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37584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37584U
CN215637584U CN202121271749.1U CN202121271749U CN215637584U CN 215637584 U CN215637584 U CN 215637584U CN 202121271749 U CN202121271749 U CN 202121271749U CN 215637584 U CN215637584 U CN 2156375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wall surface
air supply
gu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7174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阚昌利
谷勇
葛珊珊
李运志
祝孟豪
周柏松
韦善蒙
奚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7174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375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375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375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设置有风道,风道具有相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换热器,倾斜设置在风道内,换热器朝向进风口的一端,低于换热器朝向出风口的一端;送风装置,设置在风道内,位于进风口与换热器之间;其中,换热器与水平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大于或等于25°并小于或等于30°。本实用新型对换热器与水平面之间的第一夹角进行优化,设计第一夹角大于或等于25°并小于或等于30°,实现了换热面积与风阻的平衡,在壳体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了换热效果最高,进而提升了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换热器倾斜设置在风道内。其中,在风道尺寸一定的情况下,换热器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越大,换热器的换热面积越大,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越高。但是,换热器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过大,会导致换热器在风道内的风阻越大,阻碍了气流在风道内的流动,反而会导致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设置有风道,风道具有相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换热器,倾斜设置在风道内,换热器朝向进风口的一端,低于换热器朝向出风口的一端;送风装置,设置在风道内,位于进风口与换热器之间;其中,换热器与水平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大于或等于25°并小于或等于30°。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壳体、换热器和送风装置。其中,壳体内设置有风道,风道具有相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外部空气可从进风口进入到风道内,而后从出风口流出。换热器倾斜设置在风道,并且换热器朝向进风口的一端,高于换热器朝向出风口的一端,以通过倾斜放置的方式在有限的空间内保证换热器的尺寸较大;当风道内的气体经过换热器时,可与换热器接触换热,进而保证从出风口吹出的气体温度,实现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送风装置设置在风道内,并且位于进风口与换热器之间,进而保证气体在风道内流动,实现换热和吹风。
特别地,换热器与水平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位于换热器靠近出风口一侧。其中,在壳体高度一定的情况下,第一夹角越小,换热器相较于竖直方向的倾斜程度越大,风道内可以放置的换热器的尺寸也就越大,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也就越大;但是,第一夹角多小又会导致换热器在风道内产生的风阻较大,影响气体在风道内的流通,同样会影响与换热器进行基础换热的气体量。
本实用新型对换热器与水平面之间的第一夹角进行优化,保证第一夹角大于或等于25°并小于或等于30°。此时,一方面可保证设置在风道内的换热器的尺寸较大,保证了换热器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另一方面可有效降低换热器在风道内所引起的风阻。这样,实现了换热面积与风阻的平衡,在壳体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了换热效果最高,进而提升了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
因此,本实用新型对换热器与水平面之间的第一夹角进行优化,设计第一夹角大于或等于25°并小于或等于30°,实现了换热面积与风阻的平衡,在壳体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了换热效果最高,进而提升了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换热器具有相对的迎风面和背风面,迎风面朝向进风口一侧,出风口朝向出风口一侧;第一夹角形成于迎风面与水平面之间、或形成于背风面与水平面之间。
在一些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还包括送风通道,送风通道包括朝向换热器一侧的送风口;送风装置可通过送风通道向换热器送风。
在一些可能的技术方案中,送风通道的顶壁在送风口处形成有第一导流壁面;第一导流壁面平行于水平面设置,并平齐于迎风面的顶部边缘。
在一些可能的技术方案中,送风通道的底壁在送风口处形成有第二导流壁面;第二导流壁面相较于水平面倾斜设置,并朝向迎风面的底部边缘延伸。
在一些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导流壁面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导流壁面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大于或等于25°并小于或等于30°。
