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44655U - 折叠框架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折叠框架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44655U
CN215344655U CN202122070050.5U CN202122070050U CN215344655U CN 215344655 U CN215344655 U CN 215344655U CN 202122070050 U CN202122070050 U CN 202122070050U CN 215344655 U CN215344655 U CN 2153446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upporting
piece
supporting piece
pie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7005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学敏
张雪虎
王郑权
靳宏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7005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446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446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446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折叠框架和电子设备,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该折叠框架包括至少三个支撑件和铰接件,相邻两个支撑件之间通过铰接件相铰接,支撑件设置有承载面;当至少部分的支撑件处于展开状态时,处于展开状态的支撑件并排设置,且处于展开状态的支撑件的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当至少部分的支撑件处于折叠状态时,处于折叠状态的支撑件层叠设置。本公开能够在有限的折叠尺寸下,提高展开面积。

Description

折叠框架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折叠框架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折叠屏开始在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广泛应用,现有的折叠屏大部分采用双折方式折叠,由于折叠屏在折叠状态下的尺寸不宜过大,所以导致折叠屏即使在展开状态下,其展开面积也不够大。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框架和电子设备,能够在有限的折叠尺寸下,提高展开面积。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框架,该折叠框架包括:至少三个支撑件和铰接件,相邻两个所述支撑件之间通过所述铰接件相铰接,所述支撑件设置有承载面;
当至少部分的所述支撑件处于展开状态时,处于展开状态的所述支撑件并排设置,且处于展开状态的所述支撑件的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
当至少部分的所述支撑件处于折叠状态时,处于折叠状态的所述支撑件层叠设置。
可选地,所述铰接件为水滴型转轴和/或U型转轴。
可选地,当所述支撑件处于折叠状态时,各所述支撑件对折或卷叠。
可选地,所述至少三个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
所述铰接件至少包括: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所述第一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铰接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铰接,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二铰接件与所述第三支撑件铰接;
当所有所述支撑件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第三支撑件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所述支撑件对折在一起。
可选地,所述至少三个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
所述铰接件至少包括: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所述第一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铰接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铰接,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二铰接件与所述第三支撑件铰接;
当所有所述支撑件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三支撑件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所述支撑件卷叠在一起;
和/或,当所有所述支撑件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和所述第一支撑件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所述支撑件卷叠在一起。
可选地,所述至少三个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三支撑件和第四支撑件;
所述铰接件至少包括:第一铰接件、第二铰接件和第三铰接件,所述第一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铰接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铰接,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二铰接件与所述第三支撑件铰接,所述第三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三铰接件与所述第四支撑件铰接;
当所有所述支撑件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所述支撑件对折在一起;
和/或,当所有所述支撑件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和所述第三支撑件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所述支撑件对折在一起;
和/或,当所有所述支撑件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和所述第四支撑件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所述支撑件对折在一起;
和/或,当所有所述支撑件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所述支撑件对折在一起;
