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36488U - 一种灶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36488U
CN215336488U CN202121293830.XU CN202121293830U CN215336488U CN 215336488 U CN215336488 U CN 215336488U CN 202121293830 U CN202121293830 U CN 202121293830U CN 215336488 U CN215336488 U CN 2153364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rner
cooker
air
air inlet
bottom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9383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汉臣
万旭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Guangdong Kitchen and Bath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Guangdong Kitchen and Bath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Guangdong Kitchen and Bath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Guangdong Kitchen and Bath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9383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364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364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364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灶具,涉及炉灶技术领域,解决了平板燃烧器火焰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不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灶具包括灶具底壳、燃烧器以及防干烧传感器,所述灶具底壳的内部形成安装腔;燃烧器设置于安装腔内;防干烧传感器位于燃烧器的中心;灶具底壳设有进气口,外部空气通过进气口流动至灶具底壳内部的燃烧器中。本实用新型灶具用于加热锅具。

Description

一种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炉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灶具。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每个家庭都必不可少的厨房用具,工作中的燃气灶,燃气在进入灶内时,会混合一部分空气,通常将这一部分空气称为一次空气。然后,混合气体被点火装置点燃形成火焰,火焰燃烧所需要的空气称为二次空气。
平板燃烧器具有表面平整,外形美观等优点,逐渐成为人们主流的选择。但是,在现有的灶具中,平板燃烧器一般位于底壳中,二次空气的补充一般是由位于面板上方的空气接触燃烧器来实现的。由于平板燃烧器降低了燃烧器上方锅具和面板之间的距离,使得燃烧器能够接触到的外部空气减少,进而造成火焰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不足,燃气燃烧不充分,产生有害气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灶具,解决了平板燃烧器火焰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不足的问题,使得燃烧更加充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灶具,包括灶具底壳、燃烧器以及防干烧传感器,灶具底壳的内部形成安装腔;燃烧器设置于安装腔内;防干烧传感器位于燃烧器的中心;灶具底壳设有进气口,外部空气通过进气口流动至灶具底壳内部的燃烧器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灶具,由于灶具底壳设有进气口,在完成安装之后,燃烧器设置于灶具底壳中,面板则设置于灶具底壳的顶部。灶具进行工作时,外部空气能够通过进气口进入到灶具底壳的内部,然后进入到燃烧器中,补充燃烧器所需要的二次空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灶具底壳上设置进气口,使得空气能够从灶具底壳内流动至燃烧器中,进而补充燃气燃烧所需要的二次空气。使得燃气燃烧更加充分,避免平板燃烧器燃烧不充分,产生有害气体。同时,因为燃烧器的中心设有防干烧传感器,借助从底壳流动而来的外部空气,能够对防干烧传感器起到散热作用,增加防干烧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灶具底壳的底部设有第一进气口,外部空气可通过第一进气口进入灶具底壳的内部。
进一步地,灶具底壳的底部的内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分隔部,分隔部将灶具底壳的底部分为多个独立空间;第一进气口设于分隔部上。