在一些可能的技术方案中,送风通道的基准面到第一导流壁面和第二导流壁面的距离相等;第一导流壁面与基准面之间形成有第一送风区域,第二导流壁面与基准面之间形成有第二送风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技术方案中,送风通道的第一侧壁在送风口处形成有第三导流壁面;送风通道的第二侧壁在送风口处形成有第四导流壁面;迎风面位于第三导流壁面所在的平面与第四导流壁面所在的平面之间。
在一些可能的技术方案中,沿送风通道的送风方向,第三导流壁面与第四导流壁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在一些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第三导流壁面所在的平面与第四导流壁面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第三夹角,第三夹角大于或等于65°并小于或等于80°。
在一些可能的技术方案中,壳体具有安装梁,安装梁位于送风装置与换热器之间;安装梁到送风装置中心的距离,大于安装梁到背风面的底部边缘的距离。具体地,安装梁为中间横梁。
在一些可能的技术方案中,安装梁到送风装置中心的距离,与安装梁到背风面的底部边缘的距离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5并小于或等于1.7。
在一些可能的技术方案中,壳体的高度大于或等于220mm,并小于或等于260mm;沿风道的送风方向,壳体的尺寸大于或等于720mm,并小于或等于780mm。
在一些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夹角的大小正相关于壳体的高度。
在一些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夹角的大小负相关于壳体沿风道送风方向的尺寸。
在一些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还包括:接水盘,设置在壳体内,换热器安装在接水盘。
在一些可能的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为风管式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剖视图之一;
图2是图1空调器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空调器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剖视图之二;
图5是图4空调器的C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4空调器的D处局部放大图。
其中,图1至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壳体,104风道,106进风口,108出风口,110换热器,112送风装置,114迎风面,116背风面,118蜗壳,120风机,122第一导流壁面,124第二导流壁面,126第三导流壁面,128第四导流壁面,130安装梁,132送风口,134送风通道,136接水盘,138顶壁,140底壁,142第一侧壁,144第二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2、换热器110和送风装置112。图1和图4中粗线箭头表示风向。
其中,如图1所示,壳体102内设置有风道104,风道104具有相连通的进风口106和出风口108;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外部空气可从进风口106进入到风道104内,而后从出风口108流出。换热器110倾斜设置在风道104,并且换热器110朝向进风口106的一端,低于换热器110朝向出风口108的一端,以通过倾斜放置的方式在有限的空间内保证换热器110的尺寸较大;当风道104内的气体经过换热器110时,可与换热器110接触换热,进而保证从出风口108吹出的气体温度,实现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送风装置112设置在风道104内,并且位于进风口106与换热器110之间,进而保证气体在风道104内流动,实现换热和吹风。
特别地,如图1所示,换热器110与水平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α,第一夹角α位于换热器110靠近出风口108一侧。其中,在壳体102高度一定的情况下,第一夹角α越小,换热器110相较于竖直方向的倾斜程度越大,风道104内可以放置的换热器110的尺寸也就越大,换热器110的换热面积也就越大;但是,第一夹角α多小又会导致换热器110在风道104内产生的风阻较大,影响气体在风道104内的流通,同样会影响与换热器110进行基础换热的气体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对换热器110与水平面之间的第一夹角α进行优化,保证第一夹角α大于或等于25°并小于或等于30°。此时,一方面可保证设置在风道104内的换热器110的尺寸较大,保证了换热器110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另一方面可有效降低换热器110在风道104内所引起的风阻。这样,实现了换热面积与风阻的平衡,在壳体102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了换热效果最高,进而提升了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
因此,本实施例对换热器110与水平面之间的第一夹角α进行优化,设计第一夹角α大于或等于25°并小于或等于30°,实现了换热面积与风阻的平衡,在壳体102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了换热效果最高,进而提升了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
具体实施例中,换热器110与水平面之间的第一夹角α可以为25°、26°、27°、28°、29°、30°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实际装配过程中进行选择,只要能够保证换热面积与风阻的平衡,保证换热器110的实际换热效果均是可以实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可以理解的。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1所示,换热器110具有相对的迎风面114和背风面116。其中,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朝向进风口106一侧设置,换热器110的背风面116朝向出风口108一侧设置;气体驱动装置处于进风口106与迎风面114之间。