和/或,当所有所述支撑件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三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所述支撑件对折在一起。
可选地,所述至少三个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三支撑件和第四支撑件;
所述铰接件至少包括:第一铰接件、第二铰接件和第三铰接件,所述第一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铰接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铰接,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二铰接件与所述第三支撑件铰接,所述第三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三铰接件与所述第四支撑件铰接;
当所有所述支撑件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所述支撑件卷叠在一起;
和/或,当所有所述支撑件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三支撑件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所述支撑件卷叠在一起。
可选地,当所述第三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依次叠设时,所述第一支撑件在所述第二支撑件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支撑件内,所述第四支撑件在所述第三支撑件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支撑件内。
可选地,当所述第三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依次叠设时,所述第二支撑件的承载面靠近所述第三支撑件的边缘处具有第一凹槽;
所述第三支撑件的承载面靠近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边缘处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连通。
可选地,当所述第三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依次叠设时,所述第二支撑件的承载面靠近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边缘处具有第三凹槽;
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承载面靠近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边缘处具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与所述第三凹槽相连通。
可选地,当所述第三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依次叠设时,所述第三支撑件的承载面靠近所述第四支撑件的边缘处具有第五凹槽;
所述第四支撑件的承载面靠近所述第三支撑件的边缘处具有第六凹槽,所述第六凹槽与所述第五凹槽相连通
可选地,当所述第三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依次叠设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承载面远离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边缘处具有第一凸台;
所述第四支撑件的承载面远离所述第三支撑件的边缘处具有第二凸台。
可选地,各所述支撑件与对应的所述铰接件之间的铰接轴线相平行。
可选地,还包括吸附件;
所述吸附件与所述支撑件相连,所述吸附件用于将折叠状态下相邻的两个支撑件吸附在一起。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折叠框架和柔性屏;
所述折叠框架为前文所述的折叠框架;
所述柔性屏分别与各所述支撑件的承载面相贴合。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通过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框架应用于电子设备时,电子设备的柔性屏贴合在各支撑件的承载面上。当各支撑件处于展开状态时,柔性屏的展开面积大致等同于处于展开状态的支撑件的承载面的面积之和,使得柔性屏的展开面积得到了提高。当各支撑件处于折叠状态时,各支撑件依次叠设,折叠框架的尺寸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也就是说,通过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框架,能够在有限的折叠尺寸下,提高展开面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三个支撑件为对折方式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三个支撑件为卷叠方式的第一种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三个支撑件为卷叠方式的第二种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四个支撑件为对折方式的第一种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四个支撑件为对折方式的第二种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四个支撑件为对折方式的第三种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四个支撑件为对折方式的第四种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四个支撑件为对折方式的第五种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四个支撑件为卷叠方式的第一种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四个支撑件为卷叠方式的第二种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11、第一支撑件;111、第四凹槽;112、第一凸台;
12、第二支撑件;121、第一凹槽;122、第三凹槽;
13、第三支撑件;131、第二凹槽;132、第五凹槽;
14、第四支撑件;141、第六凹槽;142、第二凸台;
21、第一铰接件;22、第二铰接件;23、第三铰接件;
31、水滴型转轴;32、U型转轴;
4、吸附件;
L1、第一轴线;L2、第二轴线;L3、第三轴线;
100、支撑件;110、承载面;200、铰接件;
1000、折叠框架;2000、柔性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随着技术的发展,折叠屏开始在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广泛应用,目前比较成熟的折叠屏为水滴型折叠屏和U型折叠屏。
