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70053U - 一种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70053U
CN215670053U CN202122006290.9U CN202122006290U CN215670053U CN 215670053 U CN215670053 U CN 215670053U CN 202122006290 U CN202122006290 U CN 202122006290U CN 215670053 U CN215670053 U CN 2156700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supporting
footpath
mountain
walk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0629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景泉
徐元卿
李静威
李健爽
张翼南
颜冬
廖望
刘畅
周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0629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700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700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700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ad-Bearing And Curtain Walls (AREA)

Abstract

一种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属于建筑物技术领域。包括适配于建筑物并承托幕墙面板的曲面架构;步道,连通建筑物任意两层平台;撑件组,用于将曲面架构及步道支撑在建筑物上。本实用新型设置设置撑件组将承托幕墙面板的曲面架构支撑在建筑物上,并使得该架构与建筑物之间具有一定的安装空间,以便于设置步道,而撑件组同样对步道起到安装支撑的作用,通过设置步道连通任意两层平台,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架构与建筑物之间空间,避免建筑空间的浪费,另一方面步道作为运载设备,也对建筑物本身的楼梯与电梯等运载设备起到缓解作用,从而避免人员拥挤而产生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一种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
背景技术
幕墙是建筑不承重的外墙围护,由于其像幕布一样挂在建筑外围,故又称为“帷幕墙”,是现代大型和高层建筑常用的带有装饰效果的轻质墙体。幕墙由面板和支承结构组成,可相对主体结构有一定位移能力或自身有一定变形能力,不分担主体结构所受作用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或装饰性结构。
现有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仅起到安装面板的作用,以使幕墙形成外围护结构或装饰性结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朝向建筑物一侧的空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了建筑空间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朝向建筑物一侧的空间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建筑空间浪费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包括:
第一主梁,为沿建筑物竖直方向布置的弧形梁;
环梁,为设置在所述第一主梁上且沿所述建筑物水平方向布置的弧形梁;所述第一主梁和所述环梁围成适配于所述建筑物并承托幕墙面板的曲面架构;
撑件组,用于支撑所述第一主梁和/或所述环梁;
所述建筑物包括至少两层平台;
步道,连通任意两层平台,且所述步道与所述撑件组相连。
可选地,所述步道呈“人”字形设置,其端部与对应的平台相连。
可选地,所述步道包括:
步道主体,形成适于人员通过的空间;
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步道主体,且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撑件组相连。
可选地,还包括:混凝土层,为步道主体的支撑底板;所述支撑部的横截面为“工”字形结构,且所述支撑部对称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宽度方向的两端;
所述支撑部包括:由竖梁和两根横梁组成的“工”字形结构,其一所述横梁沿所述步道主体的水平方向设置且与所述混凝土层插接相连;所述竖梁沿所述步道主体的高度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步道还包括:
连接部,设有多个,所述连接部将撑件组和支撑部相连。
可选地,所述步道主体包括:
混凝土层,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上;
地坪层,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层上,且所述地坪层设有排水腔。
可选地,所述步道主体还包括:
防护围件,对称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上,且对称设置的所述防护围件之间形成适于人员通过的空间。
可选地,所述防护围件包括:
围栏,竖直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上;
玻璃板,设置在所述围栏上;
固定夹,设置在所述围栏的侧部,且所述固定夹形成用于固定所述玻璃板的夹持空间。
