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75366U - 一种起重车底盘组件和起重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起重车底盘组件和起重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75366U
CN215475366U CN202120628064.1U CN202120628064U CN215475366U CN 215475366 U CN215475366 U CN 215475366U CN 202120628064 U CN202120628064 U CN 202120628064U CN 215475366 U CN215475366 U CN 2154753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ssis
independent suspension
arm
steering
suspens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2806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川
陈博
唐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Automobile Hoisti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Automobile Hoist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Automobile Hoisti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Automobile Hoist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2806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753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753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753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起重车底盘组件和起重车。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起重车底盘组件,所述起重车底盘组件包括底盘、多个独立悬架系统和非独立悬架系统和底盘,独立悬架系统和非独立悬架系统分别与底盘连接,多个非独立悬架系统、独立悬架系统沿底盘的长度方向依次混合设置。由此,通过独立悬架系统和非独立悬架系统分别与底盘连接,使底盘组件呈现为混合悬架结构,避免了底盘采用全独立悬架系统的底盘结构形式,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和维修成本。通过在独立悬架系统、非独立悬架系统沿底盘的长度方向依次混合设置,减少了底盘上开设避让非独立悬架系统的避让孔的数量,从而增加了底盘的刚度,改善了起重车的起重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起重车底盘组件和起重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起重车底盘组件和起重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起重车底盘通常采用全独立悬架作为底盘的悬挂系统。由于采用全独立悬架的底盘均采用断开式的驱动桥,导致起重车的平衡性较差。当起重车起重时,起重车的车身容易发生侧倾,导致起重车的承载性能下降,从而降低了起重车的起重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升起重车的起重性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起重车底盘组件,所述起重车底盘组件包括底盘、多个独立悬架系统和非独立悬架系统和底盘,所述独立悬架系统和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分别与所述底盘连接,多个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所述独立悬架系统沿所述底盘的长度方向依次混合设置。
可选地,所述底盘包括转台安装部,所述转台安装部适于起重车的转台的安装,至少一个所述独立悬架系统设置于所述转台安装部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底盘的长度两端仅设置有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
可选地,所述独立悬架系统包括拉杆连接件、第一驱动装置、两个第一转向节臂和第一转向拉杆;两个所述第一转向节臂分别用于与所述底盘两侧的车轮连接;所述第一转向拉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拉杆连接件和所述第一转向节臂铰接;所述拉杆连接件与所述底盘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拉杆连接件驱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带动所述拉杆连接件转动,所述拉杆连接件用于带动两个所述第一转向拉杆同步运动,所述第一转向拉杆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转向节臂摆动,所述第一转向节臂用于带动所述车轮转向。
可选地,所述独立悬架系统还包括第一缓冲装置,所述第一缓冲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向节臂和所述底盘连接。
可选地,所述独立悬架系统还包括连接臂和第一驱动桥,所述第一驱动桥的两端适于分别与所述底盘两侧的车轮连接,所述第一转向节臂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桥上,所述连接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桥和所述第一转向节臂铰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臂包括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均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桥和所述第一转向节臂铰接,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呈预设夹角设置。
可选地,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包括第二转向拉杆、第二驱动装置和两个第二转向节臂;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二转向节臂驱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转向节臂分别用于与所述底盘两侧的车轮连接;所述第二转向拉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转向节臂铰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带动所述第二转向节臂摆动,所述第二转向节臂用于带动一侧的所述车轮转向并带动所述第二转向拉杆运动,所述第二转向拉杆用于通过另一侧的所述第二转向节臂带动所述车轮转向。
可选地,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还包括第二缓冲装置,所述第二缓冲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二转向节臂和所述底盘连接。
可选地,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还包括第二驱动桥和定位装置,所述第二驱动桥的两端适于分别与所述底盘两侧的车轮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转向节臂均安装于所述第二驱动桥上;所述定位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桥和所述底盘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起重车底盘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独立悬架系统的结构复杂,维修成本较高,而非独立悬架系统的结构较为简单,维修成本较底,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独立悬架系统和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分别与所述底盘连接,使所述底盘组件呈现为混合悬架结构,避免了底盘采用全独立悬架系统的底盘结构形式,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和维修成本。当非独立悬架系统与底盘连接时,所述底盘上需要开设避让孔,而所述独立悬架系统与底盘连接时,所述底盘上不需要开设避让孔,通过在所述独立悬架系统、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沿所述底盘的长度方向依次混合设置,减少了所述底盘上避让孔的数量,从而增加了底盘的刚度进而增加了所述底盘组件的整体稳定性,改善了所述起重车的起重性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起重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起重车底盘组件。所述起重车具有所述起重车底盘组件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起重车底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的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起重车底盘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起重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盘;11-转台安装部;12-第一底盘部;13-第二底盘部;
