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03782U - 轻失禁垫 - Google Patents

轻失禁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03782U
CN215503782U CN202121186248.3U CN202121186248U CN215503782U CN 215503782 U CN215503782 U CN 215503782U CN 202121186248 U CN202121186248 U CN 202121186248U CN 215503782 U CN215503782 U CN 2155037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incontinence pad
light incontinence
absorbent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8624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上祐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Priority to CN20212118624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037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037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037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自吸收片掉落的轻失禁垫。轻失禁垫(1)具有由多个片材构件(31、32、35)夹着高吸收聚合物(35)而成的吸收片(30)、位于比吸收片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的背面片(20)以及位于比吸收片靠肌肤面侧的位置的表面片(10)。吸收片具有将吸收片在宽度方向上三等分而成的区域中的位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的中央区域(S11)。作为吸收片的前后方向上的端缘的前后端缘(37)是前后端缘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向前后方向上的外侧鼓出的曲线状。前后端缘的片材构件的层数在中央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中相同。

Description

轻失禁垫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收尿液等体液的轻失禁垫。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轻失禁垫,该轻失禁垫具有由片材夹着高吸收性聚合物(SAP)而成的吸收片。专利文献1的吸收片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步骤:在由纤维状材料制成的第1片上配置高吸收聚合物的粒子群;配置由纤维状材料制成的第2片,以在该第2片与配置有高吸收聚合物的粒子群的第1片之间夹着该高吸收聚合物的粒子群;以及将在中间夹着高吸收聚合物的粒子群的第1片和第2片的重叠体在夹着介于第1片与第2片之间的高吸收聚合物的粒子群的局部的状态下切断,在切断部分使高吸收聚合物的粒子与第1片和第2片的各自的纤维状材料缠绕,由此对两片材进行粘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965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在像专利文献1那样通过将在中间夹着高吸收聚合物的粒子群的第1片和第2片的重叠体切断来对两片材进行粘接的制造方法中,若在切断时无法在片材的整个宽度方向且在重量体的整个厚度方向上均匀地施加力,则无法使片材彼此在片材整个区域中粘接,从而高吸收聚合物有可能掉落。另外,若在穿着时轻失禁垫被腿等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按压,则存在第1片和第2片分离而使高吸收聚合物掉落的危险。
因此,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自吸收片掉落的轻失禁垫。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技术方案的轻失禁垫具有由多个片材构件夹着高吸收聚合物而成的吸收片、位于比所述吸收片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的背面片以及位于比所述吸收片靠肌肤面侧的位置的表面片。所述吸收片具有将所述吸收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三等分而成的区域中的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的中央区域。作为所述吸收片的前后方向上的端缘的前后端缘是所述前后端缘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向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鼓出的曲线状。所述前后端缘的所述片材构件的层数在所述中央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中相同。
另一技术方案的轻失禁垫具有由多个片材构件夹着高吸收聚合物而成的吸收片、位于比所述吸收片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的背面片以及位于比所述吸收片靠肌肤面侧的位置的表面片。所述片材构件具有:折回片,其配置于所述吸收片的肌肤面和非肌肤面中的一个面,以位于所述吸收片的外侧部的折痕为基点向所述吸收片的肌肤面和非肌肤面的另一个面侧折回,而具有一对折回部;以及覆盖片,其跨所述一对折回部地配置。所述轻失禁垫设有所述折回片和所述覆盖片抵接的抵接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肌肤面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轻失禁垫的示意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3是从中间片的肌肤面侧观察到的示意俯视图。
图4是变形例1的轻失禁垫的示意剖视图。
图5(a)是变形例2的轻失禁垫的示意剖视图,图5(b)是变形例3的轻失禁垫的示意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X、轻失禁垫;10、表面片;20、背面片;30、30X、30Y、30Z、吸收片;31、第1片;32、第2片;33、中间片;35、高吸收聚合物;37、前后端缘;38、折回片;381、非折回部;382、折回部;39、覆盖片;41、第1粘接区域;42、第2粘接区域;45、非粘接区域;80、压缩部;S1、下裆区域;S2、前侧区域;S3、后侧区域;S11、中央区域;S12、侧方区域;S37、端部区域;L、前后方向;W、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的概要
根据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以下的事项。