进一步地,灶具底壳中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壁上均设有第二进气口,外部空气可通过第二进气口进入灶具底壳的内部。
进一步地,灶具还包括盛液盘,盛液盘的侧壁上设有盛液盘进气孔,盛液盘进气孔用于将灶具底壳内部的空气送至燃烧器。
进一步地,盛液盘的底部的边缘位置设有集液槽,用于储存溢出液体。
进一步地,灶具还包括锅支架,锅支架的底部设有定位支撑部,盛液盘的底部对应设有定位孔,定位支撑部伸入定位孔中。
进一步地,灶具底壳的底面的外表面为平整平面。
进一步地,灶具还包括旋钮,旋钮包括旋钮主体以及旋钮固定套,旋钮固定套的周壁上均匀分布有第三进气口。
进一步地,灶具还包括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可拆卸连接,防干烧传感器夹持于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之间,第一夹具与燃烧器的底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防干烧传感器上设有卡接部,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围成的夹持空间内对应卡接部设有多个卡接槽,卡接部伸入其中一个卡接槽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灶具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灶具的整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灶具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灶具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火盖的整体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火盖底部的整体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火盖组件底部的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气盘内部的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炉头的整体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炉头上体的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炉头下体的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灶具底壳的整体结构图;
图13为图4中A-A处的部分剖视图;
图14为图4中B-B处的剖视图;
图15为图1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盛液盘的整体结构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支架的整体结构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器件隔热盒的结构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干烧传感器的结构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具的结构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夹具不同视角的结构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旋钮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
1-灶具底壳;11-第一进气口;12-第二进气口;13-分隔部;14-螺钉固定凸台;15-插孔;2-燃烧器;21-炉头;211-炉头上体;2111-安装孔;2112-第二外引射通道;2113-第二内引射通道;2114-第一凸起;2115-第二凸起;212-炉头下体;2121-安装柱;2122-第一外引射通道;2123-第一内引射通道;2124-第一凹槽;2125-第二凹槽;2126-喷嘴;22-火盖;221-火盖组件;2211-内环火孔;2212-外环火孔;2213-二次空气大出口;2214-凸台;22141-二次空气小出口;2215-第一螺纹固定孔;2216-定位销;2217-第三燃气进气口;222-分气盘;2221-第二螺纹固定孔;2222-配合部;2223-第一燃气进气口;2224-第二燃气进气口;22241-限位部;231-第一燃气出气口;232-第二燃气出气口;2321-定位部;233-第三燃气出气口;3-面板;31-旋钮孔;32-燃烧器安装口;4-锅支架;41-定位支撑部;5-阀体;6-旋钮;61-旋钮孔防水圈;62-旋钮主体;63-固定套;64-第三进气口;65-旋钮盖;94-热电偶;8-点火针;9-盛液盘;91-盛液盘防水圈;92-盛液盘进气孔;93-集液槽;94-定位孔;10-电器件隔热盒;101-插接部;20-防干烧传感器;201-感温探头;202-安装杆;2021-卡接部;30-夹具;301-第一夹具;302-第二夹具;501-卡接槽;502-螺钉;503-固定螺钉孔;504-夹具定位销;505-夹具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灶具,该灶具为利用燃气燃烧进行直火加热一种家用的灶具。
