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19095U - 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519095U CN215519095U CN202121476515.0U CN202121476515U CN215519095U CN 215519095 U CN215519095 U CN 215519095U CN 202121476515 U CN202121476515 U CN 202121476515U CN 215519095 U CN215519095 U CN 21551909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pavement
- pipe
- permeable
- pavement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包括在透水的人行道路面结构下方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间隔设置多个集水槽,且集水槽位于相邻两个树池之间远离非机动车道一侧位置处,人行道路面结构内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埋设有透水管,且透水管上对应于每个集水槽的上方位置处均设有出水口,每个集水槽与市政管网的雨水口之间连通设置有横向排水管。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人行道结构层下方避开树池的位置处设置排水设施,能够加快雨水的渗透效率,有效地防止路基受到下渗雨水的侵蚀,保证路基强度,不仅结构稳定、耐久,而且能够提高行人通行舒适度及减少水资源流失,作为海绵城市源头控制的重要技术措施,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排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人行道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人行道表面容易产生翘曲、松动、唧泥等病害。造成这种现象一部分原因是板块之间的裂缝使得降到人行道面上的水分渗入到道面内部,由于下承层为不透水层,在荷载的作用下,使得下承层和路床遭受破坏,进而导致整个人行道承载能力丧失,严重影响了人行道的使用品质。同时,树池处对雨水有一定的阻挡作用,造成流水不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包括在透水的人行道路面结构下方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间隔设置多个集水槽,且所述集水槽位于相邻两个树池之间远离非机动车道一侧位置处,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内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埋设有透水管,且所述透水管上对应于每个所述集水槽的上方位置处均设有出水口,每个所述集水槽与市政管网的雨水口之间连通设置有横向排水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通过透水的人行道路面结构可以将路面的雨水向下渗透,并进入所述透水管后排入所述集水槽内,再由所述横向排水管排入市政管网的雨水口,通过在人行道结构层下方避开树池的位置处设置排水设施,能够加快雨水的渗透效率,有效地防止路基受到下渗雨水的侵蚀,保证路基强度,不仅结构稳定、耐久,而且能够提高行人通行舒适度及减少水资源流失,作为海绵城市源头控制的重要技术措施,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透水管上对应于每个所述集水槽的上方位置处均设有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分别与所述透水管连通,所述三通阀的另一个出水口位于所述集水槽的上方,并可以将所述透水管内的雨水排入所述集水槽内。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所述三通阀,这样可以使得从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表面下渗的雨水进入所述透水管后顺利排出至所述集水槽内,提高雨水的渗透效率。
进一步:所述横向排水管沿着垂直于人行道敷设方向的坡度大于0.5%,且所述横向排水管与所述集水槽连通的一端高于另一端。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所述横向排水管沿着垂直于人行道敷设方向的坡度,这样可以使得进入所述集水槽的雨水能顺利、快速地排出至市政管网的雨水口。
进一步:多个所述集水槽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与市政管网的雨水口一一对应设置。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多个所述集水槽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与市政管网的雨水口一一对应设置,这样可以使得进入集水槽内的雨水通过对应的雨水口顺利的排出至雨水口内,方便施工。
进一步: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级配碎石垫层、透水混凝土层、水泥砂浆层和透水砖层,所述透水管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埋设在所述级配碎石垫层内。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所述透水砖层、水泥砂浆层、透水混凝土层和碎石垫层可以形成全透型铺装结构,从而可以加快雨水的渗透效率,尽可能减小下渗雨水对路基的侵蚀,保证路基的结构强度,延长路基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所述透水砖层的上表面的坡度为1%-3%,且所述透水砖层的上表面靠近非机动车道的一侧低于另一侧。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所述透水砖层的上表面的坡度设置为1%-3%,这样可以使得所述透水砖层的上表面的积水顺着坡度表面溢流至靠近非机动车道一侧的雨水口快速排走,进一步提高雨水的排水效率。
进一步:所述透水砖层的上表面的坡度为2%。