在相关技术中,水滴型折叠屏主要包括折叠框架和柔性屏,折叠框架包括第一板件、第二板件和水滴型转轴,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通过水滴型转轴相铰接,柔性屏贴合在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上。通过水滴型转轴,能够在实现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之间的展开和合拢,从而使得折叠屏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U型折叠屏与水滴型折叠屏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将水滴型转轴替换为U型转轴。
然而,由于折叠屏在折叠状态下的尺寸不宜过大,所以导致折叠屏即使在展开状态下,其展开面积也不够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图1为该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包括折叠框架1000和柔性屏2000。折叠框架1000包括多个支撑件100,柔性屏2000分别与各支撑件的承载面110相贴合。
图2为电子设备的展开状态示意图,其视角为图1的A视角,结合图2,当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由于柔性屏2000与各支撑件100的承载面110相贴合,所以柔性屏2000的展开面积大致等同于处于展开状态的各支撑件100的承载面110的面积之和,使得柔性屏2000的展开面积得到了提高。
图3为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示意图,其视角为图1的A视角,结合图3,当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各支撑件100依次叠设,电子设备的折叠尺寸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由前文可知,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之所以能够在有限的折叠尺寸下,提高展开面积,就是因为其配置有折叠框架1000,下面对折叠框架1000进行介绍。
再次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该折叠框架包括至少三个支撑件100和铰接件200,相邻两个支撑件100之间通过铰接件200相铰接,支撑件100设置有承载面110。
当至少部分的支撑件100处于展开状态时,处于展开状态的支撑件100并排设置,且处于展开状态的支撑件100的承载面110位于同一平面。当至少部分的支撑件100处于折叠状态时,处于折叠状态的支撑件100层叠设置。
通过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框架应用于电子设备时,电子设备的柔性屏贴合在各支撑件的承载面上。当各支撑件处于展开状态时,柔性屏的展开面积大致等同于处于展开状态的支撑件的承载面的面积之和,使得柔性屏的展开面积得到了提高。当各支撑件处于折叠状态时,各支撑件依次叠设,折叠框架的尺寸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也就是说,通过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框架,能够在有限的折叠尺寸下,提高展开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铰接件200为水滴型转轴31和/或U型转轴32。也就是说,铰接件200可以全部是水滴型转轴31,也可以全部是U型转轴32,又可以部分是水滴型转轴31,部分是U型转轴32。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需要说明的是,水滴型转轴31是指转轴在折叠状态下使得屏幕呈水滴型,U型转轴32是指转轴在折叠状态下使得屏幕呈U型,且水滴型转轴31和U型转轴32有多种实施方式可以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当支撑件100处于折叠状态时,各支撑件100以对折或卷叠。如此设计,能够使得支撑件100的折叠方式更为多样化,以适用于多种不同的使用需求。
下面以支撑件100为三个作为例子,对支撑件100的折叠方式进行介绍。
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三个支撑件100包括: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3。
铰接件200至少包括:第一铰接件21和第二铰接件22,第一支撑件11通过第一铰接件21与第二支撑件12铰接,第二支撑件12通过第二铰接件22与第三支撑件13铰接。
支撑件100至少具有如下一种对折方式:
图4为三个支撑件为对折方式的折叠状态示意图,结合图4,当所有支撑件10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3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支撑件100对折在一起。
在此情况下,第一支撑件11的承载面110朝向背离第二支撑件12的一侧,第二支撑件12的承载面110与第三支撑件13的承载面110相对。容易理解的是,在此对折方式下,承载面110还可以有其他的布置方式,例如,第一支撑件11的承载面110和第二支撑件12的承载面相对,第三支撑件13的承载面110朝向背离第二支撑件12的一侧。
为了保证第一铰接件21和第二铰接件22具有充足的折叠空间,第一铰接件21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支撑件11和第二支撑件12的厚度之和,第二铰接件2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3的厚度之和。
支撑件100至少具有如下两种卷叠方式:
图5为三个支撑件为卷叠方式的第一种折叠状态示意图,结合图5。
第一种卷叠方式,当所有支撑件10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支撑件12、第一支撑件11和第三支撑件13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支撑件100卷叠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铰接件21和第二铰接件22为水滴型转轴和/或U型转轴。其中支撑件的折叠方式不同,铰接件的具体类型也不同。例如:参见图4,为了减少折叠后的整体厚度,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均为水滴型转轴。参见图5,第一铰接件为水滴型转轴,第二铰接件为U型转轴。
在此情况下,第一支撑件11的承载面110与第二支撑件12的承载面110相对,第三支撑件13的承载面110朝向第二支撑件12。容易理解的是,在此卷叠方式下,承载面110还可以有其他的布置方式,例如,第一支撑件11的承载面110朝向第三支撑件13,第二支撑件12的承载面110背向第一支撑件11,第三支撑件13的承载面110背向第一支撑件11。
为了保证第一铰接件21和第二铰接件22具有充足的折叠空间,第一铰接件21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支撑件11和第二支撑件12的厚度之和,第二铰接件2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3的厚度之和。
图6为三个支撑件为卷叠方式的第二种折叠状态示意图,结合图6。
