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34229U - 一种动力传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力传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34229U
CN215334229U CN202121659611.9U CN202121659611U CN215334229U CN 215334229 U CN215334229 U CN 215334229U CN 202121659611 U CN202121659611 U CN 202121659611U CN 215334229 U CN215334229 U CN 2153342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duction
bevel gear
shaft
power
power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5961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言奕
王朱裔
言行周
陆玉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u Elite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u Elite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u Elite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u Elite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5961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342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342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342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动力传动装置,包括减速箱壳体和减速箱壳盖,减速箱壳盖与减速箱壳体固定;动力输入传动机构设在减速箱壳体与减速箱壳盖的左端之间,动力输出传动机构设在减速箱壳体与减速箱壳盖的右端之间;减速传动链条,左端与动力输入传动机构连结、右端与动力输出传动机构连结,特点:减速箱壳体的左端及减速箱壳盖的左端构成矩形状构造,减速箱壳体的右端及减速箱壳盖的右端与减速箱壳体的左端及减速箱壳盖的左端底平面之间构成工作部件高度差补偿角,减速箱壳体右端的长度为减速箱壳体左端的长度的1.8‑2.5倍,减速箱壳盖的左端的长度及右端的长度分别与减速箱壳体的左端的长度及右端的长度相等。简化结构;节省设备投入成本,减轻管护难度。

Description

一种动力传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园林及农用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前述的动力传动装置的功用是将电机的高速度运动合理减速并带动与其连接的或称以其为载体设置的工作部件运动,前述工作部件的典型的例子如扫雪轮、破雪刀轮、割草机轮、锄地机轮和松土机轮,等等,由于并非限于例举的前述工作部件与由电机带动的属于动力传动装置范畴的通常为直线齿轮箱之间存在显著的高度差(以地坪的水平面为基准),因而需要通过额外的并且结构相对复杂的配置部件将前述的高度差补偿。此外,由于已有技术中的前述动力传动装置只能带动一个负载(即只能带动一种工作部件工作),因而负载越多,机器及其动力传动装置的数量也相应越多,于是一方面增大了园林、农业部门设备投入费用的负担,另一方面增加了日常使用中的管护难度。鉴于前述状况,有必要加以合理改进,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直接消除工作部件与传动部件之间的高度差而得以显著简化结构、有利于同时带动两个或多个负载工作而得以既节省设备投入成本又减轻日常使用中对设备的管护难度的一种动力传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动力传动装置,包括一减速箱壳体和一减速箱壳盖,减速箱壳体具有一壳体腔,减速箱壳盖在对应于壳体腔的腔口的位置与减速箱壳体固定;一动力输入传动机构和一动力输出传动机构,动力输入传动机构设置在减速箱壳体与减速箱壳盖的左端之间,而动力输出传动机构设置在减速箱壳体与减速箱壳盖的右端之间;一减速传动链条,该减速传动链条的左端与所述动力输入传动机构传动连结,而减速传动链条的右端与所述动力输出传动机构传动连结,特征在于所述减速箱壳体的左端以及所述减速箱壳盖的左端构成矩形状构造,而减速箱壳体的右端以及减速箱壳盖的右端以悬臂状态向上昂起并且与减速箱壳体的左端以及减速箱壳盖的左端底平面之间构成有一工作部件高度差补偿角,其中,所述减速箱壳体的右端的长度为减速箱壳体的左端的长度的1.8-2.5倍,所述减速箱壳盖的左端的长度以及右端的长度分别与减速箱壳体的左端的长度以及右端的长度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