如图1所示,该灶具主要组成部件包括灶具底壳1、燃烧器2、面板3以及锅支架4。其中,灶具底壳1主要用于放置灶具相关部件,例如:燃烧器、燃气控制系统,电子点火部件等。这些部件都设置于灶具底壳当中。燃烧器2则是灶具中的核心部件,通过燃烧器,使燃气和空气以一定方式进行混合并燃烧的装置。面板3为用户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平台,方便用户进行操作。锅支架4则是为了支撑锅具常用的一种工具,一般直接放置在面板3之上。
继续参照图1,除了上述主要组成部件,该炉具还包括一些实现灶具功能不可缺少的部件。如图所示,这些部件包括阀体5、旋钮6、热电偶7、点火针8。其中,阀体5主要用来控制燃气的通断和流量的大小;旋钮6与阀体5连接,用户可以通过旋钮6进行点火以及火量大小的控制;点火针8则是点燃燃气不可缺少的部件,当我们转动旋钮6时,点火针8会引燃燃气进行燃烧。热电偶7可以防止灶具意外熄火导致的燃气泄漏,当发生熄火的时候,热电偶7会感应到熄火,从而可以通过相关操作控制阀门关闭,停止燃气的提供。
此外,继续参照图1,该灶具还可以包括一些完善灶具的一些部件。如图所示,在面板3上设置有旋钮孔31,旋钮6安装于旋钮孔31中。此时,为了防止锅具中意外溢出的液体通过旋钮孔31流入到灶具底壳1内,在旋钮孔31处设置有旋钮孔防水圈61,防止溢出液体从旋钮孔61流动下方去。同样的,燃烧器所在的位置也设有对应的燃烧器安装口32,溢出液体也可能从燃烧器安装口32处流入到下方的灶具底壳1内。因此,在燃烧器安装口32处设置有盛液盘9,溢出的液体就会流入到盛液盘9中。为了进一步的确保溢出液体不会流到下方,在盛液盘9的外围还可以设置盛液盘防水圈91进行进一步的密封。
如图1所示,该灶具还可以包括防干烧传感器20,防干烧传感器能够检测上方锅具的温度,当发生干烧时,防干烧传感器20能够根据检测到的温度,提醒发生了干烧情况,及时关闭燃气,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接下来,对上面提到的灶具中的一些部件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描述。
首先,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灶具中的燃烧器做进一步详细的介绍。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平板燃烧器,从图1中可以看到,燃烧器可以包括炉头21和火盖22,燃气在炉头21中完成与空气的混合并将其输送至上方的火盖22,然后通过火盖22完成分火过程。
炉头内部形成有引射管和混气室。引射管的一端连接燃气,另一端与混气室连通。混气室上方设有出气口,火盖通过出气口与混气室连通。
具体的,混气室包括内混气室和外混气室,引射管包括内引射管和外引射管,外混气室与外引射管连通,内混气室与内引射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炉头,如图9、图10以及图11所示,可以包括炉头上体211和炉头下体212,炉头上体211扣合于炉头下体212的上方。为了完成炉头上体211和炉头下体212之间的扣合。具体的,如图11所示,沿炉头下体212的周边,设置有多个安装柱2121;对应的,如图10所示,炉头上体211的周边对应设置有多个安装孔2111,通过安装柱2121和安装孔2111之间的配合,完成炉头下体212和炉头上体211之间的装配。
如图11所示,炉头下体212内设有第一外引射通道2122和第一内引射通道2123,还设有第一凹槽2124和第二凹槽2125;第一凹槽2124位于第二凹槽2125的外部,第一外引射通道2122和第一凹槽2124连通,第一内引射通道2123和第二凹槽2125连通。如图10所示,炉头上体211内设有第二外引射通道2112和第二内引射通道2113,还设有第一凸起2114和第二凸起2115,第一凸起2114位于第二凸起2115的外部,第二外引射通道2112和第一凸起2114连通,第二内引射通道2113和第二凸起2115连通。当炉头上体211和炉头下体212扣合后,第一外引射通道2122和第二外引射通道2112相互扣合,形成外引射管;第一内引射通道2123和第二内引射通道2113相互扣合,形成内引射器。第一凹槽2124和第一凸起2114扣合形成外混气室,第二凹槽2125和第二凸起2115扣合形成内混气室。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炉头通过炉头内部的结构形成内引射器和外引射器,将内引射器和外引射器藏于炉头内部,而不是单独连接引射器。能够实现安装空间的最小化、优化使用空间。
此外,如图9所示,在外引射管连接燃气的一端,设有双喷嘴引射结构,有两个喷嘴2126,能够让燃烧器引射一次空气量增加,让空气和燃气混合更加充分,实现燃气的完全燃烧,提高热效率和降低一氧化碳的含量。
如图9和图10所示,为了将混气室内的气体送至火盖中去。在第一凸起2114的两端设有第一燃气出气口231和第二燃气出气口232,将外混气室内的气体送至火盖中。其中,第二燃气出气口232上设有用于定位安装的定位部2321,用于火盖和炉头上体211连接时进行定位。同理,在第二凸起2115上设有第三燃气出气口233,第三燃气出气口233将内混气室内的气体送至火盖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中,第一燃气出气口231和第二燃气出气口232将外混气室中的气体送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火盖中的外环火孔处,第三燃气出气口233将内混气室内的气体送至火盖中的内环火孔处。下面,对上述提到的火盖做进一步介绍。
如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火盖包括火盖组件221以及分气盘222,如图5所示,火盖组件221上设有多个火孔,火孔包括位于上火盖内侧的内环火孔2211和位于外侧的外环火孔2212,内环火孔2211与外环火孔2212均垂直向上设置。由于外环火孔2212和内环火孔2211均垂直向上设置,增加了火焰与锅底的对流换热强度,提高了热效率,使得锅底受热均匀。