第二种卷叠方式,当所有支撑件10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支撑件12、第三支撑件13和第一支撑件11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支撑件100卷叠在一起。
该种卷叠方式的承载面110的朝向以及第一铰接件21、第二铰接件22的尺寸,与第一种卷叠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以支撑件100为四个作为例子,对支撑件100的折叠方式进行介绍。
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三个支撑件100包括: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第三支撑件13和第四支撑件14。
铰接件200至少包括:第一铰接件21、第二铰接件22和第三铰接件23,第一支撑件11通过第一铰接件21与第二支撑件12铰接,第二支撑件12通过第二铰接件22与第三支撑件13铰接,第三支撑件13通过第三铰接件23与第四支撑件14铰接。
支撑件100至少具有如下五种对折方式:
图7为四个支撑件为对折方式的第一种折叠状态示意图,结合图7。
第一种对折方式,当所有支撑件10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件11、第四支撑件14、第三支撑件13和第二支撑件12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支撑件100对折在一起。
在此情况下,第一支撑件11的承载面110与第四支撑件14的承载面110相对,第二支撑件12的承载面110和第三支撑件13的承载面110相对。容易理解的是,在此对折方式下,承载面110还可以有其他的布置方式,例如,第一支撑件11的承载面110背向第四支撑件14,第二支撑件12的承载面110背向第三支撑件13,第三支撑件13的承载面110与第四支撑件14的承载面110相对。
为了保证第一铰接件21、第二铰接件22和第三铰接件23具有充足的折叠空间,第一铰接件21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第三支撑件13和第四支撑件14的厚度之和,第二铰接件2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支撑件12、第三支撑件13的厚度之和,第三铰接件23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三支撑件13、第四支撑件14的厚度之和。
图8为四个支撑件为对折方式的第二种折叠状态示意图,结合图8。
第二种对折方式,当所有支撑件10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第四支撑件14和第三支撑件13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支撑件100对折在一起。
图9为四个支撑件为对折方式的第三种折叠状态示意图,结合图9。
第三种对折方式,当所有支撑件10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第三支撑件13和第四支撑件14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支撑件100对折在一起。
图10为四个支撑件为对折方式的第四种折叠状态示意图,结合图10。
第四种对折方式,当所有支撑件10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四支撑件14、第三支撑件13、第一支撑件11和第二支撑件12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支撑件100对折在一起。
图11为四个支撑件为对折方式的第五种折叠状态示意图,结合图11。
第五种对折方式,当所有支撑件10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三支撑件13、第四支撑件14、第一支撑件11和第二支撑件12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支撑件100对折在一起。
第二种至第五种对折方式的承载面110的朝向以及第一铰接件21、第二铰接件22、第三铰接件23的尺寸,与第一种对折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支撑件100至少具有如下两种卷叠方式:
图12为四个支撑件为卷叠方式的第一种折叠状态示意图,结合图12。
第一种卷叠方式,当所有支撑件10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件11、第三支撑件13、第四支撑件14和第二支撑件12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支撑件100卷叠在一起。
在此情况下,第一支撑件11的承载面110背向第三支撑件13,第二支撑件12的承载面110背向第四支撑件14,第三支撑件13的承载面110朝向第一支撑件11,第四支撑件14的承载面110朝向第二支撑件12。容易理解的是,在此卷叠方式下,承载面110还可以有其他的布置方式,例如,第一支撑件11的承载面110朝向第三支撑件13,第二支撑件12的承载面110朝向第四支撑件14,第三支撑件13的承载面110与第四支撑件14的承载面110相对。
为了保证第一铰接件21、第二铰接件22和第三铰接件23具有充足的折叠空间,第一铰接件21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第三支撑件13和第四支撑件14的厚度之和,第二铰接件2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支撑件12、第三支撑件13和第四支撑件14的厚度之和,第三铰接件23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三支撑件13、第四支撑件14的厚度之和。
图13为四个支撑件为卷叠方式的第二种折叠状态示意图,结合图13。
第二种卷叠方式,当所有支撑件10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四支撑件14、第二支撑件12、第一支撑件11和第三支撑件13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支撑件100卷叠在一起
该种卷叠方式的承载面110的朝向以及第一铰接件21、第二铰接件22、第三铰接件23的尺寸,与第一种卷叠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第一铰接件、第二铰接件和第三铰接件的具体类型可以与折叠方式有关。例如:参见图7,为了减少折叠后的整体厚度,第一铰接件为U型转轴,第二铰接件和第三铰接件为水滴型转轴。参见图8、图10和图11,第一铰接件和第三铰接件为水滴型转轴、第二铰接件为U型转轴。参见图9,第一铰接件、第二铰接件和第三铰接件均为水滴型转轴。参见图12,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为U型转轴,第三铰接件为水滴型转轴。参见图13,第一铰接件为水滴型转轴,第二铰接件和第三铰接件为U型转轴。
下面以折叠框架包括四个支撑件100,且为第五种对折方式为例,对折叠框架进行介绍。
图14为折叠框架的结构示意图,为了避免遮挡各支撑件100,图14中未示出U型转轴32和水滴型转轴31。结合图14,在本实施例中,四个支撑件100分别为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第三支撑件13和第四支撑件14。
