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84600U - 水道组件和配置该水道组件的用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水道组件和配置该水道组件的用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84600U
CN216384600U CN202122035695.5U CN202122035695U CN216384600U CN 216384600 U CN216384600 U CN 216384600U CN 202122035695 U CN202122035695 U CN 202122035695U CN 216384600 U CN216384600 U CN 2163846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flow passage
hot water
flow
m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3569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峰
刘在祥
陈艳凤
顾希
蔡园丰
严洪
高天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Xingye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Xingye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Xingye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Xingye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3569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846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846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846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 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水道组件和配置该水道组件的用水系统,水道组件包括:壳体;水温设定元件;壳体内设置有:冷水流道,具有冷水进水接头;热水流道,具有热水进水接头;混水流道,分别与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连通,具有混水出水接头;第一水温传感器,以用于获取热水流道当前的第一水温;第一电加热器,用于加热热水流道或混水流道;控制器,用于:从水温设定元件获取目标水温,从第一水温传感器获取第一水温,并根据目标水温和第一水温控制第一电加热器的工作状态。本申请的水道组件可独立于用水终端单独购买,并能够与各种用水终端配合以升级传统用水终端的功能,使原本不具备自动恒温出水功能的用水终端具有自动恒温出水功能。

Description

水道组件和配置该水道组件的用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水道组件和配置该水道组件的用水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用水终端,如水龙头,大多不具备自动恒温出水功能,即便部分水龙头带有恒温出水功能,但用于实现恒温控制的水道结构直接集成在内部,必须与水龙头一通售卖。
本申请由此而来。
发明内容
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水道组件和配置该水道组件的用水系统,该水道组件可独立于用水终端单独购买,并能够与各种用水终端配合以升级传统用水终端的功能,使原本不具备自动恒温出水功能的用水终端具有自动恒温出水功能。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水道组件,包括:
壳体,以及
可操作的水温设定元件,所述水温设定元件设置于所述壳体表面,以用于设定混水流道的目标水温;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
冷水流道,所述冷水流道具有伸出所述壳体外的冷水进水接头;
热水流道,所述热水流道具有伸出所述壳体外的热水进水接头;
所述混水流道,所述混水流道分别与所述冷水流道和所述热水流道连通,并且该混水流道具有伸出所述壳体外的混水出水接头;
第一水温传感器,所述第一水温传感器连接至所述热水流道,以用于获取所述热水流道当前的第一水温;
第一电加热器,所述第一电加热器连接至所述热水流道或所述混水流道,以用于加热所述热水流道或所述混水流道,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水温设定元件、所述第一水温传感器和所述第一电加热器通信连接,以用于:从所述水温设定元件获取所述目标水温,从所述第一水温传感器获取所述第一水温,并根据所述目标水温和所述第一水温控制所述第一电加热器的工作状态。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壳体表面还设置有可操作的流量设定元件,以用于设定所述混水流道的目标流量,且所述流量设定元件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混水阀,所述混水阀分别连接至所述冷水流道与所述混水流道之间以及所述热水流道与所述混水流道之间,以用于调节所述冷水流道与所述混水流道的连通面积和所述热水流道与所述混水流道的连通面积的比例,并且所述混水阀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一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连接至所述混水流道,以用于调节所述混水流道的流量。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
第二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连接至所述冷水流道,以用于调节所述冷水流道的流量;以及
第三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三流量调节阀连接至所述热水流道,以用于调节所述热水流道的流量;
其中,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和所述第三流量调节阀均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控制器用于:
从所述流量设定元件获取所述混水流道的目标水温,从所述流量设定元件获取所述混水流道的目标流量,从所述第一水温传感器获取所述热水流道当前的第一水温;
如果所述第一水温<所述目标水温,则控制所述冷水流道与所述混水流道隔断,控制所述第一电加热器以第一功率加热所述热水流道,控制所述热水流道以第一流量向所述混水流道供水,其中,所述第一流量是所述第一电加热器对所述热水流道以所述第一功率加热时、所述热水流道的水温能够保持在所述目标水温的流量。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冷水进水接头、所述热水进水接头和所述混水进水接头均为螺纹接头。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
回水流道,所述回水流道与所述热水流道连通;
回水阀,所述回水阀连接至所述回水流道与所述热水流道之间,以用于断开或导通所述热水流道与所述回水流道的连通,所述回水阀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用水系统,包括:
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水道组件,
热水罐,所述热水罐与所述热水流道连通,以用于向所述热水流道供水;
用水终端,所述用水终端与所述混水流道连通,以用于从所述混水流道获取水。
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用水终端为安装于台盆上的水龙头,所述水道组件设置于所述台盆的台面下方。
本申请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水道组件能够作为一件独立的产品来生产和销售,用户只需单独购买该独立产品便可升级原始用水终端(如水龙头、花洒等)的功能,使传统用水终端具有智能恒温出水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水道组件的示意图。
图2是配置图1中水道组件的用水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水道组件的示意图。
图4是配置图3中水道组件的用水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三中水道组件的示意图。
