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75382U - 车体后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体后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75382U
CN215475382U CN202121456826.0U CN202121456826U CN215475382U CN 215475382 U CN215475382 U CN 215475382U CN 202121456826 U CN202121456826 U CN 202121456826U CN 215475382 U CN215475382 U CN 2154753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ggage board
chassis
vehicle
vehicle body
rear chas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5682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佐木拓也
新田贵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5682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753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753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753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能够经由结构简易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来承受行李板并确保行李厢的空间。所述车体后部结构包括:后底盘,设置在车体的后部;以及后侧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设置在所述后底盘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部的外侧,其中,在所述后底盘的所述侧部的上端,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区分成前段、对应于备用轮胎的最大宽度的中段、以及后段,在所述后底盘的所述中段以外的所述前段与所述后段,设有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水平设置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并且,所述后底盘的所述侧部的上端经由所述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而与所述后侧框的上端连接。

Description

车体后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体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车辆所用的车体后部结构通常具有设置在车体的后部的后底盘(rear floor pan)、以及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后侧框(rear side frame)。后底盘可用来收容备用轮胎(spare tire),而一对后侧框上方设有行李板(luggage board),由此在车体的后部区分出用于放置行李的空间(即行李板的上方空间,后称行李厢)。
通常,车体后部结构在一对后侧框的上端设有行李板承受部,因而行李板能够经由所述行李板承受部设置在一对后侧框的上端来构成行李厢。然而,在这样的作法中,行李板的水平位置取决于一对后侧框的水平高度,当一对后侧框的水平高度高时,行李板的水平位置高,行李厢的空间变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10-173391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能够经由结构简易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来承受行李板并确保行李厢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包括:后底盘,设置在车体的后部;以及后侧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设置在所述后底盘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部的外侧,其中,在所述后底盘的所述侧部的上端,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区分成前段、对应于备用轮胎的最大宽度的中段、以及后段,在所述后底盘的所述中段以外的所述前段与所述后段,设有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水平设置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并且,所述后底盘的所述侧部的上端经由所述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而与所述后侧框的上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车体后部结构还包括:底板,从所述后底盘的所述侧部的上端往所述后侧框的上端连续延伸,而与所述后侧框的上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具有从所述后底盘的所述侧部的上端往所述后侧框的上端弯折的段差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后底盘的所述侧部的上端的水平高度比所述后侧框的上端的水平高度低,所述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往上方弯折而构成所述段差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后底盘的连接所述相对两侧部的前部的上端,设有前方向行李板承受部,所述前方向行李板承受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水平设置,并且连接设置在所述后底盘的所述前段的所述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后部结构中,在后底盘的侧部的上端,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区分成前段、对应于备用轮胎的最大宽度的中段、以及后段,在后底盘的中段以外的前段与后段,设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水平设置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并且后底盘的侧部的上端经由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而与后侧框的上端连接。如此,行李板安装在后底盘的侧部的上端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上而非安装在后侧框上,因而不受限于后侧框的高度,而能够依据需求调整行李厢的空间。据此,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后部结构能够经由结构简易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来承受行李板并确保行李厢的空间。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体后部结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车体后部结构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50:备用轮胎;
60:行李板;
100:车体后部结构;
110:后底盘;
112:底部;
114:侧部;
114a:前段;
114b:中段;
114c:后段;
116:前部;
120:后侧框;
130a、130b: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
130c:前方向行李板承受部;
132:段差形状;
140:底板;
A:区域;
D:车辆下方向;
Fr:车辆前方向;
L:车辆左方向;
R:车辆右方向;
Rr:车辆后方向;
U:车辆上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体后部结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车体后部结构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车体后部结构100适于配置在车体(未示出)的后部。特别是,车体后部结构100兼具收容备用轮胎50的机能以及构成行李厢的功能。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制车体后部结构100的具体组成与实际应用,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请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车体后部结构100包括后底盘110以及后侧框120。后底盘110设置在车体的后部(未示出),且具有底部112以及环绕底部112的相对两侧部114与前部116,因而构成为在上方与后方开放的收容空间,而适用于收容备用轮胎50。后侧框120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即车辆前方向Fr与车辆后方向Rr)延伸,且设置在后底盘11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即车辆左方向L与车辆右方向R)上的相对两侧部114的外侧。也就是说,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一对后侧框120彼此平行设置成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而后底盘110设置在一对后侧框120之间。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在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即车辆前方向Fr与车辆后方向Rr)区分成前段114a、对应于备用轮胎50的最大宽度的中段114b、以及后段114c,在后底盘110的中段114b以外的前段114a与后段114c,设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水平设置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130b。并且,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经由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130b而与后侧框120的上端连接。