进一步:所述透水管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的坡度与所述透水砖层的上表面的坡度相等。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所述透水管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的坡度设置为与所述透水砖层的上表面的坡度相等,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从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表面下渗的雨水进入所述透水管后快速排出至所述集水槽内,另一方面,二者坡度一致可以使得所述透水管的承压保证均衡,使其结构更加稳固,使用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人行道路面结构,2、集水槽,3、树池,4、透水管,5、横向排水管,6、雨水口,7、三通阀;
11、级配碎石垫层,12、混凝土层,13、水泥砂浆层,14、透水砖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包括在透水的人行道路面结构1下方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间隔设置多个集水槽2,且所述集水槽2位于相邻两个树池3之间远离非机动车道一侧位置处,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1内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埋设有透水管4,且所述透水管4上对应于每个所述集水槽2的上方位置处均设有出水口,每个所述集水槽2与市政管网的雨水口6之间连通设置有横向排水管5。
本实用新型的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通过透水的人行道路面结构1可以将路面的雨水向下渗透,并进入所述透水管4后排入所述集水槽2内,再由所述横向排水管5排入市政管网的雨水口6,通过在人行道结构层下方避开树池的位置处设置排水设施,能够加快雨水的渗透效率,有效地防止路基受到下渗雨水的侵蚀,保证路基强度,不仅结构稳定、耐久,而且能够提高行人通行舒适度及减少水资源流失,作为海绵城市源头控制的重要技术措施,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水管4上对应于每个所述集水槽2的上方位置处均设有三通阀7,所述三通阀7的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分别与所述透水管4连通,所述三通阀7的另一个出水口位于所述集水槽2的上方,并可以将所述透水管4内的雨水排入所述集水槽2内。通过设置所述三通阀7,这样可以使得从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1表面下渗的雨水进入所述透水管4后顺利排出至所述集水槽2内,提高雨水的渗透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透水管4采用软式透水管,以保证其透水效率,降低维护频次。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横向排水管5沿着垂直于人行道敷设方向的坡度大于0.5%,且所述横向排水管5与所述集水槽2连通的一端高于另一端。通过设置所述横向排水管5沿着垂直于人行道敷设方向的坡度,这样可以使得进入所述集水槽2的雨水能顺利、快速地排出至市政管网的雨水口6。
实际中,所述横向排水管5采用UPVC材质的水管,并且为了保证设置的方便,实际中,由于市政管网的雨水口通常每隔约40米设置一处,因此所述集水槽2也是每隔约40米设置一处,并与雨水口一一对应,这样,横向排水管5也是每隔约40米设置一处,与雨水口6对应。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集水槽2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与市政管网的雨水口一一对应设置。通过将多个所述集水槽2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与市政管网的雨水口一一对应设置,这样可以使得进入集水槽内的雨水通过对应的雨水口顺利的排出至雨水管网内,方便施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1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级配碎石垫层11、透水混凝土层12、水泥砂浆层13和透水砖层14,所述透水管4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埋设在所述级配碎石垫层11内。通过所述透水砖层14、水泥砂浆层13、透水混凝土层12和碎石垫层11可以形成全透型铺装结构,从而可以加快雨水的渗透效率,尽可能减小下渗雨水对路基的侵蚀,保证路基的结构强度,延长路基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水砖层14的上表面的坡度为1%-3%,且所述透水砖层14的上表面靠近非机动车道的一侧低于另一侧。通过将所述透水砖层14的上表面的坡度设置为1%-3%,这样可以使得所述透水砖层14的上表面的积水顺着坡度表面溢流至靠近非机动车道一侧的雨水口6快速排走,进一步提高雨水的排水效率。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水砖层14的上表面的坡度为2%。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水管4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的坡度与所述透水砖层14的上表面的坡度相等。