图6是配置图5中水道组件的用水系统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水道组件的示意图。
图8是配置图7中水道组件的用水系统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混水阀的局部分解示意图一。
图10是图9中添加了枢转轴线和圆筒面后的示意图。
图11是图2中混水阀的局部分解示意图二。
图12是图2中混水阀的定阀片和第一动阀片的配合示意图。
图13是图9中第一动阀片的剖视示意图。
图14是图9中阀壳封闭端的剖视示意图。
图15是图1中混水阀的局部分解示意图三。
图16是图1中混水阀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四。
图17是图1中混水阀的局部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五中水道组件的示意图。
图19是配置图18中水道组件的用水系统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六中水道组件使用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可以理解,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所描述的各个实施例的一些技术手段可相互替换或结合。
<实施例一:水道组件和用水系统>
图1示出了第一种具体的水道组件,图2示出了具有图1中水道组件的一种用水系统。图1中水道组件包括:壳体26、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混水流道3、混水阀6、第一电加热器5、第一水温传感器11、水温设定元件8和控制器10。相比于图1的水道组件,图2中用水系统仅增加了用水终端22。
在本实施例中,用水终端22为水龙头,其具有与混水流道3连通的出水口。使用时,从冷水流道1和/或热水流道2流入混水流道3的水被送至该水龙头的出水口,供用户使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用水终端22是沐浴用的花洒。
冷水流道1的出水端和热水流道2的出水端通过同一个混水阀6与混水流道3的进水端连通,即,混水阀6既连接至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之间,又连接至热水流道2与混水流道3之间。混水阀6用于调整进入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的连通面积和热水流道2与混水流道3的连通面积的比例,由此调节进入混水流道3的冷、热水比例,从而在混水流道3中获得理想的水温输送至用水终端22,满足用户对用水水温的需求。在本实施例中,混水阀6还可以将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中的任一流道与混水流道3的连通面积调节为零。第一水温传感器11连接至热水流道2,用于获取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第一电加热器5连接至热水流道2,可在热水流道2的水温较低时,对热水流道2加热,以提升热水流道2的水温。水温设定元件8可手动操作或声控操作,以用于设定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控制器10分别与第一水温传感器11、第一电加热器5、水温设定元件8和混水阀6通信连接,以用于:从第一水温传感器11获取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根据作用于水温设定元件8的操作信息确定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并根据第一水温和目标水温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和混水阀6的工作状态。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通常还对用水终端22尤其是水龙头具有出水流量的要求。由此,本实施例的水道组件还配置了第一流量调节阀7以及可人工操作(包括声控操作)的流量设定元件9。其中,第一流量调节阀7连接至混水流道3,使用时,通过调整该第一流量调节阀7的开度来调节混水流道3的流量。流量设定元件9用于设定混水流道3的目标流量。第一流量调节阀7和流量设定元件9均与上述控制器10通信连接,控制器10可进一步用于:根据前述的第一水温、目标水温、目标流量,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混水阀6和第一流量阀7的工作状态。
本实施例的水道组件,其壳体26用于承载和集中上述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混水流道3、混水阀6、第一电加热器5、第一水温传感器11、第一流量调节阀7、水温设定元件8、流量设定元件9和控制器10。其中,水温设定元件8和流量设定元件9设置于壳体26的外表面,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混水流道3、混水阀6、第一流量调节阀7、第一电加热器5、第一水温传感器11和控制器10均设置在壳体26中。而且,对于该水道组件而言,冷水流道1的进水端、热水流道2的进水端、混水流道3的出水端均伸出前述壳体26外部并设置有连接螺纹,以方便与外部管路及用水终端22的连接。可见,该水道组件的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均具有伸出壳体26外的进水接头,该独立产品中的混水流道3具有伸出壳体26外的出水接头。
图1中水道组件能够作为一件独立的产品来生产和销售,用户只需单独购买该独立产品便可升级原始用水终端22(如水龙头、花洒等)的功能。
为便于读者观察该水道组件的内部结构,图1中的壳体26被打开。
在本实施例中,水温设定元件8和流量设定元件9是两个可以独立操作的旋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水温设定元件8和流量设定元件9集成在同一触控屏中。
在本实施例中,混水阀6和第一流量调节阀7均是由电机16驱动的阀,二者既可以采购于市场,也可以对常规阀门作简单改变而获得。
<实施例二>
图3示出了第二种具体的水道组件,图4示出了具有图3中水道组件的一种用水系统。本实施例中水道组件和用水系统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可参考实施例一的描述进行理解,主要不同在于以下:
为了更好地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混水阀6和第一流量调节阀7的工作状态,本实施例的水道组件还配置了与控制器10通信连接的第二水温传感器12。其中,第二水温传感器12连接至冷水流道1,用于获取冷水流道1当前的第二水温。由此,控制器10能够进一步根据第一水温、目标水温、目标流量和第二水温,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混水阀6、第一流量调节阀7的工作状态。
第一电加热器5只能加热热水流道2,而不能加热混水流道3。若初始状态下混水流道3的水温较低,当用户打开水龙头准备泡茶时,第一电加热器5只能将热水流道2的水温加热至目标温度,而混水流道3中的低温水会先于热水流道2中被加热至目标温度的水而流出,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水道组件还配置了第三水温传感器13和图中未示出的第二电加热器。其中,第三水温传感器13用于获取混水流道3当前的第三水温,第二电加热器用于对混水流道3加热。在实际应用时,控制器10可响应于接收到用户的用水操作,控制第二电加热器将混水流道3的低水温加热至目标水温后关闭,之后再控制混水流道向用水终端22的出水口送水。
上述第二水温传感器12、第三水温传感器13和第二电加热器均设置于壳体26中。
<实施例三>
图5示出了第三种具体的水道组件,图6示出了具有图5中水道组件的一种用水系统。本实施例中水道组件和用水系统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一相似,可参考实施例一的描述进行理解,主要不同在于以下:
在本实施例中,水道组件包括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混水流道3、第一电加热器5、第一水温传感器11、第二流量调节阀14、第三流量调节阀15、水温设定元件8、流量设定元件9和控制器10。冷水流道1的出水端通过第二流量调节阀14与混水流道3的进水端连通,使用时,可通过调整该第二流量调节阀14的开度来调节冷水流道1的流量。热水流道2的出水端通过第三流量调节阀15与混水流道3的进水端连通,使用时,可通过调整该第三流量调节阀15的开度来调节热水流道2的流量。不难理解,通过调整第二流量调节阀14及第三流量调节阀15的开度,既可以调节混水流道3的水温,又可以调节混水流道3的流量,以同时满足用户对用水温度和用水流量的需求。第一水温传感器11连接至热水流道2,用于获取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第一电加热器5连接至热水流道2,可在热水流道2的水温较低时,对热水流道2加热,以提升热水流道2的水温。可手动操作(或声控操作)的水温设定元件8用于设定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可手动操作(或声控操作)的流量设定元件9用于设定混水流道3的目标流量。控制器10分别与第一水温传感器11、第一电加热器5、水温设定元件8、流量设定元件9、第二流量调节阀14和第三流量调节阀15通信连接,以用于根据前述第一水温、目标流量、目标水温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第二流量调节阀14和第三流量调节阀15的工作状态。
本实施例中,水温设定元件8是分别带有“+”和“-”的一对按钮,流量设定元件9是分别带有“+”和“-”的另一对按钮。
<实施例四>
图7示出了第四种具体的水道组件,图8示出了具有图7中水道组件的一种用水系统。本实施例中水道组件和用水系统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一相似,可参考实施例一的描述进行理解。
在本实施例中,水道组件也包括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混水流道3、第一电加热器5、第一水温传感器11、水温设定元件8、流量设定元件9和控制器10。冷水流道1的出水端和热水流道2的出水端通过同一个混水阀6与混水流道3的进水端连通。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混水阀6不仅能够调整进入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的连通面积和热水流道2与混水流道3的连通面积的比例,从而调节混水流道3的水温,而且还能够调节混水流道3的流量。即本实施例中的混水阀6同时具有实施例一中混水阀6和第一流量调节阀7的功能,相当于实施例一中混水阀6和第一流量调节阀7的集成体。
本实施例中,混水阀6包括第一定阀片601、第一动阀片602、第二动阀片603。其中,第一动阀片602以能够绕枢转轴线c枢转的方式贴靠第一定阀片601,第二动阀片603以能够绕枢转轴线c枢转的方式贴靠第一动阀片602。即,第一动阀片602与第一定阀片601贴靠布置,且第一动阀片602能够相对于第一定阀片601绕枢转轴线c枢转;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贴靠布置,且第二动阀片603能够相对于第一动阀片602绕枢转轴线c枢转。第一定阀片601具有贴靠第一动阀片602的第一表面601a,第一动阀片602具有贴靠第一定阀片601的第二表面602a以及贴靠第二动阀片603的第三表面602b,第二动阀片603具有贴靠第一动阀片602的第四表面603a。
第一定阀片601上贯通设置延伸至前述第一表面601a的第一冷水孔6011、第一热水孔6012和第一混水孔6013。第一动阀片602上贯通设置自前述第二表面602a延伸至前述第三表面602b的第二混水孔6021和第三混水孔6022。第二动阀片603的前述第四表面603a制有向内凹陷的第一混水槽6031。第一定阀片601的第一冷水孔6011和第一热水孔6012分别与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连通,第一定阀片601上的第一混水孔6013与混水流道3连通。
请一并参阅图9、图10和图11不难理解,本实施例中的混水阀6具有下述功能:
当第一动阀片602绕枢转轴线c枢转至与第一定阀片601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时,第一混水孔6013与第三混水孔6022连通,第一冷水孔6011与第二混水孔6021连通,第一热水孔6012被第一动阀片602封堵,冷水流道1的水能够流至第二混水孔6021,热水流道2的水被隔挡在第一动阀片602的第二表面602a。而且,在该第一相对位置,第二混水孔6021与第一冷水孔6011的连通面积的大小,可通过对第一动阀片602的枢转而调节。
当第一动阀片602与第一定阀片601处于第二相对位置时,第一混水孔6013与第三混水孔6022连通,第一热水孔6012与第二混水孔6021连通,第一冷水孔6011被第一动阀片602封堵,热水流道2的水能够流至第二混水孔6021,冷水流道1的水则被封堵在第一动阀片602的第二表面602a。而且,在该第二相对位置,第二混水孔6021与第一热水孔6012的连通面积的大小,可通过对第一动阀片602的枢转而调节。
当第一动阀片602与第一定阀片601处于第三相对位置时,第一混水孔6013与第三混水孔6022连通,第一冷水孔6011和第一热水孔6012均与第二混水孔6021连通,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的水均能够流至第二混水孔6021。而且,在该第三相对位置,第一冷水孔6011和第二混水孔6021连通面积与第一热水孔6012和第二混水孔6021连通面积的比值,也可以通过对第一动阀片602的枢转而调节。
当第一动阀片602与第一定阀片601处于第四相对位置时,第一混水孔6013与第三混水孔6022连通,第一冷水孔6011和第一热水孔6012均被第一动阀片602封堵,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的水均被隔挡在第一动阀片602的第二表面602a,不能进入混水流道3。
当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处于第五相对位置时,第二混水孔6021和第三混水孔6022均与第一混水槽6031连通。若此时第一动阀片602与第一定阀片601处于上述第一相对位置或第二相对位置或第三相对位置,那么流入第二混水孔6021中的冷水和/或热水便会依次经过第一混水槽6031、第三混水孔6022、第一混水孔6013流向混水流道3。若此时第一动阀片602与第一定阀片601处于上述第四对位置,虽然第二混水孔6021、第一混水槽6031、第三混水孔6022、第一混水孔6013依次连通,但是由于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中的水被第一动阀片602封堵而不能进入第二混水孔6021,故不会有水流至混水流道3。并且,在该第五相对位置,第一混水槽6031与第三混水孔6022的连通面积,可通过对第二动阀片603的枢转而调节,进而可通过此手段调节混水流道3的流量。
当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处于第六相对位置时,第三混水孔6022被第二动阀片603封堵。即便此时第一动阀片602与第一定阀片601处于上述第一相对位置或第二相对位置或第三相对位置、且第二混水孔6021与第一混水槽6031连通,因第三混水孔6022被第二动阀片603封堵,流至第一混水槽6031的水被隔挡在第一动阀片602的第三表面602b,不能流至第三混水孔6022。可见,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处于第六相对位置时,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的水也不会进入混水流道3,更不会到达用水终端22。
由上述描述可知,用户既可以通过枢转第一动阀片602以调整第一动阀片602与第一定阀片601的相对位置来切断流向混水流道3的水路,又可以通过枢转第二动阀片603以调整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定阀片601的相对位置来切断流向混水流道3的水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动阀片602与第一定阀片601不具有第四相对位置。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不具有第六相对位置。
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完全有能力选择第一定阀片601上第一冷水孔6011、第一热水孔6012和第一混水孔6013,第一动阀片602上第二混水孔6021和第三混水孔6022,以及第二动片上第一混水槽6031的具体结构和具体位置,以实现上述功能。参阅图9-图17,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下述这样的设计:
第一冷水孔6011、第一热水孔6012、第二混水孔6021、第三混水孔6022及第一混水槽6031均布置在同一个圆筒面p上(即该第一圆筒面穿过前述的各个孔和槽),该圆筒面p的轴心线与上述枢转轴线c重合。具体的,第一冷水孔6011在第一表面601a的第一孔口6011a、第一热水孔6012在第一表面601a的第二孔口6012a、第二混水孔6021在第二表面602a的第三孔口6021a和在第三表面602b的第四孔口6021b、第三混水孔6022在第三表面602b的第五孔口6022a、第一混水槽6031在第四表面603a的第一槽口6031a布置在前述圆筒面p上。
