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37005U - 一种外壳总成、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外壳总成、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37005U
CN215337005U CN202121196891.4U CN202121196891U CN215337005U CN 215337005 U CN215337005 U CN 215337005U CN 202121196891 U CN202121196891 U CN 202121196891U CN 215337005 U CN215337005 U CN 2153370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air duct
shell
wind shie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9689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立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9689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370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370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370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外壳总成、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外壳总成包括壳体、盖组件以及挡风机构。盖组件与壳体连接,盖组件与壳体围设成风腔,盖组件形成有与风腔连通的第一风道。挡风机构与壳体围设成与风腔连通的第二风道,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与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交叉布置。挡风机构配置为择一地打开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背离壳体,参考方向与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呈第一夹角,参考方向与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呈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大于第一夹角。本申请实施例的外壳总成使得冷风与工作空间内的空气形成缓慢的对流,延缓较冷的空气向下移动至下方聚积的时间,提高降温效率,降低能耗。

Description

一种外壳总成、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壳总成、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的空调器,例如天花机,当天花机工作于制冷模式,工作空间内,例如需要制冷的房间,降温效率较低,能耗较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外壳总成、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以提高工作空间内的降温效率并降低能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外壳总成,包括:
壳体;
盖组件,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盖组件与所述壳体围设成风腔,所述盖组件形成有与所述风腔连通的第一风道;以及
挡风机构,所述挡风机构与所述壳体围设成与所述风腔连通的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交叉布置;所述挡风机构配置为择一地打开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
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背离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与参考方向形成的平面内,所述参考方向在第一风道处沿盖组件径向向外的一侧与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呈第一夹角,所述参考方向在第一风道处沿盖组件径向向外的一侧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呈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所述第一夹角,所述参考方向为所述壳体指向所述盖组件的方向。
一实施例中,所述盖组件形成有进风口,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环绕在所述进风口的周围,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背离所述进风口。
一实施例中,所述盖组件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围设成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一表面沿所述盖组件的径向位于所述第二表面的外侧,所述第一表面与水平面之间呈预设夹角,所述预设夹角为45~60°。
一实施例中,所述挡风机构具有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一平面,所述壳体具有朝向所述挡风机构的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围设成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均垂直于所述盖组件与所述壳体的排列方向,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抵接以关闭所述第二风道。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的形状呈环形。
一实施例中,所述挡风机构包括:
挡风主体,与所述壳体围设成第一风道;以及
驱动机构,与所述盖组件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配置为驱动所述挡风主体移动以择一地打开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
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驱动件,与所述盖组件连接;
齿轮,与所述驱动件驱动连接;以及
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齿条与所述挡风主体连接。
一实施例中,所述盖组件形成有凸柱,所述齿条位于所述凸柱和所述齿轮之间以使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
一实施例中,所述挡风主体形成有导向柱,所述盖组件形成有导向槽,所述驱动机构配置为驱动所述导向柱沿所述导向槽移动。