可选地,所述步道包括:坡道,其坡度为1/10-1/15,且所述坡道连通相邻两层平台。
可选地,所述建筑物适于设置在山体坡面,所述山体坡面具有位于不同高度位置的道路,所述道路与高度对应的所述平台连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包括第一主梁,为沿建筑物竖直方向布置的弧形梁;环梁,为设置在所述第一主梁上且沿所述建筑物水平方向布置的弧形梁;所述第一主梁和所述环梁围成适配于所述建筑物并承托幕墙面板的曲面架构;撑件组,用于支撑所述第一主梁和/或所述环梁;所述建筑物包括至少两层平台;步道,连通任意两层平台,且所述步道与所述撑件组相连。
本实用新型设置相连的第一主梁和环梁形成用于承托幕墙面板的架构,并设置撑件组将第一主梁和/或环梁支撑在建筑物上,以使幕墙面板环绕在建筑物的外围,并使得架构与建筑物之间具有一定的安装空间,以便于设置步道,而撑件组同样对步道起到安装支撑的作用,通过设置步道连通任意两层平台,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架构与建筑物之间空间,避免建筑空间的浪费,另一方面步道作为运载设备,也对建筑物本身的楼梯与电梯等运载设备起到缓解作用,从而避免人员拥挤而产生安全隐患,此外,设置步道还使得位于步道上的人员能够观察到幕墙形成的景致以及建筑外的景色,从而提升人员在建筑物上行走的体验感及趣味性。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所述步道呈“人”字形设置,其端部与对应的平台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步道呈“人”字形设置,以使得步道能够与更多的撑件组相连,通过更多的撑件组对步道进行支撑,提升步道的承载能力以及稳定性,同时也能够降低步道的倾斜度,从而减轻人员在步道上行进的难度与阻力,提升人员的体验感,并扩展步道的使用人员范围,使老人及残疾人也能够便利的利用步道,此外,呈“人”字形设置还能够提升步道对架构与建筑物之间空间的利用率。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所述步道包括步道主体,形成适于人员通过的空间;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步道主体,且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撑件组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步道包括步道主体和支撑部,支撑部对步道主体起到支撑和承载的作用,通过将支撑部与所述撑件组相连,使得撑件组对步道起到安装及支撑的作用,提升步道的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还包括混凝土层,为步道主体的支撑底板;所述支撑部的横截面为“工”字形结构,且所述支撑部对称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宽度方向的两端;所述支撑部包括:由竖梁和两根横梁组成的“工”字形结构,其一所述横梁沿所述步道主体的水平方向设置且与所述混凝土层插接相连;所述竖梁沿所述步道主体的高度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支撑部的横截面为“工”字形结构,在保证自身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有效的降低自身重量,支撑部对称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宽度方向的两端,使支撑部在保证对步道主体的支撑前提下,也能够有效的降低自身重量,从而降低步道的重量,进而减轻撑件组的支撑压力。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所述步道还包括连接部,设有多个,所述连接部将撑件组和支撑部相连。
本实用新型设置连接部将与其对应的撑件组和支撑部相连,避免撑件组和支撑部由于位置的干涉而无法直接相连,实现了撑件组和支撑部的顺利连接,并通过设置连接部降低了将撑件组和支撑部连接的难度。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所述步道主体包括混凝土层,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上;地坪层,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层上,且所述地坪层设有排水腔。
本实用新型的步道主体包括混凝土层和地坪层,混凝土层保证步道的强度,地坪层保证人员使用的舒适性,设置排水腔避免步道积水,对人员移动造成困难。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所述步道主体还包括防护围件,对称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上,且对称设置的所述防护围件之间形成适于人员通过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步道主体还包括防护围件,对称设置的所述防护围件之间形成适于人员通过的空间,通过设置防护围件对人员起到保护作用避免人员脱离步道,产生安全隐患。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所述防护围件包括围栏,竖直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上;玻璃板,设置在所述围栏上;固定夹,设置在所述围栏的侧部,且所述固定夹形成用于固定所述玻璃板的夹持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围件包括围栏,固定夹以及玻璃板,因此防护围件不会对人员的实现造成阻碍,步道上的人员能够通过玻璃板观察到幕墙形成的景致以及建筑外的景色,从而提升人员在建筑物上行走的体验感及趣味性。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所述步道包括:坡道,其坡度为1/10-1/15,且所述坡道连通相邻两层平台。
