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13189U - 一种轻型汽车背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轻型汽车背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13189U
CN215513189U CN202022576679.2U CN202022576679U CN215513189U CN 215513189 U CN215513189 U CN 215513189U CN 202022576679 U CN202022576679 U CN 202022576679U CN 215513189 U CN215513189 U CN 2155131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 door
groove
inner panel
mounting holes
light 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57667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关鹏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57667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131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131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131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轻型汽车背门,包括外板和内板,外板、内板均为塑料材质并两者拼合,外板、内板的中部偏上位置处具有玻璃安装部,内板内部海设有分布于玻璃安装部两侧的凹槽,每个凹槽均设有加强件,加强件在拼合后用以加强整体结构强度。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外板的塑料材质采用(PP+EPDM),内板的塑料材质采用(PP+LGF40),克服了常规塑料背门使用纯PPLGF40拉伸模量低、零件刚性弱及SMC轻量化效果一般、脆性大、吸能效果差的弱点,实现汽车背门轻量化的同时能够满足与金属背门相同的性能,同时还通过添加加强件作刚度强化。

Description

一种轻型汽车背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领域,尤其是一种轻型汽车背门。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汽车背门总成轻量化,目前通常采用PPLGF(热塑性玻纤增强复合材料)或SMC(热固性玻纤增强复合材料)代替钢板材料。目前在中大型SUV塑塑料背门总成,由于热塑性材料PP+LGF40本身拉伸模量不高,会导致零件刚性偏弱;SMC(热固性玻纤增强复合材料)材料密度大,轻量化效果一般,且材料回收难度高,另外,该料脆性比较大,吸能效果差,在磕碰中容易断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轻型汽车背门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轻型汽车背门,包括外板和内板,外板、内板均为塑料材质并两者拼合,外板、内板的中部偏上位置处具有玻璃安装部,内板内部还设有分布于玻璃安装部两侧的凹槽,每个凹槽均设有加强件,加强件在拼合后用以加强整体结构强度。
进一步完善,每个凹槽呈U状构型,加强件的构型与凹槽的构型一致。
进一步完善,凹槽靠近玻璃安装部的部分高于凹槽靠近内板的边沿部分。
进一步完善,凹槽内具有布满凹槽的第一加强筋组,第一加强筋组一端向玻璃安装部处延伸并可与加强件形成卡接配合。
进一步完善,加强件具有若干个沿其外形轨迹阵列分布的第一安装孔,凹槽具有与第一安装孔数量、位置匹配的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通过紧固件与第二安装孔连接。
进一步完善,相邻的两个第一安装孔或第二安装孔之间的孔分布间距小于或等于220mm。
进一步完善,内板具有位于玻璃安装部上端、下端的第二加强筋组,第二加强筋组与第一加强筋组相连并构成一个整体。
进一步完善,内板还具有避开第二加强筋组设置位置的若干个减重孔。
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外板的塑料材质采用(PP+EPDM),内板的塑料材质采用(PP+LGF40),克服了常规塑料背门使用纯PPLGF40拉伸模量低、零件刚性弱及SMC轻量化效果一般、脆性大、吸能效果差的弱点,实现汽车背门轻量化的同时能够满足与金属背门相同的性能,同时还通过添加加强件作刚度强化;
