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38918U - 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38918U
CN215638918U CN202120366611.3U CN202120366611U CN215638918U CN 215638918 U CN215638918 U CN 215638918U CN 202120366611 U CN202120366611 U CN 202120366611U CN 215638918 U CN215638918 U CN 2156389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hole
heat
heat sink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6661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席文杰
徐佳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tlas Copco Wuxi Compres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tlas Copco Wux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212036661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38918U/zh
Application filed by Atlas Copco Wuxi Compress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Atlas Copco Wux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PCT/CN2021/084897 priority patent/WO2021197412A1/en
Priority to BR112022019235A priority patent/BR112022019235A2/pt
Priority to EP21780423.6A priority patent/EP4128500A1/en
Priority to EP21780308.9A priority patent/EP4128499A4/en
Priority to BR112022019222A priority patent/BR112022019222A2/pt
Priority to US17/914,532 priority patent/US20230148229A1/en
Priority to US17/914,393 priority patent/US20230114922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84892 priority patent/WO2021197409A1/en
Priority to EP21779113.6A priority patent/EP4128498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84893 priority patent/WO2021197410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389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389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换热腔,且所述壳体设有连接孔;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安装于所述换热腔内,且所述固定件设有与所述连接孔正对设置的固定孔,连接件适于穿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固定孔配合以将待散热件固定至所述壳体。本申请的散热器,通过在散热器的壳体内设置固定件,且将用于压紧待散热件的连接件伸至壳体内以与固定件进行连接固定,从而增加连接件在壳体的连接深度,且不需对壳体的壁厚进行增加,利于降低成本,且能够保证待散热件在散热器上的连接稳定性。

Description

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散热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待散热件安装于液冷散热器壳体表面,如果壳体为薄板结构,成本低、热阻小,但是薄板的厚度过小,壳体与连接件的配合深度较小,连接困难,导致待散热件的连接稳定性较差,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散热器,通过在散热器内设置固定件,以使连接件可穿过散热器的侧壁与固定件固定相连,进而将待散热件固定于散热器的侧壁,利于增加连接件的连接深度,提高待散热件的安装稳定性。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换热腔,且所述壳体设有连接孔;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安装于所述换热腔内,且所述固定件设有与所述连接孔正对设置的固定孔,连接件适于穿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固定孔配合以将待散热件固定至所述壳体。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器,通过在散热器的壳体内设置固定件,且将用于压紧待散热件的连接件伸至壳体内以与固定件进行连接固定,从而增加连接件在壳体的连接深度,且不需对壳体的壁厚进行增加,利于降低成本,且能够保证待散热件在散热器上的连接稳定性。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散热器,所述换热腔内设有换热件。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散热器,所述换热件包括至少一个散热翅片,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翅片与所述固定件布置于所述换热腔内。