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62801U - 一种管节对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管节对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62801U
CN215562801U CN202121349672.5U CN202121349672U CN215562801U CN 215562801 U CN215562801 U CN 215562801U CN 202121349672 U CN202121349672 U CN 202121349672U CN 215562801 U CN215562801 U CN 2155628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water stop
joint
pipe joint
waterst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4967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党添赋
祖家俊
刘正亮
胡炯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SSC Huangpu Wenchong Shipbui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SSC Huangpu Wenchong Shipbui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SSC Huangpu Wenchong Shipbui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SSC Huangpu Wenchong Shipbuil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34967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628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628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628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anged Joints, Insulating Joints, And Other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节对接结构,涉及海底隧道建设技术领域。该管节对接结构包括两个相邻的管节以及:第一止水带,沿两个管节对接处的周向设置,第一止水带轴向的两侧分别与两个管节可拆卸密封连接;第二止水带,沿两个管节对接处的周向设置,第二止水带轴向的两侧分别与两个管节可拆卸密封连接,且沿两个管节对接处的径向,第二止水带设置在第一止水带的内侧。通过该管节对接结构可更便于施工,且能够提高管节连接处的防水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管节对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底隧道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节对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交通运输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桥梁逐渐不能满足跨江跨海的交通需求,而隧道有不妨碍水上船舶航行、不受大风大雾等气象影响的优点,所以越来越多的跨江跨海隧道项目立项、建造。沉管法是修建水下隧道的主要建造方式。使用沉管法时,会预先将隧道分成数段管节,再将预制的管节分别浮运到海面(或河面)现场,并一个接一个地沉放安装在已疏浚好的基槽内,完成水下隧道修建。
管节为钢制结构,其内填充水泥,每段管节之间的连接涉及到隧道的安全运营。现有技术中,常通过对接焊方式连接相邻管节,水下施工难度大,且结构整体防水效果受焊接质量影响较大,难以保证防水效果。
基于此,亟需一种管节对接结构,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节对接结构,更便于施工,且能够提高管节连接处的防水效果。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节对接结构,包括两个相邻的管节,所述管节对接结构还包括:
第一止水带,沿两个所述管节对接处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止水带轴向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管节可拆卸密封连接;
第二止水带,沿两个所述管节对接处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二止水带轴向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管节可拆卸密封连接,且沿两个所述管节对接处的径向,所述第二止水带设置在第一止水带的内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止水带可拆卸夹设在两个所述管节之间。
可选地,所述管节对接结构还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第一紧固件;
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一止水带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在一个所述管节上与另一个所述管节相对的一侧,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设置为环板,所述环板套箍在所述第一止水带上;
所述第二固定件设置为环形座,所述环形座与所述环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环板与所述环形座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止水带设置在两个所述管节的内侧。
可选地,每个所述管节的内侧均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与所述管节的内壁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止水带设置为U型止水带,所述U型止水带轴向的两侧分别夹设在所述压板和所述内壁之间。
可选地,所述管节对接结构还包括第三固定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三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内壁背向所述压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压板和所述内壁与所述第三固定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止水带和所述第二止水带间隔设置,以和两个所述管节配合形成环状密闭空间;
所述管节对接结构还包括注水管和排气管,所述注水管与所述环状密闭空间的下部连通,所述排气管与所述环状密闭空间的上部连通。