减速箱壳体的左端朝向上的一侧延伸有一与所述壳体腔相通的动力输入轮座,而在减速箱壳体的左端朝向下的一侧通过壳体定位榫固定螺钉固定有一减速箱壳体定位榫;所述动力输入传动机构包括动力输入传动轮、小伞齿轮、大伞齿轮、大伞齿轮轴和小链轮,小伞齿轮构成于小伞齿轮轴的下端并且在所述壳体腔内与大伞齿轮啮合,小伞齿轮轴的中部通过小伞齿轮枢转轴承转动地支承于动力输入轮座的动力输入轮座轴承腔内,而小伞齿轮轴的上端向上伸展到所述动力输入轮座轴承腔外,动力输入传动轮与小伞齿轮轴的上端固定,大伞齿轮位于所述壳体腔内并且固定在大伞齿轮轴上,大伞齿轮轴的前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减速箱壳盖的左端朝向壳体腔的一侧,而大伞齿轮轴的后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减速箱壳体的左端朝向壳体腔的一侧,小链轮固定在大伞齿轮轴的中部;所述减速传动链条的左端与所述小链轮传动连接;在所述减速箱壳体的所述壳体腔的上部并且位于所述动力输出传动机构的左侧的位置设置有一链条涨紧机构,该链条涨紧机构与所述减速传动链条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动力输入传动轮的动力输入传动轮中心孔的孔壁上开设有一动力输入传动轮固定键槽,在所述小伞齿轮轴的上端并且在对应于动力输入传动轮固定键槽的位置开设有一小伞齿轮轴键槽,由动力输入传动轮固定键同时插入由动力输入传动轮固定键槽与小伞齿轮轴键槽共同配合的键槽内将动力输入传动轮与所述小伞齿轮轴的上端固定,在小伞齿轮轴的顶部并且在对应于动力输入传动轮的上表面的中心位置通过动力输入传动轮限定压板螺钉固定有一动力输入传动轮限定压板,在所述动力输入传动轮朝向下的一侧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动力输入传动轮转动支承座,该动力输入传动轮转动支承座通过动力输入传动轮转动支承座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动力输入轮座的所述动力输入轮座轴承腔的上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大伞齿轮轴的中部开设有一大伞齿轮轴键槽,在该大伞齿轮轴键槽内设置有一大伞齿轮轴键槽配合键,由该大伞齿轮轴键槽配合键将所述大伞齿轮以及小链轮与大伞齿轮轴固定,并且在大伞齿轮的大伞齿轮座与小链轮之间设置有一隔距套,大伞齿轮轴的前端通过大伞齿轮轴前支承轴承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减速箱壳盖的左端朝向所述壳体腔的一侧,而大伞齿轮轴的后端通过大伞齿轮轴后支承轴承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减速箱壳体的左端朝向壳体腔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减速箱壳体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大伞齿轮轴后端的位置构成有一后支承轴承配合腔,而在所述减速箱壳盖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大伞齿轮轴的前端的位置构成有一前支承轴承配合腔,所述的大伞齿轮轴后支承轴承设置在后支承轴承配合腔内,而所述的大伞齿轮轴前支承轴承设置在前支承轴承配合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动力输出传动机构包括一动力输出轴和一动力输出链轮,动力输出轴的中部位于所述壳体腔内,前端作为第一工作部件传动端Ⅰ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减速箱壳盖上并且伸展到减速箱壳盖外,而动力输出轴的后端作为第二工作部件传动端Ⅱ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减速箱壳体上并且伸展到减速箱壳体外,动力输出链轮位于壳体腔内并且套固在所述动力输出轴的中部,所述传动链条的右端套置在动力输出链轮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减速箱壳体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动力输出轴的位置构成有一动力输出轴后支承轴承腔,在对应于动力输出轴后支承轴承腔的中央位置还开设有一后密封轴承孔,而在所述减速箱壳盖上并且同样在对应于所述动力输出轴的位置构成有一动力输出轴前支承轴承腔,在对应于动力输出轴前支承轴承腔的中央位置还开设有一前密封轴承孔,在动力输出轴后支承轴承腔内设置有一动力输出轴后支承轴承,并且在后密封轴承孔内设置有一后密封轴承,在动力输出轴前支承轴承腔内设置有一动力输出轴前支承轴承,并且在前密封轴承孔内设置有一前密封轴承,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前端与所述动力输出轴前支承轴承以及前密封轴承转动配合,而动力输出轴的后端与所述动力输出轴后支承轴承以及后密封轴承转动配合;所述动力输出链轮通过动力输出链轮套套置在动力输出轴的中部并且由动力输出链轮套固定螺钉将动力输出链轮套与动力输出轴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动力输出轴的第一工作