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10404U - 一种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10404U
CN215310404U CN202121737535.9U CN202121737535U CN215310404U CN 215310404 U CN215310404 U CN 215310404U CN 202121737535 U CN202121737535 U CN 202121737535U CN 215310404 U CN215310404 U CN 2153104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water distribution
water
rectangular
sedimen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3753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岳鹏翔
麦建波
谢秋收
张晋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Xd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Xd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Xd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Xd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3753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104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104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104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涉及沉淀池技术领域。该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包括池体和刮泥机。池体限定出沉淀槽,池体的底部形成为圆底,池体的敞开端设有周向配水槽和周向集水槽,周向配水槽位于周向集水槽的外侧,周向配水槽的底壁开设有多个配水孔,配水孔与沉淀槽连同,池体上还开设有与周向配水槽连通的进水口和与周向集水槽连通的出水口。刮泥机设在池体内,刮泥机的刮泥端能够与圆底匹配。周向配水槽能够形成周向进水模式,其能够实现均匀进水,有较好的流态和提高池体的容积利用率,提高了沉淀池的沉淀效果,且池体的底部为圆形,刮泥机又能与圆底匹配,消除了池体的底部的污泥死区,大大提高了沉淀池的运行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淀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
背景技术
沉淀池是重金属废水处理过程中最常用的处理构筑物。通常重金属废水的沉淀池采用表面负荷大的斜管沉淀池,斜管沉淀池为矩形,一端为配水槽进行配水,另一端为出水堰进行排水,配水槽和出水堰都较短,造成沉淀池配水和出水不均匀,池体容积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很容易出现断面壅水、渠内沉泥等问题,沉淀效果不佳。此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进入沉淀池的废水中含有高含量的钙、镁等易结垢的金属阳离子,导致斜管很容易因结垢而堵塞,导致清洗困难,而且要排空池体,造成处理厂的停工。且矩形沉淀池一直以来由于结构的固有特点,都存在排泥死区,这部分污泥无法排出池体,长期累积后会影响沉淀池的沉淀效果。
因此,亟需一种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能够提高沉淀效果,减少排泥死区。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限定出沉淀槽,所述池体的底部形成为圆底,所述池体的敞开端设有周向配水槽和周向集水槽,所述周向配水槽位于所述周向集水槽的外侧,所述周向配水槽的底壁开设有多个配水孔,所述配水孔与所述沉淀槽连同,所述池体上还开设有与所述周向配水槽连通的进水口和与所述周向集水槽连通的出水口;刮泥机,所述刮泥机设在所述池体内,所述刮泥机的刮泥端能够与所述圆底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池体的表面负荷为1.2-1.5m3/(㎡*h)。
进一步地,所述池体的截面为矩形,所述周向配水槽包括四段依次连通的配水段,所述出水口与所述进水口设在同一个所述配水段上,且所述进水口位于所述配水段的端部。
进一步地,四段所述配水段的两端的槽宽的差值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池体的截面为矩形,所述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还包括填充结构,所述填充结构设置于所述池体的底部的四个角,以使所述池体的底壁形成为所述圆底。
进一步地,所述填充结构的高度为所述池体的深度的1/3-1/2。
进一步地,所述填充结构形成为圆锥结构,所述圆锥结构与所述池体的底壁的夹角不小于60°。
进一步地,所述配水孔为圆孔,多个所述配水孔沿所述周向配水槽的周向方向设置于所述周向配水槽的底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还包括三角堰,所述三角堰设置于所述周向集水槽与所述沉淀槽的连接处。
