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84691U - 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84691U
CN215484691U CN202121950047.6U CN202121950047U CN215484691U CN 215484691 U CN215484691 U CN 215484691U CN 202121950047 U CN202121950047 U CN 202121950047U CN 215484691 U CN215484691 U CN 2154846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late
expansion plate
block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5004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195004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846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846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846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包括用于对模板进行支撑的主体。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收纳机构,通过给予第一伸缩板与第二伸缩板向外的拉力,使第一伸缩板与第二伸缩板沿着抵板的内壁移动,从而打开第一伸缩板与第二伸缩板,达到了增加抵板与模板接触面积的目的,当需要对第一伸缩板与第二伸缩板进行收纳时,给予第一伸缩板与第二伸缩板向内的压力,此时第二伸缩板将给予卡块压力,使卡块移动,卡块移动将带动第一伸缩杆移动且给予第一弹簧压力,直到卡块与第二伸缩板的内壁卡槽相接触,那么卡块将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弹出,卡在此卡槽内,使第二伸缩板不易活动,达到了便于收纳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模板是一种临时性支护结构,按设计要求制作,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按规定的位置、几何尺寸成形,保持其正确位置,并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载,进行模板工程的目的,是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度和降低工程成本。
现有建筑模板一般是使用木板对施工位置进行支撑,再使用支撑装置对木板进行支撑,防止模板倾倒,而现有的支撑装置是使用杆子对模板进行支撑,导致模板受力较为集中,使墙体出现变形,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模板受力集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包括:
用于对模板进行支撑的主体;
定位梢,位于主体的内壁且贯穿至地面,用于对主体进行固定;
抵板,位于主体的斜上方,用于支撑模板;
伸缩机构位于主体的上方,用于连接主体与抵板,且调节主体与抵板之间的距离;
铰链,位于主体的顶端且位于定位梢的一侧,用于提供主体与伸缩机构的连接;
收纳机构,位于抵板的内部,用于增加抵板与模板的接触面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收纳机构包括有第一伸缩板、第二伸缩板、卡块,所述第一伸缩板、第二伸缩板均位于抵板的内部且贯穿至抵板的外部,所述第一伸缩板与第二伸缩板相互套接,所述卡块位于抵板的内壁且贯穿至抵板的内侧,所述卡块的一侧外壁位于抵板的内部连接有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外壁设置有第一弹簧。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伸缩机构包括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内部设置有贯穿至连接座外部与抵板连接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内侧设置有卡条,所述连接座的一端外部设置有贯穿至连接座内部的推块,所述推块的外壁位于连接座的内部设置有齿轮,所述齿轮的一侧外壁设置有贯穿至连接杆内侧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一侧位于连接座的内部连接有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外壁设置有第二弹簧。