一实施例中,所述挡风主体包括:
骨架,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以及
密封件,与所述骨架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骨架移动以使所述密封件择一地打开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
一实施例中,所述挡风机构具有朝向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挡风面,所述第一挡风面与所述盖组件抵接以关闭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一挡风面朝向所述壳体的一端沿所述壳体的内侧倾斜。
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凸台和子壳体,所述子壳体、所述安装凸台以及所述盖组件围设成风腔;所述安装凸台形成有位于所述风腔外的安装区,所述安装凸台具有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朝向所述挡风机构;所述子壳体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三表面和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二配合面均环绕于所述风腔,所述第二配合面位于所述第三表面朝向所述挡风机构的一端,所述第二配合面逐渐朝向所述第三表面倾斜,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二配合面沿所述盖组件的周向首尾相接;
所述挡风机构具有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二挡风面,所述第二挡风面分别与所述第一配合面和所述第二配合面抵接以关闭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二挡风面为与所述第二配合面的形状相适配的环形面,所述第一配合面的形状与所述第二挡风面的形状相适配。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上述任一种的外壳总成;以及
室内机主机,位于所述风腔内。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向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上述任一种的空调室内机;以及
空调室外机,与所述空调室内机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外壳总成,可根据空调所处的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打开相应的第一风道或第二风道,由于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和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交叉布置,空调器的热风和冷风能够从不同出风方向的风道流出。在空调器制冷模式下,挡风机构将第二风道打开并关闭第一风道,空调器的冷风经第二风道吹出,由于第二夹角大于第一夹角,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相较于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更为偏离竖直向下的位置,有利于延缓第二风道流出的冷空气向下沉降的时间,使第二风道流出的冷空气与工作空间内的空气充分地进行热交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热交换效率,提高降温效率减少降温时间,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打开第二风道并关闭第一风道的状态;
图2为图1中位置A-A处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位置B处的放大视图,图中虚线示意水平面;
图4为图2中位置C处的放大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打开第一风道并关闭第二风道的状态;
图6为图5中位置D-D处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位置E处的放大视图;
图8为图6中位置F处的放大视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爆炸视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综合示意了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以及参考方向所形成的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的对应关系。
附图标记说明:外壳总成100;壳体1;安装凸台11;第一配合面111;子壳体12;第三表面121;第二配合面122;第二平面13;盖组件2;第一风道21;进风口22;第一表面23;第二表面24;避让空间25;避让孔26;凸柱27;导向槽28;支撑部件291;支撑柱2911;安装座2912接水盘292;盖板本体293;风腔3;第二风道4;挡风机构5;挡风主体51;导向柱511;骨架512;限位板5121;密封件513;驱动机构52;齿轮521;齿条522;第一挡风面53;第二挡风面54;第一平面55;室内机主机200;风机201;换热器202;预设夹角θ,电控箱300;第一夹角α;第二夹角β。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上”、“下”、“顶”、“底”、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请参阅图1,图1所示空调器为天花机,壳体1背离盖组件2的一侧安装于天花板,图中箭头R3所示方向为下,图中箭头R4所示方向为上。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作为本申请创造性构思的一部分,在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之前,需对相关技术中,工作空间内温度分布不均匀、降温效率较低以及能耗较大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合理的分析得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可以理解的是,较热的空气密度较小,较热的空气会逐渐上浮,较冷的空气密度较大,较冷的空气会逐渐下沉。相关技术中,空调器,以天花机为例,空调器的出风道通常即是冷风道又是热风道,冷风道和热风道共用一个风道而没有将冷风道和热风道分离开,冷风道和热风道的出风方向为同一个方向,这就无法针对冷风(冷空气)和热风(热空气)的不同性质,分别设置出风方向。具体地,当出风道的出风方向大致竖直向下,空调器制冷模式下的冷风和制热模式下的热风均沿大致竖直向下的方向出风,大致沿竖直向下的方向吹出的冷风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工作空间内下方的温度较低,因而主要通过温度扩散的方式对工作空间降温,降温效率较低,空调器达到设定温度需要的时间较长,能耗较大。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相互连接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