进一步地,从图7中可以看到,本实用新型的火盖组件221为一体成型结构。现有的火盖组件大多分为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为分体式的。在清洁的时候,需要分别取下清洁,比较麻烦,而且安装时比较复杂,不利于用户安装。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一体化火盖的方式,能够一步进行安装和拆卸,同时方便进行清洁,提高用户体验感。
同时,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火盖组件221上,在外环火孔2212和内环火孔2211的中间,设有多个二次空气大出口2213,二次空气可以通过上述多个二次空气大出口2213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增加燃气所需要的二次空气。在内环火孔2211的内侧设有凸台2214,用于保护防干烧传感器不受到火焰的影响,提高防干烧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在凸台2214上设有多个二次空气小出口22141,也可以通过二次空气小出口22141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
如图7所示,在火盖组件221的底部设有第一螺纹固定孔2215,用于与分气盘进行固定连接。如图8所示,在分气盘222上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螺纹固定孔2221,螺母依次穿过第二螺纹固定孔2221和第一螺纹固定孔2215将火盖组件221和分气盘222进行固定。
为了能够使安装定位更加准确,如图7所示,在火盖组件221的底部还设有定位销2216,如图8所示,对应的在分气盘222上设有配合部2222,在连接时,将定位销2216伸入配合部2222中进行定位。
此外,如图6所示,为了完成火盖与炉头之间的安装以及将炉头中混气室内的气体送至火盖组件处,在分气盘222上设有第一燃气进气口2223和第二燃气进气口2224,对应图9中炉头上的第一燃气出气口231和第二燃气出气口232。在进行安装时,第一燃气进气口2223和第二燃气进气口2224套接在第一燃气出气口231和第二燃气出气口232的外围来完成安装。其中,第二燃气进气口2224对应第二燃气出气口232上的定位部2321设有对应的限位部22241,在安装时,将第二燃气出气口232的定位部2321伸入第二燃气进气口2224上的限位部22241中。如图7所示,在火盖组件221的底部设有第三燃气进气口2217,对应连接于图9炉头上的第三燃气出气口233。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灶具中的灶具底壳1,灶具底壳1的内部形成安装腔,燃烧器设置于安装腔内;防干烧传感器设置在燃烧器的中心;在灶具底壳上设有进气口,外部空气通过进气口流动至在客场底壳1内部的燃烧器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灶具,由于灶具底壳设有进气口,在完成安装之后,燃烧器设置于灶具底壳中,面板则设置于灶具底壳的顶部,灶具进行工作时,外部空气能够通过进气口进入到灶具底壳内部,然后进入到燃烧器中,补充燃烧器所需要的二次空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灶具底壳上设置进气口,使得空气能够从灶具底壳内流动至燃烧器中,进而补充燃气燃烧所需要的二次空气。使得燃气燃烧更加充分,避免平板燃烧器燃烧不充分,产生有害气体。同时,因为燃烧器的中心设有防干烧传感器,借助从底壳流动而来的外部空气,能够对防干烧传感器起到散热作用,增加防干烧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可以选择的,本实用新型灶具底壳的底部的外表面为平整表面。现有的灶具底壳的外表面的底部一般不平整,有凸起的结构。为了在平台上使用,通常在灶具底壳的底部设有炉脚进行支撑。有时候,因为台面大小或空间的限制,有可能发生倾斜。也可能因为锅具重量过大,炉脚无法支撑,从而导致灶具底壳发生倾倒。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灶具底壳的外表面平整,可以不设置炉脚,直接放置在台面上使用,不会出现倾倒的情况,稳定可靠。同时,也可以直接嵌入到台面内部使用,实现台嵌两用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灶具底壳1的底部设有第一进气口11,外部空气可通过第一进气口11进入灶具底壳1的内部。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在灶具底壳1的底面的内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分隔部13,分隔部13将灶具底壳1的底部分为多个独立空间,第一进气口11可以设于分隔部13上。从图13可以看到,分隔部13向灶具底壳的内表面凸起,对应的外表面的位置处有凹陷。通过将第一进气孔11设置在分隔部13上,当灶具底壳1放置在台面使用时,由于分隔部13的存在,使得分隔部13所对应位置的灶具底壳1的外表面与台面之间存在间隙,空气可以通过上述间隙从第一进气口11进入灶具底壳1内部,进而补充燃烧器所需要的二次空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灶具底壳1中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壁上均设有第二进气口12,外部空气也可通过第二进气口12进入灶具底壳1的内部。由于第二进气口12设置在灶具底壳1的侧壁上,因此,在将灶具底壳1放置在台面上使用时,可以通过第二进气口12,让外部空气通过第二进气口12从灶具底壳1的侧壁进入,以配合第一进气口11补充二次空气。相比较从第一进气口11进入,从第二进气口12处更加方便。当然,也可以只设置第二进气口12。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进气口12可以设置为多排,成百叶窗形状。
