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82394U - 一种散热装置、涡轮组件及呼吸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装置、涡轮组件及呼吸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82394U
CN215582394U CN202121466128.9U CN202121466128U CN215582394U CN 215582394 U CN215582394 U CN 215582394U CN 202121466128 U CN202121466128 U CN 202121466128U CN 215582394 U CN215582394 U CN 2155823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dissipation
turbine
contact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6612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增
古剑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Prunus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Prunus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Prunus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Prunus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6612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823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823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823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散热装置、涡轮组件及呼吸机,其中,散热装置包括导热件和散热件,导热件包括沿轴向方向顺序分布的接触部、围壁部和散热部,围壁部具有用于收容热源元件的收容空间以及允许冷却介质流经热源元件表面的散热窗口,接触部用于接触固定热源元件的一端,散热部用于接触热源元件的另一端;散热件设置于散热部远离围壁部的一侧,用以散发导热件吸收的热量。一方面,基于散热窗口的存在,可借助流经热源元件表面的冷却介质带走一部分热量;另一方面,可利用导热件吸收并传导一部分热量,使该部分热量能够通过散热件进行散发;从而使得散热装置能够对热源元件进行双重散热,有效提高了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装置、涡轮组件及呼吸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热装置、涡轮组件及呼吸机。
背景技术
常见的散热装置通常由具有散热翅片的导热板和安装于散热翅片一侧的散热风扇等部件组合搭建而成;其中,导热板一般与发热器件(如电子元件、涡轮电机等)接触连接,发热器件所产生的热量被导热板吸收后,通过散热翅片散发至周围环境中,再利用散热风扇所产生的空气流动效应加快热量的散失,从而达到冷却发热器件的效果。
以涡轮为例,其作为呼吸机的关键组成部件,在呼吸机中起到将增压的气体输送给病人或者将增压的气体作为呼吸阀的低压气源使用等作用,涡轮长期运行,往往会导致其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保证涡轮及呼吸机的正常使用,通常会为涡轮配置前述构造的散热装置,通过将导热板与涡轮或其周边部件接触连接,实现涡轮散热;但此类散热结构的散热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以及应用了该散热装置的涡轮组件和呼吸机,以达到提高散热效果的目的。
根据第一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导热件和散热件,所述导热件包括:
围壁部,具有收容空间和散热窗口,所述收容空间用于收容热源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散热窗口设置于围壁部的周壁并连通收容空间,以允许冷却介质流经热源元件表面;
接触部,用于热源元件接触固定,以将热源元件限制在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接触部沿轴向方向设置于围壁部的一端;以及
散热部,沿轴向方向设置于所述围壁部的另一端,所述散热部用于热源元件远离接触部的一端接触抵靠;