一实施例中,空调器可以为天花机。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器并不局限于天花机。一实施例中,空调器可以为壁挂机、柜机或窗机等其它可能的不同结构形式的空调器。
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请参阅图2、图5、图6以及图9,包括外壳总成100以及位于外壳总成100内的室内机主机200。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6以及图9,室内机主机200包括风机201和换热器202,风机201使进入外壳总成100的气流流向换热器202进行热交换,经热交换后的气流从外壳总成100流出以对工作空间内的气流进行调节。
一实施例中,工作空间可以为需要进行温度调节的房间。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6以及图9,换热器202环绕在风机201的周围,风机201为离心风机。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6以及图9,离心风机的出风方向大致沿壳体1的径向。离心风机的轴向大致沿壳体1的轴向。
一实施例中,离心风机的轴向大致沿上下方向设置,离心风机大致沿水平方向出风。
本申请实施例的外壳总成100,请参阅图1、图2、图5以及图6,外壳总成100包括壳体1、盖组件2以及挡风机构5。盖组件2与壳体1连接,盖组件2与壳体1围设成风腔3,盖组件2形成有与风腔3连通的第一风道21。挡风机构5与壳体1围设成与风腔3连通的第二风道4,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与第二风道4的出风方向R1交叉布置;挡风机构5配置为择一地打开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4。如此结构形式,可根据空调所处的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打开相应的第一风道21或第二风道4,由于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和第二风道4的出风方向R1交叉布置,空调器的热风和冷风能够从不同出风方向的风道流出,能够根据热风和冷风的不同特性,使热风和冷风能够与工作空间内的空气形成较为缓慢的对流,延缓较冷的空气向下移动至下方聚积以及较热的空气向上移动至上方聚积的时间,使冷热空气较为充分地进行热交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热交换的效率,提高降温效率,减少降温时间,降低能耗。
需要解释的是,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与第二风道4的出风方向R1交叉布置是指,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和第二风道4的出风方向R1不平行,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4分别沿不同的方向出风。
一实施例中,第一风道21的形状呈环形。或,第一风道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风道21沿盖组件2的周向均匀布置。
一实施例中,第二风道4的形状呈环形。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6以及图9,室内机主机200位于风腔3内。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空调器为天花机,壳体1背离盖组件2的一侧安装于天花板,壳体1位于盖组件2的上方。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图6~图8,挡风机构5至少部分地位于壳体1和盖组件2之间。如此,能够较为便捷地形成第一风道21,以使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与第二风道4的出风方向R1交叉设置。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图7、图8以及图10,在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与参考方向R5形成的平面内,参考方向R5在第一风道21处沿盖组件2径向向外的一侧与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呈第一夹角α,参考方向R5在第一风道21处沿盖组件2径向向外的一侧与第二风道4的出风方向R1呈第二夹角β,参考方向R5为壳体1指向盖组件2的方向。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图7、图8以及图10,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背离壳体1,第二夹角β大于第一夹角α。如此结构形式,当外壳总成100安装到目标位置,壳体1位于盖组件2的上方,在空调器制冷模式下,挡风机构5将第二风道4打开并关闭第一风道21,空调器的冷风(冷空气)经第二风道4吹出,由于第二夹角β大于第一夹角α,第二风道4的出风方向R1相较于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更为偏离竖直向下的位置,有利于延缓第二风道4流出的冷空气向下沉降的时间,使第二风道4流出的冷空气与工作空间内的空气充分地进行热交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热交换的效率,提高降温效率,减少降温时间,降低能耗。在空调器制热模式下,挡风机构5将第一风道21打开并关闭第二风道4,空调器的热风(热空气)经第一风道21吹出,由于第二夹角β大于第一夹角α,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相较于第二风道4的出风方向R1对竖直向下方向的偏离程度更低,即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更为靠近竖直向下的方向,有利于第一风道21吹出的热风在空调器提供的动力作用下吹到工作空间内向下更低的位置,再通过冷热气流密度差提供的动力逐渐上浮,延缓了热风向上移动至上方聚积的时间,有利于第一风道21吹出的气流与工作空间内的空气进行较为充分地热交换,提高热交换效率,提高升温效率,减少升温时间,降低能耗,工作空间的温度分布较为均匀。
需要解释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冷热是相对的,冷风(冷空气)相对于热风(热空气)较冷,热风(热空气)相对于冷风(冷空气)较热。