第一支撑件11与第二支撑件12之间的铰接轴线、第二支撑件12与第三支撑件13之间的铰接轴线、第三支撑件13与第四支撑件14之间的铰接轴线分别为第一轴线L1、第二轴线L2和第三轴线L3,第一轴线L1、第二轴线L2和第三轴线L3相平行,即各支撑件100与对应的铰接件200之间的铰接轴线相平行。
当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第三支撑件13和第四支撑件14均处于展开状态时,柔性屏的展开面积大致等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第三支撑件13和第四支撑件14的承载面110的面积之和,使得柔性屏的展开面积得到了提高。当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第三支撑件13和第四支撑件14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支撑件12、第一支撑件11、第四支撑件14和第三支撑件13依次叠设,折叠框架的尺寸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通过该折叠框架,能够使得电子设备在有限的折叠尺寸下,提高展开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3关于第二轴线L2相对称。如此设计,使得第二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3的结构相同,既保证了折叠框架的展开面积足够大、折叠尺寸足够小,还简化了折叠框架的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
基于同样的道理,第一支撑件11和第四支撑件14关于第二轴线L2相对称,使得第一支撑件11和第四支撑件14的结构相同,既保证了折叠框架的展开面积足够大、折叠尺寸足够小,还简化了折叠框架的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
为了保证第二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3之间的空间,足以容纳下第一支撑件11和第四支撑件14,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三支撑件13、第四支撑件14、第一支撑件11和第二支撑件12依次叠设时,第一支撑件11在第二支撑件12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支撑件12内。如此一来,能够保证在折叠状态下,第一支撑件11不会超出第二支撑件12,有利于对折叠框架的折叠尺寸进行控制。
基于同样的道理,当第三支撑件13、第四支撑件14、第一支撑件11和第二支撑件12依次叠设时,第四支撑件14在第三支撑件13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支撑件13内。如此一来,能够保证在折叠状态下,第四支撑件14不会超出第三支撑件13,有利于对折叠框架的折叠尺寸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3之间通过U型转轴32实现铰接,为了避免U型转轴32凸出于第二支撑件12的承载面110和第三支撑件13的承载面110,结合图1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12的承载面110靠近第三支撑件13的边缘处具有第一凹槽121,第一凹槽121沿第二轴线L2延伸,第三支撑件13的承载面110靠近第二支撑件12的边缘处具有第二凹槽131,第二凹槽131沿第二轴线L2延伸,第二凹槽131与第一凹槽121相连通。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通过在第二支撑件12的承载面110设置第一凹槽121,在第三支撑件13的承载面110设置第二凹槽131,且第一凹槽121和第二凹槽131连通,从而为U型转轴32提供了安装空间,避免了U型转轴32凸出于第二支撑件12的承载面110和第三支撑件13的承载面110,保证了柔性屏2000的显示效果。除此至外,利用第一凹槽121和第二凹槽131来容置U型转轴32,还有利于实现折叠框架的小型化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12和第一支撑件11之间通过水滴型转轴31实现铰接,为了避免水滴型转轴31凸出于第二支撑件12的承载面110和第一支撑件11的承载面110,结合图1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12的承载面110靠近第一支撑件11的边缘处具有第三凹槽122,第三凹槽122沿第一轴线L1延伸,第一支撑件11的承载面110靠近第二支撑件12的边缘处具有第四凹槽111,第四凹槽111沿第一轴线L1延伸,第四凹槽111与第三凹槽122相连通。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通过在第二支撑件12的承载面110设置第三凹槽122,在第一支撑件11的承载面110设置第四凹槽111,且第三凹槽122和第四凹槽111连通,从而为水滴型转轴31提供了安装空间,避免了水滴型转轴31凸出于第二支撑件12的承载面110和第一支撑件11的承载面110,保证了柔性屏2000的显示效果。除此至外,利用第三凹槽122和第四凹槽111来容置水滴型转轴31,还有利于实现折叠框架的小型化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撑件13和第四支撑件14之间通过水滴型转轴31实现铰接,为了避免水滴型转轴31凸出于第三支撑件13的承载面110和第四支撑件14的承载面110,结合图14,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撑件13的承载面110靠近第四支撑件14的边缘处具有第五凹槽132,第五凹槽132沿第三轴线L3延伸,第四支撑件14的承载面110靠近第三支撑件13的边缘处具有第六凹槽141,第六凹槽141沿第三轴线L3延伸,第六凹槽141与第五凹槽132相连通。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通过在第三支撑件13的承载面110设置第五凹槽132,在第四支撑件14的承载面110设置第六凹槽141,且第五凹槽132和第六凹槽141连通,从而为水滴型转轴31提供了安装空间,避免了水滴型转轴31凸出于第三支撑件13的承载面110和第四支撑件14的承载面110,保证了柔性屏2000的显示效果。除此至外,利用第五凹槽132和第六凹槽141来容置水滴型转轴31,还有利于实现折叠框架的小型化设计。
继续参见图14,第一支撑件11的承载面110远离第二支撑件12的边缘处具有第一凸台112,第一凸台112沿第一轴线L1延伸。第四支撑件14的承载面110远离第三支撑件13的边缘处具有第二凸台142,第二凸台142沿第三轴线L3延伸。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通过第一凸台112和第二凸台142,对柔性屏2000的两个相对的侧边进行了限位,能够使得柔性屏2000稳固的装配在折叠框架上,避免了柔性屏2000在折叠框架展开和合拢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晃动。
继续参见图14,折叠框架还包括吸附件4,吸附件4与支撑件100相连,吸附件4用于将折叠状态下相邻的两个支撑件吸附在一起。
示例性地,吸附件4为磁铁,以通过磁铁的磁性,实现两个吸附件4之间的吸附,从而使得折叠框架保持在折叠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折叠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个支撑件(100)和铰接件(200),相邻两个所述支撑件(100)之间通过所述铰接件(200)相铰接,所述支撑件(100)设置有承载面(110);
