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21570U - 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21570U
CN215621570U CN202120428288.8U CN202120428288U CN215621570U CN 215621570 U CN215621570 U CN 215621570U CN 202120428288 U CN202120428288 U CN 202120428288U CN 215621570 U CN215621570 U CN 2156215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rest
cover plate
console
base
box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2828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璇璇
施磊
李丽媛
周士冲
赵勇
董金虎
林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Motor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Motor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42828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215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215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215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包括扶手箱本体和盖板,还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前端与扶手箱本体的前部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后端与盖板的后部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前端与盖板的前部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后端与扶手箱本体的后部可转动连接;第一锁止机构和第二锁止机构,第一锁止机构设置于第一连杆,第二锁止机构设置于第二连杆;前解锁机构和后解锁机构,前解锁机构和后解锁机构间隔设置在盖板上,并分别用于对第二锁止机构和第一锁止机构解锁。本实用新型能够同时满足前排乘员和后排乘员在扶手箱内取放物品的需求。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内饰零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
背景技术
扶手和扶手箱一般设置于座舱前排驾驶侧和副驾驶侧中间的中控台上,不仅为前排驾驶员和前排乘客提供肘部支撑,还能提供储物功能。但是市场现有传统中控台扶手一般为单向从前向后打开,或为左右对开,均只能从前排开启,满足前排乘员使用扶手箱的需求,但无法满足后排乘员在扶手箱内取放物品的需求。随着汽车行业发展和物质水平提高,汽车成为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汽车乘员对车内储物空间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现有中控台扶手无法满足后排乘员对扶手箱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中控台扶手无法同时满足前排乘员和后排乘员在扶手箱内取放物品的需求的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能够同时满足前排乘员和后排乘员在扶手箱内取放物品的需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包括扶手箱本体和盖板,盖板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扶手箱本体旋转,以使中控台扶手能够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中控台扶手还包括:
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前端与扶手箱本体的前部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后端与盖板的后部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前端与盖板的前部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后端与扶手箱本体的后部可转动连接;
第一锁止机构和第二锁止机构,第一锁止机构设置于第一连杆,第二锁止机构设置于第二连杆;
前解锁机构和后解锁机构,前解锁机构和后解锁机构间隔设置在盖板上,并分别用于对第二锁止机构和第一锁止机构解锁;
当中控台扶手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在中控台扶手的宽度方向上相对间隔设置,并分别沿中控台扶手的长度方向延伸,前解锁机构在中控台扶手的长度方向上位于后解锁机构的前方,第一锁止机构和第二锁止机构均锁紧于扶手箱本体,使得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盖板相对于扶手箱本体固定;
当中控台扶手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时,通过前解锁机构对第二锁止机构解锁,第二锁止机构脱离于扶手箱本体,使得第二连杆和盖板相对于扶手箱本体能够从前往后旋转打开,切换至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
当中控台扶手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时,通过后解锁机构对第一锁止机构解锁,第一锁止机构脱离于扶手箱本体,使得第一连杆和盖板相对于扶手箱本体能够从后往前旋转打开,切换至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排乘员可以通过前解锁机构对第二锁止机构解锁,将中控台扶手朝前打开,即将盖板相对于扶手箱本体从前往后旋转打开;后排乘员可以通过后解锁机构对第一锁止机构解锁,将中控台扶手朝后打开,即将盖板相对于扶手箱本体从后往前旋转打开。使得本技术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能够同时满足前排乘员、后排乘员在扶手箱本体中方便取放物品的需求。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前解锁机构包括:前按钮、前基座以及前推杆,前按钮连接于前基座的前端,前基座设有与前推杆的一端滑动连接的前导向槽,前推杆的另一端朝向第二锁止机构设置,通过按压前按钮联动前基座在中控台扶手的长度方向上向后移动,以联动前推杆朝向第二锁止机构的方向运动推动第二锁止机构实现解锁;
