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05991U - 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05991U
CN215605991U CN202120252606.XU CN202120252606U CN215605991U CN 215605991 U CN215605991 U CN 215605991U CN 202120252606 U CN202120252606 U CN 202120252606U CN 215605991 U CN215605991 U CN 2156059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il
shell
closing
groove
dou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5260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裴永旺
崔龙
顾晶
王昭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epuyou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p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al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Jiangsu Topsuper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al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Jiangsu Topsuper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p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al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25260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059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059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059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包括:设置于外壳上的支撑轴,闭合锁板上设有闭合锁定槽;闭合手柄套设在支撑轴上,闭合手柄的下端设有闭合定位件;外管锁板设置于内壳中,外管锁板与闭合连杆铰接,闭合连杆与闭合手柄铰接;外套管与外管锁板连接;外套管上套设有弹簧;外套管与转向套管连接;钉匣底座上设有钉匣承接槽;抵钉座处于钉匣底座的上方;抵钉座上设有钉座承接槽;切割刀,穿入于外套管的内部;切割刀的后端连接驱动部件。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对组织的双重压榨,在第二次压榨、缝合切割组织之前的第一次预压榨可以使被压榨的目标组织内的组织液向外围组织充分排出,使得吻合效果更加良好。

Description

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吻合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
背景技术
吻合器是医学上使用的替代手工缝合的设备,现有的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在使用中需要对人体组织进行压榨,一般情况下,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只会对人体组织进行一次压榨操作。如何设计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实现对人体组织进行两次压榨操作的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两次压榨操作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内壳;双重压榨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上;该双重压榨结构,包括:
支撑轴,设置于所述外壳上;
闭合锁板,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下部,所述闭合锁板上设有闭合锁定槽;
闭合手柄,套设在所述支撑轴上,所述闭合手柄可相对于所述支撑轴转动,所述闭合手柄的下端设有闭合定位件;
外管锁板,设置于所述内壳中,所述外管锁板的后端与闭合连杆的其中一端铰接,所述闭合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闭合手柄的上端铰接;
外套管,所述外套管的后端穿入所述内壳中,且所述外套管的后端与所述外管锁板连接;所述外套管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处于所述内壳与所述外管锁板的前端之间;
转向套管,所述外套管的前端通过套管连接片与所述转向套管连接;
钉匣底座,设置于所述转向套管的内部,所述钉匣底座上设有钉匣承接槽;
抵钉座,设置于所述转向套管的内部,且与所述转向套管连接;所述抵钉座处于所述钉匣底座的上方,所述抵钉座与所述钉匣底座活动连接;所述抵钉座上设有钉座承接槽;
切割刀,穿入于所述外套管的内部,所述切割刀的前端设有上凸台和下凸台;所述切割刀的后端连接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切割刀沿着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移动;
当所述抵钉座与所述钉匣底座闭合后,驱动切割刀向前移动,所述切割刀的上凸台卡入于所述钉座承接槽中,所述上凸台可在所述钉座承接槽中向前移动,所述切割刀的下凸台卡入于所述钉匣承接槽中,所述下凸台可在所述钉匣承接槽中向前移动,使得所述抵钉座与所述钉匣底座向着相互合拢的方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闭合锁定槽的槽口朝向后方,所述闭合定位件为定位轴;所述闭合锁定槽供所述定位轴插入。