一技术方案的轻失禁垫具有由多个片材构件夹着高吸收聚合物而成的吸收片、位于比所述吸收片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的背面片以及位于比所述吸收片靠肌肤面侧的位置的表面片。所述吸收片具有将所述吸收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三等分而成的区域中的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的中央区域。作为所述吸收片的前后方向上的端缘的前后端缘是所述前后端缘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向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鼓出的曲线状。所述前后端缘的所述片材构件的层数在所述中央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中相同。根据本方案,能够将中央区域的吸收片的前后端缘均匀地粘接,从而抑制吸收片中最大程度地向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部分的高吸收聚合物的掉落。另外,吸收片的前后端缘是向前后方向上的外侧鼓出的曲线状,从而易于沿着带有圆度的身体的形状,从而能够提高穿戴感。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片材构件具有:折回片,其配置于所述吸收片的肌肤面和非肌肤面中的一个面,以位于所述吸收片的外侧部的折痕为基点向所述吸收片的肌肤面和非肌肤面中的另一个面侧折回,而具有一对折回部;以及覆盖片,其跨所述一对折回部地配置。所述轻失禁垫设有所述折回片和所述覆盖片抵接的抵接区域。位于吸收片的肌肤面侧的片材和位于吸收片的非肌肤面侧的片材在抵接区域抵接。因此,片材构件彼此不易因片材构件的打卷等而分离,从而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掉落。另外,通过片材构件彼此抵接,使片材构件彼此不容易错位,从而抑制吸收片的形状走样,易于维持吸收片的形状。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前后端缘的所述片材构件的层数在所述吸收片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中相同。根据本方案,更容易将吸收片的前后端缘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均匀地粘接,从而能够抑制吸收片中最大程度地向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部分的高吸收聚合物的掉落。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高吸收聚合物的单位面积重量高于各所述片材构件的单位面积重量。根据本方案,高吸收聚合物的单位面积重量比较高,从而确保吸收容量,同时第1片的单位面积重量和第2片的单位面积重量比较低,从而更容易均匀地施加切断时的压力,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的掉落。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片材构件具有配置于所述吸收片的非肌肤面的第1片、配置于所述吸收片的肌肤面的第2片以及配置于所述第1片与所述第2片之间的中间片。所述高吸收聚合物配置于所述第1片与所述中间片之间和所述第2片与所述中间片之间。根据本方案,由于中间片与肌肤面侧和非肌肤面侧的高吸收聚合物缠绕,因此,与仅有第1片和第2片的方式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高吸收聚合物的掉落。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第1片和所述第2片具有非热熔接纤维。所述中间片具有热熔接纤维。根据本方案,中间片的热熔接纤维在制造过程中的切断时熔解,从而能够将吸收片的前后端缘粘接。另外,第1片和第2片具有非热熔接纤维,不会由于切断而熔解,而不容易变硬,因此能够使对于肌肤的触感柔和,从而能够提高穿戴感。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中间片借助涂敷有粘接剂的第1粘接区域与所述第1片接合,并且借助涂敷有粘接剂的第2粘接区域与所述第2片接合。所述第1粘接区域和所述第2粘接区域在所述前后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延伸,且在所述前后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根据本方案,能够抑制粘接剂附着于制造过程中的切断构件,即使在反复执行切断工序的情况下,也能够顺利地持续实施切断工序。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吸收片具有将所述吸收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三等分而成的区域中的位于所述中央区域的两侧的一对侧方区域。所述中央区域的所述高吸收聚合物的单位面积重量相对于各所述侧方区域的所述高吸收聚合物的单位面积重量为95%以上且105%以下。根据本方案,高吸收聚合物的单位面积重量在轻失禁垫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中是均匀的,因此,在吸收片的前后端缘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中,厚度差较小,易于对吸收片的前后端缘整体施加均匀的压力。因此,容易将吸收片的前后端缘整体均匀地粘接,从而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的掉落。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片材构件的纤维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取向。根据本方案,吸收片的前后端缘与纤维的取向方向正交。在切断时纤维容易被切断,能够抑制吸收片的前后端缘处的纤维残留,更容易将吸收片的前后端缘均匀地粘接。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轻失禁垫具有至少对所述吸收片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缩而成的压缩部。在所述吸收片的所述前后端缘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和所述吸收片的所述前后端缘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侧缘之间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端部区域配置有所述压缩部。根据本方案,能够利用压缩部将吸收片的构成构件(高吸收聚合物、第1片和第2片等)彼此接合,能够抑制片材的错位和打卷、高吸收聚合物的移动和掉落。进而,在端部区域中,也能够利用压缩部将高吸收聚合物粘接于第1片等,另外也能够抑制片材的打卷,也能够进一步抑制高吸收聚合物掉落。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配置于所述端部区域的所述压缩部是所述压缩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向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鼓出的凸状。根据本方案,吸收片的前后端缘的形状是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向外侧鼓出的凸状,端部区域的压缩部的形状是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向外侧鼓出的凸状,因此,吸收片的前后端缘和端部区域的压缩部能够协同动作而变形为沿着身体的圆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覆盖片位于比所述一对折回部靠所述吸收片的厚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根据本方案,利用折回片的未折回的部分(以下作为非折回部)和覆盖片夹着折回部,从而能够抑制折回部的无意的移动。因此,片材构件彼此更不容易分离,从而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掉落。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一对折回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缘彼此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分离。根据本方案,一对折回部之间的宽度方向上的区域位于比覆盖片靠厚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成为被覆盖片和一对折回部包围的空间。能够在该空间收纳体液,例如能够在大量地排出了体液时暂时在空间内收纳体液,从而能够提高体液的引入性。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折回片配置于所述吸收片的肌肤面,以位于所述吸收片的外侧部的折痕为基点向所述吸收片的非肌肤面折回。