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推块、限位块的一侧外壁均设置有与齿轮外壁相匹配的锯齿,所述推块与限位块的外壁与齿轮的外壁相啮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座的内壁设置有与推块移动轨迹相匹配的凹槽,所述限位块的内壁设置有与第二伸缩杆外壁相匹配的滑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卡条与限位块的一端均呈斜面状态,所述卡条的数量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卡条均匀分布在连接杆的内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卡块的横截面呈三角形状态,所述第二伸缩板的内壁设置有与卡块外壁相匹配的卡槽,所述第一伸缩板的一侧内壁设置有与卡块一端相匹配的卡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收纳机构,通过给予第一伸缩板与第二伸缩板向外的拉力,使第一伸缩板与第二伸缩板沿着抵板的内壁移动,从而打开第一伸缩板与第二伸缩板,达到了增加抵板与模板接触面积的目的,当需要对第一伸缩板与第二伸缩板进行收纳时,给予第一伸缩板与第二伸缩板向内的压力,此时第二伸缩板将给予卡块压力,使卡块移动,卡块移动将带动第一伸缩杆移动且给予第一弹簧压力,直到卡块与第二伸缩板的内壁卡槽相接触,那么卡块将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弹出,卡在此卡槽内,使第二伸缩板不易活动,达到了便于收纳的目的;
2、通过设置伸缩机构,通过给予连接杆向外的拉力,连接杆将在外力作用下沿着连接座的内壁移动,连接杆移动将带动卡条移动,此时卡条的外壁将给予限位块压力,使限位块在斜面作用下移动,直到移动至需要的位置,此时限位块将在一个卡条的作用下无法移动,从而使连接杆无法往回移动,通过给予推块向内的压力,推块移动将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将给予限位块推力,限位块将沿着第二伸缩杆的外壁向内移动,且给予第二弹簧压力,直到限位块的一端移出连接杆的内侧,进入连接座的内部,此时即可自由活动连接杆,达到了对连接杆进行伸缩的目的,便于对此装置进行收纳,提高了对空间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伸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中:1、主体;2、定位梢;3、铰链;4、抵板;5、收纳机构;501、第一伸缩板;502、第二伸缩板;503、卡块;504、第一伸缩杆;505、第一弹簧;6、伸缩机构;601、连接座;602、连接杆;603、卡条;604、限位块;605、第二伸缩杆;606、第二弹簧;607、推块;608、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包括:
用于对模板进行支撑的主体1;
定位梢2,位于主体1的内壁且贯穿至地面,用于对主体1进行固定;
抵板4,位于主体1的斜上方,用于支撑模板;
伸缩机构6位于主体1的上方,用于连接主体1与抵板4,且调节主体1与抵板4之间的距离;
铰链3,位于主体1的顶端且位于定位梢2的一侧,用于提供主体1与伸缩机构6的连接;
收纳机构5,位于抵板4的内部,用于增加抵板4与模板的接触面积。
请着重参阅图2-3,收纳机构5包括有第一伸缩板501、第二伸缩板502、卡块503,第一伸缩板501、第二伸缩板502均位于抵板4的内部且贯穿至抵板4的外部,第一伸缩板501与第二伸缩板502相互套接,卡块503位于抵板4的内壁且贯穿至抵板4的内侧,卡块503的一侧外壁位于抵板4的内部连接有第一伸缩杆504,第一伸缩杆504的外壁设置有第一弹簧505,通过此结构可使第二伸缩板502与第一伸缩板501可在卡块503的作用下进行限位,使第二伸缩板502与第一伸缩板501不易移动。
请着重参阅图4-5,伸缩机构6包括有连接座601,连接座601的内部设置有贯穿至连接座601外部与抵板4连接的连接杆602,连接杆602的内侧设置有卡条603,连接座601的一端外部设置有贯穿至连接座601内部的推块607,推块607的外壁位于连接座601的内部设置有齿轮608,齿轮608的一侧外壁设置有贯穿至连接杆602内侧的限位块604,限位块604的一侧位于连接座601的内部连接有第二伸缩杆605,第二伸缩杆605的外壁设置有第二弹簧606,通过此结构可对主体1与抵板4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
请着重参阅图5,推块607、限位块604的一侧外壁均设置有与齿轮608外壁相匹配的锯齿,推块607与限位块604的外壁与齿轮608的外壁相啮合,通过此结构可使推块607移动可带动齿轮608进行转动,齿轮608转动带动限位块604移动。
请着重参阅图5,连接座601的内壁设置有与推块607移动轨迹相匹配的凹槽,限位块604的内壁设置有与第二伸缩杆605外壁相匹配的滑槽,通过此结构可使推块607可在外力作用下盐和连接座601的一端内壁移动。
请着重参阅图5,卡条603与限位块604的一端均呈斜面状态,卡条603的数量设置有多个,多个卡条603均匀分布在连接杆602的内侧,通过此结构可给予连接杆602向外的拉力,连接杆602将在外力作用下沿着连接座601的内壁移动,连接杆602移动将带动卡条603移动,此时卡条603的外壁将给予限位块604压力,使限位块604在斜面作用下移动,直到移动至需要的位置,此时限位块604将在一个卡条603的作用下无法移动,从而使连接杆602无法往回移动,通过给予推块607向内的压力,推块607移动将带动齿轮608转动,齿轮608转动将给予限位块604推力,限位块604将沿着第二伸缩杆605的外壁向内移动,且给予第二弹簧606压力,直到限位块604的一端移出连接杆602的内侧,进入连接座601的内部,此时即可自由活动连接杆602,达到了对连接杆602进行伸缩的目的,便于对此装置进行收纳,提高了对空间的利用率。