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燃烧器安装于上述灶具底壳中为例,如图13所示,燃烧器中的火盖组件除了可以通过接触面板3上方的空气进行燃气燃烧所需要的二次空气的补充。还可以看到,外部空气通过位于分隔部13上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12进入灶具底壳1的内部,然后经过二次空气大出口2213和二次空气小出口22141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使得燃气能够获得充足的二次空气,使得燃气充分燃烧,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当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灶具底壳中也可以放置其它的类型的燃烧器,安装其他类型的平板燃烧器同样能够达到相同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只是具体给出了一种灶具底壳内空气流动至燃烧器的具体方案,灶具底壳内部的空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流动至燃烧器中。
需要说明的是,当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安装于灶具底壳中后,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可以看到,灶具的表面基本平整。从图3所示,因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具有节省空间,表面平整的优点。可以尽可能的减少面板3上方的突出部分与面板3之间的距离。其中,火盖组件221的最高点与面板3之间的距离h1可以为5mm~10mm之间,这里优选8mm,面板3与灶具底壳1的底部之间的距离h2小于60mm,锅支架4的最高点与面板之间的距离h3可以为30mm~40mm之间,这里选择35mm,感温探头201的最高点与面板3之间的距离h4可以为35mm~45mm,这里选择40mm。旋钮6的最高点与面板3之间的距离h5可以为20~30mm,这里优选25mm。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灶具底壳以及燃烧器之间的相互配合,结合平板燃烧器厚度小的特点,可以尽可能的将面板3上方突出部分的高度缩小,使得灶具整体呈现一个平板化的效果。
如图14所示,在面板3上设置的用于安装旋钮6的旋钮孔处也能够流通空气,空气可以通过旋钮孔进入到灶具底壳1的内部,然后经过上述所说的二次空气大出口和二次空气小出口流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钮,如图22所示,旋钮包括旋钮主体62以及固定套63,在固定套63的周壁上,均匀分布有第三进气口64,通过设置第三进气口64,外部空气能够通过第三进气口64进入到灶具底壳的内部,进而流动至燃烧器内。相比现有的旋钮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旋钮上带有第三进气口64,能够使得外部空气更加轻松的从旋钮所在的地方进入到灶具底壳内部,方便燃烧器补充二次空气。同时,为了方便操作,旋钮上还设置有旋钮盖65,方便用户进行操作。
此外,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钮6可以通过机械伸缩结构,将旋钮6隐藏于面板3之中。从图3可以看到,在不使用的时候,旋钮6处于隐藏状态,其最高点与面板之间的距离h6可以为3mm~8mm之间,优选的,可以设置为5mm。这样,当不使用的时候,通过隐藏,可以减少火焰对旋钮的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灶具底壳1的底面的内表面上,对应燃烧器安装的位置,设有螺钉固定凸台14,燃烧器与螺钉固定凸台14固定连接。通过向灶具底壳1内部安装螺丝的固定方式,以实现灶具底壳1外表面保持纯平的结构。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灶具还可以包括电器件隔热盒,电器件隔热盒可拆卸连接于灶具底壳的安装腔内。灶具中需要热量隔绝的部件可以放置在电器件隔热盒中,保证其不会收到燃气燃烧温度的影响。
具体的,如图12和图15所示,灶具底壳1的内表面上,对应电器件隔热盒安装的位置,设有向上凸起的插孔15,如图18所示,电器件隔热盒10上设有对应的插接部101,插接部101伸入插孔15中。可以在灶具底壳1的内表面对应电器件隔热盒四个不同位置各设置一个插孔15,电器件隔热盒对于的四个角各设置插接部101。从图15可以看出,插孔15向内部凸起,以保证灶具底壳1的平整。同时,通过插接的方式进行安装,可以方便拆卸,方便维修以及更换部件。从图18可以看出,四个插接部101的形状可以根据所处的位置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并非所有插接部101形状全部相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灶具还包括盛液盘,如图16所示,盛液盘9的侧壁上设有盛液盘进气孔92,用于将灶具底壳内部的空气送至燃烧器。
