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35688U - 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35688U
CN215535688U CN202120407954.XU CN202120407954U CN215535688U CN 215535688 U CN215535688 U CN 215535688U CN 202120407954 U CN202120407954 U CN 202120407954U CN 215535688 U CN215535688 U CN 2155356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body joint
absorbent article
sheet
unsea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0795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丸山贵史
冈俊理
黑田贤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356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356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在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开封时,能抑制本体接合部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具有:吸收性物品,具有至少配置在与吸收芯重叠的区域,与穿着物品接合的本体接合部;以及包覆片,配置在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侧,覆盖本体接合部。通过吸收性物品和包覆片至少以沿宽度方向的多个宽度折痕为基点被折叠,成为吸收性物品被包覆片独立包装的独立包装状态。包覆片具有包覆片的前后方向的外端缘中的、在独立包装状态下位于包装体的外侧的开封缘。本体接合部分别设于中央区域和侧部区域。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外侧宽度折痕靠前后方向内侧。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收性物品由包覆片独立包装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利用包装片独立包装吸收性物品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专利文献1的吸收性物品具有配置于与吸收芯重叠的区域且用于与穿着物品接合的本体接合部。本体接合部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具有:本体剥离片,覆盖本体粘合部;以及包装片,位于本体剥离片的非肌肤面侧,包装吸收性物品。本体接合部由本体剥离片覆盖,抑制使用前的劣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45608号公报
专利文献1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在使用前至少以沿着宽度方向的宽度折痕为基点被折叠,吸收性物品由包装片独立包装。而且,在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开封时,穿着者一边用一只手把持包装片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一边用另一只手把持吸收性物品,将彼此向分离的方向拉拽。由于包装片和本体剥离片接合,因此通过将包装片向从吸收性物品剥离的方向拉拽,本体剥离片从本体接合部剥离,本体接合部露出。拉拽包装片的力施加于包装片的开封口侧的外端缘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而且,该拉拽的力施加于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口侧的外端缘,本体接合部从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口侧的外端缘侧沿着前后方向逐渐露出。
在本体接合部中的远离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的中心而配置的本体接合部,由于穿着者对包装片施加力的点与对该本体接合部施加该力的点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距离,且在宽度方向上错开,因此,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作用拉拽的力。其结果,在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开封时,存在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的外侧部的非肌肤面彼此以接近的方式变形,本体接合部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本体接合部在使用时无法适当地接合于穿着物品的情况。特别是,由于本体接合部中的位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本体接合部最远离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因此,在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开封时容易朝向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侧变形,容易产生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在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开封时,能够抑制本体接合部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一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具有: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吸收芯、和至少配置在与所述吸收芯重叠的区域且用于与穿着物品接合的本体接合部;以及包覆片,配置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侧并覆盖所述本体接合部。通过所述吸收性物品和包覆片至少以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多个宽度折痕为基点被折叠,成为所述吸收性物品被所述包覆片独立包装的独立包装状态。所述包覆片具有所述包覆片的所述前后方向的外端缘中的、在所述独立包装状态下位于所述包装体的外侧的位置的开封缘。所述本体接合部分别设置于中央区域和位于比所述中央区域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的侧部区域。所述侧部区域中的所述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多个所述宽度折痕中的位于最靠开封缘侧的位置的外侧宽度折痕靠所述前后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肌肤相向面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2是从非肌肤相向面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B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独立包装状态的吸收性物品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包装体的展开工序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包装体的展开工序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包装体的展开工序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包装体的展开工序的图。
图10是从非肌肤相向面侧观察到的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吸收性物品;10:肌肤侧片;20:非肌肤侧片;31:吸收芯;35:芯凹部;40:包覆片;41:包装片;42:剥离片;43:开封缘;44:片接合部;45:固定带;46:侧封部;60:本体接合部;91:物品凹部;RC:中央区域;RS:侧部区域;FW1:第1宽度折痕;FW2:第2宽度折痕(外侧宽度折痕)。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的概要
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以下的事项。一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具有: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吸收芯、和至少配置在与所述吸收芯重叠的区域且用于与穿着物品接合的本体接合部;以及包覆片,配置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侧并覆盖所述本体接合部。通过所述吸收性物品和包覆片至少以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多个宽度折痕为基点被折叠,成为所述吸收性物品被所述包覆片独立包装的独立包装状态。所述包覆片具有所述包覆片的所述前后方向的外端缘中的、在所述独立包装状态下位于所述包装体的外侧的位置的开封缘。所述本体接合部分别设置于中央区域和位于比所述中央区域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的侧部区域。所述侧部区域中的所述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多个所述宽度折痕中的位于最靠开封缘侧的位置的外侧宽度折痕靠所述前后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外侧宽度折痕在宽度方向上延伸,以维持吸收性物品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平面状态的方式起作用。因此,在开封时通过拉拽包覆片材而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拉拽的力在外侧宽度折痕处分断,比外侧宽度折痕靠前后方向的内侧的区域不会过度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变形,容易维持平面状态。由于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外侧宽度折痕靠前后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因此难以作用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拉拽的力,能够抑制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根据一个优选方式,所述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所述中央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靠所述前后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根据本方式,由于中央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位于比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靠开封缘侧的位置,因此与侧部区域相比,优先对中央接合区域施加将包覆片剥离的力。能够抑制开封时施加于侧部区域的力,能够进一步抑制侧部区域的本体接合部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根据一个优选方式,所述包覆片是独立包装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包装片,所述包装片在所述独立包装状态下与所述本体接合部抵接。根据本方式,在独立包装状态下穿着者从包装片的外侧触碰时,能够感受到本体接合部的厚度,因此能够在从独立包装状态开封时把握本体接合部的位置来进行开封。穿着者能够在意识到本体接合部的位置的同时慎重地开封包装体,能够抑制在使用前本体接合部粘附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侧的不良情况。
