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94741U - 水路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水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94741U
CN215494741U CN202122035784.XU CN202122035784U CN215494741U CN 215494741 U CN215494741 U CN 215494741U CN 202122035784 U CN202122035784 U CN 202122035784U CN 215494741 U CN215494741 U CN 2154947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flow passage
hot water
flow
m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3578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峰
刘在祥
陈艳凤
顾希
蔡园丰
严洪
高天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Xingye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Xingye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Xingye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Xingye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3578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947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947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947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水路系统,包括:冷水流道,热水流道,以及混水流道,分别与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连通;水路系统还包括:混水阀,连接至冷水流道与混水流道之间及热水流道与混水流道之间,用于调节冷水流道和所述热水流道向混水流道的流量比;第一电加热器,连接至热水流道,用于加热热水流道;第一水温传感器,连接至热水流道,用于获取热水流道当前的第一水温;可操作的水温设定元件,用于设定混水流道的目标水温;控制器,分别与混水阀、第一水温传感器、第一电加热器和水温设定元件通信连接。本申请有助于实现供水温度的自动精确调节,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水路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水路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具有冷水和热水两路供水的水路系统,如水龙头系统、花洒系统等,在结构设计和供水方法方面存在不足,比如难以实现供水温度的自动精确调节,用户体验较差。
本申请由此而来。
发明内容
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水路系统,以助于实现供水温度的自动精确调节,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水路系统,包括:
冷水流道,
热水流道,以及
混水流道,分别与所述冷水流道和所述热水流道连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系统还包括:
混水阀,连接至所述冷水流道与所述混水流道之间及所述热水流道与所述混水流道之间,用于调节所述冷水流道和所述热水流道向所述混水流道的流量比;
第一电加热器,连接至所述热水流道,用于加热所述热水流道;
第一水温传感器,连接至所述热水流道,用于获取所述热水流道当前的第一水温;
可操作的水温设定元件,用于设定所述混水流道的目标水温;以及
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混水阀、所述第一水温传感器、所述第一电加热器和所述水温设定元件通信连接。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水路系统还包括:
第一流量调节阀,连接至所述混水流道,用于调节所述混水流道的流量;以及
可操作的流量设定元件,用于设定所述混水流道的目标流量;
其中,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和所述流量设定元件均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水路系统还包括:
回水流道,与所述热水流道连通;以及
回水阀,连接至所述热水流道与所述回水流道之间,用于断开或导通所述回水流道与所述热水流道的连通;
其中,所述回水阀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水路系统还包括:
热水罐,与所述热水流道连通,用于向所述热水流道供水;以及
第四水温传感器,连接至所述热水罐,用于获取所述热水罐当前的第四水温;
其中,所述第四水温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水路系统还包括:
第二水温传感器,连接至所述冷水流道,用于获取所述冷水流道当前的第二水温;
第三水温传感器,连接至所述混水流道,用于获取所述混水流道当前的第三水温;
其中,所述第二水温传感器和所述第三水温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电加热器的加热功率可调;
所述控制所述第一电加热器开启,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电加热器开启,并调节所述第一电加热器的加热功率。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水路系统还包括壳体,所述冷水流道、所述热水流道、所述混水流道、所述混水阀、所述第一电加热器和所述控制器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且所述冷水流道和所述热水流道均具有伸出所述壳体外的进水接头,所述混水流道具有伸出所述壳体外的出水接头。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从所述水温设定元件获取所述混水流道的目标水温,从所述第一水温传感器获取所述热水流道当前的第一水温;
如果所述第一水温<所述目标水温,则控制所述冷水流道与所述混水流道隔断,控制所述第一电加热器以第一功率加热所述热水流道,控制所述热水流道以第一流量向所述混水流道供水,其中,所述第一流量是根据所述第一功率和第一温差确定的,所述第一温差为所述目标水温与所述第一水温的温差。
本申请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在热水流道的当前水温低于混水流道的目标水温时,断开冷水流道与混水流道的连通,仅让热水流道向混水流道以适当流量供水,并在供水的同时对热水流道加热,从而使得混水流道以目标水温向用水终端供水,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水路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第一电加热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水路系统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三中水路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混水阀的局部分解示意图一。
图6是图5中添加了第一枢转轴线和第一圆筒面后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混水阀的局部分解示意图二。
图8是图4中混水阀的定阀片和第一动阀片的配合示意图。
图9是图5中第一动阀片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图5中阀壳封闭端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图4中混水阀的局部分解示意图三。
图12是图4中混水阀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四。
图13是图4中混水阀的局部示意图。
图14是申请实施例四中水路系统的示意图。
图15是申请实施例五中水路系统的示意图。
图16是申请实施例六中水路系统的示意图。
图17是图16的局部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第一板移除后的示意图。
图19是图16的部件示意图。
图20是图19的分解示意图。
图21是图17中第二流量调节阀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第二流量调节阀的第二定阀片和第三动阀片处于第一配合状态的分解示意图。
图23是图21中第二流量调节阀的第二定阀片和第三动阀片处于第一配合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24是图21中第二流量调节阀的第二定阀片和第三动阀片处于第二配合状态的分解示意图。
图25是图21中第二流量调节阀的第二定阀片和第三动阀片处于第二配合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实施例七中水路系统的示意图。
图27是图26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28是图26的局部示意图。
图29是图28的分解图。
图30是图29的局部示意图。
图31是图28装配了第三定阀片、第四定阀片和第五定阀片后的示意图。
图32是图31装配了第四动阀片、第五动阀片和第六动阀片后的示意图。
图33是图32装配了电机、蜗轮、蜗杆和备用电池后的示意图。
图34是图33装配了后盖和接头后的示意图。
图35是本申请实施例七中混水阀的第三定阀片和第四动阀片的分解示意图。
图36是图35中添加了第三枢转轴线和第二圆筒面后的示意图。
图37是第四动阀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本申请实施例七中混水阀的第三定阀片和第四动阀片另一视角的配合示意图。
图39是本申请实施例七中混水阀的第三定阀片和第四动阀片处于第一配合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40是本申请实施例七中混水阀的第三定阀片和第四动阀片处于第二配合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41是本申请实施例七中混水阀的第三定阀片和第四动阀片处于第三配合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42是本申请实施例七中混水阀的第三定阀片和第四动阀片处于第四配合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43是本申请实施例七中混水阀的第三定阀片和第四动阀片处于第五配合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44是本申请实施例七中混水阀的第三定阀片和第四动阀片处于第六配合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45是本申请实施例七中回水阀的第四定阀片和第五动阀片的分解示意图。
图46是本申请实施例七中回水阀的第四定阀片和第五动阀片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47是本申请实施例七中回水阀的第四定阀片和第五动阀片处于通水配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48是本申请实施例七中回水阀的第四定阀片和第五动阀片处于断水配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49是本申请实施例七中第一流量调节阀的第四定阀片和第五动阀片的分解示意图。
