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36628U - 一种车辆的d柱上内板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的d柱上内板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36628U
CN215436628U CN202122247125.2U CN202122247125U CN215436628U CN 215436628 U CN215436628 U CN 215436628U CN 202122247125 U CN202122247125 U CN 202122247125U CN 215436628 U CN215436628 U CN 2154366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illar
upper inner
reinforcing ribs
inner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4712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飞剑
和仕超
冯永昌
张红杏
周强
汪永杰
张学芳
袁天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Lotus Car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Lotus Car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Lotus Car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Lotus Car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4712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366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366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366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D柱上内板及车辆,涉及车辆车身技术领域。车辆的D柱上内板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沿车辆的纵向布置,且一端与车辆的A柱上边梁加强板连接。第二部分沿车辆的横向布置,一端与车辆的顶盖后横梁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部分连接。第三部分沿车辆的纵向布置,一端与车辆的D柱下内板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部分的远离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一端连接。第四部分沿车辆的竖向布置,且与第三部分、车辆的C柱内板和轮罩连接板均连接。本实用新型将D柱上内板设置成与车辆的五个部位连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D柱上内板可以有五条传力路径,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抗碰撞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的D柱上内板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的D柱上内板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D柱上内板结构对整车扭转刚度和模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类似设计中,此零件充当车身后上部三通接头,C柱和D柱通过此三通接头与顶盖后横梁连接,形成环状结构,增强整车刚度和模态。现有技术中的D柱上内板受力传递路径较少,安装强度不够,在车辆受到碰撞时抗碰撞性能较差。若通过增加D柱上内板的材料厚度、优化结构、增加零件等方式来提升整车扭矩刚度和模态,都会增加车身重量和成本,不利于实现整车轻量化。且当车身翻转或遭受重物压顶时,避免D柱上内板压溃或断裂造成后排乘客受伤,安装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车辆D柱上内板,解决现有技术中D柱上内板抗碰撞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进一步目的是要提高D柱上内板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上述D柱上内板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D柱上内板,车辆包括A柱上边梁加强板、顶盖后横梁、C柱内板、轮罩连接板和D柱下内板;所述D柱上内板包括:
第一部分,沿所述车辆的纵向布置,一端与所述A柱上边梁加强板连接;
第二部分,沿所述车辆的横向布置,一端与所述顶盖后横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
第三部分,沿所述车辆的纵向布置,一端与所述D柱下内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部分的远离所述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一端连接;
第四部分,沿所述车辆的竖向布置,所述第四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连接,且与所述C柱内板和所述轮罩连接板均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
多个第一加强筋,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朝向车外的一侧上。
可选地,还包括
多个第二加强筋,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朝向所述车内的一侧上。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加强筋和所述多个第二加强筋呈片状且垂直于其所在的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三部分或所述第四部分。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加强筋包括多个横向加强筋和多个纵向加强筋,所述多个横向加强筋和所述多个纵向加强筋交错布置。
可选地,设置在所述第三部分上的第二加强筋和设置在所述第四部分上的第二加强筋一一对应布置且对应布置的两个所述第二加强筋相互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部分朝向车外的一侧上设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安装所述车辆的尾门铰链;
所述第三部分朝向车内的一侧上设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安装安全带卷收器。
可选地,所述第四部分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部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C柱内板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轮罩连接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D柱上内板为采用压铸工艺制成的铝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安装有上述的D柱上内板。
