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61702U - 一种平衡车的控制杆及平衡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衡车的控制杆及平衡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361702U CN215361702U CN202120852916.5U CN202120852916U CN215361702U CN 215361702 U CN215361702 U CN 215361702U CN 202120852916 U CN202120852916 U CN 202120852916U CN 215361702 U CN215361702 U CN 21536170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supply
- supply unit
- main body
- control
-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平衡车的控制杆及平衡车,其中,平衡车的控制杆包括:杆主体,所述杆主体上具有第一连接部;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位置上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以将所述供电单元安装于所述杆主体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将供电单元设置在控制杆上,将控制杆的空间利用更加合理、更优化,同时,可释放车体安装供电单元的空间,使得车体的重量变轻,使得车体的轻量化程度更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衡车的控制杆及平衡车。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使用的代步工具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例如,电动平衡车即为一种常见的代步工具,电动平衡车具有结构简单、驾驶简便等特点,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
但是,目前所使用的电动平衡车的车体的重量较重,影响用户的驾驶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平衡车的控制杆及平衡车,用另一种新的方式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平衡车的控制杆,包括:
杆主体,所述杆主体上具有第一连接部;
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位置上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以将所述供电单元安装于所述杆主体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杆主体的周向侧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至少为两个;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杆主体的轴向方向间隔布置;和/或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杆主体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
可选地,所述供电单元朝向所述杆主体的一侧设有安装凹槽;
所述杆主体至少部分嵌入所述安装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安装凹槽内;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安装凹槽外。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中,一个为第一连接孔,另一个为与所述第一连接孔配合的连接柱或第二连接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沿径向方向贯穿所述控制杆的所述连接孔;
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所述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至少部分嵌入所述连接孔内,并通过紧固件与所述连接孔实现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孔远离所述供电单元的端设有安装壁,所述安装壁上具安装孔;
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连接柱连接。
可选地,所述杆主体内具有两端贯通的过线通道,所述过线通道内可穿设用于连接所述供电单元与用电单元的输电线缆。
可选地,所述过线通道的一端开口位于所述杆主体的周向侧面并朝向所述供电单元;所述过线通道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杆主体的轴向方向的端面上。
可选地,所述过线通道朝向所述供电单元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供电单元的电极端连接的电连部,所述电连部与所述输电线缆连接。
可选地,所述杆主体的一端设有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包括腿靠部、把手、座椅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平衡车,包括:
车体,所述车体上设有转向机构及用电单元;以及
上述中所述的控制杆;
所述控制杆中的杆主体与所述转向机构连接,供电单元与所述用电单元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供电单元设置在控制杆上,将控制杆的空间利用更加合理、更优化,同时,可释放车体安装供电单元的空间,使得车体的重量变轻,使得车体的轻量化程度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杆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杆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及图2中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平衡车的控制杆,包括:杆主体10及供电单元20。
