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69868U - 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69868U
CN215569868U CN202121636084.XU CN202121636084U CN215569868U CN 215569868 U CN215569868 U CN 215569868U CN 202121636084 U CN202121636084 U CN 202121636084U CN 215569868 U CN215569868 U CN 2155698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light source
collimating optical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3608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泽华
江新华
李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T Intelligent Contro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T Intelligent Contro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T Intelligent Contro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T Intelligent Contro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3608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698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698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698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照明装置,通过设置光源包括第一发光区和第二发光区,第二发光区沿第一发光区的周沿设置,准直光学模块设置在第二发光区的出光面上并与安装架连接,将光源发出的发散光转换为平行光束,安装架设置在光源的出光面上,以使光源通过第一发光区发出的光线和第二发光区发出的经准直光学模块射出的光线形成模拟太阳光照射效果的光照图案,相较于传统的散光源照射,本发明实施例的照明装置能够改善照明环境,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人造光源还未出现之前,阳光是唯一光源,人们依靠太阳来生活,太阳光不仅能提高照明还能调节人体的生理节奏,对人类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良性影响。
为了让更多的自然光线进入人类的居住空间,人们开始在房屋的侧边和顶部加入窗户和天窗,使得自然光进入房内。但随着现代化建筑楼层越建越高,建筑空间的进深越来越大,建筑空间内很难满足任何位置都有充裕的自然采光。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照明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照明装置,以解决建筑内不具有充裕自然采光的问题。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包括:光源,包括第一发光区和第二发光区,所述第二发光区沿所述第一发光区的周沿设置;准直光学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发光区的出光面上,用于将所述光源发出的发散光转换为平行光束;安装架,设置在所述光源的出光面上,与所述光源连接,所述准直光学模块与所述安装架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发光区包括多个第一发光源,所述多个第一发光源之间相互独立控制或同步控制。
可选地,所述第二发光区包括多个第二发光源,所述多个第一发光源及所述多个第二发光源为LED,所述多个第一发光源呈阵列排布,所述多个第二发光源呈阵列排布。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发光源为投影灯、OLED模块、Mini LED、Micro LED模块、LCD屏幕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可选地,还包括透光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远离所述光源的一侧,并位于所述光源的出光面上,所述准直光学模块沿所述透光板的周沿分布。
可选地,所述透光板上设有透光图案,所述透光图案用以形成特定的光照图案。
可选地,所述透光图案为自然景物。
可选地,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出光面,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光源紧固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将所述透光板、所述安装架抵接在所述光源上,所述出光面用于出射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
可选地,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透光板之间还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出光部,沿所述第二出光部的周沿开设有第三出光部;所述第二出光部用于通过经所述准直光学模块处理后发出的光线,所述第三出光部用于通过从所述光源经透光板发出的光线,以形成太阳光通过窗户照射效果的光照图案。
可选地,所述安装架包括第一安装位和第二安装位,所述准直光学模块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位上,通过调整所述准直光学模块与所述光源的相对位置,形成规则的光照图案。