优选地,所述钉座承接槽的长度方向和所述钉匣承接槽的长度方向均与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同向。
优选地,所述内壳中设有导向通道,所述导向通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同向;所述外管锁板设置在所述导向通道中,且可沿着所述导向通道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导向通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同向。
优选地,所述钉匣底座上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为弧形结构;所述抵钉座的顶部设有卡槽,所述抵钉座的侧面上设有滑块,所述滑块插入于所述导向槽中;所述转向套管上设有卡扣,所述卡扣卡入于所述卡槽中。
优选地,所述驱动部件包括击发旋钮、击发触点开关、传动部件、电机和丝杆;所述击发旋钮活动安装于所述外壳上,所述击发旋钮可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所述击发触点开关处于所述外壳的内部,且所述击发触点开关处于所述击发旋钮的转动路径上;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传动部件连接,所述传动部件连接丝杆,所述传动部件带动丝杆沿着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移动,所述丝杆与所述切割刀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击发触点开关均与控制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外壳的后端设有供电池包置入的电池容纳腔,所述电池容纳腔上设有后盖,所述后盖与所述外壳的后端可拆卸式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后端的一侧设有连接轴,所述后盖与所述连接轴连接,所述后盖可沿着所述连接轴转动;
所述外壳的后端的另一侧设有壳体卡扣,所述后盖上设有可与所述壳体卡扣卡接的盖体卡扣,所述盖体卡扣上设有盖体按钮,所述盖体按钮处于所述后盖的外侧,按压所述盖体按钮,所述盖体按钮推动所述盖体卡扣移动,所述盖体卡扣与所述壳体卡扣分离。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使用时,按下闭合手柄,使得闭合手柄下端的闭合定位件插入闭合锁板的闭合锁定槽中后,再松开闭合手柄,闭合手柄被闭合锁板锁住;闭合手柄通过闭合连杆推动外管锁板向前移动,外管锁板带动外套管向前移动,外套管通过套管连接片推动转向套管向前移动,转向套管带动抵钉座向着与钉匣底座合拢的方向转动,抵钉座与钉匣底座闭合,此时完成了抵钉座对组织的第一重压榨;抵钉座与钉匣底座闭合后,驱动部件驱动切割刀向前运动,切割刀的上凸台卡入于钉座承接槽中,切割刀的上凸台在钉座承接槽中向前移动,切割刀的下凸台卡入于钉匣承接槽中,切割刀的下凸台在钉匣承接槽中向前移动,使得抵钉座与钉匣底座向着相互合拢的方向移动,此时实现了抵钉座对组织的第二重压榨;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对组织的双重压榨,在第二次压榨、缝合切割组织之前的第一次预压榨可以使被压榨的目标组织内的组织液向外围组织充分排出,使得吻合效果更加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图1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未设置外壳且闭合定位件退出闭合锁定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图3的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未设置外壳且闭合定位件插入于闭合锁定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为图5的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的闭合定位件插入于闭合锁定槽时的内部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显示为图7的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的闭合定位件插入于闭合锁定槽时的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的闭合定位件插入于闭合锁定槽时,闭合连杆与外管锁板连接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的闭合定位件插入于闭合锁定槽时,外套管与转向套管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的转向套管的卡扣卡入于抵钉座的卡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的抵钉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的转向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的闭合定位件退出闭合锁定槽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的闭合定位件退出闭合锁定槽时,闭合连杆与外管锁板连接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7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的闭合定位件退出闭合锁定槽时,抵钉座与钉匣底座未合拢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8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的前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9显示为图18的E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的未设置外套管时上部结构示意图。