后解锁机构包括:后按钮、后基座以及后推杆,后按钮连接于后基座的后端,后基座设有与后推杆的一端滑动连接的后导向槽,后推杆的另一端朝向第一锁止机构,通过按压后按钮联动后基座在中控台扶手的长度方向上向前移动,以联动后推杆朝向第一锁止机构的方向运动推动第一锁止机构实现解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排乘员可以通过按压前按钮打开盖板,后排乘员可以通过按压后按钮打开盖板,使得后排乘员也能够方便地在扶手箱本体中取放物品。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第一锁止机构包括第一弹性锁钩,第二锁止机构包括第二弹性锁钩,扶手箱本体上设有用于锁紧第一弹性锁钩的第一锁槽和用于锁紧第二弹性锁钩的第二锁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弹性的第一弹性锁钩和第二弹性锁钩,使得中控台扶手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时具有灵活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第一弹性锁钩沿第一连杆的长度方向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连杆并设有第一限位扭簧,第一限位扭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弹性锁钩和第一连杆,通过第一限位扭簧的弹性回复力能够使得第一弹性锁钩从解锁状态恢复到锁止状态;
第二弹性锁钩沿第二连杆的长度方向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连杆并设有第二限位扭簧,第二限位扭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二弹性锁钩和第二连杆,通过第二限位扭簧的弹性回复力能够使得第二弹性锁钩从解锁状态恢复到锁止状态;
当中控台扶手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弹性锁钩锁紧于第一锁槽内,第二弹性锁钩锁紧于第二锁槽内;
当前基座在中控台扶手的长度方向上向后移动,前基座联动前推杆朝靠近第二连杆的方向运动,使得前推杆推动第二弹性锁钩,以将第二弹性锁钩解锁于扶手箱本体的第二锁槽;
当后基座在中控台扶手的长度方向上向前移动,后基座联动后推杆朝靠近第一连杆的方向运动,使得后推杆推动第一弹性锁钩,以将第一弹性锁钩解锁于扶手箱本体的第一锁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能够让第一弹性锁钩和第二弹性锁钩自动归位,方便再次解锁。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前解锁机构还包括前滑杆,前基座还设有与前滑杆的一端滑动连接的前滑槽,第一连杆设有前凹槽;
后解锁机构还包括后滑杆,后基座还设有与后滑杆的一端滑动连接的后滑槽,第二连杆设有后凹槽;
当中控台扶手处于关闭状态时,前滑杆的另一端可脱离地嵌设于前凹槽内,后滑杆的另一端可脱离地嵌设于后凹槽内;
当前基座在中控台扶手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盖板向后移动时,前基座联动前滑杆朝远离第一连杆的方向运动,使得前滑杆的另一端脱离前凹槽;
当后基座在中控台扶手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盖板向前移动时,后基座联动后滑杆朝远离第二连杆的方向运动,使得后滑杆的另一端脱离后凹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中控台扶手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连杆对前滑杆起到限位作用,第二连杆对后滑杆起到到限位作用,使得在该关闭状态时的盖板与扶手箱本体之间结合更紧闭。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盖板包括底板和包覆底板并与底板固定的外盖,前解锁机构和后解锁机构均位于底板朝向外盖的一侧并与底板相配合。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前推杆和后推杆、前滑杆和后滑杆均设有弹性限位件,底板上设有与弹性限位件相匹配的固定件,以使前推杆和后推杆、前滑杆和后滑杆始终在各自的运动轨迹上运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前解锁机构还包括前压缩弹簧,前压缩弹簧的前端抵靠于前基座,前压缩弹簧的后端抵靠于盖板;后解锁机构还包括后压缩弹簧,后压缩弹簧的前端抵靠于盖板,后压缩弹簧的后端抵靠于后基座;
当中控台扶手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时,前压缩弹簧被压缩,当中控台扶手从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切换到关闭状态时,通过前压缩弹簧的复位弹性力使得前基座相对于盖板向前移动至初始状态;
当中控台扶手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时,后压缩弹簧被压缩,当中控台扶手从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切换到关闭状态时,通过后压缩弹簧的复位弹性力使得后基座相对于盖板向后移动至初始状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前压缩弹簧,向前基座施加复位弹性力,使前基座回到初始状态,方便前按钮再次被按压,通过设置后压缩弹簧,向后基座施加复位弹性力,使后基座回到初始状态,方便后按钮再次被按压。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前解锁机构还包括前限位杆,前限位杆沿前基座的移动方向延伸,前限位杆固定于前基座,前限位杆设有前限位柱和前凸块,扶手箱本体的前端设置有与前限位柱相匹配的前凸出筋,盖板的前端设置有与前凸块相配合的前限位块;
后解锁机构还包括后限位杆,后限位杆沿后基座的移动方向延伸,后限位杆固定于后基座,后限位杆设有后限位柱和后凸块,扶手箱本体的后端设置有与后限位柱相匹配的后凸出筋,盖板的后端设置有与后凸块相配合后限位块;