根据一个优选方式,所述包覆片是独立包装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包装片、和位于比所述包装片靠肌肤面侧的位置且在所述独立包装状态下与所述本体接合部抵接的剥离片,所述包装片和所述剥离片经由片接合部接合,所述片接合部配置在比所述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靠所述开封缘侧且比所述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外侧缘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根据本方式,由于片接合部配置在比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靠开封缘侧的位置,因此通过将包装片向前后方向的内侧拉拽,剥离片也被向前后方向的内侧拉拽。另外,由于片接合部配置在比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因此,经由片接合部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拉拽的力作用于侧部区域。即使在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外侧缘作用有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拉拽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外侧宽度折痕维持平面状态,抑制侧部区域的本体接合部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根据一个优选方式,可以是,所述包覆片具有侧封部,该侧封部在从所述独立包装状态起仅以所述外侧宽度折痕为基点展开的第1展开状态下,将相互重叠的所述包覆片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彼此接合,在所述第1展开状态下,所述侧封部的所述开封缘侧的外端缘位于比所述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靠所述开封缘侧的位置。根据本方式,由于在比侧部区域的本体接合部靠开封缘侧的位置配置有侧封部,因此,与侧部区域的本体接合部相比,拉拽包覆片的力优先容易施加于侧封部。朝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拉拽侧部区域的本体接合部的力与拉拽包覆片的力直接施加于侧部区域的本体接合部的方式相比难以发挥作用,能够抑制侧部区域的卷起或因该卷起引起的侧部区域的本体接合部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根据一个优选方式,在所述第1展开状态下,所述侧封部的所述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配置于比所述外侧宽度折线靠所述前后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根据本方式,由于侧密封部的所述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配置于比外侧宽度折痕靠所述前后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因此通过拉拽而使包覆片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变形的力在外侧宽度折痕处分断,难以施加于侧封部以及侧部区域的本体接合部。能够抑制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拉拽侧部区域的力,能够抑制侧部区域的本体接合部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根据一个优选方式,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在使用时向所述穿着物品的非肌肤面侧折返的一对翼部,所述吸收性物品在比所述翼部的所述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前侧的位置,具有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外缘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凹陷的物品凹部,所述物品凹部配置在比所述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靠所述开封缘侧的位置。根据本方式,通过物品凹部变形,能够吸收向宽度方向的内侧拉拽吸收性物品的外侧部的力。因此,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拉拽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的力难以作用,能够抑制侧部区域的本体接合部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根据一个优选方式,所述包覆片具有侧封部,该侧封部在从所述独立包装状态起仅以所述外侧宽度折痕为基点展开的第1展开状态下,将相互重叠的所述包覆片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彼此接合,在所述第1展开状态下,所述侧封部的所述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配置于比所述物品凹部靠所述开封缘侧的位置。根据本方式,由于侧密封部配置于比物品凹部靠开封缘侧的位置,因此,与物品凹部相比,拉拽包覆片的力优先容易施加于侧封部。拉拽包覆片的力在被侧封部及物品凹部吸收之后施加于侧部区域,因此,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拉拽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的力难以作用,能够抑制侧部区域的本体接合部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根据一个优选方式,所述本体接合部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所述本体接合部具有:第1本体接合部,具有多个本体接合部的外侧缘中的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位置的第1侧缘;以及第2本体接合部,具有多个本体接合部的外侧缘中的仅次于所述第1侧缘地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次外侧的位置的第2侧缘。所述第1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位于比所述第2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靠所述前后方向的内侧且比所述外侧宽度折痕靠所述前后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可以是,在将在比所述外侧宽度折痕靠所述开封缘侧的位置的、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外侧缘与所述物品凹部的内侧缘的距离设为W21,且将在比所述外侧宽度折痕靠所述开封缘侧的位置的、所述物品凹部的内侧缘与所述第2侧缘的距离设为W22时,满足所述W21<所述W22。根据本方式,若在开封时施加使吸收性物品的外侧部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变形的力,则在比外侧宽度折痕靠上述开封缘侧的位置,容易以物品凹部为基点变形。此时,由于吸收性物品的外侧缘与物品凹部的内侧缘的距离W21比从物品凹部的内侧缘到第2侧缘的距离W22短,因此,在吸收性物品的外侧部以物品凹部为基点向宽度方向的内侧折弯时,折弯的部分不易与仅次于第1本体接合部地位于宽度方向的次外侧的第2本体接合部重叠。因此,能够抑制本体接合部在使用前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根据一个优选方式,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在使用时向所述穿着物品的非肌肤面侧折返的一对翼部。所述吸收芯在比所述翼部的所述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前侧的位置,具有所述吸收芯的外缘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凹陷的芯凹部。所述芯凹部配置在比所述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靠所述开封缘侧的位置。根据本方式,通过芯凹部变形,能够吸收向宽度方向的内侧拉拽吸收性物品的外侧部的力。因此,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拉拽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的力难以作用,能够抑制本体接合部在使用前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根据一个优选方式,所述本体接合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与所述芯凹部重叠的区域。根据本方式,芯凹部不易因本体接合部的刚性而变形。因此,能够抑制芯凹部过度变形,容易将吸收性物品维持为平面状态。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外侧部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变形,能够抑制侧部区域的本体接合部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根据一个优选方式,所述包覆片具有侧封部,该侧封部在从所述独立包装状态起仅以所述外侧宽度折痕为基点展开的第1展开状态下,将相互重叠的所述包覆片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彼此接合。在所述第1展开状态下,所述侧封部的所述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配置于比所述芯凹部靠所述开封缘侧的位置。根据本方式,由于侧密封部配置于比物品凹部靠开封缘侧的位置,因此,与芯凹部相比,拉拽包覆片的力优先容易施加于侧密封部。拉拽包覆片的力在被侧封部及芯凹部吸收之后施加于侧部区域,因此,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拉拽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的力难以作用。
