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13085U - 全浮后桥轮毂结构与汽车 - Google Patents

全浮后桥轮毂结构与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13085U
CN215513085U CN202120570412.4U CN202120570412U CN215513085U CN 215513085 U CN215513085 U CN 215513085U CN 202120570412 U CN202120570412 U CN 202120570412U CN 215513085 U CN215513085 U CN 2155130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hub
oil seal
periphery
rear ax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7041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韦宝侣
任良顺
马良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7041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130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130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130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全浮后桥轮毂结构与汽车,全浮后桥轮毂结构包括轴承组件、转动组件以及管叉组件,轴承组件包括内圈以及绕内圈外周设置的若干滚动组件,内圈的外周沿着圆周方向向内凹陷形成环形凹槽,环形凹槽包括对应设置的两侧壁及连接两侧壁的底壁,转动组件包括驱动轴以及与驱动轴的自由端连接的轮毂总成,轮毂总成贯通开设有通孔,轮毂总成自通孔侧壁向外凸出形成有与环形凹槽对应的环形凸缘,滚动组件包括分别与环形凹槽的二个侧壁抵接的第一道滚动件及第二道滚动件,且分别与环形凸缘抵接,管叉组件包括管叉件,驱动轴、管叉件以及内圈由内而外依次套设。本实用新型的全浮后桥轮毂结构可以实现装配节拍快以及游隙易控制的效果。

Description

全浮后桥轮毂结构与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浮后桥轮毂结构与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的全浮后桥轮毂结构基本上是通过大锥轴承与小锥轴承作为支撑,即套设在驱动轴端部的管叉分别穿过大锥轴承与小锥轴承的内圈,驱动轴的该端部与轮毂法兰连接,大锥轴承与小锥轴承均位于管叉与轮毂法兰之间。但是,大锥轴承与小锥轴承需要分别装入轮毂法兰与管叉之间,使得全浮后桥轮毂结构的装配节拍慢,游隙控制难度高。
鉴于上述的缺陷,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全浮后桥轮毂结构与汽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全浮后桥轮毂结构与汽车,旨在解决以大锥轴承与小锥轴承支撑全浮后桥轮毂结构而导致全浮后桥轮毂结构的装配节拍慢及游隙控制难度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全浮后桥轮毂结构包括轴承组件、转动组件以及管叉组件,所述轴承组件包括内圈以及绕所述内圈外周设置的若干滚动组件,所述内圈的外周沿着圆周方向向内凹陷形成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包括二个侧壁以及连接二个所述侧壁的底壁,二个所述侧壁对应设置,所述滚动组件包括第一道滚动件与第二道滚动件,所述第一道滚动件和所述第二道滚动件分别与所述环形凹槽的二个所述侧壁抵接,所述转动组件包括驱动轴以及与所述驱动轴的自由端连接的轮毂总成,所述轮毂总成贯通开设有通孔,所述轮毂总成自所述通孔侧壁向外凸出形成有与所述环形凹槽对应的环形凸缘,所述第一道滚动件和所述第二道滚动件远离所述环形凹槽的一侧分别与所述环形凸缘抵接,所述驱动轴远离所述轮毂总成的一端用于与汽车的差速器连接,所述管叉组件包括管叉件,所述驱动轴、所述管叉件以及所述内圈由内而外依次套设。
优选地,所述驱动轴的自由端沿径向向外凸出形成安装部,所述轮毂总成包括与所述安装部连接的轮毂法兰,所述轮毂法兰贯通开设有所述通孔。
优选地,所述轮毂总成还包括套设于所述轮毂法兰外周的制动鼓,所述制动鼓与所述轮毂法兰连接,所述管叉组件还包括制动器,所述制动器与所述管叉件远离所述轴承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制动器用于与所述制动鼓抵接以使所述转动组件停止转动。
优选地,所述管叉组件还包括锁紧件,所述管叉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所述内圈套设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周,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周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周直径,所述锁紧件与所述第一管段远离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周连接,且所述锁紧件用于将所述内圈抵接于所述第二管段的端部与所述锁紧件之间。