特别地,如图1所示,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与换热器110的背风面116相平行。这样,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等于换热器110的背风面116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因此,可将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作为上述第一夹角α,也可将换热器110的背风面116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作为上述第一夹角α。
这样,如图1所示,在安装换热器110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既可以以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作为基准面进行安装,也可将换热器110的背风面116作为基准面进行安装,降低换热器110的安装难度,有利于提升换热器110以及整个空调器的装配,并且有利于保证换热器110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的精确性,保证换热器110与水平面之间的第一夹角α大于或等于25°并小于或等于30°。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具有如实施例一的空调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可保证换热面积与风阻的平衡,在壳体102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了换热效果最高,进而提升了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在此不再具体论述。
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1所示,空调器还包括送风通道134。其中,送风通道134设置在进风口106与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之间,送风通道134具有送风口132,送风口132朝向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设置。送风装置112在工作是可驱动气体流动,并使得气体从送风通道134的送风口132吹向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
具体实施例中,送风装置112包括风机120。空调器还包括蜗壳118,蜗壳118的内部设置有上述送风通道134。并且,蜗壳118竖立在风道104内。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具有如实施例一的空调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可保证换热面积与风阻的平衡,在壳体102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了换热效果最高,进而提升了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在此不再具体论述。
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1和图2所示,送风通道134的顶壁138在送风口132处形成有第一导流壁面122。此外,本实施例对第一导流壁面122进行优化,保证第一导流壁面122的延长线相交于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的顶部边缘。具体地,当送风通道134内的气体流道送风口132的位置时,一部分气流在第一导流壁面122的导流作用下吹向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而这部分气流的吹出方向与第一导流壁面122的导流方向一致,或者是说与第一导流壁面122的延伸方向一致。
因此,本实施例设计第一导流壁面122的延长线相交于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的顶部边缘,保证第一导流壁面122的延长线正好可覆盖换热器110的顶部,这样,保证气流在第一导流壁面122的导流作用可以吹到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的顶部边缘,一方面保证了换热器110的顶部可充分接触到气流进行换热,另一方面保证了送风仅能够导到达换热器110顶部边缘而不会再向上流动,避免了气体的浪费。
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送风口132的顶部平齐于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的顶部边缘,并且第一导流壁面122平行于水平面设置。
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对第一导流壁面122进行优化,保证了送风装置112的送风区域的顶部边缘位于换热器110顶部边缘处,保证了换热器110顶部换热效率,同时避免了气体浪费。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具有如实施例一的空调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可保证换热面积与风阻的平衡,在壳体102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了换热效果最高,进而提升了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在此不再具体论述。
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1和图3所示,送风通道134的底壁140在送风口132处形成有第二导流壁面124。此外,本实施例对第二导流壁面124进行优化,保证第二导流壁面124的延长线相交于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的底部边缘。具体地,当送风通道134内的气体流道送风口132的位置时,一部分气流在第二导流壁面124的导流作用下吹向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而这部分气流的吹出方向与第二导流壁面124的导流方向一致,或者是说与第二导流壁面124的延伸方向一致。
因此,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设计第二导流壁面124的延长线相交于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的底部边缘,保证第二导流壁面124的延长线正好可覆盖换热器110的底部,这样,保证气流在第二导流壁面124的导流作用可以吹到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的底部边缘,一方面保证了换热器110的底部可充分接触到气流进行换热,另一方面保证了送风仅能够导到达换热器110底部边缘而不会再向下流动,避免了气体的浪费。
具体实施例中,送风口132的底部高于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的底部边缘,并且第二导流壁面124相较于水平面倾斜设置,在送风风向上,第二导流壁面124的位置逐渐降低。