进一步的,第一冷水孔6011在第一表面601a的第一孔口6011a、第一热水孔6012在第一表面601a的第二孔口6012a、第二混水孔6021在第二表面602a的第三孔口6021a和在第三表面602b的第四孔口6021b、第三混水孔6022在第三表面602b的第五孔口6022a,均为环绕枢转轴线c的弧形孔口。第一混水槽6031在第四表面603a的第一槽口6031a为环绕枢转轴线c的弧形槽口。
第一孔口6011a和第二孔口6012a在上述圆筒面p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布置,第三孔口6021a的周向长度大于第一孔口6011a与第二孔口6012a的最小周向距离。从而使得,第二混水孔6021能够同时或择一接通第一冷水孔6011和第一热水孔6012。进一步的,第三孔口6021a的周向长度不小于第一孔口6011a与第二孔口6012a的最大周向距离,从而使得第二混水孔6021能够同时与第一冷水孔6011和第一热水孔6012全面积连通——第一孔口6011a和第二孔口6012a的全部面积均能接入第三孔口6021a。所说的“最大周向距离”,是指第一孔口6011a和第二孔口6012a在圆筒面p周向方向上的最大距离,具体的,为第一孔口6011a远离第二孔口6012a的第一端6011a1与第二孔口6012a远离第一孔口6011a的第二端6012a1之间的周向距离,即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的两远离端之间的周向距离。对应的,所说的“最小周向距离”,为第一孔口6011a靠近第二孔口6012a的第三端6011a2与第二孔口6012a靠近第一孔口6011a的第四端6012a2之间的周向距离,即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的两靠近端之间的周向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孔口6011a与第二孔口6012a的最大周向距离(即前述第一端6011a1与第二端6012a1之间的距离)在圆筒面p上占取的弧度加上第三孔口6021a在上述圆筒面p上占取的弧度之和<360°,从而使得,在第一动阀片602枢轴至相应位置(如上述的第四相对位置)时,第二混水孔6021能够同时与第一冷水孔6011和第一热水孔6012断开。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混水孔6013在第一表面601a的第六孔口6013a、以及第三混水孔6022在第二表面602a的第七孔口6022b均位于前述枢转轴线c上。因此,在第一动阀片602绕枢转轴线c枢转至任一角度时,第三混水孔6022始终与第一混水孔6013保持连通。第三混水孔6022两端的孔口,即在第三表面602b的第五孔口6022a和在第二表面602a的第七孔口6022b,在枢转轴线c的延伸方向上错位布置,如图13。
为方便加工,本实施例中第一冷水孔6011、第一热水孔6012、第一混水孔6013和第三混水孔6022都被设计成平行于枢转轴线c且具有均匀横截面的弧形通孔,第一混水槽6031被设计成槽深平行于枢转轴线c且具有均匀横截面的弧形槽。
第一槽口6031a在前述圆筒面p上占取的弧度与第四孔口6021b在圆筒面p上占取的弧度之和>360度,由此使得,在第二动阀片603绕枢转轴线c枢转至任一位置时,第二混水孔6021与第一混水槽6031始终保持连通。第三混水孔6022在第三表面602b的上述第五孔口6022a,其在圆筒面p上占取的弧度与第一槽口6031a在圆筒面p上占取的弧度之和<360°,由此使得,通过转动第二动阀片603可将第一混水槽6031与第三混水孔6022选择性地连通或隔断。
为使得第二混水孔6021能够与第一混水槽6031全面积连通,即使得第四孔口6021b的全部面积均能接入第一混水槽6031的第一槽口6031a,本实施例将第一槽口6031a的周向长度设置为大于第四孔口6021b的周向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动阀片602上固定有与枢转轴线c同轴布置的转轴604,第二动阀片603上固定有与枢转轴线c同轴布置的转套605,转轴604可枢转地穿设于转套605中,并且转轴604具有伸出转套605外的伸出端。第一电机16通过第一齿轮组件与转套605连接,以驱动转套605枢转,进而带动第二动阀片603枢转。第二电机16通过第二齿轮组件与转轴604连接,以驱动转轴604枢转,进而带动第一动阀片602枢转。第一电机16和第二电机16均与上述控制器10信号连接。
具体的,第一齿轮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两个齿轮17,其中一个齿轮17与转套605同轴固定,另一个齿轮17与第一电机16的输出轴同轴固定。第二齿轮组件也包括相互啮合的两个齿轮17,其中一个齿轮17与转轴604同轴固定,另一齿轮17与第二电机16的输出轴同轴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该混水阀6还具有一阀壳606,阀壳606是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带底的圆筒结构。上述第一定阀片601、第一动阀片602、第二动阀片603均收容在该阀壳606内,第一定阀片与阀壳固定。阀壳606的封闭端,也即阀壳606的“底”,贯通开设有第二冷水孔6061、第二热水孔6062和第四混水孔6063,分别与第一冷水孔6011、第一热水孔6012和第一混水孔6013连通。第二冷水孔6061、第二热水孔6062和第四混水孔6063在阀壳606封闭端的外侧表面的孔口为圆形孔口,而且这三个圆形孔口拉开较大的距离,以方便与外部水管的连接。第二冷水孔6061、第二热水孔6062和第四混水孔6063在阀壳606封闭端的内侧表面的孔口的形状和位置,与第一冷水孔6011、第一热水孔6012和第一混水孔6013的形状和位置对应,以更好地实现第二冷水孔6061与第一冷水孔6011、第二热水孔6062与第一热水孔6012、第四混水孔6063与第一混水孔6013的对接。第二冷水孔6061及第二热水孔6062在阀壳封闭端内外两侧的孔口错位布置,如图10、图11和图14所示。
为了提升阀壳606上各孔与第一定阀片601上各孔的对接密封性,本实施例在阀壳606的底与第一定阀片601之间还夹设了密封圈608。
阀壳606的开口端固定卡接将该开口封堵住的阀盖607,上述第一电机16和第二电机16均安装在该阀盖607的内侧。
<实施例五>
图18示出了第五种具体的水道组件,图19示出了具有图18中水道组件的一种用水系统。本实施例中水道组件和用水系统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一相似,可参考实施例一的描述进行理解,主要不同在于以下:
本实施例的水道组件还配置了与热水流道2连通的回水流道4。回水流道4与热水流道2的连通路径上设置有回水阀18,回水阀18为电磁阀,与控制器10通信连接。控制器10用于控制该回水阀18打开或关闭,进而控制回水流道4与热水流道2连通或隔断。
本实施例的水道组件配置了与热水流道2连通的回水流道4,可在热水流道2的水温较低时,将热水流道的低温水快速引出,让上游未丢温的热水流入;而当热水流道2的水温足够后,再将回水流道4与热水流道2隔断。控制器10可根据第一水温、目标温度和目标流量,控制回水阀18打开或关闭——由此控制回水流道4与热水流道2连通或隔断。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用水系统还配置有热水罐和第四水温传感器。其中,热水罐与热水流道2连通、以向热水流道2提供热水水源的热水罐,第四水温传感器连接至热水罐,以获取热水罐当前的第四水温。热水罐中的热水可由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第四水温传感器与控制器10通信连接。如此,控制器10还可以根据第一水温(即热水流道2水温)和第四水温(即热水罐水温),控制回水阀18打开或关闭。例如,在第一水温小于或等于第四水温时,说明上游已无足够水温,无回水的必要,故此时应控制回水阀18关闭,断开回水流道4和热水流道2的连通。
<实施例六:水道组件的使用方法>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水道组件的使用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水道组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只要该水道组件包括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分别与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连通的混水流道3、水温设定元件8、连接至热水流道2的第一电加热器5,便具备了实现本实施例这种出水方法的结构基础。
本实施例的出水方法包括:
S101,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和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一至五的任一个实施例中,水道组件接收到作用于水温设定元件8的操作,根据该操作确定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并且从第一水温传感器11获取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预设时间内或者响应于用户操作,周期性地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和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一旦目标水温和第一水温满足下述的相应条件,该水道组件便执行下述的各种对应动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道组件还配置有供水开关,当用户对该供水开关进行打开操作时,水道组件响应于该打开操作,从水温设定元件8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并从第一水温传感器11获取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可以理解的是,流量设定元件9是一种具有流量设定功能的特殊的供水开关,当用户对流量设定元件9进行操作、设定非零流量时,该供水开关被打开,表示需要供水,此时水道组件从水温设定元件8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并从第一水温传感器11获取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通常情况下,用户在打开供水开关之前,先对水温设定元件8进行操作,以设定混水流道的目标水温,然后再打开供水开关;若用户在打开供水开关之前,未对水温设定元件8进行水温设定的操作,那么该水道组件可从水温设定元件8获取前一次设定的水温作为目标水温。
S102,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则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其中,第一流量是根据第一功率和第一温差确定的,第一温差为目标水温与第一水温的温差。
可以理解,当第一水温<目标水温时,说明混水流道3的理想水温和用水终端22的理想出水温度高于热水流道2当前的实际水温,即便关闭冷水流道1仅将热水流道2的水供应至混水流道3和用水终端22,也不能满足用户对水温的需求。因此还需对热水流道2加热以将其水温提升至目标水温。
上述第一功率是第一电加热器5对热水流道2的加热功率,其可以是人为设定的功率,也可以是系统默认或根据相关数据而确定的功率。对于功率不可调的第一电加热器5,第一功率是第一电加热器5自身的固有功率,通常为第一电加热器5的额定功率,此情况下第一电加热器5的最大功率和最小功率相同;对于功率可调的第一电加热器5,第一功率可以是用户人为选择的功率,也可以是该水道组件响应于相关数据而自动确定的功率。
用于加热热水流道2的第一电加热器5,其功率是有限的,而且通常是固定不可调的。采用大小受限的、甚至不可调控的功率将低的第一水温加热到高的目标水温,同时保证热水流道2保持在该目标水温持续地向混水流道3供水,就需要对热水流道2的流量(也即向混水流道3的供水流量)作相应的调整。因此,本实施例先根据目标水温与第一水温的温差(即第一温差)以及第一功率来确定热水流道2的第一流量,再控制热水流道2以确定出的第一流量向热水流道2供水,有助于使热水流道2的流入混水流道3的水温等于目标水温,有助于使用水终端22的出水温度接近理想出水温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根据第一功率和第一温差确定的第一流量,是第一电加热器5对热水流道2以第一功率加热时、热水流道2的水温能够保持在(包括基本保持在)目标水温的流量。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水道组件中,当控制器10确定其获取的第一水温<目标水温时,则控制器10响应于该确定,控制混水阀6动作,以将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仅保留热水流道2与混水流道3的连通,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其额定功率对热水流道2加热,同时根据该额定功率以及目标水温减去第一水温的温差确定出的第一流量(该第一流量是第一电加热器5以其额定功率对热水流道2加热时、热水流道2的水温能够保持在目标水温的流量),控制第一流量调节阀7的开度以使热水流道2以前述确定的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
又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三的水道组件中,当控制器10确定其获取的第一水温<目标水温时,则控制器10响应于该确定,控制第二流量调节阀14动作以将冷水流道1和混水流道3隔断,仅保留热水流道2与混水流道3的连通,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对热水流道2加热,并且控制第三流量调节阀15的开度以使热水流道2以确定出的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
另一些实施例中,供水方法还包括:
获取冷水流道1当前的第二水温;
比如实施例一可通过第二水温传感器12获取冷水流道1当前的第二水温,而且该“获取冷水流道1当前的第二水温”可在S101中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和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时进行。
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第二水温<目标水温,则保持混水流道3与冷水流道1及热水流道2的连通,不对热水流道2加热,将第二温差与第三温差的比值确定为冷水流道1与热水流道2的流量比,控制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按照该确定出的流量比向混水流道3供水,其中,第二温差为第一水温与目标水温的温差,第三温差为目标水温与第二水温的温差。此策略的目的同样是为了使混水流道3的水温等于(包括基本等于)目标水温。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则将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仅保留接通混水流道3与热水流道2的连通,不对热水流道2加热,控制热水流道2直接向混水流道3供水。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通常对用水终端22的出水流量也有相应需求,例如用户在泡茶时想要获得小的出水流量,而在洗碗时想要获得大的出水流量。由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其供水方法还包括: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流量。进一步的,S102中的“第一流量是根据第一功率和第一温差确定的”,具体包括:第一流量是根据第一功率、第一温差和目标流量确定的,其中,第一流量≤目标流量。
在这样的供水策略下,混水流道3的目标流量也作为确定热水流道2走水流量的参数之一,具体的,将热水流道2的走水流量控制在不大于目标流量,从而避免了因热水流道2向混水流道3的实际供水流量超出所需流量带来的使用体验差的问题,如:冲奶时水花飞溅。虽然此供水策略克服了前述问题,但存在这样的缺陷:当出现目标流量较小、第一水温与目标流量相差较小、功率固定的第一加热器的加热功率较大的特殊情形时,仅采用该供水策略,无法同时满足热水流道2的水温和流量要求。可见,这样的供水策略并不适用于前述特殊情形。对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确定前述特殊情形没有发生时,才采用前述控制策略,而当前述特殊情形发生,且第一水温<目标水温时,则保持冷水流道1及热水流道2与混水流道3的连通,对热水流道2以第三功率加热,并且根据第一温差、第三功率、目标水温和目标流量确定热水流道2的第一流量和冷水流道1的第二流量,控制热水流道2和冷水流道1分别以第一流量和第二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其中,第一流量与第二流量的和值≤目标流量。后文对此有进一步的说明。
上述“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流量”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一至五的任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10可根据作用于流量设定元件9的操作信息而确定目标流量。
如果实施例一至五中的第一电加热器5采用功率可调的电加热器,那么就可以根据需求对热水流道2以所需功率加热。由此,另一些实施例中,在S102“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之前,供水方法还包括:根据第一温差和目标流量确定第一功率。即,第一功率是根据第一温差和目标流量确定的,而不是随意设置的。
