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86808U - 饮水机 - Google Patents

饮水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86808U
CN215686808U CN202120820302.9U CN202120820302U CN215686808U CN 215686808 U CN215686808 U CN 215686808U CN 202120820302 U CN202120820302 U CN 202120820302U CN 215686808 U CN215686808 U CN 2156868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instant heating
water outlet
pipe
inst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2030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崎源
周中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2030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868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868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868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饮水机,所述饮水机包括壳体、即热装置、即热进水管及电控开关。其中,所述即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即热装置设有即热进水端和即热出水端,所述即热出水端适用于与所述饮水机的出水装置连接;所述即热进水管与所述即热进水端连接;所述电控开关安装在所述即热进水管上。本实用新型的饮水机,能够缩短即热装置和出水装置之间管路的管程,以减少残留在该即热装置和出水装置之间管路上的余水,进而降低余水对出水装置输出的首杯水的影响。

Description

饮水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饮水设备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饮水机。
背景技术
传统饮水机包括水箱装置、即热装置及出水装置;其中,即热装置具有即热出水端,该即热出水端与出水装置的即热连接端连通,以通过该即热出水管将即热装置产生的热水输送到出水装置,而后由出水装置输出给用户,以为用户与供应热水。这类饮水机通常还会在即热装置的即热出水端和出水装置之间的管路上安装电控开关(该电控开关一般为电磁阀),以通过该电控开关控制该即热装置的开启和关闭。因此,为方便安装该电控开关,传统饮水机通常会将即热装置的即热出水端通过一段管程较长的即热出水管与出水装置连通,从而可将该电控开关安装到该即热出水管上。然而,这样会导致即热装置和出水装置之间的管路大大延长,从而在该即热装置和出水装置之间的管路残留大量的余水,进而导致出水装置输送出的首杯水大多为该残留的余水,这部分余水温度较低,使得出水装置输出的首杯水难以达到用户预期的水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饮水机,旨在缩短即热装置和出水装置之间管路的管程,以减少残留在该即热装置和出水装置之间管路上的余水,进而降低余水对出水装置输出的首杯水的影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饮水机,所述饮水机包括壳体、即热装置、即热进水管及电控开关。其中,所述即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即热装置设有即热进水端和即热出水端,所述即热出水端适用于与所述饮水机的出水装置连接;所述即热进水管与所述即热进水端连接;所述电控开关安装在所述即热进水管上。
可选地,所述饮水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即热装置的上方的水箱装置,所述水箱装置的底部设有为所述即热装置供水的水箱供水端;所述即热进水管的远离所述即热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水箱供水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即热进水管包括与所述水箱装置连接的第一配管,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配管和所述即热进水端的第二配管;所述电控开关安装在所述第二配管。
可选地,所述即热进水管还包括自所述第一配管和第二配管的连接处分叉出的排水配管;所述排水配管与所述第一配管、所述第二配管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饮水机还包括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安装在所述第一配管或所述排水配管上。
可选地,所述电控开关为电磁阀;或者,所述电控开关为具有水路开关的水泵。
可选地,所述饮水机包括出水装置,所述出水装置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出水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外侧的出水嘴,以及与所述出水嘴连通且穿入所述壳体内的即热连接端,所述即热连接端与所述即热出水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即热出水端设置在所述即热装置的顶部;所述饮水机还包括采用硬质材料制成的热罐转接管,所述热罐转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即热出水端连接,所述热罐转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即热连接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热罐转接管包括沿竖向延伸的竖管体,以及与所述竖管体连接且朝所述出水装置延伸的横管体;所述竖管体与所述即热出水端连接,所述横管体与所述即热连接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热罐转接管的两端设有分别供所述即热出水端、所述即热连接端插置连接的插接口,所述插接口的环周侧壁包裹有密封套。
