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72005U - 烹饪器具及烹饪器具的锅体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及烹饪器具的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72005U
CN215272005U CN202120315229.XU CN202120315229U CN215272005U CN 215272005 U CN215272005 U CN 215272005U CN 202120315229 U CN202120315229 U CN 202120315229U CN 215272005 U CN215272005 U CN 2152720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heat preservation
base
medium plate
cooking appli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1522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纯
张汉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1522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720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720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720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及其锅体,锅体包括中板、底座、外壳、保温罩及支撑圈,外壳位于中板及底座之间并与中板及底座共同形成收容腔,保温罩位于收容腔内,底座支撑保温罩,保温罩的顶缘径向向外延伸并位于中板的上方,支撑圈套在保温罩外侧并位于中板及顶缘之间,支撑圈固定在保温罩上,并与中板隔开设置。本申请烹饪器具的锅体支撑圈固定在保温罩上且与中板不接触,故不会将来自保温罩的压力通过中板传递给外壳,因此在将保温罩锁紧至底座时及跌落测试时,外壳不容易变形。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及烹饪器具的锅体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烹饪器具及烹饪器具的锅体。
背景技术
电压力锅的锅体一般包括中板、底座及外壳,外壳夹设在中板及底座之间,保温罩容纳在中板、外壳及底座所形成的收容腔内,烹饪器具在跌落测试中,保温罩会抵压到中板,并将压力传递至外壳导致外壳变形。目前的常用方法是需要增加支撑保温罩的包装材料,如此虽然可通过跌落测试,但却增加了成本。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烹饪器具及其锅体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及其锅体,其外壳不容易变形。
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烹饪器具的锅体,包括中板、底座、外壳、保温罩及支撑圈,所述外壳位于所述中板及所述底座之间并与所述中板及所述底座共同形成收容腔,所述保温罩位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底座支撑所述保温罩,所述保温罩的顶缘径向向外延伸并位于所述中板的上方,所述支撑圈套在所述保温罩外侧并位于所述中板及所述顶缘之间,所述支撑圈固定在所述保温罩上,并与所述中板隔开设置。本申请烹饪器具的锅体支撑圈固定在保温罩上且与中板不接触,故不会将来自保温罩的压力通过中板传递给外壳,因此在将保温罩锁紧至底座时及跌落测试时外壳不容易变形。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支撑圈与所述中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大于1mm。避免因间隙过小,中板与支撑圈在将保温罩锁紧至底座时或跌落测试接触。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间隙小于3mm。避免明显的间隙会影响引起外观的美观。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保温罩的侧壁上设有若干卡扣,所述支撑圈与所述卡扣卡持配合。借此可将支撑圈可靠固定在保温罩上。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卡扣的外侧面为导引所述支撑圈移动的斜面,方便组装支撑圈。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卡扣通过冲压所述侧壁形成,卡扣制造方便且强度可靠。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外壳的上边缘与所述中板连接,所述外壳的下边缘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底座上设有若干螺钉柱,固定件穿过所述螺钉柱固定至所述保温罩的底壁上。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隔热件,所述隔热件被夹持在所述底壁与所述螺钉柱之间。隔热件隔开保温罩与螺钉柱,避免塑胶柱受高温影响。
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盖及前述锅体。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立体图。
图2为烹饪器具锅体的立体分解图,其中省略了内锅。
图3为烹饪器具的剖面图。
图4为图3中烹饪器具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锅体1、中板11、底座12、螺钉柱121、外壳13、保温罩14、顶缘141、锅体锅牙142、底壁143、侧壁144、卡扣145、斜面146、固定孔147、加热装置15、内锅16、锅盖2、手柄20、内锅盖21、锅盖锅牙22、支撑圈17、隔热件18、间隙A。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装置、系统、设备和方法的例子。
参考图1及图2所示,本申请烹饪器具包括锅体1及锅盖2,其中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锅盖2与锅体1之间定义有开盖和合盖两种状态。
结合图3及图4所示,锅体1包括中板11、底座12、外壳13、保温罩14、加热装置15及内锅16,中板11位于锅体1的顶部,底座12位于锅体1的底部,中板11及底座12均为塑胶材质。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3为五金外壳13,固定在中板11及底座12之间,外壳13的上边缘与中板11连接,外壳13的下边缘与底座12连接,中板11、外壳13及底座12形成收容腔,保温罩14为不锈钢材质,容纳在该收容腔内,并由底座12支撑保温罩14。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座12与外壳13分体设置,作为简单的变化,底座12与外壳13也可以一体设置。内锅16放置在保温罩14内,加热装置15固定在保温罩14内部的底部,用于为内锅16加热,加热装置15可以是具有加热管的加热盘或电磁线圈盘等。
锅盖2包括能够通过手柄20带动转动的内锅盖21,内锅盖21上设有锅盖锅牙22。保温罩14的顶部凸伸出环绕保温罩14的中板11,保温罩14的顶缘141径向向外延伸并位于中板11之上,此顶缘141形成锅体锅牙142。转动内锅盖21可使锅盖锅牙22与锅体锅牙142锁合或解锁,实现锅盖2的开盖和合盖的状态切换。
锅体1上还包括支撑圈17,支撑圈17套在保温罩14外侧并位于中板11及顶缘141之间。支撑圈17固定在保温罩14上,并随同保温罩14一起放入中板11、外壳13及底座12形成的收容腔内。支撑圈17的底面低于锅体锅牙142的底面,以避免内锅盖21转动时锅盖锅牙22与锅体锅牙142产生接触造成转动卡涩。
在本申请中,支撑圈17与中板11隔开设置,也就是说支撑圈17与中板11不接触。因此保温罩14与底座12通过固定件(未图示)锁紧时,保温罩14不会因为挤压到中板11而传递压力至外壳13上,也就不会引起外壳13的变形。同理,在该烹饪器具的跌落测试中,保温罩14的重力会传递至支撑保温罩14的底座12上,由于中板11与支撑圈17不接触,保温罩14的重力不会传递至外壳13,也就不会导致外壳13变形,可以使产品顺利通过跌落测试。