可以理解,为了保证在混水流道3能够以目标水温向用水终端22供水的前提下,尽可能以目标流量向用水终端22供水,若第一温差和目标流量越大,第一功率也应越大;若第一温差和目标流量越小,第一功率也应越小。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功率是根据第一温差和目标流量确定的”,具体包括:
若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一预设乘积阈值,则将第一功率确定为第一预设功率值;
若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二预设乘积阈值,则将第一功率确定为第二预设功率值,其中,第二预设乘积阈值<第一预设乘积阈值;
若第二预设乘积阈值≤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一预设乘积阈值,则将第一功率确定为第三预设功率值,其中,第一预设功率值>第三预设功率值>第二预设功率值。
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越大,对热水流道2的加热功率越大,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越小,对热水流道2的加热功率越小,其目的在于同时满足用户对用水温度和用水流量的需求:在保证实际出水温度为(包括“基本为”)理想出水温度的前提下,也使实际出水流量尽可能接近理想出水流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预设功率值是第一电加热器7的最大功率,也即在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较大的第一预设乘积阈值时,控制第一电加热器7以全功率运行,其目的为在保证混水温度的前提下,让混水流道的实际流量尽可能向上靠近目标流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道组件还配置了与热水流道2连通的回水流道4,以用于将热水流道2中的冷却水引出,从而使上游未冷却的热水快速补入热水流道2,例如上述实施例五。在这些实施例中,S101中的“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和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可进一步包括: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和混水流道3的目标流量。不仅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和热水流道2的水温,还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流量温。并且,S102中的“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则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进一步优化为包括: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三预设乘积阈值,则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也即,在控制冷水流道1和混水流道3隔断,对热水流道2加热之前,还需要判断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是否小于第三预设乘积阈值,只有在确定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三预设乘积阈值后,才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否则,即便确定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但若不能确定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三预设乘积阈值,那么将不再执行S102描述的响应动作,而是可以执行这样的动作:控制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均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热水流道2向回水流道4送水。即,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三预设乘积阈值,则控制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均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热水流道2向回水流道4送水。
可以理解,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越大,将热水流道2的水温加热并保持在目标水温、并以尽可能接近目标流量的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需要消耗的加热功率越大。而第一电加热器5的功率大小是有限的,甚至是固定不变的,当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大于设定的较大的第三预设乘积阈值时,若要保证热水流道2的水温维持在目标水温,那么热水流道2的流量必然远低于目标流量,难以满足用户对用水流量的需求。由此,在前一段落的实施例中,供水方法还可以包括: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三预设乘积阈值,则控制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均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热水流道2向回水流道4送水。从而使热水流道2中丢温的冷却水快速引出,使上游未丢温的热水迅速补充至热水流道2尤其是热水流道2的出水端,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热水流道2的水温,有助于在保证用水终端22的出水温度接近理想温度的前提下,使用水终端22的出水流量尽可能地接近理想流量。
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越小,将热水流道2的水温加热并保持在目标水温、并以尽可能接近目标流量的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需要消耗的加热功率越小。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三预设乘积阈值,说明并不需要消耗很大的加热功率(例如第一电加热器5能够提供的上限加热功率)便能至少基本满足用水温度和用水流量的需求,这时无需回水,而是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其供水方法还包括: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流量。且S102中的“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则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进一步优化为包括:
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
Figure BDA0003231316490000161
则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将第一电加热器5的最大功率确定为第一功率,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确定的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供水;其中,K为补偿系数,Pmax为第一电加热器的最大功率,T0为目标水温,S0为目标流量,T1为第一水温。
可以理解,当
Figure BDA0003231316490000162
时,说明第一电加热器5即便以其能够提供的最大功率Pmax加热热水流道2,在满足热水流道2水温维持在目标水温T0的情况下,无法让混水流道3的流道达到目标流量S0。故而,此时应当将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使水温更低的冷水流道1不向混水流道3供水,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其能够提供的最大功率Pmax来加热水温相对较高的热水流道2,从而使混水流道3的流量更加接近目标流量S0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加热器5的加热功率可调,而且可在其能够提供的最小功率和最大功率之间无级调节,其S102中的“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则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可进一步优化为包括:
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
Figure BDA0003231316490000163
Figure BDA0003231316490000164
则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将K·S0·(T0-T1)确定为第一功率,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前述确定出的第一功率(也即K·S0·(T0-T1))加热热水流道2,并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其中,Pmin为第一电加热器的最小功率。
可以理解,当
Figure BDA0003231316490000171
Figure BDA0003231316490000172
时,说明第一电加热器5有能力将热水流道2的水温加热至目标水温T0、并让热水流道2以目标流量S0向混水流道3供水,并且若第一电加热器5以最小功率Pmin工作,并不会导致热水流道2水温上升过高。故而,此时可将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2隔断,并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功率值为K·S0·(T0-T1)的加热功率对热水流道2加热,从而使得混水流道3的水温为目标水温T0、流量为目标流量S0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加热器5的加热功率虽然可调,但不能连续地无级调节,而是具有档位的、不连续的有级调节,其供水方法还包括:
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流量和冷水流道1当前的第二水温;
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
Figure BDA0003231316490000173
则确定第一电加热器的第三功率,并根据第三功率、目标水温、目标流量、第一水温和第二水温确定热水流道2的第二流量和冷水流道1的第三流量,控制第一电加热器以确定的第三功率加热热水流道,控制热水流道以确定的第二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控制冷水流道以确定的第三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
其中,前述“确定第一电加热器的第三功率”,包括:
将第三功率确定为Pmax≥P3≥K·S0·(T0-T1);
其中,前述“根据第一功率、目标水温、目标流量、第一水温和第二水温,确定热水流道的第二流量和冷水流道的第三流量”,包括:
通过下述关系式计算出第二流量和第三流量,
Figure BDA0003231316490000174
K为补偿系数,P3为第三功率,T0为目标水温,S0为目标流量,T1为第一水温,T2为第二水温,S2为第二流量,S3为第三流量。
可以理解,当
Figure BDA0003231316490000175
时,说明,若第一电加热器5以最大功率Pmax工作、并让热水流道2的流量保持在不大于目标流量S0时,将导致热水流道2的水温高于目标水温T0。可见,第一电加热器5有能力将热水流道2的水温加热至目标水温T0、并让热水流道2以等于或超出目标流量S0的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如果系统直接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最大功率Pmax工作,并打开冷水流道1也向混水流道3供水,若最大功率Pmax过大,而目标流量S0较小,会增加S2和S3无法取值的可能。也即,若简单地直接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最大功率Pmax工作,第二流量和第三流量无法确定的几率较高,适用场景被限制。对此,上述“确定第一电加热器的第三功率”,进一步优化为包括:
S100,令i=1;
S200,判断
Figure BDA0003231316490000181
是否大于或等于S0;其中,i=1、2、3…n,Pi 0为预设的第一电加热器5的第i预设功率(该预设功率对应第一电加热器的档位功率,共n个可选挡位),P1 0=Pmin,Pn 0=Pmax,且第i预设功率<第i+1预设功率;
S300,若判断出
Figure BDA0003231316490000182
大于或等于S0,则将Pi 0确定为第三功率;
若判断出
Figure BDA0003231316490000183
小于S0,则执行下述步骤S400;
S400,令i=i+1,重复执行步骤S200和步骤S300。
可以理解,通过上述控制策略,系统能够自动选择尽可能小的、并且能够满足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和目标流量要求的档位功率来加热水流道2,从而减小了S2和S3无法取值的可能性,扩大了适用场景。
还可以理解,若在上述步骤S3中,判断出
Figure BDA0003231316490000184
等于S0,将当前的Pi 0确定为第三功率后,计算出的第三流量应为零。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道组件不仅配置有回水流道4,而且配置有与热水流道2连通、以向热水流道2提供热水水源的热水罐,例如上述实施例四。在这些实施例中,S101中的“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和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可进一步包括: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混水流道3的目标流量和热水罐当前的第二水温。即,S101不仅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和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还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流量和热水罐当前的第二水温。进一步的,S102中的“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三预设乘积阈值,则控制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均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热水流道2向回水流道4送水”,可优选为: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三预设乘积阈值,且第一水温<第四水温,则控制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均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热水流道2向回水流道4送水。即,在控制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均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热水流道2向回水流道4送水之前,还需判断第一水温是否小于第四水温,只有在确定第一水温<第四水温时,才执行后续动作——控制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均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热水流道2向回水流道4送水。
只有在确定热水罐当前的第二水温大于当前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的情况下,才能够通过回水方式让热水流道2的水温快速提升。故上一段落的实施例的供水方法,避免了回水后热水流道2水温不升反降的可能。并且,上述是在确定第一水温<第四水温,而非确定目标水温≤第四水温时,控制热水流道2向回水流道4送水,其目的在于快速提升热水流道2的水温,从而缩小热水流道水温与目标水温的差距,进而使得该水道组件一旦获知二者的第一温差减小至与目标流量的乘积小于第三预设乘积阈值时,便可对热水流道加热。可见,此方式不要求必须通过回水方式将热水流道的水温提升至目标水温及以上,克服了在热水罐水温虽明显高于热水流道当前水温,但低于目标水温时,不执行回水动作的缺陷。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回水”应当被这样理解:其包括将热水流道2的水引至除混水流道3以外的任何合理情形,例如将热水流道2中的水引出至排水道中,“回水”并不局限于将热水流道2的水引回至热水流道2的热水供给源——例如实施例四中的热水罐。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其S102中的“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则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尤其包括这样的策略: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第一水温≥第四水温,则控制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隔断,控制第一电加热器5以第一功率加热热水流道2,控制所述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所述混水流道3供水。