在穿着时,轻失禁垫由于身体压力等而容易受到从肌肤面侧朝向非肌肤面侧的力。此时,折回部位于吸收片的非肌肤面侧的部分,通过被向覆盖片侧按压,从而变得更不容易移动。因此,片材构件彼此更不容易分离,从而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掉落。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覆盖片至少配置于包含所述轻失禁垫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的下裆区域。下裆区域容易受到身体压力,或容易由于脚的动作而受到力,从而有可能难以维持其形状。但是,通过在下裆区域设置覆盖片,利用覆盖片来提高下裆区域的刚度,从而易于维持吸收片的形状。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覆盖片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缘位于比所述折痕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根据本方案,由于覆盖片不比折痕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伸出,因此能够抑制覆盖片的外侧部与肌肤接触,能够抑制穿戴时的不适感。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轻失禁垫具有至少对所述表面片和所述吸收片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缩而成的压缩部。所述轻失禁垫设有所述压缩部和所述折回部重叠的层叠区域。根据本方案,在层叠区域中,利用压缩部的刚度,使折回部变得更不容易移动。因此,片材构件彼此更不容易分离,从而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掉落。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表面片具有向肌肤面侧立起的防漏褶裥。所述防漏褶裥的立起基点的至少局部与所述层叠区域重叠。在层叠区域中,压缩部和折回部重叠,其刚度容易变得比周围的刚度高。由于防漏褶裥的立起基点的至少局部与层叠区域重叠,因此立起基点稳定,防漏褶裥容易稳定地立起。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轻失禁垫具有至少对所述表面片和所述吸收片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缩而成的压缩部。所述轻失禁垫设有所述压缩部和所述折回部不重叠的非层叠区域。设有压缩部的区域的刚度高于未设置压缩部的区域的刚度。通过设置压缩部和所述折回部不重叠的非层叠区域,能够抑制设有压缩部的区域的片材的层数,能够减小刚度局部升高的区域。
另一方案的轻失禁垫具有由多个片材构件夹着高吸收聚合物而成的吸收片、位于比所述吸收片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的背面片以及位于比所述吸收片靠肌肤面侧的位置的表面片。所述片材构件具有:折回片,其配置于所述吸收片的肌肤面和非肌肤面中的一个面,以位于所述吸收片的外侧部的折痕为基点向所述吸收片的肌肤面和非肌肤面中的另一个面侧折回,而具有一对折回部;以及覆盖片,其跨所述一对折回部地配置。所述轻失禁垫设有所述折回片和所述覆盖片抵接的抵接区域。位于吸收片的肌肤面侧的片材和位于吸收片的非肌肤面侧的片材在抵接区域抵接。因此,片材构件彼此不易因片材构件的打卷等而分离,从而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掉落。另外,通过片材构件彼此抵接,使片材构件彼此不容易错位,从而抑制吸收片的形状走样,易于维持吸收片的形状。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覆盖片位于比所述一对折回部靠所述吸收片的厚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根据本方案,利用折回片的未折回的部分(以下作为非折回部)和覆盖片夹着折回部,从而能够抑制折回部的无意的移动。因此,片材构件彼此更不容易分离,从而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掉落。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一对折回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缘彼此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分离。根据本方案,一对折回部之间的宽度方向上的区域位于比覆盖片靠厚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成为被覆盖片和一对折回部包围的空间。能够在该空间收纳体液,例如能够在大量地排出了体液时暂时在空间内收纳体液,从而能够提高体液的引入性。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折回片配置于所述吸收片的肌肤面,以位于所述吸收片的外侧部的折痕为基点向所述吸收片的非肌肤面折回。在穿着时,轻失禁垫由于身体压力等而容易受到从肌肤面侧朝向非肌肤面侧的力。此时,折回部位于吸收片的非肌肤面侧的部分,通过被向覆盖片侧按压,从而变得更不容易移动。因此,片材构件彼此更不容易分离,从而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掉落。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覆盖片至少配置于包含所述轻失禁垫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的下裆区域。下裆区域容易受到身体压力,或容易由于脚的动作而受到力,从而有可能难以维持其形状。但是,通过在下裆区域设置覆盖片,利用覆盖片来提高下裆区域的刚度,从而易于维持吸收片的形状。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覆盖片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缘位于比所述折痕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根据本方案,由于覆盖片不比折痕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伸出,因此能够抑制覆盖片的外侧部与肌肤接触,能够抑制穿戴时的不适感。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轻失禁垫具有至少对所述表面片和所述吸收片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缩而成的压缩部。所述轻失禁垫设有所述压缩部和所述折回部重叠的层叠区域。根据本方案,在层叠区域中,利用压缩部的刚度,使折回部变得更不容易移动。因此,片材构件彼此更不容易分离,从而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掉落。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表面片具有向肌肤面侧立起的防漏褶裥。所述防漏褶裥的立起基点的至少局部与所述层叠区域重叠。在层叠区域中,压缩部和折回部重叠,其刚度容易变得比周围的刚度高。由于防漏褶裥的立起基点的至少局部与层叠区域重叠,因此立起基点稳定,防漏褶裥容易稳定地立起。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案,所述轻失禁垫具有至少对所述表面片和所述吸收片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缩而成的压缩部。所述轻失禁垫设有所述压缩部和所述折回部不重叠的非层叠区域。设有压缩部的区域的刚度高于未设置压缩部的区域的刚度。通过设置压缩部和所述折回部不重叠的非层叠区域,能够抑制设有压缩部的区域的片材的层数,能够减小刚度局部升高的区域。