需要解释的是,在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与参考方向R5形成的平面内,第一夹角α和第二夹角β均为参考方向R5在第一风道21处沿盖组件2径向向外偏转的角度。以图10为参考,参考方向R5沿壳体1指向盖组件2,在图示左侧位置,参考方向R5在第一风道21处沿盖组件2径向向外至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即第一夹角α为参考方向R5逆时针指向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的夹角,参考方向R5在第一风道21处沿盖组件2径向向外至第二风道4的出风方向R1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β,即第二夹角β为参考方向R5逆时针指向第二风道4的出风方向R1之间的夹角。以图10为参考,在图示右侧位置,参考方向R5在第一风道21处沿盖组件2径向向外至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即第一夹角α为参考方向R5顺时针指向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的夹角,参考方向R5在第一风道21处沿盖组件2径向向外至第二风道4的出风方向R1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β,即第二夹角β为参考方向R5顺时针指向第二风道4的出风方向R1的夹角。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图6、图9以及图10,盖组件2形成有进风口22。如此,工作空间的气流在风机201的作用下从进风口22抽吸入风腔3内,并在风机201的作用下输送至换热器202进行热交换,流经换热器202的气流从第一风道21或第二风道4流出外壳总成100。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图6、图9以及图10,当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背离壳体1,第二夹角β大于第一夹角α,第一风道21的出风口环绕在进风口22的周围,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背离进风口22。如此结构形式,当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通过第一风道21出风,从第一风道21吹出的气流能够尽可能地远离进风口22,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第一风道21吹出的气流被进风口22吸回到风腔3内的可能性。第二夹角β大于第一夹角α且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背离进风口22,能够避免冷风直接吹向人而影响空调的舒适性。
一实施例中,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可以沿壳体1指向盖组件2的方向。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图7以及图8,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背离壳体1,第二夹角β大于第一夹角α,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背离进风口22,盖组件2具有第一表面23以及第二表面24,第一表面23和第二表面24围设成第一风道21,第一表面23沿盖组件2的径向位于第二表面24的外侧,第一表面23与水平面之间呈预设夹角θ,预设夹角θ为45~60°。如此结构形式,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热风从第一风道21吹出,预设夹角θ的取值范围一方面使得从第一风道21吹出的气流能够较好地远离进风口22,另一方面从第一风道21吹出的热气流还能够保持较为足够的动力使热气流向工作空间下方吹到较低的位置,如果热气流的温度较高,热气流到低位后能够在上浮,使第一风道21吹出的热气流能够与工作空间的气流充分地进行热交换。
一实施例中,预设夹角θ可以为45°、60°、50°或55°等。
一实施例中,预设夹角θ还可以为35°或65°。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图7以及图8,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背离壳体1,第二夹角β大于第一夹角α,挡风机构5具有朝向壳体1的第一平面55,壳体1具有朝向挡风机构5的第二平面13,第一平面55和第二平面13围设成第二风道4,第一平面55和第二平面13均垂直于盖组件2与壳体1的排列方向,第一平面55和第二平面13抵接以关闭第二风道4。如此结构形式,第一平面55和第二平面13的设置,使得第二风道4的出风方向R1能够大致垂直于盖组件2与壳体1的排列方向,当风机201采用离心风机,离心风机的轴向大致沿盖组件2与壳体1的排列方向,第二风道4的出风方向R1与离心机构的出风方向基本一致,对气流的阻碍较小,能够降低第二风道4出风的风量损失。
一实施例中,第一平面55和第二平面13均垂直于盖组件2与壳体1的排列方向,第一平面55和第二平面13围设成第二风道4,第二风道4的出风口的形状呈环形。如此结构形式,当空调器安装于目标位置,盖组件2和壳体1的排列方向大致沿竖直方向,第二风道4的出风方向R1大致沿水平方向,由于第二风道4的出风口的形状呈环形,第二风道4能够大致沿水平方向360度环形出风,第二风道4出风能够辐射的面积较大,工作空间的温度分布较为均匀。
一实施例中,当空调器安装于目标位置,壳体1与盖组件2大致沿竖直方向排列,第一平面55和第二平面13均垂直于盖组件2与壳体1的排列方向,使得第二风道4的出风方向R1大致沿水平方向,空调器工作于制冷模式,第二风道4打开,第一风道21关闭,冷风从第二风道4沿大致水平的方向吹出。
一实施例中,第一平面55和第二平面13平行,第一平面55和第二平面13的出风侧向壳体1倾斜。
一实施例中,第一平面55和第二平面13平行,第一平面55和第二平面13的出风侧向盖组件2倾斜。
可以理解的是,围设成第二风道4的面可以为曲面。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图7、图8以及图9,挡风机构5包括挡风主体51以及驱动机构52。挡风主体51与壳体1围设成第一风道21。驱动机构52与盖组件2连接,驱动机构52配置为驱动挡风主体51移动以择一地打开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4。如此结构形式,通过驱动机构52驱动挡风主体51移动,从而根据实际情况使挡风主体51控制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4的开和关。示例性地,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驱动机构52驱动挡风主体51移动至打开第二风道4且关闭第一风道21的位置,以使冷风从第二风道4流出;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驱动机构52驱动挡风主体51移动至关闭第二风道4且打开第一风道21的位置,以使热风从第一风道21流出。
一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驱动机构52,通过操作人员调整挡风主体51的位置,以控制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4的打开和关闭状态。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图7以及图8,驱动机构52包括驱动件、齿轮521以及齿条522。驱动件与盖组件2连接。齿轮521与驱动件驱动连接。齿条522与齿轮521啮合,齿条522与挡风主体51连接。如此结构形式,连接在盖组件2上的驱动件驱动齿轮521转动,齿轮521转动带动与齿轮521啮合的齿条522上下移动,齿条522上下移动带动挡风主体51移动从而控制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4的打开和关闭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驱动机构52的具体实现形式不限。