部件传动端Ⅰ靠近所述减速箱壳盖的前方的位置并且围绕动力输出轴的四周构成有一凸起于动力输出轴的表面的第一工作部件位置限定凸缘Ⅰ,而在所述动力输出轴的第二工作部件传动端Ⅱ靠近所述减速箱壳体的后方的位置并且围绕动力输出轴的四周构成有一凸起于动力输出轴的表面的第二工作部件位置限定凸缘Ⅱ;在所述动力输出轴的第一工作部件传动端Ⅰ的前端面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一前轴向固定螺孔,而在动力输出轴的所述第二工作部件传动端Ⅱ的后端面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一后轴向固定螺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工作部件高度差补偿角的度数为55-65°;在所述减速箱壳体的四周边缘部位间隔构成有一减速箱壳体螺钉固定座,在减速箱壳体螺钉固定座上开设有减速箱壳体螺钉孔,在所述减速箱壳盖的四周边缘部位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减速箱壳体螺钉孔的位置开设有减速箱壳盖螺孔,由减速箱壳盖固定螺钉在对应于减速箱壳盖螺孔的位置旋入减速箱壳体螺钉孔将减速箱壳盖与减速箱壳体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减速箱壳体的所述壳体腔的上部的腔壁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减速传动链条的上方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一滑轨座Ⅰ和一第二滑轨座Ⅱ,第一滑轨座Ⅰ朝向第二滑轨座Ⅱ的一侧构成有一第一滑轨Ⅰ,第二滑轨座Ⅱ朝向第一滑轨座Ⅰ的一侧构成有一第二滑轨Ⅱ,第一滑轨Ⅰ与第二滑轨Ⅱ之间的空间构成为涨紧块腔;所述的链条涨紧机构包括弹簧限定板、减速链条涨紧块和涨紧块推力弹簧,弹簧限定板在对应于所述涨紧块腔的位置由弹簧限定板螺钉与所述减速箱壳体的壳体腔的腔壁固定,减速链条涨紧块朝向所述第一滑轨Ⅰ的一侧以及朝向所述第二滑轨Ⅱ的一侧各构成有一分别与第一滑轨Ⅰ以及第二滑轨Ⅱ滑动配合的横截面形状呈[字形的滑槽,减速链条涨紧块朝向所述减速传动链条的一端端面构成为涨紧块抛物面,该涨紧块抛物面与减速传动链条的上部接触,在减速链条涨紧块朝向涨紧块推力弹簧的一端构成有一弹簧探入盲孔,涨紧块推力弹簧的一端支承在壳体腔的腔壁上,另一端穿过开设在弹簧限定板上的弹簧让位孔探入所述弹簧探入盲孔内;所述减速链条涨紧块为尼龙块。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将减速箱壳体的左端连同减速箱壳盖的左端构成矩形状构造,而将减速箱壳体的右端连同减速箱壳盖的右端向上昂起至与减速箱壳体的左端以及减速箱壳盖的左端底面之间构成有一工作部件高度差补偿角,因而在使用时可直接消除工作部件与作为传动部件的减速箱壳体的左端以及减速箱壳盖的左端之间的高度差,得以简化结构;由于动力输出传动机构的结构合理,因而可以同时带动作为负载的两个或多个工作部件工作,既可节省设备投入成本,又能减轻日常使用中对设备的管护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4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应用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除另行说明的外都是依据图1所处的状态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示出了一减速箱壳体1和一减速箱壳盖2,减速箱壳体1具有一壳体腔11,减速箱壳盖2在对应于壳体腔11的腔口的位置与减速箱壳体1固定;示出了一动力输入传动机构3和一动力输出传动机构4,动力输入传动机构3设置在减速箱壳体1与减速箱壳盖2的左端之间,而动力输出传动机构4设置在减速箱壳体1与减速箱壳盖2的右端之间;示出了一减速传动链条5,该减速传动链条5的左端与前述的动力输入传动机构3传动连结,而减速传动链条5的右端与前述动力输出传动机构4传动连结。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前述减速箱壳体1的左端以及前述减速箱壳盖2的左端构成矩形状构造,即正方体或长方体的构造,而减速箱壳体1的右端以及减速箱壳盖2的右端以悬臂状态向上昂起并且该右端的底平面(也可称“底面”)与减速箱壳体1的左端以及减速箱壳盖2的左端底平面(也可称“底面”)之间构成有一工作部件高度差补偿角α(也可称工作部件高度差补偿夹角),其中:前述减速箱壳体1的右端的长度优选为减速箱壳体1的左端的长度的1.8-2.5倍,较好地为1.9-2.2倍,更好地为1.9-2.1倍,最好为2倍(本实施例选择2倍),前述减速箱壳盖2的左端的长度以及右端的长度分别与减速箱壳体1的左端的长度以及右端的长度相等。前述减速箱壳体1的左端的长度是指减速箱壳体1对应于前述动力输入传动机构3的部位如下面将要说明的大伞齿轮33的部位的尺寸与减速箱壳体1的左端端壁之和的尺寸。