本实用新型的步道包括坡度为1/10-1/15坡道,该坡度能够减轻人员在步道上行进的难度与阻力,提升人员的体验感,并扩展步道的使用人员范围,使老人及残疾人也能够便利的利用步道。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所述建筑物适于设置在山体坡面,所述山体坡面具有位于不同高度位置的道路,所述道路与高度对应的所述平台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物适于设置在山体坡面,山体坡面上的道路与高度对应的平台连通,即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与山体坡面的公共空间实现有效衔接,进而使得建筑物与山体坡面的公共空间形成一个整体的空间体系,位于山体坡面公共空间的人员能够通过步道改变其位置,进而移动至山体坡面公共空间的其他位置,提升人员移动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断面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步道的断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使用路线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支撑件;2.第一主梁;3.环梁;4.主体部分;5.弯折部分;6.第二支撑件;7.支梁;8.第二主梁;9.建筑物;10.步道;11.支撑部;12.连接部;13.混凝土层;14.地坪层;15.排水腔;16.防护围件;17.道路;18.格栅板;19.种植盒;20.灯带;21.竖梁;22.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如图1-图5所示,包括
第一主梁2,为沿建筑物9竖直方向布置的弧形梁,其可以是圆形、矩形等任意形状的梁体,并优选为钢材质。
本实施例对第一主梁2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优选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主梁2包括本体,与对应的所述撑件组相连接;支梁7,其一端与所述本体相连,所述支梁7的另一端与所述环梁3相连接;通过设置支梁7对环梁3进行支撑,从而进一步改变环梁3的弧度,进而改变环梁3与第一主梁2形成的曲面架构的曲面结构,以便于设置在曲面架构上的幕墙面板呈自由曲面结构,即支梁7设置在需要使幕墙面板产生进一步曲面变化的地方;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支梁7,环梁3均直接与第一主梁2的本体相连。
环梁3,为设置在所述第一主梁2上且沿所述建筑物9水平方向布置的弧形梁,其可以是圆形、矩形等任意形状的梁体,并优选为钢材质。
本实施例对环梁3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优选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环梁3包括与所述建筑物9的侧面相对应的主体部分4,以及连接相邻所述主体部分4的弯折部分5,所述弯折部分5呈弧形设置,因此本实施例的环梁3能够同时环绕建筑物9的多个侧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环梁3也可以仅与建筑物9的侧面相对应;本实施例的环梁3包括主体部分4与弯折部分5,其中弯折部分5呈弧形设置,使设置在弯折部分5的幕墙面板也形成曲面结构,进而本实施例的支承结构所承托的幕墙面板整体为曲面结构,特别是便于形成自由曲面结构。
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主梁2是倾斜设置在所述建筑物9上的,因此在弯折部分5的位置,沿建筑物9的下端朝向其上端的方向,第一主梁2是逐渐聚集的状态,为避免该位置的第一主梁2彼此干涉,也为了保证足够的支撑力,因此,优选的,如图1所示,位于所述主体部分4的第一主梁2的上端,与位于弯折部分5的所述第一主梁2相连;使弯折部分5的第一主梁2除受到撑件组的支撑以外,还同时受到主体部分4第一主梁2的支撑,以降低支撑弯折部分5的第一主梁2的撑件组所受的压力,并使本实施例的曲面架构结构更稳定。
所述第一主梁2和所述环梁3围成适配于所述建筑物9并承托幕墙面板的曲面架构,本实施例对幕墙面板的安装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幕墙面板安装在所述环梁3上;本实施例对第一主梁2和环梁3的连接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两者可以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相连,也可以焊接相连。
撑件组,本实施例对撑件组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优选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撑件组用于支撑所述第一主梁2,其包括一端与所述建筑物9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主梁2相连的第一支撑件1,优选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建筑物9包括多层平台,且多层所述平台呈阶梯形设置;所述第一支撑件1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平台上,用于将所述第一主梁2倾斜设置在所述建筑物9上,使得本实施例由第一主梁2和环梁3形成的曲面架构能够环绕设置在包括多层平台的建筑物9上,从而使设置在曲面架构上的曲面幕墙面板能够环绕包括多层平台的建筑物9;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撑件组也可以支撑所述环梁3,或对第一主梁2和环梁3均进行支撑;本实施例通过多个第一支撑件1在第一主梁2上形成多个支撑点位,以对第一主梁2实现稳定的支撑,同时,第一支撑件1使建筑物9与第一主梁2和环梁3构成的曲面架构之间具有充分的利用空间,以便于进一步安装步道10。