根据一个优选方式,所述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整体配置于与所述吸收芯重叠的区域。根据本方式,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不易因吸收芯的刚性而变形,容易维持平面状态。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外侧部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变形,能够抑制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根据一个优选方式,所述吸收芯具有保液性纤维。所述本体接合部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本体接合部彼此的间隔比所述保液性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长。根据本方式,由于保液性纤维难以跨越本体接合部彼此,因此各本体接合部容易独立地变形。在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力作用于吸收性物品的外侧部时,本体接合部彼此的间隔作为缓冲区域发挥功能,本体接合部相对难以变形。能够抑制因本体接合部发生变形而导致本体接合部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根据一个优选方式,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在使用时向所述穿着物品的非肌肤面侧折返的一对翼部。所述本体接合部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所述本体接合部具有:多个本体接合部中的具有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位置的第1侧缘的第1本体接合部;以及多个本体接合部中的具有仅次于所述第1侧缘地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次外侧的第2侧缘的第2本体接合部。所述第1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位于比所述第2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侧缘靠所述前后方向的内侧且比所述外侧宽度折线靠所述前后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在将在所述各翼部中连接所述翼部的前端缘和所述翼部的后端缘的翼部折线与所述吸收芯的外侧缘的所述宽度方向的距离设为W11,且将所述吸收芯的外侧缘与所述第2侧缘之间的距离设为W12时,满足所述W11<所述W12。根据本方式,在穿着状态下,翼部以连接翼部的前端缘和所述翼部的所述后端缘的翼部折线为基点向非肌肤面侧折返。在穿着时从宽度方向的外侧朝向内侧的力施加于翼部折线,容易以吸收芯的外侧缘为基点变形。此时,翼部折线与吸收芯的外侧缘的距离W11比从吸收芯的外侧缘到第2本体接合部的距离W12短,因此在吸收性物品的外侧部以吸收芯的外侧缘为基点向宽度方向的内侧折弯时,折弯的部分不易与第2本体接合部重叠。因此,能够抑制本体接合部在使用前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根据一个优选方式,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在使用时向所述穿着物品的非肌肤面侧折返的一对翼部。所述本体接合部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侧部区域中的多个所述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分别位于比所述翼部的所述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开封缘侧的位置。根据本方式,由于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位于比翼部的所述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前侧的位置,因此配置有翼部的下裆区域的刚性难以因有无本体接合部而产生偏差,整体上刚性稳定,吸收性物品更容易维持平面状态。
(2)吸收性物品的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以下称为包装体)进行说明。吸收性物品可以是生理用卫生巾、卫生护垫、失禁垫、粪便垫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可以是安装于内衣这样的穿着物品的内侧而使用的物品。另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但是,应该注意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各尺寸的比例等有时与现实不同。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该参考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存在在附图相互之间也包含相互的尺寸的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的情况。
图1是从肌肤相向面侧观察展开状态下的包装体的俯视图。图2是从非肌肤相向面侧观察展开状态下的包装体的俯视图。图1及图2所示的俯视图是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B部分的放大图。展开状态是吸收性物品和包覆片未被折叠的状态,且是将吸收性物品伸展至不形成基于防漏褶裥等的褶皱的状态。在此,“肌肤相向面侧”相当于在使用中面向穿着者的肌肤的一侧。“非肌肤相向面侧”相当于在使用中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反的一侧。另外,在图3的剖视图中,为了便于说明,使构成吸收性物品的构成构件在厚度方向上分离。但是,在实际的产品中,构成构件彼此在厚度方向上接触,另外,形成有基于芯挤压部80的凹坑。
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100具有吸收性物品1和包覆片40。吸收性物品1可以是运动用的吸收性物品1。运动用的吸收性物品1是适于运动时的吸收性物品1。在此,运动用的吸收性物品1是指适用于以下的1~3中的至少任一个的吸收性物品1。1、一种吸收性物品,在吸收性物品自身、独立包装吸收性物品的包装片、以及收容有多个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中的至少任一个中具有表示该吸收性物品是运动用的文字、图案或者使人联想起运动的文字、图案。2、一种吸收性物品,在吸收性物品的促销工具(广告、销售促进物)中表示该吸收性物品是运动用。3、一种吸收性物品,对于在普通生活中不进行的运动时的动作能够无不适感地使用。例如,具有不阻碍大幅摆腿等运动的动作的柔软性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即使在长时间持续跑步等长时间的运动中也能够不破损地使用吸收体、吸收性物品的耐久性的吸收性物品。即使穿着者出汗,也不会产生扭曲或偏移,穿着感不具有不适感的吸收性物品。本实施方式构成为,能够通过芯挤压部和缺口部吸收运动时的扭曲,在运动时无不适感地使用。
吸收性物品1具有前后方向L、宽度方向W和厚度方向T。前后方向L是从穿着者的前侧(腹侧)DF向后侧(背侧)DR延伸的方向、或者从穿着者的后侧向前侧延伸的方向。宽度方向W是与前后方向L正交的方向。厚度方向T是从穿着者的肌肤面侧T1向非肌肤面侧T2延伸的方向,是与前后方向L以及宽度方向W正交的方向。肌肤面侧T1相当于在使用时面向穿着者的肌肤的一侧。非肌肤面侧T2相当于在使用时与肌肤面侧T1相反侧、即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反的一侧。
吸收性物品1具有下裆区域S3、前侧部区域S1和后侧部区域S2。下裆区域S3是与穿着者的排泄口(例如阴道口)相向的区域。在将吸收性物品1穿着于内衣时,下裆区域S3位于内衣的下裆部。即,下裆区域S3是配置于穿着者的下裆、即穿着者的两腿之间的区域。前侧部区域S1位于比下裆区域S3靠前侧的位置。前侧部区域S1的前端缘规定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缘。后侧部区域S2位于比下裆区域S3靠后侧DR的位置。后侧部区域S2的后端缘规定吸收性物品1的后端缘。后侧部区域S2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可以比下裆区域S3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长。
在下裆区域S3可以设置后述的翼部3。翼部3的前端缘3F由翼部3的根部规定,相当于向宽度方向W的最内侧凹陷的2个部分中的位于前侧的部分。翼部3的前端缘3F也可以规定下裆区域S3与前侧部区域S1的交界。翼部3的后端缘3R由翼部3的根部规定,相当于向宽度方向W的最内侧凹陷的2个部分中的位于后侧的部分。翼部3的后端缘3R可以位于下裆区域S3与后侧部区域S2之间。在此,将前后方向L上的翼部3的前端缘与翼部3的后端缘之间的区域称为“翼部区域”。另外,在具有翼部的吸收性物品1中,下裆区域S3成为与翼部区域实质上相同的区域。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应该注意的是,“下裆区域S3”这样的用语能够替换为“翼部区域”。另外,下裆区域S3既可以是在不具有翼部的吸收性物品1中,将吸收芯31在前后方向L上三等分的正中的区域,也可以是在具有高基重部33的吸收性物品1中,具有高基重部33的区域。
下裆区域S3具有包含下裆中心线S3CL的下裆中心部S31和位于比下裆中心部S31靠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下裆端部S32。下裆中心线S3CL是穿过下裆区域S3中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且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线,与翼部3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一致。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翼部3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作为S3CL进行说明。下裆中心部S31是包含下裆中心线S3CL,且从下裆中心线S3CL起在前后方向L上具有一定的范围的区域。下裆端部S32由从下裆区域S3的前端缘起具有一定的范围的区域和从下裆区域S3的后端缘起具有一定的范围的区域构成。下裆中心部S31在前后方向L上被下裆端部S32夹着。下裆中心部S31由将下裆区域S3在前后方向L上3等分的区域中的位于中央的区域构成。