(2)轻失禁垫的整体概略结构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轻失禁垫的俯视图。图2是轻失禁垫的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在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构成轻失禁垫的各构件在厚度方向上部分地分离,但在实际的产品中具有各构件相接合的部分。在此,本实用新型中的外端缘是指位于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边缘,内端缘是指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内侧的边缘。在此,本实用新型中的外侧部是指包括宽度方向W上的边缘在内的在宽度方向W上占据一定范围的部分,外侧缘是指宽度方向W上的边缘。
轻失禁垫1是主要以吸收尿液为目的的吸收性物品,不是像卫生巾那样主要以吸收经血为目的的吸收性物品,也不是像护垫那样主要以吸收白带为目的的吸收性物品。轻失禁垫1的吸收材料主要为高吸收聚合物。轻失禁垫1的吸收芯中的高吸收聚合物的含量为吸收芯整体的25%以上。与生理用卫生巾相比,轻失禁垫1为薄型,其自然状态下的厚度可以是4.5mm以下,更优选为可以是3.0mm以下。该轻失禁垫1具有彼此正交的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且具有自穿着者的肌肤面侧T1向非肌肤面侧T2延伸的厚度方向T。肌肤面侧T1相当于使用时与穿着者的肌肤面对的一侧。非肌肤面侧T2相当于使用时与肌肤面侧T1相反的一侧即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反的一侧。轻失禁垫1具有下裆区域S1、前侧区域S2和后侧区域S3。下裆区域S1、前侧区域S2和后侧区域S3可以由将轻失禁垫1在前后方向L上三等分而成的区域构成。下裆区域S1是与穿着者的排泄口例如排尿口相对的区域。在将轻失禁垫1安装于内裤时,下裆区域S1配置于内裤的下裆部,是配置于穿着者的两腿之间的区域。前侧区域S2位于比下裆区域S1靠前侧的位置。后侧区域S3位于比下裆区域S1靠后方的位置。
轻失禁垫1可以至少具有吸收片30、表面片10和背面片20。表面片10覆盖吸收片30的肌肤面侧T1。表面片10可以具有覆盖吸收片30的肌肤面侧T1的中央片11、以及位于比中央片11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并且覆盖中央片11的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部的侧部片12。侧部片12构成穿着时立起的防漏褶裥70。中央片11到达轻失禁垫的外缘(前后方向L上的端缘和宽度方向W上的端缘)。中央片11和侧部片12可以由无纺布构成,也可以是,至少中央片11具有透液性,对侧部片12的表面进行了疏水处理。也可以是,侧部片12的外侧缘位于轻失禁垫1的外缘,侧部片12的内侧缘位于比后述的中央区域S11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位于比压缩部80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并且与吸收片30的外侧部重叠。背面片20配置于轻失禁垫1的整个区域,设于厚度方向T上的最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背面片20具有不透液性,可以由膜构成。可以在背面片20的非肌肤面设置使轻失禁垫1与穿着物品接合的接合部60。
轻失禁垫1可以在轻失禁垫1的宽度方向W上的侧部具有能够立起的防漏褶裥70。防漏褶裥70具有:收缩部71,其能够通过防漏弹性构件74的收缩而立起;前后基点72,其位于比收缩部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成为收缩部71的立起基点;以及宽度基点(未图示),其位于比收缩部7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成为收缩部71的立起基点。更详细而言,如图2所示,侧部片12的内侧部被折叠,在该侧部片12以沿着前后方向L伸长的状态配置有防漏弹性构件74。侧部片12在与中央片11未接合的区域中通过防漏弹性构件74的收缩而向穿着者侧立起。前后基点72是侧部片12在比收缩部71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与中央片11接合的区域的内端缘。宽度基点是侧部片12在比收缩部7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与中央片11接合的区域的内侧缘。
如图3所示,吸收片30利用多个片材构件夹着高吸收聚合物35而成。吸收片30具有将吸收片30在宽度方向W上三等分而成的区域中的位于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的中央区域S11、以及该三等分而成的区域中的位于中央区域S11的两侧的一对侧方区域S12。吸收片30只要具有高吸收聚合物35来作为吸收体液的吸收材料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夹在多个片材构件之间的吸收材料,仅有高吸收聚合物35,但在其他方式中,在多个片材构件之间也可以具有高吸收聚合物35以外的吸收材料(浆粕)。多个片材构件至少具有配置于吸收片30的非肌肤面的第1片31以及配置于吸收片30的肌肤面的第2片32。可以通过在第1片31与第2片32之间夹着高吸收聚合物35来构成吸收片30。第2片32可以具有构成吸收片30的整个肌肤面的非折回部321、以及向吸收片30的非肌肤面侧T2折回的折回部322。折回部322配置于第1片31的非肌肤面侧T2。因此,吸收片30的非肌肤面由第2片32的折回部322和第1片31的未被折回部322覆盖的区域的部分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片32构成后述的折回片。但是,在变形例中,第1片31也可以构成折回片。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吸收片不具备覆盖片,但变形例的轻失禁垫可以具备覆盖片。
在轻失禁垫1可以设置至少对吸收片30在厚度方向T上进行压缩而成的压缩部80。压缩部80也可以是在厚度方向T上对吸收片30和表面片10进行压缩而成的。压缩部80可以设于配置有吸收片30的区域,也可以遍及下裆区域S1、前侧区域S2和后侧区域S3的整个区域地设置。
本实施方式的吸收片30构成为,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35自吸收片30掉落,并且能够抑制穿戴时的不适感。接下来详细地说明抑制高吸收聚合物35的掉落和穿戴时的不适感的结构。以往的吸收片(参照专利文献1)俯视观察时的形状为矩形,吸收片的前后方向上的端缘沿着宽度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因此存在这样的情况:难以沿着带有圆度的身体的形状,从而穿戴感变差。特别是与生理用卫生巾相比,作为轻失禁垫的轻失禁垫为薄型,存在容易产生由吸收片引起的不适感的倾向。本实施方式的吸收片30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构成为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35自吸收片30掉落并且能够抑制穿戴时的不适感。吸收片30具有作为吸收片30的前后方向L上的端缘的前后端缘37。前后端缘37具有吸收片30的前端缘和后端缘。在下文中,前后端缘37设为包括前端缘和后端缘,在本实用新型中,只要前端缘和后端缘的至少任一者具备以下说明的结构即可。例如,前后端缘37是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鼓出的曲线状的意思是指,前端缘和后端缘的至少任一者是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鼓出的曲线状。
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是前后端缘37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鼓出的曲线状。即,前后端缘37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P1位于比前后端缘37的宽度方向W上的侧缘P2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穿着者的身体是带有圆度的形状,例如,若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沿着宽度方向W平行地延伸,则难以沿着身体。但是,由于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是前后端缘37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鼓出的曲线状,因此易于沿着带有圆度的身体的形状,从而能够提高穿戴感。