可选地,所述密封套包括内密封层和外密封层,所述内密封层和所述外密封层相对的一端闭合设置,以在所述内密封层和外密封层之间形成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适用于供所述插接口的环周侧壁插置连接。
可选地,所述内密封层的内周面凸设有多个环形密封筋,多个所述环形密封筋沿所述密封套的轴向间隔排布,用以与所述即热出水端或所述即热连接端的外周面抵持。
可选地,所述硬质材料为金属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所述电控开关安装在所述即热装置的即热进水管上,当用户使用出水装置取用热水时,将所述电控开关开启以使得所述即热进水管导通,水从即热进水管经即热装置底部的即热进水端进入到即热装置内部,该新输入即热装置内部的水将即热装置已制备好的热水从即热装置顶部的即热出水端排出,进而输送到所述出水装置,最后由所述出水装置输出给用户,以为用户供应热水。由于所述即热进水管内残留的余水最终都会经过所述即热装置进行加热再输出,所以,所述即热进水管内残留的余水不会影响到所述出水装置输出的首杯水的水温,确保出水装置输出的手杯水水温较高,达到用户预期的水温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饮水机一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饮水机另一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饮水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进排水一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即热装置与水箱装置、出水装置三者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图5中装配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放大图;
图8为图5中即热装置与进排水一体管的局部剖视图;
图9为图5中水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029461150000031
Figure BDA000302946115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传统饮水机包括水箱装置、即热装置及出水装置;其中,即热装置具有即热出水端,该即热出水端与出水装置的即热连接端连通,以通过该即热出水管将即热装置产生的热水输送到出水装置,而后由出水装置输出给用户,以为用户与供应热水。这类饮水机通常还会在即热装置的即热出水端和出水装置之间的管路上安装电控开关(该电控开关一般为电磁阀),以通过该电控开关控制该即热装置的开启和关闭。因此,为方便安装该电控开关,传统饮水机通常会将即热装置的即热出水端通过一段管程较长的即热出水管与出水装置连通,从而可将该电控开关安装到该即热出水管上。然而,这样会导致即热装置和出水装置之间的管路大大延长,从而在该即热装置和出水装置之间的管路残留大量的余水,进而导致出水装置输送出的首杯水大多为该残留的余水,这部分余水温度较低,使得出水装置输出的首杯水难以达到用户预期的水温。为便于理解,请参阅下表1,该表1为列出了即热装置和出水装置之间的管路重的余水水量,与取水时杯中水实际取水水温的关系;其中,每一环境温度列出了A至D四组试验组。
表1管路余水水量与实际取水水温关系表
Figure BDA0003029461150000051
根据上述表1的试验数据可见,该即热装置和出水装置之间的管路残留大量的余水水量越大,出水装置输送出的首杯水预期温度越低,余水对出水装置输出的首杯水的水温影响就越明显,从而实际取水温度与预期取水温度相差越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饮水机的实施例,所述饮水机可以应用在饮水机或其他具有供水系统的设备中。所述饮水机可以是管线式饮水机。所述饮水机可以缩短即热装置和出水装置之间管路的管程,以减少残留在该即热装置和出水装置之间管路上的余水,进而降低余水对出水装置输出的首杯水的影响。
请参阅图1和图3,本实用新型饮水机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饮水机包括壳体100、即热装置200、即热进水管810及电控开关900。其中,所述即热装置20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内,所述即热装置200设有即热进水端220和即热出水端210,所述即热出水端210适用于与所述饮水机的出水装置400连接;所述即热进水管810所述即热进水端220连接;所述电控开关900安装在所述即热进水管810上。
具体说来,所述壳体100包括前壳110及与所述前壳110围合形成有安装腔的后壳120;其中,所述前壳110上安装有所述出水装置400。所述即热装置200、所述即热进水管810及所述电控开关900均安装于所述壳体100的安装腔内。对于所述即热装置200而言,所述即热装置200可以是热罐,也可以是即热管组件,在此不设限定。该即热装置200的即热进水端220设置在即热装置200的底部,且该即热进水端220通过该即热进水管810与供水源连通;而该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则设置在顶部,且该即热出水端210与该出水装置400的即热连接管420连接。
由于电控开关900安装在所述即热进水管810上,从而就不需要再在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和所述出水装置400之间的管路上安装电控开关900,进而可将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和所述出水装置400之间的管路缩短,使得该管路的管程设计地更短。例如,将连接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和所述出水装置400的即热出水管缩短;或者,还可以直接取消该即热出水管;也就是将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直接与所述出水装置400的即热连接端420连接。