重点参考图4所示,支撑圈17与中板11之间具有间隙A,此间隙A大于1mm。考虑到要允许一定的制造及装配公差,间隙过小可能会导致在中板11与支撑圈17在保温罩14与底座12锁紧时或者烹饪器具跌落测试时支撑圈17与中板11接触。作为优选,此间隙A小于3mm,避免明显的间隙会影响引起外观的美观。
参考图2及图4所示,保温罩14呈筒形,包括底壁143及侧壁144,其中侧壁144上对称设有若干卡扣145,支撑圈17由下向上套装,支撑圈17为塑胶材质,利用其自身的弹性变形越过卡扣145后支撑在卡扣145上,即支撑圈17与卡扣145卡持配合,借此可将支撑圈17可靠固定在保温罩14上,随保温罩14一起装配。
卡扣145的外侧面为斜面146,可导引支撑圈17向上移动,方便组装支撑圈17。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扣145为冲压成型,通过冲压侧壁144的方式与保温罩14一体成型,制造方便,强度可靠。作为简单的替换,也可以使用焊接或铆接等方式在侧壁144上设置卡扣145。
结合图2及图3所示,底座12设有若干螺钉柱121,底壁143对应设有固定孔147,固定件(未图示)穿过螺钉柱121固定至固定孔147,将保温罩14锁固至底座12上。烹饪器具还包括若干隔热件18,隔热件18对应底座12的螺钉柱121设置,隔热件18被夹持在所述保温罩14与所述螺钉柱121之间,隔开保温罩14与螺钉柱121,起到隔热作用,避免高温的保温罩14损坏塑胶的螺钉柱121。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下”、“左”、“右”、“前”、“后”、“厚度”、“径向”、“轴向”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特征相对于另一个特征的关系,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可以理解,根据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并不应当理解限制。另外,本文使用的描述词“水平”并非完全等同于沿着垂直于重力方向,允许有一定角度的倾斜。
“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在…”另外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在另外一个元件的表面,也可以是与另外一个元件的表面相隔一段距离。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多个”或“多层”等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
本申请烹饪器具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烹饪器具的锅体,包括中板(11)、底座(12)、外壳(13)、保温罩(14)及支撑圈(17),所述外壳(13)位于所述中板(11)及所述底座(12)之间并与所述中板(11)及所述底座(12)共同形成收容腔,所述保温罩(14)位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底座(12)支撑所述保温罩(14),所述保温罩(14)的顶缘(141)径向向外延伸并位于所述中板(11)的上方,所述支撑圈(17)套在所述保温罩(14)外侧并位于所述中板(11)及所述顶缘(141)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圈(17)固定在所述保温罩(14)上,并与所述中板(11)隔开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圈(17)与所述中板(11)之间具有间隙(A),所述间隙(A)大于1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A)小于3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罩(14)的侧壁(144)上设有若干卡扣(145),所述支撑圈(17)与所述卡扣(145)卡持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145)的外侧面为导引所述支撑圈(17)移动的斜面(146)。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145)通过冲压所述侧壁(144)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3)的上边缘与所述中板(11)连接,所述外壳(13)的下边缘与所述底座(12)连接,所述底座(12)上设有若干螺钉柱(121),固定件穿过所述螺钉柱(121)固定至所述保温罩(14)的底壁(143)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隔热件(18),所述隔热件(18)被夹持在所述底壁(143)与所述螺钉柱(121)之间。
9.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锅盖及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的锅体。
CN202120315229.XU 2021-02-03 2021-02-03 烹饪器具及烹饪器具的锅体 Active CN2152720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15229.XU CN215272005U (zh) 2021-02-03 2021-02-03 烹饪器具及烹饪器具的锅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15229.XU CN215272005U (zh) 2021-02-03 2021-02-03 烹饪器具及烹饪器具的锅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72005U true CN215272005U (zh) 2021-12-24

Family

ID=79531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15229.XU Active CN215272005U (zh) 2021-02-03 2021-02-03 烹饪器具及烹饪器具的锅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720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272005U (zh) 烹饪器具及烹饪器具的锅体
CN107736810B (zh) 一种烤盘可拆式电饼铛
CN212234118U (zh) 烹饪器具
JP4274600B2 (ja) 調理具の温度検出具
CN211432238U (zh) 烹饪器具及其锅盖
CN211155109U (zh) 烹饪器具及其锅体
CN215271980U (zh) 烹饪器具
CN110754912B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线圈盘组件
CN211432227U (zh) 烹饪器具及其锅体
CN211432215U (zh) 烹饪器具及控制板组件
CN216602468U (zh) 烹饪器具
CN211155107U (zh) 烹饪器具及其锅体
CN220024744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106308451B (zh) 烹饪器具及其上盖组件
CN214258920U (zh) 煲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5272012U (zh) 烹饪器具
CN209202814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5271975U (zh)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CN215016112U (zh) 烹饪器具
CN215914119U (zh) 烹饪器具
CN212939409U (zh) 烹饪器具的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09595496U (zh) 电磁加热的烹饪器具
CN215838431U (zh) 锅具和电磁烹饪器具
CN215811332U (zh) 感温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1432239U (zh) 烹饪器具及其锅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