图50是本申请实施例七中第一流量调节阀的第四定阀片和第五动阀片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51是本申请实施例八中水路系统的示意图。
图52是图51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53是图51的局部示意图。
图54是图53安装后盖后的示意图。
图55是本申请实施例九中水路系统的示意图。
图56是本申请实施例十中供水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c1-第一枢转轴线,c2-第二枢转轴线,c3-第三枢转轴线,c4-第四枢转轴线,c4-第五枢转轴线,p1-第一圆筒面,p2-第二圆筒面;
1-冷水流道,2-热水流道,3-混水流道,4-回水流道,5-第一电加热器,6-混水阀,7-第一流量调节阀,8-水温设定元件,9-流量设定元件,10-控制器,11-第一水温传感器,12-第二水温传感器,13-第三水温传感器,14-第二流量调节阀,15-第三流量调节阀,16-电机,17-齿轮,18-回水阀,19-第一板,20-第二板,21-第一组件,22-用水终端,23-蜗轮,24-蜗杆,25-备用电池,26-壳体,27-水槽,28-第二组件;
103-冷水接头,204-热水接头,403-回水接头;
3a-第一混水流道段,3b-第二混水流道段;
101-第一流道口,102-第二流道口,201-第三流道口,202-第四流道口,203-第五流道口,401-第六流道口,402-第七流道口,301-第八流道口,302-第九流道口,303-第十流道口,304-第十一流道口;
601-第一定阀片,602-第一动阀片,603-第二动阀片,604-转轴,605-转套,606-阀壳,607-阀盖,608-密封圈,609-第三定阀片,610-第四动阀片;
601a-第一表面,602a-第二表面,602b-第三表面,603a-第四表面,2101a-第五表面,2101b-第六表面,2102a-第七表面,610a-第八表面,1802a-第九表面,702a-第十表面,609a-第十一表面;
6011-第一冷水孔,6012-第一热水孔,6013-第一混水孔,6021-第二混水孔,6022-第三混水孔,6031-第一混水槽;
6011a-第一孔口,6012a-第二孔口,6021a-第三孔口,6021b-第四孔口,6022a-第五孔口,6031a-第一槽口,6013a-第六孔口,6022b-第七孔口;
6011a1-第一孔口的第一端,6011a2-第一孔口的第三端,6012a1-第二孔口的第二端,6012a2-第二孔口的第四端;
6061-第二冷水孔,6062-第二热水孔,6063-第四混水孔,6091-第三冷水孔,6092-第三热水孔,6093-第五混水孔;
6101-第二混水槽;
701-第五定阀片,702-第六动阀片;
7011-第六混水孔,7012-第七混水孔,7021-第三混水槽;
1801-第四定阀片,1802-第五动阀片;
18011-第一回水孔,18012-第二回水孔,18021-第一回水槽,18022-第二回水槽;
1401-第二定阀片,1402-第三动阀片;
14011-走水孔,14021-走水豁口;
1901-第一槽道,2001-第二槽道;
2101-第三板,2102-第四板;
2801-第五板,2802-第六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可以理解,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所描述的各个实施例的一些技术手段可相互替换或结合。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对象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对象。并且,“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不少于两个。本申请所说的“多个”,表示不少于两个。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连接”、“安装”、“固定”、“收容”等,如无特别说明,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分体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地连接。又例如,“收容”并不一定表示整体完全收容,该概念还包括一部分突出于外部的部分收容情况。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前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清楚且简化地描述本申请,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例如,若图中装置被翻转,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下方”的元件将被定位在其他元件的“上方”。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依次”、“顺次”,例如短语“依次排布的A、B、C”,仅指示元件A、B、C的排列顺序,并不排除在A和B之间和/或B和C之间布置其它元件的可能性。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基于”、“根据”,用于描述影响确定的一个或多个因素。该术语不排除影响确定的附加因素。即,确定可仅基于这些因素或至少部分地基于这些因素。例如短语“基于A来确定B”,这种情况下,A为影响B的确定的因素,此短语不排除B的确定可能还基于C。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响应于”以及有关的术语是指一个信号或事件被另一个信号或事件影响到某个程度,但不一定是完全地或直接地受到影响。如果事件A“响应于”事件B而发生,则A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响应于B。例如,B的出现最终可能导致A的出现,但可能存在其它中间事件和/或条件。在其它情形中,B可能不一定导致A的出现,并且即使B尚未发生,A也可能发生。此外,术语“响应于”还可以意味着“至少部分地响应于”。术语“确定”广泛涵盖各种各样的动作,可包括演算、计算、处理、推导、调研、查找(例如,在表、数据库或其他数据结构中查找)、探明、和类似动作,还可包括接收(例如,接收信息)、访问(例如,访问存储器中的数据)和类似动作,以及解析、选择、选取、建立和类似动作等等。其他术语的相关定义将在下文描述中给出。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如果”,取决于上下文,通常可以与“当…时”或“在…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互换。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被配置为”,取决于上下文,通常可以与“具有…能力”、“被设计为”、“用于”或“能够”互换。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本申请水路系统的第一个实施例,该水路系统包括用水终端22、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混水流道3、混水阀6、第一电加热器5、第一水温传感器11、水温设定元件8和控制器10。
在本实施例中,用水终端22为水龙头,其具有与混水流道3连通的出水口。使用时,从冷水流道1和/或热水流道2流入混水流道3的水被送至该水龙头的出水口,供用户使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用水终端22是沐浴用的花洒。可以理解的是,混水流道3的一部分形成于作为用水终端22的水龙头内部。
冷水流道1的出水端和热水流道2的出水端通过同一个混水阀6与混水流道3的进水端(可通断地)连通,即,混水阀6既连接至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之间,又连接至热水流道2与混水流道3之间。混水阀6用于调整进入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的连通面积和热水流道2与混水流道3的连通面积的比例,由此调节进入混水流道3的冷、热水比例,也即调节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向混水流道3的流量比,从而在混水流道3中获得理想的水温输送至用水终端22,满足用户对用水水温的需求。在本实施例中,混水阀6还可以将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中的任一流道与混水流道3的连通面积调节为零。第一水温传感器11连接至热水流道2,用于获取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2当前的第一水温第一电加热器5连接至热水流道2,可在热水流道2的水温较低时,对热水流道2加热,以提升热水流道2的水温。水温设定元件8可手动操作或声控操作,以用于设定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控制器10分别与第一水温传感器11、第一电加热器5、水温设定元件8和混水阀6通信连接,以用于:从第一水温传感器11获取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根据作用于水温设定元件8的操作信息确定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并根据第一水温和目标水温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和混水阀6的工作状态。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通常还对用水终端22尤其是水龙头具有出水流量的要求。由此,本实施例的水路系统还配置了第一流量调节阀7以及可人工操作(包括声控操作)的流量设定元件9。其中,第一流量调节阀7连接至混水流道3,使用时,通过调整该第一流量调节阀7的开度来调节混水流道3的流量。流量设定元件9用于设定混水流道3的目标流量。第一流量调节阀7和流量设定元件9均与上述控制器10通信连接,控制器10可进一步用于:根据前述的第一水温、目标水温、目标流量,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混水阀6和第一流量调节阀7的工作状态。
为了使得上述水路系统中除用水终端22以外的所有组件能够作为一件独立的产品来生产和销售,用户只需单独购买该独立产品便可升级原始用水终端22(如水龙头、花洒等)的功能,本实施例还配置了一壳体26。该壳体26用于承载和集中上述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混水流道3、混水阀6、第一电加热器5、第一水温传感器11、水温设定元件8、流量设定元件9和控制器10。其中,水温设定元件8和流量设定元件9设置于壳体26的外表面,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混水流道3、混水阀6、第一电加热器5、第一水温传感器11和控制器10收容并固定在壳体26内。而且,对于该独立产品而言,冷水流道1的进水端、热水流道2的进水端、混水流道3的出水端均伸出前述壳体26外部并设置有连接螺纹,以方便与外部管路及用水终端22的连接。可见,该独立产品中的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均具有伸出壳体26外的进水接头,该独立产品中的混水流道3具有伸出壳体26外的出水接头。
为便于读者观察该水路系统的内部结构,图1中的壳体被打开。
在本实施例中,水温设定元件8和流量设定元件9是两个可以独立操作的旋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水温设定元件8和流量设定元件9集成在同一触控屏中。
再参阅图1,为了更优地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混水阀6和第一流量调节阀7的工作状态,本实施例的水路系统还配置了与控制器10通信连接的第二水温传感器12。其中,第二水温传感器12连接至冷水流道1,用于获取冷水流道1当前的第二水温。由此,控制器10能够进一步根据第一水温、目标水温、目标流量、第二水温,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混水阀6、第一流量调节阀7的工作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混水阀6和第一流量调节阀7均是由电机驱动的阀,二者既可以采购于市场,也可以对常规阀门作简单改变而获得。