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在前述减速箱壳体1的左端朝向上的一侧延伸有一与前述壳体腔11相通的动力输入轮座12,而在减速箱壳体1的左端朝向下的一侧通过壳体定位榫固定螺钉131固定有一减速箱壳体定位榫13;前述动力输入传动机构3的优选而非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动力输入传动轮31、小伞齿轮32、大伞齿轮33、大伞齿轮轴34和小链轮35,小伞齿轮32构成于小伞齿轮轴321的下端并且在前述壳体腔11内与大伞齿轮33啮合,小伞齿轮轴321的中部通过小伞齿轮枢转轴承3211(一对)转动地支承于动力输入轮座12的动力输入轮座轴承腔121内,而小伞齿轮轴321的上端向上伸展到前述动力输入轮座轴承腔121外,动力输入传动轮31与小伞齿轮轴321的上端固定,大伞齿轮33位于前述壳体腔11内并且固定在大伞齿轮轴34上,大伞齿轮轴34的前端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减速箱壳盖2的左端朝向壳体腔11的一侧,而大伞齿轮轴34的后端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减速箱壳体1的左端朝向壳体腔11的一侧,小链轮35固定在大伞齿轮轴34的中部;前述减速传动链条5的左端通过套置于小链轮35上而实现与前述小链轮35传动连接;在前述减速箱壳体1的前述壳体腔11的上部并且位于前述动力输出传动机构4的左侧的位置设置有一链条涨紧机构6,该链条涨紧机构6与前述减速传动链条5接触。
由图2所示,在前述动力输入传动轮31的动力输入传动轮中心孔的孔壁上开设有一动力输入传动轮固定键槽311,在前述小伞齿轮轴321的上端并且在对应于动力输入传动轮固定键槽311的位置开设有一小伞齿轮轴键槽3212,由动力输入传动轮固定键312同时插入由动力输入传动轮固定键槽311与小伞齿轮轴键槽3212共同配合的键槽内将动力输入传动轮31与前述小伞齿轮轴321的上端固定,在小伞齿轮轴321的顶部并且在对应于动力输入传动轮31的上表面的中心位置通过动力输入传动轮限定压板螺钉32131固定有一动力输入传动轮限定压板3213,在前述动力输入传动轮31朝向下的一侧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动力输入传动轮转动支承座313,该动力输入传动轮转动支承座313通过动力输入传动轮转动支承座轴313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动力输入轮座12的前述动力输入轮座轴承腔121的上部。
在前述大伞齿轮轴34的中部开设有一大伞齿轮轴键槽341,在该大伞齿轮轴键槽341内设置有一大伞齿轮轴键槽配合键3411,由该大伞齿轮轴键槽配合键3411将前述大伞齿轮33以及小链轮35与大伞齿轮轴34固定,并且在大伞齿轮33的大伞齿轮座331与小链轮35之间设置有一隔距套36,大伞齿轮轴34的前端通过大伞齿轮轴前支承轴承342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减速箱壳盖2的左端朝向前述壳体腔11的一侧,而大伞齿轮轴34的后端通过大伞齿轮轴后支承轴承343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减速箱壳体1的左端朝向壳体腔11的一侧。
在前述减速箱壳体1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大伞齿轮轴34后端的位置构成有一后支承轴承配合腔14,而在前述减速箱壳盖2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大伞齿轮轴34的前端的位置构成有一前支承轴承配合腔21,前述的大伞齿轮轴后支承轴承343设置在后支承轴承配合腔14内,而前述的大伞齿轮轴前支承轴承342设置在前支承轴承配合腔21内。
请参见图3并且结合图1,前述的动力输出传动机构4的优选而非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一动力输出轴41和一动力输出链轮42,动力输出轴41的中部位于前述壳体腔11内,前端作为第一工作部件传动端Ⅰ41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减速箱壳盖2上并且伸展到减速箱壳盖2外,而动力输出轴41的后端作为第二工作部件传动端Ⅱ412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减速箱壳体1上并且伸展到减速箱壳体1外,动力输出链轮42位于壳体腔11内并且套固在前述动力输出轴41的中部,前述传动链条5的右端套置在动力输出链轮42上。
继续见图3,在前述减速箱壳体1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动力输出轴41的位置构成有一动力输出轴后支承轴承腔15,在对应于动力输出轴后支承轴承腔15的中央位置还开设有一后密封轴承孔16,而在前述减速箱壳盖2上并且同样在对应于前述动力输出轴41的位置构成有一动力输出轴前支承轴承腔22,在对应于动力输出轴前支承轴承腔22的中央位置还开设有一前密封轴承孔23,在动力输出轴后支承轴承腔15内设置有一动力输出轴后支承轴承151,并且在后密封轴承孔16内设置有一后密封轴承161,在动力输出轴前支承轴承腔22内设置有一动力输出轴前支承轴承221,并且在前密封轴承孔23内设置有一前密封轴承231,前述动力输出轴41的前端与前述动力输出轴前支承轴承221以及前密封轴承231转动配合,而动力输出轴41的后端与前述动力输出轴后支承轴承151以及后密封轴承161转动配合;前述动力输出链轮42通过动力输出链轮套421套置在动力输出轴41的中部并且由动力输出链轮套固定螺钉4211将动力输出链轮套421与动力输出轴41固定。