可选地,所述注水管和/或所述排气管上安装有截止阀。
可选地,所述第一止水带和/或所述第二止水带设置为橡胶止水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节对接结构,在安装好第一止水带和第二止水带后,通过第一止水带和两个管节之间的连接可形成第一重防水密封,通过第二止水带和两个管节之间的连接可形成第二重防水密封,从而提高结构整体的防水性能。同时,由于第一止水带和第二止水带均与管节可拆卸连接,所以无需焊接,更便于施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节对接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管节;101、内壁;102、外壁;
1、第一止水带;2、第一固定件;3、第二固定件;4、第一紧固件;5、第二止水带;6、压板;7、第三固定件;8、第二紧固件;9、环状密闭空间;10、注水管;11、截止阀;12、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节对接结构,如图1所示,该管节对接结构包括两个相邻的管节100、第一止水带1和第二止水带5。其中,第一止水带1沿两个管节100对接处的周向设置,第一止水带1轴向的两侧分别与两个管节100可拆卸密封连接。第二止水带5沿两个管节100对接处的周向设置,第二止水带5轴向的两侧分别与两个管节100可拆卸密封连接,且沿两个管节100对接处的径向,第二止水带5设置在第一止水带1的内侧。
按以上设置,在安装第一止水带1和第二止水带5时,无需焊接,更便于施工。进一步地,在安装好第一止水带1和第二止水带5后,通过第一止水带1和两个管节100之间的连接可形成第一重防水密封,通过第二止水带5和两个管节100之间的连接可形成第二重防水密封,从而保证结构整体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本实施例中,第一止水带1和第二止水带5均设置为橡胶止水带,其防水性能好,且成本较低。
下面,对该管节对接结构的设置作进一步介绍。
如图1所示,第一止水带1可拆卸地夹设在两个管节100之间。按此,可同时通过两个管节100挤压第一止水带1,使两个管节100均和第一止水带1保持紧密接触,起到良好的密封和防水作用。
进一步地,为防止第一止水带1从两个管节100之间脱落,还在管节对接结构中设置了第一固定件2、第二固定件3和第一紧固件4。其中,第一固定件2与第一止水带1固定连接,第二固定件3固定在一个管节100与另一个管节100相对的一侧,第一紧固件4穿过第一固定件2与第二固定件3连接。按此,可将第一止水带1固定安装在两个管节100之间,防止第一止水带1脱落。
可选地,第一固定件2设置为环板,环板套箍在第一止水带1上。第二固定件3设置为环形座,环形座与环板相对设置,第一紧固件4穿过环板与环形座连接,从而实现了第一止水带1的固定安装,结构简单可靠。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止水带1轴向的左侧设置有环槽,第一固定件2通过环槽套箍在第一止水带1上;第二固定件3焊接固定在左侧管节100的右侧,第一止水带1轴向的左侧依次穿过第一固定件2和第二固定件3的中空部分与左侧管节100抵接,第二止水带5轴向的右侧与右侧管节100抵接。
可选地,第一紧固件4为紧固螺栓,在第一固定件2上设置有通孔,第二固定件3上设置有螺纹孔,第一紧固件4穿过上述通孔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对于第二止水带5,如图1所示,其设置在两个管节100连接形成的内侧,便于操作人员进行安装和后期拆卸维护。
进一步地,每个管节100的内侧均设置有压板6,压板6和管节100的内壁101间隔设置。同时,第二止水带5设置为U型止水带,U型止水带轴向的两侧分别夹设在压板6和管节100之间,从而实现了第二止水带5和管节100之间的固定。由于U型止水带的结构为现有技术,所以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为实现压板6和管节100之间的固定,还在管节对接结构中设置有第三固定件7和第二紧固件8。其中,第三固定件7固定在内壁101背向压板6的一侧,第二紧固件8依次穿过压板6和内壁101与第三固定件7连接,从而可实现压板6和管节100之间的固定。
更具体地,第三固定件7为柱形件,其内沿自身轴向设置有螺纹孔,压板6和内壁101上均设置有通孔,第二紧固件8为紧固螺栓,第二紧固件8依次穿过压板6和内壁101上的通孔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其它方面,如图1所示,第一止水带1和第二止水带5间隔设置。此时,第一止水带1、第二止水带5及两个管节100之间可配合形成环状密闭空间9。管节对接结构还包括注水管10和排气管12,注水管10与环状密闭空间9的下部连通,排气管12与环状密闭空间9的上部连通。
按以上设置,通过注水管10可以向环状密闭空间9内注水加压,并通过排气管12将环状密闭空间9内的气体排出,最终使水充满整个环状密闭空间9,以检查第一止水带1和两个管节100的连接处以及第二止水带5和两个管节100的连接处是否漏水,测得管节对接结构的密封性。
本实施例中,注水管10和排气管12均为L形的预埋管。其中,注水管10由一个管节100内侧的底部伸入到该管节100的内壁101和外壁102之间,再与环状密闭空间9连通。排气管12由一个管节100内侧的顶部伸入到该管节100的内壁101和外壁102之间,再与环状密闭空间9连通。此外需说明的是,由于注水管10和排气管12均直接伸入到管节100的内部,所以可便于操作人员进行管路连接,方便试验。
可选地,在注水管10上还安装有截止阀11,以便于控制注水过程。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实际需要也可在排气管12上设置截止阀11,以便于控制排气过程。由于截止阀11的结构为现有技术,所以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节对接结构,通过设置第一止水带1可形成第一重防水密封,通过设置第二止水带5可形成第二重防水密封,从而保证结构整体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同时,第一止水带1和第二止水带5均与管节100可拆卸连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其它实施例中,对于其它与管节100有着类似结构的水下钢质结构物,也可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止水带1和第二止水带5等设置实现两个水下钢质结构物的对接。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管节对接结构,包括两个相邻的管节(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节对接结构还包括:
第一止水带(1),沿两个所述管节(100)对接处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止水带(1)轴向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管节(100)可拆卸密封连接;