上述第一电加热器5只能加热热水流道2,而不能加热混水流道3。若初始状态下混水流道3的水温较低,当用户打开水龙头准备泡茶时,第一电加热器5只能将热水流道2的水温加热至目标温度,而混水流道3中的低温水会先于热水流道2中被加热至目标温度的水而流出,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对此,在本实施例中,水路系统还配置了第三水温传感器13和图中未画出的第二电加热器。其中,第三水温传感器13连接至混水流道3,用于获取混水流道3当前的第三水温;第二电加热器连接至混水流道,用于对混水流道3加热。在实际应用时,控制器10可响应于接收到用户的用水操作,控制第二电加热器将混水流道3的低水温加热至目标水温后关闭,之后再控制用水终端22出水。
<实施例二>
图3示出了水路系统的第二个实施例,该水路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似,可参考实施例一的描述进行理解,主要不同在于以下:
在本实施例中,水路系统包括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混水流道3、第一电加热器5、第一水温传感器11、水温设定元件8、流量设定元件9和控制器10。冷水流道1的出水端通过第二流量调节阀14与混水流道3的进水端连通,使用时,可通过调整该第二流量调节阀14的开度来调节冷水流道1的流量。热水流道2的出水端通过第三流量调节阀15与混水流道3的进水端连通,使用时,可通过调整该第三流量调节阀15的开度来调节热水流道2的流量。不难理解,通过调整第二流量调节阀14及第三流量调节阀15的开度,既可以调节混水流道3的水温,又可以调节混水流道3的流量,以同时满足用户对用水温度和用水流量的需求。第一水温传感器11连接至热水流道2,用于获取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第一电加热器5连接至热水流道2,可在热水流道2的水温较低时,对热水流道2加热,以提升热水流道2的水温。可手动操作(或声控操作)的水温设定元件8用于设定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可手动操作(或声控操作)的流量设定元件9用于设定混水流道3的目标流量。控制器10分别与第一水温传感器11、第一电加热器5、水温设定元件8、流量设定元件9、第二流量调节阀14和第三流量调节阀15通信连接,以用于根据前述第一水温和目标水温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第二流量调节阀14和第三流量调节阀15的工作状态。
本实施例中,水温设定元件8是分别带有“+”和“-”的一对按钮,流量设定元件9是分别带有“+”和“-”的另一对按钮。
<实施例三>
图4示出了水路系统的第三个实施例,该水路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似,可参考实施例一的描述进行理解。
在本实施例中,水路系统也包括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混水流道3、第一电加热器5、第一水温传感器11、水温设定元件8、流量设定元件9和控制器10。冷水流道1的出水端和热水流道2的出水端通过同一个混水阀6与混水流道3的进水端连通。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混水阀6不仅能够调整进入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向混水流道3的流量比,从而调节混水流道3的水温,而且还能够调节混水流道3的流量。即本实施例中的混水阀6同时具有实施例一中混水阀6和第一流量调节阀7的功能,相当于实施例一中混水阀6和第一流量调节阀7的集成体。
本实施例中,混水阀6包括第一定阀片601、第一动阀片602、第二动阀片603。其中,第一动阀片602以能够绕第一枢转轴线c1枢转的方式贴靠第一定阀片601,第二动阀片603以能够绕第一枢转轴线c1枢转的方式贴靠第一动阀片602。即,第一动阀片602与第一定阀片601贴靠布置,且第一动阀片602能够相对于第一定阀片601绕第一枢转轴线c1枢转;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贴靠布置,且第二动阀片603能够相对于第一动阀片602绕第一枢转轴线c1枢转。第一定阀片601具有贴靠第一动阀片602的第一表面601a,第一动阀片602具有贴靠第一定阀片601的第二表面602a以及贴靠第二动阀片603的第三表面602b,第二动阀片603具有贴靠第一动阀片602的第四表面603a。
第一定阀片601上贯通设置延伸至前述第一表面601a的第一冷水孔6011、第一热水孔6012和第一混水孔6013。第一动阀片602上贯通设置自前述第二表面602a延伸至前述第三表面602b的第二混水孔6021和第三混水孔6022。第二动阀片603的前述第四表面603a制有向内凹陷的第一混水槽6031。第一定阀片601的第一冷水孔6011和第一热水孔6012分别与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连通,第一定阀片601上的第一混水孔6013与混水流道3连通。
请一并参阅图5、图6和图7不难理解,本实施例中的混水阀6具有下述功能:
当第一动阀片602绕第一枢转轴线c1枢转至与第一定阀片601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时,第一混水孔6013与第三混水孔6022连通,第一冷水孔6011与第二混水孔6021连通,第一热水孔6012被第一动阀片602封堵,冷水流道1的水能够流至第二混水孔6021,热水流道2的水被隔挡在第一动阀片602的第二表面602a。而且,在该第一相对位置,第二混水孔6021与第一冷水孔6011的连通面积的大小,可通过对第一动阀片602的枢转而调节。
当第一动阀片602与第一定阀片601处于第二相对位置时,第一混水孔6013与第三混水孔6022连通,第一热水孔6012与第二混水孔6021连通,第一冷水孔6011被第一动阀片602封堵,热水流道2的水能够流至第二混水孔6021,冷水流道1的水则被封堵在第一动阀片602的第二表面602a。而且,在该第二相对位置,第二混水孔6021与第一热水孔6012的连通面积的大小,可通过对第一动阀片602的枢转而调节。也即,在该第二相对位置上,第一热水孔6012与第二混水孔6021的连通面积,响应于第一动阀片602绕着第一枢转轴线c1枢转而变化。
当第一动阀片602与第一定阀片601处于第三相对位置时,第一混水孔6013与第三混水孔6022连通,第一冷水孔6011和第一热水孔6012均与第二混水孔6021连通,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的水均能够流至第二混水孔6021。而且,在该第三相对位置,第一冷水孔6011和第二混水孔6021连通面积与第一热水孔6012和第二混水孔6021连通面积的比值,也可以通过对第一动阀片602的枢转而调节。也即,在该第三相对位置上,第一冷水孔6011和第二混水孔6021连通面积与第一热水孔6012和第二混水孔6021连通面积的比值,响应于第一动阀片602绕着第一枢转轴线c1枢转而变化,由此调节混水流道3的水温。
当第一动阀片602与第一定阀片601处于第四相对位置时,第一混水孔6013与第三混水孔6022连通,第一冷水孔6011和第一热水孔6012均被第一动阀片602封堵,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的水均被隔挡在第一动阀片602的第二表面602a,不能进入混水流道3。也即,在该第五相对位置上,第三混水孔6022与第一混水槽6031的连通面积,响应于第二动阀片602绕着第一枢转轴线c1枢转而变化,由此调节混水流道3的流量。
当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处于第五相对位置时,第二混水孔6021和第三混水孔6022均与第一混水槽6031连通。若此时第一动阀片602与第一定阀片601处于上述第一相对位置或第二相对位置或第三相对位置,那么流入第二混水孔6021中的冷水和/或热水便会依次经过第一混水槽6031、第三混水孔6022、第一混水孔6013流向混水流道3。若此时第一动阀片602与第一定阀片601处于上述第四对位置,虽然第二混水孔6021、第一混水槽6031、第三混水孔6022、第一混水孔6013依次连通,但是由于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中的水被第一动阀片602封堵而不能进入第二混水孔6021,故不会有水流至混水流道3。并且,在该第五相对位置,第一混水槽6031与第三混水孔6022的连通面积,可通过对第二动阀片603的枢转而调节,进而可通过此手段调节混水流道3的流量。
当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处于第六相对位置时,第三混水孔6022被第二动阀片603封堵。即便此时第一动阀片602与第一定阀片601处于上述第一相对位置或第二相对位置或第三相对位置、且第二混水孔6021与第一混水槽6031连通,因第三混水孔6022被第二动阀片603封堵,流至第一混水槽6031的水被隔挡在第一动阀片602的第三表面602b,不能流至第三混水孔6022。可见,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处于第六相对位置时,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的水也不会进入混水流道3,更不会到达用水终端22。
由上述描述可知,用户既可以通过枢转第一动阀片602以调整第一动阀片602与第一定阀片601的相对位置来切断流向混水流道3的水路,又可以通过枢转第二动阀片603以调整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定阀片601的相对位置来切断流向混水流道3的水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动阀片602与第一定阀片601不具有第四相对位置。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不具有第六相对位置。
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完全有能力选择第一定阀片601上第一冷水孔6011、第一热水孔6012和第一混水孔6013,第一动阀片602上第二混水孔6021和第三混水孔6022,以及第二动片上第一混水槽6031的具体结构和具体位置,以实现上述功能。请参阅图5至图9,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下述这样的设计:
第一冷水孔6011、第一热水孔6012、第二混水孔6021、第三混水孔6022及第一混水槽6031均布置在同一个第一圆筒面p1上(即该第一圆筒面穿过前述的各个孔和槽),该第一圆筒面p1的轴心线与上述第一枢转轴线c1重合。具体的,第一冷水孔6011在第一表面601a的第一孔口6011a、第一热水孔6012在第一表面601a的第二孔口6012a、第二混水孔6021在第二表面602a的第三孔口6021a和在第三表面602b的第四孔口6021b、第三混水孔6022在第三表面602b的第五孔口6022a、第一混水槽6031在第四表面603a的第一槽口6031a布置在前述第一圆筒面p1上。
进一步的,第一冷水孔6011在第一表面601a的第一孔口6011a、第一热水孔6012在第一表面601a的第二孔口6012a、第二混水孔6021在第二表面602a的第三孔口6021a和在第三表面602b的第四孔口6021b、第三混水孔6022在第三表面602b的第五孔口6022a,均为环绕第一枢转轴线c1的弧形孔口。第一混水槽6031在第四表面603a的第一槽口6031a为环绕第一枢转轴线c1的弧形槽口。