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散热器,所述固定件为至少一个,且至少一个所述固定件与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翅片交错分布。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散热器,所述换热件包括构造为球状和/或构造为柱状的扰流结构。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散热器,所述固定孔和所述连接孔均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所述固定孔与至少一个所述连接孔一一对应。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散热器,所述固定件构造为条状,所述固定孔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固定孔沿所述固定件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散热器,所述固定件构造为金属条,且所述固定件适于通过钎焊固定于所述换热腔的内壁。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散热器,所述换热腔的内壁设有固定槽,且所述固定件安装于所述固定槽内且与所述固定槽的内壁粘接固定。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散热器,所述壳体包括上盖、下盖和侧边框,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分别用于封闭所述侧边框的上端和下端以限定出所述换热腔,所述连接孔包括设于所述上盖的上连接孔。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散热器,所述连接孔还包括设于所述下盖的下连接孔。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散热器,所述固定孔构造为沿所述固定件的厚度方向贯通的通孔和/或盲孔,所述连接件包括上连接件,所述上连接件穿入所述上连接孔和所述固定孔将第一待散热件固定于所述壳体。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散热器,所述连接件还包括下连接件,所述下连接件穿入所述下连接孔和所述固定孔将第二待散热件固定于所述壳体。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散热器,所述固定孔构造为沿所述固定件的厚度方向贯通的通孔,所述连接件贯穿所述上连接孔、所述固定孔和所述下连接孔将第一待散热件和/或第二待散热件固定于所述壳体。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散热器,所述固定孔包括设于所述固定件的上表面的上固定孔和/或设于所述固定件的下表面的下固定孔,所述上固定孔和所述下固定孔均构造为盲孔;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上连接件和/或下连接件,所述上连接件依次穿入所述上连接孔和所述上固定孔将第一待散热件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下连接件依次穿入所述下连接孔和所述下固定孔将第二待散热件固定于所述壳体。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散热器,所述侧边框的外侧壁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固定件的两端与所述侧边框的内侧壁间隔开,且所述换热腔内形成有从所述进液口到所述出液口导通的换热流道。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散热器,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中的至少一个的内侧面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位于所述换热件靠近所述进液口的一端,且所述导流板构造为从所述进液口朝靠近所述出液口的方向倾斜设置。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器与待散热件的装配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器的俯视图(无上盖)。
附图标记:
散热器100,
壳体1,上盖11,上连接孔111,下盖12,下连接孔121,侧边框13,进液口131,出液口132,导流板133,换热腔14,
固定件2,固定孔21,散热翅片3,
上连接件41,下连接件42,第一待散热件51,第二待散热件52,海鸥翼型压片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器100,通过在散热器100内设置固定件2,以使连接件穿过散热器100的侧壁与固定件2固定相连从而将待散热件压紧于壳体1,利于增加连接件与散热器100的连接深度,提高待散热件的安装稳定性。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器100,包括:壳体1和固定件2。
其中,壳体1内形成有换热腔14,换热腔14内设有换热件,如图1所示,壳体1 的侧壁设有进液口131和出液口132,换热件安装于换热腔14内且形成有从进液口131 到出液口132连通的换热流道,这样,可将散热器100的进液口131和出液口132与外部的换热管路连通,从而使得外部的换热介质能够进入到换热腔14内,进而散热器100 能够对发热部件起到散热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换热件可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灵活地选装设置,即可在换热腔14内设置换热件以通过换热件进行散热,也可不需在换热腔14内设置换热件,仍可利用壳体1自身结构进行散热。
壳体1设有连接孔,如图1所示,连接孔为多个,且多个连接孔间隔开分布于壳体1,其中,连接孔贯通壳体1,即连接件可从壳体1外贯穿壳体1且伸至壳体1内。固定件2安装于换热腔14内,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散热器100的各个部件可采用钎焊的方式固定安装,即在将固定件2和换热件安装于壳体1内后,通过钎焊将固定件2 和换热件在壳体1内固定,以使固定件2和换热件在壳体1内的位置相对稳定。