吸收性物品1具有肌肤侧片10、非肌肤侧片20和吸收体30。肌肤侧片10设置于比吸收体30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非肌肤侧片20设置于比吸收体30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吸收体30设置于肌肤侧片10与非肌肤侧片20之间。肌肤侧片10是透过体液等液体的透液性的片,由无纺布、织布、有孔塑料片、网片等具有使液体透过的构造的任意的片状的材料构成。另外,肌肤侧片10可以由覆盖吸收芯31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的表面片11和覆盖表面片11的外侧部且从表面片11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延伸的侧片12构成。可以是,表面片11至少覆盖吸收芯31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侧片12覆盖宽度方向W上的表面片11的外侧部,并与表面片11相比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延伸。从防漏性的观点出发,侧片12也可以使用疏水性的片。
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外缘是指在俯视时位于外侧的边缘,包含位于前侧的前端缘、位于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外侧缘、位于后侧的后端缘。
外侧部是指在包含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缘在内的宽度方向W上占据一定的范围的部分,外侧缘是指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缘。本实用新型中的内侧部是指在包含宽度方向W上的内缘在内的宽度方向W上占据一定的范围的部分,内侧缘是指宽度方向W上的内缘。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是在包含前后方向L上的边缘在内的前后方向L上占据一定范围的部分,前端缘和后端缘是前后方向L上的边缘。外端部包含前端部和后端部。
非肌肤侧片20是不透液性的片。非肌肤侧片20能够使用以聚乙烯片、聚丙烯等为主体的层压无纺布、透气性的树脂膜、在纺粘或水刺等无纺布上接合有透气性的树脂膜的片等。吸收体30具有吸收芯31。吸收芯31至少配置在下裆区域S3和后侧部区域S2。另外,吸收芯31也可以配置在前侧部区域S1。吸收芯31层叠有吸收液体的吸收材料,可以被芯包层(未图示)覆盖。构成吸收芯31的吸收材料例如能够由作为亲水性纤维、保液性纤维的纸浆以及高吸水性高分子(SAP)形成。吸收芯31可以含有保液性纤维。保液性纤维能够例示纸浆,是在吸收体液的吸收芯31中成为主成分的材料。例如,吸收芯31中的保液性纤维的重量比率可以为80%以上。芯包层例如能够由无纺布、薄绉纸构成。芯包层可以分别配置于比吸收芯31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和比吸收芯31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作为变形例,吸收芯31也可以不具有芯包层。在该情况下,吸收芯31只要由肌肤侧片10和非肌肤侧片20覆盖即可。吸收性物品1至少具有挤压吸收芯31而成的芯挤压部80。芯挤压部80也可以是与吸收芯31一起挤压肌肤侧片10而成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是适于运动用的吸收性物品1,要求穿着时不扭曲。因此,在吸收体的吸收芯中,也可以包含亲水性、保液性纤维以外的材料(例如,热塑性树脂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例如人造丝纤维)、半合成纤维(例如,醋酸纤维))。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芯中,热塑性树脂纤维与保液性纤维一起被包含。热塑性树脂纤维能够例示包含单一成分的纤维、例如单一纤维、或包含多种成分的纤维、例如复合纤维。作为上述成分,可举出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离聚物树脂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乳酸等聚酯;尼龙等聚酰胺等。作为复合纤维的例子,例如可举出芯鞘型纤维、并列型纤维、岛/海型纤维等复合纤维;中空型纤维;扁平、Y型、C型等异型纤维;潜在卷曲或显现卷曲的立体卷曲纤维;通过水流、热、压花加工等物理负荷进行分割的分割纤维等,并且,优选在工业上廉价地得到且安全性高的芯鞘型纤维,特别优选PET/PE、PP/PE(芯/鞘)等。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本公开的吸收芯中,包含具有6~70mm、更优选为10~50mm、更进一步优选为15~40mm的平均纤维长度的热塑性树脂纤维,容易作为吸收芯的骨架发挥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在具有保液性纤维和热塑性树脂纤维(疏水性纤维)的情况下,吸收芯在这些纤维彼此相互混合的状态下形成。因此,热塑性树脂纤维在铰接部被挤压时,纤维彼此可以被熔接,由此吸收芯的骨架不易变形,抗扭性提高,即使在运动场景中也能够提高耐久性。
如上所述,吸收性物品1具有翼部3。翼部3向比下裆区域S3中的吸收芯31的外侧缘31E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延伸出。翼部3可以由肌肤侧片10与非肌肤侧片20的层叠构成。翼部3构成为能够向非肌肤侧片20侧折返。翼部3在使用时折返到作为穿着物品的内衣的裆部的非肌肤面侧。在变形例中,吸收性物品1可以具有臀部折翼。臀部折翼可以与翼部3同样地,向比下裆区域S3中的吸收芯31的外侧缘31E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延伸出,并由肌肤侧片10与非肌肤侧片20的层叠构成。臀部折翼可以位于比翼部3靠后侧的位置,设置于后侧部区域S2。臀部折翼在使用时不折返,配置在内衣与穿用者的臀部之间。臀部折翼既可以不设置吸收材料,也可以设置吸收材料。在此,吸收芯31的外侧缘31E是在吸收芯31的外缘中位于宽度方向W的最外侧的位置的部位。吸收芯31的外缘是形成吸收芯31的俯视时的外形的边缘。
如图2所示,吸收性物品1具有用于将吸收性物品1接合于内衣等穿着物品的接合部。接合部可以是涂敷有HMA型粘接剂等粘合剂的部分。接合部可以具有至少配置于与吸收芯31重叠的区域的本体接合部60和配置于翼部3的翼部接合部69。本体接合部60是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与吸收芯31重叠的区域的接合部,可以横跨与吸收芯31重叠的区域和不与吸收芯31重叠的区域。本体接合部60可以沿前后方向L延伸,且在宽度方向W上空开间隔地配置。本体接合部60可以不配置于作为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的物品宽度中心线1WC,而在物品宽度中心线1WC的宽度方向W的两侧分别各配置多列。在此,物品宽度中心线1WC是通过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且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线。具体而言,本体接合部60在物品宽度中心线1WC的宽度方向W的两侧分别各配置有8列。位于宽度方向W的最外侧的列的本体接合部60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可以比其他本体接合部60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短。接合部设置在非肌肤侧片20的非肌肤面侧。本体接合部60在使用前的状态下被包覆片40覆盖。包覆片40在使用前覆盖本体接合部60的非肌肤面侧。包覆片40防止吸收性物品1的使用前的本体接合部60的劣化,在吸收性物品1的使用时由穿着者拆下。翼部接合部69可以在后述的独立包装状态下向吸收性物品1的表侧(与朝向包装片41的面相反侧)折返,并被未图示的折翼剥离片覆盖。
吸收性物品1可以在比翼部3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S3CL靠前侧的位置具有吸收性物品1的外缘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凹陷的物品凹部91。物品凹部91是在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方的侧部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缩窄的部分。物品凹部91是向比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部分靠宽度方向W的内侧凹陷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物品凹部91的顶点(向宽度方向W的最内侧缩窄的内侧缘)可以是成为翼部3的根部的翼部的前端缘3F。
吸收芯31可以在比翼部3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S3CL靠前侧的位置具有吸收芯31的外缘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凹陷的芯凹部35。芯凹部35是在吸收芯3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方的侧部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缩窄的部分。芯凹部35是向比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部分靠宽度方向W的内侧凹陷的部分。芯凹部35的顶点(向宽度方向W的最内侧缩窄的内侧缘)可以位于比物品凹部91的顶点靠前后方向L的内侧的位置,且位于比物品凹部91的顶点靠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位置。
包覆片40具备在使用前覆盖本体接合部60的功能和独立包装吸收性物品1的功能。包覆片40在使用时与吸收性物品1分离。包覆片40既可以仅是包装片41,也可以是包装片41和剥离片42这两者。包装片41是独立包装吸收性物品1的片。剥离片42是位于比包装片41靠肌肤面侧的位置,在独立包装状态下与本体接合部60抵接的片。剥离片42是实施剥离处理以能够分离的方式覆盖本体接合部60的片。在仅由包装片41构成包覆片40的方式中,可以对由膜构成的包装片的内表面(与本体接合部60抵接的面)实施剥离处理。另外,在由包装片41和剥离片42构成包覆片40的方式中,包装片41和剥离片42经由片接合部44接合。本实施方式的包覆片40由包装片41和剥离片42构成。片接合部44在前后方向L上分离地配置有多个。片接合部44中的位于前侧的片接合部44位于比后述的第2宽度折痕FW2靠前侧的位置,片接合部44中的位于后侧的片接合部44位于比后述的第1宽度折痕FW1靠后侧的位置。