第一孔口6011a和第二孔口6012a在上述第一圆筒面p1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布置,第三孔口6021a的周向长度大于第一孔口6011a与第二孔口6012a的最小周向距离。从而使得,第二混水孔6021能够同时或择一接通第一冷水孔6011和第一热水孔6012。进一步的,第三孔口6021a的周向长度不小于第一孔口6011a与第二孔口6012a的最大周向距离,从而使得第二混水孔6021能够同时与第一冷水孔6011和第一热水孔6012全面积连通——第一孔口6011a和第二孔口6012a的全部面积均能接入第三孔口6021a。所说的“最大周向距离”,是指第一孔口6011a和第二孔口6012a在第一圆筒面p1周向方向上的最大距离,具体的,为第一孔口6011a远离第二孔口6012a的第一端6011a1与第二孔口6012a远离第一孔口6011a的第二端6012a1之间的周向距离,即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的两远离端之间的周向距离。对应的,所说的“最小周向距离”,为第一孔口6011a靠近第二孔口6012a的第三端6011a2与第二孔口6012a靠近第一孔口6011a的第四端6012a2之间的周向距离,即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的两靠近端之间的周向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孔口6011a与第二孔口6012a的最大周向距离(即前述第一端6011a1与第二端6012a1之间的距离)在第一圆筒面p1上占取的弧度加上第三孔口6021a在上述第一圆筒面p1上占取的弧度之和<360°,从而使得,在第一动阀片602枢轴至相应位置(如上述的第四相对位置)时,第二混水孔6021能够同时与第一冷水孔6011和第一热水孔6012断开。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混水孔6013在第一表面601a的第六孔口6013a、以及第三混水孔6022在第二表面602a的第七孔口6022b均位于前述第一枢转轴线c1上。因此,在第一动阀片602绕第一枢转轴线c1枢转至任一角度时,第三混水孔6022始终与第一混水孔6013保持连通。第三混水孔6022两端的孔口,即在第三表面602b的第五孔口6022a和在第二表面602a的第七孔口6022b,在第一枢转轴线c1的延伸方向上错位布置,如图9。
为方便加工,本实施例中第一冷水孔6011、第一热水孔6012、第一混水孔6013和第三混水孔6022都被设计成平行于第一枢转轴线c1且具有均匀横截面的弧形通孔,第一混水槽6031被设计成槽深平行于第一枢转轴线c1且具有均匀横截面的弧形槽。
第一槽口6031a在前述第一圆筒面p1上占取的弧度与第四孔口6021b在第一圆筒面p1上占取的弧度之和>360度,由此使得,在第二动阀片603绕第一枢转轴线c1枢转至任一位置时,第二混水孔6021与第一混水槽6031始终保持连通。第三混水孔6022在第三表面602b的上述第五孔口6022a,其在第一圆筒面p1上占取的弧度与第一槽口6031a在第一圆筒面p1上占取的弧度之和<360°,由此使得,通过转动第二动阀片603可将第一混水槽6031与第三混水孔6022选择性地连通或隔断。
为使得第二混水孔6021能够与第一混水槽6031全面积连通,即使得第四孔口6021b的全部面积均能接入第一混水槽6031的第一槽口6031a,本实施例将第一槽口6031a的周向长度设置为大于第四孔口6021b的周向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动阀片602上固定有与第一枢转轴线c1同轴布置的转轴604,第二动阀片603上固定有与第一枢转轴线c1同轴布置的转套605,转轴604可枢转地穿设于转套605中,并且转轴604具有伸出转套605外的伸出端。第一电机16通过第一齿轮组件与转套605连接,以驱动转套605枢转,进而带动第二动阀片603枢转。第二电机16通过第二齿轮组件与转轴604连接,以驱动转轴604枢转,进而带动第一动阀片602枢转。第一电机16和第二电机16均与上述控制器10信号连接。
具体的,第一齿轮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两个齿轮17,其中一个齿轮17与转套605同轴固定,另一个齿轮17与第一电机16的输出轴同轴固定。第二齿轮组件也包括相互啮合的两个齿轮17,其中一个齿轮17与转轴604同轴固定,另一齿轮17与第二电机16的输出轴同轴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该混水阀6还具有一阀壳606,阀壳606是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带底的圆筒结构。上述第一定阀片601、第一动阀片602、第二动阀片603均收容在该阀壳606内,第一定阀片与阀壳固定。阀壳606的封闭端,也即阀壳606的“底”,贯通开设有第二冷水孔6061、第二热水孔6062和第四混水孔6063,分别与第一冷水孔6011、第一热水孔6012和第一混水孔6013连通。第二冷水孔6061、第二热水孔6062和第四混水孔6063在阀壳606封闭端的外侧表面的孔口为圆形孔口,而且这三个圆形孔口拉开较大的距离,以方便与外部水管的连接。第二冷水孔6061、第二热水孔6062和第四混水孔6063在阀壳606封闭端的内侧表面的孔口的形状和位置,与第一冷水孔6011、第一热水孔6012和第一混水孔6013的形状和位置对应,以更好地实现第二冷水孔6061与第一冷水孔6011、第二热水孔6062与第一热水孔6012、第四混水孔6063与第一混水孔6013的对接。第二冷水孔6061及第二热水孔6062在阀壳封闭端内外两侧的孔口错位布置,如图6、图9和图10所示。
为了提升阀壳606上各孔与第一定阀片601上各孔的对接密封性,本实施例在阀壳606的底与第一定阀片601之间还夹设了密封圈608。
阀壳606的开口端固定卡接将该开口封堵住的阀盖607,上述第一电机16和第二电机16均安装在该阀盖607的内侧。
<实施例四>
图14示出了水路系统的第四个实施例,该水路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似,可参考实施例一的描述进行理解,主要不同在于以下:
本实施例的水路系统还配置了与热水流道2连通的回水流道4。回水流道4与热水流道2的连通路径上设置有回水阀18,回水阀18为电磁阀,与控制器10通信连接。控制器10用于控制该回水阀18打开或关闭,进而控制回水流道4与热水流道2连通或隔断。
本实施例的水路系统配置了与热水流道2连通的回水流道4,可在热水流道2的水温较低时,将热水流道的低温水快速引出,让上游未丢温的热水流入;而当热水流道2的水温足够时,再将回水流道4与热水流道2隔断。控制器10可根据第一水温、目标温度和目标流量,控制回水阀18打开或关闭——由此控制回水流道4与热水流道2连通或隔断。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水路系统还配置有热水罐和第四水温传感器。其中,热水罐与热水流道2连通、以向热水流道2提供热水水源的热水罐,第四水温传感器连接至热水罐,以获取热水罐当前的第四水温。热水罐中的热水可由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第四水温传感器与控制器10通信连接。如此,控制器10还可以根据第一水温(即热水流道2水温)和第四水温(即热水罐水温),控制回水阀18打开或关闭。例如,在第一水温小于或等于第四水温时,说明上游已无足够水温,无回水的必要,故此时应控制回水阀18关闭,断开回水流道4和热水流道2的连通。
<实施例五>
图15示出了水路系统的第五个实施例,该水路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四相似,可参考实施例四的描述进行理解,主要不同在于:本实施例中设置于回水流道4与热水流道2的连通路径上的回水阀18并非电磁阀,而是由电机16驱动的电控阀。
<实施例六>
图16至图25示出了水路系统的第六个实施例,该水路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五相似,可参考实施例五的描述进行理解,主要不同在于:
本实施例中,水路系统包括层叠固定的第一板19和第二板20,第一板19具有朝向第二板20的第一内表面,第二板20具有朝向第一板19的第二内表面。第一板19的第一内表面制有朝着远离第二内表面方向凹陷的第一槽道1901,第二板20的第二内表面制有朝着远离第一内表面的方向凹陷的第二槽道2001。相互配合的前述第一槽道1901与第二槽道2001共同形成上述的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混水流道3和回水流道4。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混水流道3和回水流道4形成于第一板19和第二板20之间。
可见,本实施例中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混水流道3和回水流道4并没有分别形成于对应的水管中,而是整体形成在相互对接的两个带槽道的板之间,不仅提升了水路的整体性和紧凑性,而且方便了制造和装配,同时提升了水路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板19和第二板20均金属材质的冲压板,二者焊接固定,第一槽道1901和第二槽道2001是分别冲压形成于第一板19和第二板20上的冲压凹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19和第二板20为压塑结构,二者借助螺钉锁紧固定。
第一板19上贯通设置与第一槽道1901相通的多个安装孔,分别用于安装第一水温传感器11、第二水温传感器12和第三水温传感器13。图中未画出的第一电加热器穿设在两板之间的热水流道中。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流量调节阀14、第三流量调节阀15、回水阀18具有相同的结构,这三个阀均分别包括第二定阀片1401和第三动阀片1402,其中,第三动阀片1402以能够绕第二枢转轴线c2枢转的方式贴靠第二定阀片1401。第二定阀片1401上贯通设置两个走水孔14011,第三动阀片1402设置有与前述两个走水孔14011对应的两个走水豁口1402。当第三动阀片1402枢转至图23所示的角度时,走水豁口1402刚好与走水孔14011重合,水流可顺利通过阀。当第三动阀片1402枢转至图24所示的角度时,走水豁口1402与走水孔14011错位,第三动阀片1402的实体部分将走水孔14011遮挡封闭,水流不能通过阀。当第三动阀片1402在图23所述角度位置和图24所示角度位置之间枢转时,走水豁口1402与走水孔14011的连通面积发生改变,由此调整阀的开度,进而调节水的流量。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流量调节阀14、第三流量调节阀15和回水阀18上第三动阀片1402的枢转,均由电机16驱动,这三个阀中的每个阀都配置有一个电机16。
<实施例七>
图26至图50示出了水路系统的第七个实施例,该水路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五相似,可参考实施例五的描述进行理解,主要不同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水路系统包括第一组件21和第二组件28,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混水流道3和回水流道4均至少部分地均形成于第一组件21内,而非形成于水管中。第一组件21具有第五表面2101a、第六表面2101b和第七表面2102a,其中第五表面2101a和第七表面2102a分别位于第一组件21的相对两侧。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和回水流道4均分别从第五表面2101a贯通至第六表面2101b,而且热水流道2在第六表面2101b具有两个流道口。具体的,冷水流道1具有位于第五表面2101a的第一流道口101和位于第六表面2101b的第二流道口102。热水流道2具有位于第五表面2101a的第三流道口201,位于第六表面2101b的相互隔开的第四流道口202和第五流道口203。回水流道4具有位于第六表面2101b的第六流道口401和位于第五表面2101a的第七流道口402。混水流道3包括两个相互隔开的流道段,分别是第一混水流道段3a和第二混水流道段3b。其中,第一混水流道段3a具有位于第六表面2101b的第八流道口301和第九流道口302。第二混水流道段3b从第六表面2101b贯通至第七表面2102a。第二混水流道段3b具有位于第七表面2102a的第十流道口303和位于第六表面2101b的第十一流道口304。水龙头连接于第十一流道口304。
第二流道口102、第四流道口202、第八流道口301两两邻接,第五流道口203与第六流道口401邻接,第九流道口302与第十流道口303邻接。