如图2所示,固定件2设有固定孔21,其中固定孔21与连接孔在散热器100的厚度方向上正对设置,连接件适于穿过连接孔与固定孔21配合以将待散热件固定至壳体 1。也就是说,在将待散热件与壳体1安装配合后,可通过连接件穿过连接孔以伸至壳体1内且与固定件2的固定孔21连接配合,且连接件压紧待散热件,从而实现待散热件的固定安装,其中,可在待散热件处设置海鸥翼型压片6以将待散热件朝向壳体1压紧,其中,连接件可为螺栓,且螺栓的头部抵压于海鸥翼型压片6的凹槽内。其中,固定件2可为结构强度较大的金属材料制成,以使固定件2具有较大的结构强度,从而保证连接件在与固定件2连接配合时固定件2不易变形。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待散热件可为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中的材料元件。例如待散热件可为IGBT、晶体管等功率器件,或者为其他具备发热特性的元件,如待散热件为电热丝、热敏电阻、导电涂料或者电热膜等。或者,待散热件在应用于工业上时,待散热件可为合金材料、或者硅碳元件及硅钼元件,具体可为硅钼棒、硅碳棒、钼丝、钼顶头或钼电极等。由此,可通过本申请中的散热器100对相应的发热元件进行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固定孔21可为螺纹孔,且连接件的外周壁可设有外螺纹,这样,在将连接件伸至壳体1内之后,可将连接件伸至固定孔21内,以与固定件2螺纹连接,由此,可使得连接件在对待散热件进行安装固定时,不需对散热器100的壳体 1壁厚加大的情况下,即可增大连接件在散热器100内的连接深度,从而提高待散热件在散热器100的安装稳定性。当然,固定孔21也可构造为通孔,以使连接件贯穿连接孔且贯穿固定孔21从而将待散热件固定于壳体1,由此,也可增大待散热件与散热器 100的连接稳定性。
且在具体执行中,可将散热器100整体钎焊后,在固定件2上打孔,打完孔内部攻螺纹,同时对壳体1进行钻孔,以从上下两个方向使用螺栓固定海鸥翼型压片6,实现对待散热件的固定。由此,散热器100的上下表面的厚度可以保持在最优厚度,并且加工时最方便,直接一次钻孔、一次攻丝即可,工艺最简单,成本最低,安装精度最高。需要说明的是,在将固定件2安装于壳体1内且通过钎焊固定后,固定件2与换热腔14 的内壁贴合,以将固定孔21、连接孔与换热腔14间隔开,从而避免换热腔14内的换热介质从固定件2处流出。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器100,通过在散热器100的壳体1内设置固定件2,且将用于压紧待散热件的连接件伸至壳体1内以与固定件2进行连接固定,从而增加连接件在壳体1的连接深度,且不需对壳体1的壁厚进行增加,利于降低成本,且能够保证待散热件在散热器100上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腔14内设有换热件,换热件包括至少一个散热翅片3,且至少一个散热翅片3与固定件2布置于换热腔14内,即散热翅片3可设置为一个、两个或多个,且在散热翅片3为多个时,可将多个散热翅片3分别位于固定件2的两侧。
也就是说,本申请中的换热件采用分体式的多个散热翅片3结构,以通过多个散热翅片3同时在换热腔14内起到换热作用,且固定件2可安装于多个散热翅片3之间,这样可避免固定件2安装于换热腔14内的边缘位置处,以使连接件可从壳体1的靠近中部的区域处伸至壳体1内以与固定件2连接,从而使得连接件对待散热件的各个位置处的束缚作用较为均衡,从而利于提高待散热件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2为至少一个,即固定件2可为一个、两个或者多个,且至少一个固定件2与至少一个散热翅片3交错分布,这样,每个固定件2的两侧均设有散热翅片3,以在固定件2对待散热件进行固定后,位于固定件2两侧的散热翅片3能够对该固定件2对应的待散热件进行最大化的散热,提高对待散热件的散热效果,提升散热翅片3设置的合理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件包括构造为球状和/或构造为柱状的扰流结构,如在换热腔 14内单独设置有多个间隔开的球状的扰流结构,或者在换热腔14内单独设置多个间隔开的柱状的扰流结构,当然也可在换热腔14内同时设置多个球状的扰流结构和多个柱状的扰流结构,以通过扰流结构的设置,增大换热腔14内的换热效果。
其中,通过在换热腔14内设置多个固定件2,以使多个固定件2分别用于对不同的待散热件进行固定,也就是说,可在壳体1的外侧安装多组待散热件,多组待散热件间隔开布置于壳体1的外侧,且多个待散热件可分别通过连接件与多个固定件2进行连接固定。
如图2所示,固定件2为3个,且散热翅片3为4个,3个固定件2和4个散热翅片3交错分布,即每个固定件2的两侧均设有一个散热翅片3,其中,如图3所示,在壳体1的外侧(如上侧)安装有三组待散热件,且三组待散热件分别与3个固定件2对应,且每组待散热件通过一个海鸥翼型压片6压装于壳体1上,且通过连接件伸至壳体 1内与对应的固定件2连接固定,由此,可实现多组待散热件的固定和安装,增大散热器100上待散热件的安装数量,降低待散热件的散热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孔21和连接孔均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固定孔21与至少一个连接孔一一对应,即固定孔21和连接孔均可设置为一个、两个或者多个。也就是说,可在每个固定件2上设置多个固定孔21,且在壳体1上与多个固定孔21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多个连接孔,以将待散热件通过多个连接件在多个不同位置处与固定件2连接固定,从而利于增大待散热件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2构造为条状,且多个固定孔21沿固定件2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以使固定件2在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处同时用于与待散热件进行安装连接。