(2)本实用新型的加强件与内板的凹槽构型一致,如此的设置利用加强件的安装,可以节约中间调试时间;
(3)本实用新型的凹槽靠近玻璃安装部的部分高于凹槽靠近内板的边沿部分,使得加强件存在于凹槽时的稳定性更好,同时也不会干涉后期玻璃的安装;
(4)本实用新型的凹槽还具有第一加强筋组,通过第一加强进组用于增加凹槽的强度,从而也使得内板整体刚度更好,而且第一加强筋组对于加强件还具有加固效果;
(5)本实用新型的加强件与凹槽采用孔连接的方式实现将加强件固定在凹槽内,而且操作方便,利用紧固件即可实现;
(6)本实用新型的内板还具有第二加强筋组,可对内板的刚度作进一步优化;
(7)本实用新型的内板还具有若杆减重孔,减重孔开设在无关紧要的位置,可减轻内板的重量并且不影响整体刚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板侧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内板下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这种轻型汽车背门,包括外板1和内板2,外板1、内板2均为塑料材质并两者拼合,外板1、内板2的中部偏上位置处具有玻璃安装部3,内板2内部还设有分布于玻璃安装部3两侧的凹槽21,每个凹槽21均设有加强件4,加强件4在拼合后用以加强整体结构强度。外板1的塑料材质采用(PP+EPDM),内板2的塑料材质采用(PP+LGF40),克服了常规塑料背门使用纯PPLGF40拉伸模量低、零件刚性弱及SMC轻量化效果一般、脆性大、吸能效果差的弱点,实现汽车背门轻量化的同时能够满足与金属背门相同的性能。
为了便于加强件4的安装,每个凹槽21呈U状构型,加强件4的构型与凹槽21的构型一致,凹槽21与安装件4采用同样的构型,这样可以简化安装难度,而且无需花费过多的时间去作位置调整,只需将正常放入即可,同时U状构型具有天然的两个相互作位置限定的部分,即U状的横向部和竖向部,即竖向部为横向部提供横向约束,横向部为竖向部提供竖向约束,即使得加强件4无法作横向或竖向移动,从而加强件4可以稳定存在于凹槽21内,并且为接下来的安装阶段带来便捷。
为了增加加强件4存在于凹槽21的稳定性,凹槽21靠近玻璃安装部3的部分高于凹槽21靠近内板2的边沿部分,凹槽21较高的部分与玻璃安装部3形成圆弧过渡,如此的设置可通过高度的增加从而增加加强件4的安装深度,使得加强件4存在于凹槽21时的稳定性更好,同时也不会干涉后期玻璃的安装。
为了增加凹槽21的强度,凹槽21内具有布满凹槽21的第一加强筋组5,第一加强筋组5一端向玻璃安装部3处延伸并可与加强件4形成卡接配合,第一加强筋组5具有沿凹槽21的外形轨迹设置的一根纵向筋51以及若杆根横向筋52构成,纵向筋51用以增强凹槽21纵向方向的强度且位于凹槽21的居中位置,横向筋52则增强凹槽21横向方向的强度且两端分别固定于凹槽21的外边沿内壁以及靠近玻璃安装部3的内壁,同时横向筋52与纵向筋51交叉配合并居中设置,这样使得两侧的抵抗力均匀,对于第一加强筋组5的加强效果也能够,第一加强筋组5还与加强件4形成卡接配合,靠近玻璃安装部3的横向筋52具有钩状槽52-a,使得加强件4的右侧可以卡于钩状槽52-a内,从而对加强件4实现在安装阶段的定位,防止偏移。
为了实现将加强件4完全固定在凹槽21,加强件4具有若干个沿其外形轨迹阵列分布的第一安装孔41,凹槽21具有与第一安装孔41数量、位置匹配的第二安装孔21-a,第一安装孔41通过紧固件6与第二安装孔21-a连接,通过孔与孔相连的方式实现两者连接,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只需将紧固件6同时旋入两孔即可,方便快捷,紧固效果好且稳定,从而能够将将加强件4完全固定在凹槽21。
进一步完善,相邻的两个第一安装孔41或第二安装孔21-a之间的孔分布间距小于或等于220mm,合理的孔间距能够使得加强件4每处或者每段距离之间的受力都是均匀,这样在将加强件4完全固定于内板2后,加强件4不会因为部分区域承受力差而导致由弓起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完善,内板2具有位于玻璃安装部3上端、下端的第二加强筋组7,第二加强筋组7与第一加强筋组5相连并构成一个整体,对内板2作进一步强度保障,第二加强筋组7与第一加强筋组5的结构一致,也是由一根纵向筋和若干根横向筋构成,合理的设置不仅可以完善内板2的强度,使得内板2的结构强度更好,而且还可以美化整体美观,无错乱感。
进一步完善,内板2还具有避开第二加强筋组7设置位置的若干个减重孔22,通过若干个减重孔22可有效减轻内板2的重量,而且减重孔22开设的位置都是开设在无关紧要的位置,对于内板2刚度影响不大,从而实现轻量化。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各样变化。

Claims (8)