前后端缘37的片材构件的层数在中央区域S11的宽度方向W上的整个区域中相同。在中央区域S11配置有第2片32的非折回部321、第1片31和后述的中间片33。在中央区域S11未配置第2片32的折回部322。在中央区域S11的宽度方向W上的整个区域,前后端缘37的片材构件的层数相同,具体而言为三层。在制造吸收片30时,通过在由片材构件将高吸收聚合物35夹在中间的状态下进行切断,能够将片材构件彼此粘接。此时,对于以沿着前后方向L的折痕为基点对一片片材构件进行折叠而使该片材构件的端部彼此层叠的方式等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处的片材构件的层数不同的方式而言,对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施加的切断时的压力难以成为恒定。因此,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无法被均匀地粘接,从而高吸收聚合物35有可能掉落。特别是对于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鼓出的曲线状的方式,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在中央区域S11中最大程度地突出,若该突出部分未被均匀地粘接,则高吸收聚合物35有时会自轻失禁垫掉落。但是,由于中央区域S11的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的片材层数相同,因此对中央区域S11的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施加的切断时的压力容易成为恒定。因此,中央区域S11的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被均匀地粘接,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35的在吸收片30中最大程度地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突出的部分的掉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方区域S12的前后端缘37的片材构件的层数为三层或四层,中央区域S11的前后端缘37的片材构件的层数为三层。因此,中央区域S11的片材构件的层数和侧方区域S12的片材构件的层数不同。但是,优选的是,前后端缘37的片材构件的层数可以在吸收片30的宽度方向W上的整个区域中相同。根据该结构,能够更加均匀地将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的宽度方向W上的整个区域粘接,从而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35的在吸收片30中最大程度地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突出的部分的掉落。
片材构件可以具有配置于第1片31与第2片32之间的中间片33。高吸收聚合物35可以配置于第1片31与中间片33之间和第2片32与中间片33之间。根据本方式,由于中间片33与肌肤面侧T1的高吸收聚合物35和非肌肤面侧T2的高吸收聚合物35分别缠绕,因此,与仅有第1片31和第2片32的方式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高吸收聚合物35的掉落。中间片33既可以与第1片31和第2片32一起到达吸收片30的外缘,也可以不到达吸收片30的外缘而配置于比吸收片30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
第1片31和第2片32可以具有非热熔接纤维。中间片33可以具有热熔接纤维。中间片33的热熔接纤维在制造过程的切断时熔解,能够将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粘接。另外,由于第1片31和第2片32具有非热熔接纤维,不会由于切断而熔解,而不容易变硬,因此能够使对于肌肤的触感柔和,从而能够提高穿戴感。对于该方式,为了粘接吸收片30的外缘,中间片33可以到达吸收片30的外缘。本实施方式的第1片31和第2片32由具有作为非热熔接纤维的浆粕的浆粕气流成网无纺布构成,中间片33由具有热熔接纤维的热风无纺布构成。
高吸收聚合物35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比各片材构件的单位面积重量高。该单位面积重量的比较并不是基于多个片材构件的单位面积重量的总和进行比较,而是基于各片材构件的单位面积重量进行比较。高吸收聚合物35的单位面积重量比较高,由此能够确保吸收容量。另外,第1片31的单位面积重量和第2片32的单位面积重量比较低,从而更容易均匀地施加切断时的压力,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35的掉落。本实施方式的第1片的单位面积重量和第2片32的单位面积重量分别为50g/m2,中间片的单位面积重量为40g/m2,高吸收聚合物35的单位面积重量为100g/m2。此外,多个片材构件的单位面积重量的总和可以比高吸收聚合物35的单位面积重量高。能够由多个片材构件夹入地保持高吸收聚合物35,能够抑制由于粒状的高吸收聚合物35自轻失禁垫的外表面侧接触而引起的不适感。
图3是从中间片33的肌肤面侧T1观察到的示意俯视图。中间片33可以借助涂敷有粘接剂的第1粘接区域41与第1片31接合,并且可以借助涂敷有粘接剂的第2粘接区域42与第2片32接合。在图3中示出了第2粘接区域42。第1粘接区域41和第2粘接区域42既可以由相同的粘接剂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的粘接剂构成,并且既可以是相同的形状,也可以是不同的形状。第1粘接区域41和第2粘接区域42在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中的一个方向上延伸,且在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中的另一个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粘接区域41和第2粘接区域42均在前后方向L上延伸且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如图3所示,在第2粘接区域42之间设有非粘接区域45。非粘接区域45在吸收片30的前后方向L上的端缘之间沿前后方向L连续。更详细而言,第1粘接区域41和第2粘接区域42既可以通过非接触式的螺旋涂敷、Ω式涂敷沿着前后方向L延伸地设置,也可以通过接触涂敷而设成沿着前后方向L延伸的带状。若粘接剂重叠,则存在这样的情况:在该重叠部分粘接剂变多,粘接剂附着于切断构件,从而难以顺利地持续实施切断工序。但是,抑制粘接剂附着于切断构件,即使在反复执行切断工序的情况下,也能够顺利地持续实施切断工序。另外,为了减小由粘接剂的有无而引起的吸收片的厚度差,优选粘接剂的单位面积重量是恒定的,优选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粘接区域互不重叠。
中央区域S11的高吸收聚合物35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相对于各侧方区域S12的高吸收聚合物35的单位面积重量为95%以上且105%以下。即,可以在吸收片30的整个宽度方向W上没有偏差地配置高吸收聚合物35。由于高吸收聚合物35的单位面积重量在轻失禁垫1的宽度方向W上的整个区域中是大致均匀的,因此,在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的宽度方向W整个区域中,厚度差较小,易于对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整体施加均匀的压力。因此,容易将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整体均匀地粘接,从而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35的掉落。对于中央区域S11的高吸收聚合物35的单位面积重量和各侧方区域S12的高吸收聚合物35的单位面积重量的比较,能够通过如下方式进行比较:以相同尺寸切出各区域的样品,将该样品中含有的高吸收聚合物35取出,并且对其重量进行测量。