所述散热件设置于散热部远离围壁部的一侧,用于散发所述导热件吸收的热量。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围壁部包括若干个导热支棱,所述导热支棱的一端与接触部固定、另一端与散热部固定;若干个导热支棱沿圆周方向间隔排布,以共同围合成型所述收容空间,并在相邻的所述导热支棱、接触部和散热部间构造成型散热窗口。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包括散热片组,所述散热片组具有沿轴向方向相对的接触端和自由端,所述散热片组的接触端与散热部接触连接;且所述散热片组包括若干个间隔排布的第一散热片,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形成有允许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一散热间隙;或
所述散热件包括散热片组和介质驱动件,所述散热片组具有沿轴向方向相对的接触端和自由端,所述散热片组的接触端与散热部接触连接,且所述散热片组包括若干个间隔排布的第一散热片,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间隙;所述介质驱动件设置于散热片组的自由端,用于驱使冷却介质流经第一散热间隙,以散发所述散热片组吸收的热量。
根据第二方面,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涡轮组件,包括:
散热装置,采用第一方面所述的散热装置;以及
涡轮装置,包括涡轮电机和叶轮组件,所述涡轮电机收容于收容空间内,以能够使所述散热部与涡轮装置远离叶轮组件的一端抵靠接触,并能够使所述接触部与涡轮装置邻近叶轮组件的一端接触固定。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涡轮电机与围壁部之间形成有第二散热间隙,所述第二散热间隙与散热窗口连通,以允许冷却介质流经所述涡轮电机的外表面。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涡轮装置还包括散热外壳,所述散热外壳至少一部分覆盖涡轮电机的外表面,用以吸收所述涡轮电机产生的热量并能够将吸收的热量至少传导至散热部。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外壳包括:
第一壳体部,用于至少覆盖所述叶轮组件面向涡轮电机一侧的表面,所述接触部与第一壳体部接触固定;以及
第二壳体部,用于覆盖所述涡轮电机的外表面,所述散热部与第二壳体部抵靠接触。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外壳还包括若干个第二散热片,所述第二散热片沿圆周方向围绕固定于第二壳体部的外表面,且若干个所述第二散热片沿轴向方向间隔排布。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涡轮装置还包括环体固定件,所述环体固定件套置于涡轮装置邻近叶轮组件的一端,所述接触部与环体固定件同轴接触固定。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涡轮装置邻近叶轮组件的一端设有若干个沿圆周方向间隔排布的凸起结构,所述环体固定件面向接触部的一侧设有若干个沿圆周方向间隔排布的凹陷结构,所述接触部与环体固定件接触固定时,能够使所述凸起结构对位嵌设于凹陷结构内,以夹紧所述凸起结构。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装置具有过线孔结构,所述过线孔结构连通收容空间,用于所述涡轮装置的连接线束从收容空间内引出。
根据第三方面,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呼吸机,包括机壳以及设置于机壳内的涡轮装置,所述涡轮装置第二方面所述的涡轮组件。
依据上述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及涡轮组件,包括导热件和散热件,导热件包括沿轴向方向顺序分布的接触部、围壁部和散热部,围壁部具有用于收容热源元件的收容空间以及允许冷却介质流经热源元件表面的散热窗口,接触部用于接触固定热源元件的一端,散热部用于接触热源元件的另一端;散热件设置于散热部远离围壁部的一侧,用以散发导热件吸收的热量。一方面,基于散热窗口的存在,可借助流经热源元件表面的冷却介质带走一部分热量;另一方面,可利用导热件吸收并传导一部分热量,使该部分热量能够通过散热件进行散发;从而使得散热装置能够对热源元件进行双重散热,有效提高了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省略散热风扇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实施例的涡轮组件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4为一种实施例的涡轮组件省略散热装置后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为一种实施例的涡轮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为一种实施例的涡轮组件在一应用场景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导热件;11、围壁部;11a、收容空间;11b、散热窗口;11c、导热支棱;12、接触部;13、散热部;20、散热件;21、介质驱动件;22、第一散热片;23、第一散热间隙;30、涡轮电机;40、叶轮组件;50、第二散热间隙;60、散热外壳;61、第一壳体部;62、第二壳体部;63、第二散热片;70、环体固定件;71、凹陷结构;80、凸起结构;90、过线孔结构;A、散热装置;B、涡轮装置;C、涡轮盒;C1、进风口;C2、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本文中所用术语“轴向方向”是指涡轮装置或涡轮组件的轴心线所在方向;通常,由于涡轮电机是涡轮装置或涡轮组件的核心构件之一,基于涡轮电机本身的结构构造及运行原理等特点,可以利用涡轮电机的轴心线代表涡轮装置或涡轮组件整体的轴心线;故,“轴向方向”亦可具体指代涡轮电机的轴心线所在方向或者涡轮电机的轴向方向。