图21显示为图20的F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的未设置外套管时下部结构示意图。
图23显示为图22的G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的摆动驱动部件和旋转手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5显示为图24的H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显示为图25的I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在控制器控制下的原理图。
图28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外壳的后端设置后盖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9显示为图28的J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0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后盖开启且电池容纳腔中置入电池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显示为图30的K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2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后盖开启且电池容纳腔中未置入电池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显示为图32的L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 壳体
110 外壳
111 电池容纳腔
112 连接轴
113 壳体卡扣
120 内壳
121 导向通道
210 支撑轴
220 闭合锁板
221 闭合锁定槽
230 闭合手柄
231 闭合定位件
232 手柄本体
233 手柄上凸缘
234 手柄尾板
240 外管锁板
250 闭合连杆
310 外套管
311 管件轴向通道
312 外管凹槽
320 弹簧
330 转向套管
331 卡扣
340 套管连接片
410 钉匣底座
411 钉匣承接槽
412 导向槽
420 抵钉座
421 钉座承接槽
422 卡槽
423 滑块
500 切割刀
510 上凸台
520 下凸台
600 驱动部件
610 击发旋钮
620 击发触点开关
630 传动部件
631 主动齿轮
632 从动齿轮
640 电机
650 丝杆
660 控制器
710 旋转手柄
711 夹持部
720 支撑杆
721 承夹部
722 杆件承接槽
730 上支撑件
731 上突出件
732 上转向承接孔
740 下支撑件
741 下突出件
742 下转向承接孔
750 转向拉杆
761 上转向接头
762 下转向接头
763 转轴
800 摆动驱动部件
10 电池包
900 后盖
910 盖体卡扣
920 盖体按钮
930 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在以下的说明中,壳体100的前后方向是指相对于图7纸面的左右方向,壳体100的上下方向是指相对于图7纸面的上下方向。
如图1至图33所示,本实施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包括壳体100;壳体100包括外壳110和设置于外壳110内部的内壳120;双重压榨结构设置于壳体100上;该双重压榨结构,包括:
支撑轴210,设置于外壳110上;
闭合锁板220,设置于外壳110的下部,闭合锁板220上设有闭合锁定槽221;
闭合手柄230,套设在支撑轴210上,闭合手柄230可相对于支撑轴210转动,闭合手柄230的下端设有闭合定位件231;
外管锁板240,设置于内壳120中,外管锁板240的后端与闭合连杆250的其中一端铰接,闭合连杆250的另一端与闭合手柄230的上端铰接;
外套管310,外套管310的后端穿入内壳120中,且外套管310的后端与外管锁板240连接;外套管310上套设有弹簧320,弹簧320处于内壳120与外管锁板240的前端之间;
转向套管330,外套管310的前端通过套管连接片340与转向套管330连接;
钉匣底座410,设置于转向套管330的内部,钉匣底座410上设有钉匣承接槽411;
抵钉座420,设置于转向套管330的内部,且与转向套管330连接;抵钉座420处于钉匣底座410的上方,抵钉座420与钉匣底座410活动连接;抵钉座420上设有钉座承接槽421;
切割刀500,穿入于所述外套管310的内部,所述切割刀500的前端设有上凸台510和下凸台520;所述切割刀500的后端连接驱动部件600,所述驱动部件600用于驱动所述切割刀500沿着所述壳体100的前后方向移动;
当抵钉座420与钉匣底座410闭合后,驱动切割刀500向前移动,切割刀500的上凸台510卡入于钉座承接槽421中,上凸台510可在钉座承接槽421中向前移动,切割刀500的下凸台520卡入于钉匣承接槽411中,下凸台520可在钉匣承接槽411中向前移动,使得抵钉座420与钉匣底座410向着相互合拢的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使用时,在切割吻合前按下闭合手柄230,使得闭合手柄230下端的闭合定位件231插入闭合锁板220的闭合锁定槽221中后,再松开闭合手柄230,闭合手柄230被闭合锁板220锁住;闭合手柄230通过闭合连杆250推动外管锁板240向前移动,外管锁板240带动外套管310向前移动,外套管310通过套管连接片340推动转向套管330向前移动,转向套管330带动抵钉座420向着与钉匣底座410合拢的方向转动,抵钉座420与钉匣底座410闭合,则双重压榨结构完成了抵钉座420对组织的第一重压榨;
切割吻合时,驱动部件600驱动切割刀500向前运动,以对组织进行切割,此时切割刀500的上凸台510卡入于钉座承接槽421中,切割刀500的上凸台510在钉座承接槽421中向前移动,切割刀500的下凸台520卡入于钉匣承接槽411中,切割刀500的下凸台520在钉匣承接槽411中向前移动,使得抵钉座420与钉匣底座410向着相互合拢的方向移动,则双重压榨结构完成了抵钉座420对组织的第二重压榨;
