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61215U - 微导管 - Google Patents

微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61215U
CN215461215U CN202121419919.6U CN202121419919U CN215461215U CN 215461215 U CN215461215 U CN 215461215U CN 202121419919 U CN202121419919 U CN 202121419919U CN 215461215 U CN215461215 U CN 2154612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microcatheter
connecting piece
spring layer
proximal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1991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成
张�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hui Medical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uhui Medical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hui Medical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uhui Medical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1991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612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612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612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一种微导管,该微导管包括:连接件、应力扩散管及管体,管体的近端插设于连接件内,应力扩散管位于管体与连接件的连接处,应力扩散管包裹管体及连接件,管体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内层、中间层及外层,中间层包括编织层及弹簧层,弹簧层的近端端面与内层的近端端面之间具有间距,且弹簧层的近端端面与内层的近端端面之间的间距小于管体插入到连接件内的长度。上述微导管,可以降低弹簧层的金属丝变形后被拉长而露出内层的风险,从而避免连接件与管体之间形成堵塞而导致器械输送不顺利等问题,降低手术风险。

Description

微导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导管。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其中,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是其中最为复杂的病变类型,是由于在冠心病基础上由于血栓形成、机化等因素导致的冠状动脉血管腔完全闭塞,且闭塞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由于此类病变多较为致密、坚硬,工作导丝或支架等其他器械则较为细软,因此大多情况下无法轻易使工作导丝或支架等其他器械顺利通过病变,常需借助其他辅助器械进行操作。
微导管为复杂病变介入治疗中常用器械,其一为正向导丝或支架等其他器械提供支撑力,协助导丝或支架等其他器械进行近端纤维帽穿刺,其二作为逆向术式辅助,逆向导丝或支架等其他器械进入正向微导管中,借助延长导丝或支架等其他器械,将工作导丝或支架等其他器械顺利送出体外,建立起工作轨道。
但常规微导管近端与连接件连接时可能出现漏丝的情况,阻挡如工作导丝或支架等其他介入或植入器械的进入,增加手术难度,同时部分的微导管推送性能一般,易出现推送不到位,进入不了远端血管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之一。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微导管,该微导管包括:
连接件,
应力扩散管,及
管体,所述管体的近端插设于所述连接件内,所述应力扩散管位于所述管体与所述连接件的连接处,所述应力扩散管包裹所述管体及所述连接件,所述管体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内层、中间层及外层,所述中间层包括编织层及弹簧层,所述弹簧层的近端端面与所述内层的近端端面之间具有间距,且所述弹簧层的近端端面与所述内层的近端端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管体插入到所述连接件内的长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微导管,由于弹簧层的近端与内层的近端端面之间具有间距,这样可以降低弹簧层的金属丝变形后被拉长而露出内层的风险,从而避免连接件与管体之间形成堵塞而导致器械输送不顺利等问题,降低手术风险。另外,由于弹簧层的近端端面与内层的近端端面之间的间距小于管体插入到连接件内的长度,可以避免对微导管近端的推送性能产生影响,使得微导管的近端具有较好地推送性能,能够顺利将远端送入到病变位置。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导管,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簧层的近端端面与所述内层的近端端面之间的间距为0.5mm-5.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簧层套设于所述内层上,所述编织层贴设在所述弹簧层的外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编织层贴设在所述内层的外壁,所述弹簧层套设于所述编织层的外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编织层的长度小于所述弹簧层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编织层采用8~16股丝编织而成,所述编织层的PPI为20-1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簧层采用金属丝绕制而成,其中金属丝的丝径为螺距为0.01mm-0.3mm,螺距为0.03mm-0.3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簧层的远端的螺距大于近端的螺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导管还包括显影环,所述显影环套设于所述内层,且位于所述弹簧层的远端,并靠近所述弹簧层的远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影环与所述内层的远端端面的间距为0.5mm-2.0mm。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微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的微导管的管体省去外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微导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将使用时距离操作者近的一端称为“近端”,将距离操作者远的一端称为“远端”,并依据此原理定义微导管任一部件的“近端”和“远端”。
请参阅图1,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微导管100包括连接件110、应力扩散管120及管体130,管体130的近端插设于连接件110内,应力扩散管120位于管体130及连接件110的连接处,应力扩散管120包裹管体130及连接件110。
连接件110主要用于连接管体130与注射针筒或其他配件。连接件110与管体130连接处的内腔尺寸一般比管体130的外径大0~0.03mm,以保证管体130能够插入到连接件110内。连接件110的材质可以为聚丙烯(PP)、聚乙烯(PE)、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碳酸酯(PC)等。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10的材质为PC。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110为透明状,可以有利于观察管体130是否已经和连接件110配合良好,而且还可以观察器械是否已顺利进入管体130,方便及时作出调整。在一实施例中,管体130插入到连接件110内的长度为4mm-15mm。在一实施例中,管体120插入到连接件110内的长度为8mm。在一实施例中,管体130和连接件110通过胶水粘结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应力扩散管120包裹在连接件110与管体130外,用于缓解或扩散管体130弯曲时发生的应力,以保证连接件110和管体130不会因为外力作用发生弯折甚至断裂等不良现象。