当至少部分的所述支撑件(100)处于展开状态时,处于展开状态的所述支撑件(100)并排设置,且处于展开状态的所述支撑件(100)的承载面(110)位于同一平面;
当至少部分的所述支撑件(100)处于折叠状态时,处于折叠状态的所述支撑件(100)层叠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件(200)为水滴型转轴(31)和/或U型转轴(3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框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撑件(100)处于折叠状态时,各所述支撑件(100)对折或卷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三个支撑件(100)包括: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3);
所述铰接件(200)至少包括:第一铰接件(21)和第二铰接件(22),所述第一支撑件(11)通过所述第一铰接件(21)与所述第二支撑件(12)铰接,所述第二支撑件(12)通过所述第二铰接件(22)与所述第三支撑件(13)铰接;
当所有所述支撑件(10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件(11)、所述第二支撑件(12)和所述第三支撑件(13)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所述支撑件(100)对折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三个支撑件(100)包括: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3);
所述铰接件(200)至少包括:第一铰接件(21)和第二铰接件(22),所述第一支撑件(11)通过所述第一铰接件(21)与所述第二支撑件(12)铰接,所述第二支撑件(12)通过所述第二铰接件(22)与所述第三支撑件(13)铰接;
当所有所述支撑件(10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件(12)、所述第一支撑件(11)和所述第三支撑件(13)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所述支撑件(100)卷叠在一起;
和/或,当所有所述支撑件(10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件(12)、所述第三支撑件(13)和所述第一支撑件(11)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所述支撑件(100)卷叠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三个支撑件(100)包括: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第三支撑件(13)和第四支撑件(14);
所述铰接件(200)至少包括:第一铰接件(21)、第二铰接件(22)和第三铰接件(23),所述第一支撑件(11)通过所述第一铰接件(21)与所述第二支撑件(12)铰接,所述第二支撑件(12)通过所述第二铰接件(22)与所述第三支撑件(13)铰接,所述第三支撑件(13)通过所述第三铰接件(23)与所述第四支撑件(14)铰接;
当所有所述支撑件(10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件(11)、所述第四支撑件(14)、所述第三支撑件(13)和所述第二支撑件(12)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所述支撑件(100)对折在一起;
和/或,当所有所述支撑件(10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件(11)、所述第二支撑件(12)、所述第四支撑件(14)和所述第三支撑件(13)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所述支撑件(100)对折在一起;
和/或,当所有所述支撑件(10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件(11)、所述第二支撑件(12)、所述第三支撑件(13)和所述第四支撑件(14)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所述支撑件(100)对折在一起;
和/或,当所有所述支撑件(10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四支撑件(14)、所述第三支撑件(13)、所述第一支撑件(1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12)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所述支撑件(100)对折在一起;
和/或,当所有所述支撑件(10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三支撑件(13)、所述第四支撑件(14)、所述第一支撑件(1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12)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所述支撑件(100)对折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三个支撑件(100)包括: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第三支撑件(13)和第四支撑件(14);
所述铰接件(200)至少包括:第一铰接件(21)、第二铰接件(22)和第三铰接件(23),所述第一支撑件(11)通过所述第一铰接件(21)与所述第二支撑件(12)铰接,所述第二支撑件(12)通过所述第二铰接件(22)与所述第三支撑件(13)铰接,所述第三支撑件(13)通过所述第三铰接件(23)与所述第四支撑件(14)铰接;
当所有所述支撑件(10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件(11)、所述第三支撑件(13)、所述第四支撑件(14)和所述第二支撑件(12)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所述支撑件(100)卷叠在一起;
和/或,当所有所述支撑件(10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四支撑件(14)、所述第二支撑件(12)、所述第一支撑件(11)和所述第三支撑件(13)依次叠设,以使所有所述支撑件(100)卷叠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框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三支撑件(13)、所述第四支撑件(14)、所述第一支撑件(1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12)依次叠设时,所述第一支撑件(11)在所述第二支撑件(12)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支撑件(12)内,所述第四支撑件(14)在所述第三支撑件(13)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支撑件(13)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框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三支撑件(13)、所述第四支撑件(14)、所述第一支撑件(1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12)依次叠设时,所述第二支撑件(12)的承载面(110)靠近所述第三支撑件(13)的边缘处具有第一凹槽(121);