通过吸收性物品1和包覆片40至少以多个宽度折痕FW为基点被折叠,成为吸收性物品1被包覆片40独立包装的独立包装状态。吸收性物品1和包覆片40可以不仅以在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多个宽度折痕FW为基点折叠,还以在前后方向L上延伸的前后折痕FL为基点折叠。本实施方式的包装体100以一对前后折痕FL、第1宽度折痕FW1和第2宽度折痕FW2为基点折叠。第1宽度折痕FW1配置在比第2宽度折痕FW2靠后侧的位置,在折叠时比第2宽度折痕FW2先折叠。图5是表示吸收性物品1以折痕为基点折叠,吸收性物品1由包覆片40独立包装的独立包装状态的图。图5(a)是独立包装状态的包装体的俯视图,图5(b)是沿着图5(a)所示的C-C线的剖视图。
作为折叠方式的一例,在将吸收性物品1配置在包覆片40上的展开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下,以前后折痕FL为基点将翼部3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折叠。接着,以第1宽度折痕FW1为基点将吸收性物品1的后端缘1R向前后方向L的内侧折叠。接着,以第2宽度折痕FW2为基点将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缘1F侧向前后方向L的内侧折叠。利用固定带45将以第2宽度折痕FW2为基点折叠的部分与以第1宽度折痕FW1为基点折叠的部分的包覆片40接合。通过这样折叠,吸收性物品1被包装片41独立包装。
另外,在变形例中,包装体100也可以不具有固定带45。包覆片40具有包覆片40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中的、在独立包装状态下位于包装体100的外侧的开封缘43。在开封缘43上固定着固定带45。包覆片40可以具有将相互重叠的包覆片40彼此接合的侧封部46。侧封部46可以设置在包覆片40的外侧部。侧封部46可以在独立包装状态下设置,也可以在后述的第1展开状态下设置。第1展开状态是从独立包装状态起仅以外侧宽度折痕为基点展开的状态。换言之,第1展开状态是以多个宽度折痕中的外侧宽度折痕以外的宽度折痕为基点折叠的状态。外侧宽度折痕是多个宽度折痕中的位于最靠开封缘43侧的折痕,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2宽度折痕FW2构成。侧封部46可以遍及包装体100的前后方向L的整个区域地设置,也可以设置在从包装体100的外侧缘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延伸的一定范围。侧封部46是通过热熔敷等将包覆片40彼此接合而成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侧封部46是将包装片41彼此热熔敷而成的部分。
穿着者在将包装体100开封时,把持包覆片40的开封缘43附近,将包覆片40及吸收性物品1展开。本实施方式的开封缘43由包装片41的前端缘构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封缘缘侧与前侧DF同义。另外,在变形例中,在开封缘由包装片41的后端缘构成的方式中,开封缘缘侧与后侧同义。基于图5至图9,对包装体100的开封操作的一例进行详细说明。穿着者从图5所示的独立包装状态展开包覆片40的开封缘43。更详细而言,一边用一只手把持包覆片40的开封缘43一边用另一只手把持包装体100的外侧宽度折痕(第2宽度折痕FW2)附近,以第2宽度折痕FW2为中心展开包覆片40的开封缘43。更详细而言,由穿着者把持固定带45或固定带45附近,拉拽包装片41,以第2宽度折痕FW2为旋转轴,使包装片41一边旋转一边展开。若拉拽包装片41,则剥离片42经由片接合部44被拉拽,剥离片42也以第2宽度折痕FW2为旋转轴一边旋转一边展开。图6表示将包装体100从独立包装状态展开至第1展开状态的过程。此时,在包覆片40由侧封部46接合的方式中,一边使基于侧封部46的包装片41彼此的接合剥离,一边将包装片41展开。因此,在开封过程中更容易对吸收性物品施加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力。
图7表示将包装片41及剥离片42展开至未以第2宽度折痕FW2为基点折叠的状态的第1展开状态。在第1展开状态下,隔着第2宽度折痕FW2的前侧和后侧配置成大致同一平面。接着,穿着者一边用一只手把持包覆片40的开封缘43一边用另一只手把持吸收性物品1,将彼此向分离的方向拉拽。图8表示使吸收性物品1和包覆片40从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缘起分离到与第2宽度折痕重叠的区域的状态。若从图8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向使包覆片40与吸收性物品1相互分离的方向拉拽,则吸收性物品1进一步与包覆片40分离。图9表示在直到比与第2宽度折痕重叠的区域更靠后侧的区域,使吸收性物品1与包覆片40分离的状态。穿着者通过在使吸收性物品1与包覆片40分离的方向上持续拉拽,能够使吸收性物品1与包覆片40分离,将吸收性物品1穿着于穿着物品。
本实施方式的包装体100构成为,在包装体开封时,能够抑制本体接合部60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接着,对能够抑制包装体100的开封操作中的本体接合部60的不良情况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本体接合部60分别设置于中央区域RC和位于比中央区域RC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的侧部区域RS。中央区域RC和侧部区域RS能够如下规定。在具有多个本体接合部60的方式中,将包围多个本体接合部60整体的区域在宽度方向W三等分,将该三等分中的位于宽度方向W的中央的区域作为中央区域RC,将该三等分中的位于宽度方向W的两侧的区域作为侧部区域RS。中央区域RC与侧部区域RS的交界既可以设置于本体接合部60彼此的间隔,也可以设置于与任意的本体接合部60重叠的位置。即,可以是任意的本体接合部60的一部分配置于中央区域RC,剩余的部分配置于侧部区域RS。另外,在具有1个本体接合部60的方式中,将一个本体接合部60在宽度方向W上三等分,将该三等分中的位于宽度方向W的中央的区域作为中央区域RC,将该三等分中的位于宽度方向W的两侧的区域作为侧部区域RS。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各配置有8个的本体接合部中的、隔着物品宽度中心线1WC的左右各2个的本体接合部配置于中央区域RC,其余的左右各6个的本体接合部配置于侧部区域RS。
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60的开封缘侧(前侧DF)的外端缘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多个宽度折痕中的位于最靠开封缘侧(前侧DF)的外侧宽度折痕靠前后方向L的内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宽度折痕中的位于最靠开封缘侧(前侧DF)的外侧宽度折痕是第2宽度折痕FW2。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60的开封缘侧(前侧DF)的外端缘是设置于侧部区域RS的本体接合部60的前端缘即侧部前端缘60SF。在侧部区域RS具有多个本体接合部60的方式中,也设置有多个侧部前端缘60SF。多个侧部前端缘60SF中的任一个侧部前端缘60SF配置于比外侧宽度折痕(第2宽度折痕FW2)靠前后方向L的内侧(后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侧部前端缘60SF配置于比外侧宽度折痕(第2宽度折痕FW2)靠前后方向L的内侧(后侧)的位置。
如图8和图9所示,在包装体100开封时,穿着者一边把持包覆片40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附近一边用另一只手把持吸收性物品1,将彼此向分离的方向拉拽。该拉拽力施加于各本体接合部60的开封口侧的外端缘,本体接合部60从各本体接合部60的开封口侧的外端缘侧沿着前后方向L逐渐露出。即,包覆片40与本体接合部60抵接的点随着展开而向后方移动。此时,包覆片40处的力施加的点和该力在本体接合部60侧施加的点在前后方向L上具有距离,且在宽度方向W上错开,因此,朝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拉拽的力作用于侧部区域RS。因此,如图8所示,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部向包覆片40侧被拉拽,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面彼此容易以接近的方式变形。
若穿着者进一步使吸收性物品1和包覆片40持续分离,使吸收性物品1与包覆片40相比于与第2宽度折痕重叠的区域进一步分离,则在包覆片40与本体接合部60抵接的点和施加拉拽包覆片40的力的点之间配置有外侧宽度折痕。外侧宽度折痕沿宽度方向W延伸,以维持吸收性物品1在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平面状态的方式起作用。因此,在比外侧宽度折痕靠前后方向L的内侧的区域,不会因开封时被拉拽的力而弯曲,容易维持平面状态。此外,能够通过外侧宽度折痕将朝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拉拽侧部区域RS的力切断。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60在本体接合部60中位于宽度方向W的比较靠外侧的位置,容易施加朝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力。但是,由于侧部前端缘60SF位于比外侧宽度折痕靠前后方向L的内侧的位置,因此朝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拉拽的力难以作用,能够抑制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另外,即使在朝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拉拽的力作用于侧部前端缘60SF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外侧宽度折痕维持平面状态,抑制侧部区域RS的本体接合部60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60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侧部前端缘60SF)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配置于比中央区域RC中的本体接合部60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即中央前端缘60CF靠前后方向L的内侧的位置。另外,在侧部区域RS具有多个本体接合部60的方式中,也设置有多个侧部前端缘60SF,在中央区域RC具有多个本体接合部60的方式中,也设置有多个中央前端缘60CF。只要任一个侧部前端缘60SF配置在比任一个中央前端缘60CF靠前后方向L的内侧(后侧)的位置即可。在开封时施加于本体接合部60的力从开封缘43侧朝向前后方向L的内侧依次施加。中央前端缘60CF位于比侧部前端缘60SF靠开封缘43侧的位置,因此,与侧部区域RS相比,优先对中央区域RC施加将包覆片40剥离的力。