递到把手20上,避免对用户造成烫伤。
进一步地,门体支架14上可以设置有第二通孔143,该第二通孔143可以与第一通孔111连通,以使用户能够观察到锅体30内的食物的烹饪状态,即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43以及镂空部三者相互连通。
具体地,门体支架14可以设置于门体壳体11的朝向锅体30的一侧,门体支架14可以设置有与第一通孔111连通的第二通孔143。
中间透视件13和内透视件15相互隔离设置,中间透视件13设置在门体支架14的外侧,即背向锅体30的一侧,例如但不限于,中间透视件13覆盖于第二通孔143处。内透视件15可以设置于门体支架14的内侧,即朝向锅体30的一侧,进一步地,内透视件15可以覆盖在第二通孔143处。
外透视件12位于门体壳体11和中间透视件13之间,且外透视件12覆盖在中间透视件13的外侧,即背向锅体30的一侧,以对中间透视件13进行保护,防止中间透视件13刮伤。作为示例,外透视件12可以覆盖在第一通孔111处。
为了使内透视件15能够稳定地贴合在锅体30的外侧壁上,内透视件15和锅体30之间可以设置有内支架16,例如但不限于,该内支架16可以固定于锅体30的镂空部位置处,即第三通孔301处,内支架16可以设置有与第三通孔301连通的第四通孔162,内透视件15可以覆盖于该第四通孔162处,例如但不限于,内透视件15可以设置在第四通孔162的外侧,即设置在内支架16的背向锅体30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43、第三通孔301以及第四通孔162分别连通,以方便用户查看烹饪腔内的食物。
一方面,通过在锅体30和内支架16上分别设置第三通孔301和第四通孔162,用户可以从外部查看锅体30内的食物的烹饪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在第四通孔162的外侧设置内透视件15,可以对锅体30的第三通孔301进行封堵,防止锅体30内的热量通过该第三通孔301散失到外界,也就可以防止过多的热量传递到把手20上,避免对用户造成烫伤,提高了空气炸锅的使用安全性;除此,通过对第三通孔301封堵可以快速对锅体30内的食物进行加热,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可选地,内透视件15可以为透明材料制成,以方便观察锅体30内的食物的烹饪状态。进一步地,内透视件15可以为耐高温材料制成,以在食物的加热过程中不变形,即中间透视件13和内透视件15可以为耐高温的透光塑料件或透光玻璃件,例如但不限于,该内透视件15可以为耐高温玻璃。
继续参照图2和图3,可以理解的是,门体壳体1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11,门体支架14上设置有第二通孔143,锅体30上设置有第三通孔301,内支架16上设置有第四通孔162,且上述的这4个通孔均均连通,以方便用户从外部查看锅体30内的食物的烹饪状态。
门体壳体11、门体支架14以及内支架16可以用于构成可视门结构的主壳体结构,以用于与锅体30固定,中间透视件13和内透视件15可以用于封堵上述的通孔,以防止锅体30内的热量从上述通孔外溢,一方面,过多的热量外溢将会导致把手20过热而容易烫伤使用者;另一方面,过多的热量外溢,降低了能量的利用率,不经济。外透视件12可以用于对中间透视件13进行保护,以防止中间透视件13被刮伤,因此该外透视件12无需设置与第一通孔111连通的通孔。作为示例,外透视件12可以选用透光塑料材料制成,但不以此为限。
为了进一步提高可视门结构的保温性,防止过多热量传递到把手20而造成使用者烫伤,中间透视件13和内透视件15可以间隔设置,且在中间透视件13和内透视件15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一密封空腔。如此设置,可以有效防止锅体30内的热量从中间透视件13以及内透视件15的安装缝隙处外溢,进而导致把手20温度过高,从而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地,外透视件12和中间透视件13可以间隔设置,且在外透视件12和中间透视件13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二密封空腔。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可视门结构上设置第二密封空腔和第一密封空腔,进一步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保温性,防止锅体30内的热量外溢,进而避免把手20温度过高,从而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使用安全性。
可以理解的是,外透视件12可以设置于门体壳体11的外侧,也可以设置于门体壳体11的内侧,即设置在中间透视件13和门体壳体11之间。本实施例以外透视件12设置在中间透视件13和门体壳体11之间为例进行说明。
继续参照图5,内支架16设置在内透视件15和锅体30之间,例如但不限于,内支架16设置于锅体30的第三通孔301位置处,且内支架16上设置有第四通孔162,第四通孔162与第三通孔301连通。
为了进一步提高锅体30的密封性,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内支架16可以设置有沿第三通孔301的周向连续延伸的环形第一凸筋161,第一凸筋161可以设置于内支架16背离锅体30的一侧,例如但不限于,第一凸筋161可以抵顶于内透视件15上,如此设置,通过内透视件15挤压贴合在第一凸筋161上,可以使内透视件15紧紧地密封在第四通孔162处,进而封堵锅体30的第三通孔301,从而提高了锅体30的密封性。
作为示例,在内支架16上可以设置有沿第三通孔30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第一凸筋161,第一凸筋161抵顶于内透视件15上,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保温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密封空腔和第二密封空腔的密封性,门体支架1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沿第二通孔143的周向延伸的环形第二凸筋141和第三凸筋142,第二凸筋141和第三凸筋142分别抵顶于中间透视件13和内透视件15上。