2-独立悬架系统;21-第一转向机构;211-第一转向节臂;212-第一转向拉杆;213-拉杆连接件;214-第一驱动装置;
22-连接臂;221-第一连接臂;222-第二连接臂;
23-第一缓冲装置;
24-第一驱动桥;241-减速器;242-安装架;
3-非独立悬架系统;31-第二转向机构;311-第二转向拉杆;312-第二转向节臂;313-第二驱动装置;
33-定位装置;331-第一推力杆;332-第二推力杆;
34-第二驱动桥;
4-转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一个实施例”和“一个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实施方式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实施方式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起重车底盘组件,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起重车底盘组件包括底盘1、多个独立悬架系统2和非独立悬架系统3,所述独立悬架系统2和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分别与所述底盘1连接,多个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所述独立悬架系统2沿所述底盘1的长度方向依次混合设置。
所述独立悬架系统2包括第一驱动桥24,所述第一驱动桥24为断开式驱动桥,所述第一驱动桥2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盘1两侧的车轮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桥24包括减速器241,所述独立悬架系统包括两个连接臂22,两个所述连接臂22相对设置,所述连接臂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减速器241的壳体和所述车轮连接,避震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桥24和所述底盘1连接;所述独立悬架系统还包括第一转向机构21,所述第一转向机构21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桥24和车轮连接,所述第一转向机构21带动车轮转向。
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还包括第二驱动桥34,所述第二驱动桥34为整体式驱动桥,所述第二驱动桥3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盘1两侧的车轮连接,所述非独立悬架包括推力杆,所述推力杆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桥34和所述底盘本体铰接,避震器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桥34和所述底盘1连接;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还包括第二转向机构31,所述第二转向机构31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桥34和所述车轮连接,所述第二转向机构31带动车轮转向。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独立悬架系统2为麦弗逊式独立悬架结构,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为拖拽臂悬架结构,所述独立悬架系统2包括第一独立悬架系统和第二独立悬架系统,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包括第一非独立悬架系统、第二非独立悬架系统、第三非独立悬架系统、第四非独立悬架系统和第五非独立悬架系统,所有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独立悬架系统和所述第二独立悬架系统位于所述第一非独立悬架系统和第二非独立悬架系统之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有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依次间隔设置,且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位于所述底盘1长度方向的两端,至少一个所述独立悬架系统1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之间。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独立悬架系统2还可以为横臂式独立悬架或纵臂式独立悬架,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还可以为钢板弹簧式非独立悬架、主副簧式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架或螺旋弹簧非独立悬架。由此,通过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分别设置于底盘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当所述起重车起重时,由于非独立悬架系统3具有良好的平衡性和承载性,而独立悬架系统2的承载性和平衡性较差,通过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分别位于所述底盘的两端,使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可以减缓所述独立悬架系统2的侧向应力,增加了所述底盘1的平衡性和承载性能。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由于独立悬架系统2的结构复杂,维修成本较高,而非独立悬架系统3的结构较为简单,维修成本较底,通过所述独立悬架系统2和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分别与所述底盘1连接,使所述底盘组件呈现为混合悬架结构,避免了底盘1采用全独立悬架系统的底盘结构形式,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和维修成本。当非独立悬架系统3与底盘1连接时,所述底盘1上需要开设避让孔,而当独立悬架系统2与所述底盘1连接时,所述底盘1上不需要开设避让孔,通过在所述独立悬架系统2、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沿所述底盘1的长度方向依次混合设置,减少了所述底盘1上的避让孔的开设数量,从而增加了所述底盘1的刚度,进而增加了所述底盘组件的整体稳定性,改善了所述起重车的起重性能。
如图1、图5所示,所述底盘1包括转台安装部11,所述转台安装部11 适于起重车的转台4的安装,至少一个所述独立悬架系统2设置于所述转台安装部11的底部。
所述底盘1还包括第一底盘部12和第二底盘部13,起重车包括前车架、转台4和后车架,所述前车架、所述转台4和所述后车架依次连接,所述第一底盘部12与所述前车架连接,所述转台安装部11与所述转台4连接,所述第二底盘部13与所述后车架连接。所述独立悬架系统2与所述转台安装部 11连接,多个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分别与所述第一底盘部12和所述第二底盘部13连接。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由于起重车的转台4的位置为起重车的主要受力部位,通过所述转台安装部11适于所述转台4的安装,所述独立悬架系统2 设置于所述转台安装部11的底部,一方面,避免了所述转台安装部11上避让口的开设,进而增加了所述转台安装部11的刚度,提高了所述起重车的起重性能,另一方面,独立悬架系统2离地间隙相对较大,增加了所述起重车的车身通过性。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独立悬架系统2包括拉杆连接件213、第一驱动装置214、两个第一转向节臂211和第一转向拉杆212;两个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分别用于与所述底盘1两侧的车轮连接;所述第一转向拉杆212 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拉杆连接件213和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铰接;所述拉杆连接件213与所述底盘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14与所述拉杆连接件213驱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14用于带动所述拉杆连接件213转动,所述拉杆连接件213用于带动两个所述第一转向拉杆212同步运动,所述第一转向拉杆212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摆动,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 用于带动所述车轮转向。