请着重参阅图3,卡块503的横截面呈三角形状态,第二伸缩板502的内壁设置有与卡块503外壁相匹配的卡槽,第一伸缩板501的一侧内壁设置有与卡块503一端相匹配的卡槽,通过此结构可给予第一伸缩板501与第二伸缩板502向外的拉力,使第一伸缩板501与第二伸缩板502沿着抵板4的内壁移动,从而打开第一伸缩板501与第二伸缩板502,达到了增加抵板4与模板接触面积的目的,当需要对第一伸缩板501与第二伸缩板进行收纳时,给予第一伸缩板501与第二伸缩板502向内的压力,此时第二伸缩板502将给予卡块503压力,使卡块503移动,卡块503移动将带动第一伸缩杆504移动且给予第一弹簧505压力,直到卡块503与第二伸缩板502的内壁卡槽相接触,那么卡块503将在第一弹簧505的作用下弹出,卡在此卡槽内,使第二伸缩板502不易活动,达到了便于收纳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此装置时,通过给予第一伸缩板501与第二伸缩板502向外的拉力,使第一伸缩板501与第二伸缩板502沿着抵板4的内壁移动,从而打开第一伸缩板501与第二伸缩板502,达到了增加抵板4与模板接触面积的目的,当需要对第一伸缩板501与第二伸缩板进行收纳时,给予第一伸缩板501与第二伸缩板502向内的压力,此时第二伸缩板502将给予卡块503压力,使卡块503移动,卡块503移动将带动第一伸缩杆504移动且给予第一弹簧505压力,直到卡块503与第二伸缩板502的内壁卡槽相接触,那么卡块503将在第一弹簧505的作用下弹出,卡在此卡槽内,使第二伸缩板502不易活动,达到了便于收纳的目的,通过给予连接杆602向外的拉力,连接杆602将在外力作用下沿着连接座601的内壁移动,连接杆602移动将带动卡条603移动,此时卡条603的外壁将给予限位块604压力,使限位块604在斜面作用下移动,直到移动至需要的位置,此时限位块604将在一个卡条603的作用下无法移动,从而使连接杆602无法往回移动,通过给予推块607向内的压力,推块607移动将带动齿轮608转动,齿轮608转动将给予限位块604推力,限位块604将沿着第二伸缩杆605的外壁向内移动,且给予第二弹簧606压力,直到限位块604的一端移出连接杆602的内侧,进入连接座601的内部,此时即可自由活动连接杆602,达到了对连接杆602进行伸缩的目的,便于对此装置进行收纳,提高了对空间的利用率。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对模板进行支撑的主体(1);
定位梢(2),位于主体(1)的内壁且贯穿至地面,用于对主体(1)进行固定;
抵板(4),位于主体(1)的斜上方,用于支撑模板;
伸缩机构(6)位于主体(1)的上方,用于连接主体(1)与抵板(4),且调节主体(1)与抵板(4)之间的距离;
铰链(3),位于主体(1)的顶端且位于定位梢(2)的一侧,用于提供主体(1)与伸缩机构(6)的连接;
收纳机构(5),位于抵板(4)的内部,用于增加抵板(4)与模板的接触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机构(5)包括有第一伸缩板(501)、第二伸缩板(502)、卡块(503),所述第一伸缩板(501)、第二伸缩板(502)均位于抵板(4)的内部且贯穿至抵板(4)的外部,所述第一伸缩板(501)与第二伸缩板(502)相互套接,所述卡块(503)位于抵板(4)的内壁且贯穿至抵板(4)的内侧,所述卡块(503)的一侧外壁位于抵板(4)的内部连接有第一伸缩杆(504),所述第一伸缩杆(504)的外壁设置有第一弹簧(50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机构(6)包括有连接座(601),所述连接座(601)的内部设置有贯穿至连接座(601)外部与抵板(4)连接的连接杆(602),所述连接杆(602)的内侧设置有卡条(603),所述连接座(601)的一端外部设置有贯穿至连接座(601)内部的推块(607),所述推块(607)的外壁位于连接座(601)的内部设置有齿轮(608),所述齿轮(608)的一侧外壁设置有贯穿至连接杆(602)内侧的限位块(604),所述限位块(604)的一侧位于连接座(601)的内部连接有第二伸缩杆(605),所述第二伸缩杆(605)的外壁设置有第二弹簧(60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块(607)、限位块(604)的一侧外壁均设置有与齿轮(608)外壁相匹配的锯齿,所述推块(607)与限位块(604)的外壁与齿轮(608)的外壁相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601)的内壁设置有与推块(607)移动轨迹相匹配的凹槽,所述限位块(604)的内壁设置有与第二伸缩杆(605)外壁相匹配的滑槽。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条(603)与限位块(604)的一端均呈斜面状态,所述卡条(603)的数量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卡条(603)均匀分布在连接杆(602)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503)的横截面呈三角形状态,所述第二伸缩板(502)的内壁设置有与卡块(503)外壁相匹配的卡槽,所述第一伸缩板(501)的一侧内壁设置有与卡块(503)一端相匹配的卡槽。
CN202121950047.6U 2021-08-19 2021-08-19 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 Active CN2154846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50047.6U CN215484691U (zh) 2021-08-19 2021-08-19 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50047.6U CN215484691U (zh) 2021-08-19 2021-08-19 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84691U true CN215484691U (zh) 2022-01-11