具体地,第二凸筋141可以呈筒形,且第二凸筋141可以从门体支架14朝向背离锅体30的方向延伸,第二凸筋141可以大致垂直于中间透视件13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凸筋141的第一端可以固定在门体支架14的第二通孔143的外侧壁上,例如但不限于,第二凸筋141可以设置在第二通孔143的外周缘,第二凸筋141的第二端可以朝向中间透视件13延伸,且能够抵顶在中间透视件13上。为了对中间透视件13快速准确的定位,第二凸筋141的第二端可以设置有台阶,中间透视件13的外周边缘可以容纳在该台阶处,如此通过在第二凸筋141的第二端设置台阶,可以提高中间透视件13的组装效率,从而可以提高可视门结构的组装效率。除此,通过在第二凸筋141的第二端设置台阶,中间透视件13的外周缘贴合在台阶上,提高了第二凸筋141与中间透视件13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第三凸筋142可以从第二凸筋141的第一端的内壁突出,且第三凸筋142可以大致与第二凸筋141垂直,即第三凸筋142可以从第二凸筋141的第一端朝向第二通孔143延伸,内透视件15的外周边缘可以贴合在第三凸筋142的朝向锅体30的一侧,但不以此为限。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第三凸筋142和第二凸筋141,可以增大中间透视件13和内透视件15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增大第一密封空腔的空间,锅体30的热量不易通过第一密封空腔散失,从而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保温性,防止过多热量外溢而导致把手20温度升高对用户造成烫伤,也就提高了空气炸锅的使用安全性。
本公开通过设置上述凸筋可以提高可视门结构中的各个部件的贴合性,从而避免热量从各个部件的接合处的缝隙外溢,也就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外透视件12的朝向中间透视件13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凸筋121,第四凸筋121可以抵顶于中间透视件13上,例如但不限于,外透视件12设置于中间透视件13的外侧,第四凸筋121的一端固定于外透视件12上,另一端沿大致垂直于外透视件12的方向朝向中间透视件13延伸,以抵顶在该中间透视件13的外侧壁上,通过设置该第四凸筋121可以增大第二密封空腔的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可视门结构的保温性。作为示例,第四凸筋121可以设置于外透视件12的外周边缘。
可选地,门体壳体11的第一通孔111位置可以设置有台阶,外透视件12可以卡设于该台阶处,具体地,外透视件12可以设置于门体壳体11的内侧,外透视件12的外侧面可以与门体壳体11的外侧面平齐,从而可以提高可视门结构的美观感。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凸筋161可以提高内支架16与内透视件15之间的贴合性。通过设置第二凸筋141和第三凸筋142可以提高门体支架14分别与中间透视件13和内透视件15之间的贴合性。通过设置第四凸筋121可以提高中间透视件13和外透视件12之间的贴合性。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可视门结构还可以包括把手20,把手20可以设置于门体组件10的背离锅体30的一侧,例如但不限于,把手20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在锅体30上。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本公开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上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件、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Claims (10)

1.一种可视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门结构包括门体组件(10),所述门体组件(10)包括:
门体壳体(11),设置有第一通孔(111);
门体支架(14),设置在所述门体壳体(11)的一侧,所述门体支架(14)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111)连通的第二通孔(143);
间隔设置的中间透视件(13)和内透视件(15),所述门体壳体(11)、所述中间透视件(13)、所述门体支架(14)以及所述内透视件(15)从外向内依次设置,所述内透视件(15)和所述中间透视件(13)覆盖于所述第二通孔(143)处,
外透视件(12),位于所述门体壳体(11)和所述中间透视件(13)之间,且所述外透视件(12)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111)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视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透视件(13)和所述内透视件(15)为耐高温的透光塑料件或透光玻璃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视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门结构还包括锅体(30),所述锅体(30)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通孔(301),所述门体组件(10)设置于所述锅体(30)的所述第三通孔(301)的外侧,所述内透视件(15)覆盖于所述第三通孔(301)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视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门结构还包括内支架(16),所述内支架(16)固定于所述锅体(30)的第三通孔(301)处,所述内支架(16)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通孔(301)相对的第四通孔(162),所述内透视件(15)覆盖于所述第四通孔(162)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视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架(16)设置有沿所述第四通孔(162)的周向延伸的环形第一凸筋(161),所述第一凸筋(161)抵顶于所述内透视件(15)上;以及/或者,