在本实施例中,混水阀6包括第三定阀片609和第四动阀片610,第四动阀片610以能够绕第三枢转轴线c3枢转的方式贴靠第三定阀片609,第三定阀片609固定在第一组件21的第六表面2101b。第三定阀片609具有贴靠第四动阀片610的第十一表面609a,第四动阀片610具有贴靠第三定阀片609的第八表面610a。第三定阀片609上贯通设置延伸至前述第十一表面609a的第三冷水孔6091、第三热水孔6092和第五混水孔6093。其中,第三冷水孔6091与冷水流道1的第二流道口102连通,第三热水孔6092与热水流道2的第四流道口202连通,第五混水孔6093与混水流道3的第八流道口301连通。第四动阀片610的前述第八表面610a制有向内凹陷的第二混水槽6101。第二混水槽6101具有位于第八表面610a的第二槽口6101a。
当第四动阀片610与第三定阀片609处于第七相对位置时,第二混水槽6101分别连通与第三冷水孔6091和第五混水孔6093,第三热水孔6092被第四动阀片610封堵,仅冷水流道1的水能够通过混水阀6流至混水流道3。
当第四动阀片610与第三定阀片609处于第八相对位置时,第二混水槽6101分别连通第三热水孔6092和第五混水孔6093,第三冷水孔6091被第四动阀片610封堵,仅热水流道2的水能够通过混水阀6流至混水流道3。
当第四动阀片610与第三定阀片609处于第九相对位置时,第二混水槽6101分别连通第三冷水孔6091、第三热水孔6092和第五混水孔6093,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的水均能够通过混水阀6流至混水流道3。而且在该第九相对位置上,第三冷水孔和第五混水孔连通面积与第三热水孔和第五混水孔连通面积的比值,响应于第四动阀片绕着第三枢转轴线c3枢转而变化,由此调节混水流道的水温。
当第四动阀片610与第三定阀片609处于第十相对位置时,第三冷水孔6091和第三热水孔6092均被第四动阀片610封堵,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的水均无法流至混水流道3。
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完全有能力选择第三定阀片609上第三冷水孔6091、第三热水孔6092和第五混水孔6093,第四动阀片610上第二混水槽6101的具体结构和具体位置,以实现上述功能。参阅图35至图44,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下述这样的优选设计:
第三冷水孔6091的在第十一表面609a的第八孔口6091a、第三热水孔6092的在第十一表面609a的第九孔口6092a、以及第二混水槽6101的第二槽口6101a均布置在第二圆筒面p2上。并且,前述第二圆筒面p2的轴心线与第三枢转轴线c3重合。如此使得枢转第四动阀片610时,对应孔口与槽口能够选择性地连通或隔断。
第五混水孔6093在第十一表面609a的第十三孔口6093a及第二混水槽6101的第二槽口6101a均布置在第三枢转轴线c3上。因此,在第四动阀片绕第三枢转轴线c3枢转至任一角度时,第二混水槽6101始终与第五混水孔6093保持连通。
进一步的,第二槽口6101a包括第一扇形部分6101a1和第二扇形部分6101a2,第一扇形部分6101a1的第一半径小于第二扇形的第二半径。第三孔口是半径等于前述第一半径的圆形孔口,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均为外侧半径等于前述第二半径的弧形孔口。而且,第一扇形部分6101a1的圆心线、第二扇形部分6101a2的圆心线、第八孔口6091a的圆心线、以及第九孔口6092a的圆心线均与第三枢转轴线c3重合。从而更便于控制对应孔口和槽口的接通面积。
进一步的,在第一枢转轴线的长度方向上,第一扇形部分6101a1全部投影于第十三孔口6093a内;在第一枢转轴线的长度方向上,第八孔口6091a能够全部投影于第二扇形部分内,第九孔口6092a也能够全部投影于第二扇形部分6101a2内。
进一步的,第八孔口6091a与第九孔口6092a的最大周向距离在第二圆筒面p2上占取的弧度=第二槽口6101a(尤其是第二槽口的第二扇形部分6101a2)在第二圆筒面p2上占取的弧度,而且第二扇形部分6101a2的弧度小于180°。如此使得,第四动阀片能够将第三冷水孔和第三热水孔同时封堵。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冷水孔、第三热水孔、以及第五混水孔均为横截面均匀的孔,第二混水槽为横截面均匀的槽,并且第三冷水孔、第三热水孔、以及第五混水孔均沿着第三枢转轴线的长度方向贯通第三定阀片,第二混水槽沿着平行于第三枢转轴线的长度方向从第八表面向内凹陷。在本实施例中,回水阀18包括第四定阀片1801和第五动阀片1802,第五动阀片1802以能够绕第四枢转轴线c4枢转的方式贴靠第四定阀片1801,第四定阀片1801固定在第一组件21的第六表面2101b。第四定阀片1801上开设第一回水孔18011和第二回水孔18012,其中第一回水孔18011与热水流道2的第五流道口203连通,第二回水孔18012与回水流道4的第六流道口401连通。第五动阀片1802具有贴靠第四定阀片1801的第九表面1802a,并且该第九表面1802a制有向内凹陷的第一回水槽18021。
当第五动阀片1802与第四定阀片1801处于第十一相对位置时,第一回水槽18021分别连通第一回水孔18011和第二回水孔18012,热水流道2的水能够通过回水阀18流至回水流道4。
当第五动阀片1802与第四定阀片1801处于第十二相对位置时,第一回水孔18011或/和第二回水孔18012被第五动阀片1802封堵,第一回水槽18021不同时第一回水孔18011和第二回水孔18012,连通热水流道2的水被回水阀18隔挡,无法流至回水流道4。
为了提升回水阀18的最大通流面积,本实施例在第五动阀片1802的上述第九表面1802a还设置了向内凹陷的第二回水槽18022,第二回水槽18022与第一回水槽18021隔开布置。当第五动阀片1802与第四定阀片1801处于上述第十一相对位置时,该第二回水槽18022也分别连通第一回水孔18011和第二回水孔18012。当第五动阀片1802与第四定阀片1801处于上述第十二相对位置时,该第二回水槽18022也不同时连通第一回水孔18011和第二回水孔18012,故热水流道2的水仍然无法通过回水阀18进入回水流道4。
第一流量调节阀7包括第五定阀片701和第六动阀片702,第六动阀片702以能够绕第五枢转轴线c5枢转的方式贴靠第五定阀片701,第五定阀片701固定在第一组件21的第六表面2101b。第五定阀片701上开设第六混水孔7011和第七混水孔7012,其中第六混水孔7011与混水流道3的第九流道口302连通,第七混水孔7012与混水流道3的第十流道口303连通。第六动阀片702的贴靠第五定阀片701的第十表面702a制有向内凹陷的第三混水槽7021。
当第六动阀片702与第五定阀片701处于第十三相对位置时,第三混水槽7021分别连通第六混水孔7011和第七混水孔7012,第一混水流道段3a的水能够通过第一流量调节7阀流入第二混水流道段3b,进而从第二混水流道段3b的第十一流道口304流至用水终端22。而且在该第十三相对位置上,可通过调整第六动阀片702的枢转角度,来调节第三混水槽7021与第六混水孔7011和/或第七混水孔7012的连通面积,也即调整第一流量调节阀7的开度,进而调整混水流道3的流量。
当第六动阀片702与第五定阀片701处于第十四相对位置时,第六混水孔7011或/和第七混水孔7012被第六动阀片702封堵,第一混水流道段3a的水被第一流量调节阀7隔挡,不能流至第二混水流道段3b和用水终端22。
为了便于混水阀6的第三定阀片609、回水阀18的第四定阀片1801、第一流量调节阀7的第五定阀片701在第一组件21上的安装固定,本实施例在第一组件21的第六表面2101b设置了三个装配槽2102b,前述第三定阀片609、第四定阀片1801和第五定阀片701分别嵌装在这三个装配槽2102b中。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定阀片609、第四定阀片1801、第五定阀片701与第四板2102为相同材质的一体式结构,即第三定阀片609、第四定阀片1801、第五定阀片701均一体固定于第一组件21上。相当于,将图27中的第三定阀片609、第四定阀片1801、第五定阀片701去除,直接将第六表面2101b三个装配槽2102b处的器件部分分别视为第三定阀片609、第四定阀片1801、第五定阀片701。
为了方便上述第一组件21的生产制作,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组件21包括贴靠固定的第三板2101和第四板2102。上述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混水流道3和回水流道4由第三板2101和第四板2102共同形成。第一组件21的上述第五表面2101a和第七表面2102a具体形成于第三板2101上,第一组件21的上述第六表面2101b具体形成于第四板2102上。第三板2101上的贴靠第四板2102的第十二表面制有向内凹陷的五条槽道,且其中三条槽道的一端均设置延伸至第五表面2101a的通孔——分别构成上述的第一流道口101、第三流道口201和第七流道口402,其中一条槽道的一端设置有延伸至第七表面2102a的通孔。第四板2102上贯通设置多个走水孔。当第四板2102与第三板2101装配后,第一盖盖体将前述五条槽道在前述第十二表面的槽口的大部分面积封闭住,前述多个走水孔分别处于对应槽道的槽口位置、以连通对应的槽道,如此由第三板2101和第四板2102共同成形成了上述结构的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混水流道3和回水流道4,第四板2102上的各个走水孔分别构成对应的流道口。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四动阀片610、第五动阀片1802和第六动阀片702的枢转分别由三个电机16驱动。具体的,每个电机16均通过相互啮合的蜗杆24和蜗轮23与对应的动阀片连接,其中蜗轮23与动阀片固定、且与对应的枢转轴线同轴布置,窝杆与电机16的输出轴同轴固定,电机16运转带动蜗杆24枢转,蜗杆24带动与之啮合的蜗轮23枢转,蜗轮23带动与之固定的对应的定阀体同步枢转。这三个电机16均与控制器10通信连接,从而可由控制器10控制混水阀6、回水阀18和第一流量调节阀7的工作状态。
第二组件28贴靠并固定在第一组件的第四板体侧,第二组件28包括贴靠固定的第五板2801和第六板2802,且第三板2101、第四板2102、第五板2801和第六板2802依次布置。第二组件28尤其是第二组件的第六板2802主要起防护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冷水流道1的第一流道口101、热水流道2的第三流道口201、回水流道4的第七流道口402分别连接与第一组件固定且带流道的冷水接头、热水接头和回水接头,以方便与外部管路的连接。显然,冷水接头、热水接头和回水接头也分别为该水路系统中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回水流道4的一部分。用于获取热水流道2水温的第一水温传感器11和用于获取冷水流道1水温的第二水温传感器12分别安装在热水接头和冷水接头上,如图26和图27。
在本实施例中,水路系统的水温设定元件8和流量设定元件9集成在一个既能上下抬放、又能左右转动的调水把手上,该调水把手与控制器10通信连接,从而使得控制器10能够响应于调水把手的动作而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混水阀6、回水阀18和第一流量调节阀7工作在相应的状态。例如:当用户按下调水把手使其处于最低下放位置时,表示用户想要的理想出水流量为零(关闭水龙头)。当用户抬起调水把手使其处于最高上抬位置时,表示用户想要的理想出水流量为最大出水流量。当用户将调水把手调整至最低下放位置和最高上抬位置之间的某一选定位置时,表示用户想要的理想出水流量在零和前述最大出水流量之间,该选定位置越高,表示用户想要的理想出水流量越大。当用户抬起调水把手并将其转动至左侧位置时,表示用户想要的理想出水温度低。当用户抬起调水把手并将其转动至右侧位置时,表示用户想要的理想出水温度高。
可见,该调水开关在操控方式和操控效果上,与传统机械式调水开关相似,更符合人们的传统使用习惯。
<实施例八>
图51至图54示出了本申请水路系统的第八个实施例中,该水路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七相似,可参考实施例七的描述进行理解,主要不同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回水阀是购于市场的电磁阀。
<实施例九>
图55示出了本申请水路系统的第九个实施例中,该水路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二相似,可参考实施例二的描述进行理解,主要不同在于以下:
本实施例的水路系统还配置了与热水流道2连通的回水流道4。回水流道4与热水流道2的连通路径上设置有回水阀18,回水阀18为电磁阀,与控制器10通信连接。控制器10用于控制该回水阀18打开或关闭,进而控制回水流道4与热水流道2连通或隔断。
在实际应用中,热水流道2的水,特别是热水流道2出水端的水,时常因为长期搁置不用而散热丢温,若直接将热水流道2中散热降温后的低温水送入混水流道3和用水终端22,将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对此,本实施例配置了与热水流道2连通的回水流道4,可在热水流道2的水温较低时,将热水流道的低温水快速引出,让上游未丢温的热水流入;而当热水流道2的水温足够后,再将回水流道4与热水流道2隔断。控制器10可根据第一水温、目标温度和目标流量,控制回水阀18打开或关闭——由此控制回水流道4与热水流道2连通或隔断。
<实施例十:供水方法>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水路系统的供水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水路系统。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只要该水路系统包括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分别与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连通的混水流道3、连接至热水流道2的第一电加热器5,便具备了实现本实施例这种供水方法的结构基础。
请参阅图56,本实施例的供水方法包括:
S101,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和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一至九的任一个实施例中,水路系统接收作用于水温设定元件8的操作,水路系统根据该操作确定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并且水路系统从第一水温传感器11获取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用户通过安装在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设定混水流道3的目标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预设时间内或者响应于用户操作,周期性地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和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一旦确定目标水温和第一水温满足下述的响应条件,该水路系统便可执行下述的各种响应动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路系统还配置有供水开关,当用户对该供水开关进行打开操作时,水路系统响应于该打开操作,从水温设定元件8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并从第一水温传感器11获取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可以理解的是,流量设定元件9是一种具有流量设定功能的特殊的供水开关,当用户对流量设定元件9进行操作、设定非零流量时,该供水开关被打开,表示需要供水,此时水路系统从水温设定元件8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并从第一水温传感器11获取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通常情况下,用户在打开供水开关之前,先对水温设定元件8进行操作,以设定混水流道的目标水温,然后再打开供水开关;若用户在打开供水开关之前,未对水温设定元件8进行水温设定的操作,那么该水路系统可从水温设定元件8获取前一次设定的水温作为目标水温。
S102,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则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其中,第一流量是根据第一功率和第一温差确定的,第一温差为目标水温与第一水温的温差。
可以理解,当第一水温<目标水温时,说明混水流道3的理想水温和用水终端22的理想出水温度高于热水流道2当前的实际水温,即便关闭冷水流道1仅将热水流道2的水供应至混水流道3和用水终端22,也不能满足用户对水温的需求。因此还需对热水流道2加热以将其水温提升至目标水温。
上述第一功率是第一电加热器5对热水流道2的加热功率,其可以是人为设定的功率,也可以是系统默认或根据相关数据而确定的功率。对于功率不可调的第一电加热器5,第一功率是第一电加热器5自身的固有功率,通常为第一电加热器5的额定功率,此情况下第一电加热器5的最大功率和最小功率相同;对于功率可调的第一电加热器5,第一功率可以是用户人为选择的功率,也可以是水路系统响应于相关数据而自动确定的功率。
用于加热热水流道2的第一电加热器5,其功率是有限的,而且通常是固定不可调的。采用大小受限的、甚至不可调控的功率将低的第一水温加热到高的目标水温,同时保证热水流道2保持在该目标水温持续地向混水流道3供水,就需要对热水流道2的流量(也即向混水流道3的供水流量)作相应的调整。因此,本实施例先根据目标水温与第一水温的温差(即第一温差)以及第一功率来确定热水流道2的第一流量,再控制热水流道2以确定出的第一流量向热水流道2供水,有助于使热水流道2的流入混水流道3的水温等于目标水温,有助于使用水终端22的出水温度接近理想出水温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根据第一功率和第一温差确定的第一流量,是第一电加热器5对热水流道2以第一功率加热时、热水流道2的水温能够保持在(包括基本保持在)目标水温的流量。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一、四、五、七和八中的任一水路系统中,当控制器10确定其获取的第一水温<目标水温时,则控制器10响应于该确定,控制混水阀6动作,以将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仅保持热水流道2与混水流道3的连通,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其额定功率对热水流道2加热,同时根据该额定功率以及目标水温减去第一水温的温差确定出的第一流量(该第一流量是第一电加热器5以其额定功率对热水流道2加热时、热水流道2的水温能够保持在目标水温的流量),控制第一流量调节阀7的开度以使热水流道2以前述确定的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
又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二、实施例六和实施例九中的任一水路系统中,当控制器10确定其获取的第一水温<目标水温时,则控制器10响应于该确定,控制第二流量调节阀14动作以将冷水流道1和混水流道3隔断,仅保持热水流道2与混水流道3的连通,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对热水流道2加热,并且控制第三流量调节阀15的开度以使热水流道2以确定出的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其供水方法还包括:
获取冷水流道1当前的第二水温;
比如实施例一可通过第二水温传感器12获取冷水流道1当前的第二水温。
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第二水温<目标水温,则保持混水流道3与冷水流道1及热水流道2的连通,不对热水流道2加热,将第二温差与第三温差的比值确定为冷水流道1与热水流道2的流量比,控制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按照该确定出的流量比向混水流道3供水,其中,第二温差为第一水温与目标水温的温差,第三温差为目标水温与第二水温的温差。此策略的目的同样是为了使混水流道3的水温等于(包括基本等于)目标水温。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则将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仅连通混水流道3与热水流道2,不对热水流道2加热,控制热水流道2直接向混水流道3供水。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通常对用水终端22的出水流量也有相应需求,例如用户在泡茶时想要获得小的出水流量,而在洗碗时想要获得大的出水流量。由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其供水方法还包括: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流量。并且,其S102中的“第一流量是根据第一功率和第一温差确定的”,进一步优化为:第一流量是根据第一功率、第一温差和目标流量确定的,其中,第一流量≤目标流量。
在这样的供水策略下,混水流道3的目标流量也作为确定热水流道2走水流量的参数之一,具体的,将热水流道2的走水流量控制在不大于目标流量,从而避免了因热水流道2向混水流道3的实际供水流量超出所需流量带来的使用体验差的问题,如:冲奶时水花飞溅。虽然此供水策略克服了前述问题,但存在这样的缺陷:当出现目标流量较小、第一水温与目标流量相差较小、功率固定的第一加热器的加热功率较大的特殊情形时,仅采用该供水策略,无法同时满足热水流道2的水温和流量要求。可见,这样的供水策略并不适用于前述特殊情形。对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确定前述特殊情形没有发生时,才采用前述控制策略,而当前述特殊情形发生,且第一水温<目标水温时,则保持冷水流道1及热水流道2与混水流道3的连通,对热水流道2以第三功率加热,并且根据第一水温、第二水温、第三功率、目标水温和目标流量确定热水流道2的第一流量和冷水流道1的第二流量,控制热水流道2和冷水流道1分别以第二流量和第三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其中,第二流量与第三流量的和值≤目标流量。后文对此有进一步的说明。
上述“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流量”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一至九的任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10可根据作用于流量设定元件9的操作信息而确定目标流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用户在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上设定目标流道。
如果实施例一至九中的第一电加热器5采用功率可调的电加热器,那么就可以根据需求对热水流道2以所需功率加热。由此,另一些实施例中,在S102“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之前,供水方法进一步优化为还包括:根据第一温差和目标流量确定第一功率。即,第一功率是根据第一温差和目标流量确定的,而不是随意设置的。
可以理解,为了保证在混水流道3能够以目标水温向用水终端22供水的前提下,尽可能以目标流量向用水终端22供水,若第一温差和目标流量越大,第一功率也应越大;若第一温差和目标流量越小,第一功率也应越小。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功率是根据第一温差和目标流量确定的”,进一步优化为包括:
若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一预设乘积阈值,则将第一功率确定为第一预设功率值;
若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二预设乘积阈值,则将第一功率确定为第二预设功率值,其中,第二预设乘积阈值<第一预设乘积阈值;
若第二预设乘积阈值≤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一预设乘积阈值,则将第一功率确定为第三预设功率值,其中,第一预设功率值>第三预设功率值>第二预设功率值。