切割吻合结束后,驱动部件600驱动切割刀500向后运动,切割刀500退回初始位置;按下闭合手柄230再松开,由于弹簧320的回复力,闭合手柄230返回初始位置,则闭合手柄230的闭合定位件231退出闭合锁板220的闭合锁定槽221。
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对组织的双重压榨,在第二次压榨、缝合切割组织之前的第一次预压榨可以使被压榨的目标组织内的组织液向外围组织充分排出,使得吻合效果更加良好。
闭合锁定槽221的槽口朝向后方,闭合定位件231为定位轴;闭合锁定槽221供定位轴插入。该结构便于闭合定位件231的插入和退出,且闭合锁定槽221能够稳定地支撑所插入的闭合定位件231。
钉座承接槽421的长度方向和钉匣承接槽411的长度方向均与壳体100的前后方向同向。上凸台510沿着钉座承接槽421的长度方向移动,下凸台520沿着钉匣承接槽411的长度方向移动,以便于双重压榨结构完成了抵钉座420对组织的第二重压榨。
内壳120中设有导向通道121,导向通道121的长度方向与壳体100的前后方向同向;外管锁板240设置在导向通道121中,且可沿着导向通道121的长度方向移动,导向通道121的长度方向与壳体100的长度方向同向。导向通道121实现导向作用,便于外管锁板240带动外套管310沿着壳体100的前后方向移动。
闭合手柄230包括手柄本体232,手柄本体232的上端设有手柄上凸缘233,手柄本体232的下端设有手柄尾板234,手柄上凸缘233向前延伸,手柄尾板234向后延伸,闭合定位件231设置于手柄尾板234上。闭合定位件231设置于手柄尾板234上,便于闭合定位件231插入到闭合锁定槽221中。本实施例中,当闭合定位件231插入到闭合锁定槽221中时,手柄本体232通过手柄上凸缘233推动闭合连杆250,闭合连杆250推动外管锁板240向前移动;当闭合定位件231从闭合锁定槽221中退出时,弹簧320的回复力推动外管锁板240向后移动,外管锁板240向后移动的过程中带动闭合连杆250和手柄本体232回复到初始位置。
钉匣底座410上设有导向槽412,导向槽412为弧形结构;抵钉座420的顶部设有卡槽422,抵钉座420的侧面上设有滑块423,滑块423插入于导向槽412中;转向套管330上设有卡扣331,卡扣331卡入于卡槽422中。外套管310通过套管连接片340推动转向套管330向前移动,转向套管330推动抵钉座420,使得抵钉座420的滑块423沿着导向槽412滑动,则抵钉座420向着与钉匣底座410合拢的方向转动。
驱动部件600包括击发旋钮610、击发触点开关620、传动部件630、电机640和丝杆650;击发旋钮610活动安装于外壳110上,击发旋钮610可相对于外壳110转动;击发触点开关620处于外壳110的内部,且击发触点开关620处于击发旋钮610的转动路径上;电机640设置于外壳110内部;电机640的输出端与传动部件630连接,传动部件630连接丝杆650,传动部件630带动丝杆650沿着壳体100的前后方向移动,丝杆650与切割刀500连接;电机640和击发触点开关620均与控制器660连接。
旋转击发旋钮610,击发旋钮610碰触击发触点开关620,击发触点开关620将击发信号发送给控制器660,控制器660驱动电机640,电机640通过传动部件630带动丝杆650沿着壳体100的前后方向移动,使得丝杆650能够带动切割刀500移动。
传动部件630,设置于外壳110的内部,传动部件630包括主动齿轮631和从动齿轮632;电机640的输出端与主动齿轮631连接;主动齿轮631和从动齿轮632均可转动;主动齿轮631与从动齿轮632啮合;主动齿轮631的中轴线与从动齿轮632的中轴线垂直;主动齿轮631的中轴线与壳体100的前后方向垂直;从动齿轮632上设有螺纹孔;丝杆650与螺纹孔连接。电机640驱动主动齿轮631转动,主动齿轮631带动从动齿轮632转动,从动齿轮632带动丝杆650移动,传动部件630结构简单且便于传动。
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还包括:
旋转手柄710,安装于外壳110上,旋转手柄710的内部设有两块相对的夹持部711;外套管310插入于旋转手柄710的内部,外套管310上设有管件轴向通道311,外套管310的外侧面上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外管凹槽312,每个外管凹槽312的槽底面上具有槽底通孔313,每个槽底通孔313与管件轴向通道311连通;两个夹持部711夹住外套管310;
支撑杆720,插入于外套管310的内部,支撑杆720的外侧面上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承夹部721,两个承夹部721分别穿出两个槽底通孔313;两个承夹部721插入于两个夹持部711之间,且两个夹持部711夹住支撑杆720;支撑杆720的外侧面上还设有杆件承接槽722,杆件承接槽722延伸至支撑杆720的前端;
上支撑件730和下支撑件740,均处于外套管310的管件轴向通道311中,上支撑件730的后端和下支撑件740的后端均与支撑杆720的前端连接;上支撑件730的前端设有上突出件731,下支撑件740的前端设有下突出件741;上突出件731的前端设有上转向承接孔732,下突出件741的前端设有下转向承接孔742;
转向拉杆750,转向拉杆750的后端伸入于杆件承接槽722中,且转向拉杆750处于上支撑件730和下支撑件740之间;转向拉杆750的前端的侧面连接转轴763,转轴763的上端穿入上转向承接孔732中,转轴763的下端穿入下转向承接孔742中;转向拉杆750的后端连接摆动驱动部件800,摆动驱动部件800穿出于旋转手柄710;
上转向接头761和下转向接头762,上转向接头761和下转向接头762固定连接,上转向接头761和下转向接头762均与转轴763固定连接;钉匣底座410与下转向接头762连接。该结构使得钉匣底座410稳定地设置在转向套管330的内部。
旋转手柄710的两个夹持部711夹住外套管310和支撑杆720,上支撑件730和下支撑件740均与支撑杆720连接,上转向接头761和下转向接头762均与转轴763连接,转轴763穿过上支撑件730上的上突出件731,转轴763穿过下支撑件740上的下突出件741;钉匣底座410与下转向接头762连接,外套管310的前端通过套管连接片340与转向套管330连接,则旋转手柄710绕着外套管310的中轴线旋转360度时,旋转手柄710带动外套管310和支撑杆720同时转动,支撑杆720带动上支撑件730和下支撑件740转动,上支撑件730通过上突出件731带动上转向接头761和下转向接头762转动,下转向接头762带动转向套管330转动。
