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94523U - 一种激光光源装置及投影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激光光源装置及投影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94523U
CN215494523U CN202121856898.4U CN202121856898U CN215494523U CN 215494523 U CN215494523 U CN 215494523U CN 202121856898 U CN202121856898 U CN 202121856898U CN 215494523 U CN215494523 U CN 2154945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region
incident
splitting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5689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明星
陈龙
刘金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Jiqing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Seemile Lase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Seemile Lase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Seemile Lase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5689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945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945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945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激光光源装置及投影系统,激光光源装置包括设置于光路中的激发光源、分光合光组件以及波长转换装置;其中,分光合光组件包括设置于入光侧的第一反射区与第一透射区,设置于出光侧的第二反射区与第二透射区;第一反射区用于对激发光进行反射,并对受激发光进行透射;第二反射区用于对至少一部分激发光进行反射,并对受激发光进行透射;第一透射区以及第二透射区均用于对所述激发光以及所述受激发光进行透射。通过分光合光组件对激发光的反射作用以及对受激发光的透射作用,使得该激光光源装置不需要设置反射镜组即可实现激发光与受激发光的合光,元件数量少,光路结构简单,并有利于减小激光光源装置的体积。

Description

一种激光光源装置及投影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激光光源装置及投影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激光光源装置,参见图1所示,包括激发光源1、分光元件2、波长转换装置3以及反射镜组4,其中激发光源1,通常发射蓝色激发光;激发光源1发射的蓝色激发光依次经整形元件以及匀光组件后,入射至分光元件2;其中整形元件一般包括一个凸透镜与一个凹透镜;匀光元件一般为扩散片或透镜阵列;激发光经分光元件2反射后,经由两个透镜组合而成的第一会聚透镜组后,入射至波长转换装置3;波长转换装置3上设置有波长转换区与激发光透射区;部分激发光入射至波长转换区,产生受激发光;受激发光反向透过第一会聚透镜组后,准直成近平行光束,通过透射作用,穿过分光元件2,通过第二会聚透镜组后,入射至光机系统。入射至波长转换装置3上激发光透射区的激发光,透过该波长转换装置3,形成透过的激发光;透过的激发光依次经反射镜组4中的第一反射镜41、第二反射镜42以及第三反射镜43反射后,入射至分光元件2,被分光元件2反射后,与透过分光元件2后的受激发光合光,形成合光光束后,入射至光机系统。
上述激光光源装置中,透过的激发光需要经过三个反射镜反射后才能入射至光机系统,导致激光光源装置的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目前的激光光源装置的结构复杂。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激光光源装置,包括设置于光路中的激发光源、分光合光组件以及波长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激发光源用于发射激发光;
所述波长转换装置用于将部分所述激发光转换为受激发光,将部分所述激发光反射;
分光合光组件包括设置于入光侧的第一反射区与第一透射区,设置于出光侧的第二反射区与第二透射区;
所述第一反射区与所述第二透射区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透射区与所述第二反射区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反射区用于对所述激发光进行反射,并对所述受激发光进行透射;
所述第二反射区于对至少一部分所述激发光进行反射,并对所述受激发光进行透射;
所述第一透射区以及所述第二透射区均用于对所述激发光以及所述受激发光进行透射;
所述激发光入射至所述第一反射区,并经反射后入射至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产生受激发光;
所述受激发光被引导穿过所述分光合光组件后,入射至光机系统;
所述波长转换装置将部分所述激发光引导穿过所述第一透射区后,入射至所述分光合光组件的出光侧;部分入射至所述出光侧的激发光直接出射,另一部分入射至所述出光侧的激发光被所述第二反射区反射至所述第一反射区后,穿过所述第二透射区出射,与所述受激发光合光,入射至所述光机系统。