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越大,对热水流道2的加热功率越大,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越小,对热水流道2的加热功率越小,其目的在于同时满足用户对用水温度和用水流量的需求:在保证实际出水温度为(包括“基本为”)理想出水温度的前提下,也使实际出水流量尽可能接近理想出水流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预设功率值是第一电加热器7的最大功率,也即在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较大的第一预设乘积阈值时,控制第一电加热器7以全功率运行,其目的为在保证混水温度的前提下,让混水流道的实际流量尽可能向上靠近目标流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路系统还配置了与热水流道2连通的回水流道4,以用于将热水流道2中的冷却水引出,从而使上游未冷却的热水快速补入热水流道2,例如上述实施例四至实施例九。在这些实施例中,其供水方法还可进一步包括: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流量。进一步的,S102中的“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则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进一步优化为: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三预设乘积阈值,则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也即,在控制冷水流道1和混水流道3隔断,对热水流道2加热之前,还需要判断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是否小于第三预设乘积阈值,只有在确定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三预设乘积阈值时,才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否则,即便确定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但若不能确定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三预设乘积阈值,那么将不再执行前述响应动作,而是可以执行这样的动作:控制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均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热水流道2向回水流道4送水。即,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三预设乘积阈值,则控制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均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热水流道2向回水流道4送水。
可以理解,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越大,将热水流道2的水温加热并保持在目标水温、并以尽可能接近目标流量的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需要消耗的加热功率越大。而第一电加热器5的功率大小是有限的,甚至是固定不变的,当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大于预设的较大的第三预设乘积阈值时,若要保证热水流道2的水温维持在目标水温,那么热水流道2的流量必然远低于目标流量,难以满足用户对用水流量的需求。由此,在前一段落的实施例中,供水方法还可以包括: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三预设乘积阈值,则控制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均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热水流道2向回水流道4送水。从而使热水流道2中丢温的冷却水快速引出,使上游未丢温的热水迅速补充至热水流道2尤其是热水流道2的出水端,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热水流道2的水温,有助于后续在保证用水终端22的出水温度接近理想温度的前提下,使用水终端22的出水流量尽可能地接近理想流量。
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越小,将热水流道2的水温加热并保持在目标水温、并以尽可能接近目标流量的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需要消耗的加热功率越小。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三预设乘积阈值,说明并不需要消耗很大的加热功率(例如第一电加热器5能够提供的上限加热功率)便能至少基本满足用水温度和用水流量的需求,这时无需回水,而是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其供水方法还包括: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流量。而且S102中的“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则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进一步优化为包括:
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
Figure BDA0003231317770000261
则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将第一电加热器5的最大功率确定为第一功率,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确定的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供水,其中,K为补偿系数,Pmax为第一电加热器的最大功率,T0为目标水温,S0为目标流量,T1为第一水温。
可以理解,当
Figure BDA0003231317770000262
时,说明第一电加热器5即便以其能够提供的最大功率Pmax加热热水流道2,在满足热水流道2水温维持在目标水温T0的情况下,无法让混水流道3的流道达到目标流量S0。故而,此时应当将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使水温更低的冷水流道1不向混水流道3供水,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其能够提供的最大功率Pmax来加热水温相对较高的热水流道2,从而使混水流道3的流量更加接近目标流量S0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加热器5的加热功率可调,而且可在其能够提供的最小功率和最大功率之间无级调节,其S102中的“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则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可进一步优化为包括:
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
Figure BDA0003231317770000263
Figure BDA0003231317770000264
则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将K·S0·(T0-T1)确定为第一功率,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前述确定出的第一功率(也即K·S0·(T0-T1))加热热水流道2,并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其中,Pmin为第一电加热器5的最小功率。
可以理解,当
Figure BDA0003231317770000271
Figure BDA0003231317770000272
时,说明第一电加热器5有能力将热水流道2的水温加热至目标水温T0、并让热水流道2以目标流量S0向混水流道3供水,并且若第一电加热器5以最小功率Pmin工作,并不会导致热水流道2水温上升过高。故而,此时可将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2隔断,并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功率值为K·S0·(T0-T1)的加热功率对热水流道2加热,从而使得混水流道3的水温为目标水温T0、流量为目标流量S0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加热器5的加热功率虽然可调,但不能连续地无级调节,而是具有档位的、不连续的有级调节,其供水方法还包括:
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流量和冷水流道1当前的第二水温;
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
Figure BDA0003231317770000273
则确定第一电加热器的第三功率,并根据第三功率、目标水温、目标流量、第一水温和第二水温确定热水流道2的第二流量和冷水流道1的第三流量,控制第一电加热器以确定的第三功率加热热水流道,控制热水流道以确定的第二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控制冷水流道以确定的第三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
其中,前述“确定第一电加热器的第三功率”,包括:
将第三功率确定为Pmax≥P3≥K·S0·(T0-T1);
其中,前述“根据第一功率、目标水温、目标流量、第一水温和第二水温,确定热水流道的第二流量和冷水流道的第三流量”,包括:
通过下述关系式计算出第二流量和第三流量,
Figure BDA0003231317770000274
K为补偿系数,P3为第三功率,T0为目标水温,S0为目标流量,T1为第一水温,T2为第二水温,S2为第二流量,S3为第三流量。
可以理解,当
Figure BDA0003231317770000275
时,说明,若第一电加热器5以最大功率Pmax工作、并让热水流道2的流量保持在不大于目标流量S0时,将导致热水流道2的水温高于目标水温T0。可见,第一电加热器5有能力将热水流道2的水温加热至目标水温T0、并让热水流道2以等于或超出目标流量S0的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如果系统直接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最大功率Pmax工作,并打开冷水流道1也向混水流道3供水,若最大功率Pmax过大,而目标流量S0较小,会增加S2和S3无法取值的可能。也即,若简单地直接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最大功率Pmax工作,第二流量和第三流量无法确定的几率较高,适用场景被限制。对此,上述“确定第一电加热器的第三功率”,进一步优化为包括:
S100,令i=1;
S200,判断
Figure BDA0003231317770000281
是否大于或等于S0,其中,i=1、2、3…n,Pi 0为预设的第一电加热器5的第i预设功率(该预设功率对应第一电加热器的档位功率,共n个可选挡位),P1 0=Pmin,Pn 0=Pmax,且第i预设功率<第i+1预设功率;
S300,若判断出
Figure BDA0003231317770000282
大于或等于S0,则将Pi 0确定为第三功率;
若判断出
Figure BDA0003231317770000283
小于S0,则执行下述步骤S4;
S400,令i=i+1,重复执行步骤S200和步骤S300。