实施本实用新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光源包括第一发光区和第二发光区,第二发光区沿第一发光区的周沿设置,准直光学模块设置在第二发光区的出光面上并与安装架连接,将光源发出的发散光转换为平行光束,安装架设置在光源的出光面上,以使光源通过第一发光区发出的光线和第二发光区发出的经准直光学模块射出的光线形成模拟太阳光照射效果的光照图案,相较于传统的散光源照射,本发明实施例的照明装置能够改善照明环境,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照明装置一些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照明装置一些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照明装置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安装架一些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安装架另一视角色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准直光学模块一些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准直光学模块再一些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中:10-光源;11-铝基板;12-具有LED的PCBA板;12a-第一发光区;12b-第二发光区;20-透光板;21-第一出光部;30-准直光学模块;31-折光部;40-安装架;41-第一安装位;411-卡槽;411a-第一限位部;411b-第二限位部;42-第二安装位;43-第三安装位;44-加强筋;50-壳体;51-第一安装部;52-第二安装部;53-出光面;60-固定板;61-第二出光部;62-第三出光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根据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照明装置,通过设置光源包括第一发光区和第二发光区,第二发光区沿第一发光区的周沿设置,将准直光学模块设置在光源的第二发光区的出光面上,将光源发出的发散光转换为平行光束,通过第一发光区和第二发光区发出的经过准直光学模块的光线共同作用形成太阳光照射的效果,从而解决建筑空间内实现充分自然采光的目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照明装置一些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参考图1,照明装置包括光源10(如图2中所示),透光板20,准直光学模块30和安装架40,光源10用于提供照射光束,光源10可以是具有LED的PCBA(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板,更为具体地可以是投影灯、OLED模块,或MiniLED、MicroLED模块、LCD屏幕等,一方面可以用于照明,另一方面可以用于产生模拟太阳光照射效果的光照图案为动态图案或者静态图案,具体地动态图案可以是通过控制LED的发光实现;透光板20设置在光源10的出光面上,用于透过光线;准直光学模块30,设置在光源10的出光面上并沿透光板20的周沿分布,用于将光源10发出的发散光转换为平行光束;安装架40,设置在光源10的出光面上,并且安装架40上靠近光源10的出光面的一端与光源10连接,准直光学模块30与安装架40上靠近光源10的一侧卡接,透光板20设置在安装架40上远离光源的一侧。光源10发出的光线经过透光板20和准直光学模块30形成太阳光照射效果的光照图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光板20为扩散板或者透明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照明装置也可去除透光板20,仅通过光源10和准直光学模块30形成太阳光照射效果的光照图案。在这些实施方式中光源10包括第一发光区12a和第二发光区12b,第二发光区12b沿第一发光区12a的周沿设置,此处所指周沿包含第一发光区12a的外周沿和内周沿,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准直光学模块30,设置在第二发光区12b的出光面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源10的第一发光区和第二发光区为相互独立设置的两个发光源,该两个相互独立设置的发光源可以是相互独立控制,也可以是同步控制。在结构上该两个发光源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相对独立的分体式结构。可知地,光源10上第一发光区和第二发光区的具体构成还可根据具体使用场景的不同增加或减少发光源的数量。该实施例不对本发明光源10中发光源的具体数量做限定。
上述实施方式中所指的透光图案或者光照图案包括但不限于蓝天、白云、花草等自然景物。可知地,也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对透光图案或光照图案或光源10做出对应调整,以适应使用要求,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还需要指出本实用新型所指的透光图案从透光性上来说,可以是全透光、半透光、不透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源10的第一发光区12a包括多个第一发光源,多个第一发光源之间相互独立控制或同步控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发光区12b包括多个第二发光源,多个第一发光源及多个第二发光源为LED,多个第一发光源呈阵列排布并形成LED阵列,多个第二发光源呈阵列排布并形成LED阵列。可选地,光源10可以包括导光板,导光板底部设置有网点,可以使得光源10整体发光均匀。可选地,LED发出的光线为色温为1600K-10000K的白光或者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或者一部分LED发出的光线为色温为1600K-10000K的白光,另一部分LED发出的光线为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发光源为投影灯、OLED模块、MiniLED、MicroLED模块、LCD屏幕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照明装置整体呈立方体结构,照明装置的中部为矩形的透光板20,透光板20的周沿为多个准直光学模块30围成的矩形准直光照射区域。光源10发出的光线在透光板20和准直光学模块30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矩形照射光照图案,即模拟自然光经过窗户后的照射效果。