具体地,如图1所示,定义到第一导流壁面122和第二导流壁面124的距离相等的壁面为基准面。其中,第一导流壁面122与基准面之间形成有第一送风区域,第二导流壁面124与基准面之间形成有第二送风区域。其中,第一送风区域内的气体流速大于第二送风区域内的气体流速;第一送风区域内的风吹向换热器110的上半部分,第二送风区域内的风吹向换热器110的下半部分。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具有如实施例一的空调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可保证换热面积与风阻的平衡,在壳体102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了换热效果最高,进而提升了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在此不再具体论述。
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1所示,第一导流壁面122所在的平面相较于水平面平行设置,第二导流壁面124所在的平面相较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第一导流壁面122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导流壁面124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β,保证第二夹角β大于或等于25°并小于或等于30°。这样,一方面可保证第一导流壁面122的延长线正好可覆盖换热器110的顶部,保证气流在第一导流壁面122的导流作用可以吹到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的顶部边缘,另一方面保证第二导流壁面124的延长线正好可覆盖换热器110的底部,保证气流在第二导流壁面124的导流作用可以吹到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的底部边缘。
也即,如图1所示,设计第二夹角β大于或等于25°并小于或等于30°,可保证在空调器的高度方向上,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可全部被从送风口132吹出的空气覆盖,进而保证换热器110在高度方向上充分换热,进而达到提升换热效率的效果。
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夹角β可以为25°、26°、27°、28°、29°、30°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只要保证上下两边的出风全部覆盖蒸发器的迎风面114,均是可以实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具有如实施例一的空调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可保证换热面积与风阻的平衡,在壳体102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了换热效果最高,进而提升了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在此不再具体论述。
本实用新型第七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送风通道134的第一侧壁142在送风口132处形成有第三导流壁面126;送风通道134的第二侧壁144在送风口132处形成有第四导流壁面128。并且,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位于第三导流壁面126所在的平面与第四导流壁面128所在的平面之间,这样,在空调器的左右两侧,保证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处于送风口132的送风区域内,保证了换热器110左右边缘均可与气体换热。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沿送风通道134的送风方向,第三导流壁面126与第四导流壁面128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也即,在送风通道134的送风方向上,第三导流壁面126和第四导流壁面128形成了喇叭状的送风口132,这样可扩大送风口132的送风面积。也即,在送风口132与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的情况下,仍可保证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完全被送风口132吹出的空气覆盖,以在空调器的横向上保证气流全部覆盖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保证换热器110的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三导流壁面126所在的平面与第四导流壁面128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第三夹角θ,第三夹角θ位于送风口132朝向换热器110的进风口106一侧。本实施例对第三夹角θ进行优化,保证第三夹角θ大于或等于65°并小于或等于80°。这样,在空调器的横向,保证了送风口132呈现出65°到80°的喇叭状,进而保证左右两边的出风全部覆盖蒸发器的迎风面114。
具体实施例中,第三夹角θ可以为65°、68°、70°、72°、75°、78°、80°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只要保证左右两边的出风全部覆盖蒸发器的迎风面114,均是可以实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具有如实施例一的空调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可保证换热面积与风阻的平衡,在壳体102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了换热效果最高,进而提升了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在此不再具体论述。