其中,杆主体10上具有第一连接部11。供电单元20对应第一连接部11的位置上具有第二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1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以将供电单元20安装于杆主体10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将供电单元20设置在控制杆上,可实现将控制杆的空间利用更加合理、更优化,同时,可释放车体40安装供电单元20的空间,使得车体40的重量变轻,使得车体40的轻量化、体积小型化程度更高。另外,可使得供电单元20无需与车体40内的用电单元共同安装在一个空间内,减少了两者运行产生的热量对彼此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了车辆的运行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杆可应用于平衡车的控制结构中,当然,也可应用于其他车辆的控制结构中,其中,车辆包括电动车及燃料车,电动车包括但不限于为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踏板车、电动滑板车、电动平衡车等。参见图1及图2,以控制杆应用在平衡车为例,控制杆包括但不限于为腿控杆、手控杆、座椅杆等。平衡车包括车体40及控制杆,车体40上设有转向机构41及用电单元(图中未示出)。控制杆通过杆主体10与转向机构41连接,用户可通过控制杆操纵转向结构转向,从而带动车辆转向。用电单元包括但不限于车辆的控制系统、驱动系统、车灯等,供电单元20与用电单元连接并为其提供运行时需要的电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供电单元20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供电单元20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供电单元20为电池PACK结构,电池PACK结构至少包括由多个电池单体组成的电池组、与电池组连接的电池管理系统、电极端及外壳等,第二连接部21设置在外壳上,供电单元20通过电极端向外输出电能以及为电池组实现充电。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需求,可将供电单元20设置在杆主体10的任意位置,以便可更加合理利用杆主体10的空间。为了实现对供电单元20的连接,第一连接部11可安装在相应的位置上。继续参见图1及图2,第一连接部11的一种设置方式是,第一连接部11设置在杆主体10的周向侧面。基于第一连接部11的设置位置,供电单元20可设置在杆主体10的侧面。以图2中的方位为例,供电单元20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设置在杆主体10轴向的中部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及靠上方的位置均可。
为了减少供电单元20的所占空间,同时方便控制杆的使用,供电单元20的空间尺寸可配合杆主体10的空间尺寸相匹配。以参见图2及图3中的实现方式为例,供电单元20的形状大致为矩形,杆主体10的形状大致为直杆形,供电单元20安装在杆主体10的侧面上。供电单元20的宽度方向与杆主体10的径向延伸方向相同,供电单元20的长度方向与杆主体10的轴向延伸方向相同,以使得供电单元20可与杆主体10更加贴合,且供电单元20的长度与杆主体10的轴向长度相匹配,可小于或等于杆主体10的轴向长度,当然,供电单元20的长度也可稍大于杆主体10的轴向长度,只要不影响杆主体10的转向控制即可。供电单元20的厚度大致与杆主体10直径长度相匹配,可小于或等于杆主体10的直径长度,当然,也可稍大于杆主体10的直径长度,使得供电单元20在厚度方向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同时,用户在使用控制杆时,也不会因为在杆主体10上安装有供电单元20,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并不对供电单元20的形状及数量进行具体限定,供电单元20的形状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设置成不同的形状及规格,能够适配地安装在杆主体10上均可。同时,供电单元20的数量也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为一个,两个及多个,供电单元20为两个及以时,可沿着杆主体10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也可沿着杆主体10的轴向方式间隔布置,供电单元20之间的位置可对应设置,也可交错设置。
为了使得供电单元20与杆主体1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至少为两个。相应地,第二连接部21的数量与第一连接部11的数量相同。通过至少两个第一连接部11及相应的第二连接部21为供电单元20提供多点连接,使得供电单元20与杆主体1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至少两个第一连接部11的位置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参见图1及图2,至少两个第一连接部11沿杆主体10的轴向方向间隔布置,通过两个第一连接部11在上下方向为供电单元20提供多点连接及支撑,避免供电单元20与杆主体10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再例如,至少两个第一连接部11沿杆主体10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通过两个第一连接部11在左右方向为供电单元20提供多点连接及支撑,避免供电单元20与杆主体10之间发生相对位移。
第一连接部11之间的位置可对应设置,也可交错设置,此处不做具体限定。第一连接部11沿轴向方向布置的方式,及沿周向方向布置的方式,也可结合在一起进行实现,从而使得供电单元20与杆主体1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供电单元20与杆主体1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同时,更加合理地利用空间,参见图2,供电单元20朝向杆主体10的一侧设有安装凹槽。杆主体10至少部分嵌入安装凹槽内。通过安装凹槽的槽壁可进一步实现对杆主体10的限位,减少杆主体10相对供电单元20沿着径向方向发生位移的情况。同时,通过安装凹槽可使得杆主体10与供电单元20共用一部分的空间,减少了所占空间,使得控制杆的整体所占空间变小。为了使得杆主体10可更稳定地嵌入安装凹槽内,杆主体10的周向外轮廓可与安装凹槽的形状相匹配,从而使得杆主体10可更加贴合地嵌合在安装凹槽内。更近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限位,安装凹槽内可设置限位的第一限位部,杆主体10上对应设有第二限位部,杆主体10嵌入安装凹槽内时,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对应连接,以限定杆主体10相对安装凹槽周向转动、沿轴向移动等。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包括但不限于为对应设置的凸起部及凹陷部。