通过将所述透水管4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的坡度设置为与所述透水砖层14的上表面的坡度相等,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从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1表面下渗的雨水进入所述透水管4后快速排出至所述集水槽2内,另一方面,二者坡度一致可以使得所述透水管4的承压保证均衡,使其结构更加稳固,使用寿命更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透水的人行道路面结构(1)下方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间隔设置多个集水槽(2),且所述集水槽(2)位于相邻两个树池(3)之间远离非机动车道一侧位置处,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1)内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埋设有透水管(4),且所述透水管(4)上对应于每个所述集水槽(2)的上方位置处均设有出水口,每个所述集水槽(2)与市政管网的雨水口(6)之间连通设置有横向排水管(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管(4)上对应于每个所述集水槽(2)的上方位置处均设有三通阀(7),所述三通阀(7)的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分别与所述透水管(4)连通,所述三通阀(7)的另一个出水口位于所述集水槽(2)的上方,并可以将所述透水管(4)内的雨水排入所述集水槽(2)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排水管(5)沿着垂直于人行道敷设方向的坡度大于0.5%,且所述横向排水管(5)与所述集水槽(2)连通的一端高于另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集水槽(2)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与市政管网的雨水口(6)一一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1)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级配碎石垫层(11)、透水混凝土层(12)、水泥砂浆层(13)和透水砖层(14),所述透水管(4)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埋设在所述级配碎石垫层(1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砖层(14)的上表面的坡度为1%-3%,且所述透水砖层(14)的上表面靠近非机动车道的一侧低于另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砖层(14)的上表面的坡度为2%。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管(4)沿着人行道敷设方向的坡度与所述透水砖层(14)的上表面的坡度相等。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76515.0U CN215519095U (zh) | 2021-06-30 | 2021-06-30 | 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76515.0U CN215519095U (zh) | 2021-06-30 | 2021-06-30 | 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519095U true CN215519095U (zh) | 2022-01-14 |
Family
ID=79811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476515.0U Active CN215519095U (zh) | 2021-06-30 | 2021-06-30 | 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519095U (zh) |
-
2021
- 2021-06-30 CN CN202121476515.0U patent/CN21551909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919282U (zh) | 一种透水铺装结构 | |
CN204849520U (zh) | 道路排水系统 | |
CN205134481U (zh) | 公路超高挖方路段虹吸式排水系统 | |
CN212801074U (zh) | 市政沥青道路透水铺砌路面结构 | |
CN108371058B (zh) | 具有持水功能的植草沟结构 | |
CN104878827A (zh) | 道路排水结构 | |
CN215519095U (zh) | 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的排水装置 | |
CN210507029U (zh) | 一种道路排水结构 | |
CN209836713U (zh) | 一种带有改性透水结构的硬质道路 | |
CN210561536U (zh) | 一种防堵塞的透水行道 | |
CN216474335U (zh) | 一种用于安装夜光透水地砖的地基结构 | |
CN215329163U (zh) | 一种用于人行道及绿化带的组合式海绵城市系统的结构 | |
CN215405398U (zh) |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结构 | |
CN204690894U (zh) | 道路排水结构 | |
CN211689719U (zh) | 一种排水式混凝土道路 | |
CN113863465A (zh) | 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排水系统 | |
CN107338700A (zh) | 用于增强透水铺装牢固性的透水结构 | |
CN114108409B (zh) | 一种生态园林景观透水道路 | |
CN217324803U (zh) | 一种市政道路透水铺砌路面结构 | |
CN116356630B (zh) | 一种复合路面设施 | |
CN217974696U (zh) | 一种变电站雨水回收装置 | |
CN110700034A (zh) | 一种新型分布式透水路面及铺装方法 | |
CN105401503B (zh) | 一种具有自排水和自清洁功能的路面和地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220335630U (zh) | 一种道路排水结构 | |
CN219059637U (zh) | 一种透水路面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