本实用新型第八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1所示,壳体102具有安装梁130,安装梁130位于送风装置112与换热器110之间。并且,安装梁130到送风装置112中心的距离,大于安装梁130到背风面116的底部边缘的距离L2。特别地,送风装置112中心到安装梁130的距离L1决定了送风装置112的送风强度。因此,本实施例设计风机120中心到安装梁130的距离L1大于送风装置112中心安装梁130到背风面116的底部边缘的距离L2,保证了送风装置112的送风强度,进而保证了换热器110的换热效果,提升换热器110以及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送风通道134与换热器110之间的距离为缓冲腔。安装梁130到送风装置112中心的距离,与安装梁130到背风面116的底部边缘的距离L2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5并小于或等于1.7。特别地,送风装置112中心到安装梁130的距离L1决定了送风装置112的送风强度,而安装梁130到背风面116的底部边缘的距离L2决定了缓冲腔的大小,安装梁130到背风面116的底部边缘的距离L2越大,缓冲腔越大,气体与换热器110换热越均匀,空调器运行所产生的噪声也就越小。但是,受限于风道104抽尺寸和换热器110的形状,安装梁130到背风面116的底部边缘的距离L2不可能无限大。
因此,本实施例对安装梁130到送风装置112中心的距离,与安装梁130到背风面116的底部边缘的距离L2的比值进行优化,保证于或等于1.5并小于或等于1.7,使得送风装置112的送风能力与缓冲腔的大小相匹配,进而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同时降低换热噪声。
具体实施例中,安装梁130到送风装置112中心的距离,与安装梁130到背风面116的底部边缘的距离L2的比值,可以为1.50、1.52、1.55、1.58、1.60、1.62、1.65、1.68、1.70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具体实施例中,将安装梁130到风机120中心的距离,作为安装梁130到送风装置112中心的距离。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具有如实施例一的空调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可保证换热面积与风阻的平衡,在壳体102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了换热效果最高,进而提升了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在此不再具体论述。
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八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壳体102的高度大于或等于220mm,并小于或等于260mm。并且第一夹角α的大小正相关于壳体102的高度。也即,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可根据壳体102的高度来选取第一夹角α的大小,以保证第一夹角α与壳体102的高度相匹配,只要保证换热面积与风阻的平衡,均是可以实现的。
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八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沿风道104的送风方向,壳体102的尺寸大于或等于720mm,并小于或等于780mm。并且,第一夹角α的大小负相关于壳体102沿风道104送风方向的尺寸。也即,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可根据壳体102沿风道104的送风方向的尺寸来选取第一夹角α的大小,以保证第一夹角α与壳体102沿风道104的送风方向的尺寸相匹配,只要保证换热面积与风阻的平衡,均是可以实现的。
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八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空调器还包括接水盘136。其中,接水盘136设置在壳体102的内,并且位于换热器110的下方。接水盘136一方面可用于承接换热器110上所产生的冷凝水,另一方面可用于支撑接水盘136。
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具体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02、换热器110和送风装置112。壳体102内设置有风道104,风道104具有相连通的进风口106和出风口108;换热器110设置在风道104,并且朝向出风口108一侧倾斜设置;送风装置112设置在风道104内,并且位于进风口106与换热器110之间。特别地,换热器110与水平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α,第一夹角α位于换热器110靠近出风口108一侧,第一夹角α大于或等于25°并小于或等于30°。这样,实现了换热面积与风阻的平衡,在壳体102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了换热效果最高,进而提升了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朝向进风口106一侧设置,换热器110的背风面116朝向出风口108一侧设置;气体驱动装置处于进风口106与迎风面114之间。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与换热器110的背风面116相平行。因此,可将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作为上述第一夹角α,也可将换热器110的背风面116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作为上述第一夹角α。此外,送风装置112包括蜗壳118和风机120。空调器还包括送风通道134,送风通道134具有送风口132,送风口132朝向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设置;风机120设置在蜗壳118内部。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送风通道134的顶壁138在送风口132处形成有第一导流壁面122,第一导流壁面122平行于水平面设置,并平齐于迎风面114的顶部边缘。送风通道134的底壁140在送风口132处形成有第二导流壁面124,第二导流壁面124相较于水平面倾斜设置,并朝向迎风面114的底部边缘延伸。进一步地,第一导流壁面122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导流壁面124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β,保证第二夹角β大于或等于25°并小于或等于30°。在空调器的高度方向上,一方面可保证第一导流壁面122的延长线正好可覆盖换热器110的顶部,保证气流在第一导流壁面122的导流作用可以吹到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的顶部边缘,另一方面保证第二导流壁面124的延长线正好可覆盖换热器110的底部,保证气流在第二导流壁面124的导流作用可以吹到换热器110的迎风面114的底部边缘。