如图2所示,固定件2在长度方向上设置有10个固定孔21,且如图1所示,在壳体1上设有三排连接孔,每排包括10个连接孔,且在固定件2与壳体1安装固定后, 10个固定孔21和10个连接孔一一对应,这样,可通过10个连接件分别穿入10个连接孔和10个固定孔21内以将一组待散热件与固定件2连接固定,由此,极大地增加了待散热件与壳体1的安装稳定性。
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2构造为金属条,且多个固定孔21沿金属条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即本申请中的固定件2可构造为长条状结构,且在固定件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间隔开的固定孔21,且固定件2适于通过钎焊的方式固定于换热腔14的内壁,以实现固定件2在换热腔14内的安装固定,保证固定件2的稳定性。
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腔14的内壁设有固定槽,固定件2安装于固定槽内,且固定件2与固定槽的内壁粘接固定,且可以理解的是,固定件2为非金属件或者金属件均可采用与固定槽粘接固定的方式进行安装,安装结构灵活,适用性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上盖11、下盖12和侧边框13,如图2所示,侧边框 13形成为四边形框架结构,且侧边框13的上端和下端敞开,上盖11和下盖12分别用于封闭侧边框13的上端和下端,以使上盖11、下盖12和侧边框13共同限定出换热腔 14。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如图2所示,连接孔包括上连接孔111,上连接孔111设于上盖11,待散热件包括位于壳体1上方的第一待散热件51,且上连接孔111用于与位于壳体1上方的第一待散热件51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孔21构造为沿固定件2的厚度方向贯通的通孔,且连接件贯穿固定孔和上连接孔以将第一待散热件51固定于壳体1。也就是说,可在壳体1的上壁面上设置沿厚度方向贯通的上连接孔111,同时在固定件2上设置与上连接孔111正对的固定孔21,这样,可将连接件从上往下依次贯穿上连接孔111、固定孔21,或者也可将连接件从下往上依次贯穿固定孔21、上连接孔111,采用两种连接方式均可有效地实现第一待散热件51与壳体1的固定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待散热件包括位于壳体1下方的第二待散热件52,连接孔还包括下连接孔121,且下连接孔121用于与位于壳体1下方的第二待散热件52相连。
也就是说,在将第一待散热件51和第二待散热件52固定安装于壳体1时,可将第一待散热件51安装于壳体1的上方,且第二待散热件52安装于壳体1的下方,且通过连接件贯穿上连接孔111以及固定件2实现第一待散热件51与壳体1的固定连接,以及通过连接件贯穿下连接孔121以及固定件2实现第二待散热件52与壳体1的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孔21构造为沿固定件2的厚度方向贯通的通孔和/或盲孔,可以理解的是,固定孔21为一个时,固定孔21可以是通孔,也可以是盲孔,固定孔21 为多个时,可将多个固定孔21全部构造为通孔,或者全部构造为盲孔,也可将多个固定孔21中一部分固定孔21构造为盲孔且另一部分固定孔21构造为通孔。其中,固定孔21构造为通孔时,固定孔21从固定件2的上侧面贯穿至固定件2的下侧面,换言之,连接件可从固定孔21的上侧面插接至固定孔21内,也可从固定孔21的下侧面插接至固定孔21内,或者连接件可从固定件2的上侧贯穿固定孔21伸至固定件2的下侧,再或者连接件可从固定件2的下侧贯穿固定孔21且伸至固定件2的上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连接件包括上连接件41,上连接件41穿入上连接孔111和固定孔21将第一待散热件51固定于壳体1。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还包括下连接件42,下连接件42穿入下连接孔121和固定孔21将第二待散热件52固定于壳体1。也就是说,第一待散热件51和第二待散热件52可分别通过上连接件41和下连接件42固定安装于壳体1,由此,利于提高第一待散热件51和第二待散热件52安装的灵活性,在将第一待散热件51和第二待散热件52 进行安装或更换时,第一待散热件51和第二待散热件52均可单独拆装,且利于降低更换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孔21构造为沿固定件2的厚度方向贯通的通孔,连接件贯穿上连接孔111、固定孔21和下连接孔121将第一待散热件51和第二待散热件52固定于壳体1,即连接件为整体件,且连接件可直接贯穿上连接孔111、固定孔21和下连接孔 121,即连接件直接贯穿壳体1,以将第一待散热件51和/或第二待散热件52固定安装于壳体1的上侧和下侧,即可实现第一待散热件51和第二待散热件52的单独固定或同时固定,由此,极大地提高了第一待散热件51和第二待散热件52的安装效率,节省安装成本。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孔21包括设于固定件2的上表面的上固定孔21和/或设于固定件2的下表面的下固定孔21,上固定孔21和/或下固定孔21构造为盲孔,也就是说,上固定孔21的上端敞开且下端封闭,连接件可从上固定孔21的上端插入,下固定孔21的下端敞开且上端封闭,连接件可从下固定孔21的下端插入,这样,固定孔21 为非通孔结构,利于保证固定件2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且利于降低固定孔21的钻孔难度,其中,可仅在固定件2的上表面设置上固定孔21且固定件2的下表面为平整面,或者仅在固定件2的下表面设置下固定孔22且固定件2的上表面为平整面,再或者固定件2的上表面设置上固定孔21同时固定件2的下表面设置有下固定孔22。
其中,连接件包括上连接件41和/或下连接件42,上连接件41穿入上连接孔111 和上固定孔21将第一待散热件51固定于壳体1,下连接件42穿入下连接孔121和下固定孔21将第二待散热件52固定于壳体1,由此,第一待散热件51和第二待散热件52 可分别通过上连接件41和下连接件42固定安装于壳体1,由此,利于提高第一待散热件51和第二待散热件52安装的灵活性,在将第一待散热件51和第二待散热件52进行安装或更换时,第一待散热件51和第二待散热件52均可单独拆装,且利于降低更换成本。