可选地,所述分光合光组件包括设置于入光侧的第一分光片,与设置于出光侧的第二分光片;所述第一分光片与所述第二分光片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反射区与所述第一透射区设置于所述第一分光片上;所述第二反射区与所述第二透射区设置于所述第二分光片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分光片与所述第二分光片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调。
可选地,所述分光合光组件包括平板玻璃,所述第一反射区与所述第一透射区设置于所述平板玻璃的入光面;所述第二反射区与所述第二透射区设置于所述平板玻璃的出光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射区以及所述第二反射区均通过镀膜实现。
可选地,所述分光合光组件的入光侧与所述激发光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
可选地,所述分光合光组件与所述波长转换装置之间的光路上还设置有会聚透镜;所述激发光入射至所述第一反射区,经反射后,经过所述会聚透镜光轴的一侧,入射至所述波长转换装置。
可选地,所述激发光穿过所述第一透射区后,部分所述激发光经透射作用后穿过所述出光侧,入射至所述光机系统;部分所述激发光被所述第二反射区反射至所述第一反射区再次反射后,穿过所述出光侧,入射至所述光机系统。
可选地,所述第二反射区对所述激发光的透射率为40%~60%,对所述激发光的反射率为60%~40%。
可选地,所述波长转换装置包括基板,以及驱动所述基板转动的电机;所述基板上设置有波长转换区域与激发光反射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投影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激光光源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光源装置具有如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光源装置,通过分光合光组件对激发光的反射作用以及对受激发光的透射作用,使得该激光光源装置不需要设置反射镜组即可实现激发光与受激发光的合光,元件数量少,光路结构简单,并有利于减小激光光源装置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激光光源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激光光源装置的结构简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激光光源装置的结构简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分光合光组件的结构简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分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分光合光组件的结构简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分光合光组件的结构简图三;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分光合光组件的结构简图四;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激光光源装置的结构简图三。
附图标记说明:
1-激发光源;2-分光元件;3-波长转换装置;31-基板;32-电机;4-反射镜组;41-第一反射镜;42-第二反射镜;43-第三反射镜;5-分光合光组件;51-第一反射区;52-第一透射区;53-第二反射区;54-第二透射区;55-第一分光片;56-第二分光片;57-平板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表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简化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为“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一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的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为解决现有的激光光源装置结构复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激光光源装置,参见图2~图8所示,该激光光源装置包括设置于光路中的激发光源1、分光合光组件5以及波长转换装置3;其中,
激发光源1用于发射激发光,本申请优选该激发光源1用于发射蓝色激发光;
波长转换装置3用于将部分激发光转换为受激发光,并对部分激发光进行反射;
分光合光组件5包括设置于入光侧的第一反射区51与第一透射区52,设置于出光侧的第二反射区53与第二透射区54;
第一反射区51与第二透射区54相对设置;第一透射区52与第二反射区53相对设置;
第一反射区51以及第二反射区53可以均用于对激发光进行反射,并对受激发光进行透射;也可以是第一反射区51用于对激发光进行反射,并对受激发光进行透射;第二反射区53用于对至少一部分激发光进行反射,并对受激发光进行透射;
第一透射区52以及第二透射区54均用于对激发光以及受激发光进行透射;
激发光入射至所述第一反射区51,并经反射后入射至波长转换装置3,产生受激发光;
受激发光被引导穿过分光合光组件5后,入射至光机系统;