Family

ID=79763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50047.6U Active CN215484691U (zh) 2021-08-19 2021-08-19 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8469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76085A (zh) * 2022-04-23 2022-07-22 周淑丹 一种景观建筑施工的斜支撑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76085A (zh) * 2022-04-23 2022-07-22 周淑丹 一种景观建筑施工的斜支撑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484691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混凝土模板支撑装置
CN210307515U (zh) 电梯门板加工用辅助夹紧装置
CN114319831A (zh) 一种悬挑承力架的立杆定位装置
CN110525469B (zh) 一种火车卧铺用防护装置
CN212581416U (zh) 一种角度可调节的千斤顶
CN215484602U (zh) 快速组装的多层竹木建筑模板
CN213863125U (zh) 一种玻璃存放支架
CN214200342U (zh) 一种钢结构材料重量检测装置
CN214834513U (zh) 一种现浇箱梁承插型盘扣式支撑架
CN114382430A (zh) 一种采油井下工具释放器
CN215335357U (zh) 一种建筑工程造价现场测绘装置
CN108313840B (zh) 一种磁力传递式绳缆收放装置
CN215491697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激光指向仪
CN217806707U (zh) 一种带有防掉落结构的仓储货架
CN219341669U (zh) 一种电梯维修架
CN215106282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剪力墙
CN221276685U (zh) 一种桩基底部防冲刷面
CN216830801U (zh) 一种工具摆放装置
CN114620384B (zh) 核废料的仓储货架
CN220928729U (zh) 一种新型建筑保温一体化铝模板
CN218713097U (zh) 新型的基坑围护结构支撑
CN216406273U (zh) 一种棚户区改造施工用支撑架
CN214490322U (zh) 一种桁架钢结构制作组装工装夹具
CN218788395U (zh) 电芯化成夹具
CN216142535U (zh) 一种活动式拼装金属板滑动滚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Pei Long

Inventor after: Yan Dan

Inventor after: Li Chen

Inventor after: Sun Yanfei

Inventor after: Wang Bei

Inventor before: Wang B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