片材构件的纤维可以沿着前后方向L取向。根据本方式,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与纤维的取向方向正交。在切断时纤维容易被切断,能够抑制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处的纤维残留,更容易将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均匀地粘接。
轻失禁垫1具有端部区域S37。端部区域S37是前后端缘37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和前后端缘37的宽度方向W上的侧缘之间的在前后方向L上的区域。前后端缘37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是在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的前后端缘37中位于最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的点P1。前后端缘37的宽度方向W上的侧缘是在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的前后端缘37中位于最靠前后方向L上的内侧的位置的点P2。端部区域是由将一对点P2彼此相连的假想线和前后端缘37夹着的区域,在图1中标注斜线进行表示。可以在端部区域S37配置压缩部80。能够利用压缩部80将吸收片30的构成构件(高吸收聚合物35、第1片31和第2片32等)彼此接合,能够抑制片材构件的错位和打卷、高吸收聚合物35的移动和掉落。进而,在端部区域S37中,也能够利用压缩部80将高吸收聚合物35粘接于第1片等,另外也能够抑制片材构件的打卷,也能够进一步抑制高吸收聚合物35的掉落。
配置于端部区域S37的压缩部80可以是压缩部80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向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鼓出的凸状。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的形状是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向外侧鼓出的凸状,端部区域S37的压缩部80的形状是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向外侧鼓出的凸状,因此,吸收片30的前后端缘37和端部区域S37的压缩部80能够协同动作而变形为沿着身体的圆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
接着,基于图4对变形例1的轻失禁垫1X进行说明。图4是变形例1的轻失禁垫1X的剖视图,是以图1所示的A-A线为基准的剖面。此外,在以下的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说明。变形例1的轻失禁垫1X的吸收片30X的片材构件具有:折回片38,其配置于吸收片30X的肌肤面和非肌肤面中的一个面,以位于吸收片30X的外侧部的折痕FL为基点向吸收片30X的肌肤面和非肌肤面中的另一个面侧折回,而具有一对折回部382;以及覆盖片39,其跨一对折回部382地配置。在图4所示的变形例1中,折回片38由实施方式的第2片32构成。覆盖片39是相对于第1片31、第2片32以及中间片33独立的片材。
折回片38以位于吸收片30X的外侧缘的折痕FL为基点朝向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折回。折回片38的非折回部381是在一对折痕FL之间连续地延伸的区域。折回片38的折回部382从折痕FL向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延伸,一对折回部382既可以相互分离,也可以重叠。此外,在一对折回部382重叠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侧方区域S12重叠。另外,在一对折回部382不重叠的情况下,折回部382的内端缘可以位于侧方区域S12。由此,前后端缘37的片材构件的层数在中央区域S11的宽度方向W上的整个区域中相同。
变形例1的轻失禁垫1X设有折回片38和覆盖片39抵接的抵接区域S30。位于吸收片30X的肌肤面侧的片材(在变形例1中为折回片38)和位于吸收片30X的非肌肤面侧T2的片材(在变形例1中为覆盖片39)在抵接区域S30抵接。因此,片材构件彼此不易因片材构件的打卷等而分离,从而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掉落。另外,通过片材构件彼此抵接,使片材构件彼此不容易错位,从而抑制吸收片30X的形状走样,易于维持吸收片30X的形状。在抵接区域S30中,只要折回片38和覆盖片39的至少局部接触即可,但更为优选的是,可以利用粘接剂等来相互接合。通过相互接合,能够进一步抑制片材构件彼此的移动。
覆盖片39可以位于比一对折回部382靠吸收片30X的厚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根据本方式,利用折回片38的非折回部381和覆盖片39夹着折回部382,从而能够抑制折回部382的无意的移动。因此,片材构件彼此更不容易分离,从而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掉落。在覆盖片39位于比折回部382靠厚度方向T上的外侧的方式中,一对折回部382的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缘382I彼此可以在宽度方向W上分离。根据本方式,一对折回部382之间的宽度方向W上的区域位于比覆盖片39靠厚度方向T上的内侧的位置,成为被覆盖片39和一对折回部382包围的空间。在覆盖片39的厚度方向T上的内侧配置有第1片31。因此,该空间在厚度方向T上被覆盖片39和第1片夹着,并且在宽度方向W上被一对折回部382夹着。能够在该空间收纳体液,例如能够在大量地排出了体液时暂时在空间内收纳体液,从而能够提高体液的引入性。此外,在其他变形例中,覆盖片39也可以位于比一对折回部382靠吸收片30X的厚度方向T上的内侧的位置。
可以是,折回片38配置于吸收片30X的肌肤面,以位于吸收片30X的外侧部的折痕FL为基点向吸收片30X的非肌肤面折回。在穿着时,轻失禁垫1X由于身体压力等而容易受到从肌肤面侧T1朝向非肌肤面侧T2的力。此时,折回部382位于吸收片30X的非肌肤面侧T2的部分,通过被向覆盖片39侧按压,而变得更不容易移动。因此,片材构件彼此更不容易分离,从而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掉落。此外,在其他变形例中可以是,折回片38配置于吸收片30X的非肌肤面,以位于吸收片30X的外侧部的折痕FL为基点向吸收片30X的肌肤面折回。在该其他变形例中优选的是,覆盖片39配置于折回部382的肌肤面侧,覆盖折回部382。
折回片38既可以配置于吸收片30X的前后方向L上的整个区域,也可以配置于前后方向L上的局部。覆盖片39可以至少配置于包含轻失禁垫的前后方向L上的中心的下裆区域S1。下裆区域S1容易受到身体压力,或容易由于脚的动作而受到力,从而有可能难以维持其形状。但是,通过在下裆区域S1设置覆盖片39,利用覆盖片39来提高下裆区域S1的刚度,从而易于维持吸收片30X的形状。
折回片38既可以配置于吸收片30X的宽度方向W上的整个区域,也可以配置于宽度方向W上的局部。优选的是,覆盖片39的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缘可以位于比折回片38的折痕FL靠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的位置。根据本方式,由于覆盖片39不比折痕FL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伸出,因此能够抑制覆盖片39的外侧部与肌肤接触,从而能够抑制穿戴时的不适感。
可以在轻失禁垫1X设置压缩部80和折回部382重叠的层叠区域(未图示)。根据本方式,在层叠区域中,利用压缩部的刚度,使得折回部382变得更不容易移动。因此,片材构件彼此更不容易分离,从而能够抑制高吸收聚合物掉落。另外,可以在轻失禁垫1X设置压缩部80和折回部382不重叠的非层叠区域(未图示)。即,压缩部80可以仅配置于比折回部382靠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设有压缩部80的区域的刚度高于未设置压缩部80的区域的刚度。通过设置非层叠区域,能够抑制设有压缩部80的区域的片材的层数,能够减小刚度局部升高的区域。优选的是,可以在轻失禁垫1X设置层叠区域和非层叠区域。能够同时兼顾抑制片材构件的移动的效果和减小刚度局部升高的区域的效果。