优选地,所述全浮后桥轮毂结构还包括第一油封组件与第二油封组件,所述第一油封组件套设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周,且所述第一油封组件抵接于所述轮毂法兰与所述第一管段之间,所述轮毂法兰远离所述第一油封组件的一端沿轴向向外凸出形成定位凸台,所述第二油封组件的内孔套设于所述第二管段外周,且与所述定位凸台的端部抵接,所述第二油封组件的外周用于与套设在所述定位凸台外周的齿轮的内孔抵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油封组件包括沿远离所述轴承组件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油封圈以及第一密封盖,所述第一油封圈以及所述第一密封盖均套设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周,且所述第一油封圈以及所述第一密封盖均抵接于所述轮毂法兰与所述第一管段之间,所述第一密封盖远离所述第一油封圈的一侧与所述安装部抵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油封组件包括沿远离所述轴承组件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油封圈与第二密封盖,所述第二油封圈以及所述第二密封盖均套设于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周,且所述第二油封圈远离所述第二密封盖的一侧与所述定位凸台的端部抵接,所述第二油封圈以及所述第二密封盖的外周均用于与套设在所述定位凸台外周的齿轮的内孔抵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道滚动件与所述第二道滚动件均为圆锥滚动件。
优选地,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轮毂法兰的连接为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全浮后桥轮毂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全浮后桥轮毂结构包括轴承组件、转动组件以及管叉组件,轴承组件包括内圈以及绕内圈外周设置的若干滚动组件,内圈的外周沿着圆周方向向内凹陷形成环形凹槽,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包括二个侧壁以及连接二个侧壁的底壁,二个侧壁对应设置,滚动组件包括第一道滚动件与第二道滚动件,第一道滚动件和第二道滚动件分别与环形凹槽的二个侧壁抵接,转动组件包括驱动轴以及与驱动轴的自由端连接的轮毂总成,轮毂总成贯通开设有通孔,轮毂总成自通孔侧壁向外凸出形成有与环形凹槽对应的环形凸缘,第一道滚动件和第二道滚动件远离环形凹槽的一侧分别与环形凸缘抵接,驱动轴远离轮毂总成的一端与汽车的差速器连接,管叉组件包括管叉件。装配全浮后桥轮毂结构时,将内圈装入轮毂总成的通孔内,使得内圈的环形凹槽与轮毂总成的环形凸缘对应,并将滚动组件装入环形凹槽与环形凸缘之间,再将管叉件装入内圈中,最后将驱动轴装入管叉件,整个装配容易操作,装配节拍快,而且游隙容易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全浮后桥轮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补充图;
图3为图1的补充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984457670000031
Figure BDA000298445767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全浮后桥轮毂结构与汽车,旨在解决以大锥轴承与小锥轴承支撑全浮后桥轮毂结构而导致全浮后桥轮毂结构的装配节拍慢及游隙控制难度高的问题。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全浮后桥轮毂结构包括轴承组件1、转动组件2以及管叉组件3,轴承组件1包括内圈11以及绕内圈11外周设置的若干滚动组件12,内圈11的外周沿着圆周方向向内凹陷形成环形凹槽111,环形凹槽111包括二个侧壁(未标示)以及连接二个侧壁的底壁(未标示),二个侧壁对应设置,在一实施例中,二个侧壁为对角侧壁,滚动组件12包括第一道滚动件121与第二道滚动件122,第一道滚动件121和第二道滚动件122与环形凹槽111的二个侧壁抵接,转动组件2包括驱动轴21以及与驱动轴21的自由端连接的轮毂总成22,轮毂总成22贯通开设有通孔221,轮毂总成22自通孔221侧壁向外凸出形成有与环形凹槽111对应的环形凸缘222,第一道滚动件121和第二道滚动件122远离环形凹槽111的一侧分别与环形凸缘222抵接,驱动轴21远离轮毂总成22的一端用于与汽车的差速器连接,管叉组件3包括管叉件31,驱动轴21、管叉件31以及内圈11由内而外依次套设。