由上述可知,为了防止溢出液体进入到灶具内部,可以在燃烧器安装的开口处设置盛液盘。同时,因为盛液盘封堵住燃烧器所在位置的开口,溢出液体不容易流入到灶具底壳内,也会影响灶具底壳内部空气对燃烧器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因此,如图16所示,在盛液盘9的侧壁上设有盛液盘进气孔92,灶具底壳内通过进气口进入的空气可以通过盛液盘进气孔与燃烧器接触,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如图13所示,在设有盛液盘的情况下,灶具底壳1内部的空气通过盛液盘上的盛液盘进气孔92,将空气送至二次空气大出口2213。此外,为了不影响盛液盘9的集液效果,可以将盛液盘进气孔92偏向侧壁的上方设置。这样,溢出液体不会从盛液盘进气孔92流出。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选择不设置盛液盘,这样,灶具底壳内部的空气能够更加方便的进入到燃烧器中,提供燃气燃烧所需要的二次空气。当然,这样就无法储存溢出液体,本实用新型的盛液盘,既能够储存溢出液体,同时还不影响灶具底壳内的空气对燃烧器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为了防止溢出液体从盛液盘进气孔92流出,也可以在盛液盘9的底部设置集液槽93,用于储存溢出液体。集液槽93位于盛液盘的底部的边缘位置。通过上述集液槽93可以使得溢出液体暂时存储在集液槽93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灶具中的锅支架4的底部设有定位支撑部41。对应的,如图16所示,盛液盘9的底部对应设有定位孔94,定位支撑部41伸入定位孔94中。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选择设置多个定位孔94,图16为设置三个定位孔94的方案。
现有的锅支架都是直接放到盛液盘的上方,容易发生安装不到位,用户无法察觉的情况,如图16和图17所示,通过在锅支架4的底部设置定位支撑部41,而在盛液盘9的底部设置对应的定位孔94,可以将定位支撑部41伸入定位孔94中完成安装。当锅支架4没有安装到位的时候,会比平常高出一定高度,更方便用户查看是否安装到位。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灶具还包括夹具30,具体的,如图20所示,包括第一夹具301和第二夹具302,第一夹具301和第二夹具302可拆卸连接,图19中所示的防干烧传感器20夹持于第一夹具301和第二夹具302之间,第一夹具301与燃烧器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将防干烧传感器固定在第一夹具301和第二夹具302之间,然后将第一夹具301与燃烧器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能够保证防干烧传感器20在燃烧器中心的位置固定,不发生水平位移,具体的,如图9所示,防干烧传感器20位于炉头的中心位置。
同时,为了保证防干烧传感器20不在竖直方向上发生位移,如图19所示,在防干烧传感器20上设有卡接部2021,具体的,在安装杆202上设置有卡接部2021,卡接部2021为凸起结构,可以在安装杆202外部套接一个凸起结构,或者一体成型形成卡接部2021。如图21所示,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围成的夹持空间内对应卡接部设有多个卡接槽501,卡接部2021伸入其中一个卡接槽501内。这样,当防干烧传感器卡接于卡接槽501时,就不会在上下方向上来回移动。同时,设置多个卡接槽能够调整防干烧传感器的高度,当配置不同的燃烧器时,可以根据燃烧器的型号选择不同的高度进行卡接,以保证感温探头201在合适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卡接槽501的数量不做进一步限定,这里选择设置两个卡接槽501。
为了完成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之间的装配,如图20和图21所示,在第一夹具301和第二夹具302上设有固定螺钉孔503,可以通过螺钉502依次穿过第一夹具301和第二夹具302上的固定螺钉孔503进行两者的固定。此外,为了方便安装定位,可以在第一夹具301上设置夹具定位销504。对应的,在第二夹具302上供夹具定位销伸入的夹具定位孔505。由此,可以通过上述结构完成第一夹具301和第二夹具302之间的组装。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灶具底壳、燃烧器以及防干烧传感器,所述灶具底壳的内部形成安装腔;所述燃烧器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防干烧传感器位于所述燃烧器的中心;所述灶具底壳设有进气口,外部空气通过所述进气口流动至所述灶具底壳内部的所述燃烧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底壳的底部设有第一进气口,外部空气可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口进入所述灶具底壳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底壳的底部的内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将所述灶具底壳的底部分为多个独立空间;所述第一进气口设于所述分隔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