在前述动力输出轴41的第一工作部件传动端Ⅰ411靠近(即对应于)前述减速箱壳盖2的前方的位置并且围绕动力输出轴41的四周构成有一凸起于动力输出轴41的表面的第一工作部件位置限定凸缘Ⅰ4111,而在前述动力输出轴41的第二工作部件传动端Ⅱ412靠近前述减速箱壳体1的后方的位置并且围绕动力输出轴41的四周构成有一凸起于动力输出轴41的表面的第二工作部件位置限定凸缘Ⅱ4121;在前述动力输出轴41的第一工作部件传动端Ⅰ411的前端面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一前轴向固定螺孔4112,而在动力输出轴41的前述第二工作部件传动端Ⅱ412的后端面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一后轴向固定螺孔4122。
由图1所示,前述工作部件高度差补偿角α的度数优选为55-65°,较好地为57-63°,更好地为59-61°,最好为60°,本实施例选择60°。在前述减速箱壳体1的四周边缘部位间隔构成有一减速箱壳体螺钉固定座17,在减速箱壳体螺钉固定座17上开设有减速箱壳体螺钉孔171,在前述减速箱壳盖2的四周边缘部位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减速箱壳体螺钉孔171的位置开设有减速箱壳盖螺孔24,由减速箱壳盖固定螺钉241在对应于减速箱壳盖螺孔24的位置旋入减速箱壳体螺钉孔171将减速箱壳盖2与减速箱壳体1固定。
请参见图4并且结合图1,在前述减速箱壳体1的前述壳体腔11的上部的腔壁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减速传动链条5的上方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一滑轨座Ⅰ111和一第二滑轨座Ⅱ112,第一滑轨座Ⅰ111朝向第二滑轨座Ⅱ112的一侧构成有一第一滑轨Ⅰ1111,第二滑轨座Ⅱ112朝向第一滑轨座Ⅰ111的一侧构成有一第二滑轨Ⅱ1121,第一滑轨Ⅰ1111与第二滑轨Ⅱ1121之间的空间构成为涨紧块腔113;前述的链条涨紧机构6的优选而非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弹簧限定板61、减速链条涨紧块62和涨紧块推力弹簧63,弹簧限定板61在对应于前述涨紧块腔113的位置由弹簧限定板螺钉611与前述减速箱壳体1的壳体腔11的腔壁固定,减速链条涨紧块62朝向前述第一滑轨Ⅰ1111的一侧以及朝向前述第二滑轨Ⅱ1121的一侧各构成有一分别与第一滑轨Ⅰ1111以及第二滑轨Ⅱ1121滑动配合的横截面形状呈[字形(也可称U字形)的滑槽621,减速链条涨紧块62朝向前述减速传动链条5的一端端面构成为涨紧块抛物面622,该涨紧块抛物面622与减速传动链条5的上部接触,在减速链条涨紧块62朝向涨紧块推力弹簧63的一端构成有一弹簧探入盲孔623,涨紧块推力弹簧63的一端支承在壳体腔11的腔壁上,另一端穿过开设在弹簧限定板61上的弹簧让位孔612探入前述弹簧探入盲孔623内;前述减速链条涨紧块62为尼龙块。
请参见图5并且结合图1至图4,在图5中示出了属于园林机械范畴的破雪扫雪机7,该破雪扫雪机7具有一机架71和一对扫雪轮72,前述的机架71包括上机架711和下机架712,上机架711与下机架712的左侧由轴套713并通过连接销轴714连接,再由机架连接杆715与破雪扫雪机7的机身连接。在图5中还示出了用于限定连接销轴714的限定螺母7141,本实用新型的减速箱壳体1的左端连同减速箱壳盖2的左端位于前述上机架711与下机架712之间,在图中还示出了位于上机架711上的并且与前述小伞齿轮轴321相对应的上机架让位孔7111,示出了位于下机架712上的并且对应于前述减速箱壳体定位榫13的定位榫配合孔7121,前述小伞齿轮轴321的上端探入上机架让位孔7111,前述减速箱壳体定位榫13支承于定位榫配合孔7121内。并且以该图5所示的位置状态为例:前述动力输入传动机构3的结构体系的动力输入传动轮31位于上机架711的上方;前述的一对扫雪轮72中的其中一个扫雪轮固定在动力输出传动机构4的结构体系的动力输出轴41的第一工作部件传动端Ⅰ411,而一对扫雪轮72中的另一个扫雪轮固定在动力输出传动机构4的结构体系的动力输出轴41的第二工作部件传动端Ⅱ412,在设置于破雪扫雪机7内的电机通过传动带带动动力输入传动轮31运动时,由动力输入传动轮31带动小伞齿轮轴321,由小伞齿轮轴321的运动而小伞齿轮32带动大伞齿轮33,由大伞齿轮33带动大伞齿轮轴34,由大伞齿轮轴34带动小链轮35,由小链轮35通过减速传动链条5带动动力输出链轮42,由动力输出链轮42带动动力输出轴41转动,从而由动力输出轴41的运动带动作为工作部件的前述一对扫雪轮72实现扫雪。前述的前轴向固定螺孔4112以及后轴向固定螺孔4122的功用是通过螺钉加挡盘分别对前述扫雪轮72限定,防止出现摆脱动力输出轴41的情形。如果根据需要而在一对应于一对扫雪轮72的内侧并且分别以第一工作部件传动端Ⅰ411以及第二工作部件传动端Ⅱ412为载体设置一对破雪刀轮,那么可同时实现破雪扫雪,从而得以印证申请人在前面所述的能同时带动多个负载的表述。
由上述说明可知,由于前述工作部件高度差补偿角α的设计,因而通过减速箱壳体41以及减速箱壳盖2的右端的昂起(翘起)使作为工作部件的扫雪轮72与机架71以及减速箱壳体1与减速箱壳盖2的左端之间的高度差补偿,确保工作部件的工作得以正常进行。