图2为本实用新型照明装置一些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参考图2和图3,照明装置还包括壳体50,壳体50的一端压接在固定板60上,另一端与光源10连接,固定板60压接在透光板20上,透光板20压接在安装架40上,安装架40与光源10连接。可选地,固定板60和透光板20通过螺丝紧固连接在壳体50上,壳体50和安装架40分别通过螺丝紧固连接在光源10上。可选地,该实施例中的固定板6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去除,通过壳体50直接与透光板20连接。安装架40上设有第一安装位41和第二安装位42,第一安装位41与准直光学模块30卡接连接,第二安装位42与透光板20抵接。具体地,第一安装位41为自安装架40的顶部向底部凹陷形成的收口结构,收口结构的末端设有卡槽411,准直光学模块30卡接在卡槽41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槽411的一组对边设有第一限位部411a和第二限位部411b,第一限位部411a为向内延伸的凸起,第二限位部411b为弹性卡勾,通过弹性卡勾将准直光学模块30卡接在卡槽411内,也可通过向外挤压弹性卡勾将准直光学模块30从卡槽411中拆除。
可选地,弹性卡勾的两侧设置有开槽,以使得弹性卡勾具有良好的韧性便于准直光学模块30的安装操作。
可选地,准直光学模块30还可通过螺丝、铆钉、胶带或者胶水等固定方式与第二限位部411b连接。
在使用过程中,光源10发出的发散光线经过准直光学模块30将发散光转换成平行光射出,位于准直光学模块30之间的光线通过透光板20射出,进而在照射区域形成太阳光照射效果的光照图案。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整体的出光面可以是矩形的,当然地,也可根据需要调整准直光学模块30、透光板20、具有LED的PCBA板12、安装架40的形状和角度,形成圆形、三角形或菱形等形状的照射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准直光学模块30为菲涅尔透镜结构,通过为调整光源10与准直光学模块30的相对位置,可以形成多个不同微调角度的准直光线,准直光线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不大于15°,半光强角度为5-45°,多束经过准直光学模块30的准直光线叠加形成规则的光照图案。
在一些实施例中,准直光学模块30为透镜或反光杯或者凸透镜或者TIR(TotalInternal Reflection)透镜等用于将发散光转换为平行的的光学部件。
图4为本实用新型照明装置的爆炸图,参考图4,照明装置的光源10包括铝基板11和具有LED的PCBA板12(如图2中所示),具有LED的PCBA板12与铝基板11为一体式结构,一方面能够减少光源10的零部件数量,提高装配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光源10的散热,铝基板11与安装架40紧固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具有LED的PCBA板12上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发光区12a和第二发光区12b,第一发光区12a发出的光线用于穿过透光板20,第二发光区12b发出的光线用于穿过准直光学模块30。间隔设置的第一发光区12a和第二发光区12b方便准直光学模块30的安装,同时还不影响第一发光区12a的照度。
安装架40由多个安装架单元组合而成,多个安装架单元之间间隙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架40与铝基板11通过螺丝紧固连接。
透光板20整体为矩形结构,透光板20上与安装架40上的准直光学模块30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出光部21用于穿过准直光束。可选地,第一出光部21的形状与准直光学模块30出光面的形状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板20上设有透光图案,透光图案用于模拟太阳光经过窗户后形成的特定照明效果,本实施例不对透光图案做具体的限定,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光部21的截面为矩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60设置在第二安装部52与透光板20之间,固定板60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出光部61,沿第二出光部61的周沿开设有第三出光部62,第二出光部61与第一出光部21对应设置,第二出光部61的形状与第一出光部21一致,第三出光部62与光源10上第二发光区12b对应设置;第二出光部61用于穿过准直光,第三出光部62用于穿过第二发光区12b经透光板20后发出的光线,从而形成太阳光照射效果的光照图案,进一步地,可以太阳光通过窗户照射的光照图案。
壳体50整体为立方体结构,具有第一安装部51、第二安装部52和出光面53,第一安装部51与第二安装部52的横截面呈“L”型结构即阶梯型,第一安装部51与光源10紧固连接,进而通过第二安装部52将固定板60、透光板20、安装架40抵接在光源10的铝基板1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50通过螺丝紧固连接在铝基板11上。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安装架一些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6为图5中安装架另一视角色示意图,图7为图5中B处的放大图,安装架40整体呈“L”型结构,安装架40具有第一安装位41、多个第二安装位42和第三安装位43,相邻的第二安装位42之间设置有加强筋44,沿着加强筋44向外延伸形成第三安装位43,第三装位43用于将安装架40与光源10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安装位43为具有内螺纹的柱体结构。