当用户使用出水装置400取用热水时,所述电控开关900开启以将所述即热进水管810导通,水从即热进水管810经即热装置200底部的即热进水端220进入到即热装置200内部,该新输入即热装置200内部的水将即热装置200已制备好的热水向上挤压,从而使得热水从即热装置200顶部的即热出水端210排出,进而输送到所述出水装置400,最后由所述出水装置400输出给用户,以为用户供应热水。由于所述即热进水管810内残留的余水最终都会经过所述即热装置200进行加热再输出,所以,所述即热进水管810内残留的余水不会影响到所述出水装置400输出的首杯水的水温。在用户取用热水结束后,所述出水装置400关闭,所述电控开关900也切换至关闭,从而使得所述即热装置200关闭。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所述电控开关900安装在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进水管810上,当用户使用出水装置400取用热水时,将所述电控开关900开启以使得所述即热进水管810导通,水从即热进水管810经即热装置200底部的即热进水端220进入到即热装置200内部,该新输入即热装置200内部的水将即热装置200已制备好的热水从即热装置200顶部的即热出水端210挤压排出,进而输送到所述出水装置400,最后由所述出水装置400输出给用户,以为用户供应热水。由于所述即热进水管810内残留的余水最终都会经过所述即热装置200进行加热再输出,所以,所述即热进水管810内残留的余水不会影响到所述出水装置400输出的首杯水的水温,确保出水装置400输出的手杯水水温较高,达到用户预期的水温要求。
由于所述电控开关900安装在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进水管810上,这样就不需再在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和所述出水装置400之间的管路上安装电控开关900,进而可将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和所述出水装置400之间的管路缩短,使得该管路的管程设计地更短。例如,将连接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和所述出水装置400的即热出水管的即热出水管缩短;或者,还可以直接取消该即热出水管;也就是将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直接与所述出水装置400的即热连接端连接。
请参阅图3、图5及图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进水管810的一端与该即热装置200的即热进水端220连接,而该即热进水管810的另一端与供水源连通。所述供水源可以时饮水机外部的水源(如自来水、桶装水等),也可以时饮水机内部的水箱装置300。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饮水机还包括水箱装置300,所述水箱装置300设置在所述即热装置200的上方,所述水箱装置300的底部设置有为所述即热装置200供水的水箱供水端320;所述即热进水管810的远离所述即热装置200(200)的一端与所述水箱供水端320连接。
具体说来,所述水箱装置300也安装于所述壳体100的安装腔内,所述水箱装置300和所述即热装置200沿上下向排布;或者,所述水箱装置300和所述即热装置200沿左右向排布;再或者,所述水箱装置300和所述即热装置200沿前后向排布。在实际生产中,所述水箱装置300和所述即热装置200的排布方式,可以结合出水装置400在壳体100上的位置进行相应设计,在此不设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箱装置300和所述即热装置200沿上下向排布;其中,所述即热装置200安装于所述壳体100的底部;所述水箱装置300设置在所述即热装置200的上方,所述水箱装置300与所述壳体100连接固定。所述水箱装置300的底部设置有水箱供水端320。
请参阅图3至图5,进一步地,所述即热进水管810包括与所述水箱装置300连接的第一配管811,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配管811和所述即热进水端220的第二配管812;所述电控开关900安装在所述第二配管812。具体在此,所述第一配管811沿竖向延伸,所述第二配管812沿横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配管811的上端与所述水箱装置300底部的水箱供水端320连接;所述第一配管81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配管8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配管812的另一端与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进水端220连接。
在此考虑到,所述即热装置200或水箱装置300通常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积累有水垢等杂质,从而需要对所述即热装置200和水箱装置300进行清洗。因此,传统即热装置200或水箱装置300都单独设置有排水端,并将该排水端将清洗所述即热装置200或水箱装置300时产生的清洗水向外排出。以即热装置200为例,由于传统即热装置200的排水端和即热进水端220是分开相互独立的,从而需要额外为排水端单独设计排水管路,从而使得饮水机的管路设计成本增大,管路设计也较为复杂。
请参阅图1、图5及图8,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所述即热进水管810还包括自所述第一配管811和第二配管812的连接处分叉出的排水配管820。具体说来,所述即热进水管810具有一分叉点P1,所述即热进水管810由所述分叉点P1分隔为所述第一配管811和第二配管812(即该分叉点为所述第一配管811和第二配管812的连接处);所述排水配管820的一端连接于该分叉点P1,所述排水配管820的另一端与外部排水结构连通。
当所述水箱装置300清洗结束后,将所述电控开关900关闭,所述水箱装置300内的清洗水从所述水箱装置300的水箱供水端320排出,而后依次经所述第一配管811经所述排水配管820向外排出。也就是说,此时,所述水箱装置300的水箱供水端320复用为排水端,从而不必额外在水箱装置300上开设排水端或管路。
当所述即热装置200清洗结束后,将所述电控开关900打开,所述即热装置200内的清洗水从所述即热进水端220排出,而后依次经所述第二配管812、所述排水配管820向外排出。也就是说,此时,所述即热装置200的进水端复用为排水端,所述排水开关复用为排水阀,从而不必额外在即热装置200上开设排水端或管路。
由此可见,所述水箱装置300和所述即热装置200共用同一排水配管820,如此可以不必额外为所述水箱装置300和所述即热装置200设计单独的排水管路,从而简化所述饮水机的管路设计,有效降低饮水机的管路设计成本。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所述水箱装置300和所述即热装置200的清洗程序可以相互独立地进行,可以在所述水箱装置300的水箱供水端320、或者所述第一配管811、或者排水配管820上也安装电磁阀700。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饮水机还包括电磁阀700,所述电磁阀700安装于所述排水配管820上,用以调控所述排水配管820的通断。