本文中所用术语“圆周方向”是指绕涡轮装置或涡轮组件的轴心线方向,可简称为周向;通常,也可具体指代涡轮电机的圆周方向。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主要用于对热源元件进行散热;为更清楚详细地说明该散热装置的结构,下文以其应用于涡轮装置中,为例进行说明;但需要说明的是,涡轮装置仅是该散热装置的一种应用对象,该散热装置还可应用到其他需要进行散热的产品中,如其他类型的电机类产品或者电子元器件等;该散热装置包括导热件10和散热件20;下面分别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导热件10主要用于吸收、传导及散发涡轮装置所产生的热量,其可采用导热材料制成,如铝、铝合金、铜等金属导热材料,或者如陶瓷、导热橡胶等其他导热材料;导热件10大致呈筒状结构,包括围壁部11、接触部12和散热部13,围壁部11、接触部12和散热部13三者可采用相同的导热材料一体制作成型,以形成一体式构造的导热件10;也可采用相同的导热材料或者导热系数相近的不同导热材料组合拼装成型,以形成可拆解组合构造的导热件10。
请参阅图1和图2,围壁部11具有收容空间11a和散热窗口11b,收容空间11a用于收容并安放涡轮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如作为涡轮装置的主要热源的涡轮电机),散热窗口11b则贯通围壁部11的周壁设置,以与收容空间11a连通,在涡轮装置收容于收容空间11a内后,可利用散热窗口11b提供的结构空间,使冷却介质流经涡轮装置的表面,以通过与涡轮装置的表面进行接触,实现热交换,从而可通过冷却介质的流动效应,带走涡轮装置所产生的部分热量。
需要指出的是,冷却介质由散热装置或者其应用对象的应用环境来确定,其可以采用如水等液态介质,也可采用如空气等气态介质;通常情况下,由于涡轮装置主要用于呼吸机等产品中,故,本实施例所述及的“冷却介质”可以理解为是空气、富氧气体等气态介质。
请参阅图1和图2,接触部12沿轴向方向设置于围壁部11的一端;一方面,利用接触部12使涡轮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能够被固定收容在收容空间11a内,以将散热装置整体以接触的方式与涡轮装置进行组合装配;另一方面,利用接触部12与涡轮装置的接触关系,使其能够以热传导的方式吸收涡轮装置所产生的部分热量,以将其所吸收的热量的一部分直接散发至装置所处的空间环境内、另一部分则可通过围壁部11传导至散热部13。一个实施例中,接触部12采用环状结构,以使得接触部12能够以套置的方式套设在涡轮装置在轴向方向的一端,并建立两者之间的接触连接关系。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省略接触部12,直接利用围壁部11与涡轮装置进行接触连接。
请参阅图1和图2,散热部13沿轴向方向设置于围壁部11的另一端,以沿轴向方向与接触部12相对,在涡轮装置被收容于收容空间11a内后,可使得散热部13与涡轮装置远离接触部12的一端接触;从而既可以利用接触部12和散热部13从涡轮装置的轴向两端对其进行支撑固定,又可以利用散热部13直接吸收涡轮装置所产生的部分热量。一个实施例中,散热部13采用可接触覆盖涡轮装置轴向端面的板状结构,也可参考接触部12采用环状结构或者具有通孔的板状结构。
请参阅图1和图2,散热件20主要用于对导热件10所吸收并传导的部分热量进行散发,其设置于散热部13远离围壁部11的一侧;通常,可将散热件20与导热件10(连同涡轮装置)所处的空间进行分隔,如利用以壳体同时收容导热件10和涡轮装置,而散热件20则设置于壳体外部,从而可在涡轮装置运行时,将外部冷却介质引入壳体内,在冷却介质流动的过程中,可分别与导热件10以及涡轮装置表面进行接触,以完成热交换,以此利用流动的冷却介质将涡轮装置所产生的部分热量以及导热件10所吸收的部分热量带走;与此同时,导热件10传导至散热件20的部分热量,则可经由散热件20散发至壳体的外部空间内。一个实施例中,散热件20可采用与导热件10相同或导热系数相近的导热材料制成,以提高热传导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对导热件10的结构改进以及对导热件10与散热件20之间的结构关系的运用,可将涡轮装置收容并固定在收容空间11a内;一方面,可利用涡轮装置运行时所产生的流体介质驱动效应或者通过其他方式驱使散热装置所处空间的流体介质进行流动,使冷却介质能够经由散热窗口11b流经涡轮装置的表面,以实现与涡轮装置的热交换,从而借助冷却介质带走涡轮装置所产生的部分热量;另一方面,利用导热件10与涡轮装置的接触关系,来吸收并传导涡轮装置所产生的另一部分热量,使该部分热量能够通过散热件20进行散发。基于此,可实现对涡轮装置等热源元件的双重散热效果,能够有效提高热源元件的散热效率。