其中,在固定件2的上表面设置上固定孔21且固定件2的下表面为平整面时,固定件2构造为具有单面盲孔,连接件包括上连接件41,上连接件41穿入上连接孔111和上固定孔21将第一待散热件51固定于壳体1。在固定件2的下表面设置下固定孔21 且固定件2的上表面为平整面时,固定件2构造为具有单面盲孔,连接件包括下连接件 42,下连接件42穿入下连接件和下固定孔22将第二待散热件52固定于壳体1。且在固定件2的上表面设置上固定孔21同时固定件2的下表面设置有下固定孔22,固定件2 构造为具有双面盲孔,此时,连接件包括上连接件41和下连接件42,且上连接件41 穿入上连接孔111和上固定孔21将第一待散热件51固定于壳体1的上表面,同时下连接件42穿入下连接件和下固定孔22将第二待散热件52固定于壳体1的下表面,由此可实现对待散热件不同形式的装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侧边框13的外侧壁设有进液口131和出液口132,如图1和图4 所示,进液口131和出液口132分别设于侧边框13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上,如图4 所示,进液口131设于侧边框13的右侧壁的下侧区域,出液口132设于侧边框13的左侧壁的上侧区域(此处所指的上下左右仅代表图中方向,不对实际的安装方向造成限定)。固定件2的两端与侧边框13的内侧壁间隔开,且换热腔14内形成有从进液口131 到出液口132导通的换热流道。
这样,在将进液口131和出液口132与外部的管路连通后,换热介质可从进液口131处流入,且经过散热翅片3内的换热流道流向出液口132,其中,换热介质可从固定件 2与侧边框13之间的间隙流至不同的散热翅片3处以及汇入到出液口132处,实现换热介质的流通从而起到散热作用。其中,换热介质可为水、液压油或其他流体介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11和下盖12中的至少一个的内侧面设有导流板133,导流板133位于换热件靠近进液口131的一端,且导流板133构造为从进液口131朝靠近出液口132的方向倾斜设置。由此,导流板133能够在换热腔14内起到导流作用,以使进液口131处的换热介质能够在导流板133的作用下流向各个散热翅片3,从而保证散热翅片3的均匀性。
如图2和图4所示,导流板133为四个,且四个导流板133分别在四个散热翅片3 的端部朝远离进液口131的方向从下往上倾斜设置,这样,可使得进液口131处的换热介质能够在四个导流板133的导流作用下均衡地分配给四个散热翅片3,从而保证散热器100在各个待散热件处的散热均匀性,提升散热器100的散热性能。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7)

1.一种散热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换热腔(14),且所述壳体(1)设有连接孔;
固定件(2),所述固定件(2)安装于所述换热腔(14)内,且所述固定件(2)设有与所述连接孔正对设置的固定孔(21),连接件适于穿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固定孔(21)配合以将待散热件固定至所述壳体(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14)内设有换热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件包括至少一个散热翅片(3),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翅片(3)与所述固定件(2)布置于所述换热腔(14)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2)为至少一个,且至少一个所述固定件(2)与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翅片(3)交错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件包括构造为球状和/或构造为柱状的扰流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21)和所述连接孔均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所述固定孔(21)与至少一个所述连接孔一一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2)构造为条状,所述固定孔(21)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固定孔(21)沿所述固定件(2)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2)构造为金属条,且所述固定件(2)适于通过钎焊固定于所述换热腔(14)的内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14)的内壁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件(2)安装于所述固定槽内且与所述固定槽的内壁粘接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上盖(11)、下盖(12)和侧边框(13),所述上盖(11)和所述下盖(12)分别用于封闭所述侧边框(13)的上端和下端以限定出所述换热腔(14),所述连接孔包括设于所述上盖(11)的上连接孔(11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还包括设于所述下盖(12)的下连接孔(121)。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21)构造为沿所述固定件(2)的厚度方向贯通的通孔和/或盲孔,所述连接件包括上连接件(41),所述上连接件(41)穿入所述上连接孔(111)和所述固定孔(21)将第一待散热件(51)固定于所述壳体(1)。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包括下连接件(42),所述下连接件(42)穿入所述下连接孔(121)和所述固定孔(21)将第二待散热件(52)固定于所述壳体(1)。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21)构造为沿所述固定件(2)的厚度方向贯通的通孔,所述连接件贯穿所述上连接孔(111)、所述固定孔(21)和所述下连接孔(121)将第一待散热件(51)和/或第二待散热件(52)固定于所述壳体(1)。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21)包括设于所述固定件(2)的上表面的上固定孔(21)和/或设于所述固定件(2)的下表面的下固定孔(21),所述上固定孔(21)和/或所述下固定孔(21)构造为盲孔;其中