进一步地,所述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还包括泥斗,所述泥斗设置于所述池体的底壁上,所述泥斗延伸至所述池体的底壁上的坡度为5%-1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废水能够由进水口通入周向配水槽,并沿周向配水槽上的配水孔逐渐通入沉淀槽中,即使废水在周向配水槽内结垢并堵塞配水孔,工作人员也能够直接在池体的外周清理周向配水槽,从而有效降低了周向配水槽的清理难度,无须停产维修,保证了由周向集水槽排出的水的重金属达标。同时,周向配水槽能够形成周向进水模式,其具有较大的进水面积,且废水又经由配水孔进入沉淀槽中,从而降低了废水的向下流速并能够实现均匀进水,有较好的流态和提高池体的容积利用率,使得污泥能在池体的进水区完成良好的絮凝,并且废水在流通过程中也不会对沉淀槽的槽底沉泥造成冲击,保证了沉淀池的沉淀效果。而且,由于废水的重金属达标,使沉淀完毕后的水由周向集水槽和出水口排出时含有的重金属较少,从而降低了周向集水槽的结垢现象,降低其维修成本。此外,由于池体的底部为圆形,刮泥机又能与圆底匹配,使得刮泥机能够使池体的底部污泥分配布置均匀,并消除了池体的底部的污泥死区,大大提高了沉淀池的运行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的内部结构图之一;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的内部结构图之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
1、池体;11、沉淀槽;2、周向配水槽;21、配水段;3、周向集水槽;4、配水孔;51、进水口;52、出水口;6、刮泥机;7、填充结构;8、三角堰;9、泥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的具体结构。
如图1-图5所示,图1公开了一种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其包括池体1和刮泥机6。池体1限定出沉淀槽11,池体1的底部形成为圆底,池体1的敞开端设有周向配水槽2和周向集水槽3,周向配水槽2位于周向集水槽3的外侧,周向配水槽2的底壁开设有多个配水孔4,配水孔4与沉淀槽11连同,池体1上还开设有与周向配水槽2连通的进水口51和与周向集水槽3连通的出水口52。刮泥机6设在池体1内,刮泥机6的刮泥端能够与圆底匹配。
可以理解的是,废水能够由进水口51通入周向配水槽2,并沿周向配水槽2上的配水孔4逐渐通入沉淀槽11中,即使废水在周向配水槽2内结垢并堵塞配水孔4,工作人员也能够直接在池体1的外周清理周向配水槽2,从而有效降低了周向配水槽2的清理难度,无须停产维修,保证了由周向集水槽3排出的水的重金属达标。
同时,周向配水槽2能够形成周向进水模式,其具有较大的进水面积,且废水又经由配水孔4进入沉淀槽11中,从而降低了废水的向下流速并能够实现均匀进水,有较好的流态和提高池体1的容积利用率,使得污泥能在池体1的进水区完成良好的絮凝,并且废水在流通过程中也不会对沉淀槽11的槽底沉泥造成冲击,保证了沉淀池的沉淀效果。而且,由于废水的重金属达标,使沉淀完毕后的水由周向集水槽3和出水口52排出时含有的重金属较少,从而降低了周向集水槽3的结垢现象,降低其维修成本。
此外,由于池体1的底部为圆形,刮泥机6又能与圆底匹配,使得刮泥机6能够使池体1的底部污泥分配布置均匀,并消除了池体1的底部的污泥死区,大大提高了沉淀池的运行稳定性。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能够有效解决重金属结垢问题,其较为适用于含Cu、Ni、Cr、Zn等重金属废水的处理。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周向配水槽2内的废水的流速为0.2m/s-0.4m/s,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的沉淀时间为1.5h-2.5h。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刮泥机6为周边刮泥机,且可以为周边传动半桥式或中心传动刮泥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水的流动方向上,周向配水槽2的槽宽逐渐减小。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周向配水槽2的槽宽逐渐减小,使得水在流动方向上的配水均匀性较好,进而能够提高池体1的容积利用率,既提高沉淀效果,也能提高沉淀池的出水水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池体1的表面负荷为1.2-1.5m3/(㎡*h)。
可以理解的是,现有的沉淀池的表面负荷参数通常在0.7m3/(㎡*h)左右,而本实施例的池体1上由于开设有周向配水槽2和周向集水槽3,且周向配水槽2的底壁开设有多个配水孔4,从而有效提高了布水面积,当废水进入沉淀池内时,能够便于实现泥水分离,在相同处理水量和水质条件下,能够显著提高沉淀效率,从而便于减小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的容积,节约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的占地面积,并降低投资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池体1的截面为矩形,周向配水槽2包括四段依次连通的配水段21,出水口52与进水口51设在同一个配水段21上,且进水口51位于配水段21的端部。