波长转换装置3将部分激发光引导穿过第一透射区52后,入射至分光合光组件5的出光侧;部分入射至出光侧的激发光直接出射,另一部分入射至出光侧的激发光被第二反射区53反射至第一反射区51后,穿过第二透射区54出射,与受激发光合光,入射至光机系统。
具体的,该激光光源装置工作过程中,激发光源1发射的激发光入射至分光合光组件5的入光侧;为提高光源的利用率,本申请优选激发光源1发射的激发光入射至分光合光组件5入光侧上的第一反射区51,在在该第一反射区51处,被反射后,入射至波长转换装置3;在波长转换装置3处,部分激发光发生波长转换,产生受激发光;该受激发光进一步被引导至分光合光组件5,由于分光合光组件5中的第一反射区51、第一透射区52、第二反射区53以及第四反射区54均对受激发光具有透射作用,因此,入射至分光合光组件5处的受激发光经透射作用穿过分光合光组件5后,入射至光机系统;同时,入射至波长转换装置3处的一部分激发光,不被波长转换装置3进行波长转换,波长转换装置3将该部分未发生波长转换的激发光引导至分光合光组件5,穿过第一透射区52后,入射至出光侧;其中一部分激发光入射至第二透射区54处,通过透射作用直接入射至光机系统;另一部分激发光入射至第二反射区53处,并被第二反射区53反射后,入射至第一反射区51;该部分激发光在第一反射区51被再次反射后,入射至位于分光合光组件5出光侧的第二透射区54处,穿过第二透射区54,与受激发光合光,入射至光机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光源装置,通过分光合光组件5对激发光的反射作用以及对受激发光的透射作用,使得该激光光源装置不需要设置反射镜组即可实现激发光与受激发光的合光,元件数量少,光路结构简单,并有利于减小激光光源装置的体积。
本申请中的分光合光组件5,通过同时在入光侧设置第一反射区51,在出光侧设置第二反射区53,实现对部分激发光透射,部分激发光反射,即将光线一分为二后入射至光机系统,能够避免入射至光机系统的光束单边分布,有助于使得合光光束的分布更加均匀,提高投影效果。
本申请中的分光合光组件5可以为分体式结构,也可以为整体式结构;具体的,参见图4所示,本申请中分光合光组件5的一种结构形式为,该分光合光组件5包括设置于入光侧的第一分光片55,与设置于出光侧的第二分光片56;第一分光片55与第二分光片56平行设置;第一反射区51与第一透射区52设置于第一分光片55上;第二反射区53与第二透射区54设置于第二分光片56上。
激光光源装置工作过程中,激发光源1发射的激发光入射至位于入光侧的第一分光片55上,在在该第一反射区51处,被反射后,入射至波长转换装置3;在波长转换装置3处,部分激发光发生波长转换,产生受激发光;该受激发光进一步被引导至第一分光片55,由于第一分光片55中的第一反射区51、第一透射区52均对受激发光具有透射作用,因此,入射至第一分光片55处的受激发光经透射作用穿过该第一分光片55后,入射至第二分光片56;同样,通过透射作用穿过该第二分光片56后,入射至光机系统;同时,入射至波长转换装置3处的一部分激发光,不被波长转换装置3进行波长转换,波长转换装置3将该部分未发生波长转换的激发光引导至第一分光片55处,穿过第一透射区52后,入射至位于出光侧的第二分光片56处,其中一部分激发光入射至第二分光片56上的第二透射区54处,该部分激发光通过透射作用直接入射至光机系统;另一部分激发光入射至第二反射区53,并被第二反射区53反射后,入射至第一分光片55上的第一反射区51;该部分激发光在第一反射区51被再次反射后,入射至位于第二分光片56上的第二透射区54处,穿过第二透射区54,与受激发光合光,入射至光机系统。
本申请中的第一分光片55以及第二分光片56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可根据投影需求进行选择。
本申请提供的激光光源装置,通过两个平行设置的分光片的区域选择性反射,即可实现对激发光以及受激发光的分光、合光作用,光学元件数量少,且易于制作,有助于减小激光光源装置的体积,降低成本,降低制作难度。
由于用于合光的激发光,在光路中经过了第二反射区53与第一反射区51的两次反射,在两次反射过程中,同时实现了对合光光束形状以及大小的调节作用;因此,第一反射区51与第二反射区53之间的距离可根据投影的需求进行设定;具体的,第一反射区51与第二反射区53之间的距离越大,则对进行合光的激发光的位置的调节也越大,合光光束外径越大;相反,第一反射区51与第二反射区53之间的距离越小,则对进行合光的激发光的位置的调节也越小,合光光束外径越小。
其中第一分光片55以及第二分光片56均可通过区域镀膜的方式来实现区域选择性反射;具体的,参见图5所示,第一分光片55包括入光面与出光面,本申请优选通过在入光面镀膜来得到第一反射区51;同样,本申请优选第二分光片56通过在入光面镀膜来得到第二反射区53;具体镀膜的光谱根据激光光源装置的投影需求而定。
此外,经波长转换装置3引导至分光合光组件5上的激发光,经第一分光片55入射至第二分光片56上时,一部分激发光入射至第二透射区54,经透射作用直接入射至光机系统进行合光;另一部分激发光入射至第二反射区53,经第二反射区53、第一反射区51两次反射,改变位置后入射至光机系统;其中直接入射至光机系统的激发光,与经两次反射后入射之光机系统的激发光的能量比可根据投影需求而定;为便于对用于合光的两部分激发光的能量比进行调节,本申请优选第一分光片55与第二分光片56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调,具体的,本申请优选第一分光片55与第二分光片56可以通过平面方向相对移动位置来实现比例的调整;具体调节方式,可通过与第一分光片55或第二分光片56相连的支架等结构来实现,如,可将第二分光片56与相应的支架之间的连接关系设置为活动连接,从而实现对第二分光片6位置的调节,进而实现两束激发光的比例调整。
其中,位于第一分光片55上的第一透射区52,以及位于第二分光片56上的第二透射区54,可以仅对激发光与受激发光进行透射,也可以对所有波长的光进行透射;为提高透射率,提高光源的利用率,本申请优选第一分光片55以及第二分光片56上均设置有增透膜,并进一步优选增透膜分别设置于第一分光片55的出光面以及第二分光片56的出光面上。