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分别与所述底盘1两侧的车轮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与所述车轮螺栓紧固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转向拉杆212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一转向拉杆212分别与所述底盘1两侧的车轮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转向拉杆2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轴孔连接,所述第一转向拉杆212 的另一端与所述拉杆连接件213铰接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14为转向助力油缸,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14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14对称设置在所述拉杆连接件213的相对两侧,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14的运行过程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14推动所述拉杆连接件213摆动,所述拉杆连接件213 带动两个所述第一转向拉杆212沿同一方向运动,两个所述第一转向拉杆212 带动所述底盘两侧的所述车轮向同一方向摆动。所述第一缓冲装置23与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铰接,所述第一缓冲装置23位于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和所述底盘1之间。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两个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分别与所述底盘1 两侧的车轮连接,实现了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与所述车轮的连接,通过两个所述第一转向拉杆212两端分别与所述拉杆连接件213和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铰接,使所述拉杆连接件213可以带动两个所述第一转向拉杆212同步运动,所述第一转向拉杆212可以带动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转动,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可以带动所述车轮转向,一方面,实现了所述车轮的同步转向,另一方面,通过两个所述第一转向拉杆212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向节臂 211铰接的设置,可以避免一侧所述车轮跳动时带动另一侧所述车轮跳动,进而增加了所述底盘组件的稳定性。
如图2、图4所示,所述独立悬架系统2还包括第一缓冲装置23,所述第一缓冲装置23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和所述底盘1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缓冲装置23为悬挂油缸,所述悬挂油缸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铰接,所述悬挂油缸的另一端与所述底盘1铰接,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承载所述悬挂油缸。在其它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缓冲装置23还可以为双向减震器或机械式减震器。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所述第一缓冲装置23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和所述底盘1连接,使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可以承载所述底盘1,避免了需要添加其它的承载件承载所述第一缓冲装置23,进而简化了所述底盘组件的结构,更为便于安装。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独立悬架系统还包括连接臂22和第一驱动桥24,所述第一驱动桥24的两端适于分别与所述底盘1两侧的车轮连接,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桥24上,所述连接臂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桥24和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铰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臂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球铰连接,所述连接臂22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臂22相对所述减速器241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驱动桥24还包括安装架242和转轴,所述安装架242与所述减速器241的壳体焊接,所述转轴与所述安装架242焊接,所述连接臂22 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连接孔内,由此,通过所述安装架242 与所述减速器241的壳体连接,避免了所述连接臂22直接与所述减速器241的壳体连接,从而实现了对所述减速器241的保护,通过所转轴与所述安装架242连接,所述连接臂22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连接孔内,实现了所述连接臂22与所述减速器241的转动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连接臂22包括第一连接臂221和第二连接臂222,所述第一连接臂22和所述第二连接臂22均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桥24和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铰接,所述第一连接臂221和所述第二连接臂222呈预设夹角设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臂22包括第一连接臂221、第二连接臂222 和加强杆,所述第一连接臂221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臂22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221和所述第二连接臂222的轴心线的具有一定的夹角,所述第一连接臂221和所述第二连接臂222的轴心线的夹角介于20°-75°之间,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臂221和所述第二连接臂222的轴心线的夹角为:20°、 30°、45°、60°或75°。所述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臂221和所述第二连接臂222连接形成A字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臂221和所述第二连接臂222的靠近所述减速器241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减速器241的壳体铰接。所述第一连接臂221和所述第二连接臂222相交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向节臂 211球铰连接,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盖设于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上。由此,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221和所述第二连接臂222呈预设夹角设置,使所述连接臂22的结构更为稳固,增加所述连接臂22的稳定性,当所述车轮跳动时,通过所述连接臂22的分叉端与所述底盘1铰接,避免所述连接臂22在所述底盘1上产生应力集中,进而使所述底盘1更为稳固。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所述连接臂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盘1和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铰接,使所述连接臂22可以定位车轮,并承受来自路面支反力,进而确保车轮跳动时可以有效控制轮距,从而可以减小车身的侧倾和振动。