在开封时,能够抑制施加于侧部区域RS的本体接合部60的力,能够进一步抑制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60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片接合部44配置在比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60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侧部前端缘60SF)靠开封缘43侧(前侧DF)且比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60的外侧缘60E靠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位置。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60的外侧缘60E与后述的第1本体接合部61的第1侧缘61E一致。当穿着者在开封时拉拽包装片41时,剥离片42经由片接合部44被拉拽,剥离片42从本体接合部60分离。此时,由于片接合部44配置在比侧部前端缘60SF靠前侧DF的位置,因此通过将包装片41向后侧DR拉拽,剥离片42也被向前后方向L的内侧拉拽。另外,片接合部44配置在比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60的外侧缘60E靠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位置,因此,经由片接合部44朝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拉拽的力作用于侧部区域RS。在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60的外侧缘作用有朝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拉拽的力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2宽度折痕FW2维持平面状态,抑制侧部区域RS的本体接合部60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包覆片40的侧封部46在第1展开状态下设置。在第1展开状态下,侧封部46的开封缘43侧的外端缘46SF位于比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60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侧部前端缘60SF)靠开封缘43侧的位置(参照图8)。第1展开状态下的侧封部46是在第1展开状态下包覆片40彼此接合的部分,不包含在独立包装状态下包覆片40彼此接合但在第1展开状态下不接合的部分。由于侧封部46配置于比侧部区域RS的本体接合部60靠开封缘侧的位置,因此,与侧部区域RS的本体接合部60相比,拉拽包覆片40的力优先容易施加于侧封部46。朝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拉拽侧部前端缘60SF的力与拉拽包覆片的力直接施加于侧部区域RS的本体接合部60的方式相比难以发挥作用,能够抑制侧部区域RS的卷起或因该卷起而导致侧部区域RS的本体接合部60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在第1展开状态下,侧封部46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可以配置于比外侧宽度折痕(第2宽度折痕FW2)靠前后方向L的内侧(后侧)的位置。拉拽包覆片40的力在第2宽度折痕FW2处分断,难以施加于侧封部46及侧部区域RS的本体接合部60。能够抑制朝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拉拽侧部区域RS的力,能够抑制侧部区域RS的本体接合部60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另外,在变形例中,在第1展开状态下,侧封部46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也可以配置于比外侧宽度折痕(第2宽度折痕FW2)靠前后方向L的外侧(前侧)的位置。侧封部46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是在剥离侧封部46时最初施加力的部位,是剥离的力最容易施加的部位。侧封部46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越靠近开封口43,侧封部46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越远离侧部前端缘60SF。在剥离侧封部46时侧部前端缘60SF从力所施加的部位分离,能够抑制因剥离侧封部46的力和剥离时的变形而导致侧部区域RS的本体接合部60扭曲或弯曲,能够抑制本体接合部60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物品凹部91可以配置在比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60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侧部前端缘60SF)靠开封缘43侧(前侧)的位置。在比侧部前端缘60SF靠开封缘侧的位置配置有物品凹部91。物品凹部91是吸收性物品1的外缘凹陷而成的部分,容易成为变形基点。通过物品凹部91变形,能够吸收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拉拽吸收性物品1的外侧部的力。因此,朝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拉拽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60的力难以作用,能够抑制侧部区域RS的本体接合部60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在第1展开状态下,侧封部46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可以配置在比物品凹部91靠开封缘侧的位置。由于侧封部46配置于比物品凹部91靠开封缘侧的位置,因此,与物品凹部91相比,拉拽包覆片40的力优先容易施加于侧封部46。拉拽包覆片40的力在被侧封部46及物品凹部91吸收之后施加于侧部区域RS,因此,朝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拉拽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60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的力难以作用,能够抑制侧部区域RS的本体接合部60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本体接合部60具有:第1本体接合部61,具有多个本体接合部60的外侧缘中的位于宽度方向W的最外侧的第1侧缘61E;以及第2本体接合部62,具有多个本体接合部60的外侧缘中的仅次于第1侧缘61E地位于宽度方向W的次外侧的第2侧缘62E。第2本体接合部62配置于比外侧宽度折痕(第2宽度折痕FW2)靠开封缘侧(前侧DF)的位置。第1侧缘61E是第1本体接合部61的外侧缘,第2侧缘62E是第2本体接合部62的外侧缘。在本体接合部60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方式中,位于宽度方向W的最外侧的本体接合部构成第1本体接合部61,仅次于第1本体接合部61地位于宽度方向W的次外侧的本体接合部构成第2本体接合部62。另外,在本体接合部在前后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方式(后述的图10的变形例)中,具有位于宽度方向W的最外侧的外侧缘的本体接合部构成第1本体接合部61,具有仅次于第1本体接合部61地位于宽度方向W的次外侧的外侧缘的本体接合部构成第2本体接合部62。第1本体接合部61的开封缘43侧的外端缘(第1前端缘61F)位于比第2本体接合部62的开封缘43侧的外端缘(第2前端缘62F)靠前后方向L的内侧且比外侧宽度折痕(第2宽度折痕FW2)靠前后方向L的内侧(后侧DR)的位置。
如图4所示,若在比外侧宽度折痕(第2宽度折痕FW2)靠开封缘侧(前侧DF),将吸收性物品1的外侧缘1E与物品凹部91的内侧缘(物品凹部91的顶点)的距离设为W21,在比外侧宽度折痕(第2宽度折痕FW2)靠开封缘侧(前侧DF),将物品凹部91的内侧缘与第2侧缘62E的距离设为W22,则可以满足W21<W22。在此,规定W21的吸收性物品1的外侧缘不是吸收性物品整体的外侧缘,而是位于比外侧宽度折痕靠开封缘侧的区域的吸收性物品1的外侧缘。若在开封时施加使吸收性物品1的外侧部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变形的力,则在比第2宽度折痕FW2靠前侧的位置,容易以物品凹部91为基点变形。此时,吸收性物品1的外侧缘与物品凹部91的内侧缘的距离W21比从物品凹部91的内侧缘到第2侧缘62E的距离W22短,因此在吸收性物品1的外侧部以物品凹部91为基点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折弯时,折弯的部分难以与第2本体接合部62重叠。因此,能够抑制本体接合部60在使用前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芯凹部35可以配置在比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60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侧部前端缘60SF)靠开封缘43侧(前侧)的位置。芯凹部35是吸收芯31的外缘凹陷而成的部分,容易成为变形基点。在比侧部区域RS靠开封缘侧配置有芯凹部35。通过芯凹部35变形,能够吸收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拉拽吸收性物品1的外侧部的力。因此,朝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拉拽侧部前端缘60SF的力难以作用,能够抑制本体接合部60在使用前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本体接合部6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配置于与芯凹部35重叠的区域。芯凹部35与本体接合部60重叠,芯凹部35不易因本体接合部60的刚性而变形。因此,能够抑制芯凹部35过度变形,容易将吸收性物品1维持为平面状态。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外侧部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变形,能够抑制侧部区域RS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在第1展开状态下,侧封部46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可以配置在比芯凹部35靠开封缘侧的位置。由于侧封部46配置在比物品凹部91靠开封缘侧的位置,因此,与芯凹部35相比,拉拽包覆片40的力优先容易施加于侧封部46。拉拽包覆片40的力在被侧封部46及芯凹部35吸收之后施加于侧部区域RS,因此朝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拉拽侧部前端缘60SF的力难以作用。