请参阅图2,管体130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内层131、中间层132及外层133。在一实施例中,通过覆膜、浸提、喷涂等方式将内层131、中间层132及外层133结合在一起。在一实施例中,内层131为表面较光滑的单层管,壁厚为0.05mm-2mm。在一实施例中,内层131的材料为聚四氟乙烯(PTFE)、聚烯烃弹性体(POE)、聚乙烯(PE)及其改性材料。为了降低微导管100远端的柔韧性,可通过挤出、注塑、3D打印、拉伸等方式制备出远端壁厚较小的内层131。本实施例中,采用内层为蚀刻PTFE。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中间层132包括编织层1321及弹簧层1322,弹簧层1322套设于内层131上,编织层1321贴设在弹簧层1322上。编织层1321采用金属丝编织而成,例如镍钛合金丝或不锈钢丝。在一实施例中,编织层1321采用一压一或一压二的方式进行编织。在一实施例中,编织层1321采用8-16股金属丝编织而成,编织层的PPI为20-120。在一实施例中,编织层1321采用圆丝,圆丝的丝径为0.001-0.01英寸。在另一实施例中,编织层1321采用扁丝,扁丝的宽为0.001-0.01英寸,厚度为0.001-0.005英寸。在一实施例中,编织层1321的长度小于弹簧层1322的长度,编织层1321只覆盖在弹簧层1322的近端。在一实施例中,编织层1321的长度为500-1400mm。在一特定的实施例中,编织层1321采用不锈钢扁丝编织,采用一压一的编织方式,金属丝的宽度为0.003英寸,厚度为0.001英寸,编织层1321的长度为1050mm。
请参阅图3,弹簧层1322采用金属丝绕制而成,金属丝可以为镍钛合金丝和/或不锈钢丝,其中金属丝的丝径为螺距为0.01mm-0.3mm,螺距为0.03mm-0.3mm。在一实施例中,弹簧层1322的近端采用不锈钢丝绕制,远端采用镍钛合金丝绕制。在一实施例中,弹簧层1322的近端的螺距大于远端的螺距,可以有助于制成的微导管100的远端具有较好的柔顺性和可达到性,近端具有较好地推送性能。例如,弹簧层1322的远端采用丝径为0.05mm的镍钛合金丝,螺距为0.1mm,长度为500mm,近端采用丝径为0.08mm的不锈钢丝,螺距为0.08mm。
请继续参阅图3,中间层132的近端的弹簧层1322上设置编织层1321,两层结构可以使得微导管100的近端强度较大,推送性能较好,远端仅设置弹簧层1322,可以使得微导管100的远端柔顺性较好,方便微导管100的远端达到病变位置。请继续参阅图3,编织层1321的近端端面与内层131的近端端面齐平,弹簧层1322的近端端面与内层131的近端端面之间具有间距,即弹簧层1322的近端端面没有延伸到内层131的近端端面,也就是说,内层131的近端有一定距离未被弹簧层1322覆盖。弹簧层1322的近端端面与内层131的近端端面之间的间距小于管体130插入到连接件110内的长度,即管体130中未设置弹簧层1322的区域全部位于连接件110内。
由于弹簧层1322的近端与内层131的近端端面之间具有间距,这样可以降低弹簧层1322的金属丝变形后被拉长而露出内层131的风险,从而避免连接件110与管体130之间形成堵塞而导致器械输送不顺利等问题,降低手术风险。另外,由于弹簧层1322的近端端面与内层131的近端端面之间的间距小于管体130插入到连接件110内的长度,可以避免对微导管100近端的推送性能产生影响,使得微导管100的近端具有较好地推送性能,能够顺利将远端送入到病变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弹簧层1322的近端端面与内层131的近端端面之间的间距为0.5mm-5.0mm。在一实施例中,弹簧层1322的近端端面与内层131的近端端面之间的间距为1.0mm-2.0mm。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编织层1321的近端端面与内层131的近端端面齐平。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编织层1321的近端端面也可以与内层131之间具有间距,即,编织层1321的近端端面没有延伸到内层131的近端端面。在一实施例中,编织层1321的近端端面与内层的近端端面之间的间距小于管体130插入到连接件110内的长度。
请继续参阅图3,微导管100还包括显影环135,显影环135套设于内层131,且位于弹簧层1322的远端,并靠近弹簧层1322的远端。显影环135可以方便操作者识别微导管100远端进入血管内后所在的位置,及时判断是否已经到达病变位置。在一实施例中,显影环135与内层131的远端端面之间的间距为0.5mm-2.0mm。在一实施例中,显影环135与内层131的远端端面之间的间距为1.0mm。在一实施例中,显影环135的材质为铂、钨、金、银、钽、镍钛合金、钴铬合金、铂钨合金、铂铱合金等。在一实施例中,显影环135的宽度为0.5mm-1.0mm。在一实施例中,显影环135的宽度为0.8mm。
在一实施例中,外层133的近端端面与内层131的近端端面齐平。外层133的材料可以为嵌段聚醚酰胺(PEBAX)、尼龙(Nylon)、热塑性聚氨酯(TPU)、聚烯烃(PO)及其改性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在一实施例中,为了增加微导管10的显影性,在外层133的高分子材料中添加有显影剂,如硫酸钡、碘帕醇、碘海醇或碘佛醇等。在一实施例中,外层133的远端采用添加显影剂的TPU管、近端采用尼龙管。在一实施例中,外层133从远端至近端可以采用相同材质相同厚度的高分子材料。在一实施例中,外层133采用多种材料不同、厚度不同或硬度不同的高分子材料,以实现从远端至近端硬度变大。例如,外层133的远端采用厚度较小材质较软的高分子材料,如厚度为0.025mm,硬度为15D的TPU,近端采用厚度较大材质较硬的高分子材料,如厚度为0.25mm,硬度为60D的尼龙。
请参阅图4,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微导管200与实施例一的微导管100的结构大体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编织层2321贴设于内层231,弹簧层2322套设于编织层2321,即,在内层231上先设置编织层2321,再在编织层2321上设置弹簧层2322,可以有助于微导管200顺利通过血管进入病变位置,为手术带来便捷。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微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件,
应力扩散管,及
管体,所述管体的近端插设于所述连接件内,所述应力扩散管位于所述管体与所述连接件的连接处,所述应力扩散管包裹所述管体及所述连接件,所述管体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内层、中间层及外层,所述中间层包括编织层及弹簧层,所述弹簧层的近端端面与所述内层的近端端面之间具有间距,且所述弹簧层的近端端面与所述内层的近端端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管体插入到所述连接件内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层的近端端面与所述内层的近端端面之间的间距为0.5mm-5.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层套设于所述内层上,所述编织层贴设在所述弹簧层的外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层贴设在所述内层的外壁,所述弹簧层套设于所述编织层的外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层的长度小于所述弹簧层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层采用8~16股丝编织而成,所述编织层的PPI为20-1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层采用金属丝绕制而成,其中金属丝的丝径为螺距为0.01mm-0.3mm,螺距为0.03mm-0.3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层的远端的螺距大于近端的螺距。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导管还包括显影环,所述显影环套设于所述内层,且位于所述弹簧层的远端,并靠近所述弹簧层的远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环与所述内层的远端端面的间距为0.5mm-2.0mm。
CN202121419919.6U 2021-06-24 2021-06-24 微导管 Active CN2154612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19919.6U CN215461215U (zh) 2021-06-24 2021-06-24 微导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19919.6U CN215461215U (zh) 2021-06-24 2021-06-24 微导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61215U true CN215461215U (zh) 2022-01-11