如图3所示,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包括第二转向拉杆311、第二驱动装置313和两个第二转向节臂312;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13与所述第二转向节臂 312驱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分别用于与所述底盘1两侧的车轮连接;所述第二转向拉杆3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铰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13用于带动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摆动,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用于带动一侧的所述车轮转向并带动所述第二转向拉杆311运动,所述第二转向拉杆311用于通过另一侧的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带动所述车轮转向。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分别与所述底盘1两侧的车轮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转向节臂 211的一端与所述车轮螺栓紧固连接。所述第二转向拉杆3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铰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13为转向助力油缸,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13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和所述第二驱动桥34铰接,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13的运行过程中,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13带动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摆动,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分别带动所述车轮和所述第二转向拉杆311运动,所述第二缓冲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和所述底盘1铰接。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所述第二转向拉杆3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铰接,两个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分别与第二驱动桥两侧的车轮对应设置,每个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与相应侧的车轮连接,一方面,使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可以同时带动所述车轮和所述第二转向拉杆311 摆动,进而实现了所述车轮的同步转向,另一方面,通过一个所述第二转向拉杆311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铰接,当一侧所述车轮跳动时,另一侧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可以产生与所述车轮跳动方向相反的反力,进而增加了所述底盘组件的稳定性。
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还包括第二缓冲装置,所述第二缓冲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和所述底盘1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缓冲装置为悬挂油缸,所述悬挂油缸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铰接,所述悬挂油缸的另一端与所述底盘1铰接,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承载所述悬挂油缸。在其它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缓冲装置23还可以为双向减震器或机械式减震器。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所述第二缓冲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二转向节臂 312和所述底盘1连接,使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可以承载所述第二缓冲装置,避免了需要添加其它的承载件承载所述第二缓冲装置,进而简化所述底盘组件的结构,更为便于安装。
如图3所示,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还包括第二驱动桥34和定位装置33,所述第二驱动桥34的两端适于分别与所述底盘1两侧的车轮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13和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均安装于所述第二驱动桥34上;所述定位装置33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桥34和所述底盘1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驱动桥34为整体式驱动桥,所述定位装置 33包括第一推力杆331和第二推力杆332,所述第二驱动桥34包括靠近底盘 1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底盘1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推力杆331与所述第一驱动桥24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推力杆332与所述第二驱动桥34的第二端铰接,所述第一推力杆331远离所述第二驱动桥34的一端与所述底盘1铰接,所述第二推力杆332远离所述第二驱动桥34的一端与所述底盘1铰接。第一推力杆331和所述第二推力杆332的轴心线的夹角介于25°-75°之间,具体地,第一推力杆331和所述第二推力杆332的轴心线的夹角为:25°、30°、 45°、60°和75°。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13与所述第二驱动桥34铰接,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与所述第二驱动桥34铰接。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所述第二驱动桥3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盘1 两侧的车轮连接,实现了所述第二驱动桥34对所述车轮的驱动,通过所述定位装置33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桥34和所述底盘1连接,实现了所述第二驱动桥34与所述底盘1的连接,当所述第二驱动桥34两侧的车轮跳动时,一方面,所述定位装置33可以缓冲所述第二驱动桥34的应力,进而使所述第二驱动桥34更稳定,从而减小了车身的振动;另一方面,当所述第二驱动桥34发生侧倾时,所述定位装置33产生与所述第二驱动桥34方向相反的阻力,进而起到了增加所述第二驱动桥34横向稳定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起重车,如图5所示,包括如上所述的起重车底盘组件。所述起重车具有所述起重车底盘组件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起重车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1)、多个独立悬架系统(2)和非独立悬架系统(3),所述独立悬架系统(2)和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分别与所述底盘(1)连接,多个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所述独立悬架系统(2)沿所述底盘(1)的长度方向依次混合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车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包括转台安装部(11),所述转台安装部(11)适于起重车的转台(4)的安装,至少一个所述独立悬架系统(2)设置于所述转台安装部(11)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车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的长度两端仅设置有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车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独立悬架系统(2)包括拉杆连接件(213)、第一驱动装置(214)、两个第一转向节臂(211)和第一转向拉杆(212);两个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分别用于与所述底盘(1)两侧的车轮连接;