当中控台扶手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时,前凸块与前限位块相互卡紧,以限制前基座相对于盖板朝前移动;当中控台扶手从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切换到关闭状态时,通过位于扶手箱本体的前端的前凸出筋向上推动前限位柱,联动前凸块脱离于前限位块,使得前基座相对于盖板向前移动至初始状态;
当中控台扶手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时,后凸块与后限位块相互卡紧,以限制后基座相对于盖板朝后移动;当中控台扶手从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切换到关闭状态时,通过位于扶手箱本体的后端的后凸出筋向上推动后限位柱,联动后凸块脱离于后限位块,使得后基座相对于盖板向后移动至初始状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前限位杆,使得前压缩弹簧产生复位弹性力时,前限位杆能够与盖板相配合抵抗前压缩弹簧对前基座施加的复位弹性力;通过设置后限位杆,使得后压缩弹簧产生复位弹性力时,后限位杆能够与盖板相配合抵抗后压缩弹簧对后基座施加的复位弹性力。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第一连杆的前端通过第一销轴与扶手箱本体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后端通过第一螺栓与盖板可转动连接;
第二连杆的前端通过第二螺栓与盖板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后端通过第二销轴与扶手箱本体可转动连接;
当中控台扶手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时,第二连杆绕第二销轴相对于扶手箱本体旋转,且盖板绕第一螺栓相对于扶手箱本体旋转;
当中控台扶手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时,第一连杆绕第一销轴相对于扶手箱本体旋转,且盖板绕第二螺栓相对于扶手箱本体旋转。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第一螺栓套设有第一助力弹簧,第一助力弹簧的一端固定于第一连杆,第一助力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盖板,通过第一助力弹簧的弹性回复力能够推动中控台扶手从关闭状态切换至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
第二螺栓套设有第二助力弹簧,第二助力弹簧的一端固定于第二连杆,第二助力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盖板,通过第二助力弹簧的弹性回复力能够推动中控台扶手从关闭状态切换至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助力弹簧、第二助力弹簧,使得中控台扶手依靠第一助力弹簧、第二助力弹簧的弹性回复力和弹簧角度自动打开。
本实用新型其他特征和相应的有益效果在说明书的后面部分进行阐述说明,且应当理解,至少部分有益效果从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的记载变的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在关闭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在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的组装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中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锁止机构和第二锁止机构和前解锁机构和后解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中在关闭状态下的前解锁机构与底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在关闭状态下沿前推杆的长度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在关闭状态下沿第二螺栓的轴线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中控台扶手;
100:扶手箱本体;110:前凸出筋;120:后凸出筋;130:第一锁槽;140:第二锁槽;
200:盖板;210:底板;211:前限位块;213:销子;214:销子;220:外盖;
300:第一连杆;310:前凹槽;360:第一销轴;370:第一螺栓;380:第一助力弹簧;
400:第二连杆;460:第二销轴;470:第二螺栓;480:第二助力弹簧;
500:第一锁止机构;510:第一弹性锁钩;511:第一限位扭簧;
600:第二锁止机构;610:第二弹性锁钩;
700:前解锁机构;710:前按钮;720:前基座;721:前导向槽;722:前滑槽;730:前推杆;740:前滑杆;750:前压缩弹簧;760:前限位杆;761:前限位柱;762:前凸块;770:前金属杆;
800:后解锁机构;810:后按钮;820:后基座;821:后导向槽;822:后滑槽;830:后推杆;840:后滑杆;850:后压缩弹簧;860:后限位杆;870:后金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
请参见图1-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10在关闭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10在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10的组装分解示意图。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10包括扶手箱本体100、盖板200、第一连杆300、第二连杆400、第一锁止机构500、第二锁止机构600、前解锁机构700和后解锁机构800。盖板200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扶手箱本体100旋转,以使中控台扶手10能够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