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60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侧部前端缘60SF)的整体可以配置于与吸收芯31重叠的区域。在侧部区域RS配置有多个本体接合部60的方式中,全部的本体接合部60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可以与吸收芯31重叠。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60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不易因吸收芯31的刚性而变形,容易维持平面状态。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外侧部朝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变形,能够抑制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60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本体接合部60彼此的间隔可以比保液性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长。本体接合部60彼此的间隔是在本体接合部60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方式中,本体接合部60间的宽度方向W的距离,且是在本体接合部60在前后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方式中,本体接合部60间的前后方向L的距离。由于保液性纤维难以跨越本体接合部60彼此,因此各本体接合部60容易独立地变形。在朝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力作用于吸收性物品1的外侧部时,本体接合部60彼此的间隔作为缓冲区域发挥功能,本体接合部60相对地难以变形。能够抑制本体接合部60因本体接合部60变形而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保液性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是指通过基于中心线纤维长度(Cont)的测定而得到的长度加权平均纤维长度L(l)。长度加权平均纤维长度根据美卓自动化(metsoautomation)社制的卡亚尼纤维分析仪的纤维特征(离线)[kajaaniFiberLab fiberproperties(off-line)],作为L(l)值进行测定。需要说明的是,这也是由JIS P8226-2(依据基于纸浆-工学自动分析法的纤维长度测定方法非偏振法)推荐的方法。
如图4所示,在将各翼部3中连接翼部3的前端缘3F和翼部3的后端缘3R的翼部折线与吸收芯31的外侧缘的宽度方向W的距离设为W11、将吸收芯31的外侧缘与第2侧缘的距离设为W12时,可以满足W11<W12。规定W11和W12的吸收芯31的外侧缘不是吸收芯31的外侧缘而是翼部区域(下裆区域)中的吸收芯的外侧缘。在穿着状态下,翼部3以连接翼部3的前端缘和翼部3的后端缘的翼部折线为基点向非肌肤面侧折返。在穿着时从宽度方向W的外侧朝向内侧的力施加于翼部折线,容易以吸收芯31的外侧缘为基点变形。此时,翼部折线与吸收芯31的外侧缘的距离W11比从吸收芯31的外侧缘到第2本体接合部62的距离W12短,因此在吸收性物品1的外侧部以吸收芯31的外侧缘为基点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折弯时,折弯的部分不易与第2本体接合部62重叠。因此,能够抑制本体接合部60在使用前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本体接合部60在前后方向L上延伸且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侧部区域RS中的多个本体接合部60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侧部前端缘60SF)可以分别位于比翼部3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S3CL靠开封缘43侧的位置。即,所有的侧部前端缘60SF可以位于比翼部3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S3CL靠开封缘侧的位置。由于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60位于比翼部3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S3CL靠前侧的位置,因此配置有翼部3的下裆区域S3的刚性难以因有无本体接合部60而产生偏差,整体上刚性稳定,吸收性物品1更容易维持平面状态。作为抑制下裆区域S3的刚性的偏差的优选的方式,侧部区域RS中的多个本体接合部60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可以位于比下裆中心部S31靠前侧的位置。
以上,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决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宗旨以及范围地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而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实用新型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含义。
例如,图10是表示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1X的图。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1X的本体接合部60X可以沿宽度方向W延伸,且在前后方向L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在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中,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60X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的至少一部分也位于比多个宽度折痕中的位于最靠开封缘侧的外侧宽度折痕靠前后方向L的内侧的位置。更详细而言,在侧部区域RS配置有在前后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全部的本体接合部60X。因此,任一本体接合部均构成侧部区域RS中的本体接合部,并且构成中央区域RC中的本体接合部。在变形例中,在配置于侧部区域RS的本体接合部中,具有位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第1侧缘61F的第1本体接合部61的前端缘位于比外侧宽度折痕靠后侧的位置,除此之外,第1本体接合部61的前端缘在比第1本体接合部61靠前侧的位置,配置于比具有位于比第1侧缘61F靠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的第2侧缘62E的第1本体接合部61的前端缘靠后侧的位置。
在其他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中,包覆片40是独立包装吸收性物品的包装片,包装片可以在独立包装状态下与本体接合部抵接。在独立包装状态下,在穿着者从包装片的外侧接触时,能够感受到本体接合部的厚度,因此在从独立包装状态开封时能够把握本体接合部的位置而开封。穿着者能够在意识到本体接合部的位置的同时慎重地开封包装体,能够抑制在使用前本体接合部粘附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侧的不良情况。
另外,通过参照2020年2月2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0-029279号的全部内容,并入本说明书中。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在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开封时,能够抑制本体接合部意外地粘附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的不良情况。

Claims (16)

1.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该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具有:
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吸收芯、和至少配置在与所述吸收芯重叠的区域且用于与穿着物品接合的本体接合部;以及
包覆片,配置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侧并覆盖所述本体接合部,
通过所述吸收性物品和包覆片至少以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多个宽度折痕为基点被折叠,成为所述吸收性物品被所述包覆片独立包装的独立包装状态,
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覆片具有所述包覆片的所述前后方向的外端缘中的、在所述独立包装状态下位于所述包装体的外侧的位置的开封缘,
所述本体接合部分别设置于中央区域和位于比所述中央区域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的侧部区域,
所述侧部区域中的所述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多个所述宽度折痕中的位于最靠开封缘侧的位置的外侧宽度折痕靠所述前后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所述中央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靠所述前后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覆片是独立包装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包装片,
所述包装片在所述独立包装状态下与所述本体接合部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覆片是独立包装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包装片、和位于比所述包装片靠肌肤面侧的位置且在所述独立包装状态下与所述本体接合部抵接的剥离片,
所述包装片和所述剥离片经由片接合部接合,
所述片接合部配置在比所述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靠所述开封缘侧且比所述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外侧缘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覆片具有侧封部,该侧封部在从所述独立包装状态起仅以所述外侧宽度折痕为基点展开的第1展开状态下,将相互重叠的所述包覆片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彼此接合,