外壳110的后端设有供电池包10置入的电池容纳腔111,电池容纳腔111上设有后盖900,后盖900与外壳110的后端可拆卸式连接。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使用时,先在无菌区打开后盖900并且在外壳110的后端套上罩子,再将外壳110的后端伸入无菌区和有菌区之间的分隔区域中,并将电池包10置入于电池容纳腔111中,随后关上后盖900,将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收回无菌区。在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使用了一次后,打开后盖900,即可将电池包10取出,电池包10再次进行充电,可以重复使用。
外壳110的后端的一侧设有连接轴112,后盖900与连接轴112连接,后盖900可沿着连接轴112转动;后盖900的内侧面上设有弹片930。
外壳110的后端的另一侧设有壳体卡扣113,后盖900上设有可与壳体卡扣113卡接的盖体卡扣910,盖体卡扣910上设有盖体按钮920,盖体按钮920处于后盖900的外侧,按压盖体按钮920,盖体按钮920推动盖体卡扣910移动,盖体卡扣910与壳体卡扣113分离。
盖体按钮920推动盖体卡扣910移动,盖体卡扣910与壳体卡扣113分离,转动后盖900后,后盖900开启,即可将电池包10置入于电池容纳腔111中;然后,转动后盖900,使得后盖900覆盖外壳110的电池容纳腔111,且壳体卡扣113与盖体卡扣910卡接,弹片930压紧电池包10,使得电池包10位置固定;在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使用了一次后,打开后盖900,弹片930的回复力会将后盖900向外弹出,即可将电池包10取出。
综上,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8)

1.一种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100)包括外壳(110)和设置于所述外壳(110)内部的内壳(120);其特征在于,双重压榨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100)上;该双重压榨结构,包括:
支撑轴(210),设置于所述外壳(110)上;
闭合锁板(220),设置于所述外壳(110)的下部,所述闭合锁板(220)上设有闭合锁定槽(221);
闭合手柄(230),套设在所述支撑轴(210)上,所述闭合手柄(230)可相对于所述支撑轴(210)转动,所述闭合手柄(230)的下端设有闭合定位件(231);
外管锁板(240),设置于所述内壳(120)中,所述外管锁板(240)的后端与闭合连杆(250)的其中一端铰接,所述闭合连杆(250)的另一端与所述闭合手柄(230)的上端铰接;
外套管(310),所述外套管(310)的后端穿入所述内壳(120)中,且所述外套管(310)的后端与所述外管锁板(240)连接;所述外套管(310)上套设有弹簧(320),所述弹簧(320)处于所述内壳(120)与所述外管锁板(240)的前端之间;
转向套管(330),所述外套管(310)的前端通过套管连接片(340)与所述转向套管(330)连接;
钉匣底座(410),设置于所述转向套管(330)的内部,所述钉匣底座(410)上设有钉匣承接槽(411);
抵钉座(420),设置于所述转向套管(330)的内部,且与所述转向套管(330)连接;所述抵钉座(420)处于所述钉匣底座(410)的上方,所述抵钉座(420)与所述钉匣底座(410)活动连接;所述抵钉座(420)上设有钉座承接槽(421);
切割刀(500),穿入于所述外套管(310)的内部,所述切割刀(500)的前端设有上凸台(510)和下凸台(520);所述切割刀(500)的后端连接驱动部件(600),所述驱动部件(600)驱动所述切割刀(500)沿着所述壳体(100)的前后方向移动;
当所述抵钉座(420)与所述钉匣底座(410)闭合后,驱动切割刀(500)向前移动,所述切割刀(500)的上凸台(510)卡入于所述钉座承接槽(421)中,所述上凸台(510)可在所述钉座承接槽(421)中向前移动,所述切割刀(500)的下凸台(520)卡入于所述钉匣承接槽(411)中,所述下凸台(520)可在所述钉匣承接槽(411)中向前移动,使得所述抵钉座(420)与所述钉匣底座(410)向着相互合拢的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闭合锁定槽(221)的槽口朝向后方,所述闭合定位件(231)为定位轴;所述闭合锁定槽(221)供所述定位轴插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钉座承接槽(421)的长度方向和所述钉匣承接槽(411)的长度方向均与所述壳体(100)的前后方向同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120)中设有导向通道(121),所述导向通道(12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100)的前后方向同向;所述外管锁板(240)设置在所述导向通道(121)中,且可沿着所述导向通道(121)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导向通道(12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100)的长度方向同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钉匣底座(410)上设有导向槽(412),所述导向槽(412)为弧形结构;所述抵钉座(420)的顶部设有卡槽(422),所述抵钉座(420)的侧面上设有滑块(423),所述滑块(423)插入于所述导向槽(412)中;所述转向套管(330)上设有卡扣(331),所述卡扣(331)卡入于所述卡槽(422)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件(600)包括击发旋钮(610)、击发触点开关(620)、传动部件(630)、电机(640)和丝杆(650);所述击发旋钮(610)活动安装于所述外壳(110)上,所述击发旋钮(610)可相对于所述外壳(110)转动;所述击发触点开关(620)处于所述外壳(110)的内部,且所述击发触点开关(620)处于所述击发旋钮(610)的转动路径上;所述电机(640)设置于所述外壳(110)内部;所述电机(640)的输出端与所述传动部件(630)连接,所述传动部件(630)连接丝杆(650),所述传动部件(630)带动丝杆(650)沿着所述壳体(100)的前后方向移动,所述丝杆(650)与所述切割刀(500)连接;所述电机(640)和所述击发触点开关(620)均与控制器(66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110)的后端设有供电池包(10)置入的电池容纳腔(111),所述电池容纳腔(111)上设有后盖(900),所述后盖(900)与所述外壳(110)的后端可拆卸式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110)的后端的一侧设有连接轴(112),所述后盖(900)与所述连接轴(112)连接,所述后盖(900)可沿着所述连接轴(112)转动;