防漏褶裥的立起基点(前后基点72和宽度基点)的至少局部可以与层叠区域重叠。在层叠区域中,压缩部80和折回部382重叠,其刚度容易变得比周围的刚度高。由于防漏褶裥70的立起基点的至少局部与层叠区域重叠,因此立起基点稳定,防漏褶裥70容易稳定地立起。
接着,基于图5(a)和图5(b)对变形例2和3的吸收片进行说明。图5(a)是变形例2的吸收片30Y的示意剖视图,图5(b)是变形例3的吸收片30Z的示意剖视图。图5(a)和图5(b)所示的剖面是以图1所示的A-A线为基准的剖面。本实用新型的轻失禁垫也可以具备变形例2和3所示的吸收片。变形例2的吸收片30Y配置有多个覆盖片39Y,多个覆盖片39Y在宽度方向W上分离。各覆盖片39Y与折回片38的折回部382抵接。根据变形例2,片材构件彼此也不容易错位,从而抑制吸收片的形状走样,易于维持吸收片30Y的形状。另外,在变形例2的吸收片30Y中,由于覆盖片39Y分离,因此能够减小覆盖片39Y的面积,即使利用较少的材料也能够获得维持吸收片30Y的形状的效果。覆盖片39Y可以配置于比折回部382靠厚度方向T上的外侧的位置。此外,在其他变形例中,各覆盖片39Y可以配置于比折回片38的折回部382靠厚度方向T上的内侧的位置。可以是,覆盖片39Y的外侧缘位于比折痕FL靠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的位置,覆盖片39Y的内侧缘比折回部382的内侧缘382I向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延伸。
变形例3的吸收片30Z与变形例2同样地配置有多个覆盖片39Z,多个覆盖片39Z在宽度方向W上分离。变形例3的吸收片30Z的折回片38Z配置于吸收片30Z的非肌肤面侧T2,覆盖片39Z配置于吸收片30Z的肌肤面侧T1。折回片38Z的非折回部381Z位于吸收片30Z的非肌肤面侧T2。折回部382Z配置于第2片32的肌肤面侧T1,以折痕FL为基点向肌肤面侧T1折回,在该折回部382Z的肌肤面侧T1配置有覆盖片39Z。在变形例3中,第1片构成折回片。各覆盖片39Z与折回片38Z的折回部382Z抵接。根据该变形例3,片材构件彼此也不容易错位,从而抑制吸收片的形状走样,易于维持吸收片的形状。另外,对于变形例3的吸收片30Z而言,也能够减小覆盖片39Z的面积,即使利用较少的材料也能够获得维持吸收片30Z的形状的效果。
以上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已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脱离由实用新型授权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作为修改和变更方式来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实用新型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含义。

Claims (28)

1.一种轻失禁垫,其具有由多个片材构件夹着高吸收聚合物而成的吸收片、位于比所述吸收片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的背面片以及位于比所述吸收片靠肌肤面侧的位置的表面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片具有将所述吸收片在宽度方向上三等分而成的区域中的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的中央区域,
作为所述吸收片的前后方向上的端缘的前后端缘是所述前后端缘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向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鼓出的曲线状,
所述前后端缘的所述片材构件的层数在所述中央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中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构件具有:折回片,其配置于所述吸收片的肌肤面和非肌肤面中的一个面,以位于所述吸收片的外侧部的折痕为基点向所述吸收片的肌肤面和非肌肤面中的另一个面侧折回,而具有一对折回部;以及覆盖片,其跨所述一对折回部地配置,
所述轻失禁垫设有所述折回片和所述覆盖片抵接的抵接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后端缘的所述片材构件的层数在所述吸收片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中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吸收聚合物的单位面积重量高于各所述片材构件的单位面积重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构件具有配置于所述吸收片的非肌肤面的第1片、配置于所述吸收片的肌肤面的第2片以及配置于所述第1片与所述第2片之间的中间片,
所述高吸收聚合物配置于所述第1片与所述中间片之间和所述第2片与所述中间片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片和所述第2片具有非热熔接纤维,
所述中间片具有热熔接纤维。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片借助涂敷有粘接剂的第1粘接区域与所述第1片接合,并且借助涂敷有粘接剂的第2粘接区域与所述第2片接合,
所述第1粘接区域和所述第2粘接区域在所述前后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延伸,且在所述前后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片具有将所述吸收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三等分而成的区域中的位于所述中央区域的两侧的一对侧方区域,
所述中央区域的所述高吸收聚合物的单位面积重量相对于各所述侧方区域的所述高吸收聚合物的单位面积重量为95%以上且105%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构件的纤维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取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轻失禁垫具有至少对所述吸收片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缩而成的压缩部,
在所述吸收片的所述前后端缘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和所述吸收片的所述前后端缘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侧缘之间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端部区域配置有所述压缩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配置于所述端部区域的所述压缩部是所述压缩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向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鼓出的凸状。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片位于比所述一对折回部靠所述吸收片的厚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折回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缘彼此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分离。
14.根据权利要求2或12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回片配置于所述吸收片的肌肤面,以位于所述吸收片的外侧部的折痕为基点向所述吸收片的非肌肤面折回。