在用户取用热水时,所述电磁阀700和所述电控开关900均打开,从而使得所述水箱装置300内的水可经第一配管811、第二配管812输入到所述即热装置200,而后从即热装置200输出到出水装置400,进而供应给用户。在单独清洗所述即热装置200时,将所述电磁阀700关闭,并将所述电控开关900打开,所述即热装置200内的清洗水从所述即热进水端220排出,而后依次经所述第二配管812、所述排水配管820向外排出。在单独清洗水箱装置300时,将所述电控开关900关闭,并将所述电磁阀700打开,从而所述水箱装置300内的清洗水从所述水箱装置300的水箱供水端320排出,而后依次经所述第一配管811经所述排水配管820向外排出。
可选地,所述排水配管820可以与所述即热进水管810一体成型,以使得所述排水配管820与所述即热进水管810集成为进排水一体管800,从而进排水一体管800可以整体出模制造,无需将所述排水配管820与所述即热进水管810单独制造及安装,减少制造和加工程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排水配管820也可以单独制造成型,而后连接到所述即热进水管810上。
请参阅图1,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电控开关900可以是电磁阀910;或者,所述电控开关900为具有水路开关的水泵920。对于所述水泵920而言,所述水泵920具有将第二配管812的水路导通并驱动水流动的启动状态,以及将所述第二配管812的水路阻断的停止状态。所述水泵920可选为所述即热装置200内部的水泵92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即热装置200包括即热管240,该所述即热管240用于制备热水,所述即热管240的进口、出口及侧壁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以分别用以检测即热管240的进口温度、出口温度及侧壁温度。若所述电控开关900为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安装在所述即热进水管810的位于该即热装置200外的管路上。若所述电控开关900为水泵920,则所述水泵920安装在所述即热进水管810的位于该即热装置200内的管路上。
请参阅图1,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所述饮水机包括出水装置400,所述出水装置400安装在所述壳体100上,所述出水装置400包括位于所述壳体100外侧的出水嘴410,以及与所述出水嘴410连通且穿入所述壳体100内的即热连接端420,所述即热连接端与所述即热出水端210连接。
具体说来,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可以直接与出水装置400的即热连接端420连接固定,也可以通过转接管500与所述出水装置400的即热连接端420连接固定。具体可以根据所述即热装置200和所述出水装置400之间的装配空间进行设计。但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转接管500可以是呈弯管状设置的热罐转接管510,也可以是直管状的水箱装置转接管520。所述转接管500应当采用硬质材料制成,以使得所述转接管500具有较佳的强度,不易发生变形或老化。
请参阅图5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进水端220通常设置在其底部,并与所述水箱装置300连通;而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则设置在其顶部。当用户取用热水时,水箱装置300中的水从即热装置200底部的即热进水端220输送至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内部,然后向上挤压所述即热装置200内部的热水,使得所述即热装置200内的热水被挤压而从所述即热装置200顶部的即热出水端210输出。但是,所述即热装置200顶部的即热出水端210朝上延伸,而所述出水装置400的即热连接端420朝后延伸,使得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和所述出水装置400的即热连接端420不易对准连接,操作不方便。
请参阅图6、图7及图9,鉴于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即热出水端210设置在所述即热装置200的顶部;所述饮水机还包括采用硬质材料制成的热罐转接管510,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一端与所述即热出水端210连接,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装置400的即热连接端420连接。
具体说来,所述热罐转接管510呈弯管状设计,以使得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两端分别朝前、朝下延伸,从而使得所述热罐转接管510具有两个朝不同方向开设的插接口501;其中,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其中一个插接口501朝下开放,以供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插置连接;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另一个插接口501朝前开放,以供所述出水装置400的即热连接端420插置连接。所述热罐转接管510采用硬质材料制成,使得所述热罐转接管510具有较大的强度,进而确保所述热罐转接管510与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所述出水装置400的即热连接端420连接稳定,难以轻易发生松脱断连的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热罐转接管510呈L形或C形弯管状设置均可。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罐转接管510呈L形弯管状设置。所述热罐转接管510包括沿竖向延伸的竖管体,以及自所述竖管体511的上端朝向所述出水装置400延伸的横管体512;其中,所述竖管体与所述即热出水端210连接,所述横管体512与所述即热连接端420连接。