本实用新型的全浮后桥轮毂结构包括轴承组件1、转动组件2以及管叉组件3,轴承组件1包括内圈11以及绕内圈11外周设置的若干滚动组件12,内圈11的外周沿着圆周方向向内凹陷形成环形凹槽111,环形凹槽111的两侧壁对应设置,滚动组件12包括第一道滚动件121和第二道滚动件122,第一道滚动件121和第二道滚动件122与环形凹槽111的两个对角侧壁抵接,转动组件2包括驱动轴21以及与驱动轴21的自由端连接的轮毂总成22,轮毂总成22贯通开设有通孔221,轮毂总成22自通孔221侧壁向外凸出形成有与环形凹槽111对应的环形凸缘222,第一道滚动件121和第二道滚动件122远离环形凹槽111的一侧均与环形凸缘222抵接,驱动轴21远离轮毂总成22的一端与汽车的差速器连接,管叉组件3包括管叉件31。装配全浮后桥轮毂结构时,将内圈11装入轮毂总成22的通孔221内,使得内圈11的环形凹槽111与轮毂总成22的环形凸缘222对应,并将滚动组件12装入环形凹槽111与环形凸缘222之间,再将管叉件31装入内圈11中,最后将驱动轴21装入管叉件31,整个装配容易操作,装配工序简单,装配节拍快,而且游隙容易控制。而且,本实用新型将轮毂总成22来作为轴承的外圈,以此来优化全浮后桥轮毂结构,使得全浮后桥轮毂结构紧凑,结构简化;轮毂总成22的环形凸缘222以及滚子的尺寸都变大,使得轴承的当量动载荷高,并且减少了轴承的数量,且将轮毂总成22来作为轴承的外圈,不需要压装轴承到轮毂总成22上,从而避免轮毂总成22的通孔221与轴承的周向游隙不均,使得轴承游隙一致性好,从而保证了全浮后桥轮毂结构的可靠性高。另外,全浮后桥轮毂结构简单,方便售后拆解维护,减少维护成本。
其中,请结合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例,驱动轴21的自由端沿径向向外凸出形成安装部211,轮毂总成22包括与安装部211连接的轮毂法兰223,轮毂法兰223贯通开设有通孔221。驱动轴21的自由端沿径向向外凸出形成安装部211,轮毂总成22包括贯通开设有通孔221的轮毂法兰223,轮毂法兰223与汽车的车轮连接,驱动轴21穿过轮毂法兰223的通孔221,安装部211与轮毂法兰223的端部连接,驱动轴21转动带动轮毂法兰223转动,从而带动汽车的车轮转动。
进一步地,轮毂总成22还包括套设于轮毂法兰223外周的制动鼓224,制动鼓224与轮毂法兰223连接,管叉组件3还包括制动器32,制动器32与管叉件31远离轴承组件1的一端连接,制动器32用于与制动鼓224抵接以使转动组件2停止转动。轮毂总成22还包括套设于轮毂法兰223外周的制动鼓224,制动鼓224与轮毂法兰223连接,制动鼓224套设在轮毂法兰223的外周,并与轮毂法兰223沿径向向外伸出的安装环连接,管叉组件3还包括制动器32,制动器32与管叉件31远离轴承组件1的一端连接,当需要对驱动轴21进行制动时,制动器32与制动鼓224抵接,从而使得制动鼓224停止转动,与制动鼓224连接的轮毂法兰223以及与轮毂法兰223连接的驱动轴21随之停止转动,从而使得转动组件2停止转动。
另外,在一种实施例中,管叉组件3还包括锁紧件33,管叉件3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管段311与第二管段312,内圈11套设于第一管段311的外周,第二管段312的外周直径大于第一管段311的外周直径,锁紧件33与第一管段311远离第二管段312的外周连接,且锁紧件33用于将内圈11抵接于第二管段312的端部与锁紧件33之间。管叉件3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管段311与第二管段312,第二管段312的外周直径大于第一管段311的外周直径,管叉组件3还包括与第一管段311远离第二管段312的外周连接的锁紧件33,第二管段312的与第一管段311连接的端部沿径向向外凸出设置有抵接端,内圈11套设在第一管段311的外周后,锁紧件33与第一管段311连接,将内圈11抵接于第二管段312的抵接端与锁紧件33之间,在一实施例中,锁紧件33为锁紧螺母,第一管段311上设置有与锁紧螺母配合的螺纹表面,紧固件锁在第一管段311上,由于第一管段311的直径大,锁紧螺母的扭矩值大,放松效果好,而且长期使用后轴承不松动,游隙依然稳定。
其中,全浮后桥轮毂结构还包括第一油封组件4与第二油封组件5,第一油封组件4套设于第一管段311的外周,且第一油封组件4抵接于轮毂法兰223与第一管段311之间,轮毂法兰223远离第一油封组件4的一端沿轴向向外凸出形成定位凸台2231,第二油封组件5的内孔套设于第二管段312外周,且与定位凸台2231的端部抵接,第二油封组件5的外周用于与套设在定位凸台2231外周的齿轮的内孔抵接。为了降低全浮后桥轮毂结构内的滚动组件12的摩擦,需要对滚动组件12进行润滑,而需要保证滚动组件12的长期润滑,全浮后桥轮毂结构还包括第一油封组件4与第二油封组件5,第一油封组件4套设于第一管段311远离第二管段312的外周,且第一油封组件4抵接于轮毂法兰223与第一管段311之间,并且,轮毂法兰223远离第一油封组件4的一端沿轴向向外凸出形成定位凸台2231,第二油封组件5的内孔套设在第二管段312的外周,且第二油封组件5的端面与定位凸台2231的端部抵接,第二油封组件5的外周齿轮的内孔抵接,该齿轮的内孔还套设在定位凸台2231上,从而使得第二油封组件5能够被定为在第二管段312远离轴承组件1的一端并与该段抵接牢靠,从而使得该端密封。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2与图3,为了实现多种功能,第一油封组件4包括沿远离轴承组件1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油封圈(未标示)以及第一密封盖(未标示),第一油封圈以及第一密封盖均套设于第一管段311的外周,且第一油封圈以及第一密封盖均抵接于轮毂法兰223与第一管段311之间,第一密封盖远离第一油封圈的一侧与安装部211抵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油封组件4包括第一油封圈以及第一密封盖,第一油封圈以及第一密封盖沿远离轴承组件1的方向依次设置,第一油封圈以及第一密封盖均套设于第一管段311的外周,且第一油封圈以及第一密封盖均抵接于轮毂法兰223与第一管段311之间,第一密封盖远离第一油封圈的一侧与安装部211抵接,在第一油封圈发生形变时,第一密封盖可以阻止其发生形变,保护第一油封圈,从而保证油封效果。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第二油封组件5包括沿远离轴承组件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油封圈(未标示)与第二密封盖(未标示),第二油封圈以及第二密封盖均套设于第二管段的外周,且第二油封圈远离第二密封盖的一侧与定位凸台2231的端部抵接,第二油封圈以及第二密封盖的外周均用于与套设在定位凸台2231外周的齿轮的内孔抵接。第二油封圈远离第二密封盖的一侧与定位凸台2231的端部抵接,第二油封圈被抵接在第二密封盖与定位凸台2231之间,从而使得第二油封圈与定位凸台的端部抵接牢靠,第二油封圈以及第二密封盖的外周均与套设在定位凸台2231外周的齿轮的内孔抵接,从而在管叉件31的第一管段311与第二管段312的交界处对轴承进行密封。