所述连接件包括上连接件(41)和/或下连接件(42),所述上连接件(41)穿入所述上连接孔(111)和所述上固定孔(21)将第一待散热件(51)固定于所述壳体(1),所述下连接件(42)穿入所述下连接孔(121)和所述下固定孔(21)将第二待散热件(52)固定于所述壳体(1)。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框(13)的外侧壁设有进液口(131)和出液口(132),所述固定件(2)的两端与所述侧边框(13)的内侧壁间隔开,且所述换热腔(14)内形成有从所述进液口(131)到所述出液口(132)导通的换热流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散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11)和所述下盖(12)中的至少一个的内侧面设有导流板(133),所述导流板(133)位于所述换热件靠近所述进液口(131)的一端,且所述导流板(133)构造为从所述进液口(131)朝靠近所述出液口(132)的方向倾斜设置。
CN202120366611.3U 2020-04-01 2021-02-09 散热器 Active CN2156389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66611.3U CN215638918U (zh) 2021-02-09 2021-02-09 散热器
PCT/CN2021/084892 WO2021197409A1 (en) 2020-04-01 2021-04-01 Inverter power assembly
EP21780423.6A EP4128500A1 (en) 2020-04-01 2021-04-01 Power unit assembly
EP21780308.9A EP4128499A4 (en) 2020-04-01 2021-04-01 DRIVE UNIT
BR112022019222A BR112022019222A2 (pt) 2020-04-01 2021-04-01 Conjunto de conversor de energia
US17/914,532 US20230148229A1 (en) 2020-04-01 2021-04-01 Power unit
PCT/CN2021/084897 WO2021197412A1 (en) 2020-04-01 2021-04-01 Power unit
BR112022019235A BR112022019235A2 (pt) 2020-04-01 2021-04-01 Unidade de potência
EP21779113.6A EP4128498A1 (en) 2020-04-01 2021-04-01 Inverter power assembly
PCT/CN2021/084893 WO2021197410A1 (en) 2020-04-01 2021-04-01 Power unit assembly
US17/914,393 US20230114922A1 (en) 2020-04-01 2021-04-01 Inverter power assembl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66611.3U CN215638918U (zh) 2021-02-09 2021-02-09 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38918U true CN215638918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912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66611.3U Active CN215638918U (zh) 2020-04-01 2021-02-09 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389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418156U (zh) 一种微通道铜铝复合铲齿液冷散热器
CN215638918U (zh) 散热器
CN212544348U (zh) 液冷散热器及功率组件
CN210120760U (zh) 电器盒及空调器
CN214848770U (zh) 液冷板及散热装置
CN210404747U (zh) 一种有源电力滤波器
CN212463902U (zh) 多孔散热装置
CN21334036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器件液冷散热器
CN212628953U (zh) 一种显示设备的散热结构
CN210773606U (zh) 一种双面散热的铜管水冷板
CN210199680U (zh) 一种硅脂冷却装置
CN220965453U (zh) 一种液冷散热机箱
CN214125862U (zh) 用于计算机网络设备的散热机构
CN216527067U (zh) 具有半导体制冷片的水冷排
CN219459657U (zh) 一种钎焊水冷散热器及电源
CN220191317U (zh) 降低防爆变频器水冷散热器
CN219625973U (zh) 一种易散热嵌入式工控板
CN217308121U (zh) 液冷盒体式散热器
CN216979712U (zh) 一种服务器冷板
CN211125628U (zh) 一种晶体管散热器
CN215073604U (zh) 一种液电分离的激光电视液冷散热系统
CN215011216U (zh) 一种用于5g通信柜的散热器
CN215582442U (zh) 一种应用于高功率放大器的散热装置
CN215956958U (zh) 一种散热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6253724U (zh) 电路板液冷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