本实施例对第一支撑件1与建筑物9的连接结构不做具体限定,第一支撑件1可以插接在建筑物9的混凝土结构内,也可以与建筑物9原有的钢支撑件相连。
由于环梁3的弯折部分5的弧度较大,因此需要在弯折部分5的位置保证有效的支撑,即需要在弯折部分5的位置设置数量足够的第一支撑件1,为避免该位置的第一支撑件1产生相互干涉,优选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弯折部分5的相邻撑件组中的所述第一支撑件1,其位于同一所述平台上并呈朝向所述幕墙面板开口的V形结构相连接,上述连接方式同时减少了第一支撑件1与建筑物9的连接点,减少了连接件的使用,降低了安装难度,同时使第一支撑件1的安装更整洁,使幕墙面板与建筑物9之间的空间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不会由于第一支撑件1设置杂乱而提升该空间的利用难度,并导致该空间的整洁性较低,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弯折部分5的第一支撑件1也可以不相互连接,只要其能够满足支撑要求即可。
本实施例对第一支撑件1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当第一支撑件1与建筑物9的水平面之间的交角为45°时,第一支撑件1的长度最短,但由于第一支撑件1与建筑物9的水平面之间的交角过小,不利于通过第一支撑件1向建筑物9传力,因此需要通过提升第一支撑件1的截面尺寸以保证其形成有效的支撑,不利于降低第一支撑件1的截面尺寸,降低其占用空间,以利用幕墙面板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并提升该空间的整洁性,同时,由于第一支撑件1与建筑物9的水平面之间的交角过小,还会导致幕墙面板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间的净空较低,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当第一支撑件1与建筑物9的水平面之间的交角为90°时,最有利于通过第一支撑件1向建筑物9传力,但此时第一支撑件1长度过长,依然不利于降低第一支撑件1的截面尺寸,降低其占用空间,以利用幕墙面板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并提升该空间的整洁性;因此,第一支撑件1与所述建筑物9的水平面之间的交接角度为45°至90°;优选的,本实施例中,为了在保证尽量减小第一支撑件1截面尺寸的同时,还能够保证幕墙面板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净高适宜,第一支撑件1与所述建筑物9的水平面之间的交接角度为75°,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还可以设置为其他角度。
本实施例的撑件组还包括第二支撑件6,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朝向所述建筑物9的一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主梁2相连;所述第一支撑件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6其二者构成朝向所述幕墙面板开口的V形结构;上述V形结构设置在所述建筑物9下侧位置,该位置处由于第一主梁2与建筑物9之间的空间高度较低,因此不便于设置第一支撑件1,但第一主梁2在此处仍具有一定长度,需要设置支撑点以形成稳定支撑,因此在此处设置第二支撑件6对第一主梁2进行支撑,同时由于第二支撑件6是与第一支撑件1朝向所述建筑物9的一端相连,因此其相较于直接设置在建筑物9上,也减少了连接件的使用,降低了安装难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撑件组也可以仅使用第一支撑件1,而不使用第二支撑件6。
第二主梁8,与所述建筑物9相连接,并沿所述建筑物9的竖直方向布置,所述环梁3与所述第二主梁8相连接,其可以是圆形、矩形等任意形状的梁体,并优选为钢材质,第二主梁8和所述环梁3围成适配于所述建筑物9并承托幕墙面板的曲面架构;第二主梁8适于设置在建筑物9的竖直侧面外,由于该侧面不具有呈阶梯形设置的多层平台,因此可以直接通过连接件将第二主梁8安装在建筑物9外,而无需设置撑件组,当然,第二主梁8可以是直梁,也可以是弧形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均采用第一主梁2,而不设置第二主梁8,此时需要在建筑物9的竖直侧面上也设置撑件组,以安装第一主梁2。
本实施例设置相连的第一主梁2和环梁3形成用于承托幕墙面板的架构,并设置撑件组将第一主梁2和/或环梁3支撑在建筑物9上,以使幕墙面板环绕在建筑物9的外围;由于第一主梁2和环梁3均为弧形梁,因此其两者形成的架构为曲面架构,以使安装在上述架构上的幕墙面板形成曲面结构,实现曲面幕墙的视觉效果。
本实施例对建筑物9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优选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建筑物9包括至少两层平台,且至少两层所述平台呈阶梯形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建筑物9也可以是侧面均呈竖直状的矩形建筑,也可以是球形建筑,或具有特殊曲线的螺旋形建筑等。
步道10,连通任意两层所述平台,且所述步道10与所述撑件组相连。