第二止水带(5),沿两个所述管节(100)对接处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二止水带(5)轴向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管节(100)可拆卸密封连接,且沿两个所述管节(100)对接处的径向,所述第二止水带(5)设置在第一止水带(1)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节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水带(1)可拆卸夹设在两个所述管节(10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节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节对接结构还包括第一固定件(2)、第二固定件(3)和第一紧固件(4);
所述第一固定件(2)与所述第一止水带(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3)固定在一个所述管节(100)上与另一个所述管节(100)相对的一侧,所述第一紧固件(4)穿过所述第一固定件(2)与所述第二固定件(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节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2)设置为环板,所述环板套箍在所述第一止水带(1)上;
所述第二固定件(3)设置为环形座,所述环形座与所述环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紧固件(4)穿过所述环板与所述环形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节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止水带(5)设置在两个所述管节(100)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节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管节(100)的内侧均设置有压板(6),所述压板(6)与所述管节(100)的内壁(101)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止水带(5)设置为U型止水带,所述U型止水带轴向的两侧分别夹设在所述压板(6)和所述内壁(101)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节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节对接结构还包括第三固定件(7)和第二紧固件(8),所述第三固定件(7)固定在所述内壁(101)背向所述压板(6)的一侧,所述第二紧固件(8)依次穿过所述压板(6)和所述内壁(101)与所述第三固定件(7)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节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水带(1)和所述第二止水带(5)间隔设置,以和两个所述管节(100)配合形成环状密闭空间(9);
所述管节对接结构还包括注水管(10)和排气管(12),所述注水管(10)与所述环状密闭空间(9)的下部连通,所述排气管(12)与所述环状密闭空间(9)的上部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节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水管(10)和/或所述排气管(12)上安装有截止阀(1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节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水带(1)和/或所述第二止水带(5)设置为橡胶止水带。
CN202121349672.5U 2021-06-17 2021-06-17 一种管节对接结构 Active CN2155628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49672.5U CN215562801U (zh) 2021-06-17 2021-06-17 一种管节对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49672.5U CN215562801U (zh) 2021-06-17 2021-06-17 一种管节对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62801U true CN215562801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17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49672.5U Active CN215562801U (zh) 2021-06-17 2021-06-17 一种管节对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628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88346B (zh)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及预制方法、安装方法
CN104652491B (zh) 一种止水带保护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沉管隧道结构
CN215562801U (zh) 一种管节对接结构
CN114750882A (zh) 一种沉管管道水面焊接连接方法及其所用的浮箱
CN108914968B (zh) 一种具有防水接头的综合管廊及其安装方法
CN114508127A (zh) 一种新型的悬浮隧道管体接头形式
CN213979225U (zh) 一种用于排水系统的检查井结构
CN209854769U (zh) 一种水下沉管用管道接头装置
CN108239999B (zh) 一种沉管隧道及其施工方法
CN209907415U (zh) 一种顶管垂直顶升洞口装置
CN102605795B (zh) 水位变动区混凝土表面修复用隔水套筒及其应用方法
CN114576434B (zh) 一种埋地管道穿墙防水装置及安装方法
CN213598736U (zh) 一种电缆穿墙管道防水系统
CN210315657U (zh) 一种整节段预制管廊用钢承插口拼装缝结构
CN208793816U (zh) 一种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以及与其匹配的密封环
CN211649446U (zh) 一种双壁波纹管卡扣密封连接装置
CN113503404A (zh) 具有hdpe内衬和双密封接口的钢筋混凝土管道
CN216130106U (zh) 一种地连墙施工预埋管道路径结构
CN212616844U (zh) 一种海底管线保护装置
CN112709251A (zh) 一种一体式海底真空管道桩基承台结构
CN213299153U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顶管f型接头
CN111485581B (zh) 一种水下斜拉式悬浮隧道渗漏水的处理方法
CN212745484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气动切断阀
CN216922146U (zh) 一种预制构件分块连接方案
CN215568636U (zh) 具有hdpe内衬和双密封接口的钢筋混凝土管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