可以理解,通过上述控制策略,系统能够自动选择尽可能小的、并且能够满足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和目标流量要求的档位功率来加热水流道2,从而减小了S2和S3无法取值的可能性,扩大了适用场景。
还可以理解,若在上述步骤S3中,判断出
Figure BDA0003231317770000284
等于S0,将当前的Pi 0确定为第三功率后,计算出的第三流量应为零。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路系统不仅配置有回水流道4,而且配置有与热水流道2连通、以向热水流道2提供热水水源的热水罐,例如上述实施例四。在这些实施例中,其供水方法还可进一步包括:获取热水罐当前的第四水温。进一步的,“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三预设乘积阈值,则控制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均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热水流道2向回水流道4送水”,可优选为: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三预设乘积阈值,且第一水温<第四水温,则控制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均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热水流道2向回水流道4送水。即,在控制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均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热水流道2向回水流道4送水之前,还需判断第一水温是否小于第四水温,只有在确定第一水温<第四水温时,才执行后续动作——控制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均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热水流道2向回水流道4送水。
只有在确定热水罐当前的第四水温大于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的情况下,才能够通过回水方式让热水流道2的水温快速提升。故上一段落的实施例的供水方法,避免了回水后热水流道2水温不升反降的可能。并且,上述是在确定第一水温<第四水温,而非确定目标水温≤第四水温时,控制热水流道2向回水流道4送水,其目的在于快速提升热水流道2的水温,从而缩小热水流道水温与目标水温的差距,进而使得该水路系统一旦获知二者的第一温差减小至与目标流量的乘积小于第三预设乘积阈值时,便可对热水流道加热。可见,此方式不要求必须通过回水方式将热水流道的水温提升至目标水温及以上,克服了在热水罐水温虽明显高于热水流道当前水温,但低于目标水温时,不执行回水动作的缺陷。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回水”应当被这样理解:其包括将热水流道2的水引至除混水流道3以外的任何合理情形,例如将热水流道2中的水引出至排水道中,“回水”并不局限于将热水流道2的水引回至热水流道2的热水供给源——例如实施例四中的热水罐。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S102中的“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则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进一步优化为包括: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第一水温≥第四水温,则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控制所述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所述混水流道3供水。
可以理解,若第一水温≥第四水温,说明已无回水必要,故此时即便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三预设乘积阈值,仍采用相对合理的、对热水流道2加热升温的方式供水,获得流量虽然小的但水温满足要求的用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路系统还配置有连接至混水流道3的第二电加热器,可参阅实施例一的描述。这些实施例中,在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之前,其供水方法还包括:
获取混水流道3当前的第三水温;
如果第三水温<目标水温,则控制第二电加热器以第二功率加热混水流道3的预设时长后关闭,其中,预设时长是根据第二功率和第四温差确定的,第四温差为目标水温与第三水温的温差。目的在于将混水流道的水温加热至所需温度。
为了尽可能快地将上述混水流道的水温加热至所需温度,上述第二功率优选为第二电加热器的最大功率。

Claims (8)

1.一种水路系统,包括:
冷水流道,
热水流道,以及
混水流道,分别与所述冷水流道和所述热水流道连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系统还包括:
混水阀,连接至所述冷水流道与所述混水流道之间及所述热水流道与所述混水流道之间,用于调节所述冷水流道和所述热水流道向所述混水流道的流量比;
第一电加热器,连接至所述热水流道,用于加热所述热水流道;
第一水温传感器,连接至所述热水流道,用于获取所述热水流道当前的第一水温;
可操作的水温设定元件,用于设定所述混水流道的目标水温;以及
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混水阀、所述第一水温传感器、所述第一电加热器和所述水温设定元件通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系统还包括:
第一流量调节阀,连接至所述混水流道,用于调节所述混水流道的流量;以及
可操作的流量设定元件,用于设定所述混水流道的目标流量;
其中,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和所述流量设定元件均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系统还包括:
回水流道,与所述热水流道连通;以及
回水阀,连接至所述热水流道与所述回水流道之间,用于断开或导通所述回水流道与所述热水流道的连通;
其中,所述回水阀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系统还包括:
热水罐,与所述热水流道连通,用于向所述热水流道供水;以及
第四水温传感器,连接至所述热水罐,用于获取所述热水罐当前的第四水温;
其中,所述第四水温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系统还包括:
第二水温传感器,连接至所述冷水流道,用于获取所述冷水流道当前的第二水温;
第三水温传感器,连接至所述混水流道,用于获取所述混水流道当前的第三水温;
其中,所述第二水温传感器和所述第三水温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加热器的加热功率可调;
所述控制所述第一电加热器开启,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电加热器开启,并调节所述第一电加热器的加热功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系统还包括壳体,所述冷水流道、所述热水流道、所述混水流道、所述混水阀、所述第一电加热器和所述控制器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且所述冷水流道和所述热水流道均具有伸出所述壳体外的进水接头,所述混水流道具有伸出所述壳体外的出水接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从所述水温设定元件获取所述混水流道的目标水温,从所述第一水温传感器获取所述热水流道当前的第一水温;
如果所述第一水温<所述目标水温,则控制所述冷水流道与所述混水流道隔断,控制所述第一电加热器以第一功率加热所述热水流道,控制所述热水流道以第一流量向所述混水流道供水,其中,所述第一流量是根据所述第一功率和第一温差确定的,所述第一温差为所述目标水温与所述第一水温的温差。
CN202122035784.XU 2021-08-26 2021-08-26 水路系统 Active CN2154947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35784.XU CN215494741U (zh) 2021-08-26 2021-08-26 水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35784.XU CN215494741U (zh) 2021-08-26 2021-08-26 水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94741U true CN215494741U (zh) 2022-01-11

Family

ID=79765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35784.XU Active CN215494741U (zh) 2021-08-26 2021-08-26 水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9474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68453A (zh) * 2021-08-26 2021-10-29 上海兴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供水方法和水路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68453A (zh) * 2021-08-26 2021-10-29 上海兴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供水方法和水路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87672A (zh) 一种供水方法和用水系统
EP3285629B1 (en) Water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JP3112951B2 (ja) サーモスタット水栓混合弁
CN215494741U (zh) 水路系统
JP6293405B2 (ja) シングルレバー混合水栓
CN109323014B (zh) 一种温控淋浴龙头
CN216384356U (zh) 一种用水系统
CN113568453A (zh) 供水方法和水路系统
CN112145731A (zh) 自调温水龙头及其控制方法、供水系统
WO2022226361A1 (en) Fluid distribution systems, an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same
CN215861882U (zh) 具有水温和流量调节功能的混水阀、水路系统
CN113551067B (zh) 具有水温和流量调节功能的混水阀、水路系统和控制方法
CN215494742U (zh) 水路系统
JPH10122393A (ja) 衛生設備取付け具
CN113587432A (zh) 水道组件和配置该水道组件的用水系统
CN215861881U (zh) 具有回水和水温调节功能的混水阀、水路系统
KR100613833B1 (ko) 수도 밸브
CN216384600U (zh) 水道组件和配置该水道组件的用水系统
TWI439625B (zh) 具有增加的舒適角度範圍之單握柄混合水龍頭的插入
CN216344098U (zh) 阀芯座及阀芯模块组
CN215864080U (zh) 水路组件和用水系统
CN215861880U (zh) 带回水、水温调节及流量调节功能的混水阀和用水系统
CN113568454A (zh) 供水方法和实施该供水方法的水路系统
CN216384614U (zh) 一种供水系统
CN216112329U (zh) 一种水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