本实施例对步道10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优选的,本实施例的步道10为呈“人”字形设置的坡道,其坡度为1/10-1/15,优选为1/12,坡道的端部与对应的平台相连,即坡道的一端与一层平台相连,坡道的另一端与另一层平台相连,从而将两层平台连通,优选的,其连通相邻两层平台,本实施例的步道10包括步道主体,支撑部11和连接部12,步道主体形成适于人员通过的空间,支撑部11用于支撑所述步道主体,连接部12设有多个,且沿步道主体的长度方向排布,所述连接部12用于将与其对应的撑件组与支撑部11相连,以实现对步道10进行安装及支撑,相邻两连接部12之间的跨度优选为与建筑物9的轴线模数相同,当然,在其他实施中,两连接部12之间的跨度能够满足对步道主体的支撑要求即可,当然,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不设置连接部12,所述支撑部11直接与所述撑件组相连,本实施例的步道主体包括混凝土层13,其作为步道主体的支撑底板,设置于所述支撑部11上;地坪层14,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层13上,所述地坪层14优选为橡胶材质,其两侧设有沿步道10长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安装槽内设有不锈钢槽,以形成排水腔15,地坪层14与混凝土层13之间还可以进一步设置防水层;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排水腔15,此时雨水或排水沿步道10的边缘自然流出;防护围件16,对称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13上,且对称设置的所述防护围件16之间形成适于人员通过的空间,所述地坪层14以及其两侧的排水腔15均位于称设置的所述防护围件16之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中,步道主体也可以不设置地坪层14;本实施例支撑部11的横截面为“工”字形结构,优选采用“工”字形钢梁,且所述支撑部11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13宽度方向的两端,并沿步道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支撑部11包括由竖梁21和两根横梁22组成的“工”字形结构,其一所述横梁22沿所述步道主体的水平方向设置且与所述混凝土层13插接相连;另一所述横梁22悬空设置;所述竖梁21沿所述步道主体的高度方向延伸;竖梁21和两根横梁22均与连接部12相连;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部11也可以为板状结构,步道主体铺设在支撑部11的板面上;本实施例的连接部12优选为金属材质的板件或梁体,以便于连接撑件组和支撑部1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步道10也可以仅设置步道主体,而不设置支撑部11,此时步道主体为金属材质,其与连接部12或撑件组通过螺栓等连接件相连或者焊接相连;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混凝土层13与建筑物9的平台相连,可以设置为一体结构,也可以通过钢结构连接,连接部12与支撑部11,以及,连接部12与撑件组,通过螺栓等连接件相连或者直接焊接相连;当然,在其他实施中,步道10也可以直接倾斜设置为直线形,或者设置为螺旋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中,步道10也可以为楼梯结构,或者为电梯;当然,在其他实施中,步道10也可以连接非相邻的两层平台。
本实施例中,由于步道10的设置位置,使得连接部12为与撑件组中的第一支撑件1相连接,当然,随着步道10的设置位置不同,连接部12也可以与第二支撑件6相连。
本实施例对防护围件16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优选的,本实施例的防护围件16包括围栏,竖直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13上,所述围栏具有镂空,本实施例的围栏优选为金属材质,并在朝向适于人员通过的空间的一侧设有扶手;防护围件16还包括固定夹,其通过转接板与围栏相连,并设置在所述围栏的侧部,所述固定夹形成用于固定玻璃板的夹持空间,优选的,本实施例的玻璃板采用钢化夹胶玻璃,并位于围栏的镂空处,以便于步道10上的人员进行观察;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护围件16也可以仅设置栏杆式的围栏。
本实施例中,在步道主体远离建筑物9的一侧还设有金属材质的格栅板18,格栅板18优选位于防护围件16远离建筑物9的一侧,格栅板18上设置种植盒19,以便于种植绿植,提升建筑空间的利用率,并改善建筑环境,同时提升人员的体验性,格栅板18的端部还设置有灯带20,优选为镜面不锈钢灯带,以提升夜间的明亮程度,一方面起到对步道10的照明作用,另一方面提升人员的体验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不设置格栅板18,种植盒19及灯带20。
本实施例的建筑物9优选设置在山体坡面,如图5所示,所述山体坡面具有位于不同高度位置的道路17,建筑物9的平台设有对应道路17设置的出入口,且该出入口与建筑物9内的通道连通,使得道路17与高度对应的所述平台连通,进而使建筑物9与山体坡面的公共空间形成一个整体的空间体系,提升人员的体验性和便捷性;当然,为便于出入口与道路17连通,还可以在出入口位置设置楼梯,电梯,平台或者停车场等设施。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主梁(2),为沿建筑物(9)竖直方向布置的弧形梁;
环梁(3),为设置在所述第一主梁(2)上且沿所述建筑物(9)水平方向布置的弧形梁;所述第一主梁(2)和所述环梁(3)围成适配于所述建筑物(9)并承托幕墙面板的曲面架构;
撑件组,用于支撑所述第一主梁(2)和/或所述环梁(3);
所述建筑物(9)包括至少两层平台;
步道(10),连通任意两层所述平台,且所述步道(10)与所述撑件组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道(10)呈“人”字形设置,其端部与对应的平台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道(10)包括:
步道主体,形成适于人员通过的空间;
支撑部(11),用于支撑所述步道主体,且所述支撑部(11)与所述撑件组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混凝土层(13),为步道主体的支撑底板;