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图5和图6所示,送风通道134的第一侧壁142在送风口132处形成有第三导流壁面126;送风通道134的第二侧壁144在送风口132处形成有第四导流壁面128。沿送风通道134的送风方向,第三导流壁面126与第四导流壁面128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第三导流壁面126所在的平面与第四导流壁面128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第三夹角θ,第三夹角θ位于送风口132朝向换热器110的进风口106一侧;并且,第三夹角θ大于或等于65°并小于或等于80°。这样,在空调器的横向,保证了送风口132呈现出65°到80°的喇叭状,进而保证左右两边的出风全部覆盖蒸发器的迎风面114。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壳体102具有安装梁130,安装梁130位于送风装置112与换热器110之间。并且,安装梁130到送风装置112中心的距离,大于安装梁130到背风面116的底部边缘的距离L2。安装梁130到送风装置112中心的距离,与安装梁130到背风面116的底部边缘的距离L2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5并小于或等于1.7。这样,使得送风装置112的送风能力与缓冲腔的大小相匹配,进而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同时降低换热噪声。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壳体102的高度大于或等于220mm,并小于或等于260mm;第一夹角α的大小正相关于壳体102的高度。此外,如图4所示,沿风道104的送风方向,壳体102的尺寸大于或等于720mm,并小于或等于780mm;第一夹角α的大小负相关于壳体102沿风道104送风方向的尺寸。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空调器还包括接水盘136。其中,接水盘136设置在壳体102的内,并且位于换热器110的下方。接水盘136一方面可用于承接换热器110上所产生的冷凝水,另一方面可用于支撑接水盘136。
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为风管式室内机。
具体实施例中,对于风管式室内机等空调器来说,换热器110、安装梁130、接水盘136和送风装置112之间的布局影响着整机噪音和性能。具体地,蜗壳118送风范围要均匀覆盖整个换热器110,蜗壳118送风角度和换热器110水平摆放倾斜角度在设计上有一定要求;换热器110到安装梁130的距离与蜗壳118到安装梁130的距离在设计上存在关系;此外,为防止冷凝水被吹到壳体102外侧,换热器110到出风口108和到接水盘136距离在设计上存在关系。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2、换热器110、送风装置112和接水盘136;蜗壳118竖立在风道104内。包括送风通道134,送风通道134具有朝向换热器110一侧的送风口132;送风通道134的顶壁138在送风口132处形成有第一导流壁面122;送风通道134的底壁140在送风口132处形成有第二导流壁面124;送风通道134的第一侧壁142在送风口132处形成有第三导流壁面126;送风通道134的第二侧壁144在送风口132处形成有第四导流壁面128;壳体102具有安装梁130,安装梁130位于送风装置112与换热器110之间。
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换热器110朝向出风口108一侧倾斜设置,换热器110与水平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α。在壳体102的高度一定的情况下,为了有效增大换热器110的换热面积,第一夹角α尽量减小,但在减小的同时又不能阻挡出风口108侧的风量,经仿真计算,第一夹角α设计在25°到30°之间,第一夹角α优选为28°;此时,风场比较均匀,换热效果最佳。
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导流壁面122与基准面之间形成有第一送风区域,第一送风区域为风速较大的区域,第二导流壁面124与基准面之间形成有第二送风区域,第二送风区域为风速较小的区域。因此,第一导流壁面122平行于水平面设置,并平齐于迎风面114的顶部边缘,保证气体可达到换热器110的顶部位置;第二导流壁面124相较于水平面倾斜设置,并朝向迎风面114的底部边缘延伸,保证气体可达到换热器110的底部位置。此外,具体地,第一导流壁面122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导流壁面124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β,第二夹角β大于或等于25°并小于或等于30°,第二夹角β优选为28°。
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6所示,送风口132在壳体102横向方向设计成喇叭口,要求第三导流壁面126和第四导流壁面128的出风全部覆盖换热器110,此时第三导流壁面126所在的平面与第四导流壁面128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第三夹角θ,第三夹角θ大于或等于65°并小于或等于80°,第三夹角θ优选为78°。
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安装梁130到送风装置112中心的距离决定了送风强度,安装梁130到背风面116的底部边缘的距离L2越大,缓冲腔越大,换热更均匀,对噪音和性能有利;但受限于壳体102大小和换热器110的形状,安装梁130到背风面116的底部边缘的距离L2不可能做到无限大,因此,安装梁130到送风装置112中心的距离,与安装梁130到背风面116的底部边缘的距离L2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5并小于或等于1.7,优选为1.67。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风道,所述风道具有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换热器,倾斜设置在所述风道内,所述换热器朝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低于所述换热器朝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
送风装置,设置在所述风道内,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换热器之间;