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围壁部11由三个导热支棱11c共同组成,三个导热支棱11c沿圆周方向间隔排布,且每个导热支棱11c的一端与接触部12固定、另一端与散热部13固定;从而,使得三个导热支棱11c所围合成型的空间相当于收容空间11a,而相邻的导热支棱11c、接触部12和散热部13之间的结构间隙则相当于散热窗口11b;在具体实施时,可将涡轮装置(或其他热源元件)以非接触的方式置于收容空间10a内,亦可理解为导热支棱11c与涡轮装置的表面处于非接触的状态,从而使围壁部11与涡轮装置的表面之间存在可供或允许冷却介质流动的结构间隙,以此可有效增加冷却介质与热源元件的接触面积,提高两者的热交换效果。另一个实施例中,围壁部11也可采用沿圆周方向围合成型的板状结构,通过对围壁部11的预设部位进行开口设计,亦可形成散热窗口11b。其他实施例中,导热支棱11c的数量或者散热窗口11b的数量,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设置,如一个、两个、四个或其他更多数量。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散热件20包括散热片组和介质驱动件21;其中,散热片组具有沿轴向方向相对的接触端和自由端,散热片组的接触端与散热部13接触连接,如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散热部13上,或者与散热部13一体成型;同时,散热片组由若干个间隔排布的第一散热片22组合成型,利用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22之间的结构间隙作为可允许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一散热间隙23;介质驱动件21则设置于散热片组的自由端,主要用于驱使冷却介质流经第一散热间隙23,以使冷却介质能够与第一散热片22充分接触并完成热交换,从而借助流动的冷却介质带走第一散热片22所吸收热量(该部分热量是由导热件10(具体为散热部13)所吸收并传导的);需要说明的是,介质驱动件21可以采用风扇等驱动装置,以驱使如空气等气态介质或如水等液态介质经由第一散热间隙23进行流动;亦可采用如水泵等驱动装置,通过驱使散热片组所在区域内的液态介质进行流动,来实现对散热件20主体部分的强制散热;因此,介质驱动件21可依散热装置的应用环境或者热源元件的类型及应用环境等进行具体选择。
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对散热效果要求不高或者散热装置所处环境本身具有流动的流体介质的条件下,也可省略介质驱动件21,利用散热片组直接散发导热件10所传导的热量。其他实施例中,也可省略散热片组,直接将介质驱动件21设置在散热部13远离围壁部11的一侧,利用介质驱动件21对散热部13进行强制散热。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2至图6并结合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涡轮组件,其可应用于医疗设备中,用于对气体进行控制,如对气体进行增压、输送等,该涡轮组件包括散热装置A和涡轮装置B;其中,散热装置A采用实施例一所述及的散热装置,涡轮装置B则包括沿轴向方向依次连接的涡轮电机30和叶轮组件40,涡轮电机30用于驱使叶轮组件40进行高速旋转,以使叶轮组件40将吸入的空气、富氧气体等进行增压,并将所需要的高压气体排出。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5,涡轮电机30沿轴向方向插置于收容空间11a内,从而被收容在收容空间11a,接触部12以套置等方式与涡轮电机30邻近叶轮组件40的一端接触连接并固定,而散热部13则抵靠接触涡轮电机30远离叶轮组件40一端端面;由此,使得涡轮电机30所产生的热量一部分可藉由围壁部11的散热窗口11b散热至涡轮组件所处的空间环境内,另一部分则可由散热装置A吸收及传导,并最终藉由散热件20进行散发,形成双重散热效果。
具体实施时,请参阅图6,可将涡轮组件装设于涡轮盒C内,通过将涡轮盒C的盒体空间进行分隔,使叶轮组件40所处的空间与涡轮电机30及导热件10所处的空间进行一定的区隔,两个空间通过气体流道进行连通,散热件20则位于涡轮盒C的外部;同时,在涡轮盒C上开设与涡轮电机30及导热件10所处空间连通的进风口C1以及与叶轮组件40的出风端相连通的出风口C2;在涡轮电机30驱使叶轮组件40运行时,可将涡轮盒C外部的气体(如空气、富氧气体等)经由进风口C1引入涡轮盒C内,由于进风口C1与涡轮电机30及导热件10所处的空间连通,故使得气体流经导热件10以及经由散热窗口10b流经涡轮电机30的表面,从而带走涡轮电机30所产生的部分热量,而后再通过气体流道进入叶轮组件40所处的空间内,并最终经由叶轮组件40的进风端引入增压,从而经由出风口C2排出,以供使用;与此同时,导热件10所吸收的热量则可传导至散热件20,由散热件20散发至涡轮盒C的外部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的虚线箭头代表气体流动的路径。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涡轮电机30与围壁部11之间形成有第二散热间隙50,第二散热间隙50与散热窗口11b连通,以使得被涡轮组件等引流的气体能够经由散热窗口11b和第二散热间隙50充分或大面积接触涡轮电机20的表面,从而借助气体的流动效应带走热量。