进一步地,结合图1及图2,第二连接部21的位置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设置,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第二连接部21位于安装凹槽内。此种设置方式下,第二连接部21不需要额外占用空间,避免增大供电单元20的整体体积,同时,通过第二连接部21还可起到定位的作用,提高安装效率。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第二连接部21位于安装凹槽外。以图1中方位为例,第二连接部21可设置在供电单元20的上下两个端面上,在安装时,方便用户进行观察,提高安装效率。第二连接设置在安装凹槽内及设置在安装凹槽外的方式可以相互结合一起实现,或单独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安装凹槽也可设置在杆主体10上,供电单元20可嵌入安装凹槽内。安装凹槽可为一端开口的槽,开口位于杆主体10的周向侧面。安装凹槽也可为贯通杆主体10相对两侧的槽,供电单元20可嵌入安装凹槽后,从两端开口分别部分伸出,从而进一步减少所占空间,减小控制杆的整体体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及第二连接部21的实现方式包括多种,结合图1,参见图4及图5,一种可实现方式是,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21中,一个为第一连接孔,另一个为与第一连接孔配合的连接柱或第二连接孔。在进行连接时,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21的位置对应,再通过紧固件30进行连接。
举例来说,结合图4及图5,第一连接部11为沿径向方向贯穿控制杆的连接孔。第二连接部21为连接柱,连接柱至少部分嵌入连接孔内,并通过紧固件30与连接孔实现固定连接。紧固件30包括但不限于为螺钉,连接柱背向供电单元20的一端设有螺孔,连接柱从连接孔的一端嵌入连接孔内后,螺钉从连接孔的另一端伸入连接孔内并与连接柱连接,螺钉的螺帽抵接在杆主体10的侧面上,从而完成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21的连接。
为使得连接柱与连接孔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连接柱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设置为不同的形状,如,连接柱的截面可呈圆形、矩形、三角形、六边形、八边形或其他多边形中的一种,对应的连接孔为匹配的形状。连接柱的截面为圆形,制作过程方便,易于加工,可减少制作工序。连接柱的截面为矩形、三角形、六边形、八边形或其他多边形时,配合相应形状的连接孔,可更好地实现连接柱与连接孔之间的定位及限位,使得两者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为了降低螺钉的螺帽影响杆主体10的外观美观性,连接孔远离供电单元20的端设有安装壁12,安装壁12上具安装孔。紧固件30穿过安装孔与连接柱连接。通过安装壁12可遮挡连接孔的开口,安装孔的孔径也小于连接孔的孔径,从而可选用更小杆经的螺钉,螺钉的螺帽也相对变小,从而减小对杆主体10的外观的影响。更进一步地,安装壁12与杆主体10的外壁为一体成型结构。
为进一步地减少螺钉的螺帽影响杆主体10的外观美观性,安装壁12背向连接孔的一面设有向连接孔方向凹陷的沉降槽,螺钉与连接柱连接后,螺钉的螺帽还沉入沉降槽内,以减少在安装壁12表面的露出部分,从而减小对杆主体10的外观的影响。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及第二连接部21的其他实现方式还包括,第二连接部21为卡箍,第一连接部11与卡箍配合连接的卡接台,卡箍套接在杆主体10上,轴向方向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卡接台上,防止沿轴向方向发生位移。
结合图4,参见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供电单元20与主体中的用电单元之间可通过输电线缆14连接,输电线缆14可在车体40的外部布线,从而实现电能的传输。为了避免杆主体10在使用时,对输电线缆14产生影响,同时也使得控制杆的外观更加美观,杆主体10内具有两端贯通的过线通道13,过线通道13内可穿设用于连接供电单元20与用电单元的输电线缆14。输电线缆14通过过线通道13实现布线,从外观上看不到输电线缆14,使得控制杆的整体外观更加美观。同时,输电线缆14位于过线通道13内,杆主体10为输电线缆14提供了保护,如杆主体10、转向机构41等在使用时会发生相对位移的部件不会对输电线缆14造成影响,减少了输电线缆14损坏的几率。
继续参见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过线通道13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过线通道13的一端开口位于杆主体10的周向侧面并朝向供电单元20。过线通道13的另一端位于杆主体10的轴向方向的端面上。过线通道13可先沿着杆主体10的径向方向延伸,延伸至一定距离后,再沿着杆主体10的轴向方向延伸。输电线缆14一端与车体40内的用电单元连接,另一端可从位于杆主体10轴向端面的开口伸入过线通道13内,并沿着过线通道13从位于侧面上的开口伸出,从而可与供电单元20连接。
为方便输电线缆14与供电单元20之间的电连接,过线通道13朝向供电单元20的一端设有用于与供电单元20的电极端连接的电连部,电连部与输电线缆14连接。电连部包括但不限于为可伸缩的电连插针,供电单元20的电极端具有与电连插针配合的电极连接片。供电单元20通过第一连接部11及第二连接部21安装在杆主体10上时,供电单元20的电极端与电连部实现连接,从而供电单元20通过电连部及输电线缆14与用电单元实现电连接。
继续参见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杆主体10的一端设有控制部15。用户可通过控制部15向杆主体10施加作用力,从而实现对杆主体10的控制。根据不同的需求,控制部15包括腿靠部、把手、座椅中的一种或其组合。杆主体10上设有腿靠部时,使得控制杆形成腿控杆。杆主体10上设有把手时,使得控制杆形成手控杆。杆主体10上设有座椅时,使得控制杆形成躯控杆。根据不同的需求,腿靠部、把手及座椅可通过可伸缩、可折叠或可变形等方向组合在一起使用,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平衡车,包括:车体40及设置在车体40上的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杆。其中,车体40上设有转向机构41及用电单元,控制杆中的杆主体10与转向机构41连接,供电单元20与用电单元电连接。
车体40上的用电单元包括但不限于车辆的控制系统、驱动系统、车灯等,供电单元20与用电单元连接并为其提供运行时需要的电能。车体40上还设有用于带动车体40运行的行进轮,用户可通过控制杆操纵转向结构转向,从而带动行进轮转向。需要说明的是,控制杆的实现方式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供电单元20设置在控制杆上,可实现将控制杆的空间利用更加合理、更优化,同时,可释放车体40安装供电单元20的空间,使得车体40的重量变轻,使得车体40的轻量化、体积小型化程度更高。另外,可使得供电单元20无需与车体40内的用电单元共同安装在一个空间内,减少了两者运行产生的热量对彼此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了车辆的运行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旨在简明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直观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平衡车的控制杆,其特征在于,包括:
杆主体,所述杆主体上具有第一连接部;