参见图6所示,本申请中分光合光组件5的另一种结构形式为,分光合光组件5包括平板玻璃57,第一反射区51与第一透射区52设置于平板玻璃57的入光面;第二反射区53与第二透射区54设置于平板玻璃57的出光面。
激光光源装置工作过程中,激发光源1发射的激发光入射至位于平板玻璃57入光面的第一反射区51处,在该第一反射区51处,被反射后,入射至波长转换装置3;在波长转换装置3处,部分激发光发生波长转换,产生受激发光;该受激发光进一步被引导至平板玻璃57的入光面,通过透射作用穿过该平板玻璃57后,入射至光机系统;同时,入射至波长转换装置3处的一部分激发光,不被波长转换装置3进行波长转换,波长转换装置3将该部分未发生波长转换的激发光引导至平板玻璃57的入光面,穿过第一透射区52后,入射至平板玻璃57的出光面;入射至出光面第二透射区54处的激发光,经透射作用,直接穿过平板玻璃57,入射至光机系统;入射至第二反射区53处的激发光,被第二反射区53反射后,入射至第一分光片55上的第一反射区51;该部分激发光在第一反射区51被再次反射后,入射至第二透射区54处,穿过第二透射区54,与受激发光合光,入射至光机系统。
该分光合光组件5,通过对具有一定厚度的平板玻璃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反射区51与第二反射区53,即可实现对激发光以及受激发光的分光、合光作用,光学元件数量少,且易于制作,有助于减小激光光源装置的体积,降低成本,降低制作难度。
其中平板玻璃57的厚度可以根据投影需求而定;具体的,平板玻璃57的厚度越厚,即第一反射区51与第二反射区53之间的距离越大,则对进行合光的激发光的位置的调节也越大,合光光束外径越大;相反,平板玻璃57的厚度越薄,即第一反射区51与第二反射区53之间的距离越小,则对进行合光的激发光的位置的调节也越小,合光光束外径越小。
本申请中的第一反射区51以及第二反射区53均可通过镀膜实现。
进一步的,为简化激光光源装置的结构,本申请优选分光合光组件5的入光侧与激发光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
此外,通过本申请中的第二反射区53,可以对进行合光的激发光进行上下方向分光,可以对进行合光的激发光进行左右方向分光;具体的,可以通过调节第二反射区53的位置来实现上下方向分光以及左右方向分光的转换。
本申请以分光合光组件5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分光元件55与第二分光元件56的结构形式为例进行说明;参见图7所示,当第一反射区51、第一透射区52的设置方向及区域形状分布与第二透射区54、第二反射区53的设置方向及区域形状分布相一致时,即在入光侧,第一反射区51与第一透射区52左右方向设置,在出光侧第二透射区54与第二反射区53也同样左右方向设置,且第二反射区53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一透射区52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使得第二反射区53只能部分反射从第一透射区52透射的激发光。在激光光源装置工作过程中,通过第一透射区52区域入射至出光侧的激发光,部分入射至第二透射区54直接出射,形成图7示右侧的光束,部分入射至第二反射区53被反射至第一反射区51,再次反射后经过第二透射区54出射,形成图7示左侧的光束,最终从第一透射区52透射的部分激发光被分成相对光轴左右分布的两束激发光入射至光机系统。
相类似的,参见图8所示,相比与图7,第二反射区53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一透射区52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相当,可以对第一透射区52透射的左右方向的光全部反射,第二反射区53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约为第一透射区52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且第二反射区53分布在上方,只对从第一透射区52透射的激发光上方的光束进行反射。在激光光源装置工作过程中,通过第一透射区52区域入射至出光侧的激发光,部分入射至第二透射区54直接出射,形成图8所示右下侧的光束,部分入射至第二反射区53被反射至第一反射区51,再次反射后经过第二透射区54出射,形成图8所示左上侧的光束,最终从第一透射区52透射的部分激发光被分成相对光轴左上与右下分布的两束激发光入射至光机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2、图3所示,本申请优选分光合光组件5与波长转换装置3之间的光路上还设置有会聚透镜;激发光入射至第一反射区51,经反射后,经过会聚透镜的光轴的一侧,入射至波长转换装置3;即,本申请中,经第一反射区51反射后的激发光,并不是像常规光路结构中入射至会聚透镜的中部,而是入射至会聚透镜中靠近激发光源1的一侧,从而使得该部分激发光经波长转换装置3的激发光反射区域进行反射后,不是原路返回第一反射区51,而是入射至第一透射区52处,从而保证该部分激发光能够入射至光机系统,进而提高光源的利用率,保证光源结构的正常运行。
本申请中,分光合光组件5的一种分光方式为,参见图2、图3所示,激发光穿过第一透射区52后,部分激发光入射至位于出光侧的第二透射区54处,经透射作用后穿过出光侧,入射至光机系统;部分激发光入射至第二反射区53处,被第二反射区53反射至第一反射区51后,经透射作用穿过出光侧,入射至光机系统。
本申请进一步提供分光合光组件5的第二种分光方式,参见图9所示,对第二反射区53处的镀膜光谱进行优化,使得第二反射区53对激发光的透射率为约为一半,本申请优选透射率为40%~60%,对激发光的对应的反射率优选为60%~40%,即,第二反射区53处通过镀膜,使得该第二反射区53对部分激发光进行透射,同时对部分激发光进行反射;在该分光方式中,激发光穿过第一透射区52后,入射至第二反射区53处;入射至第二反射区53处的激发光,部分经透射作用后直接穿过出光侧,入射至光机系统;同时,部分激发光被第二反射区53反射至第一反射区51后,经透射作用穿过出光侧,入射至光机系统;相比第一种分光方式,将从第一透射区52透射的激发光束分成两束光,该两束光的尺寸之和与从第一透射区52透射的光束尺寸相当,而该分光方式中,分成的两束光束尺寸分别与从第一透射区52透射光束的尺寸相当,从出光侧出射的激发光束尺寸更大,入射至光机系统中角度分布更加丰富,同时第二反射区的镀膜分光方式更易于对分光光束的比例进行控制。