1.一种轻型汽车背门,包括外板(1)和内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1)、所述内板(2)均为塑料材质并两者拼合,所述外板(1)、所述内板(2)的中部偏上位置处具有玻璃安装部(3),所述内板(2)内部设有分布于所述玻璃安装部(3)两侧的凹槽(21),每个所述凹槽(21)均设有加强件(4),所述加强件(4)在拼合后用以加强整体结构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型汽车背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凹槽(21)呈U状构型,所述加强件(4)的构型与所述凹槽(21)的构型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轻型汽车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1)靠近所述玻璃安装部(3)的部分高于所述凹槽(21)靠近所述内板(2)的边沿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轻型汽车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1)内具有布满所述凹槽(21)的第一加强筋组(5),所述第一加强筋组(5)一端向所述玻璃安装部(3)处延伸并可与所述加强件(4)形成卡接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轻型汽车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4)具有若干个沿其外形轨迹阵列分布的第一安装孔(41),所述凹槽(21)具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41)数量、位置匹配的第二安装孔(21-a),所述第一安装孔(41)通过紧固件(6)与所述第二安装孔(21-a)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轻型汽车背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41)或所述第二安装孔(21-a)之间的孔分布间距小于或等于220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轻型汽车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2)具有位于所述玻璃安装部(3)上端、下端的第二加强筋组(7),所述第二加强筋组(7)与所述第一加强筋组(5)相连并构成一个整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轻型汽车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2)还具有避开所述第二加强筋组(7)设置位置的若干个减重孔(22)。
CN202022576679.2U 2020-11-10 2020-11-10 一种轻型汽车背门 Active CN2155131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76679.2U CN215513189U (zh) 2020-11-10 2020-11-10 一种轻型汽车背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76679.2U CN215513189U (zh) 2020-11-10 2020-11-10 一种轻型汽车背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13189U true CN215513189U (zh) 2022-01-14

Family

ID=79785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576679.2U Active CN215513189U (zh) 2020-11-10 2020-11-10 一种轻型汽车背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131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58024B2 (en) Roof frame component of a roof opening system of a vehicle
US6375249B1 (en) Body structure of a mass transit vehicle
EP2254789B1 (en) Aircraft opening panel, in particular an airplane cabin door
US20140333077A1 (en) Bumper back beam being equipped with a fiber composite reinforcing material with hollow section inside and a bumper having the same
CN102171096B (zh) 将地板组装到由飞机机身部段预先构造好的驾驶舱中的方法
WO2011063538A1 (de) Heckklappe aus faserverstärktem thermoplastischem kunststoff
JP2013227007A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4684794A (zh) 设置有由带纤维的复合材料制成的背部加强支撑杆的车辆仪表板横梁
CN107878483B (zh) 一种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车体结构
CN204659524U (zh) 一种座椅骨架
DE102012011878A1 (de) Karosserie-Tragstruktur für eine Fahrzeug-Karosserie
CN108583244A (zh) 一种尾门骨架结构
CN215513189U (zh) 一种轻型汽车背门
CN103580598B (zh) 一种聚氨酯太阳能板边框
CN206012731U (zh) 一种车身侧围后部结构
US10822040B2 (en) Roof panel assembly of vehicle
CN211075876U (zh) 一种列车立罩板
CN106184390A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
CN208343884U (zh) 一种尾门骨架结构
CN110861666A (zh) 一种列车立罩板
CN210000417U (zh) 用于车辆的顶盖后横梁结构以及车辆
CN211568124U (zh) 一种微卡纯电动物流车轻量化厢体结构
CN215759823U (zh) 一种后砌隔墙与构造柱、承重墙的拉结结构
CN210276822U (zh) 一种磁性门帘挂板
CN202987284U (zh) 汽车顶盖前横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4500 988 Tong Tong Road, Wu Tong Street, Tongxiang, Jiaxing,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Hezhong New Energy Vehicle Co.,Ltd.

Address before: 314500 988 Tong Tong Road, Wu Tong Street, Tongxiang, Jiaxing,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Ltd.

Address after: 314500 988 Tong Tong Road, Wu Tong Street, Tongxiang, Jiaxing,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United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Ltd.

Address before: 314500 988 Tong Tong Road, Wu Tong Street, Tongxiang, Jiaxing,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Hezhong New Energy Vehicl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