Family

ID=79721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19919.6U Active CN215461215U (zh) 2021-06-24 2021-06-24 微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612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57790B2 (en) Position confirming catheter
US6210396B1 (en) Guiding catheter with tungsten loaded band
JP5225848B2 (ja) マイクロカテーテル
US6866660B2 (en) Intravascular catheter with composite reinforcement
EP1712247B1 (en) Catheter
JP2007236472A (ja) カテーテル
US20100049147A1 (en) Thrombus-aspiration catheter
CN109952123B (zh) 导管毂
US10695531B2 (en) Balloon catheter and medical elongated body
CN209884980U (zh) 一种新型微导管
US6740073B1 (en) Guiding catheter reinforcement with angled distal end
US20080183182A1 (en) Guide wire
EP1013301A1 (en) Catheter
JPWO2009004876A1 (ja) ガイドワイヤ
JP5659788B2 (ja) カテーテル
CN215461215U (zh) 微导管
CN218552889U (zh) 一种基于双层海波管的球囊导管
JPH08308932A (ja) スライディングカテーテル
JP3944395B2 (ja) 脳動脈用カテーテルおよびカテーテル器具
WO2024121990A1 (ja) カテーテル
JP2631320B2 (ja) カテーテル
WO2023095694A1 (ja) カテーテル
WO2024004824A1 (ja) カテーテル
JP2020072769A (ja) カテーテル
JP2023031608A (ja) カテーテ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