本申请中的波长转换装置3,可以为透射式波长转换装置,也可以是反射式波长转换装置;当该波长转换装置3为透射式结构时,需要在波长转换装置3后边的光路中设置反射结构,以便于通过波长转换装置3的受激发光以及激发光反射至分光合光组件5中。
为简化激光光源装置的结构,本申请优选波长转换装置3为反射式结构;具体的,优选波长转换装置3包括基板31,以及驱动基板31转动的电机32;基板31上设置有波长转换区域与激发光反射区域;其中波长转换区域设置有相应的波长转换材料,当激发光入射至波长转换区域时,激发光对波长转换材料进行激发,产生受激发光;产生的受激发光进一步被发射至分光合光组件5中;当激发光入射至激发光反射区域时,直接被反射至分光合光组件5;本申请进一步优选基板31为铝板,以便于提高反射效果。
此外,本申请提供的激光光源装置中,激发光源1与分光合光组件5之间还设置有整形元件以及匀光元件;分光合光组件5与波长转换装置3之间,以及分光合光组件5与光机系统之间,均设置有相应的会聚透镜组等常规光学元件,本申请不对上述部分常规光学结构进行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投影系统,该投影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激光光源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投影系统,通过分光合光组件5对激发光的反射作用以及对受激发光的透射作用,使得激光光源装置不需要设置反射镜组即可实现激发光与受激发光的合光,元件数量少,光路结构简单,并有利于减小激光光源装置的体积,进而有利于减小投影系统的体积。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激光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光路中的激发光源(1)、分光合光组件(5)以及波长转换装置(3);其中,
所述激发光源(1)用于发射激发光;
所述波长转换装置(3)用于将部分所述激发光转换为受激发光,将部分所述激发光反射;
分光合光组件(5)包括设置于入光侧的第一反射区(51)与第一透射区(52),设置于出光侧的第二反射区(53)与第二透射区(54);
所述第一反射区(51)与所述第二透射区(54)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透射区(52)与所述第二反射区(53)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反射区(51)用于对所述激发光进行反射,并对所述受激发光进行透射;
所述第二反射区(53)用于对至少一部分所述激发光进行反射,并对所述受激发光进行透射;
所述第一透射区(52)以及所述第二透射区(54)均用于对所述激发光以及所述受激发光进行透射;
所述激发光入射至所述第一反射区(51),并经反射后入射至所述波长转换装置(3),产生受激发光;
所述受激发光被引导穿过所述分光合光组件(5)后,入射至光机系统;
所述波长转换装置(3)将部分所述激发光引导穿过所述第一透射区(52)后,入射至所述分光合光组件(5)的出光侧;部分入射至所述出光侧的激发光直接出射,另一部分入射至所述出光侧的激发光被所述第二反射区(53)反射至所述第一反射区(51)后,穿过所述第二透射区(54)出射,与所述受激发光合光,入射至所述光机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合光组件(5)包括设置于入光侧的第一分光片(55),与设置于出光侧的第二分光片(56);所述第一分光片(55)与所述第二分光片(56)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反射区(51)与所述第一透射区(52)设置于所述第一分光片(55)上;所述第二反射区(53)与所述第二透射区(54)设置于所述第二分光片(56)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光片(55)与所述第二分光片(56)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合光组件(5)包括平板玻璃(57),所述第一反射区(51)与所述第一透射区(52)设置于所述平板玻璃(57)的入光面;所述第二反射区(53)与所述第二透射区(54)设置于所述平板玻璃(57)的出光面。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激光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区(51)以及所述第二反射区(53)均通过镀膜实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合光组件(5)的入光侧与所述激发光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5°。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合光组件(5)与所述波长转换装置(3)之间的光路上还设置有会聚透镜;所述激发光入射至所述第一反射区(51),经反射后,经过所述会聚透镜光轴的一侧,入射至所述波长转换装置(3)。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发光穿过所述第一透射区(52)后,部分所述激发光经透射作用穿过所述第二透射区(54)后,入射至所述光机系统;部分所述激发光被所述第二反射区(53)反射至所述第一反射区(51)再次反射后,穿过所述第二透射区(54),入射至所述光机系统。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区(53)对所述激发光的透射率为40%~60%,对所述激发光的反射率为60%~40%。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装置(3)包括基板(31),以及驱动所述基板(31)转动的电机(32);所述基板(31)上设置有波长转换区域与激发光反射区域。