具体说来,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竖管体的上端与该横管体512的后端连接,从而使得竖管体和横管体512连接并配成呈L形。所述热罐转接管510在该竖管体的下端形成朝下开放的插接口501,该插接口501与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对应插置连接。所述热罐转接管510在该横管体512的前端形成向前开放的插接口501,该插接口501与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连接端420对应插置连接。
至于所述竖管体的插接口501与所述出水装置400即热出水端210的固定方式可以过盈配合固定,也可以通过焊接材料焊接固定,还可以通过密封胶(如硅胶)粘结固定,当然也可以通过螺纹配合固定。所述横管体512与所述出水装置400的即热连接端420的固定方式也可以过盈配合固定,也可以通过焊接材料焊接固定,还可以通过密封胶(如硅胶)粘结固定,当然也可以通过螺纹配合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竖管体和所述横管体512一体成型;所述竖管体下端的插接口501与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插置连接,所述竖管体的插接口501与该即热出水端210过盈配合;所述横管体512前端的插接口501与所述水箱装置300的即热连接端420插置连接,且该所述横管体512的插接口501与该即热连接端420过盈配合。
请参阅图6、图7及图9,在一实施例中,鉴于所述水箱装置300位于所述即热装置200的上方,为便于所述热罐转接管510安置,可选地,在所述水箱装置300和所述即热装置200之间间隔出有装配区;所述热罐转接管510位于所述装配区内。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热罐转接管510与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连接,已经相当于将所述热罐转接管510和所述即热装置200连接固定,使得热罐转接管510不易松脱。由于所述热罐转接管510设置在所述即热装置200和所述水箱装置300之间的装配区内,没有占用所述即热装置200或水箱装置300和所述壳体100的前壳110之间的空间,也就是没有占用所述饮水机的前后向空间,如此则可相应减小所述饮水机的厚度,进而有利用饮水机薄型设计。
在此考虑到,在所述饮水机发生较大的晃动时,所述热罐转接管510也有可能会随之发生晃动,进而影响所述热罐转接管510与所述即热装置200连接的稳定性。因此,为了提高所述热罐转接管510安装的稳定性,可选地,热罐转接管510与水箱装置300的底部固定连接,以使得所述热罐转接管510除其两个接口之外的部分与水箱装置300固定,也即是将所述热罐转接管510和所述水箱装置300装配呈一体。装配时,直接将水箱装置300配置到所述即热装置200的上方,而后将所述水箱装置300底部的热罐转接管510的下端与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对应插置连接,最后再将热罐转接管510的前端与出水装置400的即热连接端420连接即可。如此,相当于将所述热罐转接管510与所述即热装置200、水管均固定连接,从而双重限定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活动,使得所述热罐转接管510更不容易活动松脱。
至于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材料,所述热罐转接管510采用硬质材料制成,所述硬质材料可选为金属材料;所述金属材料可以是不锈钢、铜及其合金、铝及其合金等材料,以使得所述热罐转接管510具有较佳的强度,不易发生变形或老化。具体在此,所述热罐转接管510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热罐转接管510可以与所述水箱装置300一体成型;所述热罐转接管510也可以单独制造成型,而后再与所述水箱装置300连接固定,其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连接,也可以是密封胶(如硅胶)密封连接。
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如前文介绍,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两端设置有两个插接口501,其中一个所述插接口501适用于供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插置连接,另一个所述插接口501适用于供所述出水装置400的即热连接端420插置连接。为确保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两个插接口501与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所述出水装置400的即热连接端420插置连接的密封性,可选地,在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插接口501的环周侧壁包裹有密封套600。
具体在此,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两个插接口501的环周侧壁均包裹有密封套600。该插接口501的环周侧壁包裹有密封套600,应当理解为,所述密封套600至少部分包裹在该环周侧壁的内壁面,且还有部分包裹造环周侧壁的外壁面。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密封套600与热罐转接管510连接的稳定性,且还能增大密封套600与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所述出水装置400的即热连接端420接触配合的面积,进而增强密封效果。
对于所述密封套600的具体结构,则可以有多种设计方式,在此不设具体限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套600包括内密封层610和外密封层620,所述内密封层610和所述外密封层620相对的一端闭合设置,以在所述内密封层610和外密封层620之间形成有环形凹槽630,所述环形凹槽630适用于供所述水箱装置转接管520或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插接口501的环周侧壁插置连接。