所述支撑部(11)的横截面为“工”字形结构,且所述支撑部(11)对称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13)宽度方向的两端;
所述支撑部(11)包括:由竖梁(21)和两根横梁(22)组成的“工”字形结构,其一所述横梁(22)沿所述步道主体的水平方向设置且与所述混凝土层(13)插接相连;所述竖梁(21)沿所述步道主体的高度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道(10)还包括:
连接部(12),设有多个,所述连接部(12)将所述撑件组和所述支撑部(11)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道主体包括:
混凝土层(13),设置于所述支撑部(11)上;
地坪层(14),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层(13)上,且所述地坪层(14)设有排水腔(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道主体还包括:
防护围件(16),对称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13)上,且对称设置的所述防护围件(16)之间形成适于人员通过的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围件(16)包括:
围栏,竖直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层(13)上;
玻璃板,设置在所述围栏上;
固定夹,设置在所述围栏的侧部,且所述固定夹形成用于固定所述玻璃板的夹持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道(10)包括:坡道,其坡度为1/10-1/15,且所述坡道连通相邻两层所述平台。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9)适于设置在山体坡面,所述山体坡面具有位于不同高度位置的道路(17),所述道路(17)与高度对应的所述平台连通。
CN202122006290.9U 2021-08-24 2021-08-24 一种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 Active CN2156700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06290.9U CN215670053U (zh) 2021-08-24 2021-08-24 一种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06290.9U CN215670053U (zh) 2021-08-24 2021-08-24 一种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70053U true CN215670053U (zh) 2022-01-28

Family

ID=79955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06290.9U Active CN215670053U (zh) 2021-08-24 2021-08-24 一种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700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ITFI20100096A1 (it) "un complesso di elementi prefabbricati per formare un edificio prefabbricato ad almeno due piani e relativi edificio e procedimento di posa in opera"
ES2625980B1 (es) Método de construcción de edificios de estructura reticular y edificio construido mediante dicho método
US20200299982A1 (en) Method for retrofitting a building using a lift system and component kit for performing the method
JP5647514B2 (ja) 観客席付き競技場
CN101298810A (zh) 空中花园建筑
JP2023508960A (ja) 建設方法
CN215670053U (zh) 一种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
CN113529931A (zh) 一种适于与山体立体互联互通的建筑
KR101794745B1 (ko) 비대칭 사장케이블에 의해 지지되는 반원형의 하늘길 교량
CN101736916A (zh) 高层建筑核心筒
JP2004124558A (ja) 階段室型共同住宅の増築方法及びこの方法を用いて増築された建築物
CN214402945U (zh) 一种带设备管廊的地下停车系统
CN115075113A (zh) 一种封闭悬挑圆环钢天桥结构
CN211201184U (zh)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体系
JP3760133B2 (ja) 住戸アクセス用昇降設備の増設方法
JPH11315640A (ja) 斜面人工土地
CN216007949U (zh) 一种双层文化长廊
CN219343823U (zh) 一种新型无柱异形楼梯
CN216549110U (zh) 用于加装电梯的拼装式井道装置
CN213548524U (zh) 一种立体绿化结构
CN216109478U (zh) 悬挑止灰带支撑体系
CN215254956U (zh) 地下停车库及建筑物
CN217782984U (zh) 既有建筑改造用住户楼梯
CN215670383U (zh) 一种幕墙支承结构
CN215341504U (zh) 一种主题公园用消防训练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