一实施例中,驱动机构52可以采用丝杆副传动,例如,驱动件驱动丝杆转动,丝杆转动使与丝杆配合的螺母沿丝杆轴向移动,挡风主体51与螺母连接跟随螺母沿丝杆轴向移动。
一实施例中,驱动机构52可以采用带传动,例如,驱动件驱动传送带移动,挡风主体51通过连接件与传送带连接跟随传送带移动。
一实施例中,驱动件可以为电机。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图7以及图8,盖组件2形成有避让空间25,以及连通避让空间25的避让孔26,齿条522穿设于避让孔26并部分地位于避让空间25内。如此结构形式,当齿条522向盖组件2移动带动挡风主体51向盖组件2移动以打开第二风道4并关闭第一风道21,齿条522穿过避让孔26被容纳在避让空间25内,使齿条522能够正常地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挡风主体51移动。齿条522被容纳在避让空间25内,能够避免齿条522外露,使整体较为美观。
可以理解的是,当齿轮521和齿条522啮合,齿条522会受到齿轮521施加的沿齿轮521齿条522排列方向的力,由于齿条522呈长条状,齿条522在齿轮521施加的作用力的影响下可能会沿背离齿轮521方向倾斜。鉴于此,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图7以及图8,盖组件2形成有凸柱27,齿条522位于凸柱27和齿轮521之间以使齿条522与齿轮521啮合。如此结构形式,当齿条522出现倾斜,凸柱27能够与齿条522接触并向齿条522施加反作用力以平衡齿轮521向齿条522施加的作用力,确保齿轮521和齿条522能够保持啮合状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齿轮521和齿条522脱离。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图7以及图8,挡风主体51形成有导向柱511,盖组件2形成有导向槽28,驱动机构52配置为驱动导向柱511沿导向槽28移动。如此结构形式,通过导向柱511和导向槽28的配合,对挡风主体51的移动方向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能够防止挡风主体51的移动轨迹偏离预设轨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齿条522在挡风主体51的带动下与齿轮521脱离。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图7、图8以及图9,挡风主体51包括骨架512以及密封件513。骨架512与驱动机构52连接,密封件513与骨架512连接,驱动机构52驱动骨架512移动以使密封件513择一地打开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4。如此结构形式,通过骨架512能够使得挡风主体51具有一定的强度,驱动机构52与骨架512连接带动骨架512移动,从而通过骨架512带动密封件513移动,挡风主体51主要通过密封件513择一地打开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4。
一实施例中,密封件513采用柔性材料。示例性地,密封件513的材料可以为橡胶或泡末。
一实施例中,骨架512可以采用质地较硬的材料。示例性地,骨架512可以采用塑料。
需要说明的是,骨架512的硬是相对于密封件513的柔而言的。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图7、图8以及图9,骨架512具有限位板5121,限位板5121配置为与盖组件2抵接以限制骨架512向盖组件2移动。齿条522与限位板5121连接。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图6~图8,挡风机构5部分地位于壳体1与盖组件2之间,挡风机构5与盖板抵接以关闭第一风道21并打开第二风道4,挡风机构5与壳体1抵接以打开第一风道21并关闭第二风道4。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图6~图8,驱动机构52驱动骨架512移动使密封件513与盖组件2抵接以打开第二风道4关闭第一风道21,驱动机构52驱动骨架512移动使密封件513与壳体1抵接以打开第一风道21关闭第二风道4。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图6~图8,骨架512与齿条522连接,驱动件驱动齿轮521带动齿条522移动以使骨架512和密封件513跟随齿条522移动。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图6~图8,挡风机构5具有朝向第一风道21的第一挡风面53,第一挡风面53与盖组件2抵接以关闭第一风道21,第一挡风面53朝向壳体1的一端沿壳体1径向的内侧倾斜。如此结构形式,通过第一挡风面53与盖组件2的抵接以控制第一通道的打开和关闭,第一挡风面53朝向壳体1的一端沿壳体1的内侧倾斜有利于第一挡风面53与盖组件2抵接,且当第一风道21处于打开状态以及第二风道4处于关闭状态,能够较好地将风腔3内的气流导向第一风道21。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图6~图8,第一挡风面53形成于密封件513。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图6~图8,以及图9,壳体1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凸台11和子壳体12,子壳体12、安装凸台11以及盖组件2围设成风腔3。安装凸台11形成有位于风腔3外的安装区。如此结构形式,在安装凸台11下形成了位于风腔3外的安装区,留出了空间器的电控箱300的安装空间,使空调器的电控箱300能够较为方便地安装在安装凸台11的安装区。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图6~图8,以及图9,安装凸台11具有第一配合面111,第一配合面111朝向挡风机构5。子壳体12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三表面121和第二配合面122,第三表面121和第二配合面122均环绕于风腔3,第二配合面122位于第三表面121朝向挡风机构5的一端,第二配合面122逐渐朝向第三表面121倾斜,第一配合面111与第二配合面122沿盖组件2的周向首尾相接。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图6~图8,以及图9,挡风机构5具有朝向壳体1的第二挡风面54,第二挡风面54分别与第一配合面111和第二配合面122抵接以关闭第二风道4,第二挡风面54为与第二配合面122的形状相适配的环形面,第一配合面111的形状与第二挡风面54的形状相适配。如此结构形式,通过挡风机构5的第二挡风面54与朝向第三表面121倾斜的第二配合面122抵接,能够增大挡风机构5与子壳体12的接触面积,使得挡风机构5能够较好地与子壳体12密封。第二挡风面54为与第二配合面122相适配的环形面,第一配合面111的形状与第二挡风面54的形状相适配,使得第二挡风面54的形状沿盖组件2的周向能够保持较好地一致性,便于挡风机构5加工,不需要为了适应安装凸台11的形状需要而将第二挡风面54沿盖组件2的周向设置得不一致,通过安装凸台11上设置的第一配合面111适配第二挡风面54的形状,能够增大挡风机构5与安装凸台11的接触面积,使得挡风机构5与安装凸台11能够较好地密封。