第一连杆300的前端与扶手箱本体100的前部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300的后端与盖板200的后部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400的前端与盖板200的前部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400的后端与扶手箱本体100的后部可转动连接。第一锁止机构500设置于第一连杆300,第二锁止机构600设置于第二连杆400。前解锁机构700和后解锁机构800间隔设置在盖板200上,并分别用于对第二锁止机构600和第一锁止机构500解锁。即前解锁机构700用于对第二锁止机构600解锁,后解锁机构800用于对第一锁止机构500解锁。
当中控台扶手1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连杆300和第二连杆400在中控台扶手1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间隔设置,并分别沿中控台扶手10的长度方向延伸,前解锁机构700在中控台扶手1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后解锁机构800的前方,第一锁止机构500和第二锁止机构600均锁紧于扶手箱本体100,使得第一连杆300、第二连杆400和盖板200相对于扶手箱本体100固定。
当中控台扶手10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时,通过前解锁机构700对第二锁止机构600解锁,第二锁止机构600脱离于扶手箱本体100,使得第二连杆400和盖板200相对于扶手箱本体100能够从前往后旋转打开,切换至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
当中控台扶手10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时,通过后解锁机构800对第一锁止机构500解锁,第一锁止机构500脱离于扶手箱本体100,使得第一连杆300和盖板200相对于扶手箱本体100能够从后往前旋转打开,切换至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排乘员可以通过前解锁机构700对第二锁止机构600解锁,将中控台扶手10朝前打开,即将盖板200相对于扶手箱本体100从前往后旋转打开。后排乘员可以通过后解锁机构800对第一锁止机构500解锁,将中控台扶手10朝后打开,即将盖板200相对于扶手箱本体100从后往前旋转打开。这样使得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10能够同时满足前排乘员、后排乘员在扶手箱本体100中便捷地取放物品的需求。
如图3所示,盖板200包括底板210和包覆底板210并与底板210固定的外盖220,前解锁机构700和后解锁机构800均位于底板210朝向外盖220的一侧并与底板210相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盖220以卡接的方式固定在底板210上,外盖220的上表面可以为软质表皮包覆。进一步地,底板210具有容纳第一连杆300和第二连杆400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的开口朝向扶手箱本体100。
请参见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10中第一连杆300和第二连杆400、第一锁止机构500和第二锁止机构600、前解锁机构700和后解锁机构800的结构示意图。
前解锁机构700包括前按钮710、前基座720以及前推杆730。前按钮710卡接于前基座720的前端,前基座720设有与前推杆730的一端滑动连接的前导向槽721,前推杆730的另一端朝向第二锁止机构600设置。通过按压前按钮710联动前基座720在中控台扶手10的长度方向上向后移动,以联动前推杆730朝向第二锁止机构600的方向运动推动第二锁止机构600实现解锁。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导向槽721在朝向第二锁止机构600的方向上从后往前倾斜,倾斜的前导向槽721带动前推杆730朝向第二锁止机构600的方向运动。具体地,前推杆730设有扭簧,底板210上设有固定柱,扭簧套设于固定柱上,前推杆730依靠扭簧的扭力进行运动和归位。
后解锁机构800包括后按钮810、后基座820以及后推杆830,后按钮810卡接于后基座820的后端,后基座820设有与后推杆830的一端滑动连接的后导向槽821,后推杆830的另一端朝向第一锁止机构500。通过按压后按钮810联动后基座820在中控台扶手10的长度方向上向前移动,以联动后推杆830朝向第一锁止机构500的方向运动推动第一锁止机构500实现解锁。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导向槽821在朝向第一锁止机构500的方向上从前往后倾斜,倾斜的后导向槽821带动后推杆830朝向第一锁止机构500的方向运动。具体地,后推杆830设有扭簧,底板210上设有固定柱,扭簧套设于固定柱上,后推杆830依靠扭簧的扭力进行运动和归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排乘员可以通过按压前按钮710打开盖板200,后排乘员可以通过按压后按钮810打开盖板200,使得后排乘员也能够方便地在扶手箱本体100中取放物品。
结合图2和图4,前解锁机构700还包括前滑杆740,前基座720还设有与前滑杆740的一端滑动连接的前滑槽722,第一连杆300设有前凹槽310。后解锁机构800还包括后滑杆840,后基座820还设有与后滑杆840的一端滑动连接的后滑槽822,第二连杆400设有后凹槽(图中未示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凹槽的结构与图2中前凹槽310的结构相同。另外,前滑槽722在朝向第一连杆300的方向上从前往后倾斜,前滑槽722与前导向槽721平行,后滑槽822在朝向第二连杆400的方向上从后往前倾斜,后滑槽822与后导向槽821平行。并且,前滑杆740和后滑杆840均设有扭簧,底板210上设有分别对应的固定柱,扭簧套设于固定柱上,前滑杆740和后滑杆840依靠扭簧的扭力进行运动和归位。
当中控台扶手10处于关闭状态时,前滑杆740的另一端可脱离地嵌设于前凹槽310内,后滑杆840的另一端可脱离地嵌设于后凹槽内;当前基座720在中控台扶手1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盖板200向后移动时,前基座720联动前滑杆740朝远离第一连杆300的方向运动,使得前滑杆740的另一端脱离前凹槽310;当后基座820在中控台扶手1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盖板200向前移动时,后基座820联动后滑杆840朝远离第二连杆400的方向运动,使得后滑杆840的另一端脱离后凹槽。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控台扶手1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连杆300对前滑杆740起到限位作用,第二连杆400对后滑杆840起到到限位作用,使得处于关闭状态的盖板200与扶手箱本体100之间结合的更紧固。