所述外透视件(12)的朝向所述中间透视件(13)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凸筋(121),所述第四凸筋(121)抵顶于所述中间透视件(13)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视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支架(1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沿所述第二通孔(143)的周向延伸的环形第二凸筋(141)和第三凸筋(142),所述第二凸筋(141)和所述第三凸筋(142)分别抵顶于所述中间透视件(13)和所述内透视件(15)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视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筋(141)呈筒形,且所述第二凸筋(141)从所述门体支架(14)朝向背离所述锅体(30)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凸筋(141)大致垂直于所述中间透视件(13)设置;以及/或者,
所述第三凸筋(142)从所述第二凸筋(141)的内壁突出延伸,且所述第三凸筋(142)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二凸筋(141)设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视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支架(14)的所述第二凸筋(141)的顶端设置有台阶,所述中间透视件(13)的外周边缘卡设于所述台阶处。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可视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透视件(13)和所述内透视件(15)间隔设置,且在所述中间透视件(13)和所述内透视件(15)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空腔;以及/或者,
所述外透视件(12)和所述中间透视件(13)间隔设置,且在所述外透视件(12)和所述中间透视件(13)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空腔。
10.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炸锅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可视门结构。
CN202121945739.1U 2021-08-18 2021-08-18 可视门结构和空气炸锅 Active CN2156870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45739.1U CN215687060U (zh) 2021-08-18 2021-08-18 可视门结构和空气炸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45739.1U CN215687060U (zh) 2021-08-18 2021-08-18 可视门结构和空气炸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87060U true CN215687060U (zh) 2022-02-01

Family

ID=79998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45739.1U Active CN215687060U (zh) 2021-08-18 2021-08-18 可视门结构和空气炸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870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687060U (zh) 可视门结构和空气炸锅
CN110881869A (zh) 一种蒸烤箱
WO2023029628A1 (zh) 烹饪器具
CN217744065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4433640U (zh) 蒸汽烹饪器具
CN211459884U (zh) 轻食机
CN215738380U (zh) 烹饪箱
CN211657924U (zh) 养生壶
CN216962187U (zh) 煎烤机
CN214341875U (zh)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4307223U (zh) 一种集成灶
CN215686664U (zh) 一种可视化烹饪器具
CN215993696U (zh) 上盖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3882908U (zh) 上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5777532U (zh) 烘烤组件、上盖以及烹饪器具
CN214259054U (zh) 上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8552124U (zh) 一种锅盖式空气炸锅
CN211355039U (zh) 一种防溢锅盖及锅具
CN211324512U (zh) 轻食机的壳体结构
CN217827505U (zh) 锅盖总成的内衬盖和锅盖总成、烹饪器具
CN216822791U (zh) 烹饪器具
CN212912774U (zh) 烹饪可视的饭煲
CN217309948U (zh) 一种用于烤箱的门体组件和包括此门体组件的烤箱
CN210169798U (zh) 一种安全性好的空气炸锅
CN215304922U (zh) 一种可视化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