15.根据权利要求2或12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片至少配置于包含所述轻失禁垫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的下裆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2或12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片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缘位于比所述折痕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2或12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轻失禁垫具有至少对所述表面片和所述吸收片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缩而成的压缩部,
所述轻失禁垫设有所述压缩部和所述折回部重叠的层叠区域。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面片具有向肌肤面侧立起的防漏褶裥,
所述防漏褶裥的立起基点的至少局部与所述层叠区域重叠。
19.根据权利要求2或12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轻失禁垫具有至少对所述表面片和所述吸收片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缩而成的压缩部,
所述轻失禁垫设有所述压缩部和所述折回部不重叠的非层叠区域。
20.一种轻失禁垫,其具有由多个片材构件夹着高吸收聚合物而成的吸收片、位于比所述吸收片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的背面片以及位于比所述吸收片靠肌肤面侧的位置的表面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构件具有:折回片,其配置于所述吸收片的肌肤面和非肌肤面中的一个面,以位于所述吸收片的外侧部的折痕为基点向所述吸收片的肌肤面和非肌肤面中的另一个面侧折回,而具有一对折回部;以及覆盖片,其跨所述一对折回部地配置,
所述轻失禁垫设有所述折回片和所述覆盖片抵接的抵接区域。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片位于比所述一对折回部靠所述吸收片的厚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折回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缘彼此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分离。
23.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回片配置于所述吸收片的肌肤面,以位于所述吸收片的外侧部的折痕为基点向所述吸收片的非肌肤面折回。
24.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片至少配置于包含所述轻失禁垫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的下裆区域。
25.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片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缘位于比所述折痕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轻失禁垫具有至少对所述表面片和所述吸收片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缩而成的压缩部,
所述轻失禁垫设有所述压缩部和所述折回部重叠的层叠区域。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面片具有向肌肤面侧立起的防漏褶裥,
所述防漏褶裥的立起基点的至少局部与所述层叠区域重叠。
28.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轻失禁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轻失禁垫具有至少对所述表面片和所述吸收片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缩而成的压缩部,
所述轻失禁垫设有所述压缩部和所述折回部不重叠的非层叠区域。
CN202121186248.3U 2021-05-31 2021-05-31 轻失禁垫 Active CN2155037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86248.3U CN215503782U (zh) 2021-05-31 2021-05-31 轻失禁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86248.3U CN215503782U (zh) 2021-05-31 2021-05-31 轻失禁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03782U true CN215503782U (zh) 2022-01-14

Family

ID=79805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86248.3U Active CN215503782U (zh) 2021-05-31 2021-05-31 轻失禁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0378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90438A1 (ja) * 2022-10-27 2024-05-02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90438A1 (ja) * 2022-10-27 2024-05-02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08380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827770B1 (ja) 吸収性物品
AU2012317826B2 (en) Absorbent article
JP5577085B2 (ja)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CN109414358B (zh) 吸收性物品
JP3971162B2 (ja) 生理用ナプキン
JP4931556B2 (ja) 母乳パッド
CN215503782U (zh) 轻失禁垫
WO2011053240A1 (en) Inverse standing gathers for an absorbent article
JP2020096749A (ja) 吸収性物品
JP6080909B2 (ja) 吸収性物品
CN211633931U (zh) 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
JP5076022B1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WO2020090599A1 (ja) 吸収性物品
CN215503783U (zh) 轻失禁垫
JP6091555B2 (ja) 吸収性物品
WO2024053228A1 (ja) 生理用吸収性物品
WO2016103774A1 (ja) 吸収性物品
WO2023224079A1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用の吸収パッド又は使い捨ておむつ
JP7159342B2 (ja) 吸収性物品
WO2020162385A1 (ja) 吸収性物品
TWI770340B (zh) 吸收性物品
NZ249265A (en) Absorbent article; at least two flat, flexible bodies including absorbent material are mutually joined along a curved common edge to lie against one another when packaged
JP6576205B2 (ja) 吸収性物品
AU782498B2 (en) Sanitary napki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