以所述热罐转接管510为例,所述密封套600安装到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插接口501时,将所述密封套600的环形凹槽630与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插接口501的环周侧壁对应,并使得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插接口501的环周侧壁对应插入到所述密封套600的环形凹槽630内,从而使得所述密封套600包裹该插接口501的环周侧壁。这样,所述密封套600的内密封层610和外密封层620相当于夹紧在该插接口501的环周侧壁内外表面,使得所述密封套600不易从所述热罐转接管510上脱落下来。
装配完成后,位于所述热罐转接管510其中一个插接口501处的密封套600,该密封套600的内密封层610与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的外周面贴合密封;而位于所述热罐转接管510另一个插接口501处的密封套600,该密封套600的内密封层610则与所述出水装置400的即热连接端420的外周面贴合密封。
进一步地,为提高所述密封套600的密封性能,在所述内密封层610的内周面还凸设有多个环形密封筋611,多个所述环形密封筋611沿所述密封套600的轴向间隔排布,用以与所述即热出水端210或所述即热连接端420的外周面抵持。具体地,所述内密封层610的内周面还凸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环形密封筋611,该多个所述环形密封筋611沿所述密封套600的轴向间隔排布;其中,该多个所述环形密封筋611呈等间距排布;或者,该多个所述环形密封筋611呈非等间距排布。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其中一个插接口501处的密封套600的环形密封筋611与即热出水端210的外周面紧密贴合;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另一个插接口501处的密封套600的环形密封筋611与即热连接端420的外周面紧密贴合,有效增强密封效果。
当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插置到所述热罐转接管510朝下开放的插接口501内之后,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的外周面与包裹在该插接口501的密封套600的内密封层610贴合,该内密封层610上的环形密封筋611与该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的外周面紧紧抵持,从而有效密封该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和该热罐转接管510的插接口501之间的间隙,有效增强此两者连接处的密封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插接口501包括第一环周壁5011及与所述第一环周壁5011相连得第二环周壁5012,所述第二环周壁5012的内直径小于所述内接部的内直径;所述第二环周壁5012插置在所述密封套600的环形插槽内。应说明的是,所述插接口501可以是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插接口501,也可以是所述水箱装置转接管520的插接口501。
在此,主要以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插接口501为例进行介绍说明。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插接口501和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插置连接是,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自该插接口501的第一环周壁5011内侧插置到第二环周壁5012的内侧,该即热出水端210的前端的外周面与包裹在第一环周壁5011上的密封套600的内密封层610过盈贴合密封,且该即热出水端210的末端的外周面则直接与第二环周壁5012的内表面贴合密封,从而使得所述即热出水端210的整个外周面和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的内周面之间难以形成有间隙,从而大大减少漏水的情况出现,大大增强此两者连接处的密封性能。
请参阅图8和图9,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为提高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和热罐转接管510连接的牢固性,可选地,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以使得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具有较佳的强度,不易发生弯折等变形情况,从而能够与所述热罐转接管510稳定连接。并且,由于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使得该即热出水端210不易老化,从而由该即热出水端210输出的水也不易产生异味。此外,所述即热装置200通常也是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以更好地储存高温热水。因此,所述即热装置200的即热出水端210可以与所述即热装置200一体成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饮水机包括:
壳体;
即热装置,所述即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即热装置设有即热进水端和即热出水端,所述即热出水端适用于与所述饮水机的出水装置连接;
即热进水管,所述即热进水管与所述即热进水端连接;以及
电控开关,所述电控开关安装在所述即热进水管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饮水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即热装置的上方的水箱装置,所述水箱装置的底部设有为所述即热装置供水的水箱供水端;所述即热进水管的远离所述即热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水箱供水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即热进水管包括与所述水箱装置连接的第一配管,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配管和所述即热进水端的第二配管;所述电控开关安装在所述第二配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即热进水管还包括自所述第一配管和第二配管的连接处分叉出的排水配管;所述排水配管与所述第一配管、所述第二配管一体成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饮水机还包括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安装在所述第一配管或所述排水配管上。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开关为电磁阀;或者,所述电控开关为具有水路开关的水泵。