如果前述破雪扫雪机7改用农业机械范畴即农机范畴的割草松土机,并且在前述动力输出轴41的第一工作部件传动端Ⅰ411以及第二工作部件传动端Ⅱ412分别设置割草机滚轮(即割草滚轮)以及松土机滚轮(即松土滚轮),那么本实用新型的作用机理与前述是雷同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Claims (10)

1.一种动力传动装置,包括一减速箱壳体(1)和一减速箱壳盖(2),减速箱壳体(1)具有一壳体腔(11),减速箱壳盖(2)在对应于壳体腔(11)的腔口的位置与减速箱壳体(1)固定;一动力输入传动机构(3)和一动力输出传动机构(4),动力输入传动机构(3)设置在减速箱壳体(1)与减速箱壳盖(2)的左端之间,而动力输出传动机构(4)设置在减速箱壳体(1)与减速箱壳盖(2)的右端之间;一减速传动链条(5),该减速传动链条(5)的左端与所述动力输入传动机构(3)传动连结,而减速传动链条(5)的右端与所述动力输出传动机构(4)传动连结,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箱壳体(1)的左端以及所述减速箱壳盖(2)的左端构成矩形状构造,而减速箱壳体(1)的右端以及减速箱壳盖(2)的右端以悬臂状态向上昂起并且与减速箱壳体(1)的左端以及减速箱壳盖(2)的左端底平面之间构成有一工作部件高度差补偿角(α),其中,所述减速箱壳体(1)的右端的长度为减速箱壳体(1)的左端的长度的1.8-2.5倍,所述减速箱壳盖(2)的左端的长度以及右端的长度分别与减速箱壳体(1)的左端的长度以及右端的长度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减速箱壳体(1)的左端朝向上的一侧延伸有一与所述壳体腔(11)相通的动力输入轮座(12),而在减速箱壳体(1)的左端朝向下的一侧通过壳体定位榫固定螺钉(131)固定有一减速箱壳体定位榫(13);所述动力输入传动机构(3)包括动力输入传动轮(31)、小伞齿轮(32)、大伞齿轮(33)、大伞齿轮轴(34)和小链轮(35),小伞齿轮(32)构成于小伞齿轮轴(321)的下端并且在所述壳体腔(11)内与大伞齿轮(33)啮合,小伞齿轮轴(321)的中部通过小伞齿轮枢转轴承(3211)转动地支承于动力输入轮座(12)的动力输入轮座轴承腔(121)内,而小伞齿轮轴(321)的上端向上伸展到所述动力输入轮座轴承腔(121)外,动力输入传动轮(31)与小伞齿轮轴(321)的上端固定,大伞齿轮(33)位于所述壳体腔(11)内并且固定在大伞齿轮轴(34)上,大伞齿轮轴(34)的前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减速箱壳盖(2)的左端朝向壳体腔(11)的一侧,而大伞齿轮轴(34)的后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减速箱壳体(1)的左端朝向壳体腔(11)的一侧,小链轮(35)固定在大伞齿轮轴(34)的中部;所述减速传动链条(5)的左端与所述小链轮(35)传动连接;在所述减速箱壳体(1)的所述壳体腔(11)的上部并且位于所述动力输出传动机构(4)的左侧的位置设置有一链条涨紧机构(6),该链条涨紧机构(6)与所述减速传动链条(5)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力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力输入传动轮(31)的动力输入传动轮中心孔的孔壁上开设有一动力输入传动轮固定键槽(311),在所述小伞齿轮轴(321)的上端并且在对应于动力输入传动轮固定键槽(311)的位置开设有一小伞齿轮轴键槽(3212),由动力输入传动轮固定键(312)同时插入由动力输入传动轮固定键槽(311)与小伞齿轮轴键槽(3212)共同配合的键槽内将动力输入传动轮(31)与所述小伞齿轮轴(321)的上端固定,在小伞齿轮轴(321)的顶部并且在对应于动力输入传动轮(31)的上表面的中心位置通过动力输入传动轮限定压板螺钉(32131)固定有一动力输入传动轮限定压板(3213),在所述动力输入传动轮(31)朝向下的一侧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动力输入传动轮转动支承座(313),该动力输入传动轮转动支承座(313)通过动力输入传动轮转动支承座轴(3131)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动力输入轮座(12)的所述动力输入轮座轴承腔(121)的上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力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伞齿轮轴(34)的中部开设有一大伞齿轮轴键槽(341),在该大伞齿轮轴键槽(341)内设置有一大伞齿轮轴键槽配合键(3411),由该大伞齿轮轴键槽配合键(3411)将所述大伞齿轮(33)以及小链轮(35)与大伞齿轮轴(34)固定,并且在大伞齿轮(33)的大伞齿轮座(331)与小链轮(35)之间设置有一隔距套(36),大伞齿轮轴(34)的前端通过大伞齿轮轴前支承轴承(342)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减速箱壳盖(2)的左端朝向所述壳体腔(11)的一侧,而大伞齿轮轴(34)的后端通过大伞齿轮轴后支承轴承(343)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减速箱壳体(1)的左