底壳中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壁上均设有第二进气口;外部空气可通过所述第二进气口进入所述灶具底壳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盛液盘,所述盛液盘的侧壁上设有盛液盘进气孔,所述盛液盘进气孔用于将所述灶具底壳内部的空气送至所述燃烧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液盘的底部的边缘位置设有集液槽,所述集液槽用于储存溢出液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锅支架,所述锅支架的底部设有定位支撑部,所述盛液盘的底部对应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支撑部伸入所述定位孔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底壳的底部的外表面为平整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钮,所述旋钮包括旋钮主体以及旋钮固定套,所述旋钮固定套的周壁上均匀分布有第三进气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所述第一夹具和所述第二夹具可拆卸连接,所述防干烧传感器夹持于所述第一夹具和所述第二夹具之间,所述第一夹具与所述燃烧器的底部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干烧传感器上设有卡接部,所述第一夹具和所述第二夹具围成的夹持空间内对应所述卡接部设有多个卡接槽,所述卡接部伸入其中一个所述卡接槽内。
CN202121293830.XU 2021-06-09 2021-06-09 一种灶具 Active CN2153364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93830.XU CN215336488U (zh) 2021-06-09 2021-06-09 一种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93830.XU CN215336488U (zh) 2021-06-09 2021-06-09 一种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36488U true CN215336488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56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93830.XU Active CN215336488U (zh) 2021-06-09 2021-06-09 一种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364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64050B1 (ko) 버너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리기기
CN111094854A (zh) 锅具支架、燃气灶和用于生产锅具支架的方法
US10948196B2 (en) Cooking vessel support system having a gas burner and gas delivery system
CN215336488U (zh) 一种灶具
CN215259944U (zh) 一种灶具
CN210861197U (zh) 一种具有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KR101596497B1 (ko) 탑버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리기기
US10948181B2 (en) Multi-level gas burner having ultra low simmer
CN112944398A (zh) 一种防干烧平板燃烧器及灶具
CN109595602B (zh) 一种方便清洗且燃烧效率高的触摸感应式灶具
CN113405123B (zh) 一种燃气灶
CN215523411U (zh) 一种灶具
KR101531057B1 (ko) 탑버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리기기
KR101598625B1 (ko) 탑버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리기기
CN117553296B (zh) 燃烧器及灶具
CN215687093U (zh) 一种用于野营炉的烤盘
CN219014316U (zh) 一种具有分体式分气座结构的红外燃烧器
CN215637348U (zh) 一种燃气灶
CN212777480U (zh) 一种平板式燃气灶
CN113405125B (zh) 一种燃气灶
CN214468606U (zh) 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11822509U (zh) 一种具有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CN220750119U (zh) 一种上进风型灶具燃烧器及集成灶
CN212746462U (zh) 一种新型炉头
CN112503519B (zh) 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