详细来说,在本实施例中,用于收容备用轮胎50的后底盘110对应于备用轮胎50的形状,因而在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的中段114b对应于备用轮胎50的最大宽度,在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的前段114a与后段114c对应于备用轮胎50的前端与后端。在此情况下,倾向于在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的中段114b以外的前段114a与后段114c设有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130b,但不在中段114b设置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130b构成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即车辆前方向Fr与车辆后方向Rr)延伸且水平设置的直线形平面。所述水平设置是指,设置在涵盖车辆前后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即车辆左方向L与车辆右方向R)而与车辆上下方向(即车辆上方向U与车辆下方向D)垂直的水平面上,因而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130b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构成为如图2所示的平面。
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后底盘110的相对两侧部114的上端的前段114a与后段114c都设有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130b。也就是说,后底盘110具有位在后底盘110的相对两侧部114的上端的前段114a的一对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与位在后底盘110的相对两侧部114的上端的后段114c的一对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b。进而,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130b可以是由后底盘110的上端的局部设置成平面所构成。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如此,在本实施例中,当如图1与图2中以虚线示出的行李板60设置在车体后部结构100中时,行李板60安装在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130b上而非安装在后侧框120上,因而不受限于后侧框120的高度,而能够依据需求调整行李板60上方所形成的行李厢的空间。如图1的虚线所示出的区域为行李板60与水平设置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130b之间的接触区域。并且,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130b可以是由后底盘110的上端的局部设置成平面所构成,因而不需设置额外的安装结构来安装行李板60。据此,车体后部结构100能够经由结构简易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130b来承受行李板60并确保行李厢的空间。
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以图1中的区域A的放大图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的水平高度比后侧框120的上端的水平高度低,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b具有从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往后侧框120的上端弯折的段差形状132,且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b往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即车辆上方向U)弯折而构成段差形状132。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的水平高度与后侧框120的上端的水平高度不同,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上所设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b也可以经由段差形状132连续地往后侧框120的上端延伸。所述段差形状132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即车辆前方向Fr与车辆后方向Rr)上形成大致直线形的棱线,由此提升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的刚性。类似地,如图1所示出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也可以设有所述段差形状132,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在此情况下,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行李板60安装在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130b上而非安装在后侧框120上,因而即使后侧框120的上端的水平高度较高,行李板60的设置不受限于后侧框120的高度。将行李板60安装在水平高度较低的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上所设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130b上,能够确保行李板60上方具有较多个空间来形成行李厢。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的水平高度也可以比后侧框120的上端的水平高度高或两者相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车体后部结构100还包括底板(floor panel)140。底板140从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往后侧框120的上端连续延伸,而与后侧框120的上端连接。后底盘110、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130b与底板140可以制作成同一部件(例如以同一板材造型而成),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的中段114b未设有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因而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的中段114b经由底板140而与后侧框120的上端连接。相对于此,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的前段114a与后段114c设有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130b,因而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的前段114a与后段114c经由对应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130b与底板140而与后侧框120的上端连接。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板140能够视为是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往后侧框120的上端延伸的盖体结构,进一步与后侧框120的整个上端以及相对两侧缘连接。由此,后底盘110构成为往后侧框120的整个上端延伸的连续结构,因而能够提升后底盘110与后侧框120之间的连接效果。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底板140的形状与设置与否,后底盘110也可以仅连接在后侧框120的上端的内侧而非覆盖后侧框120的整个上端,后底盘110与后侧框12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依据需求调整。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除了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130b之外,在后底盘110的连接相对两侧部114的前部116的上端,设有前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c。