本实用新型中车辆包括A柱上边梁加强板、顶盖后横梁、C柱内板、轮罩连接板和D柱下内板。D柱上内板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沿车辆的纵向布置,且一端与A柱上边梁加强板连接。第二部分沿车辆的横向布置,一端与顶盖后横梁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部分连接。第三部分沿车辆的纵向布置,一端与D柱下内板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部分的远离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一端连接。第四部分沿车辆的竖向布置,第四部分与第三部分连接,且与C柱内板和轮罩连接板均连接。本实用新型将D柱上内板设置成与车辆的五个部位连接,即A柱上边梁加强板、顶盖后横梁、C柱内板、轮罩连接板和D柱下内板,在车辆发生碰撞时,D柱上内板可以有五条传力路径,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抗碰撞性能,提高了整车扭转刚度及模态,保护了乘客人身安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D柱上内板上设有多个第一加强筋和多个第二加强筋,多个第一加强筋设置在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朝向车外的一侧上,多个第二加强筋设置在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朝向车内的一侧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在D柱上内板上设置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从而提高了D柱上内板的强度。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D柱上内板与A柱上边梁加强板、顶盖后横梁、C柱内板、轮罩连接板和D柱下内板的示意性连接图;
图2是图1所示D柱上内板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图1所示D柱上内板另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
附图标记:
100-D柱上内板,200-A柱上边梁加强板,300-顶盖后横梁、400-D柱下内板,500-轮罩连接板,600-C柱内板,10-第一部分,20-第二部分,30-第三部分,40-第四部分,50-第一加强筋,60-第二加强筋,21-第一安装部,31-第二安装部,51-横向加强筋,52-纵向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D柱上内板100与A柱上边梁加强板200、顶盖后横梁300、C柱内板600、轮罩连接板500和D柱下内板400的示意性连接图。如图1所示,在一个具体地实施例中,车辆包括A柱上边梁加强板200、顶盖后横梁300、C柱内板600、轮罩连接板500、D柱下内板400和D柱上内板100。其中,D柱上内板100包括第一部分10、第二部分20、第三部分30和第四部分40。第一部分10沿车辆的纵向布置,且一端与A柱上边梁加强板200连接。第二部分20沿车辆的横向布置,且一端与顶盖后横梁30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部分10连接。第三部分30沿车辆的纵向布置,且一端与D柱下内板40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部分10的远离A柱上边梁加强板200的一端连接。第四部分40沿车辆的竖向布置,第四部分40与第三部分30连接,且与C柱内板600和轮罩连接板500均连接。这里,D柱上内板100为采用压铸工艺制成的铝件,采用高压铸铝的结构,相当于将现有技术中多个零部件结合为一个整体,减少了多个零部件之间的连接点数量以及零部件的种类,并减少了工装夹具,提高了D柱上内板100的集成度,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
该实施例将D柱上内板100设置成与车辆的五个部位连接,即A柱上边梁加强板200、顶盖后横梁300、C柱内板600、轮罩连接板500和D柱下内板400,在车辆发生碰撞时,D柱上内板100可以有五条传力路径,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抗碰撞性能,提高了整车扭转刚度及模态,保护了乘客人身安全。
图2是图1所示D柱上内板100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图3是图1所示D柱上内板100另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D柱上内板100还包括多个第一加强筋50,多个第一加强筋50设置在第一部分10、第三部分30和第四部分40朝向车外的一侧上。该实施例通过增加第一加强筋50,从而提高了D柱上内板100的强度,在车辆受到碰撞时,D柱上内板100不容易变形,提高了D柱上内板100的抗碰撞性能。
进一步地,D柱上内板100还包括多个第二加强筋60,设置在第二部分20、第三部分30和第四部分40朝向车内的一侧上,通过第二加强筋60可以进一步提高D柱上内板100的强度,提高了D柱上内板100的抗碰撞性能。
具体地,多个第一加强筋50和多个第二加强筋60呈片状且垂直于其所在的第一部分10、第二部分20、第三部分30或第四部分40。该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加强筋50和第二加强筋60,相当于将呈板状的D柱上内板100转变为立体状,从而提高D柱上内板100的强度。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加强筋50包括多个横向加强筋51和多个纵向加强筋52,多个横向加强筋51和多个纵向加强筋52交错布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D柱上内板100的强度。与仅仅只设置横向加强筋51或仅仅只设置纵向加强筋52的技术方案相比,设置相互交错布置的加强筋,其强度更高。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设置在第三部分30上的第二加强筋60和设置在第四部分40上的第二加强筋60一一对应布置且对应布置的两个第二加强筋60相互连接。也就是说,不仅仅第三部分30与第四部分40是连接的,第三部分30上的第二加强筋60与第四部分40上的第二加强筋60也是连接的,第三部分30与第四部分40的连接后相当于是呈弯折状,通过在两者的连接处也就是弯折处增加加强筋,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强D柱上内板100的强度。
进一步地,第二部分20朝向车外的一侧上设有第一安装部21,第一安装部21用于安装车辆的尾门铰链,尾门铰链通过压铆螺栓安装在第一安装部21处,第一安装部21为安装孔。第三部分30朝向车内的一侧上设有第二安装部31,第二安装部31用于安装安全带卷收器,第二安装部31为安装孔。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要求较高,且对安装孔位的精度要求较严苛,通过在D柱上内板100上设置安装孔,将安全带卷收器沿车辆Z向,并由下往上安装,从而可以满足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需求。
具体地,第四部分40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三部分30连接,第二连接部与C柱内板600连接,第三连接部与轮罩连接板500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第四部分40采用铆接工艺和结构胶与第三部分30、C柱内板600以及轮罩连接板500连接,可以提高连接强度。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四部分40还可以根据设计需求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与第三部分30、C柱内板600以及轮罩连接板500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安装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D柱上内板100。对于D柱上内板100,这里不一一赘述。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D柱上内板,其特征在于,车辆包括A柱上边梁加强板、顶盖后横梁、C柱内板、轮罩连接板和D柱下内板;所述D柱上内板包括:
第一部分,沿所述车辆的纵向布置,一端与所述A柱上边梁加强板连接;
第二部分,沿所述车辆的横向布置,一端与所述顶盖后横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
第三部分,沿所述车辆的纵向布置,一端与所述D柱下内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部分的远离所述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一端连接;
第四部分,沿所述车辆的竖向布置,所述第四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连接,且与所述C柱内板和所述轮罩连接板均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柱上内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第一加强筋,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朝向车外的一侧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D柱上内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第二加强筋,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朝向所述车内的一侧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D柱上内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加强筋和所述多个第二加强筋呈片状且垂直于其所在的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三部分或所述第四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D柱上内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加强筋包括多个横向加强筋和多个纵向加强筋,所述多个横向加强筋和所述多个纵向加强筋交错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D柱上内板,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所述第三部分上的第二加强筋和设置在所述第四部分上的第二加强筋一一对应布置且对应布置的两个所述第二加强筋相互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柱上内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分朝向车外的一侧上设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安装所述车辆的尾门铰链;
所述第三部分朝向车内的一侧上设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安装安全带卷收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柱上内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部分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部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C柱内板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轮罩连接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柱上内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D柱上内板为采用压铸工艺制成的铝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安装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D柱上内板。
CN202122247125.2U 2021-09-16 2021-09-16 一种车辆的d柱上内板及车辆 Active CN2154366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47125.2U CN215436628U (zh) 2021-09-16 2021-09-16 一种车辆的d柱上内板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47125.2U CN215436628U (zh) 2021-09-16 2021-09-16 一种车辆的d柱上内板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36628U true CN215436628U (zh) 2022-01-07

Family

ID=79699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47125.2U Active CN215436628U (zh) 2021-09-16 2021-09-16 一种车辆的d柱上内板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366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97018B1 (ko) 측면 충돌 성능을 강화시킨 자동차용 도어
US8602483B2 (en) Vehicle door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JP4286884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9381952B2 (en) Vehicle body bottom structure
US8757708B2 (en) Motor vehicle body having structure-reinforcing front frame attachment
US20070284914A1 (en) Transverse structural member for a seat area of a vehicle
US9132865B2 (en) Cowl structure of vehicle
US20130285414A1 (en) Automatic vehicle stiffened pillar assembly
CN211076063U (zh) 车辆及下边梁横梁
US9718422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CN211001562U (zh) 一种b柱结构及汽车
CN210882331U (zh) 一种新型的上车身结构及汽车
CN113291381A (zh) 一种汽车b柱加强结构及汽车b柱
CN215436628U (zh) 一种车辆的d柱上内板及车辆
JP4735131B2 (ja)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の取付け構造
JP2004009965A (ja) 車両のウインドシールド取付構造
JP601624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214823632U (zh) 一种偏置碰撞a柱增强结构和汽车
JP7443980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4431161B2 (ja) 側面衝突性能を強化させた自動車用ドア
US10427723B2 (en) Motor vehicle
CN213892664U (zh) 车身骨架的b柱总成和车辆
CN201961383U (zh) 汽车中立柱总成
CN211731579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d柱结构
CN215883820U (zh) 上车身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