请参见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10中在关闭状态下的前解锁机构700与底板21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结合图3-图5,前解锁机构700还包括前压缩弹簧750和前限位杆760,前压缩弹簧750的前端抵靠于前基座720的销子(图中未示出),前压缩弹簧750的后端抵靠于盖板200的底板210上的销子213。前限位杆760沿前基座720的移动方向延伸,前限位杆760固定于前基座720,前基座720上固定有前金属杆770,前金属杆770通过卡接固定在前基座720和前限位杆760上,并且前金属杆770与前限位杆760垂直。前限位杆760设有前限位柱761和前凸块762,扶手箱本体100的前端设置有与前限位柱761相匹配的前凸出筋110,盖板200中的底板210的前端设置有与前凸块762相配合的前限位块21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前限位块211的形状为直角三角体状,当中控台扶手10处于关闭状态时,前凸块762的斜面与前限位块211的斜面抵接;当中控台扶手10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时,前凸块762的直角边与前限位块211的直角边相互卡紧。
后解锁机构800还包括后压缩弹簧850和后限位杆860,后压缩弹簧850的前端抵靠于盖板200的底板210上的销子214,后压缩弹簧850的后端抵靠于后基座820的销子(图中未示出)。后限位杆860沿后基座820的移动方向延伸,后限位杆860固定于后基座820,后基座820上固定有后金属杆870,后金属杆870通过卡接固定在后基座820和后限位杆860上,并且后金属杆870与后限位杆860垂直。后限位杆860设有后限位柱和后凸块,扶手箱本体100的后端设置有与后限位柱相匹配的后凸出筋120,盖板200中的底板210的后端设置有与后凸块相配合后限位块(图中未示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后限位块与图3中前限位块211的形状相同。并且后限位柱和后凸块的结构与图4中前限位柱761和前凸块762的结构相同。
当中控台扶手10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时,前压缩弹簧750被压缩,前凸块762与前限位块211相互卡紧,以限制前基座720在前压缩弹簧750的复位弹性力的作用下相对于盖板200朝前移动。
当中控台扶手10从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切换到关闭状态时,通过前凸出筋110向上推动前限位柱761联动前凸块762脱离于前限位块211,以及前压缩弹簧750的复位弹性力,使得前基座720相对于盖板200向前移动至初始状态。
当中控台扶手10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时,后压缩弹簧850被压缩,后凸块与后限位块相互卡紧,以限制后基座820在后压缩弹簧850的复位弹性力的作用下相对于盖板200朝后移动。
当中控台扶手10从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切换到关闭状态时,通过后凸出筋120向上推动后限位柱联动后凸块脱离于后限位块,以及后压缩弹簧850的复位弹性力,使得后基座820相对于盖板200向后移动至初始状态。
请参见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10在关闭状态下沿前推杆730的长度方向的截面示意图。结合图3、图4和图6,第一锁止机构500包括第一弹性锁钩510,第一弹性锁钩510沿第一连杆300的长度方向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连杆300并设有第一限位扭簧511,第一限位扭簧511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弹性锁钩510和第一连杆300,通过第一限位扭簧511的弹性回复力能够使得第一弹性锁钩510从解锁状态恢复到锁止状态。第二锁止机构600包括第二弹性锁钩610,第二弹性锁钩610沿第二连杆400的长度方向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连杆400并设有第二限位扭簧(图中未示出),第二限位扭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二弹性锁钩610和第二连杆400,通过第二限位扭簧的弹性回复力能够使得第二弹性锁钩610从解锁状态恢复到锁止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扭簧的结构及位置连接关系与图4中第一限位扭簧511的结构及位置连接关系相同。
扶手箱本体100上设有用于锁紧第一弹性锁钩510的第一锁槽130和用于锁紧第二弹性锁钩610的第二锁槽140。
当中控台扶手1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弹性锁钩510锁紧于第一锁槽130内,第二弹性锁钩610锁紧于第二锁槽140内;当前基座720在中控台扶手10的长度方向上向后移动时,前基座720联动前推杆730朝靠近第二连杆400的方向运动,使得前推杆730推动第二弹性锁钩610,以将第二弹性锁钩610解锁于扶手箱本体100的第二锁槽140;当后基座820在中控台扶手10的长度方向上向前移动时,后基座820联动后推杆830朝靠近第一连杆300的方向运动,使得后推杆830推动第一弹性锁钩510,以将第一弹性锁钩510解锁于扶手箱本体100的第一锁槽130。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弹性锁钩510在后推杆830的推力下可转动,第二弹性锁钩610在前推杆730的推力下可转动,因此使得解锁的步骤方便灵活。而且,通过设置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能够让第一弹性锁钩510和第二弹性锁钩610自动归位,方便再次解锁。