所述第三支撑件(13)的承载面(110)靠近所述第二支撑件(12)的边缘处具有第二凹槽(131),所述第二凹槽(131)与所述第一凹槽(121)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框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三支撑件(13)、所述第四支撑件(14)、所述第一支撑件(1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12)依次叠设时,所述第二支撑件(12)的承载面(110)靠近所述第一支撑件(11)的边缘处具有第三凹槽(122);
所述第一支撑件(11)的承载面(110)靠近所述第二支撑件(12)的边缘处具有第四凹槽(111),所述第四凹槽(111)与所述第三凹槽(122)相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框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三支撑件(13)、所述第四支撑件(14)、所述第一支撑件(1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12)依次叠设时,所述第三支撑件(13)的承载面(110)靠近所述第四支撑件(14)的边缘处具有第五凹槽(132);
所述第四支撑件(14)的承载面(110)靠近所述第三支撑件(13)的边缘处具有第六凹槽(141),所述第六凹槽(141)与所述第五凹槽(132)相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框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三支撑件(13)、所述第四支撑件(14)、所述第一支撑件(1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12)依次叠设时,所述第一支撑件(11)的承载面(110)远离所述第二支撑件(12)的边缘处具有第一凸台(112);
所述第四支撑件(14)的承载面(110)远离所述第三支撑件(13)的边缘处具有第二凸台(142)。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框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支撑件(100)与对应的所述铰接件(200)之间的铰接轴线相平行。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附件(4);
所述吸附件(4)与所述支撑件(100)相连,所述吸附件(4)用于将折叠状态下相邻的两个支撑件(100)吸附在一起。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折叠框架(1000)和柔性屏(2000);
所述折叠框架(1000)为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框架;
所述柔性屏(2000)分别与各所述支撑件(100)的承载面(110)相贴合。
CN202122070050.5U 2021-08-30 2021-08-30 折叠框架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2153446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70050.5U CN215344655U (zh) 2021-08-30 2021-08-30 折叠框架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70050.5U CN215344655U (zh) 2021-08-30 2021-08-30 折叠框架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44655U true CN215344655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78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70050.5U Active CN215344655U (zh) 2021-08-30 2021-08-30 折叠框架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446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43310B (zh)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9780403B (zh) 转动连接组件及折叠式终端设备
CN106683572B (zh) 折叠式显示装置
WO2017114464A1 (zh) 一种带柔性屏的终端
CN107277197A (zh) 铰链结构及移动终端
CN111179762A (zh) 一种折叠显示装置
WO2022143487A1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09915714B (zh) 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
WO2021213509A1 (zh) 支架结构、屏幕组件和电子设备
US20230217616A1 (en) Foldable display apparatus
CN113404770A (zh) 铰链、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1510524B (zh) 电子设备
CN215344655U (zh) 折叠框架和电子设备
CN210270670U (zh) 一种滑动式双屏扩展显示终端
CN202455400U (zh) 一种折叠大屏手机
KR20130120703A (ko) 폴더형 풀플랫 휴대단말기 및 메카니즘 장치
CN109976460A (zh) 一种显示屏折叠结构
CN207005078U (zh) 铰链结构及移动终端
CN213365988U (zh) 一种可折弯显示装置
CN210109671U (zh) 一种适用于折叠屏的无重叠式铰链机构
KR101314674B1 (ko) 이중힌지구조를 갖는 접이식 키보드
CN210971495U (zh) 机臂同步转动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工业无人机
CN114449070A (zh) 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9975126U (zh) 转轴机构、折叠装置及终端设备
CN216957327U (zh) 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