所述第一转向拉杆(2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拉杆连接件(213)和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铰接;
所述拉杆连接件(213)与所述底盘(1)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14)与所述拉杆连接件(213)驱动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14)用于带动所述拉杆连接件(213)转动,所述拉杆连接件(213)用于带动两个所述第一转向拉杆(212)同步运动,所述第一转向拉杆(212)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摆动,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用于带动所述车轮转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起重车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独立悬架系统(2)还包括第一缓冲装置(23),所述第一缓冲装置(23)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和所述底盘(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起重车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独立悬架系统(2)还包括连接臂(22)和第一驱动桥(24),所述第一驱动桥(24)的两端适于分别与所述底盘(1)两侧的车轮连接,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桥(24)上,所述连接臂(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桥(24)和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起重车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22)包括第一连接臂(221)和第二连接臂(222),所述第一连接臂(221)和所述第二连接臂(222)均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桥(24)和所述第一转向节臂(211)铰接,所述第一连接臂(221)和所述第二连接臂(222)呈预设夹角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车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包括第二转向拉杆(311)、第二驱动装置(313)和两个第二转向节臂(312);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13)与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驱动连接;
两个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分别用于与所述底盘(1)两侧的车轮连接;
所述第二转向拉杆(3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铰接;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13)用于带动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摆动,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用于带动一侧的所述车轮转向并带动所述第二转向拉杆(311)运动,所述第二转向拉杆(311)用于通过另一侧的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带动所述车轮转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起重车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还包括第二缓冲装置,所述第二缓冲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和所述底盘(1)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起重车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独立悬架系统(3)还包括第二驱动桥(34)和定位装置(33),所述第二驱动桥(34)的两端适于分别与所述底盘(1)两侧的车轮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13)和所述第二转向节臂(312)均安装于所述第二驱动桥(34)上;所述定位装置(33)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桥(34)和所述底盘(1)连接。
11.一种起重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起重车底盘组件。
CN202120628064.1U 2021-03-24 2021-03-24 一种起重车底盘组件和起重车 Active CN2154753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28064.1U CN215475366U (zh) 2021-03-24 2021-03-24 一种起重车底盘组件和起重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28064.1U CN215475366U (zh) 2021-03-24 2021-03-24 一种起重车底盘组件和起重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75366U true CN215475366U (zh) 2022-01-11

Family

ID=79773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28064.1U Active CN215475366U (zh) 2021-03-24 2021-03-24 一种起重车底盘组件和起重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753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60611A1 (zh) * 2022-02-25 2023-08-31 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悬挂系统和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60611A1 (zh) * 2022-02-25 2023-08-31 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悬挂系统和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848789A (en) Vehicle chassis tranverse structural member
KR20110020931A (ko) 박스 모듈 내에 가로 토션바아 및 동축 댐퍼 유닛을 갖는 4개의 서스펜션 요소를 구비하며 배터리들과 같은 큰 아이템들의 중앙 위치를 허용하는 자동차용 파라메트릭 새시 시스템
CN105073454B (zh) 用于机动车的轮悬架
KR100435681B1 (ko) 스티어링 기어 프레임을 이용한 최적의 서스펜션 레이아웃
CN105415996A (zh) 用于分布式驱动独立转向电动汽车的悬架及转向系统
CN103522865A (zh) 独立悬架系统及具有该独立悬架系统的起重机
US7520515B2 (en) Steer axle suspension
CA2497478A1 (en) Beam axle suspension with diagonal link
CN215475366U (zh) 一种起重车底盘组件和起重车
CA2869065A1 (en) Heavy-duty trailer with macpherson independent wheel suspension
CN202378942U (zh) 一种随动转向机构及使用该转向机构的独立悬架支撑桥
FI89570C (fi) Axelkonstruktion foer ett nyttofordon
WO2018010799A1 (en) Vehicle with steerable driven rear axle
CN201102472Y (zh) 独立悬架转向驱动桥及具有该驱动桥的重型载重车
CN101362435B (zh) 独立悬架转向驱动桥及具有该驱动桥的重型载重车
CN211308733U (zh) 一种底盘及物流配送车
CN113043805A (zh) 运用于四轮独立控制电动车的多连杆悬挂结构
CN111806559A (zh) 一种车身组件和车辆
RU2743346C1 (ru) Колесный блок с управляемой подвеской
US4852904A (en)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CN211336160U (zh) 基于分布式轮毂驱动的轮内转向结构
CN215971736U (zh) 矿用自卸车
CN215398903U (zh) 一种双横臂独立悬架的转向传动机构
CN220947418U (zh) 一种宽体车后桥用y型油气平衡悬挂系统
CN218197806U (zh) 一种商用车随动轴复合空气悬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