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位置上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以将所述供电单元安装于所述杆主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杆主体的周向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至少为两个;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杆主体的轴向方向间隔布置;和/或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杆主体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单元朝向所述杆主体的一侧设有安装凹槽;
所述杆主体至少部分嵌入所述安装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安装凹槽内;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安装凹槽外。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中,一个为第一连接孔,另一个为与所述第一连接孔配合的连接柱或第二连接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沿径向方向贯穿所述控制杆的所述连接孔;
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所述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至少部分嵌入所述连接孔内,并通过紧固件与所述连接孔实现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远离所述供电单元的端设有安装壁,所述安装壁上具安装孔;
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连接柱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主体内具有两端贯通的过线通道,所述过线通道内可穿设用于连接所述供电单元与用电单元的输电线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通道的一端开口位于所述杆主体的周向侧面并朝向所述供电单元;所述过线通道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杆主体的轴向方向的端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通道朝向所述供电单元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供电单元的电极端连接的电连部,所述电连部与所述输电线缆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主体的一端设有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包括腿靠部、把手、座椅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13.一种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所述车体上设有转向机构及用电单元;以及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中所述的控制杆;
所述控制杆中的杆主体与所述转向机构连接,供电单元与所述用电单元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852916.5U CN215361702U (zh) | 2021-04-23 | 2021-04-23 | 一种平衡车的控制杆及平衡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852916.5U CN215361702U (zh) | 2021-04-23 | 2021-04-23 | 一种平衡车的控制杆及平衡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361702U true CN215361702U (zh) | 2021-12-31 |
Family
ID=79627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852916.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5361702U (zh) | 2021-04-23 | 2021-04-23 | 一种平衡车的控制杆及平衡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361702U (zh) |
-
2021
- 2021-04-23 CN CN202120852916.5U patent/CN21536170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950602B2 (en) | Installation structure for lithium battery box of electric vehicle | |
US20190077475A1 (en) | Anti-theft battery box structure for electric bicycle | |
CN215361702U (zh) | 一种平衡车的控制杆及平衡车 | |
CN207800694U (zh) | 电池安装结构和车辆 | |
CN202772386U (zh) | 车用供电插头 | |
CN210111234U (zh) | 无线缆式取电枪 | |
CN214138798U (zh) | 一种电池安装结构 | |
CN112117809A (zh) | 一种可快速拆装的移动电源 | |
WO2021017059A1 (zh) | 中管侧取电共享电动助力车 | |
CN219873927U (zh) | 电池极柱结构、电池及车辆 | |
CN215851701U (zh) | 一种集成式转把及骑行车 | |
CN220155305U (zh) | 一种用于绝缘子的组合拼接金具 | |
CN2837179Y (zh) | 一种电动自行车 | |
CN217574882U (zh) | 一种充电装置及新能源汽车起重机 | |
CN219144622U (zh) | 欧规ccs2充电枪 | |
JP3241733U (ja) | 蓄電池バスケット及び蓄電池バスケットを有する電動自転車 | |
CN209581763U (zh) | 一种自行车电池 | |
CN205073644U (zh) | 电动滑板车 | |
TWI771032B (zh) | 電動運輸裝置 | |
CN218400829U (zh) | 电池放置结构及电动自行车 | |
CN216086378U (zh) | 中轴式电动车电机 | |
CN216841376U (zh) | 一种具有定向安装功能的遮阳帘安装座 | |
CN214535642U (zh) | 一种拼接防松牢固型铝型材 | |
CN216002928U (zh) |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高强度自行车车架 | |
CN214505867U (zh) | 一种软体手功能康复机器人一体式推拉插头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23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