挡风机构5能够较好地与子壳体12密封,挡风机构5与安装凸台11能够较好地密封,从而较为有效地关闭第二风道4。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图6~图8,第二挡风面54形成于密封件513。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盖组件2形成有支撑柱2911。如此,盖组件2通过支撑柱2911安装于壳体1。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盖组件2包括支撑部件291、接水盘292以及盖板本体293。支撑部件291环绕在盖板本体293以及接水盘292的周围,支撑部件291与盖板本体293连接,接水盘292连接在盖板本体293朝向壳体1的一侧。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图7~图9,支撑柱2911、导向槽28、凸柱27、避让孔26均形成于支撑部件291。支撑部件291与盖板本体293围设成避让空间25。支撑部件291具有用于安装驱动件的安装座2912,齿轮521与安装于安装座2912的驱动件驱动连接。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图7~图9,挡风机构5配置为与接水盘292抵接关闭第一风道21。示例性地,密封件513与接水盘292抵接以关闭第一风道21。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图7~图9,盖板本体293以及接水盘292围设成第一风道21,第一表面23位于盖板本体293,第二表面24位于接水盘292。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进风口22形成于盖板本体293。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外壳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
盖组件(2),与所述壳体(1)连接,所述盖组件(2)与所述壳体(1)围设成风腔(3),所述盖组件(2)形成有与所述风腔(3)连通的第一风道(21);以及
挡风机构(5),与所述壳体(1)围设成与所述风腔(3)连通的第二风道(4),所述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与所述第二风道(4)的出风方向(R1)交叉布置;所述挡风机构(5)配置为择一地打开所述第一风道(21)和所述第二风道(4);
所述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背离所述壳体(1),在所述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与参考方向(R5)形成的平面内,所述参考方向(R5)在第一风道(21)处沿盖组件(2)径向向外的一侧与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呈第一夹角(α),所述参考方向(R5)在第一风道(21)处沿盖组件(2)径向向外的一侧与所述第二风道(4)的出风方向(R1)呈第二夹角(β),所述第二夹角(β)大于所述第一夹角(α),所述参考方向(R5)为所述壳体(1)指向所述盖组件(2)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组件(2)形成有进风口(22),所述第一风道(21)的出风口环绕在所述进风口(22)的周围,所述第一风道(21)的出风方向(R2)背离所述进风口(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壳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组件(2)具有第一表面(23)和第二表面(24),所述第一表面(23)和所述第二表面(24)围设成所述第一风道(21),所述第一表面(23)沿所述盖组件(2)的径向位于所述第二表面(24)的外侧,所述第一表面(23)与水平面之间呈预设夹角(θ),所述预设夹角(θ)为45~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机构(5)具有朝向所述壳体(1)的第一平面(55),所述壳体(1)具有朝向所述挡风机构(5)的第二平面(13),所述第一平面(55)和所述第二平面(13)围设成所述第二风道(4),所述第一平面(55)和所述第二平面(13)均垂直于所述盖组件(2)与所述壳体(1)的排列方向,所述第一平面(55)和所述第二平面(13)抵接以关闭所述第二风道(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壳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4)的出风口的形状呈环形。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外壳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机构(5)包括:
挡风主体(51),与所述壳体(1)围设成第一风道(21);以及
驱动机构(52),与所述盖组件(2)连接,所述驱动机构(52)配置为驱动所述挡风主体(51)移动以择一地打开所述第一风道(21)和所述第二风道(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壳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52)包括:
驱动件,与所述盖组件(2)连接;
齿轮(521),与所述驱动件驱动连接;以及
齿条(522),与所述齿轮(521)啮合,所述齿条(522)与所述挡风主体(5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壳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组件(2)形成有凸柱(27),所述齿条(522)位于所述凸柱(27)和所述齿轮(521)之间以使所述齿条(522)与所述齿轮(521)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壳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主体(51)形成有导向柱(511),所述盖组件(2)形成有导向槽(28),所述驱动机构(52)配置为驱动所述导向柱(511)沿所述导向槽(28)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壳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主体(51)包括:
骨架(512),与所述驱动机构(52)连接;以及
密封件(513),与所述骨架(512)连接,所述驱动机构(52)驱动所述骨架(512)移动以使所述密封件(513)择一地打开所述第一风道(21)和所述第二风道(4)。
11.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外壳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机构(5)具有朝向所述第一风道(21)的第一挡风面(53),所述第一挡风面(53)与所述盖组件(2)抵接以关闭所述第一风道(21),所述第一挡风面(53)朝向所述壳体(1)的一端沿所述壳体(1)的内侧倾斜。