可以理解,若第一水温≥第四水温,说明已无回水必要,故此时即便第一温差与目标流量的乘积>第三预设乘积阈值,仍采用相对合理的、对热水流道2加热升温的方式供水,获得流量虽然小的但水温满足要求的用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水道组件还配置有连接至混水流道3的第二电加热器,可参阅实施例一的描述。这些实施例中,在控制热水流道2以第一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之前,其供水方法还可以包括:
获取混水流道3当前的第三水温;
如果第三水温<目标水温,则控制第二电加热器以第二功率加热混水流道3的预设时长后关闭,其中,预设时长是根据第四温差确定的,其目的在于将混水流道的水温加热至所需温度,第四温差为目标水温与第三水温的温差。

Claims (9)

1.一种水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以及
可操作的水温设定元件,所述水温设定元件设置于所述壳体表面,以用于设定混水流道的目标水温;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
冷水流道,所述冷水流道具有伸出所述壳体外的冷水进水接头;
热水流道,所述热水流道具有伸出所述壳体外的热水进水接头;
所述混水流道,所述混水流道分别与所述冷水流道和所述热水流道连通,并且该混水流道具有伸出所述壳体外的混水出水接头;
第一水温传感器,所述第一水温传感器连接至所述热水流道,以用于获取所述热水流道当前的第一水温;
第一电加热器,所述第一电加热器连接至所述热水流道或所述混水流道,以用于加热所述热水流道或所述混水流道;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水温设定元件、所述第一水温传感器和所述第一电加热器通信连接,以用于:从所述水温设定元件获取所述目标水温,从所述第一水温传感器获取所述第一水温,并根据所述目标水温和所述第一水温控制所述第一电加热器的工作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表面还设置有可操作的流量设定元件,以用于设定所述混水流道的目标流量,且所述流量设定元件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混水阀,所述混水阀分别连接至所述冷水流道与所述混水流道之间以及所述热水流道与所述混水流道之间,以用于调节所述冷水流道与所述混水流道的连通面积和所述热水流道与所述混水流道的连通面积的比例,并且所述混水阀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一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连接至所述混水流道,以用于调节所述混水流道的流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
第二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连接至所述冷水流道,以用于调节所述冷水流道的流量;以及
第三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三流量调节阀连接至所述热水流道,以用于调节所述热水流道的流量;
其中,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和所述第三流量调节阀均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水进水接头、所述热水进水接头和所述混水进水接头均为螺纹接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水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
回水流道,所述回水流道与所述热水流道连通;
回水阀,所述回水阀连接至所述回水流道与所述热水流道之间,以用于断开或导通所述热水流道与所述回水流道的连通,所述回水阀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8.一种用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水道组件,
热水罐,所述热水罐与所述热水流道连通,以用于向所述热水流道供水;
用水终端,所述用水终端与所述混水流道连通,以用于从所述混水流道获取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水终端为安装于台盆上的水龙头,所述水道组件设置于所述台盆的台面下方。
CN202122035695.5U 2021-08-26 2021-08-26 水道组件和配置该水道组件的用水系统 Active CN2163846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35695.5U CN216384600U (zh) 2021-08-26 2021-08-26 水道组件和配置该水道组件的用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35695.5U CN216384600U (zh) 2021-08-26 2021-08-26 水道组件和配置该水道组件的用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84600U true CN216384600U (zh) 2022-04-26

Family

ID=81239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35695.5U Active CN216384600U (zh) 2021-08-26 2021-08-26 水道组件和配置该水道组件的用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846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12951B2 (ja) サーモスタット水栓混合弁
CA2664949C (en) Device for dispensing water with variable temperatures
EP2021893A2 (en) Automatic bathtub filler
CN104596091A (zh) 电热水器系统及电热水器的恒温控制装置和恒温控制方法
CN216384600U (zh) 水道组件和配置该水道组件的用水系统
CN113551067A (zh) 具有水温和流量调节功能的混水阀、水路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13587432A (zh) 水道组件和配置该水道组件的用水系统
US9027845B2 (en) Valves
CN113687672A (zh) 一种供水方法和用水系统
CN216384614U (zh) 一种供水系统
CN204438540U (zh) 电热水器系统及电热水器的恒温控制装置
CN215861882U (zh) 具有水温和流量调节功能的混水阀、水路系统
CN215494742U (zh) 水路系统
CN215864080U (zh) 水路组件和用水系统
CN215494741U (zh) 水路系统
CN216384356U (zh) 一种用水系统
CN105042869A (zh) 燃电互补热水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法
TWM569830U (zh) 具有節能加熱的儲熱式電熱水器
CN113568454A (zh) 供水方法和实施该供水方法的水路系统
CN113568453A (zh) 供水方法和水路系统
JP4249379B2 (ja) 電気温水器における給湯温度制御装置
GB2375592A (en) Electric shower with power consumption limit
JP7016707B2 (ja) 即時出湯装置
CN215861880U (zh) 带回水、水温调节及流量调节功能的混水阀和用水系统
CN214789184U (zh) 一种调温模组及龙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