在所述第1展开状态下,所述侧封部的所述开封缘侧的外端缘位于比所述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靠所述开封缘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展开状态下,所述侧封部的所述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配置于比所述外侧宽度折线靠所述前后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在使用时向所述穿着物品的非肌肤面侧折返的一对翼部,
所述吸收性物品在比所述翼部的所述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前侧的位置,具有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外缘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凹陷的物品凹部,
所述物品凹部配置在比所述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靠所述开封缘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覆片具有侧封部,该侧封部在从所述独立包装状态起仅以所述外侧宽度折痕为基点展开的第1展开状态下,将相互重叠的所述包覆片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彼此接合,
在所述第1展开状态下,所述侧封部的所述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配置于比所述物品凹部靠所述开封缘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接合部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所述本体接合部具有:第1本体接合部,具有多个本体接合部的外侧缘中的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位置的第1侧缘;以及第2本体接合部,具有多个本体接合部的外侧缘中的仅次于所述第1侧缘地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次外侧的位置的第2侧缘,
所述第1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位于比所述第2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靠所述前后方向的内侧且比所述外侧宽度折痕靠所述前后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在将在比所述外侧宽度折痕靠所述开封缘侧的位置的、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外侧缘与所述物品凹部的内侧缘的距离设为W21,且将在比所述外侧宽度折痕靠所述开封缘侧的位置的、所述物品凹部的内侧缘与所述第2侧缘的距离设为W22时,
满足所述W21<所述W22。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在使用时向所述穿着物品的非肌肤面侧折返的一对翼部,
所述吸收芯在比所述翼部的所述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前侧的位置,具有所述吸收芯的外缘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凹陷的芯凹部,
所述芯凹部配置在比所述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靠所述开封缘侧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接合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与所述芯凹部重叠的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覆片具有侧封部,该侧封部在从所述独立包装状态起仅以所述外侧宽度折痕为基点展开的第1展开状态下,将相互重叠的所述包覆片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彼此接合,
在所述第1展开状态下,所述侧封部的所述开封缘侧的外端缘配置于比所述芯凹部靠所述开封缘侧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部区域中的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整体配置于与所述吸收芯重叠的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芯具有保液性纤维,
所述本体接合部隔开间隔地配置,
所述本体接合部彼此的间隔比所述保液性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长。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在使用时向所述穿着物品的非肌肤面侧折返的一对翼部,
所述本体接合部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所述本体接合部具有:多个本体接合部中的具有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位置的第1侧缘的第1本体接合部;以及多个本体接合部中的具有仅次于所述第1侧缘地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次外侧的第2侧缘的第2本体接合部,
所述第1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位于比所述第2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侧缘靠所述前后方向的内侧且比所述外侧宽度折线靠所述前后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在将在所述各翼部中连接所述翼部的前端缘和所述翼部的后端缘的翼部折线与所述吸收芯的外侧缘的所述宽度方向的距离设为W11,且将所述吸收芯的外侧缘与所述第2侧缘之间的距离设为W12时,
满足所述W11<所述W12。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在使用时向所述穿着物品的非肌肤面侧折返的一对翼部,
所述本体接合部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所述侧部区域中的多个所述本体接合部的开封缘侧的外端缘分别位于比所述翼部的所述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开封缘侧的位置。
CN202120407954.XU 2020-02-25 2021-02-24 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 Active CN21553568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9279 2020-02-25
JP2020029279A JP2021132731A (ja) 2020-02-25 2020-02-25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35688U true CN215535688U (zh) 2022-01-18

Family

ID=77662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07954.XU Active CN215535688U (zh) 2020-02-25 2021-02-24 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132731A (zh)
CN (1) CN215535688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32731A (ja) 2021-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2091016A1 (ja)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及び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の折り畳み方法
US6805691B2 (en) Hygiene product
JP5922969B2 (ja)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JP5114078B2 (ja) 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体
JP5702105B2 (ja) 吸収性物品の個装体
JP5565920B1 (ja) 男性用尿取りパッドの包装体
JP7097287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466328B1 (ja) 吸収性物品
WO2013146289A1 (ja)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JP2012179242A (ja)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KR20160052654A (ko) 흡수성 물품의 개별 포장체
JP3228704U (ja)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CN215535688U (zh) 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
JP2008246091A (ja) 吸収性物品
JP2008132247A (ja) 吸収性物品
WO2015002332A2 (ja)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JP3241555U (ja)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CN214511526U (zh) 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
JP7133991B2 (ja)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JP3237241U (ja) 包装体
JP7437198B2 (ja)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JP7112988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898978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254047B2 (ja)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WO2023032630A1 (ja) 吸収性物品包装体及び吸収性物品包装体のパッケー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