可以理解的是,四段配水段21能够便于实现在矩形的池体1上形成槽宽逐渐减小的周向配水槽2,从而保证废水的配水均匀性,提高其沉淀效果和出水稳定性。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池体1的长宽比为1,池体1的长度为8m-16m,池体1的有效水深为4.5m-6.0m,能够较好地保证废水的沉淀需求。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参数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修改,无须进行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四段配水段21的两端的槽宽的差值相同。具体地,在水的流动方向上,一个配水段21的槽宽由400mm降低至350mm,一个配水段21的槽宽由350mm降低至300mm,一个配水段21的槽宽由300mm降低至250mm,一个配水段21的槽宽由250mm降低至200mm。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配水段21的槽宽的具体数值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确定,无须进行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池体1的截面为矩形,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还包括填充结构7,填充结构7设置于池体1的底部的四个角,以使池体1的底壁形成为圆底。
可以理解的是,将池体1的截面设置为矩形,相对圆形的池体1而言,能够较好地保证沉淀槽11具有较大的容积,且能够便于与其他废水处理设置结合,使其结构紧凑,提高占地利用率,并提高其沉淀效果。而在矩形的池体1内设置填充结构7,即可在沉淀槽11的底部形成圆底,从而消除排泥死角,便于刮泥机6的排泥,提高沉淀池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次数和维修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填充结构7的高度为池体1的深度的1/3-1/2。
可以理解的是,填充结构7的高度过高,则对池体1容积的影响过大,容易造成其容积过小的问题,填充结构7的高度过低,则仍然会存在部分排泥死角,不利于排泥,将填充结构7的高度设置为池体1的深度的1/3-1/2,既保证了沉淀池的刮泥效果,又保证了沉淀池的总容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填充结构7形成为圆锥结构,圆锥结构与池体1的底壁的夹角不小于60°。
可以理解的是,圆锥结构易于加工,且便于与刮泥机6配合。圆锥结构与池体1的底壁的夹角不小于60°能够较好地保证消除刮泥死区,提高刮泥效果。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填充结构7可以由废弃混凝土块、砌砖、建筑垃圾等材料制备而成,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填充结构7的具体材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确定,无须进行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配水孔4为圆孔,多个配水孔4沿周向配水槽2的周向方向设置于周向配水槽2的底壁上。
可以理解的是,圆孔能够降低开孔对周向配水槽2刚度的影响,从而延长池体1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多个配水孔4均匀分布于周向配水槽2的底壁上,多个配水孔4均匀分布能够进一步提高配水均匀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沉淀效果。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配水孔4的直径为80mm-150mm,相邻的两个配水孔4之间的距离为0.5m-1.5m。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还包括三角堰8,三角堰8设置于周向集水槽3与沉淀槽11的连接处。
可以理解的是,三角堰8能够便于将沉淀槽11内沉淀之后的水排出至周向集水槽3中,从而提高集水排出效果。具体地,三角堰8的负荷为1.5-2.5L/s·m。
在一些实施例中,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还包括泥斗9,泥斗9设置于池体1的底壁上,泥斗9延伸至池体1的底壁上的坡度为5%-10%。
可以理解的是,泥斗9能够便于将池体1底部的污泥排出,其与池体1的底壁之间具有坡度能够提高污泥的排出效果。
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
本实施例的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包括池体1、刮泥机6、填充结构7、三角堰8、泥斗9。
池体1限定出沉淀槽11,池体1的底部形成为圆底,池体1的敞开端设有周向配水槽2和周向集水槽3,周向配水槽2位于周向集水槽3的外侧,周向配水槽2的底壁开设有多个配水孔4,配水孔4与沉淀槽11连同,池体1上还开设有与周向配水槽2连通的进水口51和与周向集水槽3连通的出水口52。在水的流动方向上,周向配水槽2的槽宽逐渐减小。池体1的截面为矩形,周向配水槽2包括四段依次连通的配水段21,出水口52与进水口51设在同一个配水段21上,且进水口51位于配水段21的端部。在水的流动方向上,一个配水段21的槽宽由400mm降低至350mm,一个配水段21的槽宽由350mm降低至300mm,一个配水段21的槽宽由300mm降低至250mm,一个配水段21的槽宽由250mm降低至200mm。配水孔4为圆孔,多个配水孔4沿周向配水槽2的周向方向均匀设置于周向配水槽2的底壁上。
刮泥机6设在池体1内,刮泥机6的刮泥端能够与圆底匹配。
填充结构7设置于池体1的底部的四个角,以使池体1的底壁形成为圆底。填充结构7的高度为池体1的深度的1/3-1/2。填充结构7形成为圆锥结构,圆锥结构与池体1的底壁的夹角不小于60°。三角堰8设置于周向集水槽3与沉淀槽11的连接处。泥斗9设置于池体1的底壁上,泥斗9延伸至池体1的底壁上的坡度为5%-10%。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有些实施例”、“其他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池体(1),所述池体(1)限定出沉淀槽(11),所述池体(1)的底部形成为圆底,所述池体(1)的敞开端设有周向配水槽(2)和周向集水槽(3),所述周向配水槽(2)位于所述周向集水槽(3)的外侧,所述周向配水槽(2)的底壁开设有多个配水孔(4),所述配水孔(4)与所述沉淀槽(11)连同,所述池体(1)上还开设有与所述周向配水槽(2)连通的进水口(51)和与所述周向集水槽(3)连通的出水口(52);