7.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饮水机包括出水装置,所述出水装置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出水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外侧的出水嘴,以及与所述出水嘴连通且穿入所述壳体内的即热连接端,所述即热连接端与所述即热出水端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即热出水端设置在所述即热装置的顶部;所述饮水机还包括采用硬质材料制成的热罐转接管,所述热罐转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即热出水端连接,所述热罐转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即热连接端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罐转接管包括沿竖向延伸的竖管体,以及与所述竖管体连接且朝所述出水装置延伸的横管体;所述竖管体与所述即热出水端连接,所述横管体与所述即热连接端连接。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罐转接管的两端设有分别供所述即热出水端、所述即热连接端插置连接的插接口,所述插接口的环周侧壁包裹有密封套。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套包括内密封层和外密封层,所述内密封层和所述外密封层相对的一端闭合设置,以在所述内密封层和外密封层之间形成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适用于供所述插接口的环周侧壁插置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密封层的内周面凸设有多个环形密封筋,多个所述环形密封筋沿所述密封套的轴向间隔排布,用以与所述即热出水端或所述即热连接端的外周面抵持。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饮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材料为金属材料。
CN202120820302.9U 2021-04-20 2021-04-20 饮水机 Active CN2156868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20302.9U CN215686808U (zh) 2021-04-20 2021-04-20 饮水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20302.9U CN215686808U (zh) 2021-04-20 2021-04-20 饮水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86808U true CN215686808U (zh) 2022-02-01

Family

ID=80029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20302.9U Active CN215686808U (zh) 2021-04-20 2021-04-20 饮水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868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59628A1 (zh) * 2022-02-28 2023-08-3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机壳及供水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59628A1 (zh) * 2022-02-28 2023-08-3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机壳及供水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37039B (zh) 洗碗机
CN215686808U (zh) 饮水机
CN105310622A (zh) 洗碗机
CN203953591U (zh) 洗碗机
CN108004725B (zh) 一种洗衣机自动投放装置、控制方法及洗衣机
CN106400919A (zh) 卫生清洗装置及冲厕装置
CN215686809U (zh) 饮水机
CN109624658B (zh) 燃料连接单元
CN114158912A (zh) 饮水机
CN105167730A (zh) 用于洗碗机的喷臂组件和洗碗机
CN214072888U (zh) 煲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EP1956960A1 (en) A dishwasher
CN212741885U (zh) 加液系统及洗衣机
CN216416836U (zh) 饮水机
CN208025820U (zh) 一种水加热装置
CN216675479U (zh) 加热组件结构及饮水设备
CN206655984U (zh) 一种触碰感应龙头
CN215899426U (zh) 一种新型的电加热炉底座
CN104033980A (zh) 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电暖器
CN204852593U (zh) 微型电热胆
JP2011254938A (ja) 電気湯沸かし器
CN107541895A (zh) 一种连接管件、洗衣机以及进水管路的固定方法
CN210177195U (zh) 衣物处理设备
CN218178613U (zh) 一种气动控制连接装置
CN217524676U (zh) 一种水路转接结构及饮水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