请参见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10在关闭状态下沿第二螺栓470的轴线方向的截面示意图。结合图4和图7,第一连杆300的前端通过第一销轴360与扶手箱本体100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300的后端通过第一螺栓370与盖板200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400的前端通过第二螺栓470与盖板200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400的后端通过第二销轴460与扶手箱本体100可转动连接。
当中控台扶手10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时,第二连杆400绕第二销轴460相对于扶手箱本体100旋转,且盖板200绕第一螺栓370相对于扶手箱本体100旋转。
当中控台扶手10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时,第一连杆300绕第一销轴360相对于扶手箱本体100旋转,且盖板200绕第二螺栓470相对于扶手箱本体100旋转。
第一螺栓370套设有第一助力弹簧380,第一助力弹簧380的一端固定于第一连杆300,第一助力弹簧380的另一端固定于盖板200,通过第一助力弹簧380的弹性回复力能够推动中控台扶手10从关闭状态切换至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
第二螺栓470套设有第二助力弹簧480,第二助力弹簧480的一端固定于第二连杆400,第二助力弹簧480的另一端固定于盖板200,通过第二助力弹簧480的弹性回复力能够推动中控台扶手10从关闭状态切换至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
通过设置第一助力弹簧380、第二助力弹簧480,使得中控台扶手10依靠第一助力弹簧380、第二助力弹簧480的弹性复位力和弹簧角度自动打开,也可避免盖板200非正常闭合而夹到手。
前排乘员需要将中控台扶手10朝前打开时,按压前按钮710,前基座720带动前滑杆740脱离第一连杆300,同时带动前推杆730推动第二连杆400上的第二弹性锁钩610脱离于扶手箱本体100,前限位杆760上的前凸块762与底板210上的前限位块211相互卡紧,在第一助力弹簧38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盖板200绕着第一螺栓370和第二金属销的中心轴从前向后旋转打开,实现盖板200从前排打开的操作。
前排乘员需要关闭盖板200时,扶手箱本体100上的前凸出筋110触碰并推动前限位杆760上的前限位柱761,前限位杆760上的前凸块762从底板210的前限位块211上脱离出,前基座720在前压缩弹簧750的作用下复位,同时联动前滑杆740和前推杆730恢复到锁止状态,从而将中控台扶手10关闭。
后排乘员需要将中控台扶手10朝后打开时,按压后按钮810,后基座820带动后滑杆840脱离第二连杆400,同时带动后推杆830推动第一连杆300上的第一弹性锁钩510脱离于扶手箱本体100,后限位杆860上的后凸块与底板210上的后限位块相互卡紧,在第二助力弹簧48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盖板200绕着第二螺栓470和第一金属销的中心轴从后向前旋转打开,实现盖板200从后排打开的操作。
后排乘员需要关闭盖板200时,扶手箱本体100上的后凸出筋120触碰并推动后限位杆860上的后限位柱,后限位杆860上的后凸块从底板210的后限位块上脱离出,后基座820在后压缩弹簧850的作用下复位,同时联动后滑杆840和后推杆830恢复到锁止状态,从而将中控台扶手10关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包括扶手箱本体和盖板,所述盖板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扶手箱本体旋转,以使所述中控台扶手能够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控台扶手还包括:
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前端与所述扶手箱本体的前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后端与所述盖板的后部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前端与所述盖板的前部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后端与所述扶手箱本体的后部可转动连接;
第一锁止机构和第二锁止机构,所述第一锁止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锁止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杆;
前解锁机构和后解锁机构,所述前解锁机构和所述后解锁机构间隔设置在所述盖板上,并分别用于对所述第二锁止机构和所述第一锁止机构解锁;
当所述中控台扶手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在所述中控台扶手的宽度方向上相对间隔设置,并分别沿所述中控台扶手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前解锁机构在所述中控台扶手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后解锁机构的前方,所述第一锁止机构和第二锁止机构均锁紧于所述扶手箱本体,使得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所述盖板相对于所述扶手箱本体固定;
当所述中控台扶手从所述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时,通过所述前解锁机构对所述第二锁止机构解锁,所述第二锁止机构脱离于所述扶手箱本体,使得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盖板相对于所述扶手箱本体能够从前往后旋转打开,切换至朝前打开的所述打开状态;
当所述中控台扶手从所述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时,通过所述后解锁机构对所述第一锁止机构解锁,所述第一锁止机构脱离于所述扶手箱本体,使得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盖板相对于所述扶手箱本体能够从后往前旋转打开,切换至朝后打开的所述打开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解锁机构包括:前按钮、前基座以及前推杆,所述前按钮连接于所述前基座的前端,所述前基座设有与所述前推杆的一端滑动连接的前导向槽,所述前推杆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锁止机构设置,通过按压所述前按钮联动所述前基座在所述中控台扶手的长度方向上向后移动,以联动所述前推杆朝向所述第二锁止机构的方向运动推动所述第二锁止机构实现解锁;