刮泥机(6),所述刮泥机(6)设在所述池体(1)内,所述刮泥机(6)的刮泥端能够与所述圆底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在水的流动方向上,所述周向配水槽(2)的槽宽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的截面为矩形,所述周向配水槽(2)包括四段依次连通的配水段(21),所述出水口(52)与所述进水口(51)设在同一个所述配水段(21)上,且所述进水口(51)位于所述配水段(21)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的表面负荷为1.2-1.5m3/(㎡*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的截面为矩形,所述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还包括填充结构(7),所述填充结构(7)设置于所述池体(1)的底部的四个角,以使所述池体(1)的底壁形成为所述圆底。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结构(7)的高度为所述池体(1)的深度的1/3-1/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结构(7)形成为圆锥结构,所述圆锥结构与所述池体(1)的底壁的夹角不小于6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孔(4)为圆孔,多个所述配水孔(4)沿所述周向配水槽(2)的周向方向设置于所述周向配水槽(2)的底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还包括三角堰(8),所述三角堰(8)设置于所述周向集水槽(3)与所述沉淀槽(11)的连接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还包括泥斗(9),所述泥斗(9)设置于所述池体(1)的底壁上,所述泥斗(9)延伸至所述池体(1)的底壁上的坡度为5%-10%。
CN202121737535.9U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 Active CN2153104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37535.9U CN215310404U (zh)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37535.9U CN215310404U (zh)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10404U true CN215310404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73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37535.9U Active CN215310404U (zh)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104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20447B2 (en) Combined sedimentation tank
CN206538270U (zh) 一种火电厂废水处理的絮凝软化装置
CN101456614B (zh) 快速澄清池
CN101879383A (zh) 一种折流式高效矩形双层沉淀池
CN201890788U (zh) 双层压力式除油器
CN101530681A (zh) 海水澄清池扰流构造及其澄清池
CN212504366U (zh) 高浊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CN215310404U (zh) 一种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
CN206666288U (zh) 一体化净水池
CN201890787U (zh) 双层压力式一体化除油器
CN218339058U (zh) 周进中出的侧向流沉淀池
CN201999778U (zh) 单层压力式一体化除油器
CN201033744Y (zh) 气浮滤池
CN105344134B (zh) 一种周进周出辅流式沉淀池
CN210278359U (zh) 一种斜板沉淀设备
CN2910912Y (zh) 高效节能微涡混凝沉淀澄清池
CN220564394U (zh) 一种高密度沉淀池
CN209740881U (zh) 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
CN203944162U (zh) 漏斗沉淀池
CN201370981Y (zh) 具有扰流构造的海水澄清池
CN111792763A (zh) 高浊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CN205307886U (zh) 一种周进周出辅流式沉淀池
CN104261542B (zh) 一种外方内圆混凝沉淀一体化沉淀池
CN211987244U (zh) 一种污水沉淀池用的进水槽
CN215288274U (zh) 一种多功能水处理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