具体地,可通过对围壁部11的尺寸选择或者收容空间11a的容积的选择(如导热支棱11c相互间的间距的选择),使围壁部11与涡轮电机30之间形成非接触式的布置关系,从而利用两者之间的结构间隙作为第二散热间隙50。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5,涡轮装置B还包括散热外壳60,主要用于吸收并传导涡轮电机30所产生的热量;散热外壳60至少一部分应当接触并覆盖涡轮电机30的外表面,使实现将涡轮电机30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装置A或者收容空间11a内;具体实施时,散热部13和/或接触部12可通过与散热外壳60的接触连接来间接地与涡轮电机30或涡轮装置B整体建立连接关系;同时,散热外壳60可以是涡轮电机10的外壳或者涡轮装置B整体的外壳(或部分外壳),此时散热外壳60可采用铝合金、铸铁等金属材料制成;散热外壳60也可以是加装在涡轮电机10外围涡轮装置B部分外围的独立结构件,此时其可采用与导热件10相同的材料制成,如陶瓷等非金属材料或者铝合金等金属材料。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5,散热外壳60包括第一壳体部61和第二壳体部62;其中,第一壳体部61至少覆盖叶轮组件40面向涡轮电机30一侧的表面设置,使得接触部12可以接触连接并固定在第一壳体部61上,从而利用第一壳体部61将其所吸收的部分热量可以传导至接触部12并同时向收容空间11a内散发;而第二壳体部62则覆盖涡轮电机30的外表面,使得散热部13可以接触抵靠或接触连接第二壳体部62,从而利用第二壳体部62将其所吸收的部分热量可以传导至散热部13并同时向收容空间11a内散发;与此同时,基于围壁部11和散热窗口11b位于散热外壳60的外围,亦可利用气体的流动效应,带走散热外壳60(包括第一壳体部61和第二壳体部62)所吸收的部分热量。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5,散热外壳60还包括若干个第二散热片63,第二散热片63沿圆周方向围绕固定于第二壳体部62的外表面,如与第二壳体部62一体成型,或者加装于第二壳体部62;而若干个第二散热片63则沿轴向方向间隔排布;一方面,通过在第二壳体部62的外周表面设置凸起的散热片结构以及利用相邻两个第二散热片63之间的结构间隙,可以有效增加散热外壳60的表面积或者其与流动气体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换热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形成于相邻两个第二散热片63的结构间隙是沿圆周方向围绕散热外壳60或者涡轮电机30分布的,故可以起到气体导流的作用,使气体能够沿圆周方向流经散热外壳60的表面,从而延长气体的流动距离,为实现充分换热创造了有利的结构条件。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涡轮装置B还包括环体固定件70,主要用于实现散热装置A与涡轮装置B的拆解或组合装配,以便于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涡轮组件整体的拆装组合;环体固定件70套置于涡轮电机30邻近叶轮组件40的一端,或者套置于涡轮电机30与叶轮组件40之间;在对散热装置A与涡轮装置B进行组合装配时,可将接触部12与环体固定件70沿轴向方向进行对位,而后利用如螺钉等五金连接件将两者进行锁固;环体固定件70可以是预制于涡轮装置B预定部位的固定结构,如由涡轮装置B的预定部位朝外周侧延伸成型;也可以是可拆解装设于涡轮装置B上的独立结构件。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省略环体固定件70,通过在涡轮装置B的外表面和导热件10(即:接触部12)的内表面设置螺纹结构等,以螺纹旋接的方式实现散热装置A与涡轮装置B的拆装组合。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环体固定件70以独立结构件的形式存在,即:环体固定件70面向接触部12一侧的端面设有若干个沿圆周方向间隔排布的凹陷结构71;相应地,在涡轮装置B邻近叶轮组件40的一端(如位于涡轮电机30或其与叶轮组件40之间的区域的散热外壳60)设有若干个沿圆周方向间隔排布的凸起结构80,而凹陷结构71则与凸起结构80一一对应;可利用凸起结构80和凹陷结构71分别采用间隔排布的特点,将环体固定件70沿轴向方向套置于涡轮装置B的预设部位,而后沿圆周方向旋转环体固定件70,即可使凹陷结构71与凸起结构80相对位,且在凸起结构80嵌设于凹陷结构71后,即可将环体固定件70以卡合的方式定位在涡轮装置B的预设部位;随后,再将涡轮电机30插置于收容空间11a内,即可使接触部12与环体固定件70同轴相对并紧靠贴合;最后,将接触部12与环体固定件70进行锁合,即可实现散热装置A与涡轮装置B的牢固装配组合,此时凸起结构80则被牢固地夹紧在接触部12与凹陷结构71之间。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并结合图2,散热装置A具有过线孔结构90,其沿轴向方向贯通散热件20(如贯通前述实施例的散热片组)和导热件10(如贯通前述实施例的散热部13)设置,以连通收容空间11b;利用过线孔结构90可便于涡轮装置B的连接线束(如涡轮电机30的连接线)从收容空间11b内引出,以便于与其他器件进行电连接;在涡轮组件处于富氧气体环境中或者涡轮组件应用环境内存在富氧气体时,可有效防止涡轮装置B通电过程中,意外引燃富氧气体,为涡轮装置B、涡轮组件乃至应用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实施例三