所述后解锁机构包括:后按钮、后基座以及后推杆,所述后按钮连接于所述后基座的后端,所述后基座设有与所述后推杆的一端滑动连接的后导向槽,所述后推杆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锁止机构,通过按压所述后按钮联动所述后基座在所述中控台扶手的长度方向上向前移动,以联动所述后推杆朝向所述第一锁止机构的方向运动推动所述第一锁止机构实现解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止机构包括第一弹性锁钩,所述第二锁止机构包括第二弹性锁钩,所述扶手箱本体上设有用于锁紧所述第一弹性锁钩的第一锁槽和用于锁紧第二弹性锁钩的第二锁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锁钩沿所述第一连杆的长度方向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杆并设有第一限位扭簧,所述第一限位扭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弹性锁钩和所述第一连杆,通过所述第一限位扭簧的弹性回复力能够使得所述第一弹性锁钩从解锁状态恢复到锁止状态;
所述第二弹性锁钩沿所述第二连杆的长度方向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杆并设有第二限位扭簧,所述第二限位扭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弹性锁钩和所述第二连杆,通过所述第二限位扭簧的弹性回复力能够使得所述第二弹性锁钩从解锁状态恢复到锁止状态;
当所述中控台扶手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锁钩锁紧于所述第一锁槽内,所述第二弹性锁钩锁紧于所述第二锁槽内;
当所述前基座在所述中控台扶手的长度方向上向后移动,所述前基座联动所述前推杆朝靠近所述第二连杆的方向运动,使得所述前推杆推动所述第二弹性锁钩,以将所述第二弹性锁钩解锁于所述扶手箱本体的所述第二锁槽;
当所述后基座在所述中控台扶手的长度方向上向前移动,所述后基座联动所述后推杆朝靠近所述第一连杆的方向运动,使得所述后推杆推动所述第一弹性锁钩,以将所述第一弹性锁钩解锁于所述扶手箱本体的所述第一锁槽。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解锁机构还包括前滑杆,所述前基座还设有与所述前滑杆的一端滑动连接的前滑槽,所述第一连杆设有前凹槽;
所述后解锁机构还包括后滑杆,所述后基座还设有与所述后滑杆的一端滑动连接的后滑槽,所述第二连杆设有后凹槽;
当所述中控台扶手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前滑杆的另一端可脱离地嵌设于所述前凹槽内,所述后滑杆的另一端可脱离地嵌设于所述后凹槽内;
当所述前基座在所述中控台扶手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盖板向后移动时,所述前基座联动所述前滑杆朝远离所述第一连杆的方向运动,使得所述前滑杆的另一端脱离所述前凹槽;
当所述后基座在所述中控台扶手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盖板向前移动时,所述后基座联动所述后滑杆朝远离所述第二连杆的方向运动,使得所述后滑杆的另一端脱离所述后凹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包括底板和包覆所述底板并与所述底板固定的外盖,所述前解锁机构和所述后解锁机构均位于所述底板朝向所述外盖的一侧并与所述底板相配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推杆和所述后推杆、所述前滑杆和所述后滑杆均设有弹性限位件,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弹性限位件相匹配的固定件,以使所述前推杆和所述后推杆、所述前滑杆和所述后滑杆始终在各自的运动轨迹上运动。
8.如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解锁机构还包括前压缩弹簧,所述前压缩弹簧的前端抵靠于所述前基座,所述前压缩弹簧的后端抵靠于所述盖板;所述后解锁机构还包括后压缩弹簧,所述后压缩弹簧的前端抵靠于所述盖板,所述后压缩弹簧的后端抵靠于所述后基座;
当所述中控台扶手从所述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时,所述前压缩弹簧被压缩,当所述中控台扶手从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切换到所述关闭状态时,通过所述前压缩弹簧的复位弹性力使得所述前基座相对于所述盖板向前移动至初始状态;
当所述中控台扶手从所述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时,所述后压缩弹簧被压缩,当所述中控台扶手从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切换到所述关闭状态时,通过所述后压缩弹簧的复位弹性力使得所述后基座相对于所述盖板向后移动至初始状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解锁机构还包括前限位杆,所述前限位杆沿所述前基座的移动方向延伸,所述前限位杆固定于所述前基座,所述前限位杆设有前限位柱和前凸块,所述扶手箱本体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前限位柱相匹配的前凸出筋,所述盖板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前凸块相配合的前限位块;
所述后解锁机构还包括后限位杆,所述后限位杆沿所述后基座的移动方向延伸,所述后限位杆固定于所述后基座,所述后限位杆设有后限位柱和后凸块,所述扶手箱本体的后端设置有与所述后限位柱相匹配的后凸出筋,所述盖板的后端设置有与所述后凸块相配合后限位块;
当所述中控台扶手从所述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时,所述前凸块与所述前限位块相互卡紧,以限制所述前基座相对于所述盖板朝前移动;当所述中控台扶手从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切换到所述关闭状态时,通过位于所述扶手箱本体的前端的所述前凸出筋向上推动所述前限位柱,联动所述前凸块脱离于所述前限位块,使得所述前基座相对于所述盖板向前移动至初始状态;