11.一种投影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激光光源装置。
CN202121856898.4U 2021-08-10 2021-08-10 一种激光光源装置及投影系统 Active CN2154945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56898.4U CN215494523U (zh) 2021-08-10 2021-08-10 一种激光光源装置及投影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56898.4U CN215494523U (zh) 2021-08-10 2021-08-10 一种激光光源装置及投影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94523U true CN215494523U (zh) 2022-01-11

Family

ID=79757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56898.4U Active CN215494523U (zh) 2021-08-10 2021-08-10 一种激光光源装置及投影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945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19663B2 (en)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projector
CN1779502A (zh) 发光单元和使用该发光单元的投影型图像显示设备
CN105467736A (zh) 光学单元、使用其的光学装置、光源装置和投影显示装置
CN113885284A (zh) 光源组件与投影设备
CN210490075U (zh) 半导体激光器
CN108073025B (zh) 投影装置以及照明系统
CN215494523U (zh) 一种激光光源装置及投影系统
US10907774B2 (en) Light source unit
CN217639785U (zh) 一种多光源激光光源装置及投影系统
CN1578922A (zh) 液晶投影机
CN216927135U (zh) 导光装置、光源装置以及抬头显示器
KR20120019367A (ko) 광원 장치
CN112909725B (zh) 基于星形反射的蓝光半导体激光器波长合束装置及方法
CN112103768B (zh) 一种半导体激光器
CN113872032A (zh) 一种多波长多光束合束系统、耦合透镜及设计方法
CN215494522U (zh) 一种缩束元件、光源装置及投影系统
CN112835254B (zh) 光源模块
US11656543B2 (en) Projection device
CN220438740U (zh) 激光投影设备
CN215494519U (zh) 一种激光光源装置及光学设备
TWI836971B (zh) 雷射投影設備
CN219831602U (zh) 一种光源系统及投影设备
CN217767171U (zh) 投影光机
CN220673074U (zh) 光学元件、激光光源以及激光器封装模块
WO2021179770A1 (zh) 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光源系统及投影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29

Address after: No. 24-1, Science and Education Software Park, No. 100, Jinxi Road, Binh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4026

Patentee after: Wuxi Shimeile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01, building 3, Yixing Optoelectronic Industrial Park, No.10 Xingli Road, Yix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4200

Patentee before: WUXI SEEMILE LASER DISPLAY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24-1, Science and Education Software Park, No. 100, Jinxi Road, Binh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4026

Patentee after: Wuxi Jiqing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24-1, Science and Education Software Park, No. 100, Jinxi Road, Binh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4026

Patentee before: Wuxi Shimeile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