图8为本实用新型准直光学模块一些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准直光学模块再一些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参考图8和图9,准直光学模块30整体为透光的矩形结构,在准直光学模块30的一面设置有呈中心对称的多个折光部31。
在一些实施例中,折光部31的横截面为锯齿形结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个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源,包括第一发光区和第二发光区,所述第二发光区沿所述第一发光区的周沿设置;
准直光学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发光区的出光面上,用于将所述光源发出的发散光转换为平行光束;
安装架,设置在所述光源的出光面上,与所述光源连接,所述准直光学模块与所述安装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区包括多个第一发光源,所述多个第一发光源之间相互独立控制或同步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区包括多个第二发光源,所述多个第一发光源及所述多个第二发光源为LED,所述多个第一发光源呈阵列排布,所述多个第二发光源呈阵列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发光源为投影灯、OLED模块、Mini LED、Micro LED模块、LCD屏幕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透光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远离所述光源的一侧,并位于所述光源的出光面上,所述准直光学模块沿所述透光板的周沿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板上设有透光图案,所述透光图案用以形成特定的光照图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图案为自然景物。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出光面,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光源紧固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将所述透光板、所述安装架抵接在所述光源上,所述出光面用于出射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透光板之间还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出光部,沿所述第二出光部的周沿开设有第三出光部;所述第二出光部用于通过经所述准直光学模块处理后发出的光线,所述第三出光部用于通过从所述光源经透光板发出的光线,以形成太阳光通过窗户照射效果的光照图案。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第一安装位和第二安装位,所述准直光学模块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位上,通过调整所述准直光学模块与所述光源的相对位置,形成规则的光照图案。
CN202121636084.XU 2021-07-16 2021-07-16 照明装置 Active CN2155698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36084.XU CN215569868U (zh) 2021-07-16 2021-07-16 照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36084.XU CN215569868U (zh) 2021-07-16 2021-07-16 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69868U true CN215569868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26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36084.XU Active CN215569868U (zh) 2021-07-16 2021-07-16 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698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83613B1 (en) LED traffic light with individual LED reflectors
KR101260910B1 (ko) 고체 상태 광원 및 이를 이용한 차량 램프 시스템
US20060044825A1 (en) Lamp for vehicle
JP2013502685A (ja) 照明装置及び斯かる照明装置に適したレンズ
JP6868016B2 (ja) 照明システム及び光出力を生成する方法
CN111623303A (zh) 仿自然光的照明模组和灯具
CN212252436U (zh) 仿自然光的照明模组和灯具
EP2309170A1 (en) Embedded lamp with auxiliary illumination
KR20150060361A (ko) 조명등 장치
KR100986782B1 (ko) 발광다이오드를 이용한 평판조명장치
JP2007066540A (ja) 面状照明装置
CN215569868U (zh) 照明装置
CN111396786A (zh) 一种照明模组及灯具
WO2015125557A1 (ja) 照明装置
CN220228870U (zh) 光学模组及灯具
CN211716360U (zh) 一种照明模组及灯具
KR200308620Y1 (ko) 차량용 램프
CN219912842U (zh) 吸顶灯
CN219082941U (zh) 灯具
CN214275501U (zh) 一种环境照明泛光灯
CN213146180U (zh) 一种具有防眩光效果的灯具
CN217482571U (zh) 一种利用瑞利散射原理研发的蓝天灯
CN219367451U (zh) 一种双侧防眩照明灯头
CN214619361U (zh) 一种模拟天空光照的灯具
KR101361261B1 (ko) 엘이디용 렌즈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