端朝向壳体腔(11)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动力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减速箱壳体(1)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大伞齿轮轴(34)后端的位置构成有一后支承轴承配合腔(14),而在所述减速箱壳盖(2)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大伞齿轮轴(34)的前端的位置构成有一前支承轴承配合腔(21),所述的大伞齿轮轴后支承轴承(343)设置在后支承轴承配合腔(14)内,而所述的大伞齿轮轴前支承轴承(342)设置在前支承轴承配合腔(21)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力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输出传动机构(4)包括一动力输出轴(41)和一动力输出链轮(42),动力输出轴(41)的中部位于所述壳体腔(11)内,前端作为第一工作部件传动端Ⅰ(411)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减速箱壳盖(2)上并且伸展到减速箱壳盖(2)外,而动力输出轴(41)的后端作为第二工作部件传动端Ⅱ(412)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减速箱壳体(1)上并且伸展到减速箱壳体(1)外,动力输出链轮(42)位于壳体腔(11)内并且套固在所述动力输出轴(41)的中部,所述传动链条(5)的右端套置在动力输出链轮(42)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动力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减速箱壳体(1)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动力输出轴(41)的位置构成有一动力输出轴后支承轴承腔(15),在对应于动力输出轴后支承轴承腔(15)的中央位置还开设有一后密封轴承孔(16),而在所述减速箱壳盖(2)上并且同样在对应于所述动力输出轴(41)的位置构成有一动力输出轴前支承轴承腔(22),在对应于动力输出轴前支承轴承腔(22)的中央位置还开设有一前密封轴承孔(23),在动力输出轴后支承轴承腔(15)内设置有一动力输出轴后支承轴承(151),并且在后密封轴承孔(16)内设置有一后密封轴承(161),在动力输出轴前支承轴承腔(22)内设置有一动力输出轴前支承轴承(221),并且在前密封轴承孔(23)内设置有一前密封轴承(231),所述动力输出轴(41)的前端与所述动力输出轴前支承轴承(221)以及前密封轴承(231)转动配合,而动力输出轴(41)的后端与所述动力输出轴后支承轴承(151)以及后密封轴承(161)转动配合;所述动力输出链轮(42)通过动力输出链轮套(421)套置在动力输出轴(41)的中部并且由动力输出链轮套固定螺钉(4211)将动力输出链轮套(421)与动力输出轴(41)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一种动力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力输出轴(41)的第一工作部件传动端Ⅰ(411)靠近所述减速箱壳盖(2)的前方的位置并且围绕动力输出轴(41)的四周构成有一凸起于动力输出轴(41)的表面的第一工作部件位置限定凸缘Ⅰ(4111),而在所述动力输出轴(41)的第二工作部件传动端Ⅱ(412)靠近所述减速箱壳体(1)的后方的位置并且围绕动力输出轴(41)的四周构成有一凸起于动力输出轴(41)的表面的第二工作部件位置限定凸缘Ⅱ(4121);在所述动力输出轴(41)的第一工作部件传动端Ⅰ(411)的前端面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一前轴向固定螺孔(4112),而在动力输出轴(41)的所述第二工作部件传动端Ⅱ(412)的后端面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一后轴向固定螺孔(412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部件高度差补偿角(α)的度数为55-65°;在所述减速箱壳体(1)的四周边缘部位间隔构成有一减速箱壳体螺钉固定座(17),在减速箱壳体螺钉固定座(17)上开设有减速箱壳体螺钉孔(171),在所述减速箱壳盖(2)的四周边缘部位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减速箱壳体螺钉孔(171)的位置开设有减速箱壳盖螺孔(24),由减速箱壳盖固定螺钉(241)在对应于减速箱壳盖螺孔(24)的位置旋入减速箱壳体螺钉孔(171)将减速箱壳盖(2)与减速箱壳体(1)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力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减速箱壳体(1)的所述壳体腔(11)的上部的腔壁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