而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道滚动件121、第二道滚动件122均为圆锥滚动件。为了使得滚动组件12具有更好的抵抗径向载荷的能力,第一道滚动件121、第二道滚动件122均为圆锥滚动件,从而使得滚动组件12的接触面积更大,载荷应力分布更均匀,提高了滚动组件12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2所示,驱动轴21与轮毂法兰223的连接为可拆卸连接。驱动轴21与轮毂法兰223的连接为可拆卸连接,轮毂法兰223的端部开设有螺纹孔,驱动轴21的安装部211上开设有安装孔,紧固螺栓穿过安装孔并拧入轮毂法兰223的端部上的螺纹孔内,从而将驱动轴21与轮毂法兰223连接牢固。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的全浮后桥轮毂结构的所有的技术特征,且具有上述的全浮后桥轮毂结构的所有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全浮后桥轮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浮后桥轮毂结构包括:
轴承组件,所述轴承组件包括内圈以及绕所述内圈外周设置的若干滚动组件,所述内圈的外周沿着圆周方向向内凹陷形成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包括二个侧壁以及连接二个所述侧壁的底壁,二个所述侧壁对应设置,所述滚动组件包括第一道滚动件与第二道滚动件,所述第一道滚动件和所述第二道滚动件分别与所述环形凹槽的二个所述侧壁抵接;
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驱动轴以及与所述驱动轴的自由端连接的轮毂总成,所述轮毂总成贯通开设有通孔,所述轮毂总成自所述通孔侧壁向外凸出形成有与所述环形凹槽对应的环形凸缘,所述第一道滚动件和所述第二道滚动件远离所述环形凹槽的一侧分别与所述环形凸缘抵接,所述驱动轴远离所述轮毂总成的一端用于与汽车的差速器连接;
管叉组件,所述管叉组件包括管叉件,所述驱动轴、所述管叉件以及所述内圈由内而外依次套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浮后桥轮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的自由端沿径向向外凸出形成安装部,所述轮毂总成包括与所述安装部连接的轮毂法兰,所述轮毂法兰贯通开设有所述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浮后桥轮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总成还包括套设于所述轮毂法兰外周的制动鼓,所述制动鼓与所述轮毂法兰连接,所述管叉组件还包括制动器,所述制动器与所述管叉件远离所述轴承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制动器用于与所述制动鼓抵接以使所述转动组件停止转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浮后桥轮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叉组件还包括锁紧件,所述管叉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所述内圈套设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周,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周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周直径,所述锁紧件与所述第一管段远离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周连接,且所述锁紧件用于将所述内圈抵接于所述第二管段的端部与所述锁紧件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浮后桥轮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浮后桥轮毂结构还包括第一油封组件与第二油封组件,所述第一油封组件套设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周,且所述第一油封组件抵接于所述轮毂法兰与所述第一管段之间,所述轮毂法兰远离所述第一油封组件的一端沿轴向向外凸出形成定位凸台,所述第二油封组件的内孔套设于所述第二管段外周,且与所述定位凸台的端部抵接,所述第二油封组件的外周用于与套设在所述定位凸台外周的齿轮的内孔抵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浮后桥轮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封组件包括沿远离所述轴承组件