所述外壳(110)的后端的另一侧设有壳体卡扣(113),所述后盖(900)上设有可与所述壳体卡扣(113)卡接的盖体卡扣(910),所述盖体卡扣(910)上设有盖体按钮(920),所述盖体按钮(920)处于所述后盖(900)的外侧,按压所述盖体按钮(920),所述盖体按钮(920)推动所述盖体卡扣(910)移动,所述盖体卡扣(910)与所述壳体卡扣(113)分离。
CN202120252606.XU 2021-01-28 2021-01-28 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 Active CN2156059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52606.XU CN215605991U (zh) 2021-01-28 2021-01-28 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52606.XU CN215605991U (zh) 2021-01-28 2021-01-28 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05991U true CN215605991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9121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52606.XU Active CN215605991U (zh) 2021-01-28 2021-01-28 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0599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95347A (zh) * 2022-04-27 2022-07-29 湖南省拓影数字医疗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动吻合器的自动回退机构及电动吻合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95347A (zh) * 2022-04-27 2022-07-29 湖南省拓影数字医疗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动吻合器的自动回退机构及电动吻合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20448A1 (zh) 外科器械
WO2014043971A1 (zh) 外科手术用切割吻合器
JP2008512155A (ja) 外科用ステープル器具
JPH0364130B2 (zh)
CN216060620U (zh) 电动外科器械
US3366301A (en) Instrument for joining blood vessels
CN105816214B (zh) 一种保险系统及具有该保险系统的吻合器
CN105919641B (zh) 一种电动腔镜吻合器
CN215605991U (zh) 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
AU2018382026B2 (en) Staple cartridge assembly and medical stapler using the staple cartridge assembly
CN111870319A (zh) 驱动装置、外科器械及其操作方法
CN111904505A (zh) 一种医疗器械
CN210903169U (zh) 一种医疗器械
JP7480299B2 (ja) デュアルパワーキャビティ内切断ステープラー
CN110801256A (zh) 一种双动力腔内切割吻合器
CN114795345A (zh) 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
CN114098866B (zh) 一种外科器械
WO2023143313A1 (zh) 外科器械
CN217285915U (zh) 一种电动吻合器械
CN115886911A (zh) 电动外科器械
CN115137426A (zh) 电动外科器械
CN113100856A (zh) 皮缝组件及使用其的皮肤缝合器
CN111884419A (zh) 驱动装置
CN106073840B (zh) 一种腔镜吻合器
JP2022514665A (ja) 触発機構及びステープラ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29

Address after: 201400 floor 3, building 11, No. 6055, Jinhai highway,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Tepuyou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3000 building B1, 9 Changyang Road, Changzhou West Taih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TOPSUPER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Top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al Technology Changzhou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