当所述中控台扶手从所述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时,所述后凸块与所述后限位块相互卡紧,以限制所述后基座相对于所述盖板朝后移动;当所述中控台扶手从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切换到所述关闭状态时,通过位于所述扶手箱本体的后端的所述后凸出筋向上推动所述后限位柱,联动所述后凸块脱离于所述后限位块,使得所述后基座相对于所述盖板向后移动至初始状态。
10.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的前端通过第一销轴与所述扶手箱本体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后端通过第一螺栓与所述盖板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连杆的前端通过第二螺栓与所述盖板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后端通过第二销轴与所述扶手箱本体可转动连接;
当所述中控台扶手从所述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杆绕所述第二销轴相对于所述扶手箱本体旋转,且所述盖板绕所述第一螺栓相对于所述扶手箱本体旋转;
当所述中控台扶手从所述关闭状态切换到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杆绕所述第一销轴相对于所述扶手箱本体旋转,且所述盖板绕所述第二螺栓相对于所述扶手箱本体旋转。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栓套设有第一助力弹簧,所述第一助力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一助力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盖板,通过所述第一助力弹簧的弹性回复力能够推动所述中控台扶手从所述关闭状态切换至朝前打开的打开状态;
所述第二螺栓套设有第二助力弹簧,所述第二助力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二助力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盖板,通过所述第二助力弹簧的弹性回复力能够推动所述中控台扶手从所述关闭状态切换至朝后打开的打开状态。
CN202120428288.8U 2021-02-26 2021-02-26 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 Active CN2156215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28288.8U CN215621570U (zh) 2021-02-26 2021-02-26 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28288.8U CN215621570U (zh) 2021-02-26 2021-02-26 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21570U true CN215621570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912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28288.8U Active CN215621570U (zh) 2021-02-26 2021-02-26 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215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418894A (zh) * 2024-07-05 2024-08-02 宁波继峰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扶手箱总成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418894A (zh) * 2024-07-05 2024-08-02 宁波继峰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扶手箱总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98715B1 (ko) 어린이 안전 시트
US7494186B2 (en) Folding recliner of seat for vehicles
US20170057387A1 (en) Apparatus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sliding armrest console
CN108349438B (zh) 包括经改进解锁机构的配备有经铰接扶手的肘托
US8414049B2 (en) Vehicle cargo system with multi-function tonneau cover
CN110871739A (zh) 对开型盖装置
US5740999A (en) Seat sliding mechanism
US5273241A (en) Slide for a vehicle seat with a fixed return position system
CN112158138A (zh) 滑动扶手、副仪表台及车辆
CN215621570U (zh) 用于车辆的中控台扶手
TWI784759B (zh) 用於兒童安全座椅之座椅本體之底座結構
CN114179689A (zh) 靠背锁
CN213167813U (zh) 一种双档座椅锁
JP5108441B2 (ja) リッド開閉機構
US20180178688A1 (en) Armrest Release System
JP5122926B2 (ja) リッド開閉機構
CN221393169U (zh) 可两侧翻转开启的扶手箱
CN220577102U (zh) 一种汽车左右双开前扶手及汽车
JPH0628351Y2 (ja) 自動車用リアシ−ト
JPH0635769Y2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5450721B2 (ja) リッド開閉機構
CN117962721A (zh) 可两侧翻转开启的扶手箱
CN215850996U (zh) 一种可双侧打开的汽车扶手箱盖
JP2969076B2 (ja) 車両用収納ボックス装置
CN215663071U (zh) 儿童汽车安全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