12.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外壳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凸台(11)和子壳体(12),所述子壳体(12)、所述安装凸台(11)以及所述盖组件(2)围设成风腔(3);所述安装凸台(11)形成有位于所述风腔(3)外的安装区,所述安装凸台(11)具有第一配合面(111),所述第一配合面(111)朝向所述挡风机构(5);所述子壳体(12)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三表面(121)和第二配合面(122),所述第三表面(121)和所述第二配合面(122)均环绕于所述风腔(3),所述第二配合面(122)位于所述第三表面(121)朝向所述挡风机构(5)的一端,所述第二配合面(122)逐渐朝向所述第三表面(121)倾斜,所述第一配合面(111)与所述第二配合面(122)沿所述盖组件(2)的周向首尾相接;
所述挡风机构(5)具有朝向所述壳体(1)的第二挡风面(54),所述第二挡风面(54)分别与所述第一配合面(111)和所述第二配合面(122)抵接以关闭所述第二风道(4),所述第二挡风面(54)为与所述第二配合面(122)的形状相适配的环形面,所述第一配合面(111)的形状与所述第二挡风面(54)的形状相适配。
13.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外壳总成(100);以及
室内机主机(200),位于所述风腔(3)内。
14.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以及
空调室外机,与所述空调室内机连接。
CN202121196891.4U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外壳总成、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Active CN2153370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96891.4U CN215337005U (zh)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外壳总成、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96891.4U CN215337005U (zh)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外壳总成、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37005U true CN215337005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49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96891.4U Active CN215337005U (zh)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外壳总成、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3700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06001A (zh) * 2022-08-30 2022-11-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天井机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天井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06001A (zh) * 2022-08-30 2022-11-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天井机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天井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16452B (zh) 顶棚埋入型空气调节器
CN215337005U (zh) 一种外壳总成、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111623423A (zh) 空调装置
CN103776094A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003097828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US10845066B2 (en) Heat source unit of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CN103776096A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KR20040042661A (ko)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0772236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KR100760128B1 (ko)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CN204665508U (zh) 变频空调电器盒及变频空调外机
CN112747448A (zh) 机壳组件及空调器
CN219160468U (zh)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
CN216143824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620026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100761118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10749007B (zh) 一种吊扇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08920373U (zh) 一种电控盒及空调器
CN21233943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473811U (zh) 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
WO2024041055A1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CN115264651B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的电器盒、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1220478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KR100564465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15789873A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