减速传动链条(5)的上方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一滑轨座Ⅰ(111)和一第二滑轨座Ⅱ(112),第一滑轨座Ⅰ(111)朝向第二滑轨座Ⅱ(112)的一侧构成有一第一滑轨Ⅰ(1111),第二滑轨座Ⅱ(112)朝向第一滑轨座Ⅰ(111)的一侧构成有一第二滑轨Ⅱ(1121),第一滑轨Ⅰ(1111)与第二滑轨Ⅱ(1121)之间的空间构成为涨紧块腔(113);所述的链条涨紧机构(6)包括弹簧限定板(61)、减速链条涨紧块(62)和涨紧块推力弹簧(63),弹簧限定板(61)在对应于所述涨紧块腔(113)的位置由弹簧限定板螺钉(611)与所述减速箱壳体(1)的壳体腔(11)的腔壁固定,减速链条涨紧块(62)朝向所述第一滑轨Ⅰ(1111)的一侧以及朝向所述第二滑轨Ⅱ(1121)的一侧各构成有一分别与第一滑轨Ⅰ(1111)以及第二滑轨Ⅱ(1121)滑动配合的横截面形状呈[字形的滑槽(621),减速链条涨紧块(62)朝向所述减速传动链条(5)的一端端面构成为涨紧块抛物面(622),该涨紧块抛物面(622)与减速传动链条(5)的上部接触,在减速链条涨紧块(62)朝向涨紧块推力弹簧(63)的一端构成有一弹簧探入盲孔(623),涨紧块推力弹簧(63)的一端支承在壳体腔(11)的腔壁上,另一端穿过开设在弹簧限定板(61)上的弹簧让位孔(612)探入所述弹簧探入盲孔(623)内;所述减速链条涨紧块(62)为尼龙块。
CN202121659611.9U 2021-07-21 2021-07-21 一种动力传动装置 Active CN2153342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59611.9U CN215334229U (zh) 2021-07-21 2021-07-21 一种动力传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59611.9U CN215334229U (zh) 2021-07-21 2021-07-21 一种动力传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34229U true CN215334229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69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59611.9U Active CN215334229U (zh) 2021-07-21 2021-07-21 一种动力传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342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74349A (en) Power table saw assemblies having integral spare part storage
CN215334229U (zh) 一种动力传动装置
IT1262311B (it) Macchina per il taglio di erba e simili ad azione frontale e contenitore di accumulo centrale tra le ruote posteriori e anteriori.
FR2715797B1 (fr) Faucheuse rotative avec barre de coupe et structure support.
US20030047329A1 (en) Edger attachment apparatus for a string trimmer device
CN113513568B (zh) 具有工作部件高度差补偿功能的动力传动装置
US2920435A (en) Vacuum unit attachment for power mowers
EP0265871A1 (de) Rasenmäherkombination
EP1625906B1 (en) An electric miter saw
CN202587791U (zh) 多功能田园管理机
CN217957816U (zh) 一种园林绿化用花圃草坪修剪装置
CN115669353A (zh) 调高装置及包含该装置的割草机及其使用方法
US3516234A (en) Rotary mowers
US4403433A (en) Snow blower auxiliary for rotary lawn mower
CN220511669U (zh) 一种折叠式秸秆粉碎还田机
JP2021153409A (ja) 芝草刈機
CN218042615U (zh) 打草机用电机驱动装置
CN215011393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微型农用耕机
CN220491244U (zh) 一种区块链交易信息查询装置
CN210580146U (zh) 一种修枝机刀片驱动结构
CN214015045U (zh) 一种割草机机架及割草机
CN215648266U (zh) 一种可旋转角度的割草机
CN211090783U (zh) 一种修枝机
CN2162511Y (zh) 一种扇形开合电动门
CN113558880B (zh) 一种便于调节轮距的电动载人楼梯担架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