基于实施例二的涡轮组件,结合图1至图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呼吸机,其包括机壳、涡轮组件以及因应需要而存在的其他部件;其中涡轮组件采用前述任意实施例的涡轮组件,其以可拆卸等方式安装并固定在机壳内。
在呼吸机运行时,由涡轮组件(尤其是涡轮电机30)所产生的热量,一部分可散发至涡轮组件所处的空间环境内(如涡轮盒C内),通过向涡轮盒C内引入流动气体,或者通过对涡轮盒C内部的结构改进,使涡轮装置B在运行时能够引导气体流经散热装置A所处区域,可利用气体的流动效应带走该部分热量,实现对涡轮组件的第一重散热效果;另一部分则可被散热装置A吸收并最终传导至散热件20,由散热件20将该部分热量散发至涡轮组件的外部空间,实现对涡轮组件的第二重散热效果;基于此,通过采用双重散热方式,可有效地提高散热效率,为涡轮组件100的安全运行以及延长涡轮组件100及周边器件的使用寿命提供保障。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12)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热件和散热件,所述导热件包括:
围壁部,具有收容空间和散热窗口,所述收容空间用于收容热源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散热窗口设置于围壁部的周壁并连通收容空间,以允许冷却介质流经热源元件表面;
接触部,用于热源元件接触固定,以将热源元件限制在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接触部沿轴向方向设置于围壁部的一端;以及
散热部,沿轴向方向设置于所述围壁部的另一端,所述散热部用于热源元件远离接触部的一端接触抵靠;
所述散热件设置于散热部远离围壁部的一侧,用于散发所述导热件吸收的热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壁部包括若干个导热支棱,所述导热支棱的一端与接触部固定、另一端与散热部固定;若干个导热支棱沿圆周方向间隔排布,以共同围合成型所述收容空间,并在相邻的所述导热支棱、接触部和散热部间构造成型散热窗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包括散热片组,所述散热片组具有沿轴向方向相对的接触端和自由端,所述散热片组的接触端与散热部接触连接;且所述散热片组包括若干个间隔排布的第一散热片,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形成有允许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一散热间隙;或
所述散热件包括散热片组和介质驱动件,所述散热片组具有沿轴向方向相对的接触端和自由端,所述散热片组的接触端与散热部接触连接,且所述散热片组包括若干个间隔排布的第一散热片,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间隙;所述介质驱动件设置于散热片组的自由端,用于驱使冷却介质流经第一散热间隙,以散发所述散热片组吸收的热量。
4.一种涡轮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装置,采用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以及
涡轮装置,包括涡轮电机和叶轮组件,所述涡轮电机收容于收容空间内,以能够使所述散热部与涡轮装置远离叶轮组件的一端抵靠接触,并能够使所述接触部与涡轮装置邻近叶轮组件的一端接触固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电机与围壁部之间形成有第二散热间隙,所述第二散热间隙与散热窗口连通,以允许冷却介质流经所述涡轮电机的外表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装置还包括散热外壳,所述散热外壳至少一部分覆盖涡轮电机的外表面,用以吸收所述涡轮电机产生的热量并能够将吸收的热量至少传导至散热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外壳包括:
第一壳体部,用于至少覆盖所述叶轮组件面向涡轮电机一侧的表面,所述接触部与第一壳体部接触固定;以及
第二壳体部,用于覆盖所述涡轮电机的外表面,所述散热部与第二壳体部抵靠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涡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外壳还包括若干个第二散热片,所述第二散热片沿圆周方向围绕固定于第二壳体部的外表面,且若干个所述第二散热片沿轴向方向间隔排布。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装置还包括环体固定件,所述环体固定件套置于涡轮装置邻近叶轮组件的一端,所述接触部与环体固定件同轴接触固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涡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装置邻近叶轮组件的一端设有若干个沿圆周方向间隔排布的凸起结构,所述环体固定件面向接触部的一侧设有若干个沿圆周方向间隔排布的凹陷结构,所述接触部与环体固定件接触固定时,能够使所述凸起结构对位嵌设于凹陷结构内,以夹紧所述凸起结构。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具有过线孔结构,所述过线孔结构连通收容空间,用于所述涡轮装置的连接线束从收容空间内引出。