其中,所述换热器与水平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或等于25°并小于或等于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具有相对的迎风面和背风面,所述迎风面朝向所述进风口一侧,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出风口一侧,所述第一夹角形成于所述迎风面与所述水平面之间、或形成于所述背风面与所述水平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送风通道,所述送风通道包括朝向所述换热器一侧的送风口;
所述送风装置可通过所述送风通道向所述换热器送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通道的顶壁在所述送风口处形成有第一导流壁面;
所述第一导流壁面平行于水平面设置,并平齐于所述迎风面的顶部边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通道的底壁在所述送风口处形成有第二导流壁面;
所述第二导流壁面相较于水平面倾斜设置,并朝向所述迎风面的底部边缘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流壁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导流壁面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或等于25°并小于或等于3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通道的基准面到所述第一导流壁面和所述第二导流壁面的距离相等;
所述第一导流壁面与所述基准面之间形成有第一送风区域,所述第二导流壁面与所述基准面之间形成有第二送风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通道的第一侧壁在所述送风口处形成有第三导流壁面;
所述送风通道的第二侧壁在所述送风口处形成有第四导流壁面;
所述迎风面位于所述第三导流壁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四导流壁面所在的平面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送风通道的送风方向,所述第三导流壁面与所述第四导流壁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导流壁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四导流壁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有第三夹角,所述第三夹角大于或等于65°并小于或等于80°。
11.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安装梁,所述安装梁位于所述送风装置与所述换热器之间;
所述安装梁到所述送风装置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安装梁到所述背风面的底部边缘的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梁到所述送风装置中心的距离,与所述安装梁到所述背风面的底部边缘的距离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5并小于或等于1.7。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高度大于或等于220mm,并小于或等于260mm;
沿所述风道的送风方向,所述壳体的尺寸大于或等于720mm,并小于或等于780mm。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角的大小正相关于所述壳体的高度;和/或
所述第一夹角的大小负相关于所述壳体沿所述风道送风方向的尺寸。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水盘,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安装在所述接水盘。
CN202121271749.1U 2021-06-08 2021-06-08 空调器 Active CN2156375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71749.1U CN215637584U (zh) 2021-06-08 2021-06-08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71749.1U CN215637584U (zh) 2021-06-08 2021-06-08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37584U true CN215637584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941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71749.1U Active CN215637584U (zh) 2021-06-08 2021-06-08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375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69567B (zh) 分体式变频空调室外机
CN215637584U (zh) 空调器
CN209877133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JP2001124359A (ja) 空気調和機
CN208349447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5675499U (zh) 空调器
CN110848811A (zh) 一种柜式空调器
CN113465047A (zh) 空调器室外机
CN113494737A (zh) 风机盘管单元和空气调节系统
CN220065844U (zh) 空调
CN21384111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20065786U (zh) 空调
CN219350380U (zh) 空调
CN220021312U (zh) 空调
CN220209067U (zh) 空调
CN21083224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0793177A (zh) 一种空调器的出风结构及柜式空调器
CN219476819U (zh) 空调
CN219243753U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0463255U (zh) 风管机及空调
CN219457760U (zh) 空调
CN217235834U (zh) 空调柜机
CN111720897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638183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4038648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