前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c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即车辆左方向L与车辆右方向R)延伸并水平设置,并且连接设置在后底盘110的前段114a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水平设置的前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c与水平设置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130b都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且构成为平面。较佳地,设置在后底盘110的前部116的上端的前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c横跨后底盘110的前部116的整个上端,而连接在设置在后底盘110的相对两侧部114的上端的前段114a的一对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之间,由此构成连续的支撑结构,但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前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c也可以只设置在后底盘110的前部116的上端的其中部分区域,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如此,在本实施例中,当如图1与图2中以虚线示出的行李板60设置在车体后部结构100中时,行李板60安装在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130b与后底盘110的前部116的上端的前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c上,因而能够增加后底盘110的侧部114的上端与前部116的上端与行李板60之间的接触区域(如图1的虚线所示出的区域为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a、130b与前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c与行李板60之间的接触区域),由此提升行李板60的安装稳定性。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前方向行李板承受部130c的形状以及设置与否,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后部结构中,在后底盘的侧部的上端,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区分成前段、对应于备用轮胎的最大宽度的中段、以及后段,在后底盘的中段以外的前段与后段,设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水平设置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并且后底盘的侧部的上端经由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而与后侧框的上端连接。较佳地,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具有从后底盘的侧部的上端往后侧框的上端弯折的段差形状来提升结构强度。如此,行李板安装在后底盘的侧部的上端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上而非安装在后侧框上,因而不受限于后侧框的高度,而能够依据需求调整行李厢的空间。并且,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是由后底盘的上端的局部所构成,因而不需设置额外的安装结构来安装行李板。据此,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后部结构能够经由结构简易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来承受行李板并确保行李厢的空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底盘,设置在车体的后部;以及
后侧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设置在所述后底盘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部的外侧,其中,
在所述后底盘的所述侧部的上端,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区分成前段、对应于备用轮胎的最大宽度的中段、以及后段,
在所述后底盘的所述中段以外的所述前段与所述后段,设有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水平设置的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并且,
所述后底盘的所述侧部的上端经由所述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而与所述后侧框的上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底板,从所述后底盘的所述侧部的上端往所述后侧框的上端连续延伸,而与所述后侧框的上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具有从所述后底盘的所述侧部的上端往所述后侧框的上端弯折的段差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底盘的所述侧部的上端的水平高度比所述后侧框的上端的水平高度低,所述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往上方弯折而构成所述段差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底盘的连接所述相对两侧部的前部的上端,设有前方向行李板承受部,
所述前方向行李板承受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水平设置,并且连接设置在所述后底盘的所述前段的所述侧方向行李板承受部。
CN202121456826.0U 2021-06-29 2021-06-29 车体后部结构 Active CN2154753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56826.0U CN215475382U (zh) 2021-06-29 2021-06-29 车体后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56826.0U CN215475382U (zh) 2021-06-29 2021-06-29 车体后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75382U true CN215475382U (zh) 2022-01-11

Family

ID=79723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56826.0U Active CN215475382U (zh) 2021-06-29 2021-06-29 车体后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753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75107B2 (ja) 車両用フロアパネル
US9902348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US8950537B2 (en) Battery system for vehicle
US6830289B2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US9174683B2 (en) Floor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for vehicle body
US20090033120A1 (en) Parcel shelf structure in rear area of vehicle body
AU2007264615B2 (en) Cab back panel
CN215475382U (zh) 车体后部结构
EP2363336B1 (en) Chassis of a forward control truck with a tiltable cab
CN107303921B (zh) 车轮壳体增强结构
KR102572493B1 (ko) 통신 유닛 및 차량
CN108068889B (zh) 车顶构造
CN217532460U (zh) 车辆的稳定杆固定支架以及车辆
JP2017030548A (ja) ヘッドランプの取付構造
KR101587317B1 (ko) 자동차의 모듈식 차체 구조
CN218198195U (zh) 中网、前杠总成和车辆
CN218786029U (zh) 车体后部结构
CN218229133U (zh) 后副车架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4240410U (zh) 一种新型电动车悬置支架总成
CN220974328U (zh) 一种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7553620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空气悬架储气罐布置结构
CN217804224U (zh) 一种稳定杆盖板和副车架、以及车辆
CN213921213U (zh) 副车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945049U (zh) 搁物板总成、车体及车辆
CN218112790U (zh) 后轮罩外板、后侧围总成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