12.一种呼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以及设置于机壳内的涡轮装置,所述涡轮装置采用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轮组件。
CN202121466128.9U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散热装置、涡轮组件及呼吸机 Active CN2155823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66128.9U CN215582394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散热装置、涡轮组件及呼吸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66128.9U CN215582394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散热装置、涡轮组件及呼吸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82394U true CN215582394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22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66128.9U Active CN215582394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散热装置、涡轮组件及呼吸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823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7650B (zh) 燈具
US8714786B2 (en) Lamp
WO2016015388A1 (zh) 用于水冷式cpu散热器的水冷头
KR101454326B1 (ko) 수냉 쿨러용 펌프
US20180063993A1 (en) Liquid-cooling heat dissipating module
TW200809477A (en) Integrated fluid pump and radiator reservoir
US20070193720A1 (en) Composite heat-dissipating module
EP1621970A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cooling device
WO2004025807A1 (ja) 駆動装置
US10895262B2 (en) Pump module having two impellers in series and a multiple plate housing
US20190229583A1 (en) Liquid Cooled Electric Machine with Enclosed Stator
US10681841B2 (en) Water-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suitable for computer
EP3557070A1 (en) Vacuum pump and control device provided to vacuum pump
CN101312640A (zh) 散热装置
JP4605813B2 (ja) 操作ハウジング
US11283330B2 (en) Integrated apparatus of water-cooled motor and driver
CN215582394U (zh) 一种散热装置、涡轮组件及呼吸机
CN106325441B (zh) 对接式水冷装置及系统
WO2022028298A1 (zh)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用电泵
CN219083434U (zh) 一种两级制冷模组以及光子美容仪
US20100219705A1 (en) Cooling apparatus for electric motor
CN101713905B (zh) 光路引擎以及使用该光路引擎的投影机
US20230164947A1 (en) Water cooler assembly and system
JPWO2018043014A1 (ja) 電動コンプレッサ
JP2010531405A (ja) 液体ポンプを運転するための電子素子を放熱す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