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油封圈以及第一密封盖,所述第一油封圈以及所述第一密封盖均套设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周,且所述第一油封圈以及所述第一密封盖均抵接于所述轮毂法兰与所述第一管段之间,所述第一密封盖远离所述第一油封圈的一侧与所述安装部抵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浮后桥轮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封组件包括沿远离所述轴承组件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油封圈与第二密封盖,所述第二油封圈以及所述第二密封盖均套设于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周,且所述第二油封圈远离所述第二密封盖的一侧与所述定位凸台的端部抵接,所述第二油封圈以及所述第二密封盖的外周均用于与套设在所述定位凸台外周的齿轮的内孔抵接。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全浮后桥轮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道滚动件与所述第二道滚动件均为圆锥滚动件。
9.如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全浮后桥轮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轮毂法兰的连接为可拆卸连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全浮后桥轮毂结构。
CN202120570412.4U 2021-03-19 2021-03-19 全浮后桥轮毂结构与汽车 Active CN2155130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70412.4U CN215513085U (zh) 2021-03-19 2021-03-19 全浮后桥轮毂结构与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70412.4U CN215513085U (zh) 2021-03-19 2021-03-19 全浮后桥轮毂结构与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13085U true CN215513085U (zh) 2022-01-14

Family

ID=79800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70412.4U Active CN215513085U (zh) 2021-03-19 2021-03-19 全浮后桥轮毂结构与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130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54196B1 (en) Axle hub assembly with removable axle shaft
US8047724B2 (en) Bearing device for wheel
JPH08169206A (ja) 車両車輪用の軸受装置
CN102267336A (zh) 轮毂组件
US7699405B2 (en) Vehicle wheel end assemblies and methods of assembly thereof
US9493035B2 (en) Flanged hub-bearing unit
US20080277999A1 (en) Axle assembly of wheel
CN215513085U (zh) 全浮后桥轮毂结构与汽车
US4273460A (en) Axle construction for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or the like
JP7524804B2 (ja) 転がり軸受装置
JP2007331661A (ja) 車輪用軸受装置
US20040234185A1 (en) Wheel bearing for a driven rigid axle
US20130257005A1 (en) Compact wheel end with coupler
US6886987B2 (en) Hub-bearing assembly for a driving wheel of a vehicle, particularly a truck
JP2016130113A (ja) 半浮動式車輪支持装置
KR20040006038A (ko) 별도의 축 스터브를 갖는 허브 베어링 유닛
US9205737B2 (en) Seal body, apparatus and method
CN216708922U (zh) 车辆的轮边结构和车辆
CN215513084U (zh) 后桥轮毂结构与汽车
JP2007069746A (ja) 軸受ユニット
JP5926575B2 (ja) シール本体、装置及び方法
RU220027U1 (ru) Ступичный узел переднего колеса для автомобилей с полноприводной трансмиссией
JP7524811B2 (ja) 転がり軸受装置
CN201745391U (zh) 带轴承调整螺母的轮毂
JP2008169899A (ja) 車輪用軸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